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the Role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as a Complementary Diagnostic Tool in Burundi
1
作者 Ndayikengurukiye Omar Helmy Bin Hazmi +2 位作者 Isabel Lim Fong Ngendahayo Louis Irangabiye Elo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5年第1期284-299,共1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in cancer diagnosis across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with a focus on the role of diagnostic methods such as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in cancer diagnosis across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with a focus on the role of diagnostic methods such as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The predominance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30%) aligns with global trends, underscoring the need for robust diagnostic protocols,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regions. Other prevalent cancers, including skin, stomach, and cervix uteri, reflect a mix of environmental, genetic, and infectious factors.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gallbladder and thyroid cancers (<1%) suggests potential underdiagnosis or lower prevalence. Age distribution data indicate peak cancer incidence in individuals aged 31 - 45 years, with gender-specific cancers like breast and cervical cancer predominantly affecting females (63.4%). The analysis also highlights significant diagnostic gaps, as 61.2% of cases did not undergo IHC testing due to resource constraints, leading to potential biases in cancer prevalence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complementary role of IHC in confirming ambiguous H&E findings, with strong alignment observed when both methods were used. However, the absence of IHC in many cases limits the robustness of conclusions, suggesting the need for increased access to IHC testing. The findings advocate for integrating IHC into routine diagnostics, expanding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and improving sample sizes to ensure more reliable and comprehensive cancer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Diagnosis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Diagnostic Protocols Diagnostic Gaps Routine Diagnostics Cancer Preval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病变中HPV DNA检测与IHC检测P16蛋白的关联性研究
2
作者 王皓晨 贾利晴 +9 位作者 杨瑜 王乾 郁成礼 田田 毕蕊 涂小予 柏乾明 朱晓丽 周晓燕 任敏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背景与目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宫颈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igh-risk,HR)HPV感染通常与P16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时将... 背景与目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宫颈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igh-risk,HR)HPV感染通常与P16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时将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P16蛋白表达作为判断HPV感染情况的重要依据,但两者之间仍有部分不一致,其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进行宫颈活检或手术的6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伦理批号:050432-4-2307E),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DNA多亚型,包括HR和低危型(low-risk,LR);采用IHC检测P16蛋白水平,比较两者的一致率,评估P16表达在判断HPV感染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18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鳞癌92例,宫颈腺癌257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79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105例,慢性宫颈炎85例。结果:在宫颈鳞癌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88.0%(81/92)和91.3%(84/92),一致率为90.2%(83/92),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6.3%和45.5%;在宫颈腺癌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54.5%(140/257)和58.8%(151/257),一致率为82.5%(212/257),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7.9%和76.1%;在HSIL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75.9%(60/79)和70.9%(56/79),一致率为82.2%(65/79),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5.0%和73.7%;在LSIL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73.3%(77/105)和8.5%(9/105),一致率为33.3%(35/105),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10.4%和96.4%;在慢性宫颈炎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7/85)和0.0%(0/85),一致率为80.0%(68/85),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0%和100.0%。在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HSIL中P16阳性与HPV16/18呈显著正相关(P=0.000),而在LSIL及慢性宫颈炎中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宫颈鳞癌及宫颈腺癌中,P16阳性表达与HPV DNA阳性(HPV感染)的一致率较高,尤其P16表达与HPV16/18亚型感染显著相关。HSIL中P16阳性表达可以初步反映HPV感染情况,但在LSIL及慢性宫颈炎中,P16表达难以准确地反映HPV感染情况。