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NGITUDINAL SUBMERGED ARC WELDED STEEL PIPES USED FOR GAS PIPELINE OF OFFSHORE OIL 被引量:10
1
作者 Z.Z. Yang W. Tian +5 位作者 Q.R. Ma Y.L. Li J.K. Li J.Z. Gao H.B. Zhang Y.H. Yang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5-93,共9页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increased submarine oil and gas pipelines were installed. All the early steel pipes of submarine pipelines depended on importing because of the strict requirements of com...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increased submarine oil and gas pipelines were installed. All the early steel pipes of submarine pipelines depended on importing because of the strict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such as, anti-corrosion, resistance to pressure and so o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domes- tic steel pipes used for the submarine pipeline, the Longitudinal-seam Submerged Arc Welded (LSAW) pipes were made of steel plates cut from leveled hot rolled coils by both the JCOE and UOE (the forming process in which the plate like the letter “J”, “C”, “0” or “U” shape, then expansion) forming processes. Furthermor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ipe base metal and weld metal were tes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ipe specification API SPEC 5L or DNV- OS-FI01, which showed that domestic LSAW pipes could be used for submarine oil and gas pip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fshore oil and gas Longitudinal-seamsubmerged arc welded pipe (LSA W) Pipeline JCOE formingprocess UOE forming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2
作者 明海会 金振奎 +2 位作者 金之钧 杨明慧 陈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9-336,共8页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Ⅴ~Ⅷ砂组)目前是河南石油勘探局的重点勘探层位。在安棚油田深层系近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剖析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并研究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安棚深层系油气藏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油气分布极不均匀,纵向上,核三Ⅴ砂组油气最为富集,Ⅵ砂组次之,Ⅶ、Ⅷ砂组最少;油气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鼻状构造轴部的泌185—泌252井一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控制。平面上处于鼻状构造高部位,又处于晚成岩B期的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部位;纵向上,晚成岩B期的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而晚成岩A3亚期的砂体不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棚油田 砂岩上倾尖火油气藏 油气成藏过程 油气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潜山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杜耀斌 田纳新 +2 位作者 王璞珺 涂志民 程庆甫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塔中古隆起的早海西期风化壳岩溶发育,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的重要隆起区之一。本文研究了风化壳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在烃源、生储盖和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预测了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有利区带,认... 塔中古隆起的早海西期风化壳岩溶发育,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的重要隆起区之一。本文研究了风化壳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在烃源、生储盖和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预测了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有利区带,认为奥陶系岩溶储层与其上覆的石炭系泥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与汇烃脊构成了复杂油气输导网络。本区潜山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复杂、期次多,但喜山期构造调整是最终成藏的关键,中央断隆带和塔中隆起南斜坡是两个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古风化壳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有利区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2特大型气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鼐 郭宏莉 高志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65-669,共5页
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时间和期次等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克拉 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其丰度统计分析表明 ,烃类包裹体丰度与储层含油气性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根据包裹体产状、均一温度和包裹体成分拉... 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时间和期次等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克拉 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其丰度统计分析表明 ,烃类包裹体丰度与储层含油气性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根据包裹体产状、均一温度和包裹体成分拉曼光谱分析结果发现 ,油气在成岩早期就开始注入 ,并一直保存在储层中 ,直到后期才裂解成干气。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表现为一个主峰 ,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有三个区间 (峰值 ) ,其中第一个峰值与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几乎一致。因此 ,6 0~ 12 0℃为油气注入成藏时的温度 ,130~ 16 0℃为油气藏埋藏深度最大时的温度 ,最大埋深在 5 80 0 m左右 ,经后期构造作用抬升至 35 0 0~ 40 0 0 m;2 2 0~ 330℃这个温度段为高温热液改造时的温度 ,克拉 2气田受这一高温的改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运移 成藏作用 油气田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被引量:96
