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kin rash caused by EGFR-TKI could be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Pien Tze Huang Unguentum Compositum: a case report
1
作者 Mingzi Zhang Qi Li Yehong Sun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22年第6期440-445,共6页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therapy.However,EGFR i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skin and gives rise to one of the most concerning issues for the E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therapy.However,EGFR i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skin and gives rise to one of the most concerning issues for the EGFR-TKI treatment,namely skin toxicity.Antibiotics and corticosteroids are usually used to treat the EGFR inhibitor-associated skin rash,with prominent side effects over long-time use.Pien Tze Huang(PZH)Unguentum Compositum is a traditional product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 which is ma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il base.Herein,we reported the case of a 50-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skin rash on the face,head,and back induced by an EGFR-TKI named erlotinib.By using PZH Unguentum Compositum,we observed that the skin rash was mitigated and eventually disappeared.This case report suggests that PZH Unguentum Compositum may be an effective therapy in treating skin rash caused by EGFR-TKI with fewer sid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skin rash Pien Tze Huang ERLOTIN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Insights in the Skin Protective Activity of a Dexpanthenol Containing Formula (BEPANTHEN<sup>®</sup>) in a Diaper Rash-Like Model
2
作者 Erwan Peltier Karim Mekideche +1 位作者 Jean-Eric Branka Sonja Trapp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0年第2期76-84,共9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Dexpanthenol containing formula (BEPANTHEN<sup>®</sup>), formulated as a water in oil preparation, is currently widely marketed as a diaper care product aiming... <strong>Background:</strong> Dexpanthenol containing formula (BEPANTHEN<sup>®</sup>), formulated as a water in oil preparation, is currently widely marketed as a diaper care product aiming to protect baby’s buttocks and repair diaper dermatitis. Dexpanthenol is a well-known moisturizer with barrier-improving properties and the oily phase of the water in oil preparation forms a lipophilic film on the skin surface that isolates the skin from irritants (feces and urine). Prolonged contact with irritants triggers a local inflammation cascade responsible for the cutaneous erythema.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skin barrier preparations, we took advantage of an <i>ex vivo</i> model of healthy human skin discs especially designed to evaluate protective and/or repairing effects of topical preparations recommended for baby’s buttocks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leukin-1 alpha release (a cytokine considered as the <em>Primum movens</em> of the skin inflammatory reaction),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irritants. <strong>Methods: </strong>Healthy human skin discs have been incubated in the absence (control) or in the presence of two irritants,<em> i.e.</em> a “urine like + urease” preparation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in the presence of three ointments, one containing dexpanthenol, but not the other two. At the end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interleukin-1 alpha (IL-1<em>α</em>) was quantified in the explants culture media.<strong> Results: </strong>“Urine like + urease” preparation (ULU)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both increased IL-1<em>α</em> production of skin explants by 181.1% (p < 0.001) and 88.3% (p < 0.001), respectively. The dexpanthenol containing formula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ULU- and the SDS-induced IL-1<em>α</em> release by 67.42% (p < 0.001) and 46.55% (p < 0.001), respectively.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e of the formulas without dexpanthenol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ULU-induced IL-1<em>α</em> release by 45.94% (p < 0.01) but not the SDS-induced one, and the other tested formulation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L-1<em>α</em>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irritant applied. Moreover, the effect of the dexpanthenol containing formula on the ULU-induced IL-1<em>α</em>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other formula;a difference of 19.6 % (p < 0.05) was observed.