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 An“Unfinished Scheme”-- Detective Fiction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odernity,1896-1949
1
作者 Yang Y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271,共9页
This paper,analyses how the Chinese writers borrowed the literary genre of detective fiction from the West,but also points out the"indigenous"features of the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 This paper,analyses how the Chinese writers borrowed the literary genre of detective fiction from the West,but also points out the"indigenous"features of the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s.Further,it examines why a few Chinese writers chose to reshape detective fiction-an imported literary genre-with these indigenous features.While earlier studies argue that the"old htterateurs"in modem China represented the conservative forces,I believe that these writers were in fact well aware of the impact of Western ideologies and intellectual trends on the Chinese society.Their preference of the indigenous,therefore,was not a bhnd choice but a conscious act of resistance.Unlike the"New Literature"writers'positive responses to Westem ideas,this group of writers treated Western ideas not as the way-to save the motherland.Rather,they viewed the"hegemony"of the empires with alarm,and resorted to a se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for ways of precluding such hegemony.Their efforts of reshaping detective fiction by this means,I argue,sheds a new light o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and,more broadly,of the Asian societies-during this time.That is,such transformation figured not simply as the great triumph of the West over the Asian societies,but rather suggested a dynamic process of cultural collisions and re-cre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思潮 文学作品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张爱玲论”修订考评——兼谈《中国现代小说史》方法论之失
2
作者 李锡龙 高琦 《文学与文化》 2025年第1期26-33,共8页
1957年夏志清在《文学杂志》初刊《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评《秧歌》》,1961年两文整合为一章,收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后被学界引称为“张爱玲论”。此文删除初刊的批评文字,对张爱玲从有所保留的肯定改为推崇备... 1957年夏志清在《文学杂志》初刊《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评《秧歌》》,1961年两文整合为一章,收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后被学界引称为“张爱玲论”。此文删除初刊的批评文字,对张爱玲从有所保留的肯定改为推崇备至的称赞。这一转变植根于夏志清对《中国现代小说史》整体架构的考虑,他借鉴李维斯品鉴杰作撰写文学史的方法,借张爱玲等作家彰显他的“小说观”,撑起中国现代文学“大传统”的框架。因此,删去批评文字旨在维护典范,确保《中国现代小说史》叙事结构的连贯与结论的权威。然而,基于个人主观好恶调整文学评价,难免令人质疑其《中国现代小说史》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夏志清以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文学批评构建文学史,虽彰显其独特的学术视野,却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结论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张爱玲论”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批评 文学史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青年的成长:“五四”与现代小说的诞生
3
作者 宋明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234,共13页
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 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究,分析启蒙理想的文化表现,并阐释“新青年”作为启蒙文化的传递者,如何启发知识青年进行自我塑造。《倪焕之》以回顾的方式叙写新青年的个体发展心灵史,建立现代中国成长小说的经典情节,主人公逐渐投入现实行动,预期实现其崇高的理想,然而,这一情节却总是被打断,一系列的历史坎坷使青年的理想暗淡下去,陷入希望与幻灭的无限轮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五四” 《倪焕之》 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现代主义、定性计算感与后人类音乐
4
作者 孙月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定性计算感源自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数量计算,其旨在定义一种人类空间、环境数据与人的情感影响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性质计算。后人类音乐研究旨在从后人类主义视角出发,观察当代音乐中具有明显后人类特征的音乐... 定性计算感源自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数量计算,其旨在定义一种人类空间、环境数据与人的情感影响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性质计算。后人类音乐研究旨在从后人类主义视角出发,观察当代音乐中具有明显后人类特征的音乐艺术实践。别现代主义源自当代中国原创学术话语体系的“别现代”理论,根植文化主体性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具有显著的人文学批判精神与美学学科特性。探讨后人类音乐,在聚焦音乐自身的同时,也有必要关注其科技前因与哲学后果,需要以后人类音乐为中心,系统讨论其主要构成与艺术特征,揭示定性计算感作为其技术环境的前置条件,并进一步置于更宏观的别现代主义哲学语境中加以考察。中文科幻歌剧《七日》就是一个具有后人类特征的后人类主义音乐个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音乐 定性计算感 别现代主义 科幻歌剧 《七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5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历史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6
