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cro-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rts of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Responses to See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Dejun LI Chuanfeng ZHAO +5 位作者 Peiren LI Cao Liu Dianli GONG Siyao LIU Zhengteng YUAN Yingying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2040-2055,共1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loud macro-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egions and their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seeding for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 that occurred in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loud macro-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egions and their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seeding for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 that occurred in Shandong province on 21 May 2018,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from the aircraft,the 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NPP)satellite,and the high-resolution Himawari-8(H8)satellite.The aircraf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convection was deeper and radar echoes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ith higher tops in response to seeding in the convective region.This is linked with the conversion of supercooled liquid droplets to ice crystals with released latent heat,resulting in strengthened updrafts,enhanced radar echoes,higher cloud tops,and more and larger precipitation particles.In contrast,in the stratiform cloud region,after the Silver Iodide(AgI)seeding,the radar echoes become significantly weaker at heights close to the seeding layer,with the echo tops lowered by 1.4–1.7 km.In addition,a hollow structure appears at the height of 6.2–7.8 km with a depth of about 1.6 km and a diameter of about 5.5 km,and features such as icing seeding tracks appear.These sugges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roplets and ice particles was accelerated by the seeding in the stratiform part.The NPP and H8 satellites also show that convective activity was stronger in the convective region after seeding;while in the stratiform region,a cloud seeding track with a width of 1–3 km appears 10 km downstream of the seeding layer 15 minutes after the AgI seeding,which moves along the wind direction as width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borne Ka-band precipitation Radar(KPR)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 convective region stratiform region cloud seeding clou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recipitation Cloud System in Hebei Province in Spring by Aircraft Observation
2
作者 Shuyi WANG Xiaoqing WANG +3 位作者 Xiaobo DONG Jiao FU Jiannan ZHANG Shengfen GA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2年第3期28-36,共9页
Using data of airborne 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 weather radar and Ka-band millimeter wave cloud-meter, phys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stable stratiform cloud in Hebei Province on February 27, 2018... Using data of airborne 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 weather radar and Ka-band millimeter wave cloud-meter, phys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stable stratiform cloud in Hebei Province on February 27, 2018 was analyzed.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ed cloud system was the precipitation stratiform cloud in the later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loud layer developed stably,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was unevenly distribu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small cloud particles in high-level clouds was low, and it fluctuated greatly in space, and presented a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st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large cloud particles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was high,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cloud droplets and the aggregation of ice crystals. The concentration of small cloud particles and the content of supercooled water were high in the middle and low-level clouds. The precipitation cloud system had a