<strong> Conclusion: </strong>Dexpanthenol containing formula (BEPANTHEN<sup>®</sup>) provides good protection of baby’s buttocks against irritants. Its protective effect seems to be superior compared with other products, which did not contain this ingredient. Moreover,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dexpanthenol displays <i>per se</i> a real IL-1<em>α</em> production inhibitory effect. This work, however, consists of preliminary studies and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involving more formulas and end-points such as the quantification of other pro- or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or resolvins for example, are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taneous protective effect of dexpanthe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xpanthenol BEPANTHEN® Human skin Protection INTERLEUKIN-1 Diaper-ra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马珠单抗注射剂治疗哮喘致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1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郭军 +3 位作者 郭文佳 吕茵茵 李彩宏 牟向东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211-212,222,共3页
目的 提示临床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使用过程中需加以关注可能引起的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分析1例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过程中,发生迟发型过敏大面积皮疹,通过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鉴别该... 目的 提示临床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使用过程中需加以关注可能引起的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分析1例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过程中,发生迟发型过敏大面积皮疹,通过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鉴别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药物和处理措施。结果 患者不良反应为迟发型大面积过敏皮疹,排除患者病情和合并用药情况,判断引起患者严重大面积皮疹的原因为注射使用奥马珠单抗。不良反应相关性评价为“肯定”,立即予以停药并对症处理后患者好转,未发生后遗症。结论 临床应加强监测奥马珠单抗注射剂引起的迟发型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马珠单抗注射剂 迟发型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 皮肤过敏反应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联合蒙脱石散对婴幼儿尿布疹的疗效观察与研究
4
作者 陈晓明 刘华之 +3 位作者 罗艳 黄华春 曾小青 陈高平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84-88,共5页
目的探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凝胶联合蒙脱石散对婴幼儿尿布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婴幼儿尿布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6... 目的探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凝胶联合蒙脱石散对婴幼儿尿布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婴幼儿尿布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rbFGF凝胶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蒙脱石散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恢复情况、皮肤损伤程度、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皮肤发红、皮肤破裂面积及皮肤侵蚀程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布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干扰素-γ(IFN-γ)水平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TNF-α、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FGF凝胶联合蒙脱石散应用于婴幼儿尿布疹的疗效显著,可减轻皮肤损伤程度,改善机体炎症反应,缩短尿布疹消退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蒙脱石散 婴幼儿尿布疹 皮肤损伤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痘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由屹先 蒋维 +1 位作者 吕晓菊 吴东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7-742,共6页
2023年末,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结合国内外诊疗经验及研究进展出台了《水痘诊疗方案(2023年版)》,更新了水痘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增加了水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对水痘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管理办法作了更加详细的阐... 2023年末,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结合国内外诊疗经验及研究进展出台了《水痘诊疗方案(2023年版)》,更新了水痘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增加了水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对水痘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管理办法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对比国内既往文件,对《水痘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及补充,以期为水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 皮疹 诊断 中医学 预防 疫苗接种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肤润肠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临床观察
6
作者 蒋玥 刘菊 +2 位作者 胡志伟 段腾 孟雅楠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4期3696-3701,共6页
目的分析养肤润肠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 目的分析养肤润肠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养肤润肠汤组,每组60例。西医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养肤润肠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同时给予养肤润肠汤治疗,均治疗1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27(CXCL27)水平,检测两组角质层含水量、皮肤油脂含量、经皮水分丢失量,对两组皮疹面积、皮疹疼痛、皮疹瘙痒进行评分,记录皮疹首次改善时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皮疹分级、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TSLP、CXCL27、IL-1β水平,皮肤油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量,皮疹瘙痒、皮疹疼痛、皮疹面积评分,以及中医证候、DL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养肤润肠汤组TNF-α、TSLP、CXCL27、IL-1β水平低于西医组,皮肤油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均高于西医组,经皮水分丢失量低于西医组,皮疹瘙痒、皮疹疼痛、皮疹面积评分均低于西医组,皮疹首次改善时间短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养肤润肠汤组皮疹分级较西医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1.719,P=0.037)。养肤润肠汤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6,P=0.015)。结论给予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患者养肤润肠汤治疗,可减少TSL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皮疹分级,提升其生活质量、皮肤屏障功能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肤润肠汤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疹 炎症反应 皮肤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嘌醇片诱导的超敏反应综合征致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分析