P16与HPV DNA检测不一致可能受感染亚型、病理学类型、样本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工作中应仔细分析或用多种方法确定HPV的感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人乳头状瘤病毒 P16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鳞癌 宫颈腺癌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慢性宫颈炎 一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C与FISH在乳腺癌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欢 张青 +2 位作者 张春蕾 徐子贻 袁小林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550-553,共4页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it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应用。方法2019年2月至2022...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it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应用。方法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15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IHC和FISH检测HER2的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和一致性。结果IHC结果显示158例患者中HER2(1+)、HER2(2+)、HER2(3+)分别为5例(3.16%)、97例(61.39%)、56例(35.44%),FISH结果显示HER2扩增73例(46.20%),未扩增85例(53.80%),其中,HER2(1+)患者FISH均显示未扩增,阴性符合率为100%;HER2(3+)患者FISH均显示扩增,阳性符合率为100%;97例HER2(2+)患者FISH显示扩增17例,阳性符合率为17.52%。两种方法检测HER2一致性较好且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75,P<0.05)。结论HIC与FISH在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检测中一致性较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必要时需结合两种方法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荧光原位杂交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C、FISH、qRT-PCR检测NSCLC ALK融合基因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朱宇凝 屈顺林 +5 位作者 曹晓卉 杨志慧 孙桂凤 殷正进 刘仕琦 张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免疫组化(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ALK融合基因情况。方法收集453例NSCLC标本。随机选取IHC检测的ALK融合基因不同表达程度标本40例[ALK(-)、(+)、(2+)、(3+)标本各10... 目的对比分析免疫组化(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ALK融合基因情况。方法收集453例NSCLC标本。随机选取IHC检测的ALK融合基因不同表达程度标本40例[ALK(-)、(+)、(2+)、(3+)标本各10例],采用FISH和q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ALK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IHC与FISH、qRT-PCR的ALK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比较,IHC ALK(-)/(3+)与FISH、qRT-PCR检测结果一致率均为100%,具有高度一致性(r=0.781、r=0.740,P<0.05)。FISH与q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率为97.5%,具有高度一致性(r=0.943,P<0.05)。结论FISH、qRT-PCR法与IHC法检测在不同表达程度ALK融合基因样本中检测结果存在差别,IHC敏感性更高。FISH、qRT-PCR法在ALK融合基因样本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ALK融合 ihc FISH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and Contribution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Congolese from Kinshasa
5
作者 Rive Lukuaku Jérémie Okumadi +7 位作者 Fabrice Bokambandja Andy Mbangama Vincent Mbatu Georges Mvumbi Jean-Louis Mumbere David Azako Serge Pezo Dieudonné Mvumbi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CAS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Introducti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gestive tumors very often requires the use of techniques currently not widely in us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such as immunohistochemistry. This is perfectly ve... Introducti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gestive tumors very often requires the use of techniques currently not widely in us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such as immunohistochemistry. This is perfectly verified for GISTs whose precise, or at least highly certain, diagnosis can only be made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This underuse of these techniques due to lack of equipment and human skills explains the limited epidemiological data available to date, thus leading to untargeted and too often late treatment of patients. Research question: What contribution can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make to the diagnosis of digestive tract tumours? Objective: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 of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GIST and provide basic data on the epidemiology of these nosological entities in Kinshasa. Methodology: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carried out at the LEBOMA private anatomy and pathological cytology centre. The main inclusion criterion was any digestive tract block or slide whose diagnosis of GIST had been requalified after review by at least 2 pathologists. An immuhistochem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using an automated technique (with a Ventana XT machine) using a panel of antibodies: CD-117 and DOG-1 which are listed in the literature 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GIST, all slides were made at Hj Hospital using an OLYMPUS BX41 co-observation microscope. Results: Of 601 cases of digestive tumors recorded during the concerned period, 32 (5.32%) concerned GIST. This prevalence was confirmed by our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where the expression of CD117 and that of DOG-1 were positive in 90.6% and 100% of cases which prevalence is high compared with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atients concerned was made with a sex ratio of 1.6 women/men with a median age of 53 years. Most cases (81%) had a gastric location and were fusiform GISTs. Conclusi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although rare and underestimated, account for 5.32% of cases in the DRC. This is a considerable and high prevalence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average.