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torage Methods and Time on Content of Nutrients in Biogas Slurry of Straw
1
作者 边文范 张柏松 +5 位作者 王艳芹 马征 田叶 徐长英 郑福丽 郭洪海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1期1995-1997,共3页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and time on content of nutrients in biogas slurry of straw, two storage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on biogas slurry between open storage and airtight storage conditions ...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and time on content of nutrients in biogas slurry of straw, two storage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on biogas slurry between open storage and airtight storage conditions at norma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The contents of N, P, K, and organic matter in biogas slurry of straw were determined in different storage ti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biogas slurry storage, littl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organic matter while the total content of N, P, K significantly declined; up to 50 days, the total content of N, P, K reduced to nearly 80%-90%. Because the contents of N, P, K in biogas slurry reduced less in airtight storage conditions so that a better re-sult was found on airtight storage methods than open storage methods in fertilizer field of biogas slurry of str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as slurry of straw Storage method Time Content of nutri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ield of Wheat (<i>Triticum aestivum</i>) and Nutrient Uptake in Grain and Straw as Influenced by Some Macro (S &Mg) and Micro (B &Zn) Nutri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Md. Abul Kalam Azad Tazuddin Ahmed +3 位作者 Touria El-Jaoual Eaton Md. Mukhtar Hossain Md. Kamrul Haque Edward Binod Soren 《Natural Science》 2021年第9期381-391,共11页
A wheat variety BARI Gom 26 was cultivated with an objective of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macro/secondary nutrients as S and Mg, and micro nutrients as B and Zn on yield, yield contributing traits and nutrient uptake ... A wheat variety BARI Gom 26 was cultivated with an objective of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macro/secondary nutrients as S and Mg, and micro nutrients as B and Zn on yield, yield contributing traits and nutrient uptake status by the crop.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North Eastern Barind Tract Soils” at Kushadaha, Nawabganj, Dinajpur, Bangladesh from November, 2014 to March, 2015. The surface soil was clay in texture, having pH 5.61, organic matter 1.58%, total N 0.10%, available P 7.03 ppm, exchangeable K 0.11 meq/100g, available S 2.57 ppm, exchangeable Mg 0.55 meq/100g, available Zn 1.30 ppm, available B 0.08 ppm.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with five treatments laid out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RCBD)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The treatments were T1: NPK (control), T2: NPK + S, T3: NPK + S + Mg, T4: NPK + S + Mg + Zn and T5: NPK + S + Mg + Zn + B. All plots of wheat received 100 kg N/ha, 30 kg P/ha and 70 kg K/ha as basal dose. The secondary and micro nutrients doses were 15 kg S/ha, 6 kg Mg/ha, 2.5 kg Zn/ha and 1.5 kg B/ha.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lant height, tillers/hill, 1000-grain weight, yield of grain and straw, uptake of some specific nutrients in grain and straw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all the treatments, though these treatments did not show any identical effect on spike length, content of P and Mg in wheat. Significantly highest amount of 1000-grain weight, yield of grain and straw weight of wheat were obtained in applying T2 treatment that employed the addition of S with recommended dose of NPK.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were also observed for the rest parameters in receiving the treatments composed of secondary and micronutrients (T3, T4, and T5).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N, P, K and S in grain and straw of wheat were also obtained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2 treatment. In the case of Mg, the maximum uptake was recorded in T4 where Mg was added as a component of this treatment. In contrast, the highest content of Zn and B were extracted in receiving the treatment T5 both for grain and straw. Howeve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2 treatment comprising recommended dose of NPK with S might be economic and suitable as for better production of 1000-grain weight, yield of grain and straw, uptake of N, P, K and S in grain and straw of wheat cultivated in the North Eastern Barind Tract Soils of Bangladesh under winter condition. The treatment T5 would also be recommended in the context of addition of micronutr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traw Treatments nutrient Content nutrient Uptake Wheat Y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菌剂偶联有机肥强化秸秆还田
3
