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分析
1
作者 刘建新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3期83-85,共3页
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膏体分层充填开采过程中地表的沉陷变形规律,构建了有限差分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覆岩赋存状况、充填率及充填体压缩率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结果表明,覆岩硬度、充填率和充填体压缩率对地表沉陷有... 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膏体分层充填开采过程中地表的沉陷变形规律,构建了有限差分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覆岩赋存状况、充填率及充填体压缩率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结果表明,覆岩硬度、充填率和充填体压缩率对地表沉陷有明显影响;软弱覆岩条件下,裂隙发育受限,坚硬覆岩表现出更显著的裂隙扩展;随着充填率的减小和充填体压缩率的增加,覆岩裂隙发育程度加剧,地表沉陷变形增大;对比分层充填与一次采全厚充填开采方式,发现分层充填开采的地表沉陷量及倾斜值均有所增加,从而为优化膏体分层充填开采设计、减轻地表沉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分层充填 覆岩移动 沉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对地表减沉及瓦斯涌出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樊成钢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因其优异的地表减沉效果,在绿色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新大地煤矿8105工作面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无覆岩离层注浆和有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并对采场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因其优异的地表减沉效果,在绿色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新大地煤矿8105工作面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无覆岩离层注浆和有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并对采场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离层上方岩层的下沉量减小,离层下方岩层的下沉量增大;煤层下方底板岩层的鼓起位移逐渐减小,覆岩离层注浆显著改变了覆岩卸压区的几何形态和范围,覆岩离层注浆后的工作面瓦斯涌出总量下降了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覆岩应力分布 岩层移动 瓦斯涌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瓦斯强动压巷道切顶卸压机制及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同强 任勇辉 +4 位作者 神文龙 贾义雪 许磊 刘发义 代晓亮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40,共15页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结果表明:6.0m粉砂岩是上覆岩层亚关键层,弧形三角块破断导致厚硬岩层共同运动,致使侧向支承压力及其影响范围增大,造成邻空巷道严重变形;切顶卸压效果与切顶高度、切顶角度密切相关,只有当切顶高度达到关键层顶部时,才能有效降低邻空巷道变形量,超过关键层高度后,效果提升不再明显;当切顶角度为0°时,岩块传递的侧向支承压力最小,切顶角度由0°增加至1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呈轻微上升趋势,由10°增加至2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大幅增大。基于切顶关键技术参数及顶板瓦斯抽放钻孔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预留超前安全距离+留设抽放钻孔保护距离+封孔长度差异化+瓦斯监测与安全保障”爆破切顶技术方案,并开展了现场试验,有效控制了邻空巷道变形量,保证了顶板钻孔瓦斯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围岩控制 覆岩运动 切顶卸压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素煤矿上覆岩体运移规律及“上三带”发育高度
4
作者 吴访 苏士杰 +2 位作者 姜坤 郝英豪 王超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83-288,共6页
为研究大采宽条件上覆岩体运移与离层空间发育规律及“上三带”的关系,以内蒙葫芦素煤矿21406工作面与21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如理论预测、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钻探取芯观测岩性与裂隙发育、注水测量漏失量与窥视等方... 为研究大采宽条件上覆岩体运移与离层空间发育规律及“上三带”的关系,以内蒙葫芦素煤矿21406工作面与21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如理论预测、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钻探取芯观测岩性与裂隙发育、注水测量漏失量与窥视等方法研究了回采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移动与变形规律与“上三带”发育关系。21406工作面位移呈“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态势,其运动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并在推过钻孔138 m处取得极大值;工作面推过138~178 m的范围内,为离层演化和发育的核心区间,并在322 m开始减弱并发生闭合;离层空间分布在距离煤层约260 m向上区域。21101工作面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裂隙发育范围由“拱形”逐步演化为“马鞍形”,其发育的高度在推进80 m时达到61.6 m的最大值;注水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5.39 m,裂采比为22.54倍。离层空间含水层发育在煤层上方260 m以上,远离导水裂隙带范围。本文研究结果为离层注浆与顶板疏放水提供了较为扎实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煤矿 采动覆岩体运移 覆岩离层 上三带 导水裂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过断层期间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王剑强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7期120-121,124,共3页
