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ment of gaseous mercury(Hg^0) adsorption for th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by surface acid oxygen function groups
1
作者 GUO Si-jia GUO Gui-pi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enzoic acid activated carbons which have changed the types and content of acid oxygen-function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activated carbon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for Hg^0 in simu...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enzoic acid activated carbons which have changed the types and content of acid oxygen-function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activated carbon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for Hg^0 in simulated flue gas at 140 ℃. These surface acid oxygen function groups were identified by Boehm titration,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um,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It indicates that the carboxyl, lactone and phenolic were formed when the benzoic acid is loaded on the surface of activated carbons. Among the surface acid oxygen function groups, the carboxyl groups enhance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Hg^0 for activated carbons to a greater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zoic acid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Surface acid oxygen function groups characterization Adsorption for Hg^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倍子单宁酸微胶囊的制备、性质表征及“双抗”活性评估
2
作者 张娜 何郎志 +6 位作者 杨心彪 陈赤清 刘义稳 鲁群 黄艳春 丁士勇 刘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127,I0007-I0009,共10页
为掩蔽单宁酸的涩味,提高其接受性,并且提高其生物活性的稳定性,该文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壁材,并结合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单宁酸微胶囊的制备。以单宁酸包埋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微观形态、结构、热力学性能、缓释性以及抗... 为掩蔽单宁酸的涩味,提高其接受性,并且提高其生物活性的稳定性,该文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壁材,并结合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单宁酸微胶囊的制备。以单宁酸包埋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微观形态、结构、热力学性能、缓释性以及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单宁酸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芯壁比1∶15(质量比),壁材质量浓度20 g/L,反应温度45℃,搅拌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单宁酸包埋率为75.33%;呈无规则状,表面稍有裂缝。红外光谱及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均表明,单宁酸成功地被封装于胶囊内,且具有良好的热性能。与未处理的单宁酸相比,单宁酸微胶囊化后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单宁酸组以及微胶囊组在口腔消化阶段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98、0.57 mg/m L,有效解决单宁酸适口性的问题。包埋后并没有影响单宁酸的抗氧化性和抗菌生物活性,单宁酸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IC_(50)值分别为9.20、9.58μg/m L,单宁酸微胶囊则分别为9.08、8.99μg/m L;且单宁酸微胶囊化前后对4种肠道致病菌的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单宁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87.06±2.28)%、(84.44±6.85)%,而微胶囊的抑菌率分别为(96.02±3.11)%、(79.34±3.97)%,单宁酸能够使细菌的细胞膜受损,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起到较好的抑菌作用。因此,单宁酸微胶囊化为单宁酸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单宁酸 微胶囊 性质表征 抗氧化活性 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季鏻阳离子的抗菌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8
3
作者 谭绍早 郑佳 +4 位作者 陈茵 谢瑜珊 施庆珊 欧阳友生 陈仪本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7-511,共5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十六烷基三苯基插入到钠基蒙脱土的层间得到4种不同季鏻阳离子含量的改性蒙脱土,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结构,并测试了其Zeta电位和抗菌活性.发现4种改性蒙脱土中季鏻阳离子的热分...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十六烷基三苯基插入到钠基蒙脱土的层间得到4种不同季鏻阳离子含量的改性蒙脱土,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结构,并测试了其Zeta电位和抗菌活性.发现4种改性蒙脱土中季鏻阳离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都高于23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且随着改性蒙脱土中季鏻阳离子含量的增加,其层间距变大、Zeta电位升高、抗菌活性增强.钠基蒙脱土为片状结构,粒子之间相互缠绕在一起,而改性蒙脱土显示不规则形状.对季鏻阳离子含量为23.55wt%的QPC/MMT-3样品,其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分别为1.2和0.1g/L;与细菌接触24h后,1.0g/L的样品可杀死99.9%以上的E.coli,0.1g/L的样品可杀死所有的S.aureus.QPC/MMT-3还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鏻阳离子 改性蒙脱土 制备 表征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酸系列邻菲啰啉硝酸根稀土四元混配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曙辉 咸春颖 +1 位作者 李文刚 黄象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36,共3页
