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miaceae Peppermint Oil with Surfactant Showing Equal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i>Candida albicans</i>to Rosemary Chemotype CINEOL
1
作者 Yusuke Matsuzaki Yasuaki Kakinoki +2 位作者 Mari Nakamura Tatsuji Nishihara Toshiyuki Tsujisawa 《Advance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年第1期58-65,共8页
Oral candidiasis causes pain in oral cavity or tongue. Antifungal drugs are commo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 however, there could be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side effects, drug resistance, or contraindi... Oral candidiasis causes pain in oral cavity or tongue. Antifungal drugs are commo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 however, there could be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side effects, drug resistance, or contraindication to concomitant use with drugs already taken. The development of substituting antimicrobial agents, which could be used internally or as gargling agents, is expected. Some essential oils have been known for the activities against microbes. We focused on the three chemotype essential oils from rosemary and five essential oils from Lamiaceae plants including rosemary, and examined their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by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The activity with or without addition of Tween 80 or Tween 20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s of the essential oil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either of the two surfactants was added. Among the tested oils, only CAMPHOR, a rosemary chemotyp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MIC with addition of Tween 20 than Tween 80.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is influenced by the type of surfactants. Some of the essential oils showed the same values of MIC and the minimal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MFC) when surfactant was added. Peppermint showed the same MICs and MFCs in most cases, and its low MFC indicated potent fun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C. albicans, as observed in CINEOL. We will discuss peppermint oil as one of the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antifungal agents against C. albic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oil ROSEMARY peppermint CHEMOTYPE SURFACTANT Candida albic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感聚乳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魏艳红 杨家龙 +4 位作者 夏益峰 殷明 李兼玲 曹建华 周家良 《棉纺织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拓宽聚乳酸(PLA)纤维在服装、家纺、一次性卫材等领域的应用,在PLA纤维中加入天然矿石纳米级玉石粉、高导热性物质氮化铝、薄荷精油微胶囊,经熔融纺丝开发了3种凉感PLA纤维,研究其力学性能,对比分析了其织物的凉感性能。结果表明:与纯... 为拓宽聚乳酸(PLA)纤维在服装、家纺、一次性卫材等领域的应用,在PLA纤维中加入天然矿石纳米级玉石粉、高导热性物质氮化铝、薄荷精油微胶囊,经熔融纺丝开发了3种凉感PLA纤维,研究其力学性能,对比分析了其织物的凉感性能。结果表明:与纯PLA纤维相比,加入凉感添加剂后,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降低,玉石凉感PLA纤维降低的幅度最小。3种凉感PLA织物的接触凉感值(qmax)有显著提高,均具有良好的凉感效果,玉石凉感PLA织物的凉感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纤维 凉感 玉石粉 氮化铝 薄荷精油微胶囊 导热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HLH96的克隆及其在薄荷萜烯生物合成调控中的功能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斌 袁晓 +3 位作者 蒋园园 王玉昆 肖艳辉 何金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3,共13页
