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principle of combined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min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建宏 古德生 李建雄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3期222-225,共4页
The pit limit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del of ore-blocks. A new principle of the limit optimization is put f... The pit limit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del of ore-blocks. A new principle of the limit optimization is put for-ward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s of moving cone method under such conditions. With a view to recovering asmuch mineral resource as possible and making the maximum profit from the whole deposit, the new principle is tomaximize the sum of gain from both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lo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nd modules for software package (DM&MCAD)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inTonglushan Copper Mine. It has been proved to be rather effective in the min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ining underground mining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PTIMIZATION MODEL open PIT limit block econom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onvolutional-Long Short-Term Memory Model in Predicting Surface Displacement of Underground Mines
2
作者 Saviour Mantey Yao Yevenyo Ziggah Isaac Selasi Kojo Attipoe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24年第3期73-88,共16页
Surface stability is essential in underground mines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 Unexpected Surface displac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 could lead to loss of lives, injurie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reduce or neutralise t... Surface stability is essential in underground mines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 Unexpected Surface displac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 could lead to loss of lives, injurie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reduce or neutralis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it is vital to monitor and accurately predict them and unravel their mechanisms. In recent years,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and 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 have proven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complex problems. However, CNN neglects the dynamic dependency of the input i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which affects surface displacement features. The Convolutional-LSTM model can dynamically learn the temporal dependency among input features via the feedback connections in the LSTM to improve accurate captures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features. This study focused on evaluating the C-LSTM model in predicting surface displacement of underground mines and assessed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and generalisation strength of using hybridised ANN models. 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data gathered from a Gold Mine in Ghana was used. The three models were tested on experimental data collected at Monitoring Scan Point 3. It was observed from the prediction output that all the methods could provide applicable and practical results. However, using indicators lik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in assessing the output of the prediction, the C-LSTM had the best prediction output.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cement of accurate and efficient prediction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of underground mines, ultimately enhancing and assisting safety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 CNN LSTM C-LSTM underground Mines surface Displa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Hydraulic Facilities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Based on the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3
作者 Xuli Liang Gangli Hao 《Applied Mathematics》 2013年第3期510-513,共4页
