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Sedimentology Study in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ork——A Case Study of Platform Margin Reef-Beach System of Changxing Formation,Upper Permian,Yuanba Area,Northeast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雷 陆永潮 +2 位作者 郭彤楼 邢凤存 焦养泉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12-626,共15页
The Yuanba (元坝) area is considered another potential large-scale reef-bank gas field following the Puguang (普光) field.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ef-b... The Yuanba (元坝) area is considered another potential large-scale reef-bank gas field following the Puguang (普光) field.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ef-beach and the detailed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ive reservoir i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well, log and core, we conduct a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division and build an isochronal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Changxing (长兴) Formation by the methods of wavelet transformation, FMI, etc.. The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ithologic facies, logging facies, seismic facies, seismic attribute facies and reservoir of Changxing Formation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well-seismic calibration and geological-geophysical modeling. Furthermore, detailed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icrofacies of the reef-beach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 Meanwhile,combined with impedance invers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rosity of reef-beach reservoir was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volution of the reef-beach system contains three stages which are initial bioclastic bank establishment stage, reef development stage and exposure stage. Also, porosity inversion shows that the region with high value of porosity is located in the reef cap, fore reef and back reef.Seismic Sedimentology Study in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edimentology platform margin reef-beach system Changxing Formation Yuanba area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New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for Predicting Dissolved Pore-Fracture of Deeply Buried Platform Margin Reef-Beach System in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Chao Wang Yongchao Lu +5 位作者 Hongguang Huang Fengcun Xing Lei Chen Xuebin Du Zhanhong Liu Wenjun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73-383,共11页
The large reef complexes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r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Yuanba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 i... The large reef complexes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r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Yuanba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SW China. The storage space types of reef complexes are dominated by the dissolved pore-fracture(DPF). However, using only single geophysical methods,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effective distribution of DPF.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geological models and geophysics technology, this study proposes two new geophysical methods, including anisotropy coherence technique(ACT) and fracture intensity inversion(FII),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PF by faciescontrolling i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Yuanba area. Two major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PF varying with facies ar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diagenetic and petrophysical property. The intensity of DPF decreases from reef and bioclastic bank to interbank sea and slope;(2) ACT can qualitatively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DPF with no-directional and dispersed distribution, while FII can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of DPF development within various sedimentary facies. When integrated into the geological study, ACT and FII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DPF in similar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the predicted DPF have been supported by the historical wel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pore FRACTURE reef-beach system seismic attribute Changxing Formation Yuanba area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麟游-淳化地区平凉组礁滩体沉积特征及分布预测