为有效控制煤体掉落风险,降低采煤过断层期间的不良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对工作面过断层围岩破坏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工作面与断层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断层对顶板岩层的影响逐渐增大。在底面通过顶板之前,无论... 为有效控制煤体掉落风险,降低采煤过断层期间的不良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对工作面过断层围岩破坏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工作面与断层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断层对顶板岩层的影响逐渐增大。在底面通过顶板之前,无论是前方煤壁的应力减小区还是增大区都在持续向前推进,而应力集中区的范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为后续过断层围岩支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断层 覆岩移动 覆岩破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盘壕煤矿深部多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最优错距研究
6
作者 张国建 付连龙 +5 位作者 郭广礼 卫伟 高鑫 李怀展 郭庆彪 杨向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0,共16页
鄂尔多斯东胜煤田为侏罗系含煤地层,诸多深部矿区2-2煤层和3-1煤层全区可采,并且煤层间距较小。以营盘壕煤矿为地质原型,通过FLAC3D和UDEC数值模拟软件构建研究区域数值模型,围绕2-2煤层和3-1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应力场演化规... 鄂尔多斯东胜煤田为侏罗系含煤地层,诸多深部矿区2-2煤层和3-1煤层全区可采,并且煤层间距较小。以营盘壕煤矿为地质原型,通过FLAC3D和UDEC数值模拟软件构建研究区域数值模型,围绕2-2煤层和3-1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应力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煤层重复采动将引起沉陷盆地中心投影向下煤层采空区方向移动,进而逼近煤层初采中心投影,并最终越过之;两煤层连续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小于两煤层单独开采最大下沉值之和,煤层复采下沉系数小于初采下沉系数;煤柱错距与地表移动参数关联密切,错距系数与地表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分别呈对数正态函数、凹抛物线和凸抛物线函数关系,并且与宽深比作为共同因子对煤层初采及复采表征参数的比值产生耦合影响;另外,同时随着错距的增大,地表沉陷盆地范围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发展,水平移动近盆地等值线由椭圆形向梭子形演化;综合卸压错距经验公式、地表损伤程度及煤柱卸压效果确定的研究区域多煤层开采最优错距为3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地表变形 巨厚弱胶结覆岩 深部开采 错距开采 地表移动 煤柱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深厚硬基岩综放工作面覆岩运移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常云博 薛吉胜 +3 位作者 郑立永 马金奎 高新建 朱有彬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1,共8页
为揭示浅埋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来压及覆岩运移特征,在五家沟矿15304工作面辅运巷内施工钻孔,现场重探顶板岩层分布及关键层位置,并对来压期间的顶板不同层位的裂隙发育特征及破断位置进行监测,分析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 为揭示浅埋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来压及覆岩运移特征,在五家沟矿15304工作面辅运巷内施工钻孔,现场重探顶板岩层分布及关键层位置,并对来压期间的顶板不同层位的裂隙发育特征及破断位置进行监测,分析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顶板关键层控制工作面覆岩运移及工作面矿压显现,关键层破断引起覆岩剧烈运动及采场剧烈来压,采空区覆岩垮落以规则的弧线状向上发育,其中由顶板中间底部向上部、两端逐渐递减,覆岩破坏形态易形成“马鞍形”。由于亚关键层厚度及强度较大,导致15304工作面推进90 m时亚关键层才发生破断引起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过程中导水裂隙带逐步向上发育到主关键层附近,厚硬关键层阻断了顶板裂隙继续向上发育。该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90 m,周期来压来压步距22 m;覆岩垮落带最大发育高度为44 m左右,导水裂缝带最大发育高度为5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覆岩运移 厚关键层 覆岩“两带” 矿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大采高综采覆岩“两带”发育特征研究
8
作者 程强 崔海平 +1 位作者 赵小军 贾冬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79-282,共4页
本文针对店坪煤矿9-204工作面开展了覆岩“两带”探测研究。采用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双端封堵分段注水观测法和覆岩破坏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对9-204工作面顶板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探测,分析了三种方法的探测结果。基于概... 本文针对店坪煤矿9-204工作面开展了覆岩“两带”探测研究。采用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双端封堵分段注水观测法和覆岩破坏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对9-204工作面顶板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探测,分析了三种方法的探测结果。基于概率积分法,讨论了大采高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特征与“两带”发育高度的关系。结合9-201工作面地质条件,设计了地表岩移观测站布设方案。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后续采高提升后采动预测与地表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覆岩“两带” 地表沉陷 概率积分法 岩移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浅煤层房柱式保水开采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23