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no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se aspects in the DRC, which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2 markers as specific and effective biomarkers for optimal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GIST. In view of the above, it is therefore more than necessary to popularise the use of these biomarker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effectively to improving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urs by improving their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estive Tumors GIST immunohistochemistry CD117 DOG-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137例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黄萱 李艳 +2 位作者 陈琼霞 陈莹 镇鸿燕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37例颅内脑膜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该类病变形态学丰富多样,多数病例为WHOⅠ级;其中部分病例可见少...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37例颅内脑膜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该类病变形态学丰富多样,多数病例为WHOⅠ级;其中部分病例可见少数异型性明显的细胞、片状坏死区及颅骨侵犯等,且有复发的可能。肿瘤细胞在PCK、Vim和EMA均表达阳性;Ki-67增殖指数随着肿瘤级别增高,为2%~35%;p53在少部分WHOⅠ级和高级别病变中呈弥漫阳性表达;SOX2在高级别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ER-α36在部分病例中呈强阳性表达。45例术后建立随访,结果为8例复发,7例死亡。结论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绝大多数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但其中部分病例具有侵袭性潜能和复发倾向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指标p53、Ki-67和SOX2联合检测可帮助筛选出这类病例,并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ER-α36蛋白在部分脑膜瘤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可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孙丽霞 余卫东 +3 位作者 王智辉 廖悦华 李荣岗 梁津杰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DPHC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PHCC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 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DPHC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PHCC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DPHCC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31~74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肝区闷痛不适4例,体检发现肝占位4例,婚检发现转氨酶升高1例。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梁索状、团片状或假腺样排列,细胞胞浆丰富,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多见,微血管侵犯阳性3例,可见卫星结节1例。9例DPHCC患者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19,细胞角蛋白7阳性表达者5例。随访3~2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2个月出现复发,其余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DPHCC作为肝细胞癌的特殊亚型,更容易出现微血管侵犯,有转移和术后早期复发的高风险。因此,病理医生一定要精准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病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表型肝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角蛋白19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病理诊断
8
作者 时云飞 李向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体类型LBCL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并逐渐成为临床进行准确预后分层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LBCL分型日趋精准必然要求病理医师的诊断更加精准化,同时淋巴瘤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和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也对LBCL的精准分型和靶向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对LBCL精准病理诊断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期帮助读者认识到LBCL精准诊断的重要性、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概念和建立更加清晰的诊断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分子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PLK1和CD133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9
作者 杨雪 贾国洪 +4 位作者 宋创业 陈晓丽 李伟 尚培中 王金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6期27-30,33,共5页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PLK1和CD133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39例HC患者手术标本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PLK1和CD133的表达,分析PLK1和CD133与患者性别、年...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PLK1和CD133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39例HC患者手术标本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PLK1和CD133的表达,分析PLK1和CD133与患者性别、年龄、瘤体长径、分化级别、TNM分期、浸润转移及3年生存期7项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HC组织和癌旁胆管组织PLK1阳性率分别为66.7%(26/39)和25.0%(5/20),CD133阳性率分别为61.5%(24/39)和15.0%(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K1和CD133表达与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在瘤体长径>1.5 cm、低分化、TNM(Ⅲ+Ⅳ)期、有浸润转移和3年内死亡患者中,PLK1和CD13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瘤体长径≤1.5 cm、(高+中)分化、TNM(Ⅰ+Ⅱ)期、无浸润转移和3年内生存患者(P<0.05)。PLK1和CD133表达呈正相关(r=0.49)。结论 PLK1和CD133与HC发生发展显著相关,两者阳性表达预示瘤体大,分化等级低,TNM分期晚,易浸润转移,生存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 CD133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MMR蛋白与代谢调节因子HIF-1α、GLUT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0
