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Vertical Profiles of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a Tropical Climate Using Micro Rain Radar
1
作者 Joseph S. Ojo Omololu O. Daodu Olalekan L. Oj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2期140-155,共16页
In this paper, som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with considerable respect to rain rates (R) and radar reflectivity (Z) obtained in a tropical location are pr... In this paper, som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with considerable respect to rain rates (R) and radar reflectivity (Z) obtained in a tropical location are presented. Assessment of LWC allows applications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flight icing severity, aviation safety as well as signals traversing through the atmosphere. The parameters were typically measured using vertically-pointing Micro Rain Radar (MRR) over a period of 2 years (2011-2012) at Akure, a tropical location of Nigeria. The radar scanned at every 10 seconds and integrated over one minute samples to reduce event logging error associated with the instrument.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LWC typically reveals a prominent seasonal variation. However, majority of the LWC profiles has low LWC, less than 0.1 gm?3 while the maximum observed LWC is about 3.18 gm?3. A strong like hood 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melting layer height and the LWC, with the LWC reaches peak at the considerable height of about 4160 m which coincides precisely with the freezing height level (rain height of ~4520 m) of the study location. Good correlation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the LWC and R in most of the heights considered. The results obtained will assist system engineers to assess the level of absorption, reflection and attenu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s a result of precipitable LWC along the transmitting paths. The novelty of the present work is in the area of linking LWC and Z as against usual relation between Z and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water content micro RAIN RADAR Vertical Profile TROPICAL CLIMAT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 Pollution in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of the Main Stem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2
作者 WANG Che-huaSenior Engineer, Changjiang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Wuhan 430051, China PENG BiaoSenior Engineer, Changjiang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Wuhan 430051,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3-68,共6页
It has become general for surface waters being polluted by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 test was pe... It has become general for surface waters being polluted by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 test was performed on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water, bottom material and fish bodies which were sampled from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 researchers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sorts, concentration level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MEG (Multimedia Environmental Goal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① the water body of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has been generally polluted. In the test, totally 12 types with 308 kinds of organic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The main pollutants were paraffins, PAHs and lipids; and ② micro organic pollutant content in fish bodies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bottom material which is in turn higher than that in water; and ③ pollution is relatively severe in the river reaches of mid-to-large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cities with fairly great TAS (Total Ambient Severity) of public health and ecologic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content level distribution features water POLLUTION situation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main stem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35 kV 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微水测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4-88,102,共6页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扩大,对供电设备的质量、寿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35 kV 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是供电设备中的关键部件,研究影响其微水含量变化的因素对消除电气设备安全隐患、提高电气设备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扩大,对供电设备的质量、寿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35 kV 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是供电设备中的关键部件,研究影响其微水含量变化的因素对消除电气设备安全隐患、提高电气设备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分析了35 kV GIS设备微水来源及其危害性,介绍了微水测试方法和测试流程。