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6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ng land subsidence near metro lines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with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被引量:4
1
作者 Tao Li Guoxiang Liu +3 位作者 Hui Lin Rui Zhang Hongguo Jia Bing Y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年第3期137-147,共11页
Land subsidenc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metro line (ML) stability.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multi- 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MTI) method to detect land subsidence near M... Land subsidenc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metro line (ML) stability.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multi- 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MTI) method to detect land subsidence near MLs is presented. In particular, our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provides surface subsidence measurements with high observation density. The MTI method tracks both point-like targets and distributed targets with temporal radar back- scattering steadiness. First, subsidence rates at the point targets with low-amplitude dispersion index (ADI) values are extracted by applying a least-squared estimator on an optimized freely connected network. Second, to reduce error propagation, the pixels with high-ADI values ar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groups according to ADI intervals and processed using a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strategy to obtain the distributed targets. Then, nonlinear subsidence components at all point-like and distributed targets are estimated using phase unwrapping and spatiotemporal filtering on the phase residuals. The proposed MTI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ct land subsidence near MLs of No. 1 and 3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using 18 TerraSAR-X images acquired between April 21, 2008 and October 30,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subsidence rates of the stations distributed along the two MLs are -12.9 and -14.0 ram/year. Furthermore, three subsidence funnels near the MLs are discovered through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The testing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atisfactory capacity of the proposed MTI method in providing detailed subsidence information near M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temporal InSAR - Subsidence Baoshan district - Shanghai metro lin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a deep top-down zoned pit-in-pit excavation close to existing metro lines through winter
2
作者 Wenxin CAO Pengjiao JIA +3 位作者 Pengpeng NI Wen ZHAO Cheng CHENG Fei WANG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1期1680-1697,共18页
Though a comprehensive in situ measurement project,the performance of a deep pit-in-pit excavation constructed by the top-down method in seasonal frozen soil area in Shenyang was extensively examined.The measured exca... Though a comprehensive in situ measurement project,the performance of a deep pit-in-pit excavation constructed by the top-down method in seasonal frozen soil area in Shenyang was extensively examined.The measured excavation responses included the displacement of capping beam and retaining pile,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and deformation of metro lines.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field data,some major findings were obtained:1)the deformations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fluctuat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2)the deformation variation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awing of seasonal frozen soil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winter,although the excavation depth was smaller than before,3)the influence area of ground settlement was much smaller because of the features of seasonal frozen sandy soil,4)the displacement of metro line show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effect,and the tunnel lining had an obviously hogging displacement pattern,and 5)earth pressure redistribution occurred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freezing-thawing of seasonal frozen soil and excavation,leading to the deformation of metro line.The influence area of ground settlement wa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Shanghai soft clay or other cases reported in literatures because of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henyang.However,the deformation of metro lines was significantly lager after the thawing of the frozen soil,the stress in deep soil was redistributed,and the metro lines were forced to deform to meet a new state of equilib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excavation metro lin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EFORMATION seasonal frozen soil
