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肠管与鼻胃管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1
作者 解利平 苏龙 +2 位作者 李强 张海平 林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94-101,共8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鼻肠管(nasaljejunal tube,NJT)与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比较。方法检索1950年1月-2023年8月Medline、EMBase和Cochran图书馆、中国学...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鼻肠管(nasaljejunal tube,NJT)与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比较。方法检索1950年1月-2023年8月Medline、EMBase和Cochran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筛选有关重型TBI病人应用NJT和NGT肠内营养的研究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 5.4.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0个研究,总计2952例病人。Meta分析显示:①NJT组与NGT组的呕吐反流率OR合并值为0.2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16,0.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NJT组与NGT组的误吸率OR合并值为0.23,95%CI为(0.16,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NJT组与NGT组的腹泻率OR合并值为0.66,95%CI为(0.52,0.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NJT组与NGT组的消化道出血率OR合并值为0.65,95%CI为(0.48,0.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NJT组与NGT组的肺部感染率OR合并值为0.30,95%CI为(0.23,0.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NGT相比,NJT在重型TBI肠内营养时,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重型 鼻肠管 鼻胃管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杆菌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联合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被引量:7
2
作者 崔心刚 瞿创予 +3 位作者 徐丹枫 任吉忠 孔乐乐 林海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5-877,共3页
目的:评价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DE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DESD患者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5±17.8)岁。200 U BTX-A溶解... 目的:评价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DE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DESD患者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5±17.8)岁。200 U BTX-A溶解于8 ml生理盐水,使用尿道镜注射针分8点二平面注射于尿道外括约肌(1 ml/点)。术后第2日,随机选取12例患者(BTX-A+巴氯芬组)加服巴氯芬10 mg/次、3次/d,服用3个月,与另外26例患者作比较(BTX-A组)。4周后复查尿流动力学,随访2~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排尿症状、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变化,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1个月,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单次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顺应性增加,剩余尿量及充盈末逼尿肌压力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TX-A+巴氯芬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膀胱顺应性明显优于单纯BTX-A组(P<0.05)。BTX-A+巴氯芬组有3例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注射加巴氯芬口服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患者的排尿障碍,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巴氯芬 脊髓损伤 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neurotrophin-3 expressing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and motor function in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8
3
作者 Peiqiang Cai Guangyun Sun +9 位作者 Peishu Cai Martin Oudega Rui Xiao Xuewen Wang Wei Li Yunbing Shu Cheng Cai Haihao Yang Xuebing Shan Wuhua L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7期485-491,共7页
BACKGROUND: Many methods have been attempted to repair nerve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including peripheral nerve transplantation, Schwann cell transplantation,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em... BACKGROUND: Many methods have been attempted to repair nerve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including peripheral nerve transplantation, Schwann cell transplantation,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embryonic neural tissue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need for improved outcome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pair feasibility for rat spinal cord injury using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hNSCs) genetically modified by lentivirus to express neurotrophin-3.