作者 李明星 江慧 +3 位作者 李锐定 陶逸倩 李星 邱忠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0-881,共12页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时,MC+OF组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和秸秆失重率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87%~11.78%、3.20%~10.59%、6.00%~32.97%和9.49%~26.77%(P<0.05),腐殖质含量最高,达70.39g/kg;土壤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别较初始增加33.39%和62.00%,土壤总养分(氮磷钾)相对初始增加134.21mg/kg.此外,秸秆降解菌剂接种后其中的Aspergillus能够在秸秆还田过程中成为优势菌属,并诱导了Alcaligenes、Ensifer和Brevundimonas等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土著微生物显著富集;菌肥联用还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等碳、氮和磷转化的关键酶活力,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总量,提升了土壤品质.综上所述,MC+OF是解决还田秸秆降解难、资源循环受阻的有效手段,对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降解菌剂 有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热风辅助微波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4
作者 祁联星 胡玉辉 +4 位作者 姜骥文 张凯 张欣悦 张子涵 于海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7,共8页
为研究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在不同条件下的热风辅助微波干燥最佳工艺,以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干燥速率和干燥后的形变量为指标,利用响应面研究微波功率、加热温度和热风速度对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热风辅助微波干燥工艺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式的... 为研究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在不同条件下的热风辅助微波干燥最佳工艺,以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干燥速率和干燥后的形变量为指标,利用响应面研究微波功率、加热温度和热风速度对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热风辅助微波干燥工艺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干燥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模型拟合性较高,可以较好地描述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干燥过程;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热风辅助微波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微波功率为1600 W、加热温度为60℃、热风速度为15 m/s时,干燥速率最快为4.015%/min,形变量最小为1.522 cm。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推广与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及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营养穴盘 热风辅助微波干燥 响应面分析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棉花秸秆粉碎还田及腐解现状调研
5
作者 张建 周岭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3期48-58,共11页
为了解新疆地区棉秆粉碎还田腐解现状,选取南疆和北疆地区的部分棉田以及相应的棉秆和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棉秆长度,观察棉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图木舒克、库尔勒、奎屯和石河子地区棉秆还田对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了解新疆地区棉秆粉碎还田腐解现状,选取南疆和北疆地区的部分棉田以及相应的棉秆和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棉秆长度,观察棉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图木舒克、库尔勒、奎屯和石河子地区棉秆还田对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田间和土壤内部的棉秆粒径分布不均,田间棉秆粉碎长度<10 cm的占17%~18%,10~20 cm的约60%,>20 cm的约25%,0~30 cm土层深度中棉秆长度分布情况为<10 cm的占比52%,10~20 cm的占35%,>20 cm的占比为13%。观察还田棉秆腐解情况显示,棉秆结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被破坏,由最初的有层次感,变成粗糙分散且无规律的形状。从棉秆还田对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来看,调研地点的土壤均偏碱性,各研究地点土壤含水率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上升,南疆两地区土壤含水率显著比北疆两地区低,北疆两地区有机质含量明显比南疆两地区有机质含量高,各地点不同深度的全氮含量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图木舒克外其余地点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南疆研究地点速效钾含量则相对较少。调研发现,各地区棉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还与棉秆不同长度、不同埋深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实地考察棉秆粒径分布和棉秆埋深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今后研究棉秆粉碎还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棉秆粉碎 棉秆还田 棉秆腐解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粉碎程度的秸秆还田对红壤理化性质和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盛丰 沈新霞 盛鑫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目的]阐明不同粉碎程度的秸秆还田对红壤理化性质和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为南方红壤区秸秆还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进行的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破碎程度(粉末状、3~5 cm切碎状和30 cm整根状)的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红壤有机... [目的]阐明不同粉碎程度的秸秆还田对红壤理化性质和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为南方红壤区秸秆还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进行的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破碎程度(粉末状、3~5 cm切碎状和30 cm整根状)的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红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容重和水流运动非均匀系数的影响。[结果]3种秸秆还田处理均增大了秸秆还田层和底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玉米和水稻粉末状秸秆还田处理的还田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30.84%和41.63%;秸秆还田处理虽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但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处理在秸秆腐解初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21.49%和27.83%、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17.62%和23.29%,因此秸秆还田时需要配施氮肥和磷肥以缓解秸秆腐解初期土壤氮磷元素不足;3种秸秆还田处理均增大了秸秆还田层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玉米和水稻粉末状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增加176.19%和200.95%、土壤容重分别降低7.50%和8.33%;3种秸秆还田处理均增大了灌溉入渗水流运动的非均匀性,其中整根状秸秆还田处理整体和侧面优先流通道弯曲系数分别增大了1.25~2.02倍和5.44~6.05倍。[结论]秸秆的粉碎程度越高,其对还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越迅速,但同时也增大了土壤水流运动的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土壤结构 优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秸秆还田小麦产量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7
作者 郭新送 刘同信 +3 位作者 洪丕征 高涵 靖吉越 丁方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该研究设置秸秆未还田(CK)、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T2)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显... 该研究设置秸秆未还田(CK)、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T2)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间小麦穗数、穗粒数差异不显著,但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显著提高了小麦千粒重;与CK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的土壤中性磷酸转化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以上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加快了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速率,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矿质养分的解离,增加土壤有效态矿质养分含量,改善了小麦根际土壤环境,促进小麦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有机物料腐熟剂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of biochar and straw amendment in conjunction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被引量:8
