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eroelastic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aspect-ratio Composite Forward-swept Wings 被引量:9
1
作者 万志强 颜虹 +1 位作者 刘德广 杨超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17-325,共9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forward-swept angle and skin ply-orientation o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er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aeroelastic modeling and calculation for high-aspect-ratio composite wings wi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forward-swept angle and skin ply-orientation o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er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aeroelastic modeling and calculation for high-aspect-ratio composite wings with different forward-swept angles and skin ply-orientation are perform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sign study aiming to optimize wings with typical forward-swept angles and skin ply-orientation in an aeroelastic way by using the genetic/sensitivity-based hybrid algorith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atiated multiple constraints including strength, displacements, divergence speeds and flutter speeds, the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in a bid to minimize the structural weight of a wing with the lay-up thicknesses of wing components as design variabie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power of spanwise variation function of lay-up thicknesses of skins and iugs on the optimized weights are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eiasticit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high-aspect-ratio wing forward-swept wing COMPO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垂直起降、高速前飞的飞行器设计与控制 被引量:9
2
作者 樊鹏辉 王新华 蔡开元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71-1177,共7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垂直起降、悬停和高速前飞能力的飞行器.这种飞行器通过模态转换,既能够实现类似传统四轴飞行器的垂直起降,又能够实现类似固定翼飞行器的高速前飞.同时本文针对这种飞行器设计了模态转换控制律;仿真试验验证了设计... 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垂直起降、悬停和高速前飞能力的飞行器.这种飞行器通过模态转换,既能够实现类似传统四轴飞行器的垂直起降,又能够实现类似固定翼飞行器的高速前飞.同时本文针对这种飞行器设计了模态转换控制律;仿真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和控制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 高速前飞 模态转换 四轴飞行器 固定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掠翼气动布局中鸭翼高度影响的实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展京霞 王晋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94-998,共5页
基于前掠翼-鸭式前翼布局的风洞测力实验,分析了距离主机翼较远的鸭翼相对于主机翼的高度对布局纵向气动性能的影响.基于主机翼根弦长的雷诺数约为1.44×105.实验结果表明,较大的主机翼前掠角与较低的鸭翼配合,产生的升力系数增量... 基于前掠翼-鸭式前翼布局的风洞测力实验,分析了距离主机翼较远的鸭翼相对于主机翼的高度对布局纵向气动性能的影响.基于主机翼根弦长的雷诺数约为1.44×105.实验结果表明,较大的主机翼前掠角与较低的鸭翼配合,产生的升力系数增量比较显著.低于主机翼的鸭翼将加强前掠翼布局的缓失速特性.鸭翼增大升力的同时也增大了阻力;大攻角时,鸭翼带来的阻力增量较大.高于主机翼的鸭翼对最大升阻比的改善较多,但也不宜过高.主机翼前掠角较小时,鸭翼改善和提高升阻比的效果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掠机翼 鸭翼 升力 阻力 升阻比 低速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捕获翼位置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广利 崔凯 +1 位作者 肖尧 徐应洲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6-584,共9页