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In vitro cell biological experiment and in vivo randomized, controlled 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 were performed at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and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China from March 2006 to December 2007. MATERIALS: A total of 64 adult,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used for the in vivo study. Of them, 48 ra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models of spinal cord hemisection, and were subsequently equ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model, genetically modified hNSC, and normal hNSC groups. The remaining 16 rats served as normal controls. METHODS: hNSCs were in vitro genetically modified by lentivirus to secrete both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and neurotrophin-3. Neurotrophin-3 expression was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 Genetically modified hNSC or normal hNSC suspension (5 × 10^5) was injected into the rat spinal cord following T10 spinal cord hemisection. A total of 5μL Dulbecco's-modified Eagle's medium was infused into the rat spinal cord in the model grop. Transgene expression and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hNSCs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Motor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 scale.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n-3 produced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hNSCs, transgene expression and survival of hNSCs in rats, motor function in rats. RESULTS: hNSCs were successfully genetically modified by lentivirus to stably express neurotrophin-3. The transplanted hNSCs primarily gathered at, or around, the injection site two week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and gradually migrated towards the surrounding tissue. Transplanted hNSCs were observed 7.0-8.0 mm away from the injection site. In addition, hNSCs were observed 10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t week 4, BBB locomoto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hNSC and normal hNSC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and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hNSC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hNSC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hNSCs were genetically modified with lentivirus to stably secrete neurotrophin-3. hNSCs improved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rat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TIVIRUS spinal cord injuryi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genetic engineering NEUROTROPHIN-3 cl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发生中炎症反应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廖兴林 常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7,55,共5页
目的:对一次力竭运动后心肌炎症反应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其在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发生中的作用与功能意义。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一次力竭游泳运动组和对照组,一次力竭运动后,分不同时相取材,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相关炎症... 目的:对一次力竭运动后心肌炎症反应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其在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发生中的作用与功能意义。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一次力竭游泳运动组和对照组,一次力竭运动后,分不同时相取材,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相关炎症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炎症反应基因主要包括趋化因子基因Ccl17、PF4、CCL2、CCL21b、CCL7;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ll2_predictedI、l6rI、l1r2I、fngr、Ccrl2_predicted,粘附分子基因ICAM-1及金属蛋白酶基因Adamts1等,且在一次力竭运动后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趋化因子基因Ccl17、PF4,趋化因子受体基因Il6r、Il1r2、Ifngr、Ccrl2_predicted及金属蛋白酶基因Adamts1,在运动后即刻有显著性上调表达;而趋化因子基因CCL2(MCP-1)、CCL21b(MCP-5)、CCL7,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ll2_predicted及粘附分子基因ICAM-1在运动后6小时有显著性上调表达。结论: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大量趋化因子及受体显著性上调表达,介导炎症细胞反应,构成心肌组织结构微损伤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心肌微损伤 炎症反应基因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志民 练克俭 +4 位作者 芮昊 施建东 林斌 洪加源 庄泽民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3期209-21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岛状皮瓣逆行修复16例手部皮肤缺损。结果16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15个月,皮瓣弹性良好,耐摩擦。无皮瓣边缘坏死发生,无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损...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岛状皮瓣逆行修复16例手部皮肤缺损。结果16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15个月,皮瓣弹性良好,耐摩擦。无皮瓣边缘坏死发生,无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患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 外科皮瓣 手损伤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自发性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琳 范建国 马志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5-697,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轴突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变化,探讨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自发性再生的可能性。