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DI指数在乡村生态空间商品化评价应用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宝琴 郑国全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9期35-40,共6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确保乡村繁荣发展、村民生活得到保障及乡村环境得到治理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考验。乡村空间商品化作为乡村发展转型的强有力手段,是现阶段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乡村生态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一部分承担着维护乡...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确保乡村繁荣发展、村民生活得到保障及乡村环境得到治理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考验。乡村空间商品化作为乡村发展转型的强有力手段,是现阶段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乡村生态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一部分承担着维护乡村地区稳定、保障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作用,如何科学且准确地衡量乡村生态空间商品化进程是分析乡村生态空间演变规律的基础,同时也是乡村生态空间评价、规划、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前提。通过文献分析及对乡村生态空间商品化概念和路径的仔细探讨,结果发现:采用景观开发强度(LDI)指数作为衡量乡村生态空间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是科学且可实施的。研究发现LDI方法主要思想是将人类活动作为乡村生态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基于LDI指数的核心思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使用LDI方法来衡量生态空间的开发情况相比其他衡量方法,使用数据容易获得,评估快速。同时,现有对乡村空间商品化程度的定量研究较少,引入LDI指数有助于科学衡量乡村生态空间商品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空间 商品化 景观开发强度 可行性 评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视角的县域国土空间冲突测度与功能优化——以江西省宜黄县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向芳芳 黄丽萍 陈荣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目的]测度国土空间冲突强度,分区探讨国土空间冲突管理和优化国土空间利用途径,为县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江西省宜黄县为例,通过景观生态指数模型、可开发强度分析、用地现状与适宜性评价叠加3种方法,以“... [目的]测度国土空间冲突强度,分区探讨国土空间冲突管理和优化国土空间利用途径,为县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江西省宜黄县为例,通过景观生态指数模型、可开发强度分析、用地现状与适宜性评价叠加3种方法,以“把握景观格局—明确开发强度—摸底适宜性—实现功能优化”综合视角为导向,构建综合视角下国土空间冲突测度模型,识别乡镇尺度下空间显著冲突与区域本位基底相耦合的综合冲突类型区,进而提出功能优化措施。[结果]①2010—2020年宜黄县城镇化趋势扩大,生态空间的容纳度变低,国土空间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向工矿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转移。②2010—2020年宜黄县区域空间冲突强度加剧,不同时段和区域下空间冲突强度和分布情况差异显著,可控空间主要分布在南部,轻度和中度冲突在域内分布较为均匀,重度冲突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东部。③根据开发强度和冲突产生诱因,可将宜黄县乡镇划分为地形发展劣势区、城镇开发密集区和自然保护地集中区3类,作为空间功能优化的重点。④宜黄县乡镇尺度上空间冲突类型区分布存在差异性,表现为: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冲突>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冲突>城镇空间冲突>农业空间冲突。⑤由综合冲突测度模型,得到宜黄县域内包含8种综合冲突组合,归并后可分为城镇扩张无序、城镇规模扩张、城镇规划不当、总体发展滞后和城镇发展滞后5种冲突类型。[结论]2010—2020年宜黄县空间冲突强度加剧,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受到不断挑战。应当加强空间冲突分区管控,针对性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冲突 “三生”空间体系 景观生态指数模型 开发强度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的湿地健康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淼 刘俊国 +1 位作者 赵旭 陈忞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LDI方法),对黄旗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人类干扰程度进行评价。以黄旗海湖区及其缓冲区(100~600m)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 MSS、TM、ETM影像解译得到1976年、1987年、1993年、1999年、2006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 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LDI方法),对黄旗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人类干扰程度进行评价。以黄旗海湖区及其缓冲区(100~600m)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 MSS、TM、ETM影像解译得到1976年、1987年、1993年、1999年、2006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裸地、湿地)的景观开发强度系数(LDI系数),并加权计算各年总体LDI值。结果表明,湿地内部各土地利用类型LDI系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湿地增幅最大(77%)。空间LDI系数分布由湖区内部向边缘逐渐增加。湿地LDI值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而生态系统健康呈下降趋势。1976—1993年黄旗海湿地及其缓冲区处于"健康"状态,1993—1999年生态系统由"健康"向"一般"过渡,1999—2010年彻底转变为"一般"。湖区不合理的农田耕作、草地放牧以及非点源污染是造成LDI值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保护区建设,有效禁止湖区内部放牧及耕作,设立湖岸带缓冲区以减少农田非点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 湿地评价 景观开发强度指数 人类干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遥感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路春燕 王宗明 +3 位作者 刘明月 欧阳玲 贾明明 毛德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9-609,共11页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大致呈递减趋势;1987~2013年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强度不断增加,且与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耕地和草地为湿地转出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转出面积的63.71%和21.69%;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的降低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变化是内因,而人为活动干扰,尤其是开垦造田和水利修建加速了湿地退化.最后,论文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保护区管理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松嫩平原西部 信息熵模型 遥感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景观发展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城市遥感生态指数的苏州市生态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羽佳 张怡 +1 位作者 匡天琪 杨朝辉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3-330,共8页
