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8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方法
1
作者 袁赛瑜 陈逸鸿 +2 位作者 罗霄 张汇明 唐洪武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8,共11页
感潮河网地区大量水闸、泵站智慧高效的联合调度是实现河网活水提质的重要保障,但以往的智能模拟方法缺乏物理可解释性,难以准确描述感潮河网复杂的水动力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方法,应用于概化... 感潮河网地区大量水闸、泵站智慧高效的联合调度是实现河网活水提质的重要保障,但以往的智能模拟方法缺乏物理可解释性,难以准确描述感潮河网复杂的水动力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方法,应用于概化感潮河网和上海蕰南片感潮河网的水动力模拟。结果表明: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主干、以河网水流控制方程作为物理约束,构建包含控制方程残差的人工神经网络损失函数,不断迭代优化神经网络权重集直至损失函数满足要求,从而实现同时具备物理可解释性和高效计算效率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该方法区别于传统人工神经网络,表现在所需的训练数据大幅度减少,还可以得到没有训练数据断面的水动力过程;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模拟精度、计算效率以及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模拟 感潮河网 智能模拟 知识驱动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系地貌定律的适应性与异质性研究
2
作者 李发文 刘慧婉 +1 位作者 仇昊雨 彭诗涵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利用ArcGIS提取不同空间尺度的水系资料,对Horton定律和Hack定律在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流域的适应性和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类地貌单元的分支比和长度比参数的推荐值。结果表明:Horton定律的对数回归拟合相关系数普遍在0.9以上,... 利用ArcGIS提取不同空间尺度的水系资料,对Horton定律和Hack定律在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流域的适应性和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类地貌单元的分支比和长度比参数的推荐值。结果表明:Horton定律的对数回归拟合相关系数普遍在0.9以上,Hack定律的双对数回归拟合相关系数也在0.6以上,两大定律在不同地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除大通河、沁丹河和信江等个别流域外,流域分支比均为3~5,长度比均为1.5~3.0,且不同地貌发育阶段的霍顿比呈显著梯度递减趋势,不同地貌单元的霍顿比也呈一定梯度分布,不同地貌单元的霍顿比分布相似度高,各流域水系具有很大自相似性;两大定律在水系地貌方面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霍顿比在空间上呈现随机正态分布,其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高原区、高山区、高原-中低山过渡区、中低山老年期区、中低山壮年期区、丘陵区、平原区等7类地貌单元的分支比推荐值分别为4.58、4.02、4.34、4.50、4.02、4.25、4.20,长度比推荐值分别为2.66、2.28、2.22、2.28、2.23、2.26、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河网提取 Horton定律 Hack定律 地统计 聚类分析 流域水文响应 水系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钱丽 高晗 肖仁桥 《蚌埠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4-53,68,共11页
基于2015-2021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分析其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呈“上海市-浙江... 基于2015-2021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分析其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呈“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递减格局。区域内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关联强度较低但逐年上升,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板块内部关联密切,板块之间溢出、接收关系数差异明显。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与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和政府科技支出差异形成阻滞效应。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利用当地绿色资源、建立帮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学构建区域网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企业 绿色创新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网构建对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演变的影响
4
作者 万芳 王煜 +4 位作者 王威浩 郑小康 韩文浩 严登明 张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研究水网构建对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演变的影响,针对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在系统、空间、时间维度上的不断演化发展,考虑到水资源系统韧性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以及韧性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征符合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基... 