significant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hich conformed to the "catalysis-supply" mechanism. From the upper layer to the lower layer, the cloud particle spectrum was mainly in the form of single peak or double peak distribution, which showed a monotonic decreasing trend in general. The spectr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cloud particles in the cloud was discontinuous, and the high-value areas of spectral concentration of large cloud particles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loud layer, and the particle spectrum was significantly widened. There was inversion zone at the bottom of the cloud layer,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form cloud Vertical sounding clou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cloud particle spectr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Effects of Gas Cannon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WU Bin WANG Dan-dan +3 位作者 LI Yan-fang YIN Hao DU Shuang LI Peng-h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2年第2期237-251,共15页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gas cannon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multisource observational data,including those from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reanalysis,Hangzhou and Huzhou new-generation w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gas cannon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multisource observational data,including those from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reanalysis,Hangzhou and Huzhou new-generation weather radars,laser disdrometer,ground-base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wind profiler radar,and Lin'an C-b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variational dual-Doppler wind retrieval method and the polarimetric variables obtained by the dual-polarization radar,we analyzed th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nd the variations in the macro-and microphysical quantities in clou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noptic background befor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polarization echo characteristic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enhancemen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e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structure and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adar echoes and prolonged their duration,and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ind speeds increased.The dual-polarization radar echo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increased,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raindrops increased after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raindrops were lifted to a height corresponding to 0 to-20℃due to vertical updrafts.Based on the disdrometer data during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concentration of small raindrops(lgN_(w))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and the mass-weighted diameter D_(m)value decreased,indicating that th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played a certain“lubricating”effect.After th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the concentration of raindrops did not change much 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the enhancement process,while the Dm increased,corresponding to an increase in rain intensity.Th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gas cannons on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cannon multisource observational data radar echo characteristics kinematic structure an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disdrometer parameters cloud precipitation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系宏微观特征
4