在酸性介质 ,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合成得到了四元混配配合物 [Ln(C6 H5COO) 2 (NO3)(phen) ]2 (Ln =La ,Ce ,Pr ,Nd ,Sm ,Eu ,Gd ,Er ,Tm)和 [Nd(x MBA) 2 (NO3) (phen) ]2 (x =o、p、m) (MBA =甲基苯甲酸 )。用元素分析、IR和UV方法对... 在酸性介质 ,乙醇 /水混合溶剂中合成得到了四元混配配合物 [Ln(C6 H5COO) 2 (NO3)(phen) ]2 (Ln =La ,Ce ,Pr ,Nd ,Sm ,Eu ,Gd ,Er ,Tm)和 [Nd(x MBA) 2 (NO3) (phen) ]2 (x =o、p、m) (MBA =甲基苯甲酸 )。用元素分析、IR和UV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对配合物的抗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白念珠菌、和霉菌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 邻菲哕啉硝酸根稀土 四元配合物 抗菌活性 表征 酸性介质 乙醇 水混合溶剂 医药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龙铉 杨君微 +3 位作者 郑昌吉 唐尧 王志伟 赵春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58-363,共6页
熊果酸属于五环三萜类配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并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如保肝、抗炎、抗病毒、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为寻找高效、低毒的熊果酸衍生物,以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熊果酸为先导配合物,通过对其C-28位进行结构修饰及C-3位引入... 熊果酸属于五环三萜类配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并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如保肝、抗炎、抗病毒、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为寻找高效、低毒的熊果酸衍生物,以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熊果酸为先导配合物,通过对其C-28位进行结构修饰及C-3位引入氨基酸,共设计合成了10种未见报道的熊果酸衍生物.目标配合物的结构经1 H NMR、IR和HRMS表征确证,并以其对培养于高铁血红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培养于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经修饰后的熊果酸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母体配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衍生物 合成 表征 抑菌活性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邻羟苄基氨基酸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芳 卢俊瑞 +4 位作者 马霞苗 陈丽然 辛春伟 张明 鲍秀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将水杨醛、溴代水杨醛及二溴代水杨醛分别与4种L-α-氨基酸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相应席夫碱,不经分离直接加硼氢化钠将其还原制得N-邻羟苄基氨基酸类化合物(3)。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表征确认。测得化合物3在质量分数... 将水杨醛、溴代水杨醛及二溴代水杨醛分别与4种L-α-氨基酸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相应席夫碱,不经分离直接加硼氢化钠将其还原制得N-邻羟苄基氨基酸类化合物(3)。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表征确认。测得化合物3在质量分数为0.05%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100%,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氨基酸的碳链R的结构是影响化合物抑菌活性的关键因素,不同烷基R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活性增强的顺序为CH(CH3)2>CH3,CH2CH(CH3)2>H,苯环上引入溴原子对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代水杨醛 邻羟苄基氨基酸 合成 表征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化双卤取代苄基季鏻盐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综合化学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倪春林 余林梁 +4 位作者 蔡重全 谭梓欣 张春梅 张耀谋 周武艺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44,共4页
以2,4-双卤代甲苯和三苯基膦为原料,制备了3种溴化双卤取代苄基三苯基季鏻盐。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喷雾质谱和电导法对其进行了组成分析和结构表征。利用平板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所制备的季鏻盐对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 以2,4-双卤代甲苯和三苯基膦为原料,制备了3种溴化双卤取代苄基三苯基季鏻盐。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喷雾质谱和电导法对其进行了组成分析和结构表征。利用平板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所制备的季鏻盐对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3种季鏻盐对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该实验作为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制药工程等专业的综合化学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取代季鏻类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化学实验 双卤取代苄基三苯基季鏻盐 结构表征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鏻阳离子改性蛭石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祥 颜文艳 +2 位作者 谢阿贵 吴婷 谭绍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8-41,共4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不同含量的季鏻阳离子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鏻(D)交换到钠基蛭石(Na-V)的层间得到改性蛭石(D-V),并对其结构和抗菌性能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D-V中D的热分解起始温度都大于24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X射线衍...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不同含量的季鏻阳离子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鏻(D)交换到钠基蛭石(Na-V)的层间得到改性蛭石(D-V),并对其结构和抗菌性能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D-V中D的热分解起始温度都大于24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X射线衍射(XRD)发现D-V的层间距随着D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Na-V为片状结构,粒子之间相互缠绕在一起;而D-V的表面则显示出不规则的形状。随着D-V中D含量的增加,其抗菌活性逐渐增强,D含量为19.7%的D-V样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720mg·mL-1和100mg·mL-1,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鏻阳离子 改性蛭石 表征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ggin型磷钨钒杂多酸季铵盐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白丽明 吕振兴 +1 位作者 张伟东 宋天舒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4,共4页