为研究水网构建对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演变的影响,针对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在系统、空间、时间维度上的不断演化发展,考虑到水资源系统韧性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以及韧性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征符合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基于混沌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系统韧性评价模型,分析了2017—2021年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分别以2020年、2035年为基准年和水平年,探究了2035年有、无水网情况下,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7—2020年汾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波动较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2021年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有所下降;相较于基准年,无水网情况下2035年流域和各地区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水网情况下2035年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相较于无水网情况有大幅度提升,各地区消除了低韧性水平,水网构建对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的提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韧性 水网构建 混沌理论 复杂网络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 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在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国英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2025年1月13日至14日上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5年1月13日至14日上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水利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大力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旱灾害防御 国家水网 河湖生态环境 数字孪生水利 节水 水利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的网络结构及行动路径研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
6
作者 崔晶 裘文韬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F0003,共9页
区域协作治理能够跨越传统行政界线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应对区域公共问题,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机制。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区,新安江流域成为研究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在对新... 区域协作治理能够跨越传统行政界线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应对区域公共问题,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机制。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区,新安江流域成为研究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在对新安江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流域协作治理网络结构和行动路径展开机理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纵向干预是促成流域协作治理的首要推动力,但在纵向干预退出后,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协作就会成为协作治理得以持续并完善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新安江流域协作治理的网络结构从领导网络组织(NLO)演变为受控型网络行政组织(RNAO),流域协作治理效果得到同步提升。与此同时,协作治理效果又反作用于政府间的互动和网络结构调整,协作治理行为与效果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流域协作治理的适应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有效增强。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流域协作治理,适时进行纵向干预、加强横向协作、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地方政府协作 网络治理 新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平原水网区H-ADCP流量测算精度比较研究
7
作者 潘道宏 辛朋磊 +3 位作者 夏飞 王琪 李昂 查红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2期22-25,共4页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袋装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拟合河道断面流量,并对6种模型的断面流量计算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的流量计算精度高于其他模型,系统误差、随机不确定度、符号检验、适线检验、数值检验均能达到水文资料整编规范三类精度要求。研究成果对H-ADCP流量在线监测的应用推广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测算 H-ADCP 机器学习模型 平原水网区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网络位置对赤水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陈展彦 莫扬新 +7 位作者 赵先富 谢志才 江忆南 张君倩 白雪 陈笔 王莉 李正飞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8-589,I0013-I0018,共18页