作者 赵舒文 陶玥 +6 位作者 胡向峰 左懂飞 陈羿辰 李军霞 魏蕾 沈淑婧 李祥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基于卫星、组网天气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和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4月4日河北南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高空槽、江淮气旋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降水过程。云系... 基于卫星、组网天气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和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4月4日河北南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高空槽、江淮气旋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降水过程。云系结构分析表明,江淮气旋进入成熟阶段后,云系向东北方向移动,云顶高度介于8至11 km,云系发展深厚。在降水发展时段,云中冰相粒子占主导地位,微物理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冰晶的凝华增长、聚并增长以及淞附增长。在降水消散时段,云中同样以冰相粒子为主,但云顶和云底降低,冰晶层变得浅薄,云中存在冰晶繁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降水 云宏微观特征 飞机观测 多源观测 江淮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一次层状云冰相粒子及融化层微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熊婧媛 刘晓莉 +1 位作者 王静 楚志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层状云中冰粒子、融化层及以下粒子微物理特性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于中国云降水参数化、降水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8月24日河北省一次层状云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中负温层、融化层及以下粒子群微物理特性的演... 层状云中冰粒子、融化层及以下粒子微物理特性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于中国云降水参数化、降水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8月24日河北省一次层状云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中负温层、融化层及以下粒子群微物理特性的演变。研究表明,云中负温层冰相粒子以聚合体为主,部分区域存在霰粒子。云中冰相粒子通过凇附、碰连和贝吉龙过程增长。相对来说,上升气流较强及相对湿度较高云区的冰相粒子数浓度较高、粒子谱较宽。融化层中,中等大小粒子数浓度存在增大趋势,说明融化层中不同粒径冰相粒子的融化速率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高相对湿度区(RH≥95%)粒子融化速率较低相对湿度区(RH<95%)快,低相对湿度区中表面融化的粒子蒸发吸收潜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减缓粒子融化速率。融化层高相对湿度区降水粒子谱分布的截距大于低相对湿度区,斜率与低相对湿度区接近。融化层降水粒子负指数谱分布的截距与斜率均大于负温层,0℃层高度以下HVPS探测到的粒子谱分布参数N_(0)与λ呈正相关,线性函数能较好地拟合二者的关系。对于D_(max)大于1000μm的降水粒子,谱参数λ与D_(max)呈负相关,幂函数能较好地拟合二者的关系。数值研究发现,0℃层之下云内存在混合相态粒子,观测和模拟结果均发现0℃层之下中等大小的粒子数浓度更高。分档方案数值模拟得到的降水粒子平均谱的截距与观测资料一致,但斜率大于观测结果。研究结合飞机观测资料与模式,对云内融化层中粒子微物理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飞机观测 冰相粒子 微物理特性 融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干下击暴流的云微物理过程及移动和传播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彦辉 张飞民 +1 位作者 杨凯 王澄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9-2079,共21页
本文使用风廓线雷达、跑道自动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4日半干旱地区兰州的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干下击暴流(简称“5.14”)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 本文使用风廓线雷达、跑道自动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4日半干旱地区兰州的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干下击暴流(简称“5.14”)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该次过程的形成、移动及辐散出流区上空的水凝物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探讨了“5.14”过程外流传播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5.14”过程的生命期约为30 min,云顶高度在9 km以上。在云体移向后侧3~6 km高度,同时出现突发性干冷空气急流侵入,云体断裂,云顶崩塌,动量下传和中低空1~4 km高度辐散出流急流,是下击暴流外流发生的可能原因。雪晶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合并,形成了下沉及外流区域的云中霰粒子均快速增长,模拟的霰粒子混合比在下击暴流暴发时增大了105倍;下沉区霰粒子加速了云中冷池的形成,是激发强下沉气流的原因之一。随着云体的移动,强下沉气流在地面上产生辐散出流,和相邻的辐散出流间交汇引起气流间的辐合上升运动,在云体移动方向前沿的下沉气流两侧形成两个气流上升区;随着干冷入流急流的深入,在云体移动方向激发出两个垂直环流,垂直环流由一支云内上升气流与一支紧邻的湿下沉气流相伴而成。垂直环流中的湿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冷池扩散促使了下击暴流的暴发,激发阵风锋。阵风锋向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外流方向扩散,阵风锋前的暖湿上升气流有利于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随着阵风锋推进切断了暖湿上升气流导致重冷云顶下沉,云顶的不断上冲和崩溃形成了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过程。阵风锋前的上升气流输送的雨滴粒子在0°C温度层附近冻结,冻结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导致外流传播过程中0°C温度层不断升高,云中下沉的霰粒子融化层升高,融化后形成的雨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的蒸发层增大,霰粒子融化吸热及雨水在下降过程中蒸发吸热使得近地面冷池不断增强导致地面风速在辐散传播过程中加大,是下击暴流外流传播中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上升气流通过凝结作用加热大气加强上升运动。下沉气流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对流特征环流及冷池。下击暴流形成后,在云体移动方向上不断形成的垂直闭合环流是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移动机制,由于地面冷池外流的辐合抬升作用,移动方向的上升气流区范围不断增大,垂直闭合环流受到上升气流区阻挡无法新生,同时由于云体东移,维持下击暴流垂直闭合环流结构中水凝物的循环减弱使垂直闭合环流结构消散,导致下击暴流辐散中心减弱消亡。与以往研究相比较,本次干下击暴流发生时也出现了云体后侧入流急流、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核下降、动量下传、霰粒子含水量大及水凝物融化蒸发过程吸热形成冷池等特征,但此次干下击暴流辐散中心有明显的垂直闭合环流,是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启动和维持机制,同时下击暴流辐散中心与阵风锋的形成密切相关,而阵风锋过程是造成此次干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WRF模式 云微物理特征 移动和外流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扬锋 雷恒池 +2 位作者 樊鹏 吴玉霞 陆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8-395,共8页
