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olts Frequency during 1644-1911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被引量:1
1
作者 Lingbo Xiao Yu Ye Benyong Wei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2011年第4期218-224,共7页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ocial revolts in the Actual Annals of Qing Dynasty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the revolts frequency (amount of counties where revolts happened every year) in North China Plain dur...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ocial revolts in the Actual Annals of Qing Dynasty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the revolts frequency (amount of counties where revolts happened every year) in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544 1911) is reconstructed. By comparing revolts frequency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er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social responses is analyz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revolts broke out more frequently in colder periods and less frequently in warmer periods, There were much more revolts in drought decades than in wet decades, and the three fatal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Qing Dynasty were all ignited by severe droughts.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revolts should be estimated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correspondence emerged at neither decadal nor yearly scale until the turn between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the critical period when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decreased to a vulnerable level. Food crisis increased the vulnerability of local society, an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trigger for revo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 Dynasty North China Plain revolt climate char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gie as a Revolter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2
作者 王菁 《海外英语》 2015年第6期208-209,共2页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Maggie's image as a brave fighter, who rebels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cod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When facing the moral confinement of the patriarchy, Maggi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Maggie's image as a brave fighter, who rebels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cod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When facing the moral confinement of the patriarchy, Maggi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merits of virtuous women such as the Other and the Angel. Hence her rebellious image as a revolter can be fully ex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gie Tulliver the SUBJECT the OTHER the ANGEL revol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lroen REVOLTe Hybrid
3
《汽车驾驶员》 2009年第11期113-113,共1页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雪铁龙带来了它的梦幻之作,一辆名为REVOLTe的复古小车。这款颇具古风的小车不仅透露着古典美,浑身上下还彰显着现代美,科技感十足。说它复古,是因为在设计中借鉴了雪铁龙1948年推出的2CV轿车的外形特征,当然它并...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雪铁龙带来了它的梦幻之作,一辆名为REVOLTe的复古小车。这款颇具古风的小车不仅透露着古典美,浑身上下还彰显着现代美,科技感十足。说它复古,是因为在设计中借鉴了雪铁龙1948年推出的2CV轿车的外形特征,当然它并没有一味的追求复古,而是不断进行革命性的改良。厂家在许多技术上寻求突破,车如其名“REVOLTe”.VOLT(电压单位)+elelektricl代表着它一定与电有某种关系,没错它是一款混合动力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车展 雪铁龙 revolte 复古风格 外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eman’s Redefin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emale Sphere-An Analysis of“A New England Nun”and“The Revolt of‘Mother’”
4
作者 张巧 《海外英语》 2020年第22期222-223,共2页
Most of the female images described by Mary E.Wilkins Freeman live within the traditional female sphere,such as yards,kitchens,churches and so on.However,Freeman gave these traditional female spaces impressive anti-tr... Most of the female images described by Mary E.Wilkins Freeman live within the traditional female sphere,such as yards,kitchens,churches and so on.However,Freeman gave these traditional female spaces impressive anti-traditional significance in her two short stories“A New England Nun”and“The Revolt of‘M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y E.Wilkins Freeman “A New England Nun” “The revolt of‘Mother’” traditional female pla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re the Miao Kings "Prophets of Renewal"? The Case of the 1795-1797 Hunan Miao Revolt 被引量:1
