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
《ChinAfrica》 2018年第8期60-61,共2页
Built between 1368 and 1911, The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1368- 1644) and Qing (1644-1911) dynaslies includes Xianling Tombs of theMing Dynast). Eastern and Western Qing Tornbs, Xiaoling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
关键词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2
《ChinAfrica》 2018年第5期60-61,共2页
As the imperial residences of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the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were the center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feudal China.
关键词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帝王子学——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3
作者 何宗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92,共18页
帝王子学是清代帝王之学在经、史、子、集四维中的一维,其总体特点和基本性质是以帝王子书标举帝王子学的楷式,借帝王造神确立帝王子学的权威,用帝王之学铸造帝王子学的灵魂,由此形成书、人、学亦即经、圣、道三位一体的帝王学体系。包... 帝王子学是清代帝王之学在经、史、子、集四维中的一维,其总体特点和基本性质是以帝王子书标举帝王子学的楷式,借帝王造神确立帝王子学的权威,用帝王之学铸造帝王子学的灵魂,由此形成书、人、学亦即经、圣、道三位一体的帝王学体系。包括帝王子学在内的帝王之学的建构,是清王朝实现思想统一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一种最严密、最深刻的思想统治。作为中国古代最高政治理念的治、教合一,它的实现是千古以来的政治难题。在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的清代,帝王在“治”的方面至高无上自不待言,难以确立的是在“教”的方面同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极力神化帝王的正是“教”的一面,而且清代帝王本身于“教”致力亦最勤,在中国历史上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治、教合一,由此堪称超迈历代帝王。究其因,则帝王之学的建构可以说是清王朝实现治、教合一的重大成果,而帝王子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帝王子学 帝王之学 帝王学体系 治、教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本经中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4
作者 陈维昭 《长江学术》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在明清时期有关人物传记的文献中,常有“以本经中式”(如“以《诗》中式”“以《春秋》中式”)的记述方式。这种记述方式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因本经文优秀而中式”,以致有人把“首艺”误解为第一篇本经文。事实上,这一记述方式还有另一... 在明清时期有关人物传记的文献中,常有“以本经中式”(如“以《诗》中式”“以《春秋》中式”)的记述方式。这种记述方式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因本经文优秀而中式”,以致有人把“首艺”误解为第一篇本经文。事实上,这一记述方式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即它是“以某经为本经参加科举而中式”的简化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本经中式”与这样一种选拔制度相关:考生占经应试,以该经为参试的个人标识;考官按经分房阅卷、按五经配额录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人物传记 明代科举制度 五经取士 参试身份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文化视域下明清徽州乡土建筑装饰图像的构建
5
作者 高山 徐慧 桑婷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是明清时期徽州乡土建筑装饰图像重要的表现内容。徽州乡土建筑装饰中“福”文化图像可分为文字图像、谐音图像、象征图像、叙事图像和抽象图像五类。追求圆满与完美的心理诉求和祥瑞...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是明清时期徽州乡土建筑装饰图像重要的表现内容。徽州乡土建筑装饰中“福”文化图像可分为文字图像、谐音图像、象征图像、叙事图像和抽象图像五类。追求圆满与完美的心理诉求和祥瑞文化的深层影响是“福”文化图像的构建逻辑,这些图像中蕴含着平静与安宁的朴素诉求、多子多福的生命哲学、福寿绵长的精神动力、财富与官爵的双重追求以及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明清时期徽州乡土建筑装饰中的“福”文化图像不仅受到儒家文化、宗族文化、徽商文化的叠加影响,还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珍贵的乡土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徽州乡土建筑 “福”文化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范无改,诗礼秀出:博罗韩氏家风家训研究
6
作者 陈友乔 陈增铭 曹标 《惠州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博罗韩氏是岭南著名的科举世家。韩氏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其重要因素。韩氏家风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秉礼尚义,礼以治家,行义积德;二是世敦孝友,孝为立身之本,力申兄弟式好之道;三是耕读传家,俊秀者读书,... 博罗韩氏是岭南著名的科举世家。韩氏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其重要因素。韩氏家风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秉礼尚义,礼以治家,行义积德;二是世敦孝友,孝为立身之本,力申兄弟式好之道;三是耕读传家,俊秀者读书,拙朴者力田;四是治家以严,重祭祀之典,严学行之督,谨闺闱之教,申族规之禁;五是敬爱乡梓,不以富贵傲视乡里,不倚仗权势鱼肉乡里,兴利除弊,造福乡梓。由于韩氏家风家训产生于农耕时代,有些内容诸如权威主义、重男轻女、愚忠愚孝等,与现代文明相悖。因此,可在对韩氏家风家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科举世家 博罗韩氏 家风家训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乡土建筑中渔樵耕读纹饰应用及文化诠释