作者 古世仓 张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67,共6页
现代历史小说以现代艺术模式呈现历史文本,使其具有现代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规范。对非理性思维领域的延伸是现代历史小说自由文学表现力的一个层面,也是在历史小说领域建构现代价值体系的探索。现代历史小说家对史实进行艺术化处理,... 现代历史小说以现代艺术模式呈现历史文本,使其具有现代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规范。对非理性思维领域的延伸是现代历史小说自由文学表现力的一个层面,也是在历史小说领域建构现代价值体系的探索。现代历史小说家对史实进行艺术化处理,发掘出历史小说在现代独特的艺术美感。自由的文学表现力说明文学性回归历史话语领域,增强了现代历史小说文学地位的独立性,也对中国新文学呼唤“人”的全面解放做了有力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历史小说 现代艺术模式 非理性 艺术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南方文艺复兴小说:环境史语境、生态维度与中国视角
7
作者 韩启群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体现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由于南方文艺复兴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正是南方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环境书写成为...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体现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由于南方文艺复兴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正是南方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环境书写成为认知和剖析南方现代化乃至西方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作家们或以鲜明立场批判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端,或以矛盾心态含混呈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议题,或以去人类中心立场重塑人与自然在社会变革中的身份与关联,为中国学界审视西方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文学素材。以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鉴赏并评析这一时期作家作品中环境书写的主题意蕴、审美价值和生态维度,观照南方文艺复兴作家对西方现代化的回应、批判和反思,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提供话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南方文艺复兴小说 环境书写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想文学:“我们世界”与“另外世界”的塑造与互动
8
作者 程朝翔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8,211,共15页
作为独立的文学类别,推想文学是现代西方的产物。推想文学包括奇幻、惊悚、科幻等子类别,而子类别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推想文学大多尚未进入西方现代文学的正典,甚至与现代文学的正典格格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正典多以人类世界为中心,... 作为独立的文学类别,推想文学是现代西方的产物。推想文学包括奇幻、惊悚、科幻等子类别,而子类别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推想文学大多尚未进入西方现代文学的正典,甚至与现代文学的正典格格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正典多以人类世界为中心,而推想文学则“推想”出人类世界之外的另外世界。另外世界或无视、或冲击、或碾压、或溶解、或融入人类世界,不同世界之间互为“他者”。论文聚焦推想文学中互为他者的不同世界,同时也涉及当代西方理论中的推想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想文学 奇幻文学 惊悚文学 科幻文学 现代状态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理想”的“二十一世纪”——《电世界》中的现代性想象
9
作者 胡驭舟 王洁群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滥觞,晚清科幻小说是进行“想象”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晚清“现代性”的表征,更是其展开的重要介质。作为与晚清相呼应的历史坐标,“二十一世纪”则为现代性“想象”提供了延展的空间与舞台。《电世界》构建了一个...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滥觞,晚清科幻小说是进行“想象”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晚清“现代性”的表征,更是其展开的重要介质。作为与晚清相呼应的历史坐标,“二十一世纪”则为现代性“想象”提供了延展的空间与舞台。《电世界》构建了一个与晚清全然不同的时空坐标与世界体系,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时空、科技、人格进行了多维度畅想,较早地尝试了从“神怪”到“科幻”的范式转换,同时对民族国家的建立也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探索和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科幻小说 《电世界》 现代性 二十一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现代小说中女性共同体的形成:以《人家的孩子》和《我能向谁问好》为例
10
作者 赵小玲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0-69,109,110,共12页
伊朗现代著名作家伉俪阿勒·艾哈迈德和西敏·达奈什瓦尔的短篇小说《人家的孩子》和《我能向谁问好》同为书写女性的作品,呈现了伊朗女性之间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友谊关系,《我能向谁问好》中出现了《人家的孩子》中不曾有... 伊朗现代著名作家伉俪阿勒·艾哈迈德和西敏·达奈什瓦尔的短篇小说《人家的孩子》和《我能向谁问好》同为书写女性的作品,呈现了伊朗女性之间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友谊关系,《我能向谁问好》中出现了《人家的孩子》中不曾有的女性间的友谊关系,而女性间的友爱正是女性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两篇小说中女性关系的变化既源于社会现实的变迁,也源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达奈什瓦尔的作品体现出更显著的人民性以及鲜明的女性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共同体 阿勒·艾哈迈德 西敏·达奈什瓦尔 人民性 女性主义 伊朗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仍在狂欢的现代性:《从后现代到“后后现代”——当代英国小说诠论》序
