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分泌性磷蛋白1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程度相关性及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
1
作者 王丽丽 王佳 郝晓静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分泌性磷蛋白1(SPP1)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MPP患儿190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99例)和重症组(91例)。另选体检健康儿童95例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分泌性磷蛋白1(SPP1)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MPP患儿190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99例)和重症组(91例)。另选体检健康儿童95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及血清KL-6、SPP1水平,分析MPP患儿入院时血清KL-6、SPP1水平及病情程度间的相关性。根据MPP患儿28 d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29例)和预后不良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MPP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及血清KL-6、SPP1对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组入院时血清KL-6、SPP1水平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且轻症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MPP患儿入院时血清KL-6、SPP1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且血清KL-6与SPP1呈正相关(均P<0.05)。患病至治疗时间、入院时病情程度、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及血清KL-6、SPP1水平为MPP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是保护因素(均P<0.05)。入院时血清KL-6、SPP1单独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7、0.708;常规预测模型(患病至治疗时间、入院时病情程度、FEV1/FVC、PSI评分联合)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45,新预测模型(常规预测模型联合入院时血清KL-6、SPP1)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912,新预测模型的AUC明显大于常规预测模型的AUC(P<0.05)。结论:入院时血清KL-6、SPP1水平与MPP患儿病情程度呈正相关,且在预测患儿预后不良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与预后不良的常规影响因素联合能为临床预测预后不良高危患儿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涎液化糖链抗原-6 分泌性磷蛋白1 病情程度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蛋白酶1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会 于鹏杰 +1 位作者 杨捷 骆玉霜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磷酸蛋白酶1(SPP1)是糖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肺腺癌、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组织,在多种肿瘤中具有生物标志物的特性。SPP1通过与配体相互作用,影响下游信号通路,使肿瘤免疫微环境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介导多种恶性肿瘤生长、... 磷酸蛋白酶1(SPP1)是糖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肺腺癌、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组织,在多种肿瘤中具有生物标志物的特性。SPP1通过与配体相互作用,影响下游信号通路,使肿瘤免疫微环境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介导多种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SPP1亦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介导卵巢癌、肝细胞癌出现耐药,而研究表明SPP1抑制剂可以逆转肿瘤耐药,减慢肿瘤发展过程。SPP1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潜在的诊断治疗靶点之一,该研究就SPP1基因在恶性肿瘤研究中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质 磷酸蛋白酶1 肿瘤 免疫抑制 肿瘤标志物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Fresh-cut Chrysanthemum Using DREB1A Promoted by Stress-induced Promoter rd29A 被引量:1
3
作者 Haiquan HUANG Qing DUAN +4 位作者 Ting JIANG Xinyu DENG Jingjing FEI Jun XU Meijuan HU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2期7-9,共3页
In this study, DERB1A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stress-induced promoter rd29A were isolated respectively and amplified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se- quenced and analyzed by DNAsis. In addition, the stress-induced prom... In this study, DERB1A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stress-induced promoter rd29A were isolated respectively and amplified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se- quenced and analyzed by DNAsis. In addition, the stress-induced promoter rd29A was utilized to construct the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of DERB1A, which was transformed into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urthermore, the transgenic regeneration system of fresh-cut chrysanthemum from callus to plantlets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On this basis, chrysanthemum leaf-disc explants were genetically transformed with Agrobacterium-mediated method. Two positive transgenie plantlets were obtained in vitro. Based on PCR detection, DREB1A transcription factor was integrated into chrysanthemum genome,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new transgenie cultivars of fresh-cut chrysanthemum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stress resistance, good cmalitv and high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EB1A transcription factor stress-induced promoter rd29A Fresh-cut chrysanthemum Genetic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1和SKAP1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的关系
4
