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trajectory for Moon departure Near Earth Asteroid explora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CHEN Yang BAOYIN HeXi LI JunFe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748-755,共8页
The lunar probe often has some remaining fuel on completing the predefined Moon exploration mission and may carry out some additional tasks from the Moon orbit using the fuel.The possibility for the lunar probe to esc... The lunar probe often has some remaining fuel on completing the predefined Moon exploration mission and may carry out some additional tasks from the Moon orbit using the fuel.The possibility for the lunar probe to escape from the Moon and the Earth is analyzed.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rajectory from the Moon orbit to the Near Earth Asteroids (NEAs) using the spacecraft's residual fuel is studied.At first,the semi-major axis,inclinations and the phase relations with the Earth of all the numbered NEAs are investigated to preliminarily select the possible targets.Based on the Sun-centered two-body problem,the launch window and the asteroid candidates are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minimum delta-v for two-impulse rendezvous mission and one-impulse flyby mission,respectively.For a precise designed trajectory,a full ephemeris dynamical model,which includes gravities of the Sun,the planets and the Moon,is adopted by reading the JPL ephemeris.The departure time,arrival time,burning time duration and thrust angles are set as variables to be designed and optimized.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solved via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Moreover,two feasible NEA flyby mission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jectory design full ephemeris model near earth asteroid explora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Optimal design of near-Earth asteroid sample-return trajectories in the Sun–Earth–Moon system 被引量:5
2
作者 Shengmao He Zhengfan Zhu +3 位作者 Chao Peng Jian Ma Xiaolong Zhu Yang Gao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53-770,共18页
In the 6th edition of the Chinese Space Trajectory Design Competition held in 2014, a near-Earth asteroid sample-return trajectory design problem was released, in which the motion of the spacecraft is modeled in multi... In the 6th edition of the Chinese Space Trajectory Design Competition held in 2014, a near-Earth asteroid sample-return trajectory design problem was released, in which the motion of the spacecraft is modeled in multi-body dynamics, considering the gravitational forces of the Sun, Earth, and Moon.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lectric-propulsion spacecraft initially parking in a circular 200-kin-altitude low Earth orbit is expected to rendezvous with an asteroid and carry as much sample as possible back to the Earth in a 10-year time frame. The team from th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reported a solution with an asteroid sample mass of 328 tons, which is ranked first in the competition.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present our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primarily including overall analysis, target selection, escape from and capture by the Earth-Moon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of impulsive and low-thrust trajectories that are modeled in multi-body dynamics. The orbital resonance concept and lunar gravity assists are considered key techniques employed for trajectory design. The reported solution, preliminarily revealing the feasibility of returning a hundreds-of-tons asteroid or asteroid sample, envisions future space missions relating to near-Earth asteroid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earth asteroid. Sample-return trajectory.Space trajectory design competition Orbital resonance Lunar gravity ass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的近地天体巡天规划模型研究
3
作者 庄彧怡 平一鼎 赵海斌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6,共12页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已成共识,对其探测具有重大意义.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Multi-Application Survey Telescope Array,MASTA)具有的大视场、多望远镜、较大口径等特点非常契合小行星探测的需求,它...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已成共识,对其探测具有重大意义.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Multi-Application Survey Telescope Array,MASTA)具有的大视场、多望远镜、较大口径等特点非常契合小行星探测的需求,它的加入可显著提升我国的近地小行星探测能力.为发挥MASTA的近地小行星探测优势,提出了一种近地天体巡天策略,并基于整数线性规划方法,提出了巡天规划模型.为评估该模型的表现以及在此模型下MASTA的近地小行星探测效能,通过扩充样本建立了观测目标集,并进行了一年的近地天体巡天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巡天规划模型能够较好地满足MASTA近地天体巡天的需求;能够优化近地天体巡天项目的观测资源配置,兼顾MASTA的其他科学目标;MASTA一年探测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可达其预估样本的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远镜 近地小行星 巡天 优化算法 方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和动能撞击偏转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龚自正 宋光明 +4 位作者 陈川 张品亮 刘文近 张庆明 龙荣仁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11-23,共13页
