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ly Discovered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in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Eastern Tiansha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ZHENG Jiahao MAO Jingwen +2 位作者 YANG Fuquan CHAI Fengmei LIU 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928-938,共11页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iron-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omalous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in Cinan mining section of the C...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iron-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omalous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in Cinan mining section of the Cihai deposit. Ore formation in the depos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geological and petrographical observations: (I) skarn, with the main mineral assemblage being garnet-pyroxene-magnetite; (II) retrograde alteration, forming the main iron ores and including massive magnetite, native gold, native bismuth, and cobalt-bearing minerals, with the main mineral assemblage being ilvaite-magnetite-native gold-native bismuth; and (III) quartz-calcite- sulfide assemblage that contains quartz, calcite, pyrrhotite, cobaltite, and safflorite. Native gold mainly coexists with native bismuth, and they are paragenetically related. The temperature of initial skarn formation was higher than 340~C, and then subsequently decreased to -312~C and ~266~C. The temperature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 during the iron ore depositional event was high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native bismuth (271~C), and native bismuth melt scavenged gold in the hydrothermal fluid, forming a Bi-Au melt.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Bi-Au melt was decomposed into native gold and native bismuth. The native gold and native bismuth identified during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for both gold- and bismuth-bearing deposits in the Cihai mining area.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n Cihai is a part of the Early Permian Cu-Ni-Au-Fe polymetallic ore-forming event, and its discovery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 potential of other iron skar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native gold native bismuth eastern Tians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on-induced 3D nanoporous iron-cobalt oxyhydroxide on carbon cloth as a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de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2
作者 Guodong Chen Jian Du +3 位作者 Xilong Wang Xiaoyue Shi Zonghua Wang Han-Pu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40-1547,共8页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catalyzing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is crucial for water splitting technology.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ctive sites by tun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catalyzing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is crucial for water splitting technology.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ctive sites by tuning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activity of active sites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other components are the two main strategie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In this study,by combining these two strategies,a unique three-dimensional nanoporous Fe-Co oxyhydroxide layer coated on the carbon cloth(3D-FeCoOOH/CC)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in situ electro-oxidation methods,and directly used as a working electrode.The electrode,3D-FeCoOOH/CC,was obtained by the Fe doping process in(NH4)2Fe(SO4)2,followed by continuous in situ electro-oxidization in alkaline medium of“micro go chess piece”arrays on the carbon cloth(MCPAs/CC).Micro