城市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快速掌握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变化分布已成为近年来的重要研究热点。选取苏州范围内多时相Landsat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提取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等4项指标,并通过融... 城市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快速掌握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变化分布已成为近年来的重要研究热点。选取苏州范围内多时相Landsat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提取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等4项指标,并通过融入人类活动强度指标IPOI构建改进城市遥感生态指数(IRSEI)。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定量,计算生成苏州市生态指数图。随机选取77个样本点,用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DI)对IRSEI进行实用性验证。结果表明,2002—2017年的15 a间,苏州生态得到大幅改善,RSEI平均值从0.33上升至0.68,涨幅达到106.06%。生态指数为“一般”和“良”的地区总面积占比由9.12%上升到95.51%。IRSEI值与缓冲区半径为500、1000、2000、3000 m的LDI综合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0.885、-0.827、-0.764(P<0.01),有显著并且稳定的负相关性。证明IRSEI在城市生态评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综合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更好地识别出城市中心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层次分析法 景观开发强度指数 苏州市 POI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I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湿地水质的相关性:以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朝辉 苏群 +3 位作者 陈志辉 白俊武 钱新强 张志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以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索不同时空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采样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表征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效应的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andscape developm... 以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索不同时空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采样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表征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效应的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结果表明,水质随着湿地公园空间分布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研究区西部水质较好,东部水质较差;建设用地与水质综合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自然水体则与水质综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缓冲区半径为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和500 m的LDI综合指数与水质综合指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0.678、0.691、0.685、0.691、0.695、0.680、0.653和0.649(P<0.01),它们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相关性,可以体现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对湿地水质的整体影响,部分克服了单项土地利用类型表达不完整、难以解释水质变化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土地利用类型 水质 主成分分析 景观开发强度指数
原文传递
三个时期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和保护成效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郭子良 张曼胤 +2 位作者 刘魏魏 刘振杰 张余广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7,共8页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和景观开发强度指数、景观压力指数,分析了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保护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0年和2016...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和景观开发强度指数、景观压力指数,分析了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保护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都是西部主要为耕地和东部主要为自然湿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地、草地和道路的面积在明显增大,尤以草地的面积增幅最大;虽然该保护区的保护性景观面积所占比例增大,但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该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该保护区的景观开发强度有所减弱,总体景观保护成效较好,但是自然湿地周边局部的景观开发强度增大;耕地、林地、草地、鱼塘和公园绿地面积的变化决定了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变化;耕地面积减小和林地面积增大使该保护区的景观压力减轻,自然湿地萎缩及其周边鱼塘和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大导致该保护区景观压力增大,影响了其保护湿地的成效。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周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充分考虑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需求,禁止不必要的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等;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开发强度指数 景观压力指数 保护成效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