【目的】薄荷精油是日化、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原料,bHLH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bHLH蛋白在薄荷挥发性物质合成调控中的作用,为通过代谢或基因工程改良薄荷种质提供重要基因资源,拓展有关植... 【目的】薄荷精油是日化、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原料,bHLH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bHLH蛋白在薄荷挥发性物质合成调控中的作用,为通过代谢或基因工程改良薄荷种质提供重要基因资源,拓展有关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与调控机制的认识。【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和RT-qPCR技术分析bHLH96在薄荷根、茎、叶中的表达,并通过RT-PCR法克隆其全长序列,再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bHLH96,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薄荷叶片中过表达,检测过表达bHLH96对薄荷叶片萜烯化合物含量和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薄荷bHLH96的编码区全长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残基。薄荷bHLH96是一个细胞核定位蛋白,植物bHLH96蛋白间的序列相似性为45.45%-73.68%,薄荷bHLH96与薰衣草LaMYC4和丹参SmbHLH94等唇形科植物bHLH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在薄荷叶片中瞬时过表达bHLH96,显著影响15种萜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过表达bHLH96显著上调萜烯合成相关基因OC2、SM1、KS1、ND和EAO1的表达,显著下调NLS1、LS1和iPR的表达。【结论】薄荷bHLH96可能通过调控萜烯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相关萜合成酶的活性,从而调控薄荷萜烯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精油 挥发性化合物 合成调控 bHLH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调制大黄粉穴位贴敷对胃癌化疗相关性便秘气滞证的影响
4
作者 卜莉 侯庆梅 +1 位作者 韩雪 刘沄慧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8期3429-3432,共4页
目的:观察薄荷油调制大黄粉干预胃癌化疗病人气滞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在医院肿瘤科行静脉化疗后出现便秘的79例胃癌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在常规... 目的:观察薄荷油调制大黄粉干预胃癌化疗病人气滞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在医院肿瘤科行静脉化疗后出现便秘的79例胃癌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饴糖调制大黄粉穴位贴敷,观察组采用薄荷油调制大黄粉进行穴位贴敷,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便秘及其伴随症状积分、便秘疗效、便秘病人生存质量[便秘病人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结果:观察组病人便秘症状积分在干预后1、3、7 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便秘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7 d,观察组病人PAC-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荷油调制的大黄粉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气滞型便秘病人的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相关性便秘 气滞证 大黄 薄荷油 穴位贴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精油乳液载量对凝胶膜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丁红营 许红涛 +4 位作者 雷文莲 张晓龙 陆勇 李学红 杨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155-162,共8页
本文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了β-环糊精稳定的薄荷精油Pickering乳液,将该乳液加入壳聚糖溶液流延制备负载精油的凝胶膜,研究薄荷精油载量对凝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糊精稳定薄荷精油Pickering乳液由油滴堆积于外水相而成,粒径89 nm... 本文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了β-环糊精稳定的薄荷精油Pickering乳液,将该乳液加入壳聚糖溶液流延制备负载精油的凝胶膜,研究薄荷精油载量对凝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糊精稳定薄荷精油Pickering乳液由油滴堆积于外水相而成,粒径89 nm、Zeta电位-32.5mV,对外界振荡有很好稳定性。将乳液加入壳聚糖溶液制膜,油滴分散度良好,无油析现象发生。随着薄荷精油载量的增加,凝胶膜透明度下降、黄色色度增加,膜吸湿性和水蒸气透过性有不同程度降低;薄荷精油乳液的添加可显著提高凝胶膜的拉伸强度,但柔韧性有所下降;顶空浓度测定表明负载薄荷精油的凝胶膜具有缓释薄荷精油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环糊精 薄荷精油 凝胶膜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涂明珠 鄢雷娜 +2 位作者 李丹 张文婷 熊蔚 《药品评价》 CAS 2024年第4期518-520,共3页
薄荷挥发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复方制剂中。本文对薄荷挥发油主要成分、提取方式、薄荷素油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为制剂中薄荷素油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薄荷挥发油 薄荷素油 薄荷脑 薄荷酮 胡薄荷酮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香显色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7
作者 付君毅 朱天红 施璐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68-72,共5页