7
作者 王硕 袁宣萍 《古建园林技术》 2025年第1期85-89,共5页
装饰艺术发展至清代已蔚成大观,诸如“渔樵耕读”一类图纹在人物题材的装饰纹样中大量涌现。文章通过对建筑领域的渔樵耕读雕饰进行文献调查和图像分析,认为该纹样在乡土建筑中以象征性符号的多元组合形式呈现,在装饰层面顺应建筑空间... 装饰艺术发展至清代已蔚成大观,诸如“渔樵耕读”一类图纹在人物题材的装饰纹样中大量涌现。文章通过对建筑领域的渔樵耕读雕饰进行文献调查和图像分析,认为该纹样在乡土建筑中以象征性符号的多元组合形式呈现,在装饰层面顺应建筑空间的功能属性,并且以精湛丰富的雕饰技艺作为技术支撑,从而在民居、宗祠、会馆等建筑以及家居陈设上形成广泛应用。清代渔樵耕读纹样的“广延性”和“共时性”顺应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儒道圆融的历史趋势,既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形式化显现,也表征着时人对渔樵耕读文化造诣的体认和赞同,在树俗立化和族群记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诠释 清代 乡土建筑 渔樵耕读 装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n Chinese,Manchu,and Western Spaces:The Changing Facade of Imperial Education in Qing Beijing
8
作者 Daniel Barish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9年第2期212-242,共31页
The physical spaces of imperial education during the Qing were carefully constructed sites of political architecture that sought to shape the behavior of princes,emperors,and their teachers while projecting dynamic im... The physical spaces of imperial education during the Qing were carefully constructed sites of political architecture that sought to shape the behavior of princes,emperors,and their teachers while projecting dynamic images of power.This article examines a range of build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Qing pedagogical apparatus.It argues that the changing spaces of imperial education drew on both classical ideals and international iconographies of power to create and disseminate a fluid vision of rule.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the Qianlong empero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yong Hall at the cent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in Beijing for exclusive use by the emperor during the Imperial Lecture,combining classical Han Chinese and Manchu expressions of authority.Throughout the nineteenth century,heirs to the throne and young emperors were trained in classrooms filled with calligraphy penned by their ancestors.Aphorisms drawing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as well as Daoist and Buddhist texts,urged the young rulers to strive for dynastic renewal.Finally,at the st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Qing worked to transition to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imperial classrooms around Beijing were infused with Western architectural styles,incorporating new strands of authority for the reforming Qi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AGOGY architecture space qing imperial IDEOLOGY
原文传递
清代书院课艺:联结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历史文献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史学、书院学和科举学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从书院考课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考课衡文标准与科举衡文标准、书院育人目标与科举取士目标、科举人物的思想观念与关系网络、书院生徒平时成绩与科考录取率等方面,考察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课艺 书院学 科举学 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用排偶”与明清制义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维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点。《明史·选举志》指出“体用排偶”是明代制义主体部分的文体形态特点。“排偶”包括排比和骈偶,骈偶类包括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股、十二股、十六股等。在排比类中存在着一种股数为奇数的排比形态,如三股文、五股文、七股文、九股文,可统称为“奇股文”。奇股文的存在应引起我们重视,明清制义文体的本质与特点需要重新认识。决定明、清制义“排偶”部分文体形态的,是题目的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当然,作者的修辞理念和兴趣也对其“排偶”设置产生影响。明代成化之后,八股形态在“排偶”诸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既与它契合传统文章学理念有关,也与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进程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义 排偶 排比 奇股文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巡幸驻跸行宫景点题名构成与精神表达