characterizations illustrated that the go pieces of MCPAs/CC were completely converted into a thin conformal coating on the carbon cloth fibers.The electrochemical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synthesized 3D-FeCoOOH/CC exhibited enhanced activity for OER with a low overpotential of 259 mV,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 cm^–2,and a small Tafel slope of 34.9 mV dec^–1,as well as superior stability in 1.0 mol L^–1 KOH solution.The exten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surface area,conductivity,Fe-Co bimetallic composition,and the unique 3D porous structure together con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OER activity of 3D-FeCoOOH/CC.Furthermore,the synthetic strategy appli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extended to fabricate a series of Co-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with the dopant of other transition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nanoporous iron-cobalt oxyhydroxide layer Micro go chess piece arrays Electrode material Electro-oxidation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Supports on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Iron-Cobalt Bimetallic Catalyst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被引量:3
3
作者 Xiangdong Ma Qiwen Sun +2 位作者 Fahai Cao Weiyong Ying Dingye Fang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5-339,共5页
Silica, alumina, and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iron-cobalt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These catalyst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BET,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emperature-program... Silica, alumina, and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iron-cobalt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These catalyst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BET,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TPR).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iron-cobalt supported on different carriers for CO hydrogenation were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5 MPa, 493 K, 630 h^-1, and H2/CO ratio of 1.6.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ctivity, C4 olefin/(C4 olefin+C4 paraffin) ratio, and C5 olefin/(C5 olefin+C5 paraffin) decrease in the order of Fe-Co/SiO2, Fe-Co/AC1, Fe-Co/Al2O3 and Fe- Co/AC2. The activity of Fe-Co/SiO2 reached a maximum. The results of TPR show that the Fe-Co/SiO2 catalyst is to some extent different. XRD patterns show that the Fe-Co/SiO2 catalyst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others; it has two diffraction peaks. The active spinel phas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bimetallic catalyst iron COBALT support silica ALUMINA active carbon SYN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钴金属氧化物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苯并噻唑
4
作者 丁春生 潘宇强 +1 位作者 雷佳 张航天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3,共11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新兴污染物,目前如何处理这些新兴污染物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常用的化工产品,苯并噻唑(BZA)已成为水中新兴的有毒化合物,对水生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新兴污染物,目前如何处理这些新兴污染物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常用的化工产品,苯并噻唑(BZA)已成为水中新兴的有毒化合物,对水生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试验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FeCo_(2)O_(4)纳米材料,利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HRTEM(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能谱)、SEM(扫描电镜能谱)和XRD(X射线衍射)对BZA进行表征。以水中的BZA为目标物,基于过单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技术,对FeCo_(2)O_(4)活化PMS降解BZA的效果进行试验,并探讨了影响因素和降解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加入0.3 g/L的FeCo_(2)O_(4)和3 mmol/L的PMS时,在90 min内能完全降解BZA,同时FeCo_(2)O_(4)在循环使用4次后仍对污染物有76.90%的降解率,FeCo_(2)O_(4)纳米材料活化PMS对水中的BZA降解效果明显。其中自由基SO_(4)^(·-)对降解BZA起着主导作用,水中常见的阴离子HCO_(3)^(-)会促进体系对BZA的降解,而腐殖酸和Cl^(-)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钴金属氧化物 苯并噻唑 过单硫酸盐 影响因素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钴合金的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设计