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 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工作以来的主要进展。着重从实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建模3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动能撞击偏转在轨处置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了我国即将实施的首次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防御演示验证任务,提出了在轨处置体系能力与技术深化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NEA) 风险应对 动能撞击偏转 中国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协同监测和轨道确定试验
5
作者 刘静 程昊文 +5 位作者 杨志涛 李大卫 曹莉 江海 李杨 王华超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试验望远镜,联合“仰望一号”“吉林一号”卫星,设计并开展了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协同监测试验,利用图像处理和定轨方法,实现了天地基观测图像的目标检测和天文定位,完成了近地小行星轨道的精确确定。经分... 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试验望远镜,联合“仰望一号”“吉林一号”卫星,设计并开展了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协同监测试验,利用图像处理和定轨方法,实现了天地基观测图像的目标检测和天文定位,完成了近地小行星轨道的精确确定。经分析,基于现有的天地基设备可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协同监测和轨道编目,为研判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提供轨道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天地基协同监测 精密定轨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远距离逆行轨道监测布局与效能评估
6
作者 张嵬 李润道 +3 位作者 施晓廉 武迪 袁渊 王伟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针对近地小行星地基监测系统对日不可见盲区限制、监测体系发现与编目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天基远距离逆行轨道4星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据此定量化分析了天基监测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了配套的效能评估模型,给出了对应评估软件... 针对近地小行星地基监测系统对日不可见盲区限制、监测体系发现与编目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天基远距离逆行轨道4星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据此定量化分析了天基监测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了配套的效能评估模型,给出了对应评估软件的实现流程,按照可见光和红外谱段完成了各要素整合后得到评分。通过分析评估,印证了远距离逆行轨道监测布局对地基监测系统不可见盲区全时可见的补偿效能,以及对目标发现编目能力的提升,可为后续天基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天基监测 远距离逆行轨道 系统布局 盲区补偿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二届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地月空间助力火星移民和近地小行星探测
7
作者 何胜茂 彭超 高扬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1期222-235,共14页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的发展概况和第十二届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并解读了“可重复使用地火运输空间站火星移民”“可重复使用探测器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两组竞赛题目,回顾了...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的发展概况和第十二届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并解读了“可重复使用地火运输空间站火星移民”“可重复使用探测器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两组竞赛题目,回顾了竞赛组织历程,分析了竞赛最终提交结果。最后简要陈述了赛后交流和研讨情况以及总结和展望。此外,文中各章节对本竞赛区别于其他学科竞赛的若干特色也进行了简要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空间 火星移民 小行星探测 轨道设计竞赛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开采价值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亲 王超 姚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7,共9页
随着全球金属消费量不断攀升和地球能源日渐紧缺,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已成为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问题的主要探索途径之一。首先根据小行星自身价值、开采利润和成本效益等,从众多小行星中筛选出高开采价值的目标范围;再综合分析... 随着全球金属消费量不断攀升和地球能源日渐紧缺,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已成为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问题的主要探索途径之一。首先根据小行星自身价值、开采利润和成本效益等,从众多小行星中筛选出高开采价值的目标范围;再综合分析轨道特性、尺寸大小和自转周期等约束因素对小行星探测可行性的影响,从技术限制角度筛选出未来几十年能实现开采的目标范围;最后,融合高开采价值和特定时间下低技术限制的初选目标,并从发射窗口、目标资源、成本效益和最小速度增量等方面对各目标进行更为详细的比对分析,优选出适合不同时间段探测任务的空间探测对象,从而为未来几十年高开采价值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近地小行星 目标选择 高开采价值 成本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天体采矿体系构想及效益初步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巍 姚伟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近地小天体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地小天体采矿不仅可获取地球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铂族和稀土等稀贵金属矿产,也可为后续建立空间基础设施以及星际航行提供大量必需物资,已成为当前国际航天的前沿方向并逐步具备工程技术的可实现性。本文... 近地小天体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地小天体采矿不仅可获取地球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铂族和稀土等稀贵金属矿产,也可为后续建立空间基础设施以及星际航行提供大量必需物资,已成为当前国际航天的前沿方向并逐步具备工程技术的可实现性。本文分析了近地小天体的资源特征,从低成本、规模化、经济性的角度,提出了近地小天体采矿体系构想和方案框架设想,并初步建立了可开采矿物总量的评估方法和以资源净收益为目标的小天体采矿效益评估方法。分析表明:即使直径50 m的近地小天体价值可达万亿元人民币,但对于近地小天体采矿任务需综合考虑矿物运输成本和获得的矿物收益,从而选择合适速度增量范围内的小天体开采目标;为在一定可达性下获得较高的净收益,需在小天体附近对矿物进行分选,提升矿石品位,同时需进行水资源提取并原位制备推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外资源 近地小天体 小天体采矿体系 资源总量评估 采矿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近地小行星防御验证的协同监测任务分析与设计