作者 季晓云 周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1期86-90,95,共6页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和激酶相关磷蛋白1(SKAP1)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脱垂...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和激酶相关磷蛋白1(SKAP1)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脱垂进行全子宫切除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NF1、SKAP1信使RNA(mRNA)水平,以及NF1、SKAP1蛋白阳性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1 mRNA水平与SKAP1 mRNA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NF1和SKAP1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NF1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SKAP1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F1和SKAP1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组织,SKAP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1 mRNA水平与SKAP1 mRNA水平呈负相关(r=-0.253,P=0.017)。不同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癌栓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1蛋白和SKAP1蛋白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NF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NF1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SKAP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SKAP1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1表达下调,SKAP1表达上调,且二者呈负相关,并与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癌栓有关,可能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神经纤维瘤基因 激酶相关磷蛋白1 生存率 浸润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Flt-1、VASP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小安 陈阿红 +2 位作者 盛秀红 花睿 李慧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5期603-607,共5页
目的 研究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诊治的198例SAP患者作为SAP组。根据SAP患者是否发生AKI分... 目的 研究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诊治的198例SAP患者作为SAP组。根据SAP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42例)和非AKI组(156例),根据AKI的严重程度将AKI组分为Ⅰ~Ⅲ期。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Flt-1、VAS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并发AK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sFlt-1、VASP对SAP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SAP组血清sFlt-1、VA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KI分期患者血清sFlt-1、VASP水平均为Ⅲ期>Ⅱ期>Ⅰ期,且不同分期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血淀粉酶、血清sFlt-1、VAS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KI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低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淀粉酶升高、血清sFlt-1升高、VASP升高是SAP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是SAP并发AKI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sFlt-1、VASP联合预测SAP并发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大于血清sFlt-1、VASP单独检测的0.812、0.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48、3.847,P<0.05)。血清sFlt-1、VASP联合检测预测SAP并发AKI的灵敏度为0.826,特异度为0.755。结论 SAP并发AKI患者血清sFlt-1、VASP水平升高是SAP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SAP并发AK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肾损伤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前后血清SPP1、E-cadherin、STAT3变化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张晓军 徐巧玲 +3 位作者 赵于天 沈培佩 徐钰 李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3期4578-4580,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前后血清分泌磷酸蛋白1(SPP1)、E-钙黏蛋白(E-cadherin)、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同期我院体检的75例健康者为...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前后血清分泌磷酸蛋白1(SPP1)、E-钙黏蛋白(E-cadherin)、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同期我院体检的7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无效组。晚期NSCLC患者随访12个月,根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死亡组。结果:NSCLC组放疗前血清SPP1、STAT3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E-cadher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结束后146例晚期NSCLC患者总有效率为47.95%(70/146)。无效组放疗前、放疗后血清SPP1、STAT3水平均高于有效组,血清E-cadherin水平均低于有效组(P<0.05)。死亡组放疗前血清SPP1、STAT3水平高于生存组,血清E-cadherin水平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放疗前血清SPP1、STAT3水平高表达,血清E-cadherin水平低表达,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后血清SPP1、STAT3水平降低,血清E-cadherin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三维适形放疗 分泌磷酸蛋白1 E-钙黏蛋白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原文传递
血清HSP90A、STIP1和TAGLN-2水平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毅敏 全培青 +2 位作者 傅海鹦 达玉婷 付芳华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681-685,690,共6页
目的观察血清热休克蛋白(HSP)90A、应激诱导磷蛋白1(STIP1)和肌动蛋白凝胶蛋白2(TAGLN-2)水平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6例,为子宫腺肌病组。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血清热休克蛋白(HSP)90A、应激诱导磷蛋白1(STIP1)和肌动蛋白凝胶蛋白2(TAGLN-2)水平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6例,为子宫腺肌病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妇女65例,为对照组。影响子宫腺肌病形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血清HSP90A、STIP1和TAGLN-2水平与子宫腺肌病严重程度和痛经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腺肌病组孕次、产次、血清HSP90A、STIP1和TAGLN-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组在年龄、BMI、人工流产史、分娩史、TG、TC、HDL-C和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孕次、产次、血清HSP90A、STIP1和TAGLN-2水平是影响子宫腺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血清HSP90A、STIP1和TAGLN-2水平随着子宫腺肌病的分级升高而升高(P<0.01),有痛经组的水平明显高于无痛经组(P<0.01)。血清HSP90A、STIP1和TAGLN-2水平在诊断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60.3%、77.0%和77.0%,特异度分为为92.3%、89.2%和76.9%,AUC分别为0.836、0.884和0.829,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92.3%,AUC为0.966,明显高于单个指标的HSP90A(z=5.269,P<0.001)、STIP1(z=3.867,P<0.001)和TAGLN-2(z=5.286,P<0.001)。结论HSP90A、STIP1和TAGLN-2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是子宫腺肌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90A 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 肌动蛋白凝胶蛋白2 子宫腺肌病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NOLC1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