3
作者 单俊峰 金科 +6 位作者 吴炳伟 崔晓磊 崔广智 杨时杰 汪国文 吴文柱 张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期发育规模生物礁滩型储层,目前对该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礁滩体的类型、成因、区域演化等方面,而对礁滩体的地球物理预测尚未开展系统研究。为了提高礁滩体的预测精度,建立礁滩体储层地震预测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实地...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期发育规模生物礁滩型储层,目前对该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礁滩体的类型、成因、区域演化等方面,而对礁滩体的地球物理预测尚未开展系统研究。为了提高礁滩体的预测精度,建立礁滩体储层地震预测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实地踏勘,结合岩心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镶边台地高能环境下的生物礁滩发育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已知井的井震响应特征,建立礁滩体正演模型,同时开展流体活动性、地震纹理属性分析,形成研究区礁滩体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浅水陆棚沉积体系;礁滩体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亚相,多期叠置;高亮体和纹理属性对礁滩体的预测效果最好,2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礁滩体预测精度。研究成果为台缘带礁滩体平面分布规律预测和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礁滩体的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平凉组 礁滩体 镶边台地 响应特征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地质体资源潜力
4
作者 李强 王显东 +5 位作者 闫博 刘洋 张斌 钟拥 曹阳 邓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4,共12页
大庆油田塔东探区主体位于塔里木盆地台盆过渡区满西台缘带,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大。勘探主要集中在古城地区,未获规模突破。近年来通过老井复查、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明确了台缘带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落实了成藏有利区带,拓展了塔里木... 大庆油田塔东探区主体位于塔里木盆地台盆过渡区满西台缘带,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大。勘探主要集中在古城地区,未获规模突破。近年来通过老井复查、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明确了台缘带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落实了成藏有利区带,拓展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勘探新类型。结果表明:塔东探区发育玉满裂陷、玉都裂陷槽盆相,斜坡陆棚相等多套烃源岩;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台缘带高能礁滩继承发育,多组走滑断裂控储、控藏、控富集;“黑被子”泥岩、“白被子”膏岩2套区域盖层分布广泛,源、储、盖紧密配置,具备规模成藏条件;纵向上,油气受走滑断裂及区域盖层控制,主要分布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横向上,以玉满、玉都裂陷槽为中心,油气规模富集;玉满奥陶系鹰山组上段断溶体、鹰山组下段礁滩-断溶复合体成藏条件优越,发育凝析气藏,是塔东最现实的效益勘探领域;寒武系盐下礁滩体、断控丘滩带源、储、盖配置好,资源潜力大,可作为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塔东探区多领域均展现出万亿立方米的气资源规模,有望快速建成大庆油田稳油增气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地区 满西台缘带 烃源岩 台缘礁滩 走滑断裂 奥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mechanism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
5
作者 MA Yongsheng CAI Xunyu +9 位作者 LI Maowen LI Huili ZHU Dongya QIU Nansheng PANG Xiongqi ZENG Daqian KANG Zhijiang MA Anlai SHI Kaibo ZHANG Jun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795-812,共18页
Based on the new data of drilling, seismic, logging, test and experiments,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reservoir 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t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eep and ultra-d... Based on the new data of drilling, seismic, logging, test and experiments,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reservoir 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t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 strata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superimposed basin in China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tudied.(1) The fault-controlled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the ancient dolomite reservoir are two important types of reservoirs in the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origin, the large-scale fault-controlled reservoir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formed by tectonic rupture, fault and fluid-controlled reservoir, and shoal and mound reservoir modified by fault and fluid. The Sinian microbial dolomites are developed in the aragonite-dolomite sea. The predominant mound-shoal facies, early dolomitization and dissolution, acidic fluid environment, anhydrite capping and overpressure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high-quality dolomite reservoirs.(2) The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marine carbonate strata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deep-water shelf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carbonate ramp. The tectonic-thermal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hydrocarbon phase in deep and ultra-deep reservoirs, and the reformed dynamic field control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3)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ulfur gas fields such as Puguang, sulfur precipitation blocks the wellbore. The application of sulfur solvent combined with coiled tub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moving sulfur blockage.