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 AND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1
作者 Luo Jinhai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4-86,共3页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lying at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arim basin after Later Palaeozoic because the former strongly ...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lying at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arim basin after Later Palaeozoic because the former strongly subsides many times.. Subsidence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West Kunlun fold thrust\|belt, thus the evolution of the Depression and the fold\|thrust\|belt reflects clearl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and even the Tibet.1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Thrusting of the fold\|thrust\|bel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1) Devonian thrusting:This is the oldest thrusting distinguish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Kunlun while the Silurian—Devonian thrusting was discriminated a few years ago by seismic da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The Devonian thrusting is proved by the Upper Devonian dynamometamorphic rocks outcropping at the core of the anticline in the Sangzhu lying at the fold\|thrust\|belt. The rocks consist of slightly metamorphic clastic rock and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Mid\|Proterozoic strata. But they are actually Upper Devonian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perfect plant fossils that we found recently in the metamorphic rock, and they are overburdened `with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by another reliable Upper\|Devonian conglomerate in the core of the Aqike anticlin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and its limited lined distribution parallel to the West Kunlun orogen is that they are subjected to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Later Devonian thru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 TARIM southw est DEPRESSION correspon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贞丰黄家湾萤石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探讨
2
作者 尹廷龙 侬康 +3 位作者 徐阳东 李字洪 郑前飞 祁连素 《贵州地质》 2024年第3期278-284,共7页
以贞丰背斜黄家湾萤石矿床近年深部勘探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其控矿构造类型及其控矿作用的分析,对萤石矿导矿构造与容矿空间规律的研究,认为控矿因素主要为北西向贞丰背斜、北西向F1断层、次级背斜、有利的岩性组合,形成了背斜构造之... 以贞丰背斜黄家湾萤石矿床近年深部勘探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其控矿构造类型及其控矿作用的分析,对萤石矿导矿构造与容矿空间规律的研究,认为控矿因素主要为北西向贞丰背斜、北西向F1断层、次级背斜、有利的岩性组合,形成了背斜构造之逆冲断裂-次级背斜构造组合样式,即北西向贞丰背斜及其伴生的北西向F1断裂与次级的黄家湾背斜共同构成热液上涌通道及容矿空间。贞丰背斜是矿区内最主要控矿构造,其形成发育了主要控矿断裂(F1等)及次级控矿背斜(黄家湾背斜);逆冲断裂F1是最重要的导矿构造;龙潭组一段(P_(3)l)/中上部蚀变角砾岩体为重要的容矿空间,控制矿床的背斜构造中之逆冲断裂-次级背斜构造组合,以及龙潭组一段(P_(3)l)/中上部的容矿空间,是将来萤石矿勘查的主攻目标。深入研究构造(背斜+断裂)、地层岩性组合等控矿因素有利于拓展区域找矿思路,为深部萤石、金、锑热液矿产找矿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丰背斜 次级背斜 萤石矿床 控矿因素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风演变的新特征及其与中国西南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颖 李栋梁 +1 位作者 王慧 郑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1951 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60 2010年西南地区77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定义了冬季代表月(1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强度和位置的新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西南地区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代表高原冬季风的冷高压强... 利用1951 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60 2010年西南地区77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定义了冬季代表月(1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强度和位置的新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西南地区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代表高原冬季风的冷高压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由弱到强的突变,80年代中期则是由偏北到偏南的突变。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原冬季风强度的振荡频率加快,由较长的7年周期向4年周期转化;位置指数的4年与10年周期存在明显的反相变化,自2005年以来位置振荡周期由10年向4年转化,南北摆动更为频繁。(2)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北方冷空气与西南暖湿空气在西南地区交汇减弱,云量减少,辐射增温作用使西南地区温度一致偏高,西南地区东部低层出现异常下沉运动中心,下沉增温作用使该地区温度偏高更明显;当偏弱时,则相反。(3)当高原冬季风偏北时,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加深,西南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交汇于川滇地区,产生异常上升运动,云量增多,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南地区温度一致偏低,上升冷却作用使西部气温偏低更明显;当偏南时,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冬季风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西南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南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601,共12页