方法在眼球后2mm处用反向镊以不同的作用时间夹持视神经,制作不同损伤程度SD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轴突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变化,探讨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自发性再生的可能性。方法在眼球后2mm处用反向镊以不同的作用时间夹持视神经,制作不同损伤程度SD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损伤后不同时间点GAP-43及其mRNA在受损视神经轴突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损伤后2个月时轻、中、重组GAP-43表达水平几乎同时达到高峰,轻度损伤组表达水平最高。RT-PCR结果表明,轻、中、重不同损伤组之间及不同恢复时间点的GAP-43mRNA表达水平有差别。结论大鼠视神经部分(不完全)损伤后存在自发性再生的现象,再生的程度与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GAP-4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精氨酸、腺苷和组氨酸联合应用对心肌的保护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贾梦醒 杜磊 +3 位作者 杨平亮 王蔚 赁可 刘进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在传统心脏停搏液中加入L-精氨酸、腺苷和组氨酸,观察改良心脏停搏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传统心脏停搏液(TBC)组和改良心脏停搏液(MBC)组。麻醉后建立体外... 目的:在传统心脏停搏液中加入L-精氨酸、腺苷和组氨酸,观察改良心脏停搏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传统心脏停搏液(TBC)组和改良心脏停搏液(MBC)组。麻醉后建立体外循环(CPB),CPB开始后5min阻断升主动脉,于主动脉根部灌注传统心脏停搏液或改良心脏停搏液。阻断2小时后开放升主动脉,应用多巴胺和/或肾上腺素支持循环功能,达停机指标后停机,再观察30min。在CPB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5min(T2)、停机(T3)和停机后30min(T4)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多巴胺用量以及辅助时间。实验结束前取左心室心肌全层行病理检查。结果:12只犬均顺利脱机,但TBC组辅助时间比MBC组长(P<0.05),停机时多巴胺用量高(P<0.05)。血浆cTnI浓度和CK-MB活性在T1时点相似(P>0.05),开放升主动脉后cTnI深度增高,但TBC组高于MBC组(P<0.05),TBC组CK-MB活性也高于M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显示MBC组病理分级低于TBC组(P<0.05)。结论:与传统心脏停搏液相比,心脏停搏液中加入L-精氨酸、腺苷和组氨酸能减少变力性药物的用量,缩短辅助循环时间,减少cTnI、CK-MB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液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L-精氪酸 腺苷 组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髓段下行传导束诱发电位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强 赵定麟 Gunther SCHLAG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33-635,共3页
目的 :建立 SD鼠脊髓下行传导束诱发电位 ( MEP)模型。 方法 :刺激颈髓段下行传导束 ,于双侧坐骨神经记录电位变化。采用 8个不同刺激强度区间 ,并结合脊髓部分损伤状态 ,评价其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 :诱发电位主要由 3个正负波峰... 目的 :建立 SD鼠脊髓下行传导束诱发电位 ( MEP)模型。 方法 :刺激颈髓段下行传导束 ,于双侧坐骨神经记录电位变化。采用 8个不同刺激强度区间 ,并结合脊髓部分损伤状态 ,评价其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 :诱发电位主要由 3个正负波峰组成。 N1的潜伏期 :右侧 ( 2 .89± 0 .2 2 ) ms,左侧 ( 2 .89± 0 .2 4) ms。传导速度 47.9m/s。 N1的波幅 :右侧 ( 3 .61± 2 .10 )μV,左侧 ( 3 .83± 2 .3 2 )μV。不同刺激强度组间潜伏期相差不显著 ,但组间波幅有显著性差异 (右侧 F =2 .2 2 ,df =72 0 1,P=0 .0 3 ;左侧 F =2 .11,df=72 0 6,P=0 .0 4)。 T9平面脊髓部分损伤后 ,潜伏期延长 ,右侧 14 % ,左侧 12 % ;波幅下降 ,右侧5 9 % ,左侧 3 1%。结论 :建立的颈髓段下行传导束诱发电位动物模型有效、可靠 ,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动物模型 M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台的结构与使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双卫兵 刘强 《实用医技杂志》 2010年第8期703-705,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制备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装置。方法和结果该实验装置,包括1个实验台,若干个固定在实验台上由垂直滑杆和水平滑杆构成的支撑杆。在其中2个支撑杆上设置挂钩,1个支撑杆上安装有由中空的垂直冲击通道和冲击杆组...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制备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装置。方法和结果该实验装置,包括1个实验台,若干个固定在实验台上由垂直滑杆和水平滑杆构成的支撑杆。在其中2个支撑杆上设置挂钩,1个支撑杆上安装有由中空的垂直冲击通道和冲击杆组成的垂直冲击装置,另1个支撑杆上安装有由水平冲击板、前摆杆、分度板和水平冲击杆共同构成并依靠冲击开关控制的侧击打装置,在侧击打装置上还附属有一个由升降提钩和砝码盘组成的垂直提升装置。结论本装置可以造成脊髓前方(腹侧)、后方(背侧)及两侧不同角度的多种单一部位的脊髓损伤以及各种方位联合的复合脊髓损伤的标准化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模型 动物 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缺氧预处理对暴露于+Gz加速度所致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10
作者 叶博 张国荣 +2 位作者 尹哲 陶磊 黄俊梅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研究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加速度环境下脑细胞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探讨低压缺氧预处理的保护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Con组为空白对照组,HHP+10 Gz组为低压缺氧预处理后暴露10 Gz加速度组,10 Gz组为直接暴露10 Gz加... 目的研究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加速度环境下脑细胞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探讨低压缺氧预处理的保护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Con组为空白对照组,HHP+10 Gz组为低压缺氧预处理后暴露10 Gz加速度组,10 Gz组为直接暴露10 Gz加速度组,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脑组织检测SOD、CAT、GSH-PX、GSH、MDA和HSP-70含量。结果登台潜伏期:Con组大鼠全部登台,登台潜伏期为9.828±1.291s;HHP+10 Gz组有2只大鼠登台,登台潜伏期分别为31.45s和42.78s;10 Gz组仅有1只大鼠成功登台,登台潜伏期为92 s;SOD、GSH-PX、HSP-70:Con组大于10 Gz组,HHP+10 Gz组大于10 Gz组;CAT含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H:Con组大于HHP+10 Gz组,Con组大于10 Gz组,HHP+10 Gz组大于10 Gz组;MDA:Con组小于HHP+10 Gz组,Con组小于10 Gz组。结论低压缺氧预处理可改善加速度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降低脑组织氧化损伤,其机制与增强大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z加速度应激 低压缺氧预处理 脑损伤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血经络理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1