以不同钒原子数取代Keggin型磷钨杂多酸并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反应合成了3种杂多酸季铵盐。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紫外(UV)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杂多酸以及杂多酸季铵盐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红外光谱中,引入钒原子后阴离子... 以不同钒原子数取代Keggin型磷钨杂多酸并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反应合成了3种杂多酸季铵盐。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紫外(UV)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杂多酸以及杂多酸季铵盐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红外光谱中,引入钒原子后阴离子负电荷增加,导致相应的特征峰出现红移现象;从X-射线衍射谱图中确定了杂多酸季铵盐的二级结构,最后通过热重分析(TG)得出杂多酸季铵盐所含结晶水的数目。通过杯碟法测试了目标产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杂多酸季铵盐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最好,并且钒原子所占比例越高,抑菌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钒杂多酸季铵盐 合成 表征 杂多酸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活性中心抗菌剂磷钼钒杂多酸季铵盐的抑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彦冰 王会淞 +2 位作者 裴笠舟 王晓丹 宫晶 《化学试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9-592,667,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含有不同钒原子数的Keggin型磷钼钒杂多酸季铵盐PMo_(12-x)V_xO_(40)-TBAB(x=1~4,TBAB为四丁基溴化铵),选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菌种进行了抑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4种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不同...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含有不同钒原子数的Keggin型磷钼钒杂多酸季铵盐PMo_(12-x)V_xO_(40)-TBAB(x=1~4,TBAB为四丁基溴化铵),选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菌种进行了抑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4种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并且随着抗菌剂中钒原子数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增强,是TBAB的1~2倍,其中PMo_8V_4O_(40)-TBAB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活性中心 抗菌剂 磷钼钒杂多酸季铵盐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_7H_5O_2)_2(C_4H_6SO_2N)·2H_2O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熠 向牡秀 +4 位作者 唐伟军 姚飞虹 姚芳 张芳 蔡罗蓉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苯甲酸硫代脯氨酸稀土三元配合物的体外抗菌效果,为苯甲酸硫代脯氨酸稀土三元配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圆形滤纸片抑菌圈法。以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为对照,以抑菌圈大小来评价三元配合物对酵母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 目的探讨苯甲酸硫代脯氨酸稀土三元配合物的体外抗菌效果,为苯甲酸硫代脯氨酸稀土三元配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圆形滤纸片抑菌圈法。以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为对照,以抑菌圈大小来评价三元配合物对酵母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的高低。结果苯甲酸硫代脯氨酸稀土三元配合物对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比配体好,三种配合物对酵母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依次是:Ce(C7H5O2)2(C4H6SO2N)·2H2O>Sm(C7H5O2)2(C4H6SO2N)·2H2O>La(C7H5O2)2(C4H6SO2N)·2H2O。结论苯甲酸硫代脯氨酸稀土三元配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硫代脯氨酸 苯甲酸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烟酸铜(Ⅱ)的固相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
12
作者 谢勇平 李清禄 +2 位作者 郑新宇 蔡碧琼 张福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1-304,共4页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异烟酸铜配合物,考察了铜源、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对合成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以醋酸铜为铜源,反应时间为2 h,醋酸铜∶异烟酸=1∶2(摩尔比).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异烟酸铜配合物,考察了铜源、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对合成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以醋酸铜为铜源,反应时间为2 h,醋酸铜∶异烟酸=1∶2(摩尔比).