8
作者 HE Li-li ZHONG Zhe-ke YANG Hu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704-712,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ddy soil of short-term biochar,straw,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par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ation alone.Five so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ddy soil of short-term biochar,straw,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par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ation alone.Five soi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were evaluated:regular chemical fertilizers(RF),straw+regular chemical fertilizers(SRF),straw biochar+regular chemical fertilizers(SCRF),bamboo biochar(BC)+regular chemical fertilizers(BCRF),and straw biochar+70%regular chemical fertilizers(SC+70%RF).Their effect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approximately 1.5 years.The soil p H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iochar-treated soils.The soil phosphorous(P)and potassium(K)contents increased with biochar application.The soil Colwell P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traw biochar in the treatments of SCRF and SC+70%RF.The oxygen(O):carbon(C)ratio doubled in BC picked from the soil.This indicated that BC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oxidation process in the soil.Th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fingerprint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ffered among the treatments.Soils with added biochar had higher Shannon divers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indices than soils without biochar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iochar can improve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traw amendment FERTILIZER nutrient soil bacteria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nutrient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biochar preparation for returning biochar to soil 被引量:1
9
作者 Shuangshuang Tian Zhongxin Tan +1 位作者 Alfreda Kasiuliene Ping A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Returning biochar to soil is a heavily researched topic because biochar functions well for soil improvemen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oss of nutrients, which occurs during biochar preparation before biochar is returned... Returning biochar to soil is a heavily researched topic because biochar functions well for soil improvemen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oss of nutrients, which occurs during biochar preparation before biochar is returned to soil,thereby seriously undermining biochar's efficacy. Therefore,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biochar p H,mass, nutrients and metals during pyrolysis under different atmospheres and temperatures were studied such that the best method for biochar preparation could be developed. Several conclusions can be reached:(1) a CO2 atmosphere is better than a N2 atmosphere for biochar preparation, although preparation in a CO2 atmosphere is not a common practice for biochar producers;(2) 350 ℃is the best temperature for biochar preparation because the amount of nutrient loss is notably low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straw transferred into biochar; and(3) transforming mechanisms of pH, N, P and K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biochar prepa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Transformation pyrolysis seriously alkaline premise kinetics notably thereby volat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邱亚兰 王建林 张鑫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试验研究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旨在提高水稻秸秆的利用率。试验以水稻秸秆为青贮原料,各试验组分别添加1.0 g/kg酶制剂、2.0 g/kg菌制剂及1.0 g/kg酶制剂+2.0 g/kg菌制剂,对照组不添加添加剂,每组设置4个... 试验研究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旨在提高水稻秸秆的利用率。试验以水稻秸秆为青贮原料,各试验组分别添加1.0 g/kg酶制剂、2.0 g/kg菌制剂及1.0 g/kg酶制剂+2.0 g/kg菌制剂,对照组不添加添加剂,每组设置4个重复。青贮60 d后,取样检测各组水稻秸秆青贮的感官指标、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瘤胃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对照组水稻秸秆青贮感官总分为13分,为2级尚好,而酶制剂、菌制剂及菌酶制剂处理的水稻秸秆青贮感官评定均较好,达到1级优良。与对照组比较,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水稻秸秆青贮的干物质和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升高(P<0.05),试验3组水稻秸秆青贮的粗脂肪含量升高(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水稻秸秆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P<0.05),相对饲喂价值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2组和试验3组水稻秸秆青贮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水稻秸秆青贮的pH值降低(P<0.05),试验3组水稻秸秆青贮的氨态氮浓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水稻秸秆青贮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及干物质的降解率均得到提高(P<0.05)。