8
作者 杜亚兰 张茂盛 +5 位作者 王旌羽 张璐燕 周常博 佘晓双 郑方亮 朱春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6,共10页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讨NOLC1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本研究通过Gateway系统构建重组NOLC1腺病毒载体,成功包装NOLC1腺病毒后,分别感染正...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讨NOLC1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本研究通过Gateway系统构建重组NOLC1腺病毒载体,成功包装NOLC1腺病毒后,分别感染正常人类胚胎肺细胞(HEL)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细胞),过表达NOLC1。通过MTT实验、AnnexinV-APC/PI双染法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证明与HEL细胞相比,NOLC1的过表达对A549细胞的活性降低、凋亡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影响较为显著;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aspase家族、TNF与受体家族和BCL2家族基因的表达,发现过表达NOLC1明显上调了A549细胞中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下调了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其中两种重要的促凋亡蛋白CASP8和BAX均显著上调,但是在HEL细胞中这种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NOLC1蛋白通过对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的共同作用,对非小细胞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LC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 肺癌细胞 腺病毒载体 过表达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interacting protein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in prostate cancer
9
作者 Juliana Felgueiras Margarida Fardilha 《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4年第4期120-139,共20页
Prostate cancer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 being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ancers in men. Great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both in term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Prostate cancer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 being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ancers in men. Great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both in term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n urgent need for reliable biomarkers that could overcome the lack of cancer-specifcity of prostate-specifc antigen, as well as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advanced metastatic cases. Reversible phosphorylation of proteins is a post-translational modifcation critical to the regulation of numerous cellular processes.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 (PPP1) is a major serine/threonine phos-phatase, whose specifcity is determined by its interacting proteins. These interactors can be PPP1 substrates, regulators, or even both. Deregulation of thi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alters cell dynamics and underlies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cancer hallmarks.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PPP1 interactome in specific cellular contex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he knowledge on PPP1 complexes in prostate cancer remains scarce, with only 4 holoenzymes characterized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 models. Howeve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PP1 interactors have been identifed as expressed in human prostate tissue, including the tumor suppressors TP53 and RB1.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such proteins in prostate carcinogenesis, since only 26 have yet well-recognized roles. Here, we revise literature and human protein databases to provide an in-depth knowledge on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PP1 complexes in human prostate carcinogenesis and their potential use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ies for prostate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tate cancer Reversible phosphorylation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interacting proteins Protein complexes Therapeutic targe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L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顺铂耐药性的影响
10
作者 赵盛盛 卢建华 +1 位作者 李宏政 孙维建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583-588,共6页
目的:研究NOLC1在胃癌中的表达量以及与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对NOLC1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表达水平进行评估,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测NOLC1在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临床胃癌及其... 目的:研究NOLC1在胃癌中的表达量以及与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对NOLC1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表达水平进行评估,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测NOLC1在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临床胃癌及其癌旁正常标本中NOLC1的表达量。通过持续添加低浓度顺铂诱导构建顺铂耐药株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耐药型和敏感型细胞中NOLC1表达水平。使用慢病毒构建NOLC1敲低的稳转株胃癌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顺铂处理胃癌细胞24h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OLC1对胃癌对顺铂耐药的影响,使用Westernblot检测NOLC1敲低后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NOL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并且其高表达预示不良预后(P<0.01)。NOLC1在对顺铂耐药的胃癌细胞株中高表达(P<0.01)。敲低NOLC1后,顺铂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和增殖抑制效果增强(P<0.05),并且细胞中Cl-Caspase3、Cl-PARP蛋白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0.01)。结论:NOLC1蛋白在胃癌中高表达并可以促进胃癌对顺铂的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LC1 胃癌 化疗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联系