5
作者 朱龙飞 尹帅 +1 位作者 陈思思 高林飞 《微电机》 2025年第1期39-44,共6页
针对定子铁心饱和限制了严格尺寸约束的常规电机功率密度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饱和磁性能的铁钴合金与硅钢拼接定子电机设计方案,测试了叠压退火工艺加工的铁钴合金铁心磁性能,总结出该材料磁化性能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 针对定子铁心饱和限制了严格尺寸约束的常规电机功率密度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饱和磁性能的铁钴合金与硅钢拼接定子电机设计方案,测试了叠压退火工艺加工的铁钴合金铁心磁性能,总结出该材料磁化性能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铁钴合金的变系数损耗模型,以一台额定功率为2.1kW的样机为例,建立对定子采用铁钴合金和铁钴合金拼接硅钢的有限元模型,以输出转矩和损耗为性能指标,进行有限元仿真,最后计算普通硅钢材料和拼接方案的过载性能和功率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铁钴合金与硅钢拼接定子电机方案较普通硅钢电机额定功率密度与峰值功率密度分别提升17.02%和45.32%,验证了该电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密度 铁钴合金 拼接组合定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钴镍三元系水电解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明华 赵喆 +3 位作者 张文浩 王英鹏 顾军 王泓鉴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6,92,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并表征了铁钴镍系列氢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铁钴镍催化剂摩尔分数对泡沫镍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钴镍系列氢氧化物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水热温度60℃、持续时间8 h,此时得到的样品比表面积最大,为59.61 m^(... 采用水热法制备并表征了铁钴镍系列氢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铁钴镍催化剂摩尔分数对泡沫镍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钴镍系列氢氧化物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水热温度60℃、持续时间8 h,此时得到的样品比表面积最大,为59.61 m^(2)/g;2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60%摩尔分数的Ni样品的析氧电位仅为1.35 V;Co(OH)_(2)摩尔分数为20%的催化剂在2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最低析氧电位仅为1.33 V,过电位为100 mV;而20%Fe(OH)_(3)的样品表现出最低的阻抗。将优化成分后的铁钴镍(摩尔比为2∶2∶6)系氢氧化物催化剂作为测试样品涂覆在镍网电极上,在大面积电极下,电流密度为2000 A/m^(2)时小室电压为1.71 V左右、过电位为42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钴镍三元催化剂 水热法 水电解 析氧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丹县骆驼脖子钴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7
作者 蒲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79-81,共3页
钴是一种战略金属,具有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电池等领域。山丹县骆驼脖子钴铁矿原为赤、褐铁矿点,经进一步勘查,钴元素明显富集,伴生钴品位为0.018%~0.194%。以山丹县骆驼脖子钴铁矿为研究区,综合分析成矿... 钴是一种战略金属,具有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电池等领域。山丹县骆驼脖子钴铁矿原为赤、褐铁矿点,经进一步勘查,钴元素明显富集,伴生钴品位为0.018%~0.194%。以山丹县骆驼脖子钴铁矿为研究区,综合分析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特征,明确矿床成因。矿区位于龙首山西段,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矿液沿断裂运移、沉淀和富集。作为矿体顶板,石英千枚岩具有隔挡作用,使矿液沿断裂有利部位沉淀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充填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铁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山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电解除铜后液氯气氧化沉淀法除铁钴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贵严 巫旭 +5 位作者 苟雪莲 冯建华 李豪杰 李亦婧 郭勇 卢晓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以氯气(Cl_(2))为Fe^(2+)和Co^(2+)氧化的氧化剂、Na_(2)CO_(3)为沉淀剂,对镍电解阳极液—硫化氢除铜后液深度除铁钴、Cl_(2)利用率和除铁钴渣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试验确立了最佳的Cl_(2)氧化沉淀法除铁钴的最佳... 以氯气(Cl_(2))为Fe^(2+)和Co^(2+)氧化的氧化剂、Na_(2)CO_(3)为沉淀剂,对镍电解阳极液—硫化氢除铜后液深度除铁钴、Cl_(2)利用率和除铁钴渣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试验确立了最佳的Cl_(2)氧化沉淀法除铁钴的最佳工艺条件,阐明了除铁钴渣中镍、铁、钴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Cl_(2)氧化沉淀铁、镍和钴的反应均属于放热反应,能够自发进行,且热力学反应优先顺序为Fe^(2+)>Co^(2+)>Ni^(2+);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试验结果一致,最佳的除铁钴工艺条件为:通Cl_(2)前pH=5.0、通Cl_(2)终点ORP=1050 mV、反应终点pH≥4.5。在此条件下,Fe^(2+)和Co^(2+)去除率分别为99.8%和97%,Cl_(2)利用率大于97%,除铁钴渣的Ni(Fe+Co)=0.88。除铁钴渣主要由Ni、Fe、Co、O、S等元素组成;Ni以+2价为主,Fe和Co则以+3价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电解液 氯气 氧化 沉淀 净化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宋家山钴铁矿床钴的赋存状态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 张连昌 +5 位作者 谢尚君 李文君 高炳宇 张新 董志国 王长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4-3130,共17页
