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Scouring and Silting Deforma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Under Storm Surge−Wave Coupling
1
作者 SUN Tian-ting HU Po +3 位作者 PAN Jun-ning HOU Yi-jun MO Dong-xue WANG Deng-t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65-75,共11页
With the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in coastal area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beach surface deforma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profile. Previous studies only focus on a single wave 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in coastal area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beach surface deforma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profile. Previous studies only focus on a single wave dynamic factor, and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the beach deforma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profile under the storm surge-wave co-ac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ross-section physical model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beach surface deformation of a typical artificial beach profile in Shuangdao Bay, Weihai, Shandong Province, after continuous wave actions till they stabi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ach surface deform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nstant water levels, laddershaped water level combined with corresponding wave elements and storm surge-wave co-action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 beach profile model which satisfies the theory of Bruun model is propos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of beach under storm surge-wave co-action is smaller and the scour range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tant water levels or ladder-shaped water level.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by traditional model test tends to be conservative while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our range is insufficient.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artificial be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beach scouring and silting deformation profile shape physical model tests storm surge-wave cou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海底管道沉积物类型及冲淤变化分析
2
作者 宋龙荣 《山西建筑》 2025年第4期92-95,共4页
海底输气管道须承受海底环境的变化,如发生管道安全事故,将带来巨大的损失。通过方案设计、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资料分析整理等工作,分析海底管道路由走廊区域范围内的海底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同时通过图件... 海底输气管道须承受海底环境的变化,如发生管道安全事故,将带来巨大的损失。通过方案设计、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资料分析整理等工作,分析海底管道路由走廊区域范围内的海底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同时通过图件比对、数据分析,研究路由区海岸岸线和海床的变化特征,判断项目区海底底质的稳定状态,为管道工程设计、保护方案选择提供基础资料,以保证管道在海底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路由 沉积物类型 冲淤变化 海底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3
作者 赵元楷 李茂田 +8 位作者 曾剑威 陈静 刘晓强 姚慧锟 刘演 樊春 谭子杰 张雯彦 彭旦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落潮末期淤积-中间时段稳定的特征,涨潮初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冲刷4.05 mm,落潮末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淤积3.72 mm,中间时段动态稳定;大小潮周期内,呈现中潮到小潮平均淤积3.4 mm,小潮到大潮平均冲刷8.2 mm的特征。通过流速、紊动能、水深、悬沙浓度等因子与冲淤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潮周期内,流速和紊动能的增减决定涨潮初期冲刷和落潮末期淤积的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涨潮冲刷大于落潮淤积的特性决定了大潮到小潮阶段的冲刷,涨潮冲刷小于落潮淤积决定了小潮到大潮阶段的淤积。涨落潮周期和大小潮潮周期的冲淤机制为潮滩动力地貌和动力沉积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潮滩 潮周期 冲淤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与水沙调控指标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翠霞 朱呈浩 +2 位作者 赵翔 高兴 罗秋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16,共11页