利用PMS资料对延安2003年9月17日降水性层状云各高度上的粒子特征量和粒子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垂直结构配置或云粒子主要特性可以分为5个层次。过冷水滴和冰晶共存层存在,冰晶快速增长,此层的存在可能是发生... 利用PMS资料对延安2003年9月17日降水性层状云各高度上的粒子特征量和粒子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垂直结构配置或云粒子主要特性可以分为5个层次。过冷水滴和冰晶共存层存在,冰晶快速增长,此层的存在可能是发生降水的关键;在0℃层以下,存在比较深厚的云滴浓度小、含水量较小的小云滴层,应是导致地面雨强较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地区 层状云 云微物理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层状冷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可播性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孙鸿娉 李培仁 +3 位作者 闫世明 孙国德 晋立军 封秋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52-1261,共10页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层高度(1500m)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层高度以上40...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层高度(1500m)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层高度以上400 m处,其最大值为0.416 g·m^(-3),之后随着距0℃层高度的增加,云中过冷水含量迅速减小,到0℃层高度以上600 m处基本为最低,之后直到云顶,云中过冷水含量维持低值。CDP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CIP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应作为判别云中可播度的两项主要指标,CDP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其中CIP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10个·cm^(-3)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云滴浓度随高度变化呈多峰分布,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双峰或多峰型。此探测过程中典型区域的粒子谱中均出现第二峰值的区段,分析表明只有当云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时,相应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冷云降水 微物理特征 人工增雨 可播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杨洁帆 胡向峰 +3 位作者 雷恒池 段英 吕峰 赵利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106,共19页
本文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的飞机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重点研究分析了2018年5月21日一次典型西风槽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5℃层的过冷水含量低于0.05 g m^-3,冰粒子数浓度量级10^1... 本文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的飞机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重点研究分析了2018年5月21日一次典型西风槽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5℃层的过冷水含量低于0.05 g m^-3,冰粒子数浓度量级10^1~10^2 L^-1。冰粒子数浓度高值区主要以针状和柱状冰晶为主。这可能低层是Hallett-Mossop机制和其他冰晶繁生机制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冰晶碎片在冰面过饱和条件下凝华增长所形成的。冰粒子数浓度低值区的冰晶形状基本以片状或枝状为主。-5℃层的冰雪晶增长主要以凝华和聚并增长为主,凇附过程很弱。零度层附近云水含量峰值区的液态水占比达到70%以上。云水含量峰值区的粒子主要以直径10~50μm的云滴为主,伴随着少量聚合状冰晶。零度层其他区域的过冷水含量维持在0.05 g m^-3左右,冰晶形态主要以聚合状、凇附状及霰粒子为主。液水层则主要以球形液滴及半融化状态的冰粒子为主。垂直探测表明:零度层以上的冰雪晶数浓度呈现随高度递增的趋势。在发展稳定的层状云内,混合层的过冷水含量很低,冰粒子主要通过凝华和聚并过程增长,云体冰晶化程度较高。而在发展较为旺盛的层状云区里过冷水含量也较高,大量液滴的存在也表明混合层冰-液相之间的转化不充分。不同温度层的粒子谱显示,冷水含量高值区的冰粒子平均浓度比过冷水低值区高,但平均直径比过冷水低值区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层状云 云微物理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50
10
作者 胡朝霞 雷恒池 +3 位作者 郭学良 金德镇 齐彦斌 张晓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5-439,共15页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云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冰晶层,第二层为过冷水层,第三层为暖水层)分析了云的结构及降水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这个模型基本反映了降水性层状云的结构和降水产生的物理过程。在第一层中,冰晶的凝华增长很重要,也存在冰晶的碰并过程。在第二层中,冰晶和雪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凝华过程,Bergeron过程作用很大,但不同时刻Bergeron过程的作用程度不同。第三层中主要有云滴、雨滴和从第二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云的第一层对第二层有播种作用,冰晶层对降水的贡献为7%,过冷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54%,暖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39%,降水的产生中冷云过程作用稍大,但暖云过程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 云观测和数值模拟 三层模型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飞机播云的微物理效应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德平 宫福久 +2 位作者 高建春 王吉宏 李子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根据 1995年 6月 2 9日对辽宁省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飞机探测资料 ,对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前后各高度层云的含水量、云雨滴数密度、谱型等微物理参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作业云层 (高度 :4 .0~ 5 .5km ,温度 : 4 .5~ 13.8℃ )的... 根据 1995年 6月 2 9日对辽宁省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飞机探测资料 ,对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前后各高度层云的含水量、云雨滴数密度、谱型等微物理参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作业云层 (高度 :4 .0~ 5 .5km ,温度 : 4 .5~ 13.8℃ )的云水含量约为 0 .0 2~ 0 .0 3g/m3,是整个云体中最大的 ,但冰雪晶相对较少 ,特别是 5km以上云层 ,冰晶粒子只有 10 0 0~ 2 0 0 0m 3,因此对这一云层作业是适宜的。作业后在作业高度层产生了大量冰晶 ,由于冰晶和过冷云滴同时存在 ,导致小云滴的数密度由 34.38cm 3减少到 8.97cm 3,过冷液态含水量由 0 .0 15 g/m3减少到 0 .0 0 5 g/m3;大云滴和冰雪晶的数密度由 6 18m 3增加为 2 2 6 7m 3、含水量由 0 .10 g/m3增加为 0 .17g/m3;各高度层的云粒子谱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个实例验证了实施碘化银催化对作业云的微物理结构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催化 层状云 微物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基于飞机观测的低槽冷锋云系微物理结构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彭冲 周毓荃 +1 位作者 蔡兆鑫 蔡淼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32,共13页
