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and assembly of abundant and rare taxa in Zaopei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Daqu and pit mud:from microbial ecology to Baijiu brewing microeco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Yu Mu Jun Huang +5 位作者 Rongqing Zhou Suyi Zhang Hui Qin Hanlan Tang Qianglin Pan Huifang T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439-1452,共14页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aopei,especially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rare taxa.Here,an experiment on industrial size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6 combinations(3 kinds of Daqu×2 kinds of PM)on the composition and assembly of different taxa,as well as the flavor profi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aopei's microbiota was composed of a few abundant taxa and enormous rare taxa,and rare bacterial and abundant fungal sub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ombination patterns.The assembly processes of abundant/rare taxa and bacterial/fungal communities were distinct,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mediated the balance between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in rare bacteria assembly.Furthermore,specific combination patterns improved the flavor quality of Zaopei by enhancing the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are taxa,especially rare bacteria.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at rare bacteria might be the keystone in involving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maintaining metabolic function,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brewing microbiota from the viewpoint of microbi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ugmented Daqu Artificial pit mud Abundant and rare taxa Community assembly Metabolic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人工窖泥生产发酵的己酸菌液培养条件优化
2
作者 张敏丹 邓有辉 +7 位作者 申鹏森 刘小刚 廖苇 倪斌 李红梅 贾俊杰 敖灵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己酸产量能达到4.9 g/L,是优化前的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窖泥 己酸菌液 己酸产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及层级浓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风味物质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王依文 田瑶瑶 +8 位作者 张克粉 张宿义 高洁 唐红杰 宋川 唐羽 孙铭君 左勇 李琦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以浓香型白酒春秋季节不同层级的窖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以及优势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秋季窖... 以浓香型白酒春秋季节不同层级的窖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以及优势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秋季窖泥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整体高于春季窖泥。所有样本中,原核微生物共检测出21个门、45个纲、82个目、128个科、241个属,其中优势菌门7个,优势菌属43个;真核微生物共检测出7个门、19个纲、33个目、81个科、134个属,其中优势菌门5个,优势菌属34个。风味物质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及层级之间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春季中层窖泥中风味物质种类多且相对含量高。相关性结果显示,Caproiciproducens、Aspergillus与多种风味物质的产生具有相关性,且在不同季节及层级的窖泥中与关键风味物质己酸和己酸乙酯呈正相关的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从时间、空间的维度揭示了窖泥微生物组成以及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为窖泥中产香微生物的挖掘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微生物群落 浓香型白酒 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层基坑工程近距上跨地铁隧道小变形控制方法研究
4
作者 时炜 郑建国 +4 位作者 曹静远 于永堂 梁保真 雷伟 张志毅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1-374,共14页
为解决黄土地区紧邻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支护体系设计复杂、隧道变形控制难等问题,以西安市某与地铁隧道小净距上跨的地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硬化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 为解决黄土地区紧邻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支护体系设计复杂、隧道变形控制难等问题,以西安市某与地铁隧道小净距上跨的地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硬化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和超前管幕法对地铁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基于排桩隔离、管幕压制的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思路,提出“管幕+隔离桩”的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新方法,并对新方法施工期和工后期的地铁隧道变形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新方法将管幕和隔离桩连接,使土体回弹荷载由管幕和桩体自重力、桩土摩擦力共同承担,能够有效限制管幕位移,极大程度地减小隧道上浮;2)相较于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和超前管幕法,新方法将地铁隧道最大上浮量分别减少了68%、57%、72%,控制管幕整体上浮效果显著;3)由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数据可知,新方法提出的管幕与隔离桩连接节点设计方法可行,能够约束管幕两端与跨中的位移;4)采用新方法后,隧道实测拱顶最大上浮量为0.8 mm,最大沉降量为1.4 mm,满足隧道的变形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隧道变形 变形控制 管幕 隔离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窖泥微生物群落、理化因子演替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晋湘宜 王华 赵述淼 《酿酒科技》 2025年第2期69-73,共5页