研究表明,水稻秸秆经酶制剂、菌制剂、菌酶复合处理后,可以改善青贮饲料的感官评价,增加水稻秸秆青贮的营养成分含量,提高瘤胃营养物质的降解率,菌酶复合处理的效果优于酶制剂和菌制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制剂 菌制剂 水稻秸秆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不同比例控失尿素对华北平原小麦产量及潮土性质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水清 涂昊泽 +6 位作者 岳克 黄绍敏 张博 宋晓 郭斗斗 张珂珂 岳艳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探讨不同控失尿素比例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平原小麦产量及潮土化学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秸秆还田为主区,控失尿素比例为副区。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不还田(S0)... 为探讨不同控失尿素比例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平原小麦产量及潮土化学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秸秆还田为主区,控失尿素比例为副区。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不还田(S0)2种;控失尿素比例设不施肥(CK)以及控失尿素占总施氮量比例为0、40%、70%和100%(LCU0、LCU40、LCU70、LCU100)5个处理。在作物收割后进行产量测定,并采集0~20 cm耕层土壤进行常规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S0处理相比,S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控失尿素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其他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变化。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控失尿素比例为70%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吸氮量无显著影响,控失尿素对小麦产量及吸氮量增加具有极显著影响。在所有处理中,S1-LCU40处理的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籽粒产量达7009.26 kg·hm^(-2),秸秆产量达11361.38 kg·hm^(-2)。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依存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比例控失尿素对氮素收获指数具有显著影响,对氮肥表观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具有极显著影响。控失尿素比例为40%或70%时氮素吸收利用指标较优。综上,在华北平原潮土区,秸秆还田与40%控失尿素比例配施可以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与利用指标,是较为适宜的管理措施,但其机理及长期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失尿素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硝态氮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翻耕起垄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祥难 袁彩云 +9 位作者 李思 杨祝军 欧义 刘永斌 彭博 余育光 范鹏 张赛 蔺万煌 韦建玉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探讨二次翻耕起垄与稻草还田两种栽培措施及其相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按照两种不同翻耕起垄方式(一次性翻耕起垄和先翻耕晒垡再二次翻耕起垄)与是否稻草还田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在湖南宜章县... 为探讨二次翻耕起垄与稻草还田两种栽培措施及其相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按照两种不同翻耕起垄方式(一次性翻耕起垄和先翻耕晒垡再二次翻耕起垄)与是否稻草还田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在湖南宜章县烤烟种植区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比较各处理间的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差异。结果表明,与一次性翻耕起垄(T1+T2)和无稻草还田(T1+T3)相比,二次翻耕起垄(T3+T4)和稻草还田(T2+T4)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烟叶糖碱比、氮碱比以及烟叶产量、产值和生产效益,并且两者表现出显著的相互作用;此外,二次翻耕起垄还能显著提高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并显著降低烟碱含量,使得糖碱比和氮碱比更趋合理。在感官评吸方面,稻草还田能显著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从生产效益上分析,由于二次翻耕增加了生产成本,对于基础地力较好的砂质土壤,开展一次性翻耕起垄结合稻草还田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湖南烟稻轮作区烤烟种植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稻草还田 土壤养分 烤烟 产量与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砂姜黑土区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静 丁树文 +3 位作者 程益涵 万水霞 吴萍萍 廖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肥(CK);②常规施肥(100%NPK);③化肥减量20%(80%NPK);... 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肥(CK);②常规施肥(100%NPK);③化肥减量20%(80%NPK);④化肥减量20%+秸秆(80%NPK+S);⑤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NPK+B),测定并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秸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生物炭较秸秆的效果更为显著。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80%NPK+B)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较100%NPK处理分别增加5.2%和4.7%,较80%NPK处理分别增加7.9%和7.2%;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80%NPK+S)较100%NP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4%和3.0%;80%NPK与100%NPK处理的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N、P_(2)O_(5)和K_(2)O养分累积量,较100%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4%、7.2%和20.0%;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可显著提高氮、钾养分累积量,但却同时显著降低了磷素累积量;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秸秆,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总有机碳的累积,并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而秸秆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效果优于生物炭。综合来看,在沿淮砂姜黑土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氮钾减量20%配施秸秆可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利于固碳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生物炭 秸秆还田 养分吸收 土壤碳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臧秀法 李馨 +3 位作者 李世柱 王海翔 黄文明 刘颖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8期128-131,共4页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是一种环保、节能的农业技术,它利用玉米秸秆来覆盖田地,起到保水保肥、改良土壤、减少土壤侵蚀等作用。该文设置了秸秆覆盖还田(RF)和秸秆不还田(CK)两种方式,探究不同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是一种环保、节能的农业技术,它利用玉米秸秆来覆盖田地,起到保水保肥、改良土壤、减少土壤侵蚀等作用。该文设置了秸秆覆盖还田(RF)和秸秆不还田(CK)两种方式,探究不同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秸秆还田资源、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RF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提升土壤肥力,玉米产量提高20.5%。因此,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利于指导农田管理、提升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此外,有效利用农作物的残余部分,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养分 秸秆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束红梅 张国伟 +3 位作者 杨长琴 王晓婧 梁婷 刘瑞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8-1356,共9页