5
作者 Daniel McMaho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7年第2期301-327,共27页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concept of "prophets of renewal" introduced by James Scott in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2009), as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795-97 Mi...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concept of "prophets of renewal" introduced by James Scott in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2009), as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795-97 Miao revolt along China's Hunan-Guizhou border. The appearance ofa "Miao King" and four "Wu kings" centering anti-Qing resistance in an intractable highland--utilizing native legends, spirit possession, investment of officials, and multi-ethnic recruitment--suggests a case of"Zomia" (the vast Southeast Asian Massif) prophets in action, as Scott himself suggests. Closer examination, however, reveals a more complex and uncertain picture, characterized by division between rival lords and an overall dearth of institutional, ideological, or cosmological elaboration, all further obscured by a paucity of historical sources. The Miao kings might be seen as prophets of renewal in a general sense, but the fit is inexact. There is still value, however, in considering Scott's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is event. It enables a sharper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agency of the Miao people, while offering a case for comparison with analogous instances of religiously-based native resistance on other Qing front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mes Scott prophets of renewal Miao Frontier MIAO 1795-97 Hunan Miao revolt Miao King Wu King
原文传递
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启示
6
作者 谭壮 《长江论坛》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解决无产阶级政党执政难题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的一次伟大思想创新,列宁执政党建...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解决无产阶级政党执政难题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的一次伟大思想创新,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着重从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全党共识、补齐能力短板、永葆奋斗精神、自觉省思纠偏、营造清正生态等六大方面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之基的核心要义所在。尽管俄共(布)执政初期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使命任务、所面临的时代环境都颇为不同,但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和规律性认识,对于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系统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 大党独有难题 党的自我革命 “六个如何始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是一条河》:女性角色的消解、反抗与建构
7
作者 马媛颖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从母亲、妻子和情人、女性个体三个角度,成功塑造了辣辣这一复杂、立体、真实的女性形象。作为母亲,她兼任“神圣慈母”和“粗暴恶母”的双重角色,是对文学中母亲形象单一神圣化书写的大胆消... 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从母亲、妻子和情人、女性个体三个角度,成功塑造了辣辣这一复杂、立体、真实的女性形象。作为母亲,她兼任“神圣慈母”和“粗暴恶母”的双重角色,是对文学中母亲形象单一神圣化书写的大胆消解。作为妻子和情人,她自由前卫的贞洁观与务实理智的婚恋观是对爱情神话和男性权力的无声反抗。作为女性个体,她身上萌发出女性建构主体的可能性。辣辣使女性从高高在上的圣坛回到真实的生活和严酷的存在本身,并以其所独有的生命原力与反抗精神构建起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是一条河》 辣辣 反抗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27
8
作者 叶瑜 方修琦 +1 位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0-686,共7页
文章分析了清代中后期山东发生动乱与旱涝的时空关系及该时期山东人口、田赋、政策等因素,以期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适应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机制。结果显示:1800~1850年,山东动乱与干旱在时空分布上都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动乱是封建... 文章分析了清代中后期山东发生动乱与旱涝的时空关系及该时期山东人口、田赋、政策等因素,以期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适应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机制。结果显示:1800~1850年,山东动乱与干旱在时空分布上都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动乱是封建社会农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响应方式。随着人地矛盾深化和赋税的日益增重,1870年后动乱与干旱的对应关系反而不再显著,移民作为一种新的适应方式改变了山东省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减缓了气候变化对动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响应 适应 动乱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清代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萧凌波 叶瑜 魏本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4期253-258,共6页