河流具有独特且复杂的树枝状等级性网络拓扑结构,使得河流连通性和生境异质性在不同河网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长期以来,河流生态系统通常被视为局部或线性结构进行研究,忽略了河网位置对群落构建等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具有复杂网... 河流具有独特且复杂的树枝状等级性网络拓扑结构,使得河流连通性和生境异质性在不同河网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长期以来,河流生态系统通常被视为局部或线性结构进行研究,忽略了河网位置对群落构建等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具有复杂网络结构和自然流态的赤水河为研究区域,探索了河流网络位置对底栖动物α、β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其中,α多样性使用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来度量;β多样性使用SΦrensen相异性指数(β_(sФr))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d_(BC))来表征,并将其分割为置换和嵌套两种组分;群落构建过程采用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来实现。结果显示:1)赤水河全流域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受环境过滤驱动;2)河流网络位置塑造着赤水河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和群落构建过程。河网中心的干流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受环境过滤的影响,而河网边缘的支流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空间限制和环境过滤的共同作用,该发现质疑了河流网络位置假说(network position hypothesis,NPH)在赤水河流域的适用性;支流的α多样性明显高于干流,而干流的β多样性则显著高于支流;β多样性主要由置换组分构成,这表明尽可能多地保护不同位点和生境是维持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河网影响下底栖动物的物种共存和维持机制,为提出适用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河网的新假说提供视角,为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区选址和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位置 底栖动物 群落构建 Β多样性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洪涝灾害链风险评估
9
作者 高玉琴 徐诺 +2 位作者 汪键 王丽君 刘彤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为研究洪涝灾害演化过程对流域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从灾害链和复杂网络视角对洪涝灾害链演化风险开展评估。通过收集洪涝灾害典型案例,结合事件树分析法,搭建了洪涝灾害链演化网络。基于贝叶斯网络和网络传播模型,构建了洪涝灾害... 为研究洪涝灾害演化过程对流域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从灾害链和复杂网络视角对洪涝灾害链演化风险开展评估。通过收集洪涝灾害典型案例,结合事件树分析法,搭建了洪涝灾害链演化网络。基于贝叶斯网络和网络传播模型,构建了洪涝灾害链风险评估模型,并应用于秦淮河流域。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链综合风险由节点风险累积或叠加构成;秦淮河流域“2016·7”洪涝灾害链综合风险水平在洪涝灾害发生后约103 h达极大值,约173 h达第二峰值,综合风险水平约为原生洪涝风险的7倍;公路事故、供排水事故、生态环境破坏事故、水污染事故为关键节点,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水污染事故→生态环境破坏事故为关键传播边,通过对关键节点加强监测应对,对关键链条进行阻截断链,可有效减灾降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害链 复杂网络 事件树分析法 贝叶斯网络 秦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行政组织如何促进区域环境绩效改善——以长三角示范区联合河长制为例
10
作者 邢华 冯博 闫新宇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45,199,共21页
网络有效性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组织和网络整体层面,但对于网络边缘层面的治理效果研究不足。网络行政组织(Network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NAO)作为独立于网络参与主体的治理组织,可以有效协调网... 网络有效性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组织和网络整体层面,但对于网络边缘层面的治理效果研究不足。网络行政组织(Network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NAO)作为独立于网络参与主体的治理组织,可以有效协调网络活动,提升网络边缘层面的治理绩效。论文以长三角示范区联合河长制为例,运用合成控制方法研究网络行政组织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改善作用,并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河长制显著改善了省际边界水环境质量,其原因在于联合河长制嵌入于长三角一体化治理体制,同时形成了完善的协作治理体制生产链,从而有效解决了跨行政辖区环境治理的碎片化问题。论文进一步发展了区域协作治理理论,对更好发挥网络行政组织的作用,以及在更广阔的制度背景下探讨网络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及领导力等因素的互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治理 网络行政组织 联合河长制 环境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DEM数据在平原流域河网提取中的对比
11
作者 周举 彭光敏 +3 位作者 王绍旭 聂远雄 陈炼钢 施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目的】为研究不同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平原区提取河网时的适用性,【方法】收集ALOS DEM、ASTER GDEM、SRTM DEM 3种DEM数据源,选择7个代表性平原河网流域进行研究。通过河网套合差计算,分析各DEM在平原流域的河网提取精度。【结果】... 【目的】为研究不同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平原区提取河网时的适用性,【方法】收集ALOS DEM、ASTER GDEM、SRTM DEM 3种DEM数据源,选择7个代表性平原河网流域进行研究。通过河网套合差计算,分析各DEM在平原流域的河网提取精度。【结果】结果显示:各个DEM数据在地势较平坦区、湖泊区和城市区提取河网结果均存在较大误差;基于ALOS DEM提取的数字河网精度最高;使用Arc Hydro Tools的DEM修正功能,可明显提高数字河网的精度,修正后套合差均小于3%;ASTER GDEM在丘陵区的精度高于SRTM DEM,SRTM DEM在湖泊、农田、城市等地形情况下精度高于ASTER GDEM;ALOS DEM提取河网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50000,ASTER GDEM最佳集水面积阈值则为20000,SRTM DEM提取河网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则为5000。【结论】研究选取多源DEM,从多角度分析提取数字河网的影响,可以为平原区数字河网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数据 多源 ARCGIS 河网提取 DEM修正 河网精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环状河网突发水污染溯源研究