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dual-medium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sedimentary simulation can accurately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the water invasion front.Afterward, water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entire life cycle of gas well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flow rate management, water drainage and plugging.(4) In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fractured-cavity reservoirs, well production declines rapidly due to the permeability reduction, which is a consequence of reservoir stress-sensitivity. The rapid phase change in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and pressure declin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covery of condensate oil.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thods such as gravity drive through water and natural gas injection, and natural gas drive through top injection and bottom production for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are proposed. By adopting the hierarchical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the fluid-solid-thermal couple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accuracy of producing performance prediction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and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 mechanism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ef-beach facies high-sulfur sour gas reservoirs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fractured-cavity reservoir wellbore sulfur deposition fluid-solid-thermal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开发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9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慧莉 朱东亚 邱楠生 庞雄奇 曾大乾 康志江 马安来 石开波 张军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7,共16页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 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1)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两类重要的储层;以断裂为主导形成的规模储集体,根据成因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断裂活动过程中构造破裂形成的缝洞储集体、致密碳酸盐岩受断裂和流体双重改造形成的储集体与早期丘滩等高能相带受断裂和流体改造形成的储层;优势丘滩相、早期白云石化和溶蚀、酸性流体环境、膏盐岩封盖和超压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关键。(2)中国中西部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碳酸盐缓坡等环境中,构造-热体制是控制深层—超深层油气藏赋存相态的重要因素,改造型动力场控制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与分布。(3)普光等高含硫酸性气田开发过程中硫析出堵塞井筒,采用井筒溶硫剂配合连续油管解硫堵效果明显;基于沉积模拟的双重介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可以精细刻画水侵前缘空间展布及变化,并据此提出气井全生命周期调、排、堵控水对策。(4)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渗透率随压力下降而显著降低,产量递减较快;凝析气藏相态变化快,压降显著影响凝析油采出程度;据此提出“注水+注天然气”重力驱油藏开发方法和“高注低采”天然气驱凝析气藏开发方法;采用分层次约束、逐级地质建模和流-固-热耦合的复合介质数值模拟有效提高了油气藏开发生产动态模拟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机理 礁滩相高含硫酸性气藏 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 井筒硫沉积 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可洋 周辉 +4 位作者 王成 刘洋 刘建颖 王洋洋 刘继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被沙漠覆盖,受松散的厚沙丘结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了较强能量的沙丘鸣震噪声,导致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不能准确成像。针对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分辨率低、成像不聚焦等问题,在保真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利用...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被沙漠覆盖,受松散的厚沙丘结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了较强能量的沙丘鸣震噪声,导致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不能准确成像。针对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分辨率低、成像不聚焦等问题,在保真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利用“三步法”沙丘鸣震噪声衰减技术对其进行大幅衰减。采用三维频率空间域叠前随机噪声压制技术提高叠前预处理道集的信噪比,并充分利用垂直地震剖面速度、测井信息、解释层位等资料,开展多信息约束网格层析建模和各向异性逆时偏移。结果表明:沙丘鸣震噪声得到衰减,叠前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传统去线性噪声方法明显提高;叠前道集中残余的地震随机噪声得到有效压制,处理后道集的速度谱能量更聚焦,有利于速度模型的精准建立;在高密度地震成像道集基础上,进行反演网格由粗到细逐级细化的深度域模型反演,构建的速度模型能够精细刻画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采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方法实现了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复杂波场的准确归位,提高其分辨率和聚焦度。研究成果支撑了古城东工区G1井侧钻轨迹的优化设计,并得到了实钻验证,可为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同类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震成像 沙丘鸣震噪声 层析建模 各向异性 礁滩体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艺优化