以《清实录》为历史数据源,以事件频次(县次/年)为代用指标,重建清代(1644—1911年)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序列。结果表明:世纪/年代尺度上的冷期或降温阶段的动乱频次高于暖期或升温阶段;干旱事件对动乱的触发作用比洪涝明显,干旱指数与动... 以《清实录》为历史数据源,以事件频次(县次/年)为代用指标,重建清代(1644—1911年)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序列。结果表明:世纪/年代尺度上的冷期或降温阶段的动乱频次高于暖期或升温阶段;干旱事件对动乱的触发作用比洪涝明显,干旱指数与动乱频次显著正相关,19世纪3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均发生在极端旱灾背景下。上述对应关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显著程度有所不同,较短时间尺度(年代/年)上的规律在清代早期不明显,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人-地矛盾的激化逐渐明显,其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华北平原 动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荒诞现象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川 郝东方 《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7,共6页
师生的情感生活日渐获得重视,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师生的情感生活因为教和学而联系在一起,并以师生情感互动的形式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的资料,以阿尔伯特·加缪的荒诞理论来审视师生情感互... 师生的情感生活日渐获得重视,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师生的情感生活因为教和学而联系在一起,并以师生情感互动的形式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的资料,以阿尔伯特·加缪的荒诞理论来审视师生情感互动,可以发现师生情感互动中存在一些荒诞现象。这些荒诞现象包括机械重复、分离、孤独陌生、异化。此外,加缪的反抗理论为走出荒诞现象提供了出路,具体来说,包括厘清价值信念、处理好个人福祉和集体福祉的关系、持续反抗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情感互动 荒诞 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家臣屡叛与“陪臣执国命”成因析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乃和 陶兴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共6页
先秦社会政治演变过程中,本为周代贵族最低阶层的家臣在春秋后期屡叛其主,甚至执掌一国之政,构成了先秦政治史上的奇观。其叛乱按照家臣身份可以分为三类:地位一般而受私家宠爱的家臣、职司邑政的邑宰和统掌贵族家政的家宰之叛。其特点... 先秦社会政治演变过程中,本为周代贵族最低阶层的家臣在春秋后期屡叛其主,甚至执掌一国之政,构成了先秦政治史上的奇观。其叛乱按照家臣身份可以分为三类:地位一般而受私家宠爱的家臣、职司邑政的邑宰和统掌贵族家政的家宰之叛。其特点是集中于世秉周礼的鲁国,家臣屡叛除了家臣与家主个人之间恩怨外,还有各种社会历史客观原因。私家应对家臣屡叛而对传统宗法型家臣制度的革新,为战国官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家臣 宗法等级制 官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大江健三郎《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霍士富 王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9-167,共9页
在"暗夜"中探寻光明是大江从鲁迅文学中继承下来的精髓所在。通过对大江《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的比较研究发现,直面"希望"与"绝望"的现实问题,二者都是通过叙事者"我"在思想上的认知转变... 在"暗夜"中探寻光明是大江从鲁迅文学中继承下来的精髓所在。通过对大江《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的比较研究发现,直面"希望"与"绝望"的现实问题,二者都是通过叙事者"我"在思想上的认知转变,关注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的独立与复兴。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存在着明显不同:直面"黑暗",鲁迅是始终凝视"黑暗",将其内化为"希望",但其底色仍然为"黑暗";而大江是在凝视"黑暗"的过程中,将其外化为象征"希望"的"星星"或者"新人",在"暗黑"中窥视"星星之火"。鲁迅主张"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是"改造"主义;大江则力主"宽容"异端下的"希望",是"改良"主义。因此,如果说鲁迅是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家,大江则是改良国民性的启蒙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反抗绝望 希望 生存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沌中求索、解构中建构——对塞林格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娟 赵鑫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文章通过对塞林格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对霍尔顿的心理分析,管窥战后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及社会物质繁荣后的精神危机,揭示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的失衡,阐明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迷茫与挫折后并未向社会妥协,而是通... 文章通过对塞林格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对霍尔顿的心理分析,管窥战后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及社会物质繁荣后的精神危机,揭示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的失衡,阐明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迷茫与挫折后并未向社会妥协,而是通过对自然、对他人、对人生的思考,探寻着生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惑 反叛 颠覆 精神追索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宋江起义与梁山泊无关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蕊芹 许勇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否以山东梁山泊为根据地的问题自明代就已争论不休,上世纪50年代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宋江起义与梁山泊无关。文章针对最近一些研究者所持"宋江起义以梁山泊为据点"的观点,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大量文献的...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否以山东梁山泊为根据地的问题自明代就已争论不休,上世纪50年代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宋江起义与梁山泊无关。文章针对最近一些研究者所持"宋江起义以梁山泊为据点"的观点,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大量文献的爬梳考辨入手,再次论证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梁山泊无关,并对水浒故事与梁山泊由历史到文学的演进轨迹做了简单的勾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宋江起义 水浒故事 梁山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 被引量:22