10
作者 冯思亮 高绿化 +5 位作者 宋政吉 武子科 唐梦辉 潘腾 朱圣英 赵坚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3期251-259,共9页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基础上,面向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综合分析我国现有地基、天基监测能力以及协同监测任务的特点,按照“远探、近监、回看、联测”的思路设计协同监测任务方案,并梳理出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最后,从推进监测能力体系建设、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启示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论证实施以及天地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演示验证 协同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高威胁小行星数据库的建立与轨道特征分析
11
作者 陈媛媛 胡寿村 +3 位作者 李鑫冉 王秀海 王雪枫 赵海斌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10-19,共10页
高威胁小行星是指能进入地球希尔半径的小行星,是行星防御中监测预警任务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基于最新的近地小行星轨道/尺寸分布模型,通过高精度小天体轨道外推构建了直径10 m以上高威胁小行星的仿真样本数据库,并可由此产生任意给定... 高威胁小行星是指能进入地球希尔半径的小行星,是行星防御中监测预警任务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基于最新的近地小行星轨道/尺寸分布模型,通过高精度小天体轨道外推构建了直径10 m以上高威胁小行星的仿真样本数据库,并可由此产生任意给定时间段内用户所需数量的高威胁小行星。通过轨道推演筛选出100年内密近交会潜在威胁小行星、高威胁小行星等子类,计算了各子类在近地小行星及潜在威胁小行星中的发生占比,证实了潜在威胁小行星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分析各子类的轨道根数分布及随根数变化的占比分布,显示了两个交会子类的轨道半长径和偏心率的分布主要依赖于初始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分布,从而导致交会轨道中高偏心率轨道占比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监测预警 潜在威胁小行星 高威胁小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ATM和WISE数据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物理特性研究
12
作者 何浩卿 季江徽 +2 位作者 孔旭 姜浩轩 胡寿村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80,共20页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以国际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获取直径D<160 m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共67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部分潜在威胁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PHA).基于NEATM(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使用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观测数据,利用反射光模型对太阳反射光进行了修正,使用动力学模型计算WISE观测历元的小行星轨道数据,计算了这67颗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的直径和反照率.拟合过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与WISE的研究结果和MPC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其分类特征.研究为小行星的观测和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了解近地小行星的特征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 辐射机制:热辐射 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NEATM) 方法:数据分析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椭圆停泊轨道出发的小行星防御航天器轨道优化
13
作者 王杰 钟子凯 +1 位作者 袁浩 宋海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了撞击航天器出发时刻和转移时间的最优解,计算了航天器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地球逃逸轨道和行星际转移轨道段参数,同时采用遍历方法获取了小行星偏转距离与出发时刻、转移时间的Pork chop图,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动能撞击任务场景和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处置直径百米量级、预警时间为数年的小行星。提出的任务轨道设计方法和处置场景可为近地小行星防御提供参考,可为进一步开展航天器轨道参数精确设计、实施工程在轨验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动能撞击 轨道优化 地球停泊轨道 遗传算法 小行星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roblem of the near-earth asteroids encountering the earth 被引量:2
14
作者 季江徽 刘林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0年第10期1114-1120,共7页
The asteroi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mal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while the movement of the near-earth-asteroids (NEAs) is specially concerned by the world. The focus on these asteroids is that they encounter the... The asteroi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mal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while the movement of the near-earth-asteroids (NEAs) is specially concerned by the world. The focus on these asteroids is that they encounter the earth. The orbital evolution of this kind of asteroid is studied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m; reasonable dynamical models and corresponding algorithm are given, and the formal numbered NEA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of the minimal distance and the very closeapproach time with the earth agree well with those announced by the Minor Planet Center (M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earth asteroidS (NEAs) ORBITAL evolution ENCOUNTER MINIMAL distance.