原文传递
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高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确定双线小净距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维持掌子面稳定所需极限支护压力。[方法]综合利用数值模拟、理论解析和工程验证的方法对双线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开展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对双线小净距盾构隧道掌子面失稳模式和极限支护... [目的]确定双线小净距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维持掌子面稳定所需极限支护压力。[方法]综合利用数值模拟、理论解析和工程验证的方法对双线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开展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对双线小净距盾构隧道掌子面失稳模式和极限支护压力进行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双线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解析模型,并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了维持掌子面稳定所需的极限支护压力。[结果及结论]小净距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形成联合土拱,联合土拱作用下,维持双线小净距隧道开挖面稳定所需的极限支护压力会显著增加。理论解析表明,当净距小于0.5D(D为隧道直径)时,极限支护压力随着净距增大而增大;当净距超过0.5D时,极限支护压力随着净距的增大而减小;当净距超过2.0D时,联合土拱无法形成,此时破坏模式与单洞隧道破坏模式相同,净距对极限支护压力不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双线隧道 小净距 开挖面稳定性 极限支护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4
作者 段兴旺 杜飞龙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2期48-54,共7页
随着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的日益紧密,城际铁路和地铁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盾构施工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施工为研究对象,就盾构机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 随着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的日益紧密,城际铁路和地铁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盾构施工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施工为研究对象,就盾构机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工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贯入度、掌子面压力、推力等切削参数对刀盘扭矩的影响规律,以及城际联络线上行轨道和结构沉降的变化状态。此外,对刀盘扭矩与螺旋机控制、同步注浆、克泥效材料注入以及补浆等施工过程关键控制技术进行总结。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盾构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 磨桩 下穿城际联络线 掘进参数 沉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120 km地铁快线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勇 李杨 +1 位作者 左建勇 梁习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6-1167,共12页
为探明设计时速120 km快速地铁列车在多区段桥隧衔接线路运行时的气动效应和气密性能,采用实车试验的方法,在武汉某多区段桥隧衔接地铁快线对某4车编组的新研A型密封性地铁列车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实验测试系统采用LL-250-15A型Kulite... 为探明设计时速120 km快速地铁列车在多区段桥隧衔接线路运行时的气动效应和气密性能,采用实车试验的方法,在武汉某多区段桥隧衔接地铁快线对某4车编组的新研A型密封性地铁列车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实验测试系统采用LL-250-15A型Kulite压力传感器,通过测量列车外部和内部的瞬态压力变化,分析全线路车外压力波动特性,对比沿列车长度方向不同测点位置的压力变化幅值,并分析不同空调状态下的车内压力舒适性。经过3次实验测试分析,该实验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结果表明:全线路运行时,列车在隧道段内加减速导致车外压力变化幅值明显大于高架段,气动效应最恶劣的位置为地下段人防门变截面处,列车上行通过该处时车外任意3 s内压力变化幅值为1 071 Pa,下行通过该处时车外任意3 s内压力变化幅值为905 Pa;相对于下行线全线路,上行线车外任意3 s内压力变化幅值大18.3%;列车正线运营时压力波保护阀会在压力变化剧烈区段进行动作响应,列车上行时,空调开启、压力波保护阀正常启用状态下,车内任意3 s内压力变化幅值相对于压力波保护阀打开未启用时减少了16%,下行时,减少了28%,空调压力波保护阀能够有效降低车外压力波动对车内气压变化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快速地铁线路设计、地铁列车运营及地铁气密性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快线 桥隧衔接 实车试验 压力波 气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隧道衬砌-围岩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瞿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1,192,共6页
[目的]3D打印技术在工程结构施工的研究和应用已逐渐深入,应用3D打印建造地铁隧道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而3D打印施工过程中,衬砌与隧道围岩的共构效果和协同工作性能的保障是构建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关键,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目的]3D打印技术在工程结构施工的研究和应用已逐渐深入,应用3D打印建造地铁隧道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而3D打印施工过程中,衬砌与隧道围岩的共构效果和协同工作性能的保障是构建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关键,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通过试验模拟不同围岩条件下的界面特性,深入研究了3D打印隧道施工中衬砌和围岩之间的粘结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及结论]围岩表面的粗糙度对3D打印衬砌混凝土的粘结效果有显著影响,而表面涂覆涂层能够有效改善衬砌-围岩界面的粘结性能,通过填补衬砌-围岩界面的微观不平整有利于提高3D打印衬砌施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衬砌 3D打印 粗糙度 粘结力学性能 界面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出入线扩散体型声屏障降噪效果研究