窖泥是浓香型白酒生产的重要基础,窖泥的理化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窖泥的品质息息相关,本研究对新窖泥在7年内的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窖泥使用年份的增加,窖泥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有效磷、有机质、总腐殖酸含量逐渐升... 窖泥是浓香型白酒生产的重要基础,窖泥的理化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窖泥的品质息息相关,本研究对新窖泥在7年内的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窖泥使用年份的增加,窖泥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有效磷、有机质、总腐殖酸含量逐渐升高;窖泥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乳酸含量变化趋势与pH变化趋势相反;随着窖龄增加,乙酸和丁酸含量下降,己酸含量增加;窖泥微生物群落不断演替,与有机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Syntrophaceticus、Hydrogenispora、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Syntrophomonas、Proteiniphilum、Caldicoprobacter、Sedimentibacter逐渐成为窖泥中的优势属。本研究为提高窖泥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理化因子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窖泥及其微生物与风味关联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亚平 向宗府 +2 位作者 曹满堂 孙玉婷 靳喜庆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2,共7页
“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酒”,独特白酒风格的形成与窖泥中复杂且特殊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窖泥作为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质量的优劣对能否产出优质基酒非常重要,而窖泥质量主要由其富含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所反... “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酒”,独特白酒风格的形成与窖泥中复杂且特殊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窖泥作为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质量的优劣对能否产出优质基酒非常重要,而窖泥质量主要由其富含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所反映。该文对白酒窖泥的培养及质量管理、窖泥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概括,总结其对强化白酒风味物质和控制异嗅味产生的影响,探讨窖泥理化因子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为窖泥的监测、干预和调控提供参考,对提高窖泥质量、强化基酒风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窖泥微生物 白酒风味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建筑超载下软弱地层地铁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加固方案研究
7
作者 李辉 杨江峰 许良全 《工程勘察》 2025年第2期1-8,43,共9页
软弱地层中某地铁深基坑外侧作用有建筑物偏压超载,对深基坑开挖存在较为不利影响。为研究外部建筑物偏压超载对软弱地层中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确定合理的隔离桩及基底加固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不同加固方案下基坑开挖模拟计算... 软弱地层中某地铁深基坑外侧作用有建筑物偏压超载,对深基坑开挖存在较为不利影响。为研究外部建筑物偏压超载对软弱地层中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确定合理的隔离桩及基底加固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不同加固方案下基坑开挖模拟计算,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临近深基坑的外部建筑物超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产生明显的偏压效应,偏压超载对坑底软弱地层范围内支护结构影响最为明显;基坑外侧设置隔离桩加固,可有效减小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隔离桩变形在软弱地层范围最大,增加桩长可使桩底产生支点约束效应,但不能有效减小支护结构位移及支撑轴力;同样,改变隔离桩刚度对支护结构位移及支撑轴力影响较小;仅采用基底加固方案,可减小坑底范围内支护结构位移,但对上部支护结构变形影响较小,采用隔离桩+基底加固组合方案可有效减小支护结构变形及支撑轴力,降低了偏压荷载对基坑的不利影响,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偏压超载 深基坑 软弱地层 隔离桩 基底加固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窖泥中产氢广西梭菌的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8
作者 罗浩 陈聪 +1 位作者 叶光斌 邹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104,共7页
为了探究梭菌属作为高效产氢发酵菌株的产氢性能。该研究通过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筛选出了1株具有产氢能力的菌株WZ-1,经过鉴定后为广西梭菌(Clostridium guangxiense)。在35℃厌氧条件下,WZ-1菌株能够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发酵... 为了探究梭菌属作为高效产氢发酵菌株的产氢性能。该研究通过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筛选出了1株具有产氢能力的菌株WZ-1,经过鉴定后为广西梭菌(Clostridium guangxiense)。在35℃厌氧条件下,WZ-1菌株能够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发酵,产生高含量氢气(58.99%)和丁酸(1 960 mg/L)。为了全面解析其功能特性,对WZ-1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基因组分析显示,WZ-1基因组总长度为4 406 933 bp, GC含量31.95%,包含4 172条编码序列,3个rRNA基因和52个tRNA基因。通过菌株的KEGG代谢途径分析,揭示了WZ-1的丙酮酸脱羧过程产氢、NADH+H+氧化还原平衡调节产氢、一氧化碳产氢、固氮产氢及其产丁酸途径。研究结果从基因组层面深入解析了WZ-1的产氢产丁酸特性,展现了其在生物制氢、生物制丁酸和促进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也为开发清洁能源生产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梭菌 氢气 基因组测序 丁酸 窖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来源浓香型白酒窖泥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9