制备具有载香和显色双功能的微丸;运用滴丸剂制备工艺将茜草素、薄荷油香精乳液和明胶甘油混合制得载香显色微丸,以成品的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的总评归一化值(OD)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星点试验考察原料与基质... 制备具有载香和显色双功能的微丸;运用滴丸剂制备工艺将茜草素、薄荷油香精乳液和明胶甘油混合制得载香显色微丸,以成品的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的总评归一化值(OD)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星点试验考察原料与基质配比、药液温度、滴距对载香显色微丸制备工艺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项式拟合,构建回归模型,运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优成型工艺,并进行实验验证。制备载香显色微丸的最优成型工艺为:原料与基质比例为1∶6,药液温度为60℃,滴制距离为6 cm。筛选出的微丸溶散时限符合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且外观圆整、硬度适中、无粘连拖尾现象。本研究选择的滴丸剂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其最佳成型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制得的载香显色微丸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为微丸制剂产业化研究提供科学的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丸 色素 薄荷油香精 星点设计-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药理作用和急性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74
8
作者 陈光亮 姚道云 +2 位作者 汪远金 佘玉宝 范峰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研究薄荷油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利胆、体外溶石、离体平滑肌、角叉菜胶致炎等方法。结果 :薄荷油12 0、6 0、30mg/kg十二指肠给药 ,对大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并能轻度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量。 5、0 5、0 0 5mg/L在 4... 目的 :研究薄荷油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利胆、体外溶石、离体平滑肌、角叉菜胶致炎等方法。结果 :薄荷油12 0、6 0、30mg/kg十二指肠给药 ,对大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并能轻度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量。 5、0 5、0 0 5mg/L在 4~ 5周内对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无明显溶解作用。薄荷油对豚鼠离体回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能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小鼠温浴致痛反应潜伏期无明显影响。小鼠igMTD >40 0 0mg/kg ,ipLD50 为 114 4 9± 78 5 (10 6 9 1~ 12 2 6 0 )mg/kg。 结论 :薄荷油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一定的解痉作用和较弱的抗炎镇痛作用 ,体外无溶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利胆 解痉 抗炎 镇痛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凝聚球状多核薄荷油微胶囊的壁材选择及固化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董志俭 沈煜 +3 位作者 夏书芹 贾承胜 张晓鸣 许时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44,共5页
研究了不同的壁材组合对复合凝聚薄荷油微胶囊形态的影响,比较了3种可食用固化剂的固化效果,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转谷氨酰胺酶的固化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时,能够制备球状多核结构的复合凝聚微胶囊;转谷氨酰... 研究了不同的壁材组合对复合凝聚薄荷油微胶囊形态的影响,比较了3种可食用固化剂的固化效果,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转谷氨酰胺酶的固化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时,能够制备球状多核结构的复合凝聚微胶囊;转谷氨酰胺酶具有很好的固化效果,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固化工艺参数为酶浓度7.5U/g明胶、反应时间12h、温度为15℃;转谷氨酰胺酶能够替代甲醛作为复合凝聚微胶囊的固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复合凝聚法 薄荷油 固化剂 转谷氨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对大鼠肝组织GSH、ATP酶和原代肝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红杰 金若敏 +2 位作者 齐双岩 梅彩霞 唐黎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4-647,共4页