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and the impact on the upper hydraulic facilities in one coal mine was ... 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and the impact on the upper hydraulic facilities in one coal mine was analyzed used the model.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e maximum surface subsidence reaches 3.5 m, and the predicted maximum horizontal surface deformation reaches 7.0 mm/m, which would result in crack, deformation and uneven settlement in the soil foundation of the upper hydraulic facilities and influence the quality directly. Therefore, reasonable engineering measurements should be adopted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mining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RACKING and Damaging HYDRAULIC Facilities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coal of end slopes 被引量:10
4
作者 CHE, Zhaoxue YANG, Ho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2期266-270,共5页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residual coal from the boundary of a flat dipping open-pit mine,which uses strip areas mining and inner dumping with slope-covering,we propose an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ed mining tech...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residual coal from the boundary of a flat dipping open-pit mine,which uses strip areas mining and inner dumping with slope-covering,we propose an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ed min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coal of end slopes.In the proposal a conveyance road and ventilation conveyance near the slope are built,corresponding to the pit mining area and the surface coal mine dump,as well as an interval haulage tunnel and air-inlet tunnel.The outcome shows that such mining method may reduce the effect to slope stability from underground mining,it does not affect the dumping advance and has a high recovery rate of residual coal resources.The working face is timbered by single hydraulic props,transported by a scraper conveyor and supported by coal walls.This method of mining is one of layered top coal caving,with high resource recovery,low production cost where positive economic benefit can be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end-slope resource recovery economic benefit surface coal m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ing and introducing of the resourcesaving technologies into the water-supply systems of mining enterprises
5
作者 Michael N.Shevtsov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0年第S1期35-37,共3页
The article deals with modeling the tailing ponds influence on water resources. New technology using hydrocyclons of new design has been offered for additional purification of gold dressing mill wastewater. Laboratory... The article deals with modeling the tailing ponds influence on water resources. New technology using hydrocyclons of new design has been offered for additional purification of gold dressing mill wastewater. Laboratory and plant test have determine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hydrocyclon.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to system of water supply will prev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ake it possible to process recoverable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Y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WATER pollution CIRCULATING WATER supply system WASTEWATER mining plants gold DRESSING MILL hydrocycl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立体生态矿山建设技术研究
6
作者 刘建功 张党育 +4 位作者 谢国强 卢新明 刘扬 杨军辉 赵家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从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煤矿生态建设过程中地面治理与井下开采未能有效融合的问题,提出了立体生态保护与环境重塑的理论框架,将地面生态环境与井下开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重构,研究各生态要素间的... 从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煤矿生态建设过程中地面治理与井下开采未能有效融合的问题,提出了立体生态保护与环境重塑的理论框架,将地面生态环境与井下开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重构,研究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系统的动态秩序规则和结构演化机理,构建立体生态聚类决策模型。基于“源头规划和过程控制”的理念,强调在采前统一规划、采中同步治理和修复,加强资源开采与过程修复的耦合与优化调整机制,推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与生态修复技术的融合,实现立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以邢东矿区为例,根据井下地质构造分布及地表生态功能进行融合划分,每个采区对应不同的地表生态保护对象,采取针对性的工艺设计模式,如“全区连续充填开采”“协调开采+地面修复”“开采充填开采”的间隔采充工艺模式等,经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形成了矿井立体生态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增加了煤矸石固废的回收复用,实现了煤矿区立体生态建设的集群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开采 立体生态 环境重塑 井上下协同设计 智能化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开采对地表构筑物形变影响的数值模拟与评价