作者 张宁 黄宁波 +1 位作者 朱萌 孟宪垚 《宁夏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01-106,F0003,共7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GLUT1)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结直肠癌组织标本1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检测其...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GLUT1)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结直肠癌组织标本1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检测其中89例HIF-1α、GLUT1表达。结果160例结直肠癌组织分析显示MLH1、PMS2表达阳性率与肿瘤部位有关,PMS2与癌栓形成有关(P<0.05)。MLH1、PMS2缺失多见于右半结肠,PMS2缺失多见于有癌栓时。MLH1与PMS2、MSH2与MSH6呈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半结肠、癌栓是MMR缺失危险因素(P<0.05)。89例组织分析显示HIF-1α与pTNM分期有关(P<0.05),GLUT1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有关(P<0.05)。HIF-1α表达多见于晚期患者,GLUT1表达多见于淋巴结转移和晚期患者。HIF-1α与GLUT1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联合检测MMR、HIF-1α、GLUT1有助于结直肠癌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错配修复 缺氧诱导因子 葡萄糖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1/CD82、p53蛋白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11
作者 崔荣花 元建华 +4 位作者 张曙波 陈琼慧 李兴 张玮芳 谢宗宙 《海南医学》 2025年第8期1065-1070,共6页
目的分析KAI1/CD82、p53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8胞,按照实验要求分为阴性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0.9%NaCl]、A组[rAd-p53低剂量组(浓度为5×10 vp/mL)]、B组108[rAd-p53高剂量组(浓度为5... 目的分析KAI1/CD82、p53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8胞,按照实验要求分为阴性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0.9%NaCl]、A组[rAd-p53低剂量组(浓度为5×10 vp/mL)]、B组108[rAd-p53高剂量组(浓度为5×10 vp/mL)]、C组[DDP组(浓度为2.5 mg/L)]、D组[低剂量联合组(浓度为5×10 vp/mL+2.510 mg/L)]、E组[高剂量联合组(5×10 vp/mL+2.5 mg/L)]。rAd-p53、DDP低剂量组、DDP高剂量组及DDP低高剂量联合组作用于细胞株48 h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并比较不同组别间的KAI1/CD82、p5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GC-7901细胞中KAI1/CD82与p53蛋白的表达的相关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海口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实施手术的43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标本,将标本分为胃癌组、癌旁组(距离癌灶2 cm)和正常组织组(距离癌灶5 cm以上)。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组样本中的KAI1/CD82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胃癌组织中KAI1/CD82、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细胞中KAI1/CD82、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比较,KAI1/CD82蛋白表达上调,p53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rAd-p53单独及联合DDP作用48 h后,SGC-7901细胞中KAI1/CD82、p53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阴性对照组,且低高剂量联合组(D、E组)中KAI1/CD82、p5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低高剂量单药组(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GC-7901细胞中KAI1/CD82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62,P<0.05)。Western-blot法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KAI1/CD82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癌旁组织的表达亦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KAI1/CD82、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样本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KAI1/CD82、p53蛋白可能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侵袭及其体内肿瘤生长,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作为胃癌的新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RAD-P53 SGC7901 KAI1/CD82 P53 WESTERN-BLOT法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RT-PCR、IHC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灶的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勇 田嘉禾 +3 位作者 杨武威 张书文 尹大一 姚树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05-407,共3页
目的 :评价PET、RT PCR、IHC三种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灶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1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进行FDG PET全身扫描、骨髓组织标本的RT PCR、IHC检测。结果 :PET、RT PCR、IHC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 81.8%、72 .7%、5 4.5 %。PET、... 目的 :评价PET、RT PCR、IHC三种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灶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1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进行FDG PET全身扫描、骨髓组织标本的RT PCR、IHC检测。结果 :PET、RT PCR、IHC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 81.8%、72 .7%、5 4.5 %。PET、RT PCR检测转移灶的灵敏度均高于IHC ;PET与RT PCR之间无差别 ,但是FDG PET能显示病灶的位置和范围。结论 :FDG PET是一种对肿瘤转移灶有价值影像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ET RT-PCR ihc 肿瘤转移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在喉部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13
作者 文斐 岑瑞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6期965-972,共8页