基于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35 kV GIS微水测试数据,分析了GIS设备气室微水含量的变化率以及温湿度对GIS微水含量的影响。[结果及结论]不同品牌GIS微水含量差异较大。湿度变化会对GIS微水含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温度变化并不会对GIS微水含量产生影响,温湿度对不同品牌GIS微水含量影响差异较大。因此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GIS微水含量测试计划,并采用实时在线监测装置,不断优化测试流程,达到精益化检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轨道交通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 微水含量 精细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花及灵芝精萃物保湿霜对人体皮肤微生态的影响
4
作者 冯静 周少璐 +5 位作者 黄健聪 文霞 苏皑庭 黄迪 施庆珊 谢小保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CAS 2024年第10期36-49,共14页
为探讨天然植物源提取物护肤品对人体皮肤微生态的影响,以山茶花及灵芝精萃物保湿霜为供试物,采用16S rRNA及IT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电容法测定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揭示了保湿霜使用前及使用后14 d和28 d时皮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为探讨天然植物源提取物护肤品对人体皮肤微生态的影响,以山茶花及灵芝精萃物保湿霜为供试物,采用16S rRNA及IT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电容法测定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揭示了保湿霜使用前及使用后14 d和28 d时皮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变化过程与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山茶花及灵芝精萃物保湿霜的使用增加了皮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真菌种群的物种数量。D0、D14及D28组样本分别聚类在不同区域且具备明显区分度。两种保湿霜的使用未改变皮肤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群落构成,使用前后细菌及真菌优势门相同。在属水平上,山茶花及灵芝精萃物保湿霜的使用显著增加了细菌中葡萄球菌属和表皮杆状菌属的相对丰度,但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呈无序变化。此外,两种保湿霜的使用均大幅提升了皮肤角质层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山茶花及灵芝精萃物保湿霜具有补水保湿功效,可有效调节并改善皮肤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湿霜 皮肤 微生态 高通量测序 角质层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实含水率对黏土路基填料动力回弹模量影响研究
5
作者 亓帅 马伟 +2 位作者 索智 汪晶 刘锦辉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黏土是一种常用的路基填料。现场施工中,受降雨、蒸发等的影响,黏土路基填料通常在宽含水率范围下(包括最优含水率及其干湿侧)完成压实,形成情况各异的微观骨架,动力荷载作用下呈现出不同刚度特性。对5种压实含水率的黏土路基填料开展... 黏土是一种常用的路基填料。现场施工中,受降雨、蒸发等的影响,黏土路基填料通常在宽含水率范围下(包括最优含水率及其干湿侧)完成压实,形成情况各异的微观骨架,动力荷载作用下呈现出不同刚度特性。对5种压实含水率的黏土路基填料开展了动力回弹模量和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土体在最优含水率w_(opt)及其干侧压实时,土骨架为团粒-团粒接触结构,孔隙分布呈现双峰特性;当土体在最优含水率w_(opt)湿侧压实时,土骨架为颗粒-颗粒接触结构,孔隙分布呈现单峰特性。回弹变形ε_(1r)和回弹模量Mr在不同压实含水率下随振次的变化规律相近,在加载初始阶段呈现迅速变化(减小/增大)的趋势,后随加载次数增加逐步趋于稳定。ε_(1r)和Mr随压实含水率的增大分别呈现“倒钟型”和“钟型”的曲线变化趋势;特征含水率w_(-cha)定义于曲线转折点处,将ε_(1r)和Mr的变化分为2个阶段:当w_(opt),w增大导致ε_(1r)下降和Mr上升;当w≥w_(opt),w增大导致ε_(1r)上升和Mr下降,该规律可归因于团粒和基质吸力的变化。土体刚度在w_(opt)干侧和湿侧均小于w_(opt)的对应值,为保证路基良好的刚度性能,工程现场过湿和过干的压实含水率均需采取措施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压实含水率 动力荷载 回弹模量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位对土壤水分及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田迅 高凯 +2 位作者 张丽娟 于永奇 韩国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的影响,为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境内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沙地样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底、坡顶、阴坡和阳坡等坡... [目的]探讨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的影响,为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境内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沙地样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底、坡顶、阴坡和阳坡等坡位的植被和土壤水分等指标的测定,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坡底以多年生杂类草占优,阴坡以灌木、半灌木及多年生禾草为主,阳坡以灌木、半灌木、多年生禾草及1,2年生植物为主,坡顶以多年生禾草和1,2年生草本植物为主;0—50cm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坡底>阴坡>阳坡>坡顶,生物量顺序与土壤平均含水量一致;坡顶、坡底、阳坡和阴坡各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因土层和坡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0—50cm各层平均变异系数坡顶最大,坡底次之,阳坡最低;生物量和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0—5,5—10和20—30cm土壤含水量与生物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结论]微地形对植被种类和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影响,且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物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生物量 含水量 变异系数 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kV环网柜SF_6气体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 被引量:8