作者 罗从刚 黄洪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气血经络理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和常规的预防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在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早期康复治疗(小脑顶核刺激术... 目的:探讨气血经络理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和常规的预防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在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早期康复治疗(小脑顶核刺激术、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运动疗法)。2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并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2组治疗后GC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GCS、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伤残率为25%(5/20),对照组为75%(15/2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较对照组好。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络理论指导下早期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早期康复 中医疗法 从气血经络论治
原文传递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地震伤后四肢复杂感染创面 被引量:33
12
作者 朱越 于晓雯 +2 位作者 安智全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地震伤后四肢复杂感染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8年5月采用VSD技术治疗地震伤后继发感染的四肢复杂感染创面共8例(10个创面),男6例,女2例 年龄20~62岁,平均35.8岁.手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以应用VSD...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地震伤后四肢复杂感染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8年5月采用VSD技术治疗地震伤后继发感染的四肢复杂感染创面共8例(10个创面),男6例,女2例 年龄20~62岁,平均35.8岁.手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以应用VSD技术为主的创面预备性手术和关闭创面的终末手术.每阶段手术前对每个创面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 术后均随访至所有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无感染复发.自使用VSD至手术关闭创面时间平均20 d(7~32 d),此期间患者平均经历3.5次(2~5次)手术.第一次清创前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0%(9个创面),而终末手术前无一例阳性.最终4个创面直接缝合,5个采用游离植皮关闭,1个行局部转移皮瓣. 结论 VSD技术能明显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帮助控制创面感染,是治疗四肢复杂感染创面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创伤和损伤 感染 封闭负压引流
原文传递
PDTC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NF—κB和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时磊 魏明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663-667,共5页
目的观察NF—KB抑制剂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NF-κBp65mRN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一l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放射性肺损伤的... 目的观察NF—KB抑制剂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NF-κBp65mRN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一l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给药组、单纯照射组和PDTC干预组,每组20只。用全肺连续照射5d,照射剂量为8Gy/d,总剂量为40Gy。单纯给药组和PDTC干预组照射前3d开始皮下注射PDTC溶剂(10mg/kg),持续至照射后30d。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大鼠则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收集照射后8周和24周时肺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肺湿重并计算肺系数,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羟脯氨酸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ICAM-1和NF-κBp65mRNA表达。结果24周PDTC干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较单纯照射组明显减轻,其肺系数(5.08±0.51)、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0.57±0.05)μg/g]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肺系数:7.02±1.76和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0.92±0.05)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干预组大鼠肺组织ICAM-1和NF-κBp65mRNA表达分别为:1.04±0.11和0.38±0.08,低于单纯照射组[ICAM-1:1.53±0.17和NF—κBp65mRNA:0.49±0.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ICAM—1mRNA和NF-κBp65mRNA表达增高,提示ICAM-1和NF—κB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病的重要因素;PDTC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调控ICAM-1的表达,减轻肺部炎症和纤维化,可能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辐射损伤 实验性 NF—κB
原文传递
颅脑损伤救治需要重视的问题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89-1190,共2页
颅脑损伤是一类致死、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占全身各部位伤的17%~22%。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居全身各部位伤的首位。高达30%~50%。平时颅脑损伤以交通事故伤最多见,少数见于坠落、工矿事故等。据国... 颅脑损伤是一类致死、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占全身各部位伤的17%~22%。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居全身各部位伤的首位。高达30%~50%。平时颅脑损伤以交通事故伤最多见,少数见于坠落、工矿事故等。据国际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有约3000万人因交通事故导致颅脑损伤,其中120万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手术治疗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