目的:研究薄荷油对大鼠肝组织GSH、ATP酶和原代肝细胞的影响。方法:大鼠口服24%薄荷油,36 h和48 h后取肝组织,检测GSH含量以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肝细胞,加入薄荷油或其含药血清共同孵育,分别于12 h、... 目的:研究薄荷油对大鼠肝组织GSH、ATP酶和原代肝细胞的影响。方法:大鼠口服24%薄荷油,36 h和48 h后取肝组织,检测GSH含量以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肝细胞,加入薄荷油或其含药血清共同孵育,分别于12 h、24 h、48 h时检测上清液中LDH、ALT、AST水平。结果:肝组织GSH含量显著降低,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或P<0.01)。薄荷油0.5μL/mL、5μL/mL和10%薄荷油含药血清均可导致肝细胞上清液中LDH、ALT、AST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在24 h最为显著,与四氯化碳引起的损害相似。结论:薄荷油口服能被机体吸收并直接对肝细胞产生损伤,其损伤途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大鼠 原代肝细胞 肝毒性 GSH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时量关系及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红杰 金若敏 +3 位作者 张文斌 宋哲平 黄怡文 陆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研究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以及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口服给药后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光镜或电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薄荷油组大鼠... 目的研究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以及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口服给药后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光镜或电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薄荷油组大鼠血清ALT等肝功能数值升高,于给药后24~48h达到高峰;随着剂量增大,ALT等肝功能指标相应升高(P<0.01)。薄荷油高剂量组对肝组织损伤明显,出现肝细胞核溶解等超微结构变化,与CCl4组相似。结论大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薄荷油可造成急性肝脏毒性,并显示一定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肝细胞损伤可出现脂肪变性、坏死等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大鼠 肝毒性 时间-剂量-毒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致小鼠肝毒性时-量关系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红杰 金若敏 +3 位作者 张文斌 齐双岩 庞惠芳 周志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954-2956,共3页
目的研究薄荷油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效、时效关系及自由基损伤机制。方法小鼠口服不同剂量薄荷油,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剂量或不同时间点分组,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形态变化,测定肝组织SOD,MDA。结果小鼠口服薄荷油的... 目的研究薄荷油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效、时效关系及自由基损伤机制。方法小鼠口服不同剂量薄荷油,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剂量或不同时间点分组,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形态变化,测定肝组织SOD,MDA。结果小鼠口服薄荷油的LD50为3.0ml/kg。ALT等肝功能指标在给药后24—48h达到高峰,72h可恢复近正常值。与正常组相比,薄荷油中、高剂量组对肝组织损伤显著,随着剂量增大,AL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显著(P〈0.05或P〈0.01)。薄荷油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肝组织中SOD降低而MDA升高(P〈0.05),与四氯化碳相似。结论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薄荷油可造成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并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其肝毒性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小鼠 肝毒性 时间-剂量-毒效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凝聚球状多核薄荷油微胶囊的耐热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董志俭 张晓鸣 +1 位作者 许时婴 马勇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0-123,共4页
本实验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球状多核薄荷油微胶囊,并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微胶囊耐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芯壁比低于2:1、壁材浓度为1%、pH4.0的条件下,能够制备耐热性能较好的球状多核微胶囊,此种微胶囊的耐热性随固化剂甲醛用量... 本实验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球状多核薄荷油微胶囊,并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微胶囊耐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芯壁比低于2:1、壁材浓度为1%、pH4.0的条件下,能够制备耐热性能较好的球状多核微胶囊,此种微胶囊的耐热性随固化剂甲醛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转谷氨酰胺酶能够很好地替代甲醛,且能制备出耐热性更好的、可食用的复合凝聚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复合凝聚法 薄荷油 固化剂 转谷氨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吸入薄荷油对小鼠精神疲劳行为及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梁浩明 龙晓英 +2 位作者 卢耀文 宋浩辉 叶静宜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鼻吸入薄荷油对小鼠精神疲劳行为及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对照组、睡眠剥夺模型组、薄荷油组,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观察小鼠情绪与睡眠行为的改变;水上站... 