高压捕获翼构型是一种合理利用机体/上置翼(简称捕获翼)间的耦合关系提高飞行器升力,进而大幅提高升阻比的高速飞行器新概念构型.基于其设计原理,捕获翼的位置与机体压缩激波和自身二次压缩激波的位置均直接相关,一般难以利用理论方法... 高压捕获翼构型是一种合理利用机体/上置翼(简称捕获翼)间的耦合关系提高飞行器升力,进而大幅提高升阻比的高速飞行器新概念构型.基于其设计原理,捕获翼的位置与机体压缩激波和自身二次压缩激波的位置均直接相关,一般难以利用理论方法直接获得.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在设计空间内获取样本点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和迭代获得其设计位置,之后通过构造代理模型建立捕获翼位置与设计参数间的模拟映射关系,进而发展了一种捕获翼位置设计的有效方法.在方法研究基础上以锥体-捕获翼组合构型作为实例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较大设计空间范围内准确判定捕获翼的设计位置.此外,针对这一构型还开展了基于代理模型的设计参数单因素分析.发现在设计空间内,前缘压缩角、来流马赫数、和捕获翼钝化半径等3个关键参数均与捕获翼位置呈单调正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飞行器 高压捕获翼 均匀实验设计 多项式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电压对高速电主轴动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康辉民 陈小安 +3 位作者 陈文曲 李浩如 周明红 李云松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8-156,共9页
针对高速电主轴动态模型中耦合电压的非线性变化对主轴动态性能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前馈控制和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IMC)的电压解耦机理,指出IMC能够避免前馈控制时电压解耦效果依赖主轴模型参数与实际参数相匹配的不足,... 针对高速电主轴动态模型中耦合电压的非线性变化对主轴动态性能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前馈控制和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IMC)的电压解耦机理,指出IMC能够避免前馈控制时电压解耦效果依赖主轴模型参数与实际参数相匹配的不足,并利用170MD15Y20油雾润滑型电主轴和Matlab/Simulink软件分别对两种控制方法进行试验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主轴的耦合电压主要受频率和转矩电流变化的影响,改变磁链子系统和转矩子系统的给定电压、以及耦合回路中无功功率在输入功率中的比例,不仅可以对主轴的功率因素、输出转矩、抗扰动能力和动态速度跟随精度等特性参数产生影响,而且使主轴的转矩脉动程度、带负载能力和转差率等随耦合电压的大小成反比例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包含上述特征信息的机械特性曲线、功率因素曲线和恒转矩曲线的变化趋势,准确判断高速电主轴的解耦效果,并预测主轴在该控制方式下的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主轴 电压耦合 非线性 前馈解耦 内模解耦 动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展弦比机翼低速静气动弹性模型的设计、制作和风洞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钱卫 张桂江 刘钟坤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7,共5页
通过弹性相似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大展弦比机翼在弹性变形下的气动特性是研究飞机静气动弹性特性的重要手段。发展了一种静气动弹性模型低速风洞试验技术,针对某大展弦比机翼,设计、制作了缩比弹性结构相似模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H03... 通过弹性相似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大展弦比机翼在弹性变形下的气动特性是研究飞机静气动弹性特性的重要手段。发展了一种静气动弹性模型低速风洞试验技术,针对某大展弦比机翼,设计、制作了缩比弹性结构相似模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H03风洞进行了低速静气动特性风洞试验。详细介绍了弹性模型的各项技术和风洞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适合大展弦比机翼静气动弹性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可作为大展弦比机翼设计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气动弹性 缩比结构相似模型 大展弦比机翼 低速风洞试验 柔度影响系数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前掠翼发散亚临界风洞试验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万志强 杨超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0-204,共5页
对复合材料前掠翼的亚临界发散试验和模型设计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测量结构应变的Southwell亚临界发散试验技术,对两个大展弦比复合材料机翼进行发散动压的亚临界预测。在亚临界风洞试验前进行了发散动压的计算,其后特别进行了临界发散... 对复合材料前掠翼的亚临界发散试验和模型设计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测量结构应变的Southwell亚临界发散试验技术,对两个大展弦比复合材料机翼进行发散动压的亚临界预测。在亚临界风洞试验前进行了发散动压的计算,其后特别进行了临界发散风洞试验,以对Southwell亚临界发散预测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和临界试验结果均表明,利用Southwell亚临界发散试验技术进行大展弦比复合材料机翼发散动压的预测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该亚临界方法可以推广到高速模型发散试验和飞行试验。同时也验证了模型发散速度随着前掠角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弹性 发散 亚临界发散试验技术 前掠翼 复合材料 大展弦比机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展弦比前掠翼气动隐身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廖炎平 刘莉 龙腾 《航空计算技术》 2011年第3期5-9,共5页