为科学指导黄河调水调沙调度实践,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对水沙调控指标进行优化。选取2011—2022年黄河下游实测121场不同含沙量级水沙过程,分析黄河下游水沙特点及其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以黄河下游不淤积以... 为科学指导黄河调水调沙调度实践,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对水沙调控指标进行优化。选取2011—2022年黄河下游实测121场不同含沙量级水沙过程,分析黄河下游水沙特点及其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以黄河下游不淤积以及主槽过流能力不降低为总体目标提出水沙调控指标。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具有两极分化的调控作用,高含沙量水流(平均含沙量S av>10 kg/m^(3))的沙量全年占比为94%,清水水流(S av<1 kg/m^(3))的水量全年占比为85%。②高含沙量水流的淤积效率与平均含沙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③清水水流的冲刷效率与平均流量呈正相关对数关系。④对于高含沙量水流,丰水年调控水量为80亿m^(3),平均流量为2000~4600 m^(3)/s,平均含沙量为50 kg/m^(3);平水年调控水量为10亿m^(3),平均流量为2000~4600 m^(3)/s,平均含沙量为150 kg/m^(3);枯水年水库不排沙。对于清水水流,需要避免下泄平均流量在800~1800 m^(3)/s范围内的水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规律 水沙调控 水沙过程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下游河道2020年淤积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泽东 秦蕾蕾 董先勇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向家坝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对岸坡稳定及通航具有重要影响,向家坝水电站运行后坝下游河床一直呈冲刷状态,但2020年首次出现淤积。采用输沙法和断面法计算向家坝出库沙量和下游河段泥沙冲淤量,结合气象、水动力及实勘资料,分析向家坝下... 向家坝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对岸坡稳定及通航具有重要影响,向家坝水电站运行后坝下游河床一直呈冲刷状态,但2020年首次出现淤积。采用输沙法和断面法计算向家坝出库沙量和下游河段泥沙冲淤量,结合气象、水动力及实勘资料,分析向家坝下游2020年淤积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向家坝蓄水后出库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出库沙量受上游电站拦沙作用大幅减少,但2020年向家坝下游支流降雨偏丰,支流输沙量大幅增加,产生区域强输沙过程;该年下游各控制站最高水位较历史平均水位均偏高,汛期比降变化不大,水流挟沙能力不足以输送显著增多的泥沙;加上采砂减少和采砂造成的下切幅度较大部位发生回淤。这些原因导致2020年向家坝下游河道产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水电站 泥沙冲淤 水面比降 水动力条件 河道采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水平移动速度对冲刷粉沙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倪雁 夏保琴 顾磊 《水运工程》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针对在疏浚工程中射流冲刷如何提高产能和降低能耗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中值粒径为0.048 mm的粉沙沙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冲刷模型建立了移动射流冲刷模型,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参数选取的可靠性。该模型成... 针对在疏浚工程中射流冲刷如何提高产能和降低能耗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中值粒径为0.048 mm的粉沙沙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冲刷模型建立了移动射流冲刷模型,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参数选取的可靠性。该模型成功模拟了垂向淹没射流冲刷沙床现象,并分析了移动速度对射流冲刷深度、产能与比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动速度的增大,冲刷深度及冲沟截面积不断减小;存在最经济射流移动速度范围,使得冲刷产能保持良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能耗量。研究成果为射流冲刷提高产能和降低能耗提供了理论支撑,最经济射流移动速度范围可用于指导疏浚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射流 冲刷 粉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滩涂回淤数值模拟预测研究
7
作者 李燃 巩明 +3 位作者 许雪峰 宋泽坤 杨万康 开丽琼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6期151-161,共11页
针对杭州湾滩涂区域的促淤和回淤问题,构建宁波湾南岸区域的水动力及冲淤数值计算模型,结合现场实测冲淤数据验证短期冲淤数值计算模型可靠性,得到该区域未来较长时间尺度下的自然回淤状况,同时对比人工筑堤择优选取促淤方案。研究结果... 针对杭州湾滩涂区域的促淤和回淤问题,构建宁波湾南岸区域的水动力及冲淤数值计算模型,结合现场实测冲淤数据验证短期冲淤数值计算模型可靠性,得到该区域未来较长时间尺度下的自然回淤状况,同时对比人工筑堤择优选取促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导流作用下的自然淤积滩涂恢复效果显著,而隔堤的修建对于沟槽的泥沙滞留淤积作用显著,修筑-2.22 m高程隔堤后原本低洼的区域平均促淤厚度达0.22 m,低洼区域内部海床高程可以达到2.5 m左右,因而采取以导流自然淤积为主辅以隔堤的滩涂促淤恢复手段,对于高含沙量海域低洼区域的泥沙淤积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人工促淤 冲淤计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嘉鱼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子园 陈静 毛武蓉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7期24-28,45,共6页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变特性。结果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该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河床冲刷部位主要在枯水河槽;近些年断面形态逐渐趋于稳定,岸线变化不大;河段内洲滩平面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仅在复兴洲尾部左缘、燕窝镇对面江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江心洲;深槽平面位置较为稳定。研究成果可为该河段防洪调度、河道治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冲淤变化 水沙条件 长江中游 三峡水库 嘉鱼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及影响研究