9
作者 彭小沾 崔希民 +3 位作者 李春意 裴婧晶 康新亮 梁克隆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4,共4页
针对陕北干旱缺水的实际,分析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设计原则.以六道沟煤矿为例,通过分析煤柱的稳定性、顶板垮落高度等,证明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合理性.采后3 a现场实地调查发现,老采空区煤柱完整,没有出现片帮、剥蚀、外鼓和颈缩现象,仅... 针对陕北干旱缺水的实际,分析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设计原则.以六道沟煤矿为例,通过分析煤柱的稳定性、顶板垮落高度等,证明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合理性.采后3 a现场实地调查发现,老采空区煤柱完整,没有出现片帮、剥蚀、外鼓和颈缩现象,仅局部地段存在极少量积水,地面的六道沟水库仍保持正常使用,表明合理的房柱式开采后未破坏上覆岩层含水层和地表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开采 保水开采 煤柱稳定性 覆岩移动 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煤柱及采空区下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被引量:44
10
作者 郭放 高保彬 +1 位作者 牛国庆 王祖洸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7,169,共7页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上部区段煤柱和采空区对下煤层综采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交河煤矿2^(-2)-601综采工作面在上覆已采煤层留设煤柱和采空区下开采时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综采工...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上部区段煤柱和采空区对下煤层综采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交河煤矿2^(-2)-601综采工作面在上覆已采煤层留设煤柱和采空区下开采时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在煤柱与采空区下的矿压显现呈现不同规律:煤柱下方液压支架的最大工作阻力大于采空区下支架载荷;在周期来压时,煤柱下方液压支架的循环末阻力比采空区下方增加了332.1 k N,平均来压步距增加1.07 m,而动载系数下降了8%;煤柱两侧边界下方载荷高于煤柱中部下方载荷,并在煤柱中心线处出现峰值,煤柱正下方及边缘两侧各10 m为影响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矿山压力 煤柱 采空区 覆岩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采动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卫兵 王晓振 +3 位作者 谢建林 赵波智 宁杉 许家林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共12页
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具备适应深井高承压水特厚煤层开采复杂地质条件、多层位动态监测、高精度远程实时在线传输等技术特点,可为矿山企业开展顶板灾害防控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煤炭开采应用实践背景出发,系统回顾了采动覆岩内部... 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具备适应深井高承压水特厚煤层开采复杂地质条件、多层位动态监测、高精度远程实时在线传输等技术特点,可为矿山企业开展顶板灾害防控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煤炭开采应用实践背景出发,系统回顾了采动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进展和应用效果。结合我国矿压理论及岩移监测技术发展历史,全面介绍了矿山采动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阶段,阐述了该技术在多维实时协同监测、无人在线监测和深部岩移监测3个方面所取得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结合补连塔煤矿、同忻煤矿、高家堡煤矿等矿井监测工程实例,展示了采动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并探讨了该技术在不同类型矿区、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矿山采动覆岩内部岩移原位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精确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即通过优化传感器性能和布置方案等提高监测精度和准确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分析和预测,将原位监测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以形成完整的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覆岩 内部岩移监测 顶板灾害 矿压显现 冲击地压 岩层控制 关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影响下覆岩破坏动态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文增 李岐 马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7-39,42,共4页