前掠翼布局优越的气动性能为无人机气动布局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方向。采用CST方法对翼型几何外形进行参数化描述,实现前掠翼气动和隐身多学科优化设计模型的参数化描述。建立了基于N-S方程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的前掠翼气动分析模型和基... 前掠翼布局优越的气动性能为无人机气动布局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方向。采用CST方法对翼型几何外形进行参数化描述,实现前掠翼气动和隐身多学科优化设计模型的参数化描述。建立了基于N-S方程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的前掠翼气动分析模型和基于矩量法的计算电磁学方法的前掠翼隐身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Kriging模型的前掠翼气动隐身多目标优化方法,采用拉丁超方试验设计方法获取样本点,建立前掠翼气动和隐身的Kriging代理模型。将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与Kriging代理模型结合进行大展弦比前掠翼的气动隐身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模型是合理的,所提出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提高大展弦比前掠翼性能与优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掠翼 KRIGING模型 CST方法 雷达散射截面 Pareto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智能材料结构在变形体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雷鹏轩 王元靖 +2 位作者 吕彬彬 余立 杨振华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80,共7页
为验证所提出的智能材料结构在柔性变后缘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在跨声速风洞中运用模型变形视频测量技术测量了机翼后缘的偏转变形量,并记录了偏转变形的动态过程。同时测量了上翼面的压力分布。实验马赫数0.4~0.8,模型迎角0... 为验证所提出的智能材料结构在柔性变后缘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在跨声速风洞中运用模型变形视频测量技术测量了机翼后缘的偏转变形量,并记录了偏转变形的动态过程。同时测量了上翼面的压力分布。实验马赫数0.4~0.8,模型迎角0°~6°。分析了来流条件对结构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声速条件下,智能材料结构在气动载荷作用下能够驱动机翼后缘偏转变形。驱动力一定时,变形能力受到马赫数和迎角等因素影响。马赫数增加会减弱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能力,导致变形速度减小,后缘偏转角降低。迎角的影响较为复杂,且与马赫数的影响相互耦合,马赫数越高迎角的影响越强。最后,通过对后缘压力分布形态的分析得出,变形后后缘是否发生流动分离是影响智能材料结构变形能力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体机翼 高速风洞 模型变形视频测量 光滑连续偏转后缘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风阻制动风翼板气动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伟 谢红太 +3 位作者 王云飞 柴伟 马敬武 武振锋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41,共17页
当速度大于300 km/h的高速列车紧急制动时,风阻制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制动措施。基于三维定常不可压的黏性流场N-S和k-ε双方程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带制动风翼板的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做初步分析,分别从列车所受气动阻力、垂... 当速度大于300 km/h的高速列车紧急制动时,风阻制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制动措施。基于三维定常不可压的黏性流场N-S和k-ε双方程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带制动风翼板的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做初步分析,分别从列车所受气动阻力、垂向力、横向力、流场气动干扰效应、气动噪声等方面对首排制动风翼板在不同纵向位置、不同迎风角度和不同组风翼板纵向布置的选择做了详细计算说明。初步研究表明:(1)当头车车顶安装单排制动风翼板的高速列车在行驶速度为350 km/h的过程中采取紧急制动时,列车所受的空气制动阻力比未安装风翼板时增大约45%,所受垂向升力增大约70%;(2)采用风阻制动时制动风翼板迎风面所受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随着速度增大从远环境压力值呈抛物线形式增加,所受最小压力从远环境压力值呈倒抛物线形式减小;(3)在首排风翼板安装位置距离头车司机室前端流线型尾端连接处2 m范围内,列车空气阻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所受垂向升力基本保持不变,风翼板前后形成的正负压区范围逐渐变小减弱;(4)首排制动风翼板迎风角在45°~90°内逐渐扩大时,列车所受空气阻力基本保持不变,垂向升力呈先增大后缓降的趋势,气动干扰效应和风翼板迎风面的高压区域逐步减弱;(5)在列车头车车顶最大等间距布置多组制动风翼板时,随着风翼板布置组数的增多,列车承受的空气阻力缓慢增加,垂向升力基本保持不变,制动风翼板间气动干扰效应逐渐增强,风翼板迎风面受压呈现出第1组的受压最大,后续各组压力峰值基本保持一致,略有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气动力学 气动特性 气动噪声 制动风翼板 空气阻力 数值模拟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前掠翼模型低速纵向气动力实验与数值仿真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震宇 徐梦飞 +1 位作者 赵希玮 胡鹏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28-332,共5页
为了研究高速前掠翼飞机低速气动力变化特性,以一种NACA64A005高速薄翼型前掠翼翼身组合体模型为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相应后掠翼模型和细长边条前掠翼模型,开展模型纵向气动力低速风洞实验研究,模型攻角变化范围-4°^+36°,实验风... 为了研究高速前掠翼飞机低速气动力变化特性,以一种NACA64A005高速薄翼型前掠翼翼身组合体模型为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相应后掠翼模型和细长边条前掠翼模型,开展模型纵向气动力低速风洞实验研究,模型攻角变化范围-4°^+36°,实验风速29 m/s,特征雷诺数4×10~5。结果表明:前掠翼模型与相应后掠翼模型升力和阻力变化特性基本相同;但前掠翼表现出较好的大迎角气动力性能发展趋势。翼根前加装面积仅为机翼面积5.2%的大后掠细长边条后,前掠翼模型升力特性和气动效率明显提升,33°迎角最大升力系数比基本前掠翼提高约40%。依据模型风洞实验实际条件,采用ICEM和FLUENT软件与雷诺时均N-S方程,进行前掠翼模型定常黏性空间流场气动力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建模和边界条件设置合理,仿真计算能够支持分析风洞模型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前掠翼模型 NACA64A-005薄翼型 细长边条 纵向气动力 低速风洞实验 流场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高陡构造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德政 刘新文 +3 位作者 刘依谋 李勇 周旭 周小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年第4期11-18,共8页