8
作者 王海波 张琴 +1 位作者 李沁 刘旭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9期244-250,共7页
川东北地区的礁滩相碳酸盐岩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性大,非均质性强,储层酸化工艺设计方案针对性不强。利用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建立一套酸化效果预测图版和工艺参数优选方法。结合川东北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特... 川东北地区的礁滩相碳酸盐岩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性大,非均质性强,储层酸化工艺设计方案针对性不强。利用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建立一套酸化效果预测图版和工艺参数优选方法。结合川东北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开展不同类型储层的酸化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并进行现场实例验证。研究工作不仅对川东北礁滩相碳酸盐岩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礁滩相 碳酸盐岩 酸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新钻区块礁滩沉积模式及有利相带——以板东南缘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蔡强 黄天俊 +6 位作者 杨东凡 罗文军 兰雪梅 王俊杰 唐思哲 杨亚男 闫梦楠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2期24-34,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两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开发不断突破,卧龙河南缘地区3口生物礁钻井已获天然气近5×10^(8)m^(3),与其相邻的板东南缘长兴组也发现大面积相同的礁滩地震异常体,但其“亚平行层状反射”...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两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开发不断突破,卧龙河南缘地区3口生物礁钻井已获天然气近5×10^(8)m^(3),与其相邻的板东南缘长兴组也发现大面积相同的礁滩地震异常体,但其“亚平行层状反射”特征与典型的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由于该区块钻井少(仅板东18井1口井),研究程度较低,对于该异常体是礁还是滩的地质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因此,亟待建立本区的沉积模式,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比分析卧龙河南缘及广安高带地区的薄片、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正演及古地貌分析,开展了本区沉积储层模式及有利相带预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板东南缘地区长二段岩性以生屑灰岩为主,长三段见生物礁灰岩,认为板东南缘地区具有生物礁和生屑滩纵向叠置发育的条件;②板东南缘台洼边缘前端长顶上隆、振幅减弱、内部断续及空白反射为生物礁的响应特征,台洼边缘后端长顶上隆、振幅减弱、内部亚平行层状反射为礁滩叠置体的响应特征;③恢复了长兴组古地貌,预测了礁滩体有利相带共8.8km^(2);④通过与邻区的井震对比及正演分析,建立了本区台洼边缘前端生物礁、台洼边缘后端礁滩叠置体的沉积模式。板东南缘地区长兴组礁滩沉积模式的建立对台洼礁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胜-石柱台洼 板东南缘 晚二叠世 长兴组 礁滩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深1井-东坝1井区灯影组四段丘滩体储层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
10
作者 岑永静 梁锋 +4 位作者 王立恩 刘倩虞 何顺 王时林 韦恒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5-1714,共10页
灯影组是四川盆地中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为查明蓬深1井—东坝1井区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孔渗性实验对灯四段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灯四段储集岩类型包... 灯影组是四川盆地中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为查明蓬深1井—东坝1井区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孔渗性实验对灯四段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灯四段储集岩类型包括藻白云岩、泥—粉晶云岩、角砾云岩及砂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洞为主,残留原生孔隙和改造裂缝次之,溶蚀孔洞的发育具有沿裂缝及生物藻纹层分布的特点,发育溶孔-孔隙-裂缝型复合储层特点。根据成因差异可将灯四段储层划分为埋藏岩溶型储层、表生-埋藏叠加改造型储层、构造-热液改造型储层3类,其中表生-埋藏叠加改造型储层集中分布在灯四段顶部。丘滩体沉积控制储层物质组成,发育早期格架孔,控制储层纵向展布,表生期溶蚀及埋藏岩溶作用控制次生溶孔的发育与平面分布,裂缝发育沟通孤立孔隙,促进流体溶蚀作用发生,提高储层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四段 储层特征 礁滩体 蓬莱气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茅口组台洼边缘礁滩相新认识
11
作者 杨柳 梁虹 +2 位作者 王伦 彭忻 司国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共14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已发现气藏多为裂缝孔洞型灰岩气藏,规模有限。近年来,川北地区YB7井和JT1井相继钻遇茅口组高能滩相储层并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四川盆地茅口组台缘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为了更好地指导川西南部茅口组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已发现气藏多为裂缝孔洞型灰岩气藏,规模有限。近年来,川北地区YB7井和JT1井相继钻遇茅口组高能滩相储层并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四川盆地茅口组台缘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为了更好地指导川西南部茅口组油气勘探,在沉积、地质及古地貌等基础研究上,结合最新高品质三维地震、时频重磁等资料发现:1)川西南部茅口组发育开阔台地-台洼边缘-斜坡-台内洼地沉积,台洼边缘礁滩相大规模分布,在三维地震剖面上“丘状、杂乱、断续中弱振幅”反射特征明显;2)川西南部北东向基底断裂发育,主要形成于晋宁期,在峨眉地裂时期重新活动,产生堑垒拉分格局,是茅口组台洼边缘形成的主控因素之一;3)茅口组台洼边缘礁滩相沉积叠加东吴期淡水岩溶,有形成规模优质储层基础,且其紧邻筇竹寺组生烃中心,基底断裂疏导,源储配置佳。研究对扩大川西南部勘探领域、增储上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部 茅口组 台洼边缘礁滩相 基底断裂 主控因素 源储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优质储集层特征及断裂控制作用 被引量:37
12
作者 罗春树 杨海军 +2 位作者 李江海 谢会文 黄广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6-724,共9页