目的分析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在喉部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分析LSCC患者临床信息和肿瘤组织样本中的RNA-seq表达谱,比较GAPDH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分析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在喉部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分析LSCC患者临床信息和肿瘤组织样本中的RNA-seq表达谱,比较GAPDH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79例LSC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67例、女12例,年龄39~81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SCC患者GAPDH的表达作为外部验证。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GAPDH在LSCC预后中的作用。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揭示与GAPDH相关的肿瘤生物学过程。使用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算法分析GAPDH表达与免疫功能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LSCC组织中GAPDH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在淋巴结分期、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表明,GAPDH的表达水平能有效区分LSCC与癌旁正常组织(曲线下面积=0.816)。GAPDH高表达的LSCC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均低于GAPDH低表达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GAPDH高表达(HR=4.294,P<0.05)和免疫组化阳性(HR=1.403,P<0.05)是影响LS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GO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GAPDH可以通过参与缺氧调控进程促进肿瘤进展。GAPDH mRNA表达与CC趋化因子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功能及多种免疫细胞(如活跃B细胞、活跃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心粒细胞等)在肿瘤中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GAPDH在LS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对于正常组织和癌组织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作为LSCC预后独立影响因子,可通过缺氧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参与LSCC的发病和进展,成为LSCC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喉部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预后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黄倩 赵声春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肝脏NEN的活检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肝脏NEN的活检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男、女患者各1例,2例患者均行肝脏穿刺术,例1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胞质丰富,排列成巢团状及腺管样,未见确切核分裂象。例2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核深染,界限不清,胞质少,呈巢团状排列。2例患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示Syn(+)、CgA(+)、CD56(+),AE1/AE3(核旁点状+);例1,Ki-67(+,约70%);例2,Ki-67(+,约15%),临床影像学、内镜检查显示其余脏器未见占位性病变。结论:肝脏原发性NEN相对罕见,确诊为肝脏原发前需排除转移,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神经内分泌肿瘤 免疫组化 治疗与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对EGFR突变ⅢC-IV期NSCL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王淑文 徐泽惠 +1 位作者 陈文换 高建芝 《中国医药导刊》 2025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ⅢC-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ⅢC-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基因检测的117例ⅢC-IV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EGFR突变组(n=50)和EGFR未突变组(n=67),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观察TGF-β1的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及TNF-α的水平,分析TGF-β1对EGFR突变ⅢC-IV期NSCL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及TNF-α的影响。结果:EGFR突变组患者TGF-β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未突变组(P<0.05)。与EGFR未突变组比较,突变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在TGF-β1高表达时水平降低(P<0.05),IL-6、IL-10及TNF-α在TGF-β1高表达时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EGFR突变ⅢC-IV期NSCLC患者TGF-β1表达上调可影响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及TNF-α的水平,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加强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EGFR突变 细胞因子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C联合FISH 检测胃癌中HER2与CK8/18、p53、CE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亦明 王贵明 +2 位作者 龙中华 权莉 谭夕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812-816,816,共5页
目的 探讨IHC联合FISH检测胃癌中HER2及其与CK8/18、p53、CE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以我院2017-01-2018-06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情况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目的 探讨IHC联合FISH检测胃癌中HER2及其与CK8/18、p53、CE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以我院2017-01-2018-06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情况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采用IHC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K8/18、p53、CE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ER2与CK8/18、p53、CE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胃癌组织中HER2表达水平,IHC检测结果显示为HER2蛋白过表达(3+)的阳性率为11. 7%(14/120),FISH检测结果显示HER2基因扩增的阳性率为17. 5%(21/120);HER2基因扩增与CK8/18、p53及CEA蛋白的表达越高,则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概率越大(P<0. 05);HER2基因扩增与CK8/18、p53及CEA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 05)。