5
作者 刘池洋 杨兴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4,共4页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 ,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 ,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 ,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 ,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 ,因而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分布规律多变 ,研究和勘探难度颇大。改造盆地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和程式为 :( 1 )厘定盆地属性 ,分析动力环境 ;( 2 )恢复原始盆地 ,回归今盆位置 ;( 3)揭示改造过程 ,明确几个时期 ;( 4 )确定改造程度 ,划分保存单元 ;( 5)探讨聚散特点 ,评价资源规模 ;( 6)重视多源油气 ,突破单一模式 ;( 7)多期动态聚散 ,突出晚期成藏 ;( 8)注意差异改造 ,切忌以点代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盆地 油气评价 沉积盆地 油气成藏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陆盆地掩伏构造区油气成藏与勘探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福喜 陈洪德 +3 位作者 唐静 赵立群 高平 滑心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9-736,共8页
掩伏构造是指位于掩覆断层之下,即发育于掩覆体下盘的各种圈闭构造,由掩覆断层、上覆岩系和下伏岩系3部分构成,既可以是挤压作用下的推覆成因,也可以是伸展作用下的滑覆成因。掩伏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以前陆盆地为代表... 掩伏构造是指位于掩覆断层之下,即发育于掩覆体下盘的各种圈闭构造,由掩覆断层、上覆岩系和下伏岩系3部分构成,既可以是挤压作用下的推覆成因,也可以是伸展作用下的滑覆成因。掩伏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掩伏构造区具有良好的烃源、储盖、圈闭等成藏条件,优越的构造演化、圈闭形成、源岩生排烃、圈闭配置、储盖组合、油气保存等成藏作用,以及明显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分析了制约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的认识程度、构造解析的客观符合率、地震资料的品质、构造成图的精度和钻井测井工艺措施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思路与工作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掩伏构造 掩覆断层 成藏条件 成藏作用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5-540,共6页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制约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给出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组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实例,认为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油气成藏作用研究的前提。盆山体系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烃源岩属性、油气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的差异。多期次的盆山构造活动制约了烃源岩演化、油气充注期次、输导体系的变化、聚集成藏过程及其后期的改造。盆山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影响具有建造和改造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盆地 盆山耦合 盆山体系 油气成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存箱与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周兴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09-616,共8页
自然界的任何一种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物质结构中发生的 ,油气成藏作用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与封存箱结构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封存箱这种地质结构在沉积盆地中 ,尤其是盆地的深部相当广泛地存在。它不仅是流体的分隔体 ,而且也分隔着不同的能... 自然界的任何一种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物质结构中发生的 ,油气成藏作用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与封存箱结构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封存箱这种地质结构在沉积盆地中 ,尤其是盆地的深部相当广泛地存在。它不仅是流体的分隔体 ,而且也分隔着不同的能量区。具有异常压力的封存箱比较容易认同 ,实际上正常压力的封存箱也是其重要的类型。自源式封存箱及靠近其顶板封隔层箱外的勘探目标常常是大、中型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结构类型 ,在其箱内和临近其顶板封隔层的箱外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地带。把封存箱的研究作为油气勘探决策程序的一个环节 ,找到大、中型的油气藏的几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塔里木盆地已经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封存箱和在封存箱不同部位的大中型油气藏 ,它们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封存箱系列和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存箱 油气成藏作用 耗散结构 封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作用与系统论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兴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0,共6页