塔中北坡上奥陶统礁滩体和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为两套优质储集层,早期分别受台地边缘高能相带和早奥陶世风化壳的控制,后期受到断裂活动的整体改造。综合研究认为,塔中北坡奥陶系储集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塔中奥陶系... 塔中北坡上奥陶统礁滩体和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为两套优质储集层,早期分别受台地边缘高能相带和早奥陶世风化壳的控制,后期受到断裂活动的整体改造。综合研究认为,塔中北坡奥陶系储集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塔中奥陶系两套优质储集层受3期重要断裂运动的控制:早奥陶世末的区域拉张奠定了塔中I号坡折带形成的基础,促进了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及随后上奥陶统礁滩体的沉积;奥陶纪末的大规模挤压运动促使塔中北坡发育盐相关构造(沿中寒武统的膏盐层产生滑脱与盐拱),断裂同时改造礁滩体和风化壳储集层;志留纪末的走滑断裂活动对奥陶系储集层的改造有限,却控制着喜马拉雅期塔中奥陶系气侵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礁滩体 风化壳 塔中Ⅰ号断裂 滑脱 盐拱 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滩体特征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34
13
作者 王招明 张丽娟 +3 位作者 王振宇 韩剑发 刘运宏 沈安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主要分布于塔中、巴楚、轮南地区,层位主要分布在中—晚奥陶世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岩性以粘结岩、障积岩、格架岩为主。一间房组生物礁规模小,造礁群落以托盘—海绵、菌藻类为主;良里塔格组生物礁规模较大,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主要分布于塔中、巴楚、轮南地区,层位主要分布在中—晚奥陶世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岩性以粘结岩、障积岩、格架岩为主。一间房组生物礁规模小,造礁群落以托盘—海绵、菌藻类为主;良里塔格组生物礁规模较大,造礁群落以珊瑚—层孔虫—钙藻为主,是目前我国发现珊瑚—层孔虫造礁群落最早的礁体。塔中Ⅰ号坡折带发育大型礁滩复合体,存在礁丘、灰泥丘、各种粒屑滩微相,有格架岩、粘结岩、砂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等,在纵向上礁丘、灰泥丘及粒屑滩多旋回发育,形成礁滩复合体,厚度巨大,最厚达300余米,在地貌上呈丘状凸起;礁滩复合体横向上沿坡折带规模分布,主体在塔中24井—塔中82井一带,东西长达220km。礁滩复合体发育优质孔洞层,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骨架孔、构造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多期礁滩体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坡折带发育,有利勘探面积大,已经发现塔中礁滩型大油气田;轮古东、英买力南斜坡、满西坡折带等区带都是寻找礁滩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良里塔格组 礁滩复合体 生物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南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台缘带的迁移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贺锋 林畅松 +4 位作者 刘景彦 张字龙 张君龙 闫博 屈泰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1-721,共11页
在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地震属性以及古地貌来识别台地边缘带,追踪和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寒武系-中下奥陶统不同期台地边缘相带分布与变迁。台地边缘带发育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屑灰岩、生屑灰岩、鲕粒灰... 在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地震属性以及古地貌来识别台地边缘带,追踪和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寒武系-中下奥陶统不同期台地边缘相带分布与变迁。台地边缘带发育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屑灰岩、生屑灰岩、鲕粒灰岩与泥晶灰岩等。台缘滩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呈杂乱反射或空白反射特征,礁(丘)滩复合体外部呈丘状外形,内部为显杂乱反射或空白反射。较大的礁(丘)滩复合体快速生长形成地层厚度增大的建隆特征,以及向盆地区沉积厚度急剧减薄形成的陡坡或远端变陡特征是判断台地边缘的证据。应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识别碳酸盐岩岩性和沉积能量的方法,结合有机碳、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编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探讨海平面变化对不同时期台地边缘相带迁移的控制作用。早寒武世塔东南地区以斜坡-盆地相为主,台缘不发育;中晚寒武世海平面不断下降,台地类型为局限台地,台地边缘相发育且向盆地方向迁移;早奥陶世全球海平面开始上升,蓬莱坝组沉积期台地边缘宽度变窄;鹰山组下段沉积期海平面下降,台地类型变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相带变宽;鹰山组上段沉积期经历了快速的水进,海平面又开始下降,台地边缘相带向盆地内侧进一步加宽;一间房组沉积之后随海平面快速上升,台地被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丘)滩复合体 台地边缘相相带 海平面 沉积演化 碳酸盐岩 寒武系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悉尼Long Reef Beach中新世古土壤岩石磁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涛 郭晖 +6 位作者 刘秀铭 吕镔 毛学刚 周子博 温昌辉 侯顺民 苏龙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71-981,共11页
本文对发育在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Long Reef Beach中新世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测量了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等常温磁学参数和磁滞回线,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全新世软土层... 本文对发育在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Long Reef Beach中新世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测量了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等常温磁学参数和磁滞回线,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全新世软土层主要磁性矿物为MD颗粒磁铁矿,磁性矿物含量与黄土高原黄土层相当.中新世老成土层随地层深度增加主要磁性矿物由磁铁矿转变为磁赤铁矿,随着磁铁矿向磁赤铁矿的转化,开始出现赤铁矿;磁性矿物粒径分布较广,以PSD颗粒为主,其次为SD颗粒,同时含有少量MD颗粒;磁性矿物含量高于黄土高原强发育古土壤层.中新世红土矿层主要磁性矿物为赤铁矿,同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和针铁矿,属于铁的富集层,赤铁矿以SD颗粒为主,含少量PSD和MD颗粒.Long Reef Beach中新世古土壤形成时期,对应着一种全球性高温多雨气候,地表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强烈.丰富的降水,导致中新世老成土层发生淋溶作用,磁铁矿在向下淋溶迁移过程中逐渐氧化为磁赤铁矿和赤铁矿,铁氧化物最终在红土矿层淀积,磁赤铁矿经高温压实作用再结晶转化为赤铁矿.磁性矿物转化过程可概括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化的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其中部分磁赤铁矿具有热稳定性,在空气(氩气)环境中加热到700℃未发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LONG REEF BEACH 中新世古土壤 岩石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礁滩相储层表征方法 被引量:23
16
作者 曾大乾 彭鑫岭 +1 位作者 刘志远 宿亚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3,106,共5页