11
作者 阮炜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377-382,共6页
18世纪以来,英国小说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实验和后现代时期的创新。福尔斯、伯吉斯、石黑一雄等作家的作品展示了实验性和先锋性,同时也反映了对重大问题的思考。莱辛的《金色笔记》则探讨了现实与虚构、艺术与真实... 18世纪以来,英国小说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实验和后现代时期的创新。福尔斯、伯吉斯、石黑一雄等作家的作品展示了实验性和先锋性,同时也反映了对重大问题的思考。莱辛的《金色笔记》则探讨了现实与虚构、艺术与真实的关系。这些小说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改变了人类的小说观和创作实践。张和龙的《从后现代到“后后现代”——当代英国小说诠论》一书对英国小说中的现代性做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即对此书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小说 现代性 后现代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铸剑》:一篇后现代主义的小说
12
作者 顾明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5-118,共14页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鼎盛时期(1910-1939年)的主要作家在同一个时期创作,甚至早于这些作家,因此不存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直接影响,更不用说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了,因为后现代主义在鲁迅去世前尚未出现。但是,以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视角来...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鼎盛时期(1910-1939年)的主要作家在同一个时期创作,甚至早于这些作家,因此不存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直接影响,更不用说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了,因为后现代主义在鲁迅去世前尚未出现。但是,以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视角来研究鲁迅作品发现,鲁迅在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文学的新概念和实践的过程中,也许是不经意之间走进了后现代文学创作的园地,这在他晚期的《故事新编》中尤其突出。通过细读《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可以看出鲁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存在主义思考,对宏大叙事的辛辣讽刺,他大量地使用油滑、戏仿、解构式反讽,在小说叙事中混合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奇幻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写作手法,清楚地表现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我们甚至有理由声称,《铸剑》是一篇土生土长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铸剑》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反思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到“未知”:康德想象力理论的建构性启示
13
作者 冯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3-81,153,共10页
现代性的想象根植于科学革命与启蒙传统,是系统性认知不可或缺的构成。近现代哲学一方面质疑想象带来的幻相与谬误,另一方面认可想象与感性、直观、艺术表达的深层关联。康德哲学系统定位了想象之于认知领域的先天官能性运作。先验感性... 现代性的想象根植于科学革命与启蒙传统,是系统性认知不可或缺的构成。近现代哲学一方面质疑想象带来的幻相与谬误,另一方面认可想象与感性、直观、艺术表达的深层关联。康德哲学系统定位了想象之于认知领域的先天官能性运作。先验感性的时空条件为知性领域划界,构成想象对客观感性进行综合的经验体系。想象亦构成知性认识的源始来源,尤其能自发地通过生产性的想象力建构认知规定性。鉴赏判断的普遍可传达性由想象与知性的“自由和谐”关系决定。崇高判断则展示想象对于知性与自然领域的超越性与总体诉求。不同于理性的先验幻相,想象的超越性暗示了其能以“可能世界”的形式,不断勾勒包含“未知”与“矛盾”的知识体系。康德之后,想象与认知的关系构成哲学阐发自然界与人工技术的隐线。非人类中心主义、科幻研究、对科学创造与科学想象的研究,正通过反思与继承康德,重新梳理想象之于认知建构的深层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现代性 科学想象 想象与认知 康德哲学 科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视阈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以鲁迅、丁玲、张爱玲的小说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建伟 杨金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1919-1948)的文学史框架内,疾病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痛苦的维度,成为社会、文化、道德、人性病态的隐喻。中国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医生情结",使得疾病隐喻与他们的启蒙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小... 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1919-1948)的文学史框架内,疾病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痛苦的维度,成为社会、文化、道德、人性病态的隐喻。中国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医生情结",使得疾病隐喻与他们的启蒙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小说疾病隐喻的文本书写随着现代化主题的延伸和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第一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启蒙的视阈下进行;第二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社会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启蒙视阈下进行;第三个十年中,疾病隐喻主要在个体存在价值的启蒙意识视阈下进行。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隐喻的启蒙三重奏——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启蒙,社会意识与时代使命感的启蒙,个体存在价值意识的启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此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病痛之后的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视阈 中国现代小说 疾病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变革及其小说史意义——以上海、广州为中心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大情 孙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8-135,210,共9页