11
作者 肖萌 张任菲 +1 位作者 吴明豪 刘志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140,共8页
【目的】景点题名是园林营建活动的必要环节。目前关于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的研究多聚焦于历史背景、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较少从景点题名切入,对其进行综合梳理有助于深入揭示清代行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方法】选取14座典型清代巡... 【目的】景点题名是园林营建活动的必要环节。目前关于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的研究多聚焦于历史背景、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较少从景点题名切入,对其进行综合梳理有助于深入揭示清代行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方法】选取14座典型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的187个景点题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景点题名的构成和精神表达2个方面展开探索。【结果】景点题名以三字格为主流形式,游赏空间题名数量最多。题名通过自然景观奠定情感基调,以人文景观作为具象骨架,描述出山林野趣、水波潋滟、点景构筑、宗教怀古4种主题,呈现出“中心—边缘”的辐射式关联,从不同角度强化巡幸目的。景点题名是驻跸行宫肩负巡幸使命和表征皇权的直接印证。【结论】以巡幸活动为主导,沿途的自然、历史、文化对驻跸行宫景点题名具有重要影响,使之在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上述发现可为当代园林景点题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典园林 景点题名 清代巡幸驻跸行宫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皇家西洋建筑图像探析
12
作者 杨菁 王弋维 +1 位作者 王威 张凤梧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4期28-36,共9页
以西洋绘画技法入华为引,解读西洋绘画技法入华肇始之貌及其在宫廷绘画中的衍变脉络。研究晚清样式雷图档中的西洋建筑设计图纸等图像与相关现存建筑,寻找清代皇家西洋建筑图像与中国传统建筑图像及西方建筑图像在制图技法上的异同。厘... 以西洋绘画技法入华为引,解读西洋绘画技法入华肇始之貌及其在宫廷绘画中的衍变脉络。研究晚清样式雷图档中的西洋建筑设计图纸等图像与相关现存建筑,寻找清代皇家西洋建筑图像与中国传统建筑图像及西方建筑图像在制图技法上的异同。厘清清代皇家西洋建筑图像与西方绘画的互动关系,阐释中西绘画技法交融下清代皇家西洋建筑图像的丰富内涵,并重新思考清代皇家西洋建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家 西洋建筑 建筑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丘林1834年《大学》俄译本手稿初探
13
作者 刘淼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俄国汉学家比丘林1834年翻译的《大学》译本内容丰富,语言准确,系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大学》外译本之一。该译本虽以手稿形式保存,暂未出版,但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该部手稿为基础,从历史背景、底本考证、译本结构、学术价值四个... 俄国汉学家比丘林1834年翻译的《大学》译本内容丰富,语言准确,系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大学》外译本之一。该译本虽以手稿形式保存,暂未出版,但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该部手稿为基础,从历史背景、底本考证、译本结构、学术价值四个层面对手稿进行了描写与分析。研究表明,该部手稿以清代坊间的应举用书为底本,在引介儒家经典的同时,还能够为俄国汉语教学提供高质量教材。译本不仅包括《大学》原文和朱熹章句,还涵盖了历代诸儒辑要、书塾讲义、人物考等多项内容。手稿将科举制度下中国文人对儒家经典的释义与解读原汁原味地译成了俄语,对俄国汉学的奠基与发展、对俄罗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丘林 《大学》俄译本 1834年手稿 清代应举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官学教材探讨
14
作者 吴洪成 魏春玲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清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官学教育与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结为一体,对教材产生制约和影响。清代以《四书》《五经》《数理精蕴》《大清律例》和宋明理学家著作为主的官学教材服务于官学教育实际需要,并同时发挥封建王朝选拔官吏、造就地方... 清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官学教育与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结为一体,对教材产生制约和影响。清代以《四书》《五经》《数理精蕴》《大清律例》和宋明理学家著作为主的官学教材服务于官学教育实际需要,并同时发挥封建王朝选拔官吏、造就地方贤达绅士以及传播学术文化、教化民众等多种功能。清代官学教材不仅保障官学教育的实施,有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也作为中华文明厚重历史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延续和当今学校教材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官学教育 科举制度 学校教材 文教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通贤龚氏的科举成就与社会贡献
15
作者 孙清玲 王路宝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5-15,共11页