7
作者 覃星朗 郑攻关 《当代化工研究》 2025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更好揭示地下开采对地表构筑物的影响,针对安徽某硫金矿房柱法开采,采用FLAC3D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模拟计算了+5 m以上矿体回采结束后地表位移,实现了对矿区移动带内保护对象区域及位移变化明显区域的变形值计算分析。模拟结果表明:... 为更好揭示地下开采对地表构筑物的影响,针对安徽某硫金矿房柱法开采,采用FLAC3D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模拟计算了+5 m以上矿体回采结束后地表位移,实现了对矿区移动带内保护对象区域及位移变化明显区域的变形值计算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工区地表最大变形及曲率出现在水泥仓、办公楼和泵房所圈范围内,地表位移总体满足安全要求,相关研究手段为同类矿山提供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金属矿 地表形变 数值模拟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测量的地下矿山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分析
8
作者 温宾玲 夏自锋 杨立焘 《价值工程》 2025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针对地下开采可能诱发的地表建(构)筑物变形破坏风险,本文通过D-InSAR方法对某地下开采矿山地表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显著降低的区域为场地平整及回填散体压实导致,矿区内其余区域地表沉降特征与矿区外地表沉降特征无显著差... 针对地下开采可能诱发的地表建(构)筑物变形破坏风险,本文通过D-InSAR方法对某地下开采矿山地表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显著降低的区域为场地平整及回填散体压实导致,矿区内其余区域地表沉降特征与矿区外地表沉降特征无显著差别,地下开采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很小;实地踏勘表明,当前地表建(构)筑物未出现明显开裂变形现象,验证了D-InSAR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 地表移动变形 地下矿山 地表建(构)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监督学习的IRS辅助矿井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方法
9
作者 王安义 李新宇 +1 位作者 李明珠 李婼嫚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150,共7页
针对矿井复杂环境导致的多径衰落、非视距通信及真实标签获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监督学习(SSL)的智能反射面(IRS)辅助矿井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方法。根据井下Nakagami-g衰落信道模型和IRS信号传输模型搭建井下通信系统模型,通过IRS... 针对矿井复杂环境导致的多径衰落、非视距通信及真实标签获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监督学习(SSL)的智能反射面(IRS)辅助矿井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方法。根据井下Nakagami-g衰落信道模型和IRS信号传输模型搭建井下通信系统模型,通过IRS技术解决多径衰落和非视距通信问题。通过最小二乘(LS)算法进行初步信道估计,再采用SSL框架下的八度卷积(OCT)神经网络优化信道估计结果。OCT直接对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进行处理,能同时捕捉信道的粗糙特征和细微差别,提供全面的信道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估计信道状态;SSL算法使用接收信号及其带噪版本作为训练数据,通过未标注数据的内在结构提升IRS辅助信道估计的精度和效率,从而降低对人工标签的依赖。仿真结果表明:①引入IRS技术能有效降低信道估计误差。②OCT神经网络的损失值明显低于CNN,数据拟合效果更好;OCT神经网络计算效率高,可提高通信系统信道估计的整体性能;在计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OCT神经网络可保持较低参数量和内存使用量。③SSL算法在所有信噪比条件下均能保持较低的归一化均方误差,验证了其在信道估计中的高效性和鲁棒性。④基于SSL的IRS辅助矿井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方法在大规模网络中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信 信道估计 井下智能反射面 自监督学习 八度卷积神经网络 Nakagami-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矿山地下开采对上覆岩层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武尚荣 费志文 +2 位作者 周晓超 李栓柱 杨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7-331,共5页
某锰矿围岩稳固性较差,矿体厚度较薄,矿体埋藏很深,埋深达1400 m。为了确保地表稳定,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法来模拟地下开采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同时计算分析了地下矿体逐段开挖逐段充填对采场及地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模拟计... 某锰矿围岩稳固性较差,矿体厚度较薄,矿体埋藏很深,埋深达1400 m。为了确保地表稳定,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法来模拟地下开采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同时计算分析了地下矿体逐段开挖逐段充填对采场及地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岩层移动是一个自下而上传递的动态过程,该地下矿体采用“综采工艺”采矿方式可有效降低围岩变形和地表下沉,地下开采对地表产生的下沉变形很小,仅为2 cm,同时地表未产生塑性扰动区,说明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该研究结果为指导矿山生产建设和地表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矿柱 稳定性 地表 下沉变形 综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对地表及竖井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宏伟 李明 +2 位作者 张丽丽 王志修 刘晓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以深井矿山阜山金矿整合矿区为工程背景,通过使用3DMine-FLAC3D数值分析及建模软件,分析了矿体位移规律和深部开采对地表的影响,建立了阜山整合矿区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针对矿岩位移及地表变形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矿体下盘处... 