15
作者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3,共9页
2 0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处于一种背反和自我冲突的境遇 :繁荣与危机并存。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轴心期”的理性文化精神框架在 2 0世纪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同时也清楚地展示出自身的局限性或极限 ,因此 ,存在着... 2 0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处于一种背反和自我冲突的境遇 :繁荣与危机并存。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轴心期”的理性文化精神框架在 2 0世纪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同时也清楚地展示出自身的局限性或极限 ,因此 ,存在着人类精神新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突破的重要标志是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觉是我们理解 2 0世纪人类精神状况和历史深层内涵的核心。实际上 ,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焦虑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和思想历程。 2 0世纪的文化危机一方面引发了以 196 8年的“五月风暴”为代表的自发的文化反抗 ,另一方面使文化批判成为 2 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主题之一。在 2 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谱系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丰富的主题为我们全面理解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焦虑 文化的危机 文化的反抗 文化的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尔德·达尔幻想儿童文学中的“反抗”主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德荣 姜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17-21,共5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获奖众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一反传统儿童文学着力表现爱和自然等母题的常态,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抗"主题。这其中具有儿童本位特质和突出的文学伦理价值,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及儿童...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获奖众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一反传统儿童文学着力表现爱和自然等母题的常态,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抗"主题。这其中具有儿童本位特质和突出的文学伦理价值,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及儿童文学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德·达尔 “反抗”主题 儿童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叛"犹太传统的美国当代作家菲力普·罗思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崇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罗思是一直活跃在文坛的美国犹太文学代表作家。但是,美国主流文学并不认为他是个具有强烈的犹太意识倾向的作家,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所表露出来的"反叛"精神,而这种所谓的"反叛"却是所有犹太作家面对"同化&qu... 罗思是一直活跃在文坛的美国犹太文学代表作家。但是,美国主流文学并不认为他是个具有强烈的犹太意识倾向的作家,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所表露出来的"反叛"精神,而这种所谓的"反叛"却是所有犹太作家面对"同化"或实现"美国梦"的困惑,也是他们从少数话语的角度对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品质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传统 菲力普·罗思 美国 作家 犹太文学 《波特诺的怨诉》 《朱克曼三部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晓刚 国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4,128,共8页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朝 “壬午军变” 甲申政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三藩之乱”期间朝鲜对清朝情报的搜集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桂东 达力扎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0-63,共4页
朝鲜在清朝"三藩之乱"期间对清朝进行了广泛的情报搜集工作,其主要的搜集渠道有三条,即:"燕行使"的情报搜集、义州方面的情报搜集以及自日本对马藩获取清朝情报等。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朝鲜所获取的部... 朝鲜在清朝"三藩之乱"期间对清朝进行了广泛的情报搜集工作,其主要的搜集渠道有三条,即:"燕行使"的情报搜集、义州方面的情报搜集以及自日本对马藩获取清朝情报等。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朝鲜所获取的部分情报有"失真"的现象,但这些情报依然有着不容低估的价值,因为它们是朝鲜此时制定对清政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清朝情报 “三藩之乱”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自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5-72,共8页
辛亥前十年是民变的高发期 ,遍及全国各省区 ,其引发原因、表现形式大相径庭 ,除极少数事件是革命党人有意发动外 ,绝大多数都有浓厚的自发性和情绪性 ,没有明确的反清目标 ,表现出新旧杂糅、复杂多变的特点。它们此起彼伏 ,相激相荡 ,... 辛亥前十年是民变的高发期 ,遍及全国各省区 ,其引发原因、表现形式大相径庭 ,除极少数事件是革命党人有意发动外 ,绝大多数都有浓厚的自发性和情绪性 ,没有明确的反清目标 ,表现出新旧杂糅、复杂多变的特点。它们此起彼伏 ,相激相荡 ,显示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与普遍的反叛心理 ,这是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的辛亥革命能在短期内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正因其复杂多变 ,也就成为革命并未成功 ,民初局势乃至整个 2 0世纪上半期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民变问题 清朝末年 民众运动 天地会 水浒英雄人物 富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