作者 马龙 燕伟 +3 位作者 王淑玉 林一心 尉军强 唐云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该研究以甘肃陇南(JH)、四川宜宾(LZ、YQ、XG)、四川成都(TC)地区浓香型白酒厂的窖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窖泥古菌菌群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探究不同地区酒厂窖泥古菌菌群的差异性。结果... 该研究以甘肃陇南(JH)、四川宜宾(LZ、YQ、XG)、四川成都(TC)地区浓香型白酒厂的窖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窖泥古菌菌群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探究不同地区酒厂窖泥古菌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5种窖泥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布情况类似,其中,LZ窖泥样品的古菌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高。在门水平上,5种窖泥样品中的绝对优势菌门均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相对丰度均>99%)。在属水平上,共有的优势古菌属为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均≥10%)。此外,样品TC和JH的优势古菌属还包括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分别为18.90%、25.18%);样品LZ的优势古菌属还包括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相对丰度为34.25%)和拟甲烷球菌属(Methanomethylophilus)(相对丰度为18.87%)。PCA及HCA结果表明,样品JH、TC之间及样品XG、YQ之间的古菌菌群结构相似,样品LZ的古菌菌群结构与其余窖泥样品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古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层次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封窖窖泥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运用
10
作者 李仁刚 佘露露 +2 位作者 张小素 唐平华 李朝云 《酿酒科技》 2025年第1期49-54,5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酱香型白酒一轮次生产中窖泥改进对窖泥微生物和基酒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窖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基酒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传统窖泥CL和改良窖泥CG中微生物差距较大,CG的细菌多样性和丰... 本研究旨在探究酱香型白酒一轮次生产中窖泥改进对窖泥微生物和基酒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窖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基酒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传统窖泥CL和改良窖泥CG中微生物差距较大,CG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CL,CG的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低于CL;基酒风味物质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等含量差异较大;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差异微生物和差异风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基酒差异性风味物质(r>0.6、p<0.005)具有正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有双足囊菌属(Dipodascus)、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毕赤醇母属(Pichia)、醋杆菌(Acetobacter)等,与差异性风味物质相关微生物与窖泥微生物的真菌属相关性网络由7个节点、5条边连接而成,节点间以负相关(60%)为主,细菌属相关性网络由112个节点、747条边连接而成,节点间以正相关(51.88%)为主。研究结果揭示了窖泥改良前后窖泥的微生物菌群变化和生产基酒风味物质变化,为了解窖泥对酱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形成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窖泥 微生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窖底对酱香型基酒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章德丽 杨明 +3 位作者 蒋想 张福荣 孙延斌 杨程 《酿酒科技》 2025年第1期72-75,共4页
传统的酱香型白酒生产使用泥底条石窖作为发酵设备,窖底采用红砂泥铺设,窖壁用取自赤水河畔的红砂石砌筑,其硅元素含量高,耐酸腐蚀性强,不漏水,非常适合用来做窖池。酒醅和窖泥的直接接触,常常使得基酒中泥味较重,己酸乙酯含量较高,从... 传统的酱香型白酒生产使用泥底条石窖作为发酵设备,窖底采用红砂泥铺设,窖壁用取自赤水河畔的红砂石砌筑,其硅元素含量高,耐酸腐蚀性强,不漏水,非常适合用来做窖池。酒醅和窖泥的直接接触,常常使得基酒中泥味较重,己酸乙酯含量较高,从而影响白酒的风味,甚至使得酒体有偏格的现象。本研究在窖底铺设红砂石和干竹片以达到隔绝窖泥,不影响基酒整体风味的目的,为酱香型白酒生产新型发酵设备提供了可能。研究三种不同的窖底对酱香型白酒的影响发现,红砂石窖底条石窖除可以减轻基酒的泥臭味、窖底味等,还可能会提高基酒中总酸、总酯含量,酒体干净度和复合香均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见,红砂石窖底可作为酱香型白酒窖底改进的方式,红砂石窖底条石窖可作为酱香型白酒新型发酵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设备 干竹片窖底 红砂石窖底 泥底条石窖 酱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穿城市高架桥梁低净空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12
作者 欧祝明 卢姜勇 《建筑与装饰》 2025年第4期95-97,共3页