7
作者 徐平 杜炫錡 +2 位作者 何况 杨延峰 刘向明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7,100,共8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运营引起的噪声污染问题,以郑州地铁5号线中州大道车辆段出入线为工程实例,对加装声屏障前后的噪声进行现场测试,采用Virtual Lab软件对声屏障的降噪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仿真模拟与实测声压级随声源频率的变化曲线...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运营引起的噪声污染问题,以郑州地铁5号线中州大道车辆段出入线为工程实例,对加装声屏障前后的噪声进行现场测试,采用Virtual Lab软件对声屏障的降噪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仿真模拟与实测声压级随声源频率的变化曲线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验证了声学仿真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采用声压级插入损失表征声屏障的降噪效果,进一步研究三角尖劈型、QRD序列和PRD序列、微穿孔板-PRDⅠ型复合结构等类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尖劈角度对三角尖劈型声屏障降噪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较高不规则度有利于提高PRD型声屏障对绕射声的扩散作用,降噪效果比QRD型声屏障更佳;PRDⅠ型声屏障的整体降噪效果略高于PRDⅡ型声屏障,适当降低扩散体设计频率、增加阶数和扩大槽宽均能提升PRDⅠ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在微穿孔板-PRDⅠ型复合声屏障扩散体端部凹槽中添加微穿孔板共振吸音结构,能进一步提高扩散体端部结构的降噪增益,对改善地铁出入线噪声环境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出入线 扩散体型 声屏障 插入损失 降噪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昆明地铁4号线沿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馨 李益敏 +3 位作者 冯玥雯 段明坤 杨羽彤 计培琨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8期107-110,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形变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威胁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在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地表形变领域有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形变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威胁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在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地表形变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针对地铁运营中引发的地面沉降,本研究基于30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对昆明4号地铁线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并用地理加权回归对沉降结果进行插值处理,得到连续的沉降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地铁4号线运营以后,研究区内的抬升速率由53 mm/a提升到85 mm/a;沉降速率由74 mm/a提升到137 mm/a,4号线运营后年累计沉降值约为运营前的两倍,最大累计沉降值高达171 mm,最大累计抬升量为106 mm。研究发现监测区的地表形变均与形变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昆明地铁4号线 地面沉降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技术在城市地铁勘察中的研究与案例浅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乾坤 胡清茂 +1 位作者 赵晓亮 郑江波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06-214,共9页
在城市地铁勘察中,岩溶、断裂及软土等不良地质是主要工程隐患,严重威胁着工程后续的施工建设安全,在常规地质勘察之外,有必要采用有效且适宜于城市环境的物探手段予以查明,提高勘察资料的可靠度和覆盖面。城市环境复杂,场地条件限制多... 在城市地铁勘察中,岩溶、断裂及软土等不良地质是主要工程隐患,严重威胁着工程后续的施工建设安全,在常规地质勘察之外,有必要采用有效且适宜于城市环境的物探手段予以查明,提高勘察资料的可靠度和覆盖面。城市环境复杂,场地条件限制多,不同物性干扰强,整体物探环境恶劣。笔者以徐州地铁4、5号线勘察为例,首先针对具体场地条件进行物探环境评估;其次对各种物探方法进行技术适应性分析,提出场地环境与技术方法的最佳耦合;最后,总结出一套适用性与操作性强的物探技术模式。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微动、瞬变电磁等技术可作为城区主要的地面物探手段,能初步查明岩溶、断裂等地质体的位置与赋存特征;②在岩溶精细探测上,孔间CT(电磁波)技术能进一步圈定岩溶的发育规模和空间位置;③地面与孔间物探的合理选用或联合应用,能够提供不同勘察阶段、不同勘察精度所需的地质资料,满足城市地铁勘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地质体 徐州地铁4、5号线 地铁勘察 微动 瞬变电磁 地震映像 孔间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国内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10
作者 张博远 方兴 罗蕾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明晰我国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现状,发现现存问题,为使线路标识色更好地适应大运量轨道交通情境提出新的设计策略。方法对相关学术文献和现有实践进行探讨;搜集并整理国内各城市已投入使用的地铁线路标识色,并依据孟塞尔系统对色彩的... 目的明晰我国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现状,发现现存问题,为使线路标识色更好地适应大运量轨道交通情境提出新的设计策略。方法对相关学术文献和现有实践进行探讨;搜集并整理国内各城市已投入使用的地铁线路标识色,并依据孟塞尔系统对色彩的色度属性进行分析;以问卷方式展开色彩舒适度调研,以探索地铁线路标识色色度属性对其舒适度的影响。结果阐释了当前国内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实践的基本原则及对应的实施方法,将其设计诉求总结为功能和赋能两种层次,并梳理了其内部的六种向度;发现了关于色彩可读性和舒适性的规律。结论在地铁线路标识色设计中,色彩可读性的潜在影响常被忽略,其应被作为相关设计实践的重要考量因素;地铁线路标识色的舒适度受其明度对比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复杂地铁线网的色彩设计策略,以维系地铁信息界面兼顾辨识度和舒适度的色彩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线路标识色 现状调研 可读性 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非载客运行联络线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方案研究