原文传递
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处置规则与处置流程
15
作者 洪宇 陈永强 +3 位作者 蔡铤彬 常笑 徐良 景红宝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8,共12页
针对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研究在处置规则、协同机制、运行流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了应对小行星防御和灾害救援方面不断提升的需求,提出一种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策略.根据国内外小行星防御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小行星防御方面存在的差距.... 针对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研究在处置规则、协同机制、运行流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了应对小行星防御和灾害救援方面不断提升的需求,提出一种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策略.根据国内外小行星防御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小行星防御方面存在的差距.从机制建立和协同应急处置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情况.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了一套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方案,提出了中国开展小行星防御演练的组织架构,包括指导层、事件处置层和业务支撑层等三个层次,为小行星防御演练提供基本的组织支撑;给出了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和一般处置规则设想,为事件的处置和组织架构中各层次运行提供了规则基础;初步设计了演练场景,对机制和规则进行了验证,为近地小行星防御工作组织及实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应急响应机制 防御演练 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地小行星撞击风险预报系统——短临预报场景(SHARP-IIS)设计与应用
16
作者 耿淑娟 赵洁凝 +1 位作者 王楷铎 李明涛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20-35,共16页
近地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通过监测预警发现撞击概率大的近地小行星,对其开展陨落预报,是防御小行星撞击灾害的重要前提。基于近地小行星短临预报任务场景的核心需求,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主设计并开发... 近地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通过监测预警发现撞击概率大的近地小行星,对其开展陨落预报,是防御小行星撞击灾害的重要前提。基于近地小行星短临预报任务场景的核心需求,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主设计并开发了危地小行星撞击风险预报系统(简称“锐警”),其中的短临预报场景能够对进入地球一定范围内、存在撞击概率的近地小行星开展基于真实观测数据的轨道确定、轨道递推、陨落预报的全流程分析,为小行星撞击灾害防御提供参考。本文介绍了SHARP-IIS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基本原理,并借助小行星2024 RW1、小行星2024 UQ两次撞击事件展示本系统在不同观测弧长下的表现。SHARP-IIS系统在观测弧段为7 h的2024 RW1场景中实现了较好的预测精度,与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记录的空爆信息相比,SHARP-IIS计算的空爆位置误差小于20 km,空爆时刻最小误差约1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短临预报 陨落预报 轨道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飞 孟林智 +1 位作者 王彤 邹乐洋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5,共9页
调研了国外8种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的技术途径,从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成熟度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大多处于概念阶段,除了撞击技术已在"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任务中得到验... 调研了国外8种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的技术途径,从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成熟度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大多处于概念阶段,除了撞击技术已在"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任务中得到验证,其余均没有通过在轨验证;除核爆和撞击属于短期防御技术外,其余均为长期防御技术(几年甚至十几年);采用现有的单一概念和技术完成防御任务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所以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组合的方式。通过技术途径的分析,对我国开展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任务提出了初步建议,主要包括尽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行防御技术的在轨演示验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预警与防御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防御 预警 撞击 离子束引导 引力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提升近地小行星防御中拦截效率的方法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毅 陈鸿 +2 位作者 兰胜威 任磊生 柳森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7年第6期585-592,共8页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击动力学仿真软件NTS模拟长杆撞击器对小行星连续开坑的过程,并在仿真中加入能量源以模拟核爆装置在不同深度爆炸对小行星产生的偏转与破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长杆撞击器并合理控制撞击速度,能够引导核爆装置进入更深的地下爆炸,从而更加高效地耦合核爆能量,提升偏转小行星或直接摧毁小行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超高速碰撞 撞击防御 核爆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数值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林 廖新浩 季江徽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49-651,共3页
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对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中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摄动外,还考虑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这类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 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对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中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摄动外,还考虑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这类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辛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轨道演化 辛算法 小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数值研究与辛算法有效性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林 季江徽 廖新浩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symplecticalgorithm)和嵌套的RKF7(8)积分器对43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上,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振动外,还增加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symplecticalgorithm)和嵌套的RKF7(8)积分器对43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上,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振动外,还增加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辛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结果可为了解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状况和对它们进行监测提供可靠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轨道演化 辛算法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