本文根据下穿城市高架桥梁低净空深基坑施工的工程实例,深入探讨为保护深基坑施工的周边高架桥结构而采取的必要安全措施,并通过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量测结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为复杂环境的建构筑物结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 本文根据下穿城市高架桥梁低净空深基坑施工的工程实例,深入探讨为保护深基坑施工的周边高架桥结构而采取的必要安全措施,并通过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量测结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为复杂环境的建构筑物结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隔离体系 伺服系统 高架桥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窖龄窖泥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海伟 李志娟 +7 位作者 刘美琪 蔡早宁 孙一帆 郭晓鹏 范文广 张丙云 李彦涛 尉军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和FUNGuild等方法对甘肃金徽酒10a和50a窖龄窖池及其不同空间位置窖泥的真菌群落结构、真菌菌群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真菌功能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10 a窖池窖泥... 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和FUNGuild等方法对甘肃金徽酒10a和50a窖龄窖池及其不同空间位置窖泥的真菌群落结构、真菌菌群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真菌功能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10 a窖池窖泥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呈现降低趋势,50 a窖池窖泥的多样性整体呈现升高趋势,而丰富度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10a窖池窖壁上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5),而50a窖池窖底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5)。10a窖池窖壁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高于50a窖池(P<0.05),而50a窖底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高于10a窖池(P<0.05)。所有窖泥样品共检测到21个真菌门和520个真菌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4个优势真菌门以及曲霉属(Aspergillus)和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等多数优势真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窖池窖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镰刀霉属(Fusarium)、Aspergillus、Kazachstania和红曲霉属(Monascus)与水分、腐殖质、K^(+)和Ca^(2+)含量呈正相关,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维希尼克氏酵母属(Vishniacozyma)与pH值呈正相关。窖泥真菌营养类型主要有腐生营养型和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等7种,功能类群包括4个单一功能群和7个混合功能群。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窖龄窖池和空间位置的窖泥真菌群落多样性,为明确甘肃金徽酒窖泥的真菌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高通量测序 真菌群落 冗余分析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溢流与井漏监测的钻井液池体积趋势校正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伟峰 王晨 +3 位作者 范俊 刘凯 李威桦 戴永寿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钻井液池体积是溢流和井漏监测的常用参数。在钻井正常施工时,随着井筒容积的变化以及井筒内钻井液与地层流体的交换,钻井液池体积会产生与溢流和井漏发生时相似的“类风险趋势”,导致现有的溢流与井漏监测方法易产生误报,降低了溢流与... 钻井液池体积是溢流和井漏监测的常用参数。在钻井正常施工时,随着井筒容积的变化以及井筒内钻井液与地层流体的交换,钻井液池体积会产生与溢流和井漏发生时相似的“类风险趋势”,导致现有的溢流与井漏监测方法易产生误报,降低了溢流与井漏监测方法在现场应用时的有效性。针对此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导致池体积产生“类风险趋势”的原因,建立了钻进与起下钻工况下池体积的正常变化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校正池体积的“类风险趋势”,降低溢流与井漏监测的误报率;然后,建立了基于规则推理的溢流与井漏监测模型,用于测试池体积的“类风险趋势”对溢流与井漏监测的影响。利用现场实测的4500组钻井数据,采用基于规则推理的溢流与井漏监测方法开展了风险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池体积趋势校正后,溢流与井漏风险监测的误报率由10.03%降低至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池体积 溢流与井漏监测 趋势校正 规则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窖泥微生物群落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风味代谢物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毛凤娇 黄均 +2 位作者 周荣清 张宿义 秦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本研究以无窖泥酒醅的小型模拟发酵体系为对照,比较窖泥组和无窖泥发酵酒醅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组分的异同。结果表明,窖泥显著提高酒醅中丁酸、己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等浓香型白酒骨架风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乳酸和乳酸乙酯... 本研究以无窖泥酒醅的小型模拟发酵体系为对照,比较窖泥组和无窖泥发酵酒醅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组分的异同。结果表明,窖泥显著提高酒醅中丁酸、己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等浓香型白酒骨架风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乳酸和乳酸乙酯等组分的含量。在起始阶段,两组酒醅上层和下层的优势菌之一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都显著增高,结束时仅略有差异。窖泥组Lactobacillus的衰减期较对照组提前了约15 d。Lactobacillus降低的同时,对照组中Rhodococcus及窖泥组中Kroppenstedtia、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和Acetobacter的相对丰度增高。发酵过程中糖酵解途径中大多数酶以及己酸合成酶(EC 1.3.1.38、EC 2.3.1.16、EC 6.2.1.1)和丁酸合成酶(EC 2.3.1.9、EC 2.8.3.8)的丰度增加,且下层酒醅这些酶的丰度显著高于上层。以乳酸为底物的乳酸脱氢酶(EC 1.1.1.27)丰度在窖泥组中增加。这些结果揭示了窖泥对酒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组分的贡献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发酵 强化窖泥 酒醅 微生物群落 风味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紫萱 曾珊 +6 位作者 孙敏 沈才洪 熊燕飞 宋萍 童钰琴 杨雅琼 敖灵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历史悠久,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酿造工艺、原料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风味的白酒,迄今为止已根据其主体风味特征将白酒分为十二种香型。