结论 胃癌HER2基因扩增与CK8/18、p53及CEA蛋白的表达与其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可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一个有效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c FISH 胃癌 HER2 CK8/18 P53 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检测的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俊 邓明凤 +2 位作者 郭华雄 陈登峰 王昌富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原住杂交(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中的Her2基因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Her2基因的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导致两者差异的可能原因;了解荆州地区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的分布。方法以FISH方法,对55例免疫组织化学分别为...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原住杂交(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中的Her2基因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Her2基因的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导致两者差异的可能原因;了解荆州地区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的分布。方法以FISH方法,对55例免疫组织化学分别为(3+),(2+),(1+)和阴性(-)的乳腺癌新鲜石蜡切片标本进行Her2基因的检测。结果55例标本中,有16例采用FISH方法检测出Her2基因的表达;12例Her2基因表达(3+)的标本中11例检测出Her2基因;7例Her2基因表达(2+)的标本中5例检测出Her2基因;10例Her2基因表达(1+)的标本中未检测出Her2基因;26例Her2基因表达(-)的标本中未栓测出Her2基因。结论初步筛查Her2基因状态可以首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于IHC(2+)的标本,应该行FISH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免疫组织化学(ihc) HER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免疫组化技术平台检测乳腺癌低表达水平HER2的比较和分析
18
作者 曾满芹 赵鹏 +5 位作者 陈丽芳 陈召旭 赵静 董娴宁 付广明 王成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的免疫组化技术平台在检测乳腺浸润性癌中低表达水平HER2所产生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方法 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我院病理科接收的HER2低表达的乳腺浸润性癌标本108例,分别在Roche Ventana(4B5)XT、Leica Bond... 目的 探讨不同的免疫组化技术平台在检测乳腺浸润性癌中低表达水平HER2所产生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方法 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我院病理科接收的HER2低表达的乳腺浸润性癌标本108例,分别在Roche Ventana(4B5)XT、Leica Bond Max(MXR001)及Ultra PATH(UMAB36)这三个全自动免疫组化技术平台进行HER2染色,并严格按照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由三位病理科医师在双盲的条件下进行判读。结果 UMAB36的着色效果强于MXR001及Ventana(4B5),MXR001的着色效果也强于Ventana(4B5),但是三者的染色效果仍然存在可重复性(P<0.05)。结论 不同的免疫组化技术平台在染片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HER2 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C和FISH检测乳腺癌HER-2与ER、PR、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海丰 范玉宏 +4 位作者 武雪亮 孙喜斌 王立坤 梁晚平 刘运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64,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IHC)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10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结果显示,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阳性的标本中IHC法检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分别为28.36%、37.84%,明显低于ER、PR表达阴性标... 采用免疫组化(IHC)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10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结果显示,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阳性的标本中IHC法检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分别为28.36%、37.84%,明显低于ER、PR表达阴性标本HER-2蛋白()表达74.42%、63.89%;在ER、PR表达阳性的标本中有HER-2基因扩增分别为22.39%、24.32%,明显低于ER、PR表达阴性标本46.51%、47.22%;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ER-2蛋白表达()为62.86%,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HER-2蛋白表达()38.67%;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ER-2基因扩增为38.10%,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ER-2基因扩增为27.94%,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 淋巴结转移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SH和IHC检测HER2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华雄 邓明凤 +6 位作者 陈登峰 张柳 袁璐 刘静 杨勇 徐正丰 王昌富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免疫组织化学(IHC)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乳腺癌中C-erbB-2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扩增,评估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IHC和FISH法分别检测58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扩增状况,并进行一致性... 目的对比研究免疫组织化学(IHC)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乳腺癌中C-erbB-2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扩增,评估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IHC和FISH法分别检测58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扩增状况,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IHC检测蛋白阳性2+和3+共22例,占总病例的37.9%,58例乳腺癌中FISH检测出HER2基因扩增17例,占29.3%。IHC检测C-erbB-2蛋白3+的12例中11例HER2基因扩增阳性,1例无扩增;C-erbB-2蛋白2+者10例,其中5例可见HER2基因扩增;C-erbB-2蛋白1+者11例HER2基因扩增仅1例。C-erbB-2蛋白阴性病例共25例均未检测到基因扩增。结果显示IHC检测C-erbB-2蛋白与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状态有较高的一致性(k=0.681,P〈0.01),C-erbB-2蛋白阴性和3+标本与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erbB-2蛋白1+和2+病例与其HER2基因扩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IHC检测C-erbB-2蛋白强阳性(3+)和阴性(0)与HER2基因扩增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是否应用Herceptin治疗的依据,而C-erbB-2蛋白2+和1+病例必须进一步行HER2基因扩增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ER2基因 蛋白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