目的研究鼻吸入薄荷油对小鼠精神疲劳行为及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对照组、睡眠剥夺模型组、薄荷油组,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观察小鼠情绪与睡眠行为的改变;水上站立法对小鼠进行连续48 h睡眠剥夺,旷场实验观察自发活动的变化,高效液相柱前衍生2,4-二硝基氟苯法测定给药后2 h内嗅球、下丘脑和皮质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鼻吸入薄荷油后,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均显著缩短。与睡眠剥夺模型组比较,鼻吸入薄荷油能极显著地提高睡眠剥夺小鼠的自发活动;嗅球和下丘脑Asp含量在10 min后显著提升,30 min后开始回落;各脑区Gly含量则无显著性改变;三个脑区Glu/GABA比值有显著性升高,15 min时达到峰值后逐渐回落至睡眠剥夺模型组水平。给药后2 h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嗅球分别与下丘脑、皮层的Asp和Glu存在较强相关性。结论鼻吸入薄荷油可改善精神疲劳症状,具有良好的抗精神疲劳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通过嗅觉系统调控精神疲劳相关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睡眠剥夺 行为学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嗅觉系统
原文传递
薄荷油纳米乳液消化规律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中江 张潇元 +3 位作者 车佳玲 李杨 OLGA O B 江连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1-386,426,共7页
研究了薄荷油纳米乳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液包埋对其平均粒径、ζ-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以及薄荷醇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激光扫描3D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薄荷油纳米乳液的显微结构,研究发现薄荷油完全被SPI包埋,纳米乳液液滴呈球状形... 研究了薄荷油纳米乳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液包埋对其平均粒径、ζ-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以及薄荷醇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激光扫描3D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薄荷油纳米乳液的显微结构,研究发现薄荷油完全被SPI包埋,纳米乳液液滴呈球状形态,表明大豆蛋白完整地吸附于纳米乳液的油-水界面处,呈现出核壳状结构。高压均质处理制备的薄荷油纳米乳液的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及薄荷醇生物可利用度远大于薄荷油的对照组。薄荷油纳米乳液在模拟胃消化阶段,乳液的平均粒径、ζ-电位均变大,乳液的微观结构表明消化体系出现液滴聚合现象;在模拟肠液消化后,薄荷油纳米乳液的界面蛋白被水解,油滴被消化,乳液的平均粒径减小、ζ-电位绝对值增加。通过多重光散射稳定性分析仪检测薄荷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薄荷油稳定性指数为2.8,且检测过程中并未出现乳液上浮和絮凝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纳米乳液 高压均质 生物可利用度 消化规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张荣发 杨宗发 江尚飞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19期1-3,共3页
目的综述薄荷油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薄荷油具有祛痰、利胆、解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促渗透、抗早孕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以及致肝损伤等毒理作用。结... 目的综述薄荷油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薄荷油具有祛痰、利胆、解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促渗透、抗早孕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以及致肝损伤等毒理作用。结论薄荷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药理 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色谱-质谱方法鉴定薄荷油中的异构体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百贵 安秋荣 郭志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程序升温方法分析了一种薄荷油的化学成分 ,共分离出 2 0个组分 ,其中含 4组异构体 ,它们分别是 :m/z =136的 5个成分α 蒎烯、β 蒎烯、β 月桂烯、α 菲兰烯和柠蒙烯 ;m/z =15 4的 2个成分 (cis) 薄荷酮...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程序升温方法分析了一种薄荷油的化学成分 ,共分离出 2 0个组分 ,其中含 4组异构体 ,它们分别是 :m/z =136的 5个成分α 蒎烯、β 蒎烯、β 月桂烯、α 菲兰烯和柠蒙烯 ;m/z =15 4的 2个成分 (cis) 薄荷酮和 (2R cis) 薄荷酮 ;m/z =15 6的 2个成分 (1α .2α .5 β) 薄荷醇和 (1α .2 β ,5 β) 薄荷醇 ;以及m/z=2 0 4的 8个成分 (1α ,3aα ,3bβ ,6aβ ,6bα) 十氢 3a 甲基 6 亚甲基 1 异丙基 环丁烷并 [1,2∶3,4]二环戊烯、[1R (1R ,4E ,9S ) ] 4,11,11 三甲基 8 亚甲基 双环 (7.2 .0 )十一碳 4 烯、[1R (1aα ,7α ,7aα ,7bα) ] 1a ,2 ,3,5 ,6 ,7,7a ,7b 八氢 1,1,7,7a 四甲基 1氢 环丙烷 [α]并萘、[1aR (1aα ,4aα ,7α ,7aβ ,7bα) ] 十氢 1,1,7 三甲基 4 亚甲基 1氢 环丙烷 [e]并、(1S exo) 2 甲基 3 亚甲基 2 (4 甲基 3 戊烯基 ) 二环 (2 .2 .1)庚烷、(3aα ,3bα ,4α ,7β ,7aR ) 八氢 7 甲基 3 亚甲基 4 异丙基 1氢 环戊烷 [1,3]并环丙烷 [1,2 ]并苯、1 乙烯基 1 甲基 2 异丙烯基 4 (1 甲基亚乙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薄荷醇 薄荷酮 同分异构体 色谱-色谱联用 植物药 化学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C-MS法分析春、秋季薄荷油成分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安秋荣 郭志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4-66,共3页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同一种薄荷春季、秋季茎叶中挥发油的精细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分离出春季薄荷油中20个组分、秋季薄荷油中16个组分。