为探讨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 为探讨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秸还田增加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增幅为12.8%~23.1%、全碳含量增幅为20.9%~35.4%、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幅均高于48.3%,麦秸还田改变花生结荚期土壤各细菌门的相对丰度且影响细菌功能。麦秸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花生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蔗糖酶、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受麦秸还田影响最大,且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全氮、全碳含量、花生产量与90 kg/hm^(2)施氮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受土壤全氮、全碳、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说明麦秸还田和施氮不仅影响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还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且麦秸还田条件下45 kg/hm^(2)施氮水平既能保证花生稳产,又能增加结荚期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因此在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麦秸还田花生可减少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施氮量 花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宗玉丽 李思林 +3 位作者 于淼 李赞 冯健 郭玲玲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6,共7页
为控制氮磷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通过盆栽辣椒试验,设置空白对照(T1)、单层深埋(T2)、双层深埋(T3)、单层深埋+土壤混合(T4)、土壤混合(T5)五种处理,构建秸秆隔离层,在不同时间点... 为控制氮磷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通过盆栽辣椒试验,设置空白对照(T1)、单层深埋(T2)、双层深埋(T3)、单层深埋+土壤混合(T4)、土壤混合(T5)五种处理,构建秸秆隔离层,在不同时间点取淋溶水,测试淋溶水中氮磷含量,明确不同秸秆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T4明显比其他处理和对照表现出阻截氮磷淋溶效应的优势,全氮、总磷、有效磷、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累积淋溶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42.64%、25.8%、11.4%、65.6%、46.9%,同时增加辣椒生物量10.54%。四种处理均表现出阻截氮磷淋溶效应的趋势,但程度各有不同,具体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隔离层 淋溶 土壤养分 阻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和表面结构变化特征
17
作者 彭成林 徐大兵 +4 位作者 周勇 佀国涵 赵书军 刘威 周剑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19,共6页
为探究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特征,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 为探究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特征,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各时段平均腐解率表现出快—慢—快—慢—快的特点;150d及以前,有虾处理与无虾处理各时段腐解量、累计腐解率和各时段平均腐解率差异均不显著,180d及以后各指标均表现为有虾处理显著高于无虾处理,至210d时,有虾处理水稻秸秆累计腐解率达85.67%,比无虾处理高出12.35百分点。秸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K>P>N;150 d及以后,有虾处理N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80 d及以上,有虾处理P累积释放率和总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210 d,有虾处理K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20d及以后,有虾处理的秸秆表面结构受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无虾处理。结果表明,稻虾环沟模式下,小龙虾扰动能增加中后期水稻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受破坏程度,促进后期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秸秆还田 腐解 养分释放 表面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进展
18
作者 聂永芳 聂倾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3-96,共4页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常见的饲料来源,在畜禽养殖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受地域、气候、农业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农作物秸秆的营养含量存在差异,水稻秸秆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适合作为猪饲料;玉米秸秆...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常见的饲料来源,在畜禽养殖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受地域、气候、农业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农作物秸秆的营养含量存在差异,水稻秸秆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适合作为猪饲料;玉米秸秆中的植物纤维含量较高,适合用于牛羊饲料。合理利用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降低饲养成本,从而带来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探究不同农作物秸秆饲料的产量及营养价值情况,并对畜禽饲养成本及经济效益进行探究,为不同农作物秸秆饲料的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饲料利用现状 产量分布 营养成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外源物对黄河故道地区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文奇 董青君 +6 位作者 李传哲 纪力 董玉兵 钟平 孙春梅 陈川 章安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5-1721,共7页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等不同外源物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外源物的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N处理在增施187.5 kg/hm2的氮量水平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与不施用外源物处理(CK)相比,MB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作物产量也显著提高。MBS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加秸秆还田效应,与CK处理相比,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5%~10.3%,总氮增加18.3%~33.8%,速效磷增加11.3%~25.5%,速效钾增加52.6%~99.6%;较其他5种配施外源物处理相比,MBS处理使玉米增产3.0%~32.0%,大豆增产0.5%~30.2%,小麦增产5.4%~14.3%,增产效果明显。【结论】所有处理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外源物 黄河故道地区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检测技术研究
20
作者 侯金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64,共4页
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与反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养经济效益息息相关,通常以这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作为质量标准。在微生物作用下,玉米秸秆中的糖分转化为有机酸,在提高适口性、改善饲用价值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的问题... 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与反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养经济效益息息相关,通常以这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作为质量标准。在微生物作用下,玉米秸秆中的糖分转化为有机酸,在提高适口性、改善饲用价值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的问题。但当下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感官评价主观性强,难以量化分析,实验室检测方法复杂,程序繁琐,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的实际需求。所以需要加强对检测技术的研究,力求兼顾快速、准确、易于推广的要求,切实保证青贮玉米秸秆的质量安全,助力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秸秆 感官评价 实验室检测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