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OPTIMUM VEHICULAR PATH ALGORITHM FOR TRAFFIC NETWORK BASED ON HIERARCHICAL SPATIAL REASONING 被引量:4
1
作者 Lu Feng Zhou Chenghu Wan Qing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年第4期36-42,共7页
Human beings’ intellection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distinct hierarchy and can be taken to construct a heuristic in the shortest path algorithms.It is detailed in this paper how to utilize the hierarchical reasonin... Human beings’ intellection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distinct hierarchy and can be taken to construct a heuristic in the shortest path algorithms.It is detailed in this paper how to utilize the hierarchical reasoning on the basis of greedy and directional strategy to establish a spatial heuristic,so as to improve running efficiency and suitability of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for traffic network.The authors divide urban traffic network into three hierarchies and set forward a new node hierarchy division rule to avoid the unreliable solution of shortest path.It is argued that the shortest path,no matter distance shortest or time shortest,is usually not the favorite of drivers in practice.Some factors difficult to expect or quantify influence the drivers’ choice greatly.It makes the drivers prefer choosing a less shortest,but more reliable or flexible path to travel on.The presented optimum path algorithm,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nning efficiency of shortest path algorithms up to several times,reduces the emergence of those factors,conforms to the intellection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ings,and is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drivers.Moreover,it does not require the completeness of networks in the lowest hierarchy and the applicability and fault tolerance of the algorithm have improved.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ed algorithm.The authors argued that the algorithm has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navigation systems of large_scale traffic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UM path algorithm TRAFFIC NETWORK HIERARCHICAL spatial REAS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DM: Maximally Spatial Disjoint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for MANET
2
作者 Wesam Almobaideen Roba Al-Soub Azzam Sleit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2013年第4期316-322,共7页
Mobile Ad-hoc Network (MANET) consists of mobile nodes that are connected via very dynamic multi-hop channels. Routing in MANET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at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w... Mobile Ad-hoc Network (MANET) consists of mobile nodes that are connected via very dynamic multi-hop channels. Routing in MANET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at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Maximally Spatial Disjoint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MSDM) which is a modification of AOMDV protocol. MSDM finds paths which are spatially separated and maximally disjointed. We think that sending various packets over spatially disjointed paths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occurrence and allows concurrent transmission over the set of different selected paths.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MSDM and AOMDV using GloMoSim simulator shows that MSDM is able to achieve a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regarding some performance metrics such as delay, routing packets overhead, and network through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ET ROUTING Protocols Multipath ROUTING spatial DISJOINT pat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 of Heat Source on the Ray Path and the Evolution of Wave Energy of Meridional Wave Train
3
作者 徐祥德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87-98,共12页
This paper studie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 of thermal forcing and deformation and the amplitude of rays of meridional wave train. It is shown that if thermal forcing appears a meridional l... This paper studie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 of thermal forcing and deformation and the amplitude of rays of meridional wave train. It is shown that if thermal forcing appears a meridional linear variation the rays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may propagate along oblique lines and if the meridional variability of heat source has second order term the rays show distinct deformation as a great circular route. Additionally, the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may cause lower 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mid- and low-latitudes. The combination of zonal and meridional wave numbers and distributive character of heat source may form an inverse mechanism of variational trend of generized wave energy, reflecting in some degree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transition between meridional and zonal flow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ffect of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 of Heat Source on the Ray path and the Evolution of Wave Energy of Meridional Wave Train path Wa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的省域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研究