利用岩层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模拟了采动影响下覆岩破坏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几何、岩性、变形、破断机理及支撑特征等多方面较真实地模拟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变形、离层、断裂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作用对老顶的直接影响比较小... 利用岩层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模拟了采动影响下覆岩破坏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几何、岩性、变形、破断机理及支撑特征等多方面较真实地模拟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变形、离层、断裂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作用对老顶的直接影响比较小,老顶的破坏主要受随分步开挖而增大的拉应力及其损伤的积累作用,老顶初次破断机理是拉破坏失稳。老顶岩梁中段下部的拉应力损伤积累峰值位置滞后于岩梁最大拉应力区,这是造成老顶非对称破断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覆岩 岩层移动 非均匀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充填开采支架与围岩关系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王家臣 杨胜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21-1826,共6页
分析了充填开采支架与围岩关系和上覆岩层移动特征,确立顶板载荷估算方法,并通过充填开采实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充填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大,来压强度不明显;直接顶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渐冒落,垮落步距相比于普通综采工作面显著增大;基本... 分析了充填开采支架与围岩关系和上覆岩层移动特征,确立顶板载荷估算方法,并通过充填开采实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充填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大,来压强度不明显;直接顶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渐冒落,垮落步距相比于普通综采工作面显著增大;基本顶以缓慢下沉形式发生弯曲变形,上覆岩层移动范围明显减小。支架高工作阻力可以控制顶板的下沉量,保证良好的充填效果,进而减小覆岩破坏高度,控制地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岩层移动 支架与围岩关系 缓慢下沉 顶板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废弃物胶结充填开采上覆岩层移动影响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70-374,共5页
通过建立计算机数值模型模拟固体废弃物胶结充填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规律,观测不同工作面推进距离上覆岩层移动特征,对比长壁开采与充填开采关键层移动,分析充填开采关键层运动与上覆岩层移动特征。由于采空区被矸石和粉煤灰等材料所充填,... 通过建立计算机数值模型模拟固体废弃物胶结充填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规律,观测不同工作面推进距离上覆岩层移动特征,对比长壁开采与充填开采关键层移动,分析充填开采关键层运动与上覆岩层移动特征。由于采空区被矸石和粉煤灰等材料所充填,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和上覆岩层移动规律与一般垮落法管理顶板明显不同。研究表明:胶结充填开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大,来压强度不明显;关键岩层弯曲下沉,不会出现岩层破断现象。上覆岩层移动范围明显减小,对地表变形能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胶结充填开采 岩层移动 关键层 缓慢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覆岩走向水平移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日富 梁运培 程国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1,共4页
利用建立的碎块体介质模型和简单的几何模型,分析说明了开采影响下煤层覆岩的走向水平移动过程机理。通过对传统预计方法中走向水平移动预计误差大的原因的探讨,加深了对岩层走向水平移动规律的认识,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印证了文章... 利用建立的碎块体介质模型和简单的几何模型,分析说明了开采影响下煤层覆岩的走向水平移动过程机理。通过对传统预计方法中走向水平移动预计误差大的原因的探讨,加深了对岩层走向水平移动规律的认识,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印证了文章中对煤层覆岩走向水平移动机理的认识。对提高地面抽采采空区瓦斯钻井的稳定性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覆岩 岩层移动 走向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体下顶水安全开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俊杰 郭文兵 邹友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2,共6页
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同时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不被破坏。基于峰峰矿区小屯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在分析与评价上覆岩层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水体下11个计算特征点,探讨上覆岩层破坏高度、防水安全煤岩柱及安全煤... 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同时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不被破坏。基于峰峰矿区小屯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在分析与评价上覆岩层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水体下11个计算特征点,探讨上覆岩层破坏高度、防水安全煤岩柱及安全煤岩柱最小富余尺寸,绘制各类等值线图。采用概率积分法,从下沉、倾斜、水平变形和裂缝深度等方面,研究分析顶水开采后水体底部所受的采动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各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之间具有较厚的岩柱,导水裂隙带不会波及到地表水体,水体底部的地表移动变形较小,不会影响到矿井安全生产,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高度 覆岩破坏 安全开采 顶水采煤 移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采场上覆岩层孔隙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武猛猛 王刚 +2 位作者 王锐 李文鑫 褚翔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12-121,共10页