通过计算机库存质谱图和标准谱图册检索鉴定出了各个组分对应的化合物 ,用峰面积归一化方...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同一种薄荷春季、秋季茎叶中挥发油的精细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分离出春季薄荷油中20个组分、秋季薄荷油中16个组分。通过计算机库存质谱图和标准谱图册检索鉴定出了各个组分对应的化合物 ,用峰面积归一化方法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其中春季薄荷以 (cis)_薄荷酮 (3.70 %)、(2R_cis)_薄荷酮 (1.25 % )、(1α,2α,5β)_薄荷醇 (16.88 % )、(1α,2β,5β)_薄荷醇 (74.98 % )为主 ,秋季薄荷以 (cis)薄荷酮 (3.88 % )、(2R_cis)_薄荷酮 (1.24 % )、(1α,2α,5β)_薄荷醇 (15.76 % )、(1α,2β,5β)_薄荷醇 (69.97 % )、α_蒎烯 (2.68 % )、β_蒎烯 (2.07 % )和拧檬烯 (1.71 % )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菏油 挥发油 薄荷醇 薄荷酮 气相色谱-质谱 中药分析 薄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体外抗蠕形螨效果及杀螨机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7,I0001,共5页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2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薄荷油的杀虫效果,并在Motic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拍摄虫体在薄荷油作用下的虫体死亡过程。结果表明,薄荷油有很强的体外杀灭2种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尤其对皮脂蠕形螨...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2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薄荷油的杀虫效果,并在Motic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拍摄虫体在薄荷油作用下的虫体死亡过程。结果表明,薄荷油有很强的体外杀灭2种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尤其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显著。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蠕形螨死亡率增高。12.5%、3.125%分别是薄荷油体外杀灭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最适杀螨浓度。薄荷油作用于蠕形螨,可见虫体收缩扭动,活动加剧,消化管剧烈收缩,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体壁均有渗出物外溢。虫体表现为兴奋—痉挛—失水—松弛—死亡的典型症状。薄荷油对人体蠕形螨的杀灭机制主要通过神经毒性和直接毒杀作用,造成虫体破裂脱水而死亡。薄荷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能的高效的天然杀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蠕形螨 薄荷油 杀螨率 杀虫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及抑菌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潇元 潘悦 +4 位作者 王中江 江连洲 车佳玲 朱一方 钟春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43,共10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磷脂酰胆碱(PC)为乳化剂,研究高压均质机制备的薄荷油纳米乳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制及抑菌特性。采用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纳米乳液液滴呈球状,表明大豆蛋白完整地吸附于纳米乳液的油-水界面处,呈核壳状结构。理化稳...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磷脂酰胆碱(PC)为乳化剂,研究高压均质机制备的薄荷油纳米乳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制及抑菌特性。采用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纳米乳液液滴呈球状,表明大豆蛋白完整地吸附于纳米乳液的油-水界面处,呈核壳状结构。理化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薄荷油纳米乳液具有较高的pH值和盐离子抵抗性,碱性条件更利于薄荷油纳米乳液保持理化稳定性。氯化钙浓度对薄荷油纳米乳液理化稳定性的影响大于氯化钠。薄荷油纳米乳液在4,25,55℃下贮藏30 d后,乳液粒径增加30~50 nm,薄荷油保留率高于85%,乳液无明显分层现象。薄荷油纳米乳液的抑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薄荷油纳米乳液对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5%,此结果与对照组薄荷油的抑菌效果相一致。两种微生物的36 h生长曲线表明,薄荷油纳米乳液具有时效更长的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纳米乳液 高压均质 稳定性 抑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