7
作者 严妍 刘乃一 +2 位作者 乔玲 张毅 杨晨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9期1068-1070,1074,共4页
目的 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别嘌醇诱发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1例携带HLA*B5801的患者使用别嘌醇后出现超敏反应并继发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其病例特点及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相... 目的 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别嘌醇诱发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1例携带HLA*B5801的患者使用别嘌醇后出现超敏反应并继发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其病例特点及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机制,并梳理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措施。结果 患者胰岛功能完全丧失,今后需长期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控制血糖。既往研究和病例报告提示该不良反应与别嘌醇的使用可能相关。结论 此案例提示使用别嘌醇前应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临床医师应注意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有继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1型糖尿病 别嘌醇 不良反应 药物诱导超敏反应综合征 HLA-B*5801 药物性皮疹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性皮疹研究进展
8
作者 吴带喜 李昌凤 许文学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5期274-278,共5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相关性皮疹属中医学“药疹”“药毒”范畴,多从本虚标实、郁火、中阳虚损等角度进行辨证,治疗上强调祛风清热、宣散透解、祛湿解毒,同时滋阴养血、顾护肺脾。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能改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相关性皮疹属中医学“药疹”“药毒”范畴,多从本虚标实、郁火、中阳虚损等角度进行辨证,治疗上强调祛风清热、宣散透解、祛湿解毒,同时滋阴养血、顾护肺脾。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笔者检索近5年相关文献,对肺癌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治则、治疗等方面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为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皮疹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雷利珠单抗致皮肤不良反应
9
作者 石艾秀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3,共3页
报告1例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男,63岁。使用PD-1抑制剂后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斑丘疹及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见泛发性暗紫红色斑块和斑片,表面呈蛎壳样外观,Auspitiz征(+);躯干... 报告1例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男,63岁。使用PD-1抑制剂后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斑丘疹及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见泛发性暗紫红色斑块和斑片,表面呈蛎壳样外观,Auspitiz征(+);躯干部及双上肢散在分布红斑、丘疹及斑丘疹,部分中央溃疡及结痂;双侧手背见数片紫红斑块,表面见白色网状纹;右手掌心、左手大鱼际见胼胝样黄色斑块,呈衣领样外观。诊断:替雷利珠单抗致皮肤不良反应。治疗:PD-1继续治疗,对症处理后皮损明显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雷利珠单抗 皮肤不良反应 银屑病样皮损 扁平苔藓样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老年皮肌炎合并吞咽困难和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
10
作者 王灿 贾雪飞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75-79,共5页
本文总结1例老年皮肌炎合并吞咽困难和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患者的吞咽困难以及营养状况及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同时加强皮肤护理,严格规范用药,积极处理并发症,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改善吞咽障碍... 本文总结1例老年皮肌炎合并吞咽困难和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患者的吞咽困难以及营养状况及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同时加强皮肤护理,严格规范用药,积极处理并发症,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改善吞咽障碍,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吞咽困难 营养支持 皮疹 康复训练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误诊探析
11
作者 林赫妍 熊昊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3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阿奇霉素致DILI误诊患者11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1例中男5例、女6例;年龄6~58岁。2例以发热、咳嗽、胸闷,初步诊断为肺炎收...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阿奇霉素致DILI误诊患者11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1例中男5例、女6例;年龄6~58岁。2例以发热、咳嗽、胸闷,初步诊断为肺炎收入院。1例以发热、关节酸痛,初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收入院。3例以皮肤瘙痒、皮疹,初步诊断为过敏性皮疹收入院。5例以食欲减退、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初步诊断为胃炎收入院。对应治疗后首诊症状未见好转,6例出现不同程度黄疸、肝区不适。11例行肝功能检查异常。肝脏超声显示:1例未见明显异常;8例肝脏轮廓正常,肝实质回声减低,呈细颗粒状,密度较稀疏;2例肝脏略增大,肝实质光点增亮、增粗,高回声,分布不均。追溯病史患者均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及阿奇霉素服用史。遂确诊为阿奇霉素致DILI。误诊时间1~2 d。11例予以保肝、解毒、降酶对症治疗,首诊症状显著缓解,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复查肝脏超声肝脏受损程度明显改善,预后良好。结论DILI临床表现各异,且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可以是多种肝外表现,易引起误诊。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可恢复。