以深井矿山阜山金矿整合矿区为工程背景,通过使用3DMine-FLAC3D数值分析及建模软件,分析了矿体位移规律和深部开采对地表的影响,建立了阜山整合矿区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针对矿岩位移及地表变形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矿体下盘处由于开挖卸荷作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底鼓现象,矿体上盘的变形特征为下沉,距离矿体越远,围岩变形越小;(2)当下方设计矿体回采、充填结束后,地表最大沉降变形、倾斜变形、曲率以及水平变形均能满足《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相关要求;(3)主竖井井筒、207风井井筒中心线处的相对变形较小,地下矿体的回采活动未对主竖井、207风井产生影响;(4)地表沉降监测表明,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的沉降位移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金矿 数值分析 地下开采 地表位移 地表建(构)筑物 竖井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鹏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3期49-51,共3页
本文探讨地下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依托实际案例,分析深部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并通过数值分析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矿山深部开采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采空区结构参数不合理、地质构造发生... 本文探讨地下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依托实际案例,分析深部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并通过数值分析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矿山深部开采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采空区结构参数不合理、地质构造发生改变等。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前期科学分析地质条件、优化采矿技术工艺和及时填充采空区的应对措施。总之,地下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确保安全、环保、高效地进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深部开采 地表沉降 安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蛇形-膨胀卷积模型的矿区地裂缝提取
13
作者 王晓宇 蔡音飞 胡海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采动裂缝是煤矿地下开采造成的破坏形式之一。针对矿区地表环境复杂、无人机图像裂缝提取方法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融合动态蛇形卷积和膨胀卷积构建了全新的动态蛇形-膨胀卷积,并将其添加到现有分割模型的编码、解码结构,以优化整体网络... 采动裂缝是煤矿地下开采造成的破坏形式之一。针对矿区地表环境复杂、无人机图像裂缝提取方法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融合动态蛇形卷积和膨胀卷积构建了全新的动态蛇形-膨胀卷积,并将其添加到现有分割模型的编码、解码结构,以优化整体网络模型结构;构建了矿区裂缝数据集,并在该自制数据集上进行裂缝提取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加入动态蛇形-膨胀卷积,可使模型的分割精度(平均交并比)提高14.96%,对于实现地裂缝准确提取具有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地裂缝 无人机 裂缝提取 动态蛇形-膨胀卷积 精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与数值模拟的采空区地表形变过程与机制研究
14
作者 禹孙菊 李素敏 +3 位作者 袁利伟 李延林 刘大荣 张龙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30,共12页
为消除矿体持续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陷灾害给矿区和社会造成的安全隐患,开展采空区地表形变的有效监测和形变机制研究极为重要。以金沙矿业灯杆树矿段为研究背景,采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 为消除矿体持续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陷灾害给矿区和社会造成的安全隐患,开展采空区地表形变的有效监测和形变机制研究极为重要。以金沙矿业灯杆树矿段为研究背景,采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矿区地表开展变形监测,并结合现场实际建立三维模型,通过FLAC3D模拟地下开挖过程获取采空区围岩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综合探究地下开采作用下上覆岩层和地表的形变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处于不均匀形变状态,形变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公路边坡所处的区域,其累积形变量在-80~20 mm范围内浮动。在采动影响下采空区围岩以剪切破坏为主,塑性区范围随开采深度增加逐渐扩张。随着采掘深度的推进,采空区顶板在自身重力和采动应力作用下,集中应力的大小、影响范围增大,对地表的扰动影响随之叠加。3次开采结束,采空区围岩移动范围逐步增大并贯通至地表引起地表形变。数值模拟与InSAR监测结果所显示的地表沉降变形结果相吻合,使模拟过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得到证实。研究表明联合InSAR监测与数值模拟可直观反映出采空区地表形变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该方法可为类似的地下矿山采空区地表形变灾害的监测及潜在灾害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时序InSAR 数值模拟 地下开采 形变过程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矿山地下开采对地表公路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海昶 潘健 +1 位作者 尹裕 郭振鹏 《黄金》 CAS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某矿山地下开采矿体在地表公路的保安矿柱范围内,为了确保公路的稳定性,采用Flac3D软件的数值分析方式进行了开采影响分析,同时论证了采矿爆破振动对公路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m中段矿体开采后,地表公路最大沉降为1.2 mm,地表x向倾斜... 某矿山地下开采矿体在地表公路的保安矿柱范围内,为了确保公路的稳定性,采用Flac3D软件的数值分析方式进行了开采影响分析,同时论证了采矿爆破振动对公路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m中段矿体开采后,地表公路最大沉降为1.2 mm,地表x向倾斜值最大为0.185 mm/m,y向倾斜值最大为0.13 mm/m;地表x向曲率值最大为0.011×10^(-3)m^(-1),y向曲率值最大为0.012×10^(-3)m^(-1);地表x向水平变形最大值为0.15 mm/m,y向水平变形最大值为0.12 mm/m,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采矿爆破时的地表质点振速小于规范规定的安全允许振速,采场爆破振动对地表影响很小。研究结果对该矿山深部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保安矿柱 数值模拟 地表公路 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开采扰动对露天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16