宋家山钴铁矿床位于中条山地区东南缘“同善天窗”的中部,容矿岩石主要为古元古代宋家山群绛道沟组火山-沉积岩系。钴铁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呈SN向层状展布。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硫铜钴矿和硫钴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 宋家山钴铁矿床位于中条山地区东南缘“同善天窗”的中部,容矿岩石主要为古元古代宋家山群绛道沟组火山-沉积岩系。钴铁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呈SN向层状展布。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硫铜钴矿和硫钴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矿石构造以块状、似条带状、浸染状、团块状和细脉状为主。黄铁矿和黄铜矿多呈浸染状和细脉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钴铁矿体的形成主要包括沉积、变质和热液三个期次。矿石显微镜观察、硫化物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钴元素主要赋存在硫铜钴矿、硫钴矿和黄铁矿中。黄铁矿特征元素Co/Ni比值主要集中在100~1000之间,个别比值小于100,反映硫化物的形成主体与热液活动有关。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δ^(34) S在12‰~16‰之间,低于元古代海水硫酸盐的δ^(34) S值(15‰~20‰),揭示热化学还原(TSR)在海水硫酸盐还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综合研究表明宋家山矿床富钴矿体的形成经历了初始火山-沉积、造山期间含钴变质流体沿片理构造充填交代、造山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等过程。由此认为宋家山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钴铁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的赋存状态 古元古代 沉积-变沉积岩型矿床 宋家山钴铁矿床 中条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掺杂钴酸铁电极材料用于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10
作者 姚远 吴凤楠 +5 位作者 徐子明 刘冬澳 罗意 杨俊和 薛裕华 李生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1,共9页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低温磷化法在柔性碳布上原位生长磷掺杂的钴酸铁纳米线(P-FeCo_(2)O_(4-x))电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源加入量对P-Fe Co_(2)O_(4-x)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的磷源量为400mg时,所制备的P-FeCo_(2)O_(4-x)-2...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低温磷化法在柔性碳布上原位生长磷掺杂的钴酸铁纳米线(P-FeCo_(2)O_(4-x))电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源加入量对P-Fe Co_(2)O_(4-x)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的磷源量为400mg时,所制备的P-FeCo_(2)O_(4-x)-2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5m A/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3643m F/cm^(2)的比电容,在20m A/cm^(2)的电流下充放电循环5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5.9%。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得益于磷掺杂到尖晶石结构中,取代了部分氧原子的位置并形成氧空位,提高缺陷程度的同时,改善了电子结构,提高了电导率。进一步组装成柔性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其正极为P-FeCo_(2)O_(4-x)-2材料,负极为活性炭(AC)。该电容器在功率密度达到747.4W/kg的情况下,展现出高达40.9Wh/kg的出色能量密度。此外,经过200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即使在5A/g的电流密度下,其容量保持率依然稳定在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磷掺杂 钴酸铁 纳米线 高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铁层状双金属负载生物炭对水体硝氮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蕊铭 唐雅妮 +2 位作者 李婧雯 费超 王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23,共8页
水体中的硝氮质量浓度不断升高,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解决水体中过量硝氮的问题刻不容缓。以Fe(NO_(3))_(3)·9H_(2)O、Co(NO_(3))_(2)·6H_(2)O、芦苇生物炭、NH_(3)·H_(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将... 水体中的硝氮质量浓度不断升高,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解决水体中过量硝氮的问题刻不容缓。以Fe(NO_(3))_(3)·9H_(2)O、Co(NO_(3))_(2)·6H_(2)O、芦苇生物炭、NH_(3)·H_(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将钴铁层状双金属负载到芦苇生物炭上,制备了可用于吸附水体中过量硝氮的Co/Fe-LDH@BC。结果表明,Co/FeLDH@BC可有效吸附水体中的硝氮,其吸附量为88.52 mg/g;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说明吸附反应为自发的、吸热的,主要涉及离子交换、配体交换、静电吸引、氢键四种反应机理;Co/Fe-LDH@BC在大多数共存阴离子的水体中对硝氮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钴铁层状双金属 硝氮 共沉淀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型铁钴的三维力触觉传感器设计及输出特性
12