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DILI的诊断能力,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查房、药学会诊等,加强用药指导,减少DIL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阿奇霉素 误诊 肺炎 类风湿关节炎 过敏性皮疹 胃炎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皮疹颗粒治疗EGFR-TKI相关皮疹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学谦 张英 +4 位作者 刘杰 刘志艳 石红 郑佳彬 林洪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2期1629-1632,1649,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皮疹颗粒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导致相关皮疹的作用。方法将筛选入组的104例口服EGFR-TKI药物出现皮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拟皮疹颗粒,对照组外用硅油乳剂,... 目的观察自拟皮疹颗粒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导致相关皮疹的作用。方法将筛选入组的104例口服EGFR-TKI药物出现皮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拟皮疹颗粒,对照组外用硅油乳剂,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服用辨证汤药的基础上用药。治疗1周和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皮疹缓解率、皮疹首次缓解时间和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皮疹缓解方面均有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皮疹首次缓解时间方面,治疗组早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状缓解方面,两组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时间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皮疹颗粒能够改善EGFR-TKI相关皮疹,加用自拟皮疹颗粒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能够减轻其导致的皮肤毒性,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疹 非小细胞肺癌 中医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疹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逸生 杨衿记 +3 位作者 杨艳 黄玉娟 廖日强 吴一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9-692,共4页
背景与目的:厄洛替尼(erlotinib)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种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皮疹是使用厄洛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程度皮疹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接... 背景与目的:厄洛替尼(erlotinib)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种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皮疹是使用厄洛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程度皮疹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接受过1个周期以上含铂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每日口服150mg厄洛替尼直至疾病进展,将出现0、1~2、3度皮疹患者分为3组,观察出现不同程度皮疹的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治疗后的疗效和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各组间的生存率差异。结果:0度皮疹组共有3例,有效率为0(0/3),1~2度皮疹组有36例,有效率为22.2%(8/36),3度皮疹组有9例,有效率为88.8%(8/9),各皮疹组之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度皮疹出现中位时间为7d,3度皮疹出现中位时间为21d。0、1~2和3度皮疹组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2、4和10个月,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6和23个月,各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46)。0~2度和3度皮疹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3和10个月,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和23个月,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结论:对于不同程度皮疹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有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皮疹较重患者有效率较高,3度皮疹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长于其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所致皮疹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娜 民福利 +3 位作者 石奕武 刘晓蓉 黎冰梅 廖卫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760-376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卡马西平(CBZ)和拉莫三嗪(LTG)所致皮疹的临床特征,探寻两者所致皮疹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7年在我院癫痫专科就诊并首次接受CBZ和LTG规范治疗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二者所致皮疹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临床... 目的:比较分析卡马西平(CBZ)和拉莫三嗪(LTG)所致皮疹的临床特征,探寻两者所致皮疹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7年在我院癫痫专科就诊并首次接受CBZ和LTG规范治疗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二者所致皮疹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92例癫痫患者规范服用CBZ,其中38例(3.8%)出现皮疹;613例服用LTG,18例(2.9%)发生皮疹,两组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BZ皮疹组中,重型皮疹SJS/TEN占比34.2%(13/38);而LTG皮疹组中仅1例表现为SJS/TEN(5.6%,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CBZ皮疹组的平均潜伏期为13.5 d,而LTG皮疹组为17.7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7)。CBZ皮疹组和LTG皮疹组中具有过敏史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CBZ非皮疹组(P=0.001)和LTG非皮疹组(P=0.002)。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起始剂量、合并药物等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史是CBZ和LTG所致皮疹的共同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对具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CBZ和LTG,减少或避免皮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疹 卡马西平 拉莫三嗪 临床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被引量:39
15