12
作者 王家彪 赵铜铁钢 +3 位作者 蔡思宇 赵建世 陈晓宏 王浩 《水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突发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确定污染源以实施应急处置。国内外关于突发水污染溯源的研究颇多,但普遍不适用于环状河网区,究其原因,环状河网区溯源问题具有严重不适定性,溯源计算复杂、... 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突发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确定污染源以实施应急处置。国内外关于突发水污染溯源的研究颇多,但普遍不适用于环状河网区,究其原因,环状河网区溯源问题具有严重不适定性,溯源计算复杂、求解难度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实现环状河网突发水污染溯源的新方法,内容包括:(1)将河网溯源分解为“河网”和“河道”两级开展;(2)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河网中污染溯源所在具体河道,并由水流水质模型推算该河道出口处污染物浓度过程,实现河网级溯源;(3)采用逆向位置概率密度方法计算出污染事件具体排放位置、排放时间和排放总量,实现河道级溯源;(4)将所提出方法应用于某典型环状河网,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出河网中的突发水污染源。研究成果可用于复杂河网区突发水污染的应急处置、责任明确及预案管理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河网 污染溯源 反问题 突发水污染 机理-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下垫面变化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13
作者 肖雪玲 向小华 吴晓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城市化进程迅速,约46%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扩张对洪水的放大程度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变得更加显著,其中50年一遇暴雨下的最高洪水位上涨程度较5年一遇暴雨下高0.206 m;在2020年的下垫面条件下,已有12.3%的河道无法满足30年一遇排涝标准,预计未来洪水威胁将随着城市发展进一步放大,亟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变化 平原河网 洪水风险 水文水动力模型 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政府采购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与影响机制
14
作者 雷菁 钟业喜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性视角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地理距离衰减的阻滞效应对采购方式产生影响;省会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网络中的主导,武汉和长沙的最强联系指向明显,九江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以子城市群内部联系为主,跨省域的联系较弱,承担“经纪人”角色的板块四发挥了中介作用促进关系在整体网络中的连接和传导;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企关联网络受到邻近性和城市属性的影响,经济邻近、组织邻近、财政支出和市场环境起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对城市网络起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企关联 城市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流空间理论 邻近性 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一维河网水动力解法及其应用
15
作者 吴家阳 徐学军 程永光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为高效模拟一维河网水动力学过程,解决汊点水位迭代法中每次迭代均需全局求解所致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明渠非恒定流的格子Boltzmann Bhatnagar-Gross-Krook(BGK)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一维河网水动力算法。其中,一维圣维南方程组由格... 为高效模拟一维河网水动力学过程,解决汊点水位迭代法中每次迭代均需全局求解所致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明渠非恒定流的格子Boltzmann Bhatnagar-Gross-Krook(BGK)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一维河网水动力算法。其中,一维圣维南方程组由格子Boltzmann BGK模型数值求解,离散速度矢量采用一维三速(D1Q3)模型描述;河网耦合求解通过汊点水位迭代法实现,各分汊河段在汊点处均采用水位边界条件,每一时步内通过不断迭代修正汊点水位以满足汊点连接条件。因格子Boltzmann BGK模型本质上为显式算法,有效回避了采用隐式算法计算汊点净流量时需多次迭代推求汊点耦合水位的问题。利用环状河网恒定流、环状和树状组合河网非恒定流等典型河网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与原始汊点水位迭代法进行比较,说明本方法能提高河网水动力模拟的计算效率。作为方法在实际算例中应用,以汉江流域2021年秋汛实测水文过程作为输入条件,计算了汉江中下游平原河网的洪水演进过程,对比了汉江中下游各水文站实测、计算和商用软件模拟的洪水过程,通过与特征线法、Preissmann四点隐式差分法等传统一维河网水动力算法对比,说明了本方法可在不损失计算精度和确保汊点连接条件严格成立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一维河网水动力求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水力学 一维河网非恒定流 格子BOLTZMANN方法 汊点水位迭代法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网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研究
16
作者 何雄浪 李月书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和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完整、稳定且“核心—边缘... 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和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完整、稳定且“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的创新关联网络,但其网络扩张性较弱,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度数中心性和网络稳定性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显著为正,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成渝城市群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空间溢出分析表明,城市度数中心性和网络稳定性存在空间“虹吸效应”,核心城市集聚创新资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新质生产力 长江经济带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攻击情形下内河水路运输网络韧性测度与恢复策略