作者 崔淼 李明明 +1 位作者 黄文美 翁玲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944-4954,共11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型铁钴丝的三维力触觉传感器,利用磁致伸缩材料铁钴合金设计制作了三维力触觉传感单元,并测试了该结构的输出特性。基于电磁原理、逆磁致伸缩效应和欧拉伯努利动力学原理,推导了输出电压方程。搭建触觉传感单元实验...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型铁钴丝的三维力触觉传感器,利用磁致伸缩材料铁钴合金设计制作了三维力触觉传感单元,并测试了该结构的输出特性。基于电磁原理、逆磁致伸缩效应和欧拉伯努利动力学原理,推导了输出电压方程。搭建触觉传感单元实验平台,对传感器进行法向和切向标定,设计的传感器法向测力范围为0~13 N,切向测力范围为0~6 N,输出特性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0~8 N法向力范围内灵敏度约为23.997 mV/N,9~13 N法向力范围内灵敏度约为17.537 mV/N;0~4 N切向力范围内灵敏度约为11.599 mV/N,5~6 N切向力范围内灵敏度约为6.281mV/N。在4Hz频率、2N法向力条件下,该传感器动态响应的输出电压幅值变化范围为46.5~49.8mV,与静态力输出电压幅值的相对误差低于5%,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25 ms和29ms,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分别采用广义逆矩阵和BP神经网络对传感器测得的三维力进行解耦,其中,BP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平均误差仅有2.90%,可有效提高测量精度。该传感器体积小、输出线性度好,可同时实现静态力和动态力的测量,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磁致伸缩效应 BP神经网络 L型铁钴丝 动态力测量 静态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某邯邢式铁矿矿石特征及钴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芳 白明 +4 位作者 朱丹 董立帅 刘爽 李献龙 鲁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以及矿物自动分析系统(AMICS)等手段对矿石进行全面研究,重点关注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嵌布特征、矿物粒度以及有用元素钴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磁性... 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以及矿物自动分析系统(AMICS)等手段对矿石进行全面研究,重点关注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嵌布特征、矿物粒度以及有用元素钴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磁性铁的含量占比达到94.23%,主要以磁铁矿为主要回收矿物。而钴的品位为0.014%,硫的品位为1.89%,在回收利用铁资源的同时,可进一步回收硫钴元素。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黄铁矿以及少量的铜矿物,非金属矿物主要包括蛇纹石、金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等。矿石的结构形式主要为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以及包含结构等;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当矿石破碎至-2mm时,磁铁矿和黄铁矿的粒度较粗。在矿石中并未发现钴的独立矿物存在,钴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磁铁矿、黄铁矿以及褐铁矿中。通过采用适当的选矿工艺,可以获得硫钴精矿,从而进一步富集和回收钴元素。这些研究结果为该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邢式铁矿 矿石特征 赋存状态 硫钴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金与地球化学过程中Fe-Co-Ni-Cu亲氧性和亲硫性规律
14
作者 王帅 孙丰龙 赵中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22-3434,共13页
Fe、Co、Ni、Cu在冶金上的提取分离与地球化学成矿在原理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岩浆熔离成矿与火法冶金、热液成矿与湿法冶金、风化成矿与湿法冶金、生物地球化学成矿与生物冶金。元素在地球化学迁移和冶金提取过程中体现出的化学性... Fe、Co、Ni、Cu在冶金上的提取分离与地球化学成矿在原理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岩浆熔离成矿与火法冶金、热液成矿与湿法冶金、风化成矿与湿法冶金、生物地球化学成矿与生物冶金。元素在地球化学迁移和冶金提取过程中体现出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地球化学过程中,Fe、Co、Ni、Cu经常伴生成矿,如铁镍矿、镍钴矿、铜钴矿等硫化或氧化类矿物;在冶金过程中,这四个元素则体现出很强的亲氧亲硫化学规律性。利用过渡金属元素Fe、Co、Ni、Cu在成矿中显现出的元素亲和性差异作为相似元素相互分离的理论指导,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提取冶金。本文通过分析四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冶金行为,发现其对氧的亲和性顺序为Fe>Co>Ni>Cu,对硫的亲和性顺序为Fe<Co<Ni<Cu。此结论可为元素选择性硫化、氧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金属元素相互分离提供更多可能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冶金 地球化学 亲氧性 亲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15
作者 姚珮琦 常薇 +3 位作者 张立 任致远 刘斌 杜燕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6,281,共5页
为了解决纳米光催化材料在使用后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低温煅烧法制备了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和CoFe_(2)O_(4)不同复合比对材料光催化活... 为了解决纳米光催化材料在使用后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低温煅烧法制备了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和CoFe_(2)O_(4)不同复合比对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O与CoFe_(2)O_(4)复合质量比为12∶1时,所得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好;在500W氙灯照射下,其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优于商业P25。光催化捕获实验表明,·OH是降解过程中的最主要活性物种,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且易于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分离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低温煅烧法 钴铁氧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洪水河铁锰多金属矿床钴镍矿化的发现及其赋存状态研究
16
作者 刘永乐 张连昌 +7 位作者 李文 张新 李文君 董志国 朱明田 王长乐 李有录 张大明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5-1587,共13页