4
作者 赵妍 王思冉 时涛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评价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探索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均衡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方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2022年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我国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总指数呈显著空间负相关性,全国总指数得... 目的:评价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探索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均衡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方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2022年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我国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总指数呈显著空间负相关性,全国总指数得分为0.5430,东部地区得分为0.5787,中部地区得分为0.5314,西部地区得分为0.5180;人口结构、卫生资源、环境、教育、政策及创新因素对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显著。结论: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均衡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是强化政策适宜性与灵活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应对省域“虹吸现象”;三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力路径的隧洞开挖扰动区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5
作者 陈金鹏 徐磊 +3 位作者 查新元 戴博伦 严鑫鹏 夏超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揭示隧洞开挖扰动区的空间演化机制对于隧洞施工安全防控与支护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隧洞开挖空间效应,依托某深埋引水隧洞工程中岩体结构较完整的砂板岩洞段,通过精细模拟隧洞开挖施工过程,深入分析了隧洞开挖扰动区空间演... 揭示隧洞开挖扰动区的空间演化机制对于隧洞施工安全防控与支护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隧洞开挖空间效应,依托某深埋引水隧洞工程中岩体结构较完整的砂板岩洞段,通过精细模拟隧洞开挖施工过程,深入分析了隧洞开挖扰动区空间演化过程中的应力调整路径、变形发展过程和塑性区扩展历程及其内蕴联系,系统揭示了隧洞开挖扰动区的空间演化机制.依托工程实例特定岩体力学参数,隧洞开挖扰动区分布于洞周深约4.6倍洞径围岩内,其空间演化主要发生于剖面后方约80%洞径和前方约1.7倍洞径范围内的岩体开挖过程中;应力场调整不仅体现在大小上,也体现在方向上,且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有差异的调整规律,深度越小,调整幅度越大;开挖扰动区变形发展和塑性屈服破坏肇因于应力场调整,塑性区形成扩展是推动应力场调整向深部发展的重要致因,亦直接影响着开挖扰动区变形分布特征和变形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开挖扰动 空间演化 应力路径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辅助下北京市旧城区全民健身路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刘平浩 章宏健 +1 位作者 李煜 徐跃家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全民健身是实现国民主动健康的核心力量,推动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本研究以北京市旧城区中63个具有代表性的全民健身路径作为样本,在对空间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空间的虚拟重构,结合人的... 全民健身是实现国民主动健康的核心力量,推动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本研究以北京市旧城区中63个具有代表性的全民健身路径作为样本,在对空间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空间的虚拟重构,结合人的认知反馈获取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度评价。在此基础上探究对全民健身路径中居民满意度评价产生影响的空间要素,并针对性提出设计对策,为当下旧城区中以健身路径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提供指导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路径 空间要素 满意度评价 虚拟现实 旧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技术样态、学理省思与发展路向
7
作者 纪璇 林晶 高文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网络空间作为社会交往实践的“新场域”,是技术赋能所形成虚拟社会形态的现代世界图景。网络空间外在表现为一种虚拟集聚的社会性存在,究其本质是现代技术物化力量对于社会交往形态的时代重塑。网络技术作为物化逻辑的现实力量,以数据... 网络空间作为社会交往实践的“新场域”,是技术赋能所形成虚拟社会形态的现代世界图景。网络空间外在表现为一种虚拟集聚的社会性存在,究其本质是现代技术物化力量对于社会交往形态的时代重塑。网络技术作为物化逻辑的现实力量,以数据资源的互通互融、智能算法的精准画像以及技术系统的终端搭建,构成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技术样态,开启了共享共治数字世界的新时代。在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要警惕技术与资本异化扩张所形成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社会公共责任疏离”“主体价值消解”等负面效应,应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治理理念,建设网络空间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以此构建人民利益福祉的共同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技术样态 场域空间 学理省思 发展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区教育的空间转向及其实践理路
8
作者 马晓斐 后慧宏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社区发展理念、内容及场所的转变,致使相关研究从注重物理空间逐渐转向关注人与自身所处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作为社区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深刻影响着社区学习者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社区教育空间,发... 社区发展理念、内容及场所的转变,致使相关研究从注重物理空间逐渐转向关注人与自身所处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作为社区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深刻影响着社区学习者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社区教育空间,发现其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也是一种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在社会流动的驱动下,社区教育空间在拓展延伸、开放互通的过程中,逐渐从“聚合封闭”转向“场景开放”,从“制度规划”转向“情感共系”,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由此推动了社区教育场所的重构、内在情感的联结及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基于“物理—社会—文化”三重维度探索社区教育空间转向的实践理路,以期为新时代社区教育实践研究提供学理思考与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空间转向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下基于深度学习与多传感器融合的无人机配网巡检智能避障技术
9