针对2012年9月25日山西一次低槽冷锋层状云,组织有设计的飞机观测,通过斜飞、螺旋、分层探测等方式,实现对云微结构的精细观测,同时结合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进行该云系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本系统为冷暖混合层状云系,云中无明显夹... 针对2012年9月25日山西一次低槽冷锋层状云,组织有设计的飞机观测,通过斜飞、螺旋、分层探测等方式,实现对云微结构的精细观测,同时结合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进行该云系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本系统为冷暖混合层状云系,云中无明显夹层,云系宏、微观结构均匀、稳定,地面有明显降水。2)冷云区多为固态冰相粒子,以凝华增长为主,过冷水欠缺;小云粒子谱呈指数分布,大云粒子谱呈双峰分布,降水粒子谱呈三峰分布;云中相同高度的不同位置上,粒子谱型、浓度基本一致。3)暖云区大云粒子和降水粒子的谱宽较冷云区变窄,谱型由多峰变为单峰。随高度下降,降水粒子有效直径变大、浓度变小,其垂直分布同雷达回波的垂直剖面相吻合。4)地面降水主要是由冰相粒子增长造成,本次过程冰相粒子充分、过冷水缺乏,因此该层状云引晶催化的潜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系 微物理结构 过冷水 降水机制 作业条件 飞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利斯”(0604)暴雨过程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汪亚萍 崔晓鹏 +1 位作者 任晨平 余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8-558,共11页
本文利用"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和过程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对暴雨增幅的贡献,结果指出:(1)暴雨增幅前,降水基本为层云降... 本文利用"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和过程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对暴雨增幅的贡献,结果指出:(1)暴雨增幅前,降水基本为层云降水,对流降水只存在于零星的几个小区域,暴雨增幅发生时段,对流降水所占比例较暴雨增幅前有显著增加,平均降水强度达层云降水强度的3倍多。(2)暴雨增幅时段,云系发展更加旺盛,云中各种水凝物含量较增幅前明显增加,其中,对流和层云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对流降水区增加更显著;而无论增幅前还是增幅时段,对流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要明显大于层云降水区,并且两者的这种差异随着地面降水强度的增强而增大。(3)暴雨增幅前后,对流降水区雨滴的两个主要来源最终均可以追踪到云水,通过云水与大的液相粒子(雨滴)和大的固相粒子(雪)之间、以及大的固相粒子(雪和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造成雨滴增长,并最终形成地面降水,而层云降水区中与雨滴形成相关的上述主要云微物理过程明显变弱,但层云降水区中暴雨增幅时段的上述过程又要强于增幅前,说明层云降水对暴雨增幅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云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秋季一次低槽冷锋积层混合云宏微物理特征与催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秦彦硕 蔡淼 +3 位作者 刘世玺 蔡兆鑫 胡向峰 吕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5-849,共15页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结构由冷、暖两层云配置,云层发展厚实,冷云区云粒子浓度平均为62 cm^(-3),液态水含量最大0.05 g/m^3;2DC和2DP探测的冰晶及降水粒子平均浓度分别为1.9和2.2 L^(-1);暖云内云粒子数浓度集中在300 cm^(-3)左右,液态水含量约0.1 g/m^3。探测区域云粒子数浓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利用云内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等参数判断,该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播撒作业层具有强可播性。对比作业前后云中粒子浓度及平均直径发现,云粒子在作业前时段内的平均浓度为31 cm^(-3),远高于作业后平均浓度(17.6 cm^(-3));但平均直径变化不大。作业后冰晶粒子通过贝吉龙过程消耗过冷水长大,浓度由之前的0.86 L^(-1)增至4.27 L^(-1),平均直径也增至550μm。冰晶粒子逐渐长大形成降水,降水粒子浓度也相应有所升高,谱明显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微物理特征 催化响应 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结构及微物理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文霞 胡朝霞 +1 位作者 董晓波 邓育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532,共8页
利用飞机、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对2014年5月1日08时—2日08时河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结构特征进行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云大致分为3层:4 200~2 850 m为冷暖云结构,2 162~2 174 m为十几米厚的纯暖云,近地面层121~265 m有... 利用飞机、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对2014年5月1日08时—2日08时河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结构特征进行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云大致分为3层:4 200~2 850 m为冷暖云结构,2 162~2 174 m为十几米厚的纯暖云,近地面层121~265 m有粒子浓度较低(量级为101cm-3)的暖云。降水开始前存在较明显的催化云—供给云结构,降水开始后高层对低层有催化作用。人工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3 100~4 000 m,对应的雷达回波强度为20~30 d Bz,且雷达回波强度垂直梯度明显变小。对不同高度的云微物理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底的液态水含量和云滴浓度与气溶胶浓度具有较强的负相关,过冷水含量与云滴浓度相关性达到0.434,云凝结核浓度在冷云中与温度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达到0.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性层状云 微物理结构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层状云系人工增雨个例数值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高茜 王广河 史月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41-1251,共11页