白酒风味成分在白酒组分中占比不多,对...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历史悠久,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酿造工艺、原料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风味的白酒,迄今为止已根据其主体风味特征将白酒分为十二种香型。白酒风味成分在白酒组分中占比不多,对白酒风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微量成分仅占1%~2%。白酒微量成分的提取、检测、分析对白酒的品质提高十分重要。由于白酒酿造过程工序复杂,可能出现不同批次风味不稳定性的问题。该文系统综述了不同香型白酒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及其影响因素,从样品处理、定性和定量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发展的风味物质主要检测方法,并对风味物质检测手段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风味物质检测技术创新,提高白酒现代化生产水平,以及稳定或改良白酒风味提供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风味 风味化合物检测 大曲 窖泥 糟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一然 程寒 +4 位作者 孙敏 曾珊 沈才洪 杨雅琼 敖灵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其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酒的品质和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该文对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其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酒的品质和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该文对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窖泥、大曲及糟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此外,阐述了微生物群落对白酒风味品质的影响,以及白酒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为白酒酿造微生物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多样性 大曲 窖泥 糟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己酸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邱川峰 杨艳 +6 位作者 张宿义 秦辉 徐琼 康承霞 罗杰 赖邦勇 叶翠 《酿酒》 CAS 2024年第3期46-53,共8页
本研究从泸州老窖老窖泥中筛选、纯化得到一株产己酸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的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命名为LJ-S5。该菌株与Lysinibacillus boronitolerans属同一分枝,但相似度仅有92%,... 本研究从泸州老窖老窖泥中筛选、纯化得到一株产己酸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的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命名为LJ-S5。该菌株与Lysinibacillus boronitolerans属同一分枝,但相似度仅有92%,表明其极可能是Lysinibacillus的一个新种。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其发酵温度、发酵周期和接种量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2℃、发酵周期7 d、接种量7%,在此培养条件下,己酸产量达685 mg/100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赖氨酸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定向驯化人工窖泥功能菌群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凤娇 黄钧 +2 位作者 周荣清 张宿义 秦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1-218,共8页
窖泥的质量和窖龄密切相关,且显著影响基酒的品质和产率。窖泥中功能菌群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缩短优质人工窖泥(artificial pit mud,APM)的生产周期迫在眉睫。挖掘优良窖泥功能菌群资源,优化窖泥培养工艺是攻克发展障碍的... 窖泥的质量和窖龄密切相关,且显著影响基酒的品质和产率。窖泥中功能菌群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缩短优质人工窖泥(artificial pit mud,APM)的生产周期迫在眉睫。挖掘优良窖泥功能菌群资源,优化窖泥培养工艺是攻克发展障碍的关键。研究了太空(taikong,TK)大曲对窖泥群落结构的影响特点,确定了百年窖龄泥是人工窖泥功能菌群的强化源。TK大曲驯化生产APM及发酵后窖泥(pit mud,PM)显著改善了窖泥群落结构及挥发性代谢组分,提高了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浓香型白酒酿造功能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和古菌,尤其是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les)的丰度显著增高了2~4倍,其中己酸和己酸乙酯是关键代谢物。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优质窖泥和大曲的人工窖泥培养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太空大曲 人工窖泥 功能菌群 挥发性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池中酸性脲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窖泥pH值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霞 屈云 +2 位作者 林东 吴华星 唐俊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5-283,共9页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葡萄球菌S163、鲁梅利芽孢杆菌S164和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S165;4株菌的脲酶活性在0.45~1.51 U/mL;复配菌株的模拟窖泥pH值呈现:上部>中部>下部,其中S163的模拟窖泥pH值最高(P<0.05)。在风味物质检测中,协同发酵后S163乙醛含量(2.38 mg/100 mL)最高,而S162乙缩醛含量(2.50 mg/100 mL)最高;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和异戊醇含量分别是S008单菌发酵的1.41~1.97倍、0.92~1.85倍、0.66~1.58倍、1.13~1.69倍;S164与S008协同发酵对己酸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4株菌与S008协同发酵可以分别提高“四大酯”含量2.66~5.02倍、1.21~4.85倍、1.33~3.31倍、1.27~2.86倍。研究表明,酸性脲酶产生菌与克氏梭菌S008协同发酵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模拟窖泥pH值及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白酒 窖泥 酸性脲酶产生菌 固态发酵 白酒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