11
作者 张旭升 马勇新 +1 位作者 柳科军 陈本栋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8期54-64,共11页
目的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公共数据库肝细胞癌mRNA表达数据,多维度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STI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STIP1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免疫检查点、细胞趋化因子的相关性,基... 目的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公共数据库肝细胞癌mRNA表达数据,多维度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STI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STIP1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免疫检查点、细胞趋化因子的相关性,基于STI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预后列线图模型。结果STIP1在肝细胞癌中显著上调并且与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体重指数及甲胎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且STIP1的高表达与患者较差生存预后显著相关;STIP1对肝细胞癌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STIP1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中CD4+T细胞、T细胞调节细胞、单核细胞和髓系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丰度及部分免疫检查点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药敏分析提示STIP1与肝细胞癌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敏感性相关。结论STIP1可能是肝细胞癌的预后标志物与潜在预测靶点,STIP1表达与肝细胞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 肝癌 预后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薛婷 杜伟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3-439,444,共8页
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SPP-1,又称骨桥蛋白(OPN)]是一种重要的分泌型糖基化磷蛋白,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骨形成、炎症和免疫反应、肿瘤生长与转移等,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SPP-1可通过调节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呼吸系统疾病... 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SPP-1,又称骨桥蛋白(OPN)]是一种重要的分泌型糖基化磷蛋白,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骨形成、炎症和免疫反应、肿瘤生长与转移等,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SPP-1可通过调节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就SPP-1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和加深人们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 骨桥蛋白 呼吸系统疾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 Isoforms Alpha and Gamma Respond Differently to Prodigiosin Treatment and Present Alternative Kinase Targets in Melanoma Cells
13
作者 Margarida Fardilha Joao Figueiredo +7 位作者 Margarita Espona-Fiedler Juliana Felgueiras Luis Korrodi-Gregorio Sara L.C.Esteves Sandra Rebelo Odete A.B.da Cruz Silva Edgar da Cruz e Silva Ricardo Perez-Tomas 《Journal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 2014年第2期67-77,共11页
Reversible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s a cent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cell function. Deregulation of the balanced actions of protein kinases and phosphatases has been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pathological ... Reversible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s a cent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cell function. Deregulation of the balanced actions of protein kinases and phosphatases has been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cancer. Many studies have already addressed the role of protein kinases misregulation in cancer. However,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protein phosphatases influence.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 (PPP1) is one of the major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phosphatases who has three catalytic isoforms: PPP1CA, PPP1CB, and PPP1CC. Its function is achieved by binding to regulatory subunits, known as PPP1-interacting proteins (PIPs), which may prefer a catalytic isoform. Also, some inhibitors/enhancers may exhibit isoform specificity. Here we show that, prodigiosin (PG), a molecule with anticancer properties,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PPP1CA-AKT complex and not of PPP1CC-MAPK complex. Both, AKT and MAPK, are well-known PIPs from two pathways that crosstalk and regulate melanoma cells survival.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performed usi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technology indicates that PPP1 interacts with obatoclax (OBX), a drug that belongs to the same family of PG. Over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G might, at least in part, act through PPP1C/PIPs. Also, this study is pioneer in demonstrating PPP1 isoform-specific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1 Catalytic Subunit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检查术联合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和分泌型磷蛋白1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14