通贤龚氏是明清福州的名门望族,主要以科举、循吏、著述和藏书而闻名。明清两代,共繁衍二十代,在科举方面,从第四世开始发力,截至光绪九年(1883),有科举功名者多达91人。该家族在科举道路上的成长,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政治业绩方面,... 通贤龚氏是明清福州的名门望族,主要以科举、循吏、著述和藏书而闻名。明清两代,共繁衍二十代,在科举方面,从第四世开始发力,截至光绪九年(1883),有科举功名者多达91人。该家族在科举道路上的成长,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政治业绩方面,出现清前期龚其裕、龚嵘、龚一发、龚景瀚祖孙四世写入清史循良传的盛况;在文化贡献方面,明朝中后期的状元龚用卿、清朝后期的进士龚易图是其佼佼者,尤其是龚易图所藏的十万卷图书,堪称近代闽中藏书之最,且成为今福建省图书馆善本古籍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福州通贤龚氏 科举家族 清史循良传 藏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湖北人格神祠庙建筑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张奕 郭雨晨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中华民族崇祀的民间神祇系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格神”,他们所象征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促进了群众的行为规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湖北地区,其丰厚的历史底蕴、独一无二的枢纽位置,以及“敢为天下先”的... 中华民族崇祀的民间神祇系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格神”,他们所象征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促进了群众的行为规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湖北地区,其丰厚的历史底蕴、独一无二的枢纽位置,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集体人格,为人格神祠庙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湖北地区遗存的人格神祠庙多为明清时期建设,本文从地方志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湖北人格神祠庙建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以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神 明清时期 祠庙建筑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宫院藏清代坐垫的工艺研究
17
作者 张云 王旭 任萌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33,共9页
为揭示三件清代(公元1644—1911年)坐垫的材料性质和染色工艺,了解宫廷坐垫制作技艺,文章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其不同颜色的纤维和内部填充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三件垫子的表皮纤维材质是桑蚕丝,宝座垫的内部填充物是棉,方凳垫的... 为揭示三件清代(公元1644—1911年)坐垫的材料性质和染色工艺,了解宫廷坐垫制作技艺,文章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其不同颜色的纤维和内部填充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三件垫子的表皮纤维材质是桑蚕丝,宝座垫的内部填充物是棉,方凳垫的内部填充物是灯芯草。染色纤维使用的均为清代常用的植物染料,虽然染料种类不多,但配方多样,有单一植物染色的也有套染染色的。其中,黄色有黄檗染色的也有槐米和黄檗套染的,蓝色是靛蓝染色的,绿色是靛蓝与槐米套染的,红色是黄檗和红花套染的。文章首次对宫廷坐垫的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结果对此类纺织品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家纺品 宫廷坐垫 染料分析 材料鉴别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陶厂”新考——兼论明洪武三十五年前后官用瓷器窑厂性质差异认知轨迹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金保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景德镇地区陶瓷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资料,本文先是对明清时期“陶厂”一词缘起及其含义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在前人有关明代御器厂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明清两代人所持明洪武三十五年前后景德镇官用瓷器窑厂性质...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景德镇地区陶瓷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资料,本文先是对明清时期“陶厂”一词缘起及其含义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在前人有关明代御器厂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明清两代人所持明洪武三十五年前后景德镇官用瓷器窑厂性质差异认知轨迹分为三个阶段,继而对每个阶段各方所持观点的主要依据进行了详细考述。就目前掌握资料来看,明嘉靖万历时期官方所持观点较为可信,其很有可能是以明永乐时期所诞生空间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官用瓷器生产建筑设施来作为明洪武三十五年前后景德镇官用瓷器窑厂性质差异变化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官用瓷器 陶厂 御器厂 窑厂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远”意蕴之澄明与当代考试文化建设
19
作者 张延昭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展,揭示其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提撕及其在实施中所经历的澄明与遮蔽,对于我国考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远”意蕴 明清科举考试 考试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以成警:清末警政考试设计及其历史镜鉴
20
作者 任从文 詹林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09,共8页
清末新政中警政肇始,警察教育也随即发轫,警政类考试应运而生。根据应考对象的不同,当时警政人才的选拔与考评制度可分为警学堂招录与毕业考试、留学生选派与考核考试及警察招录与培训考试三类。警政考试的试题主题丰富、立意深远,整体... 清末新政中警政肇始,警察教育也随即发轫,警政类考试应运而生。根据应考对象的不同,当时警政人才的选拔与考评制度可分为警学堂招录与毕业考试、留学生选派与考核考试及警察招录与培训考试三类。警政考试的试题主题丰富、立意深远,整体呈现出鼓励开放思维、注重国际经验、重视综合素质及反映警察实务等特点。清末警政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当前公安考题设计乃至教育考试改革仍启发颇多,公安教育应以史为鉴,着重把握政治性、实用性、开放性及基础性等方面的要求,对考生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文化 清末警察考试 科举改制 公安专业科目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