作者 王晓俊 吕文伟 +1 位作者 韩流 陈祥宸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0,共7页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边坡变形及地表塌陷,同时分析了酸刺沟煤矿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的位移变化。结果表明:概率积分法预测最大沉陷量为21 m左右,模拟计算最大沉陷量为22 m左右;两者的地表最大沉陷量均随着开采阶段的进行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符合地表沉陷形成移动盆地的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塌陷区位置一致;排土场边坡水平位移量与工作面推进长度呈正相关;工作面走向上,采空区两侧水平位移最大,呈现出向采空区中部滑移的特征,且总体表现为左侧边坡水平位移大于右侧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动 露天边坡 变形机制 地表沉陷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金属矿体充填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的耦合评估
17
作者 尹裕 黄开飞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5期58-63,67,共7页
为研究某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影响,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三维精细化建模、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评估的耦合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充填法开采,地表整体为均匀沉降,对地表建(构)筑物的稳定性... 为研究某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影响,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三维精细化建模、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评估的耦合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充填法开采,地表整体为均匀沉降,对地表建(构)筑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最大主应力随回采步骤的增加呈多项式增长趋势,最小主应力呈线性增长;通过理论分析计算,矿区地表变形值及质点振速均小于相关规程要求的临界值;各塑性区范围均较小,充填开采可有效避免拉伸、剪切破坏区域进一步扩大;矿体回采使得矿体正上方地表呈锥状下沉,矿区地表变形值均远小于规范中的临界变形值。地下开采不会对地表建(构)筑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充填采矿法 地表稳定性 耦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矿山地表移动监测-预测-预警系统研发
18
作者 王晓健 钟健 +1 位作者 牛鹏 张鹏海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10期12-15,共4页
地下矿山开采会导致地表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变形,对矿区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管线等设施造成损坏,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蚕庄金矿为例,利用SuperMap软件平台,将矿山的地形、地质、巷道、矿体等模型集成到一个虚拟场景中,采用MySQL... 地下矿山开采会导致地表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变形,对矿区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管线等设施造成损坏,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蚕庄金矿为例,利用SuperMap软件平台,将矿山的地形、地质、巷道、矿体等模型集成到一个虚拟场景中,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百度Echarts组件对数据进行图形化显示,建立了一个基于云服务架构的系统,实现了对地表移动的监测-预测-预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评价和信息管理。研究应用表明,蚕庄金矿目前地表位移较小,风险等级较低。系统建成后运行良好,有效保障了矿山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矿山 地表移动 多源异构数据 监测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汪沟铁矿地表塌陷坑出露规律与动态绿化
19
作者 赵云峰 《黄金》 CAS 2024年第7期102-105,共4页
崩落采矿法在铁矿石地下开采中广泛应用,但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破坏植被,是造成碳汇损失的主要原因,如何安全地控制地表塌陷范围与动态绿化,是低碳开采中需要首先解决的共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统计分析地表塌陷坑的出露规律,根据塌陷坑... 崩落采矿法在铁矿石地下开采中广泛应用,但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破坏植被,是造成碳汇损失的主要原因,如何安全地控制地表塌陷范围与动态绿化,是低碳开采中需要首先解决的共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统计分析地表塌陷坑的出露规律,根据塌陷坑间距计算公式,沿回采工作面的推进方向推算塌陷坑出露部位,即为卡车回填废石路线时须避开的危险部位;在塌陷坑周边选择两处方向垂直、边壁下部被散体较好覆盖的位置,作为废石回填地点,用卡车运送露天采场剥离的废石,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安全回填塌陷坑。在塌陷坑回填到预定高度后,对非采动活跃区的充填体进行覆土动态绿化,同时对地表裂缝用碎石与黏土充填。采取这些措施后,小汪沟铁矿塌陷区绿化面积达87%,有效维持了矿区生态环境,大幅降低了碳汇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地表塌陷 塌陷坑回填 动态绿化 碳汇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频器在煤矿井下皮带机中的应用及节能研究
20
作者 张立卓 云霄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1期85-87,共3页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煤矿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变频器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如此,智能变频技术的发展,例如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功能,使煤矿井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煤矿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变频器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如此,智能变频技术的发展,例如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功能,使煤矿井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研究变频器在煤矿井下皮带机中的应用及节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探讨了变频器在煤矿井下皮带机中的应用,并分析其节能效果,以期为煤炭行业提供实际可行的节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频器 煤矿 井下皮带机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