晋西南古称河东,位于汾渭地堑中部,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堑发现了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 晋西南古称河东,位于汾渭地堑中部,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堑发现了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这些发现业已证明晋西南的临汾、运城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从早更新世初期直到更新世结束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群、丁村遗址群、下川遗址群、柿子滩遗址群,代表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200万年以来从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完整的演化历程。因此,这里成为中国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远古人类演化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区域旧石器考古的回顾,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向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贾兰坡、王建、王择义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 晋西南 旧石器考古 人类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柔勒仡佬语语法》出版
5
作者 韦蓝海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2-,共1页
继2010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语言学研究系列"出版The Buyang language of South China(李锦芳、罗永现著)(《中国南方布央语》)一书后,李锦芳教授濒危语言研究团队新作A Grammar of Zoulei,Southwest China(李霞、李... 继2010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语言学研究系列"出版The Buyang language of South China(李锦芳、罗永现著)(《中国南方布央语》)一书后,李锦芳教授濒危语言研究团队新作A Grammar of Zoulei,Southwest China(李霞、李锦芳、罗永现著)再次入选西方著名出版机构PeterLang(波恩纽约牛津)出版。新书在5年调查研究基础上详细描写分析了濒危仡佬语贵州柔勒方言的语法体系,对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否定式、动词体貌等重要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首语气词 布央语 中国西南 濒危语言 语法体系 伦敦大学 语法现象 否定式 李霞 southw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以西南民居与西北民居的对比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孟颖 《安徽建筑》 2006年第1期11-12,共2页
分析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探讨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运用对比的方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西南民居和西北民居的聚落组合形式、民居形式、宗教影响、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 分析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探讨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运用对比的方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西南民居和西北民居的聚落组合形式、民居形式、宗教影响、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西南民居 西北民居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防治百合炭疽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顺光 杨秋芬 +4 位作者 吴珊 何杰 龙青山 田应忠 田静 《园艺与种苗》 CAS 2013年第7期23-24,28,共3页
[目的]筛选防治百合炭疽病的理想药剂。[方法]开展了50%咪鲜胺等5种农药防治百合炭疽病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6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1 6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 [目的]筛选防治百合炭疽病的理想药剂。[方法]开展了50%咪鲜胺等5种农药防治百合炭疽病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6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1 6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乳油1 600倍液、18%松脂酸铜乳油400倍液对百合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1.87%、79.29%、76.72%、73.18%和62.96%。除18%松脂酸铜乳油400倍液外,参试农药可以轮换使用。[结论]研究结果为百合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咪鲜胺锰盐 百合 炭疽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凹陷大厂锑矿围岩蚀变特征探讨
8
作者 王地 《价值工程》 2018年第1期139-140,共2页
大厂锑矿位于黔西南凹陷,是我国重要的锑矿产地之一。矿区内围岩蚀变现象非常发育,由于成矿流体和围岩的水岩反应经常使流体和周围矿物进行物质交换,蚀变作用发生过的矿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矿流体的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在一定程度... 大厂锑矿位于黔西南凹陷,是我国重要的锑矿产地之一。矿区内围岩蚀变现象非常发育,由于成矿流体和围岩的水岩反应经常使流体和周围矿物进行物质交换,蚀变作用发生过的矿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矿流体的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在一定程度决定了矿体的分布,本文着重对其作用特征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厂锑矿 围岩蚀变 黔西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典型树种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9
作者 付威波 宋敏 +4 位作者 彭晚霞 杨钙仁 杜虎 文丽 李莎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0-894,共5页
为了解喀斯特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滇南安息香(Styrax benzoinoides Craib)、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3种喀斯特典型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季节动态及主要... 为了解喀斯特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滇南安息香(Styrax benzoinoides Craib)、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3种喀斯特典型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和岩樟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表现为4月、7月较高而1月、10月低,滇南安息香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则不明显;3种植物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树种的变化曲线不同;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的因子不同:1月和10月,3种植物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PAR)和蒸腾速率(Tr),4月3种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不相同,胞间CO2含量(Ci)和光强(PAR)是影响女贞的主要影响因子,光强(PAR)和蒸腾速率(Tr)是影响岩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各因子对滇南安息香的影响不显著。7月影响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因子主要是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含量(Ci)。光强是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最为主要的因子。通过对3种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女贞和岩樟能较好的与西南喀斯特环境相适应,而滇南安息香对西南喀斯特环境适应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生理 季节变化 西南喀斯特 影响因子 滇南安息香 女贞 岩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