作者 黄闯 谢玉梅 +2 位作者 訾元云 冯楠 蹇明盛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8期23-30,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联合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和分泌型磷蛋白1(SPP1)早期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2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食管癌92例,作为食管癌...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联合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和分泌型磷蛋白1(SPP1)早期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2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食管癌92例,作为食管癌组,同期收治且经组织活检判定为食管良性病变89例,作为良性病变组,同期在该院体检且身体健康的9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验证EUS诊断食管癌的准确率;比较3组患者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情况;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EUS联合血清SPINK1和SPP1水平检测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EUS结果显示,81例被诊断为食管癌,79例被诊断为良性病变,11例漏诊,10例误诊,准确率为88.40%(160/181);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比较,食管癌组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良性病变组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INK1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和组织分级为Ⅲ级有关(P<0.05),血清SPP1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阳性有关(P<0.05);ROC curve显示,EUS、血清SPINK1、SPP1水平单独检测和三者联合检测,早期诊断食管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834,0.782和0.926,三者联合早期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效能明显优于EUS、血清SPINK1和SPP1单独检测(Z=2.30、Z=3.70、Z=4.23,P=0.022、P=0.000、P=0.000)。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均异常上调,EUS联合血清SPINK1和SPP1表达水平联合检测用于早期诊断食管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 分泌型磷蛋白1(SPP1)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联合血清STIP1、YKL-40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张翔 王荣洲 +3 位作者 崔文静 梁鑫 陈井亚 于小利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075-3078,3083,共5页
目的探究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1)联合血清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进行乳腺癌治疗的76例女性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期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乳... 目的探究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1)联合血清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进行乳腺癌治疗的76例女性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期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76例作为良性组,比较2组血清STIP1、YKL-40表达水平以及多模态MRI检查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比较多模态MRI、血清STIP1、YKL-40三者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ROC分析血清STIP1、YKL-40水平联合多模态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血清STIP1、YKL-40水平比良性组高(P<0.05)。经多模态MRI、血清STIP1、血清YKL-40三者联合检测显示共69例患者,三者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极高,Kappa值0.803(P<0.05)。三项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值89.61%、阴性预测值90.67%、准确度90.13%、灵敏度90.79%、特异度89.47%,高于单独诊断(P<0.05)。ROC分析显示,三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922(95%CI:0.883~0.961),均高于单独检测(Z三项联合-STIP1=4.318、Z三项联合-YKL-40=2.720、Z三项联合-多模态MRI=3.171,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血清STIP1、YKL-40表达水平升高,二者联合多模态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 甲壳质酶蛋白40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经NF-κB信号通路上调人胎盘MSC SPP1表达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16
作者 潘琳 蔡睿志 +4 位作者 陶金 李莉 马淑琴 叶鹏 朱永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967,共7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型磷酸蛋白1(SPP1)表达,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及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出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MSC...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型磷酸蛋白1(SPP1)表达,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及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出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标志分子CD14、CD34、CD45、CD73、CD90、CD10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利用终剂量100 ng/mL的IL-6处理hfPMSC 24 h,ELISA、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PCR在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检测SPP1的表达;将IL-6处理感染SPP1干扰慢病毒的hfPMSC与80 ng/mL佛波酯(PMA)联合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活化的THP-1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CD11c和CD206的阳性细胞比例;利用IL-6和/或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特异性抑制剂SC75741处理hfPMSC,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与SPP1的表达。结果IL-6显著上调hfPMSC 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干扰SPP1显著下调hfPMSC SPP1的表达,显著降低共培养巨噬细胞CD206阳性的细胞比率;IL-6显著上调hfPMSC p-p65的表达,激活NF-κB信号通路;SC75741显著下调经IL-6处理hfPMSC中p-p65和SP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IL-6经NF-κB信号通路上调hfPMSC SPP1的表达,增强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 IL-6 SPP1 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P1、DEC1、C1QTNF6蛋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17