作者 梁翠微 杨兵 +2 位作者 杜均祥 彭东旭 龚五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6期22-23,共2页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方法 31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不同的方药,观察辨证治疗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疗效。结果 31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方法 31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不同的方药,观察辨证治疗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疗效。结果 31例吉非替尼相关皮疹患者,辨证分型为:风热型、湿热型、血热型、阴虚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相关皮疹的常见证型为湿热型、风热型、血热型、血虚型,中医辨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吉非替尼 皮疹 中药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猩红热87例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冯进云 罗珍 +1 位作者 王昊 彭振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2-703,709,共3页
目的探讨当前儿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1年12月笔者诊断为猩红热的患儿87例,对其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7例患儿中,发热42例(48.3%),咽痛73例(83.9%),咽峡炎77例(88.5%),典型皮疹51例(58.6%)... 目的探讨当前儿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1年12月笔者诊断为猩红热的患儿87例,对其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7例患儿中,发热42例(48.3%),咽痛73例(83.9%),咽峡炎77例(88.5%),典型皮疹51例(58.6%),不典型皮疹36例(41.4%);发现面部针尖大丘疹84例(96.6%),躯干针头大丘疹伴砂纸感75例(86.2%),手足针头大丘疹伴砂纸感79例(90.8%)。结论儿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倾向轻症化;首次发现猩红热患儿面部常有针尖大丘疹;猩红热患儿面部针尖大丘疹、躯干和手足的针头大丘疹伴砂纸感具有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猩红热 儿童 临床表现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CT表现 被引量:12
17
作者 石秀东 黄诗雯 +7 位作者 詹艺 何欣源 周粟 宋凤祥 沈杰 陆阳 单飞 施裕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52例AIDS合并PSM患者中,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或斑片影19例(占36....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52例AIDS合并PSM患者中,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或斑片影19例(占36.5%)、实变影7例(占13.5%)、粟粒结节(≤5mm)25例(占48.1%)、结节(>5mm,≤3cm)16例(占30.8%)、肿块(>3cm)1例(占1.92%)、空洞7例(占13.5%)、支气管扩张7例(占13.5%)、肺间质病变31例(占59.6%)、心包积液5例(占9.6%)、胸腔积液11例(占21.2%)、胸膜增厚23例(占44.2%)、纵隔淋巴结肿大32例(占61.5%)。病变累及双侧肺38例(占73.1%)、累及肺段数≥2者42例(占80.8%)。6例肺部无病变,但临床表现均异常。结论:AIDS合并PSM患者的胸部CT常见征象为磨玻璃密度影或斑片影、粟粒结节或结节、间质病变、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磨玻璃密度影、散在多发随机分布的粟粒结节或结节、肺间质病变、病变多为双肺、多叶段分布较具特点,结合发热、特异性"脐凹"样皮疹、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个/μL等特征,可高度提示该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疾病 间质性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彭艳梅 崔慧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673-676,共4页
近十几年来,除了手术、化疗、放疗三项常规治疗手段之外,分子靶向药物使肿瘤治疗有了重大突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正在肿瘤内科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 近十几年来,除了手术、化疗、放疗三项常规治疗手段之外,分子靶向药物使肿瘤治疗有了重大突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正在肿瘤内科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分子靶向药物。EGFRIs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腹泻、乏力、间质性肺炎等。皮肤不良反应是EGFRI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经常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导致药物减量或停药。其主要表现为痤疮样皮疹甚至脓疱样丘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甲沟炎及甲裂、毛发改变及超敏反应。目前,临床上标准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但是疗效并不满意。本文旨在对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皮疹 瘙痒 米诺环素 阿瑞匹坦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谭毅刚 李嫣红 +2 位作者 傅红梅 钟洪兰 周颖 《现代医院》 2010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提高对服用抗结核药后所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的认识,减少延误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市肝病医院收治12例结核病人服抗结核药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情况。结果12... 目的提高对服用抗结核药后所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的认识,减少延误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市肝病医院收治12例结核病人服抗结核药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21~72岁,平均33.2岁。12例病人以门诊就诊为主,服药时间由9~60d,以发热、全身皮疹、肝功能严重损害为主要表现。经停抗结核药物并积极护肝、抗过敏等治疗后有9例治愈,1例转院,2例死亡。结论抗结核药物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应提高警惕,出现过敏症状早期即应开始就诊和对症治疗,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过敏反应 皮疹 药物性肝损 药物超敏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皮肤护理减轻西妥昔单抗所致痤疮样皮疹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琳 邹忠霞 +2 位作者 陈志杰 李金艳 孙自梅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128-1129,1131,共3页
目的研究预防性皮肤护理能否减轻西妥昔单抗所致皮疹。方法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应用西妥昔单抗的96例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预防性皮肤护理,比较两组皮疹严重程度。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皮疹... 目的研究预防性皮肤护理能否减轻西妥昔单抗所致皮疹。方法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应用西妥昔单抗的96例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预防性皮肤护理,比较两组皮疹严重程度。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皮疹程度轻(Ⅲ级毒性6.67%vs 22.22%,P<0.05)、发生时间晚((16.09±5.04)d vs(10.13±2.97)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发生率(76.67%vs 83.33%,P>0.05)、持续时间((34.35±3.19)d vs(36.47±4.52)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皮肤护理可减轻西妥昔单抗所致皮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西妥昔单抗 皮疹 预防性皮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