11
作者 卢春方 甘甜 +3 位作者 夏三县 王艳 余伟之 刘宇圣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11期87-91,共5页
地铁非载客运行联络线区间防排烟设计方案一般采用在联络线区间设置射流风机辅助排烟,该方案需要在联络线区间隧道安装2台射流风机,但运营期间射流风机巡检维护困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采用SES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际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地铁非载客运行联络线区间防排烟设计方案一般采用在联络线区间设置射流风机辅助排烟,该方案需要在联络线区间隧道安装2台射流风机,但运营期间射流风机巡检维护困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采用SES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际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郑州地铁1号、2号线联络线区间火灾工况下的通风排烟方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7种不使用射流风机通风排烟工况的排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联络线区间隧道实际火灾工况下,在不开启射流风机时,排风车站需要4台隧道风机全部开启排烟,送风车站至少开启2台隧道风机送风,可确保排烟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满足区间隧道通风排烟要求,为减少运营维护工作量,降低轨行区安全隐患,可以取消射流风机。此外,分析送风机和排风机开启数量对通风排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启风机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增开排风机的通风排烟效果优于送风机,且风机开启数量较小时,增开排风机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联络线 隧道通风 防排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客流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金海 窦亮 +2 位作者 张猛 秦义展 孙颖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6,142,共6页
城市轨道交通新开通线路初期运营客流预测是开展初期运营安全评估和运营组织筹备的基础性工作。分析初期运营客流预测在预测期、研究对象、基础数据和预测模型方面的特点,总结该类预测工作开展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适用于初... 城市轨道交通新开通线路初期运营客流预测是开展初期运营安全评估和运营组织筹备的基础性工作。分析初期运营客流预测在预测期、研究对象、基础数据和预测模型方面的特点,总结该类预测工作开展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适用于初期运营客流预测的技术路线,阐述其中基础资料收集、交通调查、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出行需求预测、评估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的研究要点,并概括总结客流预测指标、对既有线的影响评估、需要重点关注的车站等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初期运营客流预测重点在于准确把握城市及交通发展现状,而解读城市及交通发展现状资料并掌握其运行现状特点,研判其短期发展趋势是初期运营客流预测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宏观交通需求分析模型对微观客流指标预测的精度不足问题,可在城市宏观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类交通调查建立城轨系统出行需求分析专题模型。本研究成果以期为初期运营客流预测的技术方法、研究内容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初期运营 客流预测 新开通线路 需求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早高峰轨道交通缓挤的时空行为规划策略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
13
作者 陈子浩 罗歆兰 +2 位作者 王德 游智敏 周新刚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9,共8页
针对上海市严峻的轨道交通高峰客流拥挤问题,在时空行为规划框架下进行缓挤策略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利用智能卡数据模拟乘客出行时空轨迹,基于拥挤形成的时空过程视角识别轨道交通拥挤情况,划分拥挤类型,并追溯拥挤客流的来源与... 针对上海市严峻的轨道交通高峰客流拥挤问题,在时空行为规划框架下进行缓挤策略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利用智能卡数据模拟乘客出行时空轨迹,基于拥挤形成的时空过程视角识别轨道交通拥挤情况,划分拥挤类型,并追溯拥挤客流的来源与去向。同时,深入挖掘乘客的出行目的、出行规律和出行约束等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出行特征人群提出信息推荐、预约进站、调整上班时间以及转移就业岗位等时间、空间和行为策略,并定量评估策略实施的缓挤潜力,为治理城市轨道交通拥挤问题提供可借鉴的视角、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行为规划 时空过程视角 城市轨道交通拥挤 缓挤策略 轨道交通9号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的武汉地铁7号线生活服务业空间分布
14
作者 段红伟 刘飞 苏瑞雪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2-27,共6页
基于2020年武汉市生活服务类POI数据,利用时空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武汉市地铁7号线生活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生活服务设施呈现“中心集中,边缘分散”的布局模式,江汉区、江岸区、武昌区、洪山区等武汉中心城区形成密集、... 基于2020年武汉市生活服务类POI数据,利用时空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武汉市地铁7号线生活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生活服务设施呈现“中心集中,边缘分散”的布局模式,江汉区、江岸区、武昌区、洪山区等武汉中心城区形成密集、连片的核心集聚区域,江夏区、黄陂区等周边地区形成低集聚区域;生活服务设施中,购物服务、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最为广泛,住宿服务空间分布最集中,休闲娱乐服务方向趋向性最低,科教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和趋向性都不太明显;生活服务设施之间具有正相关性,餐饮、购物、医疗保健与休闲娱乐这三类的空间相关性高,科教文化与住宿、购物之间空间相关性相对较低,住宿与其他生活服务类设施相关性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武汉市地铁7号线 生活服务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运营实践——以昆明地铁4号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雄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对企业运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运营方式制约了数据的使用和资源的共享。随着交通强国战略、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地铁作为居民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额运营成本与传统运营管理手段不匹配的矛盾... 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对企业运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运营方式制约了数据的使用和资源的共享。