作者 廖红兵 况松陵 +3 位作者 李扬帆 黄晓露 王刚 魏洪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在电力配网的巡检过程中,复杂的环境条件,如树木遮挡和随机性障碍物,常常导致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遇到悬停、撞机等问题,严重影响巡检效率和安全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自动巡检智能避障技术,开发了融... 在电力配网的巡检过程中,复杂的环境条件,如树木遮挡和随机性障碍物,常常导致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遇到悬停、撞机等问题,严重影响巡检效率和安全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自动巡检智能避障技术,开发了融合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的环境感知系统,通过利用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增大卷积核的感受野,捕获多尺度信息对障碍物进行实时识别,并利用先进的路径规划算法动态调整无人机的飞行路径,以避开障碍物。仿真测试验证表明,该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避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巡检效率提升了20%以上,且有效降低了事故风险。本文所提出的智能避障技术为电力配网的无人机巡检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 避障能力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M的数字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影响路径及效应分析
10
作者 张玉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对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强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帮助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基于理论分析与空间数据展开了实体经济发展路径与空间效应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实体经济在数字金融的帮扶下,呈稳定、...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对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强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帮助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基于理论分析与空间数据展开了实体经济发展路径与空间效应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实体经济在数字金融的帮扶下,呈稳定、积极的态势发展;城镇化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近邻地区也有一定干扰,形成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平衡。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度最大,技术创新、用户需求和政策推动等覆盖广度驱动力扩大了金融的包容性,显著性水平低于0.01,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活跃度和竞争力。该研究可有效丰富数字金融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振兴实体经济,帮助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杜宾模型 数字金融 空间溢出效应 影响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以产筑城”规划路径构建与实践——以炎陵县为例
11
作者 周小寒 白洪昌 +1 位作者 汤海良 玉智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从需求和供给两端以及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着手,以目标、问题、系统、底线和需求为导向,从产业基础分析、产业发展定位、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空间格局划定、产业规模预判等方面总结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以产筑城”的规划路径与内容,及... 从需求和供给两端以及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着手,以目标、问题、系统、底线和需求为导向,从产业基础分析、产业发展定位、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空间格局划定、产业规模预判等方面总结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以产筑城”的规划路径与内容,及其在炎陵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县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以产筑城 规划路径 炎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观视域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12
作者 张慧敏 《西部学刊》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观及其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强调“空间转向”在社会批判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空间观注重“空间正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对空间的重塑,指出工人阶级的边缘化,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概念,强调城市空间的活力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观及其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强调“空间转向”在社会批判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空间观注重“空间正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对空间的重塑,指出工人阶级的边缘化,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概念,强调城市空间的活力与正义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空间规范来实现。在讨论城市空间正义的伦理界说时,从主体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空间正义推动城市空间朝着公正、包容、和谐的方向发展,分析了阻碍城市空间活力的原因,指出资本掠夺、伦理缺失和生态断裂是主要因素,强调需要重新审视空间生产的目标和逻辑。最后,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伦理路径,强调以人为本、价值导向和生态弥合的重要性,以实现城市空间的持续发展和活力的时代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活力 可持续发展 空间正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城市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遗产区空间叠压下的乡镇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以淮安市马头镇为例
13
作者 郭吉 蒋继儒 +1 位作者 郭旭 卞文涛 《中国名城》 2025年第2期87-92,共6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价值的高度重视,加强大运河保护与乡镇地区发展的协同,对于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清口枢纽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文化遗产区,与马头镇存在特殊的空间叠压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价值的高度重视,加强大运河保护与乡镇地区发展的协同,对于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清口枢纽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文化遗产区,与马头镇存在特殊的空间叠压关系,并对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格局塑造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展开研究,剖析清口枢纽保护利用与马头镇发展建设的关系脉络,揭示遗产区赋能马头镇发展的同时所引发的现实困境,针对性提出“空间解绑”的建设思路,并结合规划实践,提出坚守保护底线、传承文化价值、重塑空间格局、打造产业模式,构建清口枢纽与马头镇共兴共荣的路径,以期为此类乡镇地区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遗产区 空间叠压 乡镇发展 困境与路径 清口枢纽 马头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及响应路径
14