油气成藏作用是在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及其子系统(生烃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中发生的,在烃类从烃灶排出直至充注到圈闭中富集成油气藏的全过程中,不仅有空间位置的运动,烃体系还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系统论是成藏作用... 油气成藏作用是在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及其子系统(生烃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中发生的,在烃类从烃灶排出直至充注到圈闭中富集成油气藏的全过程中,不仅有空间位置的运动,烃体系还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系统论是成藏作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成藏机制是成藏作用研究的中心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说明导致烃流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起因、驱动力和规律的“动力学”研究;分析烃类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及成藏过程中输导网络体系(实质上是阻滞体系)的规模和样式、运移和聚集的条件、成藏期次等的“运动学”研究;判断油气聚集和保存问题,即在外界作用下保持烃流体相对稳定(平衡)状态条件的“静力学”研究。封存箱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非常重要而普遍的流体运聚结构。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流体孔隙压力纵向结构及平面分布、变化,探讨了南、北两个地带的成藏作用,组构了3种成藏模式:①正常压力封存箱内早期聚集、晚期再充注的渗流成藏机制的牙哈模式;②异常高压封存箱内晚期对流成藏机制的克拉苏模式;③封存箱外涌流成藏机制的大宛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作用 系统论 油气系统 流体封存箱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兴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5-82,共8页
库车油气系统在新生代古近纪末已经形成。中新世早期以前构造变形缓和 ,油气运聚单元———封存箱规模很大 ,几乎涵盖了整个油气系统 ,烃类在常压体系内运移距离较长 ,可以在烃灶远端聚集成藏 ,本区南缘隆起带的牙哈、英买 7、羊塔克、... 库车油气系统在新生代古近纪末已经形成。中新世早期以前构造变形缓和 ,油气运聚单元———封存箱规模很大 ,几乎涵盖了整个油气系统 ,烃类在常压体系内运移距离较长 ,可以在烃灶远端聚集成藏 ,本区南缘隆起带的牙哈、英买 7、羊塔克、红旗、提尔根、轮台等油气藏就是在此期开始形成。在中新世末至第四纪晚期 ,库车地区发生强烈沉降 ,高速率填充 ,剧烈的构造变形 ,使油气系统分割为若干个封存箱 ,各个封存箱内形成烃流体性质各异的油气藏。早期在南缘生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充注 ;晚期在北部生成以近源垂直运聚为主的油气藏 ,主要是气藏、凝析气藏和伴生的小油藏 ,如克拉 2、大北、依南 2、吐孜、迪那等气藏和大宛齐、依奇克里克油藏。这些油气藏可以用三种模式概括 :早期聚集晚期再充注封存箱内成藏机制的牙哈模式 ;晚期封存箱内对流成藏机制的克拉苏模式 ;封存箱外涌流成藏机制的大宛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油气系统 新生代 构造 成藏作用 流体封存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成藏过程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辛仁臣 曹立岩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年第4期261-267,共7页
油气成藏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藏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成藏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 油气成藏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藏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成藏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藏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成藏过程,大庆油田成藏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性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成藏年代为77.4-7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成藏过程 定量研究 聚油系统 成藏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海相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 被引量:12
12
作者 谢玉洪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5期16-22,共7页
以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为背景,对其发现过程、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油-岩对比、浅海相储层新类型、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优势方向、新技术等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的排油、运油效率高,能够大... 以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为背景,对其发现过程、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油-岩对比、浅海相储层新类型、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优势方向、新技术等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的排油、运油效率高,能够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珠江组一段上部发育浅海滩坝储层新类型;盆倾断裂与区域性优质海相储盖组合构成了油气输导体系;东沙构造运动导致的断裂体系构建了深层油气与上部浅海滩坝储层间的桥梁。论文还提出了"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并就勘探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 发现过程 油藏特征 成藏模式 琼海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高含CO_(2)油气藏的类型、成因及成藏过程
13
作者 马宁 熊万林 +4 位作者 龙祖烈 朱俊章 温华华 杨兴业 汪晓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通过对阳江东凹高含CO_(2)油气藏的流体组分组成、P-T相图、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分析了高含CO_(2)油气藏的类型、成因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阳江东凹高含CO_(2)的油气藏分为3类:第一类为含CO_... 通过对阳江东凹高含CO_(2)油气藏的流体组分组成、P-T相图、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分析了高含CO_(2)油气藏的类型、成因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阳江东凹高含CO_(2)的油气藏分为3类:第一类为含CO_(2)溶解气的常规油藏,第二类为含CO_(2)溶解气的挥发性油藏,第三类为含溶解烃的CO_(2)气藏。油气藏中原油主要为浅湖-半深湖相及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成熟阶段的产物,烃类气均为原油伴生气,CO_(2)属于幔源型无机成因气。EP20-A井原油的充注时期为12~10.7 Ma,CO_(2)充注时期为5.6~1.7 Ma。EP20-C井存在两期原油充注及两期CO_(2)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时期为14~6 Ma,为主要充注期,第二期原油充注时期为4~0 Ma,第一期CO_(2)的充注时期为11~10 Ma,第二期CO_(2)的充注时期为5~1.5 Ma。根据CO_(2)充注强度的相对大小,分别形成了EP20-C井含溶解烃的CO_(2)气藏,EP20-A井含CO_(2)溶解气的挥发性油藏,EP20-B井含CO_(2)溶解气的常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CO_(2)油气藏 流体类型 油气成因 成藏过程 阳江东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