7
作者 陈辉 朱广名 安向阳 《广东电力》 2013年第3期65-68,94,共5页
根据影响环网柜SF6气体绝缘性能的因素,选择气体密度和微水含量作为SF6气体的在线监测量。通过分析气体密度与压力的关系,以及气体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转换关系,确定监测量的检测方法。针对环网柜的特点和安装环境,设计了10 kV环网柜SF... 根据影响环网柜SF6气体绝缘性能的因素,选择气体密度和微水含量作为SF6气体的在线监测量。通过分析气体密度与压力的关系,以及气体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转换关系,确定监测量的检测方法。针对环网柜的特点和安装环境,设计了10 kV环网柜SF6气体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提出采集单元、集中单元和后台主站的技术实现方案,并对系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网柜 SF6气体 密度 微水含量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耗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巧珍 郝卫平 +1 位作者 龚道枝 王庆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育期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5年4~11月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新城子蔡家甸有机苹果基地布设了3种灌溉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及对照(不灌溉)共4个处理、3个重复的对比试验。...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育期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5年4~11月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新城子蔡家甸有机苹果基地布设了3种灌溉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及对照(不灌溉)共4个处理、3个重复的对比试验。分别在苹果树开花期、枝条速长期、成熟期和封冻前灌水,依据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效率以及田间土壤实际含水率等因素确定灌水量。结果表明:(1)在3种灌溉方式处理中,微喷灌、滴灌处理的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较高,入渗深度在80 cm以内,未产生水分深层渗漏。管灌向下入渗深度大于微喷灌和滴灌,达到120 cm。(2)在整个生育期内,微喷灌和滴灌处理比管灌节约灌水量分别是31.99%和49.83%;微喷灌和滴灌条件下果园耗水量较管灌分别减少11.52%和12.49%。(3)从产量来看,微喷灌、滴灌、管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5.74%、9.99%和0.78%;微喷灌产量达到51 000 kg/hm2;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达到9.288 kg/m3。总体看来,微喷灌是相对较好的节水增效灌溉方式,值得在果园灌溉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微喷灌 土壤含水率 耗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淑日 王广河 刘卫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7-21,共5页
对 2 0 0 0年 4月 1 4日河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进行了飞机探测。利用探测所取得的微物理资料 ,配合同期的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对云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云中液态水含量。
关键词 微物理结构 液水含量 粒子谱 层状云 降水物理过程 天气形势 卫星云图 雷达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纸绝缘设备微水量的定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严欣 蔡金锭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78-1484,共7页
针对目前极少有文献对极化去极化电流内部弛豫信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去极化电流微分谱线的峰谷点数来评估油纸绝缘系统微水含量的方法。利用极化去极化电流法获取去极化电流谱线,通过去极化电流微分谱线得到峰谷点数,以此作为诊... 针对目前极少有文献对极化去极化电流内部弛豫信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去极化电流微分谱线的峰谷点数来评估油纸绝缘系统微水含量的方法。利用极化去极化电流法获取去极化电流谱线,通过去极化电流微分谱线得到峰谷点数,以此作为诊断油纸绝缘系统微水含量的依据。研究发现,去极化电流微分谱线峰谷点数随油纸绝缘设备微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运用峰谷点数可定性评估油纸绝缘设备微水含量,且峰谷点数越多,微水含量越严重。最终的理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研究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评估油纸绝缘系统的微水含量提供了一种可靠而有力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微水含量 去极化电流微分谱线 峰谷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辊磨对金矿石堆浸效果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远 印万忠 +2 位作者 马英强 迟晓鹏 黄发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31-1537,共7页
采用常规颚式破碎机和高压辊磨机破碎设备,开展两种不同破碎方式下金矿石柱浸试验,研究不同破碎方式对较粗粒级金矿石堆浸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破碎产品特性及显微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究高压辊磨方式在金矿石处理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 采用常规颚式破碎机和高压辊磨机破碎设备,开展两种不同破碎方式下金矿石柱浸试验,研究不同破碎方式对较粗粒级金矿石堆浸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破碎产品特性及显微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究高压辊磨方式在金矿石处理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压辊磨机较常规颚式破碎机产品粒度略细,颗粒表面裂纹更加丰富、堆浸体系饱和含水率较高,高压辊磨机对改善堆浸体系渗透效果和提高浸出率的效果明显;在相同条件下,试验金矿石浸出率提高约3.5%~6.8%,浸出剂耗量减少3.2%~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方式 高压辊磨机 堆浸 微裂纹 饱和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茄子茎直径微变化与作物水分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29
12