流场分布不均常造成采场上覆岩层瓦斯易富集、抽采区域难划分及采空区后方火灾难治理等问题,而上覆岩层在垮落期间的孔隙率分布特征是导致流场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内蒙古某矿的浅埋煤层的地质资料,利用PFC2D(Particle Flow Co... 流场分布不均常造成采场上覆岩层瓦斯易富集、抽采区域难划分及采空区后方火灾难治理等问题,而上覆岩层在垮落期间的孔隙率分布特征是导致流场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内蒙古某矿的浅埋煤层的地质资料,利用PFC2D(Particle Flow Code)的黏结颗粒模型(Bonded Particle Model,BPM),借助弹性模量(90组试验)、泊松比(90组试验)、抗压强度(80组试验)及抗拉强度(80组试验)与岩体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浅埋煤层模型。对其初次来压期间的上覆岩层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及破坏范围进行了研究,记录并分析采场动态推进过程中,顶底板岩层垂直应力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孔隙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PFC软件能够很好的模拟上覆岩层垮落过程,其结果与已应用成熟的FLAC模拟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理论 围岩应力 覆岩移动规律 孔隙率 浅埋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与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孔德森 孟庆辉 +3 位作者 张伟伟 王立才 肖庆华 诸葛祥华 《煤》 2008年第6期5-8,共4页
以王楼煤矿113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顶板岩梁的运动步距进行理论计算,包括直接顶的初次垮落步距,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以及岩梁的周期来压步距,然后通过对综采支架工作阻力和巷道围岩变形实测,确定了工作面顶板岩梁的运动步距,... 以王楼煤矿113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顶板岩梁的运动步距进行理论计算,包括直接顶的初次垮落步距,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以及岩梁的周期来压步距,然后通过对综采支架工作阻力和巷道围岩变形实测,确定了工作面顶板岩梁的运动步距,从而为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上覆岩层 运动步距 矿山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冻覆岩层下综采工作面坚硬顶板弱化处理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庆国 肖洪天 赵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5-39,共5页
针对卡洼掌煤矿工作面上覆岩层为永冻岩层,为了保证在该条件下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在开切眼内向顶板钻孔进行工作面断顶爆破,同时在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向顶板布置扇形钻孔进行拉槽截断爆破,在永冻覆岩层下实施了工作面顶板爆... 针对卡洼掌煤矿工作面上覆岩层为永冻岩层,为了保证在该条件下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在开切眼内向顶板钻孔进行工作面断顶爆破,同时在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向顶板布置扇形钻孔进行拉槽截断爆破,在永冻覆岩层下实施了工作面顶板爆破预裂弱化试验,并通过综采工作面安装的KJ27在线监测系统,对顶板弱化处理后的采场矿山压力显现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采场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19、15 m,周期来压步距较顶板弱化前降低50%,避免了工作面大面积悬顶的威胁,防止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冻覆岩层 坚硬顶板 强制放顶 爆破 岩层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上覆岩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24,共4页
为得到薄基岩厚风积沙地区采场裂隙带发育高度及演化特征,基于采场覆岩'三带'的划分,对薄基岩地区厚风积沙煤层采动过程中裂隙发育特征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得到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垮落破坏特征及运移规律,岩层内部压力分... 为得到薄基岩厚风积沙地区采场裂隙带发育高度及演化特征,基于采场覆岩'三带'的划分,对薄基岩地区厚风积沙煤层采动过程中裂隙发育特征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得到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垮落破坏特征及运移规律,岩层内部压力分布规律,分析采动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存在形态与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补连塔煤矿12406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为22.5~30.0 m;上覆岩层的破断角在采空区侧为64°,在煤壁侧为61°;裂隙带高度为157.1 m,为工作面采高的26.18倍;工作面上覆岩层下沉趋势呈非线性曲线,移动形态具有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垮落 裂隙带高度 围岩移动 相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