9
作者 熊明 陈柯兵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0期52-58,73,共8页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库容安全和水质安全是“一泓清水北上”的两大重要保障。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同时关联库容长期有效维持与库区水环境安全,为掌握丹江口水库冲...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库容安全和水质安全是“一泓清水北上”的两大重要保障。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同时关联库容长期有效维持与库区水环境安全,为掌握丹江口水库冲淤状况及对坝下游河道的影响,基于水文、泥沙与河道等全序列原型观测资料,从水库冲淤量沿时程的变化、多维分布特征等方面着手,研究了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修建后,汉江、丹江的来沙大部分被拦截于水库中,1961—2020年共计淤积泥沙18.83亿m^(3),150 m以下水库库容减小明显。与此同时,汉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的持续冲刷,1978—2020年平滩河床总体冲刷10.75亿m^(3),冲刷强度由上游至下游逐步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丹江口水库 水库淤积 河道冲淤 河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4,共8页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沉积动力环境 冲蚀作用 水深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丁坝局部冲淤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周银军 刘焕芳 +1 位作者 何春光 宗全利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试验研究了透水丁坝附近河床的冲淤特性,绘制了这一区域的等高线图,分别对不同透水率的透水丁坝附近河床冲淤后的纵向断面、横向断面以及坝轴断面各点高程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透水丁坝的最大冲刷深度小于不透水丁坝,但其下游侧有... 试验研究了透水丁坝附近河床的冲淤特性,绘制了这一区域的等高线图,分别对不同透水率的透水丁坝附近河床冲淤后的纵向断面、横向断面以及坝轴断面各点高程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透水丁坝的最大冲刷深度小于不透水丁坝,但其下游侧有冲刷槽,其深度从坝根到坝头差距不大,且该冲槽宽度随透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透水丁坝对河床的有效影响长度比同样坝长的不透水丁坝略长,最大淤积高程则更高,透水率为30%时的影响长度最大.说明透水丁坝在自身防护和保护范围两方面均优于不透水丁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丁坝 透水率 冲刷 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付桂 李九发 +2 位作者 朱钢 虞志英 徐海根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223-231,共9页
淤泥质河口建闸后需要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它制约着河口的综合利用。本文就我国淤泥质河口挡潮闸引起的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归纳了我国主要建闸河口闸下淤积类型.多数学者根据潮波变形理论和不平衡输沙理论对闸... 淤泥质河口建闸后需要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它制约着河口的综合利用。本文就我国淤泥质河口挡潮闸引起的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归纳了我国主要建闸河口闸下淤积类型.多数学者根据潮波变形理论和不平衡输沙理论对闸下淤积的力学机理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河口闸下淤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不同类型的建闸河口防淤减淤措施。最后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闸下淤积 防淤 减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桥对河流洲边滩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荣敏 陈立 +2 位作者 谢葆玲 张俊勇 卢炜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55,共5页
依据有关桥梁的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及实测资料,分析了建桥后建桥河段的水流、泥沙的冲淤变化,探讨了建桥对洲边滩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桥后桥址附近河段的水位、流速流向、单宽流量均会发生变化,且距桥址愈近变化愈大;不同桥型对洲边滩的影... 依据有关桥梁的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及实测资料,分析了建桥后建桥河段的水流、泥沙的冲淤变化,探讨了建桥对洲边滩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桥后桥址附近河段的水位、流速流向、单宽流量均会发生变化,且距桥址愈近变化愈大;不同桥型对洲边滩的影响不同,对目前多采用的主跨大、边跨墩数多的桥型,建桥后易形成边滩或使原有边滩淤大淤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壅水 桥型 泥沙冲淤变化 洲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江下游北江大堤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赖冠文 黄本胜 +1 位作者 邱静 杜涓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2年第4期405-411,共7页