利用耦合了CAMS详尽云方案和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的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8年3月20—21日环北京地区的一次层状云系降水进行模拟和人工催化数值试验。模拟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一致,分析微物理特征并在所得分析的基础上进... 利用耦合了CAMS详尽云方案和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的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8年3月20—21日环北京地区的一次层状云系降水进行模拟和人工催化数值试验。模拟自然降水分布与实测结果一致,分析微物理特征并在所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催化试验。研究在不同催化剂量、高度进行试验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冷水含量高且冰晶含量低的区域引入人工冰晶可使地面降水增加。引入人工冰晶后催化区域水汽明显减少,云水也有减少,冰晶粒子和雪粒子增加,而且水汽减少的量明显大于过冷云水的减少量。同时催化后550 hPa附近的下沉气流中心变为上升气流,动力、热力效应明显。雪碰并冰晶增长、冰晶转化成雪增长是催化高度附近雪晶增加的主要过程,而催化高度以下,雪碰并过冷云滴增长是雪晶增加的主要过程;雪晶碰并过冷雨滴增长是霰粒子增加的主要过程;雨滴碰并云滴增长是雨滴增长的主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系降水 增雨潜力 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 催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鹏 赵震 +1 位作者 雷恒池 李铁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4-384,共11页
利用PSU/NCAR的MM5中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2007年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降雨主要落区和强度与观测一致,24 h降雨预报的TS评分较高。模式输出的雷达反射率与郑州站雷达RHI回波相比较,模拟的回波结构基本... 利用PSU/NCAR的MM5中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2007年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降雨主要落区和强度与观测一致,24 h降雨预报的TS评分较高。模式输出的雷达反射率与郑州站雷达RHI回波相比较,模拟的回波结构基本符合层状云回波特征,存在零度层亮带。在成功降水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云系不同部位结构特征和粒子质量通量分布,发现雨水的形成在不同部位依靠不同的过程。郑州站云的垂直结构和降水微物理过程研究表明,降水机制符合"播种—供给"机制,降水形成主要依靠雪的融化和暖云微物理过程,暖云对整层降水起主要作用,暖云微物理过程是形成降水的更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双参数方案 层状云降水 微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云微物理特征及响应分析 被引量:34
18
作者 于丽娟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24,I0001,共18页
根据2005年3月21日在河南进行的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探测资料,对人工增雨催化前后层状云的宏微观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播云前在4200m高度平飞中观测到的小云粒子数浓度最大值为1.36×108个/m3,相应平均直径在5μm左右;小... 根据2005年3月21日在河南进行的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探测资料,对人工增雨催化前后层状云的宏微观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播云前在4200m高度平飞中观测到的小云粒子数浓度最大值为1.36×108个/m3,相应平均直径在5μm左右;小云粒子数浓度和云液态水含量在催化后均减小,播撒层下方变化较之播撒层变化更加显著;5000m高度小云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的17.32μm增加到催化后的18.07μm,平均直径明显增大,这些作业前后微观物理量的变化表明了人工催化层状云的物理响应。不同高度飞行具有相似的粒子谱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微物理特征 催化作业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夏季层状暖云降水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丰伟 刘晓莉 +3 位作者 桑建人 张逸轩 李义宇 乔晶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1-481,共11页
采用Micaps资料和机载PMS实时探测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26日宁夏银川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这次降水是由弱锋面云系产生的,整个云层温度在0℃以上,云中没有冰晶质粒存在,为暖云降水,而且云中的分层结构明显... 采用Micaps资料和机载PMS实时探测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26日宁夏银川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这次降水是由弱锋面云系产生的,整个云层温度在0℃以上,云中没有冰晶质粒存在,为暖云降水,而且云中的分层结构明显;降水的雨滴直径均在2~3 mm以下,降水与云中大粒子的增加有密切关系。暖性层状云降水的可能机制主要是云滴凝结与碰并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夏季 暖云 层状云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层状云人工增雨数值模拟试验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何晖 高茜 李宏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5-922,共18页
在中尺度WRF模式的Morrison双参数方案中引入了AgI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WRF模式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利用加入了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3月20~21日环北京地区一次层状云系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和催化试验。模拟自然降水与实测结... 在中尺度WRF模式的Morrison双参数方案中引入了AgI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WRF模式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利用加入了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3月20~21日环北京地区一次层状云系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和催化试验。模拟自然降水与实测结果一致,分析微物理特征并在所得分析基础上进行催化试验。研究在不同催化剂量、高度和时刻进行试验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g的碘化银进行催化作业,在催化后的前30min之内,地面雨量轻微减小,最大累积减雨量为2010t,30min后,净增雨量迅速增加,最大累积增雨量达到了3.4×105t。催化开始阶段的减雨主要是由于播撒AgI后,云水减少而雪晶增多,导致雨滴碰并云滴,云滴向雨滴自动转化过程的减少以及雪晶碰并雨滴过程的增多,然而空中增多的雪晶尚未下落到暖区融化成雨滴。而第二阶段的增雨则是空中增多的雪晶逐渐下落到暖区,雪晶融化成雨滴过程增多。AgI的播撒率对降水量有明显影响,过量催化会使雪晶平均质量减少,下落速度锐减,从而雪融化成雨水减少,导致雨量减弱,不同催化高度和催化时间的催化结果表明在过冷水含量比较丰富而冰雪晶含量偏少的区域进行催化,增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催化数值模式 层状云系 物理机制 催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