作者 孟兆江 段爱旺 +2 位作者 刘祖贵 张寄阳 卞新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516-2522,共7页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土培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茄子(Solanummelongena,品种新乡糙青茄)为材料进行了植株茎直径微变化(膨胀或收缩)与作物体内水分状况的关系试验研究,旨在为利用茎直径微变化无损快速诊断作物水分状况提供理论依...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土培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茄子(Solanummelongena,品种新乡糙青茄)为材料进行了植株茎直径微变化(膨胀或收缩)与作物体内水分状况的关系试验研究,旨在为利用茎直径微变化无损快速诊断作物水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盆栽和小区试验均采用两因素(土壤水分梯度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随机区组设计,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分别取田间持水量的80%FC(Fieldwatercapacity),70%FC,60%FC和50%FC;生育阶段分别为苗期、花果期和采收期;共有4×3=12个处理组合,重复3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较高土壤含水量或在较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在晴好的天气里,茄子茎直径都是在白天收缩,傍晚、夜间复原或膨胀,而且这种微变化动态与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株茎胀缩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高水分条件下,植株茎收缩幅度小,复原能力强;低水分条件下,植株茎收缩幅度大,恢复能力差。茎直径变化对环境因子水汽压差(VPD)的响应比较敏感,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8938。茎直径变化量(ΔSd)与叶水势(ψL)、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7和0·965。这些结果显示,茎直径变化量能灵敏、实时、准确地反映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与其它作物水分诊断方法(叶水势法,叶片相对含水量法,细胞液浓度法等)相比,茎直径微变化法可能具有简便、稳定、无损、连续监测和自动记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诊断 茎直径微变化 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夹砂层的持水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建生 张健 +3 位作者 詹泸成 黄德文 张超 张家甫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2-417,共6页
为研究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农业采用的"压砂"保墒方法机理,进行3种室内土柱(均质土柱、夹3 cm厚砂层的土柱、夹5 cm厚砂层的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并建立微观模型对夹砂层阻水现象进行分析。通过烘干法和MAT253稳定气体同位素质谱仪... 为研究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农业采用的"压砂"保墒方法机理,进行3种室内土柱(均质土柱、夹3 cm厚砂层的土柱、夹5 cm厚砂层的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并建立微观模型对夹砂层阻水现象进行分析。通过烘干法和MAT253稳定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土柱不同深度2个时间点(13 d、197 d)的含水率和土壤水的δD、δ18O,得到不同时间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土壤水δD~δ18O关系。结果表明:(a)黄土中夹砂层的存在起到了减缓水流下渗的作用,而不是阻止水分下渗。(b)夹砂层的这种阻水效果一方面是由于砂层薄膜水的持水量远小于黄土,从而阻滞了水流的下渗;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介质突变界面处过水断面面积突然减小,以致降低了水流的下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夹砂层 含水率 同位素 持水机制 微观层面 薄膜水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坡面尺度微地形和次降雨对5 m土壤水分影响的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贺美娜 童永平 +2 位作者 王云强 卢玉东 赵亚丽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微地形和次降雨是坡面尺度土壤水分状况与侵蚀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阐明其对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变异性的影响,采用高密度布点方法,结合经典统计学,研究了陕北黄土区坡面尺度微地形和次降雨对0—5 m土壤水分数量与空间分布特征... 微地形和次降雨是坡面尺度土壤水分状况与侵蚀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阐明其对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变异性的影响,采用高密度布点方法,结合经典统计学,研究了陕北黄土区坡面尺度微地形和次降雨对0—5 m土壤水分数量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降雨(降雨量为88.6 mm)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为0—40 cm;(2)在垂直剖面上降雨前坡面、降雨后坡面及降雨后坳沟,三者土壤水分均在表层为降低型,中间为稳定型,深层分别为波动型、增长型和降低型;(3)表层(0—40 cm)降雨前坡面与降雨后坡面和坳沟均有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水分与其他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4)沿坡长方向降雨前后坡面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相同且与降雨后坳沟变化趋势相反,在10—50 m坡长三者的深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坡面尺度土壤水分优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坡面 降雨 土壤含水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纸绝缘特性研究及微水含量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邹阳 林超群 叶荣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125,共9页
为充分发挥FDS宽频介电信息量丰富的优势,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油纸绝缘微水含量的定量评估,首先对不同微水含量油纸绝缘试品的频域介电谱(即"频谱")进行了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向后选择多元回归法建立微... 为充分发挥FDS宽频介电信息量丰富的优势,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油纸绝缘微水含量的定量评估,首先对不同微水含量油纸绝缘试品的频域介电谱(即"频谱")进行了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向后选择多元回归法建立微水含量评估模型。最终的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取的9个特征参量均对微水含量产生显著性影响且只有测试频率为10-1 Hz处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线性显著。最后基于新测试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其中计算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大部分小于4%且方程的决定系数R2高达0.9971,充分验证了本文所构建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介电谱法 微水含量 向后选择多元回归 频域特征参量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中结合水对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召田 潘斌 +2 位作者 吴昱东 张炳晖 梁珍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5-1572,1579,共9页