作者 王风雨 谢来荣 +2 位作者 张诗楠 刘合林 谢保全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格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适配的空间载体和空间治理模式,将助力国土空间的科学施策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理清国土空间规划与新质生产...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格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适配的空间载体和空间治理模式,将助力国土空间的科学施策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理清国土空间规划与新质生产力的空间逻辑、途径逻辑和制度逻辑,剖析国土空间规划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困境、途径困境和制度困境,基于“空间载体—途径转变—制度保障”的框架体系,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以期为新时期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 现实困境 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以黄河滨州段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亮 黄仲 +2 位作者 卞士雷 苏丙震 张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山东的地域性实践背景,基于对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阐释乡村集群的概念并归纳沿黄乡村集群特征,从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入手,将乡村集群类型划分为城乡融...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山东的地域性实践背景,基于对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阐释乡村集群的概念并归纳沿黄乡村集群特征,从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入手,将乡村集群类型划分为城乡融合型、带状集聚型、组团提升型等3种集群空间模式,提出统筹体系架构与空间优化两层面的协同路径。随后,以《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为例,以229个村庄为样本,构建由城乡融合示范区、特色集聚段、门户提升段构成的“一区三段”乡村集群空间格局,提出“尺度嵌合、显隐结合、城乡融合”的空间协同路径,以及空间多尺度的分类传导和规划多嵌套的分级传导体系,以期为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路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集群 空间协同 发展路径 滨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戏曲中叙事创作与身体运动的江南园林空间路径范式
16
作者 李旭 王蕾 龙毅湘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124,共7页
园林与戏曲在叙事创作中以人的身体运动为共同关注点,表现出转换时空的类似叙事效果。对园林实例和戏曲表演的空间路径进行图解对比,得出连续转折、相间错动、闭环聚合和多环相扣4种基础空间路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环径”范式应对... 园林与戏曲在叙事创作中以人的身体运动为共同关注点,表现出转换时空的类似叙事效果。对园林实例和戏曲表演的空间路径进行图解对比,得出连续转折、相间错动、闭环聚合和多环相扣4种基础空间路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环径”范式应对不同情境需求时的5种异变方式,进而总结出空间范式的功能特征即折叠扩大空间表达面、模糊空间的方向界限、控制视线焦点的聚散,指出“环径”范式可创新应用于当下园林与戏曲的沉浸式空间设计,为研究园林与戏曲互通的空间路径范式及设计创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戏曲 叙事创作 身体运动 江南园林 空间路径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场空间到流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世栋 向晓梅 陈再齐 《岭南学刊》 2024年第1期107-119,128,共14页
检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对纵深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因应数字经济对区域要素流动结构的影响,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流网络”分析框架,并以首位度和齐普夫法则测度传统空间结构特征,以上市企业的“总部—... 检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对纵深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因应数字经济对区域要素流动结构的影响,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流网络”分析框架,并以首位度和齐普夫法则测度传统空间结构特征,以上市企业的“总部—分支”机构分布测度流网络特征。结果表明:大湾区总体经历了先集聚再分散的发展过程;各城市人口分布梯度不合理,核心城市的人口扩张推动了城市群的定型。大湾区经济规模结构呈现帕累托分布模式,各城市经济规模变差较大。从城际联系来看,广州深圳之间具有高联通度,形成了联通走廊,2000年以来深圳的相对联通度高居首位,区域网络日渐完善。未来,应织密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构建“双核三圈”网络型城市群体系、设立“广深接合片区”并加快打造“广深联动走廊”,开创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空间结构 流网络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沿海地区乡村韧性测度及其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18
作者 武前波 胡嘉青 薛雯露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4-676,共13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乡村建设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从韧性视角评估乡村发展状态,有利于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1155个乡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乡村建设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从韧性视角评估乡村发展状态,有利于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1155个乡镇(街道)单元进行韧性评价,揭示东部沿海地区乡村韧性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乡村韧性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综合韧性水平呈由浙北、浙东沿海地区向浙南、浙西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并在浙中地区出现小范围中高值集聚区。(2)乡村韧性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环杭州湾城市群热点区域均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浙西、浙南地区冷点区域和次冷点区域呈现较大范围的显著集聚格局。(3)基于乡村韧性空间分异格局和聚类分析结果,提出浙江省乡村韧性空间圈层引导及差异化的乡村韧性水平提升策略,以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 PSR模型 空间分异 路径策略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旅游路径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岚 赵洁雅 +1 位作者 谭林 詹昭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索旅游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呈集聚分布态势,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了“两带三团四心”的双“C”型空间格局。...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索旅游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呈集聚分布态势,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了“两带三团四心”的双“C”型空间格局。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占据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区域的主要部分,空间关联性差异明显,区域发展均衡程度不高。基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各地资源属性,从顶层规划设计、旅游空间结构和红色产品策划三个维度提出了旅游开发的优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点 空间格局特征 旅游开发路径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运行的土地资产综合价值评价探析——以城市更新为研究对象
20
作者 方国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6期4-12,78,共10页
在阐述土地资产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时空运行下土地资产的综合价值内涵和评价目标。从科学规划价值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综合价值评估体系有待完善、部门联动评估机制有待优化、数字智能基础有待稳定四个方面对影响土地资... 在阐述土地资产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时空运行下土地资产的综合价值内涵和评价目标。从科学规划价值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综合价值评估体系有待完善、部门联动评估机制有待优化、数字智能基础有待稳定四个方面对影响土地资产综合价值评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城市更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空间区位、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土地资产综合价值的关键评价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土地资产综合价值评估体系,提出了评价指标构建、评价路径设置、价值指标计算等综合价值评估的新思路。围绕有效实施土地资产综合价值评估提出管理策略:①注重成本控制和资金平衡;②加强评估联动和管理协调;③促进科学评估和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产 空间价值 评价路径 价值指数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