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抑菌活性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耶尔森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酸 铜配合物 固相合成:表征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的季鏻阳离子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力玲 谭绍早 +5 位作者 郑佳 陈茵 谢瑜珊 施庆珊 欧阳友生 陈仪本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1-685,共5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不同含量的十六烷基三丁基季鏻阳离子交换到蒙脱土的层间得到改性蒙脱土,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改性蒙脱土中季鏻阳离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都大于22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不同含量的十六烷基三丁基季鏻阳离子交换到蒙脱土的层间得到改性蒙脱土,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改性蒙脱土中季鏻阳离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都大于22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发现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随着季鏻阳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钠基蒙脱土为片状结构,粒子之间相互缠绕在一起;而改性蒙脱土的表面则显示出不规则的形状。随着改性蒙脱土中季鏻阳离子含量的增加,其抗菌活性逐渐增强。季鏻阳离子含量为22.61%(质量分数)的QPC-MMT2样品,其对E.coli和S.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分别为1000mg·L-1和30mg·L-1,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鳞阳离子 改性蒙脱土 制备 表征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亚甲基-1,10-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溴化铵)的合成及对9种病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云 昌家宇 +1 位作者 肖转泉 王宗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9-161,210,共4页
由含氢化诺卜基的叔胺N,N-二甲基氢化诺卜基胺与1,10-二溴癸烷反应合成得到一个双子季铵盐:十亚甲基-1,10-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溴化铵).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氢谱与碳谱)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5种质量浓度下测试... 由含氢化诺卜基的叔胺N,N-二甲基氢化诺卜基胺与1,10-二溴癸烷反应合成得到一个双子季铵盐:十亚甲基-1,10-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溴化铵).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氢谱与碳谱)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5种质量浓度下测试了合成产物对9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对9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远高于阳性对照物百菌清.其中对松枯梢病病原菌(Diplodia pinea)、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的抑制率最高,在质量浓度分别为200.0、100.0、50.0、25.0、12.5 mg·L^(-1)的条件下,均为100%;当质量浓度大于等于50.0 mg·L^(-1)时,对七叶树壳梭孢菌(Fusicoccum aeculi)、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porum f.sp.niveum)的抑制率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诺卜基 季铵盐 合成 结构表征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席夫碱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小菁 张丽影 +1 位作者 金黎明 范圣第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6-1521,共6页
合成了5种氨基酸席夫碱Sal-Gly(甘氨酸席夫碱)、Sal-Glu(谷氨酸席夫碱)、Sal-Met(甲硫氨酸席夫碱)、Sal-Tyr(酪氨酸席夫碱)、Sal-Arg(精氨酸席夫碱)及其金属锌离子配合物共10种化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 合成了5种氨基酸席夫碱Sal-Gly(甘氨酸席夫碱)、Sal-Glu(谷氨酸席夫碱)、Sal-Met(甲硫氨酸席夫碱)、Sal-Tyr(酪氨酸席夫碱)、Sal-Arg(精氨酸席夫碱)及其金属锌离子配合物共10种化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其组成的结构进行表征.以Sal-Tyr-Zn为主体,咪唑(1),1-甲基-咪唑(2),2-乙基-4-甲基咪唑(3),吡唑(4),4-碘苯胺(5),DABCO(1,4-重氮双环[2,2,2]辛烷)(6),邻苯二胺(7)和1,2-环己二胺(8)为客体,进行配位相互作用研究.选取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氨基酸席夫碱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氨基酸席夫碱配体及金属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活性,配体的抗菌活性随氨基酸残基的增大而减小.金属锌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大于其所对应的氨基酸席夫碱配体的抑菌活性,活性最大的则为Sal-Arg-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席夫碱 合成 表征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黄酮-6-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温辉梁 赖博文 +2 位作者 刘崇波 龚云南 陈云华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4-689,共6页
通过查尔酮路线合成了6种黄酮-6-羧酸化合物,采用I2/DMSO为氧化剂通过微波辐射合成了其中3种黄酮羧酸.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通过NMR,IR和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一步测定了黄酮-6,4'-二羧酸的晶体结构.初步生... 通过查尔酮路线合成了6种黄酮-6-羧酸化合物,采用I2/DMSO为氧化剂通过微波辐射合成了其中3种黄酮羧酸.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通过NMR,IR和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一步测定了黄酮-6,4'-二羧酸的晶体结构.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6-羧酸 合成 表征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桦褐孔菌发酵浸膏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楠 梁祝贺 王琦 《菌物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 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和绿脓假...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 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发酵浸膏 抑菌活性 苯甲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