作者 付勇青 徐三会 +1 位作者 赵岩 王丽丽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2期107-111,117,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SPP1)、软骨分化的表达基因1(DEC1)和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1QTNF6)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88例...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SPP1)、软骨分化的表达基因1(DEC1)和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1QTNF6)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8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SPP1、DEC1和C1QTNF6蛋白的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血清SPP1、DEC1和C1QTNF6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SPP1、DEC1和C1QTNF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癌旁组织分别增加了1.94、2.98和2.35倍(P<0.05或P<0.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SPP1、DEC1和C1QTNF6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人分别上调了8.61、6.20和4.03倍(P<0.05或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SPP1、DEC1和C1QTNF6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发生多灶嗜神经侵犯、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较高的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PP1、DEC1和C1QTNF6蛋白高表达水平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灶嗜神经侵犯、肿瘤高浸润度、淋巴结转移和高的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SPP1、DEC1和C1QTNF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与患者发生多灶嗜神经侵犯、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较高的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重组人分泌型磷蛋白1 软骨分化的表达基因1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株P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傅光华 程龙飞 +2 位作者 施少华 彭春香 黄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9-603,共5页
根据GenBank中水禽源1型副粘病毒(ZJ1)P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1株雏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的基因组中扩增出P全基因的cDNA.测序结果表明,P基因全长1441 nt,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5个氨基酸.与GenBank... 根据GenBank中水禽源1型副粘病毒(ZJ1)P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1株雏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的基因组中扩增出P全基因的cDNA.测序结果表明,P基因全长1441 nt,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5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基因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近年来分离的鹅源禽1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很近.以分别含BamHⅠ、XhoⅠ的1对引物对该目的基因进行亚克隆后插入到pET32 a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P原核重组载体,将该重组载体转化入BL21(DE3)后,成功诱导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约为62 ku的P融合蛋白,经W estern b lotting检测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副粘病毒 番鸭 P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芯片的前列腺癌转移高表达基因SPP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铁求 滕伊漓 +3 位作者 邹亚光 杨宇 李琦 毛向明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984-990,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前列腺癌转移高表达基因SPP1以及蛋白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利用BRB-Array Tools软件、protp...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前列腺癌转移高表达基因SPP1以及蛋白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利用BRB-Array Tools软件、protparam、Motif Scan、Signal P4.0、TMHMM、Net Phos2.0、Predict Protein、GO、KEGG、STRING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前列腺癌转移共同差异基因73个,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52个(P<0.01),其中对前列腺癌转移高表达基因SPP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PP1蛋白由314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含有2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8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3个PKC磷酸化位点,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结合、骨化、成骨细胞分化、细胞黏附、PI3K-Akt信号通路、黏着斑、ECM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能有效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并获取生物内在信息,SPP1可能在前列腺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前列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P1基因 生物信息学 前列腺癌 转移相关基因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1调节鼻咽上皮与鼻咽癌组织中p27与RPLP0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强 张志伟 +3 位作者 刘重元 杨科 谢妮 张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30-1834,共5页
目的:观察p27和核糖体磷酸化蛋白大亚基P0(RPLP0)蛋白在潜伏膜蛋白1(LMP1)阳性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p27和RPLP0蛋白表达与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S-P免疫组织... 目的:观察p27和核糖体磷酸化蛋白大亚基P0(RPLP0)蛋白在潜伏膜蛋白1(LMP1)阳性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p27和RPLP0蛋白表达与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MP1、p27和RPLP0蛋白在30例鼻咽上皮组织和60例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1)LMP1在鼻咽上皮和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和90.0%;(2)与LMP1(-)组织比较,p27蛋白在LMP1(+)的鼻咽上皮和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表达降低,而RPLP0蛋白表达与之相反;(3)p27蛋白和RPLP0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患者年龄、LMP1蛋白的表达、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患者年龄小、LMP1(-)、无淋巴结转移、TNM I期和II期时,p27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而RPLP0蛋白表达则反之(P<0.05)。结论:LMP1在鼻咽上皮和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下调p27和上调RPLP0蛋白的表达;鼻咽癌患者年龄小、LMP1(-)、无淋巴结转移、TNM I期和II期时,p27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而RPLP0蛋白表达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上皮 鼻咽肿瘤 潜伏膜蛋白1 P27蛋白 核糖体磷蛋白大亚基P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