通过室内红黏土试样的直剪试验和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了含水量对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并对红黏土中吸附结合水含量和类型进行了测定和划分,阐释了结合水影响红黏土强度特性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1)红黏土吸附曲线可分为稳定吸附阶段(RH&... 通过室内红黏土试样的直剪试验和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了含水量对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并对红黏土中吸附结合水含量和类型进行了测定和划分,阐释了结合水影响红黏土强度特性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1)红黏土吸附曲线可分为稳定吸附阶段(RH<0.908,此阶段主要吸附强结合水),强吸附阶段(RH=(0.908,0.976),这一阶段主要吸附弱结合水),吸附平衡阶段(RH>0.976);(2)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值与黏聚力均随含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均存在临界含水量,R1和R2分别约为23.0%和12.0%(与各自的土中结合水总含量接近),内摩擦角则随含水量增加不断减小,呈一阶线性负相关;(3)红黏土强度的改变是土中各种微观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土中吸附水主要为强结合水时,颗粒间的水膜连结力和胶结作用力增大,宏观表现为黏聚力增大,抗剪强度增大;(4)随着土中自由水的出现,结合水膜变厚,水膜连结力减弱,同时胶结作用也被破坏,黏聚力下降,抗剪强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含水量 抗剪强度 结合水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吕梁地区马兰黄土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玲玲 龙建辉 +1 位作者 邢鲜丽 郭晓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7-563,共7页
以山西省吕梁地区原状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Q3黄土开展不同初始含水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静三轴剪切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探讨了冻融作用对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含水率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以山西省吕梁地区原状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Q3黄土开展不同初始含水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静三轴剪切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探讨了冻融作用对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含水率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冻融循环作用会使土体在剪切时更容易屈服,在围压和含水率一定时,土体的破坏应力随冻融循环的叠加呈整体下降趋势。含水率对偏应力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冻融循环作用。黄土的强度参数随冻融循环作用表现为黏聚力随冻融循环次数呈指数函数型降低,内摩擦角几乎没变化。同时,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大颗粒破碎为小颗粒和碎屑集合体,孔隙比增大。这一研究成果可为吕梁地区由于冻融作用引起的滑坡发生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马兰黄土 含水率 强度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微润灌溉对大棚空心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英姿 申丽霞 尹玉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19,27,共5页
为研究交替微润灌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大棚内用土箱种植空心菜,将交替灌溉与微润灌溉相结合,以常规充分灌水作对照,共设置3组处理,重复试验2次,研究交替微润灌溉下不同压力水头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对大棚... 为研究交替微润灌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大棚内用土箱种植空心菜,将交替灌溉与微润灌溉相结合,以常规充分灌水作对照,共设置3组处理,重复试验2次,研究交替微润灌溉下不同压力水头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对大棚空心菜的单叶叶面积、植株鲜重及植株含水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植株干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交替微润灌溉能得到更高产量。在微润管埋深15 cm,微润管间距30 cm的条件下,1.0 m压力水头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灌溉 微润灌溉 压力水头 土壤含水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片水分间接柔性测量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东升 张文卓 +2 位作者 陈为凤 高晓红 胡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0-133,共4页
针对当前植物节水灌溉非闭环控制问题 ,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 ,依据植物茎和叶的几何尺寸参数与其水分之间存在直接、准确的对应关系 ,当测量精度达到微米量级时 ,就可以此类参数作为精确的反馈控制变量 ,提出利用植物本身的生理调控... 针对当前植物节水灌溉非闭环控制问题 ,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 ,依据植物茎和叶的几何尺寸参数与其水分之间存在直接、准确的对应关系 ,当测量精度达到微米量级时 ,就可以此类参数作为精确的反馈控制变量 ,提出利用植物本身的生理调控机制和基于物理方法的植物水分非破坏性高精度检测技术 ,实现精密高效的闭环微灌溉智能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优化节水灌溉。研制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的微位移传感器 ,对丰富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形成农业新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水分 微位移传感器 节水灌溉 植物水分精密诊断 植物器官尺寸参数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与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子祺 钱书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6-540,共5页
为研究地面表层土壤中水分含量变化与震前记录到微震和极微震的关系 ,进行了声波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探讨震前微破裂引起的声波能否改变土壤表层的水分含量 ,从而建立起遥感图像中的热异常信息与孕震关系 .通过实... 为研究地面表层土壤中水分含量变化与震前记录到微震和极微震的关系 ,进行了声波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探讨震前微破裂引起的声波能否改变土壤表层的水分含量 ,从而建立起遥感图像中的热异常信息与孕震关系 .通过实验发现 ,声波对土壤作用使得原本自然蒸发呈降低趋势的湿度值呈上升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 遥感 土壤水分含量 微破裂 微震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