在分析北江大堤河段的来水来沙变化的基础上,对该河段1965、1970、1975、1987、1990及1999年实测河道地形进行分析计算,结合该河段石角、大塘、芦苞、三水及马口等站水位一流量关系变化,综合分析该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河床演变的速度及... 在分析北江大堤河段的来水来沙变化的基础上,对该河段1965、1970、1975、1987、1990及1999年实测河道地形进行分析计算,结合该河段石角、大塘、芦苞、三水及马口等站水位一流量关系变化,综合分析该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河床演变的速度及各河段的冲淤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下游 北江大堤河段 河道演变 冲刷下切 冲淤量 水位 流量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汇嘴潮滩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建春 李九发 +2 位作者 李占海 戴志军 赵军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潮滩地形的冲淤演变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作用与地貌特征之间的相互耦合机制。根据近几年在长江口南汇嘴潮间带多断面连续观测资料,探讨区域内潮间带滩地的近期冲淤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南汇嘴潮滩近期... 潮滩地形的冲淤演变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作用与地貌特征之间的相互耦合机制。根据近几年在长江口南汇嘴潮间带多断面连续观测资料,探讨区域内潮间带滩地的近期冲淤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南汇嘴潮滩近期主要呈现淤涨态势,而且年内过程季节性差异明显;受区位差异影响,不同观测断面的潮滩冲淤演变呈现特征不尽相同,断面1冲淤变化最为显著,年最大冲淤厚度均在10 cm以上;(2)在波浪、潮流的作用下,区域内沉积物很容易被掀动悬扬,而且输沙环流系统的存在有利于悬沙向浅水区输运且在该区域内沉降淤积,从而为潮滩发育提供泥沙来源;(3)受"碧利斯"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天气影响,研究区域内潮滩出现"大冲大淤"现象,即台风强侵蚀期过后滩面高程短期内恢复明显。由此可见,潮滩短期冲淤演变特征是各种动力因素作用下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南汇嘴 潮滩 冲淤演变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模型变率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姚仕明 张玉琴 李会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4,共4页
通过系列变率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模型变态对水流与泥沙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变率不大于10,且分流角与两汊过流横断面面积相差均不大时,模型变态对汊道的分流比影响甚微;当变率大于4、模型宽深比小于5 时,模型变态对纵向... 通过系列变率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模型变态对水流与泥沙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变率不大于10,且分流角与两汊过流横断面面积相差均不大时,模型变态对汊道的分流比影响甚微;当变率大于4、模型宽深比小于5 时,模型变态对纵向垂线平均流速分布、弯道水流动力轴线及其河床变形影响较大,并且模型变态对泥沙冲淤相似的影响较对流场的影响更为敏感。研究还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模型 变率 水流 泥沙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时连强 李九发 +3 位作者 应铭 李为华 陈沈良 张国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4,共9页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发育演变 冲淤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朝新 刘焱光 +3 位作者 刘振夏 胡泽建 边淑华 刁少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4,共9页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趋势分析 泉州湾 泥沙运移 冲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特点与冲淤特性 被引量:28
19
作者 王平 侯素珍 +1 位作者 张原锋 吴保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3,共7页
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经常造成其下游决堤、干流淤堵等洪水灾害,孔兑高含沙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高且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初步研究认为,孔兑高含沙洪水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当含沙量超过300kg/m3后,所需水流强度不再增加... 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经常造成其下游决堤、干流淤堵等洪水灾害,孔兑高含沙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高且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初步研究认为,孔兑高含沙洪水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当含沙量超过300kg/m3后,所需水流强度不再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当洪峰流量低于1 000m3/s时孔兑河道有冲有淤,断面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主槽冲刷和滩地淤积;当洪峰流量超过1 000m3/s时河槽即可发生全断面的强烈冲刷,冲刷程度随洪峰流量增大而增大。孔兑泥沙进入干流后难以排出内蒙古河段,成为导致内蒙古河段淤积萎缩、排洪排凌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兑 高含沙洪水 输沙能力 冲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上机场人工岛建设对区域水动力及海床冲淤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诺 颜华锟 +4 位作者 左书华 张宁川 张日向 佟仕祺 刘忠波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1,共7页
以大连海上机场离岸式人工岛为模拟对象,构建水动力及泥沙输运数学模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由模型模拟的结果获得了因人工岛的建设对金州湾海洋动力的影响及海床冲淤情况,为进一步论证大连海上机场人工岛建设的可行性奠... 以大连海上机场离岸式人工岛为模拟对象,构建水动力及泥沙输运数学模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由模型模拟的结果获得了因人工岛的建设对金州湾海洋动力的影响及海床冲淤情况,为进一步论证大连海上机场人工岛建设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机场 人工岛 水动力 海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