鸦片战争的失利,迫使清政府开口通商,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由进出口贸易带动起来的新型商业贸易城市随之兴起。这些城市所形成的新结构和新功能,打破了中国传统城市的旧模式。作为与城市关联密切的一种文学样式,近代小说中的城市书... 鸦片战争的失利,迫使清政府开口通商,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由进出口贸易带动起来的新型商业贸易城市随之兴起。这些城市所形成的新结构和新功能,打破了中国传统城市的旧模式。作为与城市关联密切的一种文学样式,近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亦随之呈现出相应的变革。城市书写的空间不断拓展,由对城市地标建筑的笼统书写发展到进入城市肌理的各种生活细节。小说主角由传统市民向近代都市人蜕变,而在叙事形式上则呈现出从注重时间维度到以空间为中心的转换。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这些变革,成为都市小说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具有了一种承上启下的小说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小说 城市书写 变革 小说史意义 上海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3,共9页
中国现代性诗学是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它以中国现代学为文化理论依托 ,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审美特征、主导文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形象系统等问题 ,由此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一种新的眼光。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诗学 文化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 小说 典型 意境 修辞论美学 大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去原貌的传记——现代小说演变的理论描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耿占春 柴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6-81,共6页
同史诗或纪传体作品一样 ,现代小说可以视为个人传记的变体。自现代主义以来 ,小说叙事从描写人物 (传主 )的行动或行动着的主体转而关注人物的内心生活 ,在某些“新小说”里内在主体也在丧失。小说叙述形式的变化揭示了个人主体性在现... 同史诗或纪传体作品一样 ,现代小说可以视为个人传记的变体。自现代主义以来 ,小说叙事从描写人物 (传主 )的行动或行动着的主体转而关注人物的内心生活 ,在某些“新小说”里内在主体也在丧失。小说叙述形式的变化揭示了个人主体性在现代世界的命运。而对叙事可能性的探索或竭力讲出一个故事来 ,则预示着对个人主体性的修复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 现代小说 主体性 叙事 "希望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未知”与重塑“已知”——论《已知的世界》的历史元小说叙事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虹 刘紫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7-91,共5页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爱德华·琼斯的代表作《已知的世界》探究了黑人奴隶主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将小说中人物的个人命运融入整个民族历史,运用高超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再造了一个世人自以为"已知的"世界。作者颠覆了传统历...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爱德华·琼斯的代表作《已知的世界》探究了黑人奴隶主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将小说中人物的个人命运融入整个民族历史,运用高超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再造了一个世人自以为"已知的"世界。作者颠覆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以多维视角的叙述手法进行话语的建构,由此不仅有力地揭示了历史的文本性与虚构性,而且重新确立了黑人对于其自身历史的话语权,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指涉和社会指涉,彰显了"历史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知的世界》 爱德华·琼斯 历史元小说 叙事策略 后现代主义 自我指涉 社会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滕威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 ,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 ,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 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 ,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 ,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 ,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元小说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本策略及其转向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芷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3-37,共5页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诗学形态上具有显而易见的复杂性,可划分为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和通俗小说两大类。后现代主义小说对于抄袭等互文法的想象性使用,对于体裁界限的混合和模糊,对于多重文本和结尾的设计,对于异色和暴力的美化和风格化等,...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诗学形态上具有显而易见的复杂性,可划分为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和通俗小说两大类。后现代主义小说对于抄袭等互文法的想象性使用,对于体裁界限的混合和模糊,对于多重文本和结尾的设计,对于异色和暴力的美化和风格化等,在读者面前形成文学上不可理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但随着后现代主义小说创造力的日趋衰竭,其被普遍采用和模仿的形式和技巧,已经或即将变成新的规范和僵化模式,文学期待着后现代主义颠覆之后的转向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小说 文本策略 实验小说 通俗小说 诗学形态 人物塑造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