随着交通强国战略、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地铁作为居民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额运营成本与传统运营管理手段不匹配的矛盾,亟需从传统思维向数字思维转变,以数字化驱动运营管理质量提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本文对轨道交通数字化运营的难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以昆明地铁4号线为案例,展示4号线运营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及数字化运营的经济效益成果。4号线通过搭建基于云平台的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及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并同步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变革,实现地铁数字化运营,以实践推进企业降本增效,为同行业提供了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数字化转型 云平台 综合自动化系统 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 昆明地铁4号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铁18号线车辆大架修模式优化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睿 涂一麟 刘衡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2期69-74,共6页
成都地铁18号线首次采用改造后的市域A型车,运行速度为140km/h,其大架修模式尚无可参考借鉴案例。考虑其运行速度高、线路长、站点少和运营里程累积快等特点,若遵循《成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将造成过度修情况,增加不... 成都地铁18号线首次采用改造后的市域A型车,运行速度为140km/h,其大架修模式尚无可参考借鉴案例。考虑其运行速度高、线路长、站点少和运营里程累积快等特点,若遵循《成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将造成过度修情况,增加不必要的运营维护成本。因此,本研究根据动力学理论开展结构可靠性和关键部件检修标准评估。以此为基础,在保证车辆运营安全的前提下,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开展成都地铁18号线市域快速车辆修程修制优化研究,探索出适用于车辆的大架修修程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基础上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其他市域快线列车大架修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铁18号线 可靠性 大架修 模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地铁盾构区间地下浅层有害气体释放的实例分析
17
作者 赵华 陈俊辉 +2 位作者 陈克新 蔡卫强 岑仰润 《地基处理》 2024年第6期603-610,共8页
杭州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中医药大学站—滨盛路站区间位于钱塘江南侧,在初勘及详勘调查中发现,地基土中存在大量地下浅层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主要成分有CH_(4)、H_(2)S、SO_(2)、CO等,以甲烷(CH4)气体为主。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查明并归纳总结... 杭州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中医药大学站—滨盛路站区间位于钱塘江南侧,在初勘及详勘调查中发现,地基土中存在大量地下浅层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主要成分有CH_(4)、H_(2)S、SO_(2)、CO等,以甲烷(CH4)气体为主。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查明并归纳总结了该地铁盾构区间内地下浅层有害气体生储气原理、储气层埋深、分布范围、气体压力分布以及释放时气压随时间变化规律等基本特性,并介绍了一种利用勘探钻孔并结合交叉布孔原则的地下浅层有害气体释放方法,在地铁盾构区间的地下浅层有害气体勘察和释放中,具有适用性强(不受场地和地层条件限制)、操作方便、沼气释放效果好的特点。通过分析得知,本区域的浅层有害气体主要分布在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砂层中,属自闭型沼气含气层,具有连通性差、贮气空间较小、富气性差异大、气压差异大的赋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浅层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赋存特征 有害气体释放 杭州地铁4号线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北京地铁6号线列车应急故障处置流程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琼 郭博超 +2 位作者 胡子然 李堃 张锐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9期131-133,共3页
对北京地铁6号线近两年来运营线发生的列车故障进行梳理总结,根据故障处置的时间以及故障发生的频次,建立故障评级矩阵,在矩阵中选取1个评级为严重等级的故障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历次列车故障处置流程的总结以及车辆电气原理的分析,找... 对北京地铁6号线近两年来运营线发生的列车故障进行梳理总结,根据故障处置的时间以及故障发生的频次,建立故障评级矩阵,在矩阵中选取1个评级为严重等级的故障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历次列车故障处置流程的总结以及车辆电气原理的分析,找出处置流程中司机、行车调度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并针对司机处理故障的具体处置步骤进行优化。对于优化后的处置步骤,在非运营线模拟故障进行试验,对比优化前后的处置时间,对优化后的步骤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6号线 列车故障 处置流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18及22号线快慢车运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富智 范永华 +1 位作者 苏航 林保罗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4年第2期67-71,共5页
针对广州18及22号线长大区间、Y型交路等复杂运营需求,提出相应的快慢车运营解决方案,并通过仿真测试进行数据模拟,形成快慢车运行模式下的信号系统解决方案,为类似项目的信号系统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广州18及22号线 快慢车 交汇点 运行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列车概念车性能模拟及特殊工况仿真计算软件在试车线长度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世浩 张彦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7期193-196,共4页
中铁二院开发的地铁列车概念车性能模拟及特殊工况仿真计算软件,可根据地铁车辆基本参数、牵引及制动特性,建立地铁列车概念车牵引计算模型,对地铁列车概念车其余特性曲线进行计算,验证拟选用的车辆能否匹配当前线路及运营要求。试车线... 中铁二院开发的地铁列车概念车性能模拟及特殊工况仿真计算软件,可根据地铁车辆基本参数、牵引及制动特性,建立地铁列车概念车牵引计算模型,对地铁列车概念车其余特性曲线进行计算,验证拟选用的车辆能否匹配当前线路及运营要求。试车线是地铁列车进行动态调试和试验的线路,试车线设计应尽可能满足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试车需求。该文利用该软件,计算80 km/h时速及100 km/h时速地铁列车空载AW0工况在不同档位试车速度下试车线长度,并给出试车线长度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牵引特性 试车速度 试车线 长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