针对普光气田以礁滩相储层为主,储层岩相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参数难以定量或定性表征的特点,应用模式聚类识别技术开展单井储层岩相识别,结合层序地层研究成果,明确了储层岩相横向展布特征;采用声密幅值比... 针对普光气田以礁滩相储层为主,储层岩相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参数难以定量或定性表征的特点,应用模式聚类识别技术开展单井储层岩相识别,结合层序地层研究成果,明确了储层岩相横向展布特征;采用声密幅值比等识别储集空间类型,并分类评价储层特征参数;最终采用储能系数等参数表征储层储集能力与展布,实现全面表征礁滩相储层的目标。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岩相、储集空间类型复杂,物性特征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川东北礁滩相储层表征方法。研究结果认为,沉积相是控制礁滩相储层展布的主要因素,岩相对礁滩相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影响明显,储集空间类型又制约了储层参数特征,储能系数能有效反映储层的物性特征。实现了对储层特征参数的定量或定性表征,为培育高产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部 普光气田 礁滩相 模式聚类 地层层序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储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7
17
作者 蒋志斌 王兴志 +3 位作者 张帆 曾德铭 张金友 鲁铁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40-950,共11页
本文对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礁和飞仙关组滩特征和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生物礁为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海侵礁,其在纵向上的分布主要位于长兴期中晚期;鲕粒滩主要是在区域海平面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海退滩,其在纵向... 本文对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礁和飞仙关组滩特征和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生物礁为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海侵礁,其在纵向上的分布主要位于长兴期中晚期;鲕粒滩主要是在区域海平面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海退滩,其在纵向上位于飞一—飞三。礁、滩在平面上主要在广元—梁平海槽两侧呈带状分布。长兴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生物礁向海侵的方向迁移,并且其层位逐渐抬升。飞仙关期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滩向海槽中迁移,其分布层位也有逐渐抬高的趋势。控制这套地层礁、滩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海平面升降、大地构造、同生断裂及古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 广元—梁平海槽 生物礁 鲕粒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被引量:84
18
作者 杨家静 王一刚 +3 位作者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49-353,共5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是“九五”期间的勘探重点 ,通过对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层沥青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研究 ,确认了上二叠统的滨岸煤系泥岩和海槽相碳酸盐岩为主要烃源岩 ,长兴组—飞仙关...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是“九五”期间的勘探重点 ,通过对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层沥青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研究 ,确认了上二叠统的滨岸煤系泥岩和海槽相碳酸盐岩为主要烃源岩 ,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的上二叠统烃源岩 ,天然气以垂相运移为主 ,飞仙关组部分气藏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较高与储层中膏岩层的分布和热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 ,上述这些特征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 上二叠统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生物礁 硫化氢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地区长兴组礁滩地震相精细刻画 被引量:20
19
作者 肖秋红 李雷涛 +1 位作者 屈大鹏 彭俊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3,114,共6页
为了准确划分YB地区长兴组的沉积相带,进一步开展长兴组礁滩储层精细预测,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地震相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区分了不同沉积体。首先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相模式分... 为了准确划分YB地区长兴组的沉积相带,进一步开展长兴组礁滩储层精细预测,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地震相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区分了不同沉积体。首先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相模式分析;然后利用地震相切片技术,分析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时期相带发育及迁移情况;最后进行地震相平面分析,并对各种参数进行试验分析。较好地划分出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相带,认为YB地区长兴组主要划分为开阔台地相、礁后浅滩相、台地边缘礁滩相以及斜坡陆棚相四大相带,清楚地展现了生物礁滩的平面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滩 地震相分析 波形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盐下碳酸盐岩气藏类型及油气富集因素 被引量:16
20
作者 聂明龙 童晓光 +4 位作者 刘群明 徐树宝 吴蕾 陈骁帅 禚喜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盐下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相对滞后,通过对典型气藏解剖,分析了油气藏类型,探讨了油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盐下碳酸盐岩发育有构造气藏、岩性...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盐下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相对滞后,通过对典型气藏解剖,分析了油气藏类型,探讨了油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盐下碳酸盐岩发育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气藏3大类及背斜气藏、断背斜气藏、逆冲断裂背斜气藏、生物礁岩性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等5小类气藏。海西期基底古隆起控制了大气田的形成,喜马拉雅期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逆冲断裂油气聚集带,沉积相带控制了气藏含油气丰度,盐膏岩盖层保存条件好,形成断背斜气藏。大型完整背斜构造与高能礁滩体相配,是西部查尔朱阶地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逆冲断裂背斜构造圈闭与大规模的缝洞型储集体配合,是东部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膏岩 礁滩体 气藏类型 富集因素 阿姆河盆地 土库曼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