洪水河沉积型铁锰矿床位于青海东昆仑北带,容矿围岩为中元古界蓟县系狼牙山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洪水河矿床具有铁矿体与锰矿体平行共存的特征,共圈出铁锰矿体7条,矿体展布受地层岩性控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本次研究通过详细的... 洪水河沉积型铁锰矿床位于青海东昆仑北带,容矿围岩为中元古界蓟县系狼牙山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洪水河矿床具有铁矿体与锰矿体平行共存的特征,共圈出铁锰矿体7条,矿体展布受地层岩性控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本次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岩心编录与采样、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首次在I-1矿体发现了独立钴矿物(硫钴矿和硫镍钴矿)和镍矿物(硫镍矿),并通过初步的化学分析圈定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钴(镍)矿体。矿石构造及矿物组合特征反映洪水河矿床铁、锰、钴(镍)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变形期和表生氧化3个成矿期次。综合研究表明,洪水河矿区无论是浅部还是深部,以及外围地区,均具有优越的钴镍矿产找矿前景,值得开展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界 洪水河铁锰矿床 钴镍矿化 找矿前景 青海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钴共掺杂氮化碳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双酚A
17
作者 郭墨馨 谭峰 刘宁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4期108-110,共3页
由于非自由基主导的氧化过程具有高选择性和抗干扰的特点,所以目前对活化过硫酸盐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调控配位环境实现非自由基反应的高选择性上。文章以g-C3N4为载体,通过煅烧的方式制备了一种铁钴共掺杂催化剂,并通过引入Co3+/C... 由于非自由基主导的氧化过程具有高选择性和抗干扰的特点,所以目前对活化过硫酸盐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调控配位环境实现非自由基反应的高选择性上。文章以g-C3N4为载体,通过煅烧的方式制备了一种铁钴共掺杂催化剂,并通过引入Co3+/Co2+和Fe3+/Fe2+实现了对双酚A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 铁钴共掺杂 过氧单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钴配合物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研究进展
18
作者 徐静雪 郝志强 林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烯烃的硅氢化反应是有机硅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反应.铂等贵金属配合物常被用于催化烯烃的硅氢化反应,但自然丰度较低、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开发廉价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铁、钴为代表的廉价金属配合物催化... 烯烃的硅氢化反应是有机硅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反应.铂等贵金属配合物常被用于催化烯烃的硅氢化反应,但自然丰度较低、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开发廉价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铁、钴为代表的廉价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地壳含量丰富、绿色环保等优势,在烯烃的硅氢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综述了近年来铁、钴配合物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 硅氢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芜垂阳矽卡岩型铁矿尾矿中关键金属钴综合利用评价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壮 高继雷 +9 位作者 马明 冯启伟 李春稼 李思远 李勇 林鲁军 付燕刚 高健翁 郝泽江 李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0-1224,共5页
1研究目的钴是高温合金、电池材料、防腐材料、磁性材料等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农业、陶瓷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从移动电子设备,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再到... 1研究目的钴是高温合金、电池材料、防腐材料、磁性材料等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农业、陶瓷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从移动电子设备,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再到电网储能,钴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重要组成,都是不可或缺。因此,钴被世界上众多国家列为21世纪重要的关键战略资源(Gulley et al.,2018)。现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钴资源进口国(95%依靠进口)和消费国(US Geological Survey,2018),而且钴资源紧缺,保障程度低(蒋少涌等,2019;许德如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莱芜 矽卡岩型铁矿 尾矿 关键金属 钴矿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步负载金属法制备铁钴双金属位点高效氧还原电催化剂
20
作者 贾旭东 杨博龙 +2 位作者 程前 李雪丽 向中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8-1593,共16页
过渡金属和氮掺杂的碳(M-N-C)由于优异的电催化活性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成为铂基催化剂的替代。然而,目前的M-N-C催化剂通常涉及金属盐、含氮物质和碳载体的结合,在经过热处理和酸洗过程后得到的催化剂在活性位点密度和传质能力上性能... 过渡金属和氮掺杂的碳(M-N-C)由于优异的电催化活性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成为铂基催化剂的替代。然而,目前的M-N-C催化剂通常涉及金属盐、含氮物质和碳载体的结合,在经过热处理和酸洗过程后得到的催化剂在活性位点密度和传质能力上性能不足。采用分步负载金属法制备了Fe、Co双金属掺杂的M-N-C催化剂。利用Zn2+和Co2+的竞争效应,成功合成了小尺寸且均匀的Zn-Co-ZIFs双金属沸石咪唑骨架。随后,在不形成金属团簇的前提下将最大量的Fe原子嵌入C-Zn-Co-ZIFs-H+前体结构中,使其在热解后能产生大量的FeCo—Nx活性位点。这种改进显著增加了FeCo-N-C-2催化剂中Fe活性位点的含量(1.9%,质量分数),并深度优化了其微孔和介孔结构(860 m^(2)·g^(-1))。该催化剂在0.1 mol·L^(-1) HClO_(4)和0.1 mol·L^(-1) KOH溶液中,氧还原反应(ORR)活性展现出了0.806 V和0.921 V的半波电位,并分别在50000、45000 s恒定电位测试后保持了91.21%和95.32%的活性。将其组装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和碱性锌-空气液流电池(ZAFBs)中,峰值功率密度分别达到了746、164 mW·cm^(-2),显示出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分步负载金属法 铁钴双金属位点 电化学 氧还原反应 燃料电池 锌-空气液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