17
作者 蒋军 尹泓 +3 位作者 杨琛 李火梅 程璐 付晓娜 《交通运输研究》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为提升水路运输网络在受到攻击时的韧性,对局部攻击情形下内河水路运输网络的韧性和恢复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考虑到水路运输网络的特点,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水路运输网络系统。然后,根据局部攻击的针对性,将船闸拥堵作为网络在受到局... 为提升水路运输网络在受到攻击时的韧性,对局部攻击情形下内河水路运输网络的韧性和恢复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考虑到水路运输网络的特点,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水路运输网络系统。然后,根据局部攻击的针对性,将船闸拥堵作为网络在受到局部攻击时的具体情景,并构建局部攻击情形下的网络韧性测度与恢复策略模型。最后,对重庆市水路运输网络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船闸拥堵情形下网络韧性值并非均匀下降,而是受到失效边的具体情况和网络结构的自我适应能力的影响;在恢复阶段,随着恢复比例增加,韧性值最终可达到1,该恢复策略能够有效实现网络的完全恢复。通过对重庆市水路运输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韧性测度模型和恢复策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网络韧性恢复策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量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运输 船闸拥堵 复杂网络 韧性测度 恢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水系格局空间演变规律研究
18
作者 郑湑杰 石莎 +1 位作者 于梅丽 斯静 《陕西水利》 2025年第2期1-3,7,共4页
当前水系空间演变规律及人类活动对水系演变的影响仍不清楚,分析河流发育规律,揭示水系的自然发育受河流能量供应限制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技术结合指标分析法对南昌市山地丘陵区和城区的实际水系与DEM提取水系就河网密度、... 当前水系空间演变规律及人类活动对水系演变的影响仍不清楚,分析河流发育规律,揭示水系的自然发育受河流能量供应限制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技术结合指标分析法对南昌市山地丘陵区和城区的实际水系与DEM提取水系就河网密度、几何结构和盒维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无论山地丘陵区还是城区,DEM提取水系的密度均明显大于实际水系;山地丘陵区DEM提取水系与实际水系的几何结构基本一致,但对城区二者的几何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城区水系盒维数明显高于山地丘陵区水系,城区和山地丘陵区水系的实际水系盒维数均高于DEM提取水系。该研究成果可为水系规划等相关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格局 指标分析法 河网密度 几何结构 盒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网状河系分类匹配方法
19
作者 黄哲琨 钱海忠 +3 位作者 蔡中祥 王骁 王俊威 孔令辉 《测绘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4,共14页
多尺度网状河系匹配是水系数据集成、融合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现有网状河系匹配方法未对匹配模式进行预先识别,并缺乏针对性的匹配策略,本文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网状河系分类匹配方法。首先,将大比例尺网状河系构建为图结... 多尺度网状河系匹配是水系数据集成、融合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现有网状河系匹配方法未对匹配模式进行预先识别,并缺乏针对性的匹配策略,本文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网状河系分类匹配方法。首先,将大比例尺网状河系构建为图结构,将其与小比例尺河系之间的匹配模式作为节点的标注,并计算节点特征;然后,利用图神经网络对节点特征进行采样和聚合,建立起河段特征与匹配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根据河系中各河段的匹配模式类别,对其采取相应的匹配策略。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高了网状河系的匹配精度,具备较好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数据 匹配模式 匹配策略 网状河系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内河河网再生水补给的水动力分析
20
作者 范梦歌 刘甲春 +1 位作者 毛立娟 范鹏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针对宁波市内河水流缓慢、需通过再生水补给和泵闸调度来改善流动性能的问题,基于实测地形数据,构建了宁波市某区域内河河网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工程措施及不同泵站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过多管涵和闸板以及水源不... 针对宁波市内河水流缓慢、需通过再生水补给和泵闸调度来改善流动性能的问题,基于实测地形数据,构建了宁波市某区域内河河网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工程措施及不同泵站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过多管涵和闸板以及水源不足限制了河道水体交换和整体流动,单纯增加再生水补给量无法有效改善水体流动性;增设1号泵站并对关键河段进行物理改造可显著提高原本静止河段的流速,提升整个水系的流动性,但需关注对不同水质河段的环境和水质的潜在影响;提升泵站排水能力显著提高了河段流速和水位,但缩短了高流速的持续时间;同时开启多个泵站并增加补水量,在大量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可显著提高整个河网的流速,尤其在高水位条件下,尽管流速相对较低,补水量的增加仍能有效提升水体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平原河网 水动力分析 闸泵调度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