库车坳陷浅层高陡构造区存在严重的浅层成像问题,制约了气田开发进程,亟待解决浅层成像问题从而提高深层目的层成像效果。以分析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因素为主要目标,借助波动方程模型正演及地震采集资料比对,首先分析了浅层高陡构造... 库车坳陷浅层高陡构造区存在严重的浅层成像问题,制约了气田开发进程,亟待解决浅层成像问题从而提高深层目的层成像效果。以分析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因素为主要目标,借助波动方程模型正演及地震采集资料比对,首先分析了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特征和倾斜界面反射波特征,然后重点分析了成像方法、偏移孔径、速度精度、起伏地表以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对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认识到成像方法、偏移孔径、速度精度、起伏地表以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中的面元尺寸、炮道密度和采集孔径都是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重要因素,该认识对在地震采集设计及处理中改善浅层高陡构造成像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浅层高陡构造 浅层成像 速度精度 模型正演 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置前掠翼模型亚音速升阻特性仿真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震宇 何中义 +1 位作者 韩鹏凯 龙俊宏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6,共6页
为探索挖掘前掠翼气动力优势,构建了一种串置式高速前掠翼布局研究模型,在来流马赫数0. 8和-10°~+20°中小攻角范围内,按RANS方法并选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数值仿真其定常三维湍流场纵向气动力和受前后翼位置影响的变化特性... 为探索挖掘前掠翼气动力优势,构建了一种串置式高速前掠翼布局研究模型,在来流马赫数0. 8和-10°~+20°中小攻角范围内,按RANS方法并选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数值仿真其定常三维湍流场纵向气动力和受前后翼位置影响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10°攻角后,串置式前掠翼基本模型获得的升力系数比相应单前掠翼的有所提高,而升阻比变化基本相同,串置翼基本模型在5°攻角时升阻比最大;在5°攻角之后,后翼下置串翼模型的升力系数比后翼上置和基本翼模型有所提高,而升阻比变化基本相同;在前后翼翼面附近绕流中捕捉到局部激波,并且翼根与机身交接区域可见有低速旋涡;串翼试飞模型平飞姿态稳定并能做一定机动飞行,串置式前掠翼模型构建方案可行,仿真计算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置式前掠翼 NACA64A005薄翼型 亚音速流场 纵向气动力 数值仿真 模型试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桨前掠翼模型气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震宇 程雪枫 +1 位作者 董向阳 姚希双 《机械》 2020年第2期19-24,共6页
前掠翼与串置翼各自具有独特的气动和结构优势,螺旋桨滑流对其的气动影响作用需要分析研究。基于一种螺旋桨动力串置前掠翼布局模型,螺旋桨直径0.232 m,应用UG和ICEM CFD软件,划分大小流动区域并考虑壁面粘性附面层特点,构建三维模型的... 前掠翼与串置翼各自具有独特的气动和结构优势,螺旋桨滑流对其的气动影响作用需要分析研究。基于一种螺旋桨动力串置前掠翼布局模型,螺旋桨直径0.232 m,应用UG和ICEM CFD软件,划分大小流动区域并考虑壁面粘性附面层特点,构建三维模型的结构/非结构混合网格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无螺旋桨时模型的低速纵向气动力进行数值模拟,在飞行马赫数0.3和5°攻角时模型升阻比获得最大为7。在最大升阻比状态下,考虑前置螺旋桨工作的影响,数值模拟螺旋桨滑流作用下模型的低速气动力特性,螺旋桨转速24638 r/min,发现旋转滑流对前后翼都有降低绕流逆压梯度作用,前翼和后翼压差载荷均有所增大,模型总体升力相应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掠翼布局模型 串置式 螺旋桨滑流 气动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高速层近地表对下伏地层成像的影响
15
作者 张国芳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16-19,共4页
在潜北三维中由于高速层与上伏第四系地层形成强波波阻抗界面,反射系数大,形成强反射界面,地震波难以透射下去达到勘探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层,所以高速层会对下传的地震波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而且透射不下去的那部分能量会产生各种... 在潜北三维中由于高速层与上伏第四系地层形成强波波阻抗界面,反射系数大,形成强反射界面,地震波难以透射下去达到勘探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层,所以高速层会对下传的地震波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而且透射不下去的那部分能量会产生各种干扰波,使得折射波及多次反射波的能量特别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高速层 下伏地层 模型正演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话题标签的微博舆情热点挖掘系统设计
16
作者 尚晓燕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2期70-74,共5页
为在微博舆情信息高速转发时段内实现对热点数据的精准挖掘,文中设计一种基于话题标签的微博舆情热点挖掘系统。首先确定框架体系连接形式,并根据热点信息定义结果建立话题标签模型。以此为基础,对热点信息散列表进行排重处理,完成对微... 为在微博舆情信息高速转发时段内实现对热点数据的精准挖掘,文中设计一种基于话题标签的微博舆情热点挖掘系统。首先确定框架体系连接形式,并根据热点信息定义结果建立话题标签模型。以此为基础,对热点信息散列表进行排重处理,完成对微博舆情热点数据的处理。最后,联合采集到的目标信息样本对论坛结构进行分割处理,完成挖掘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在话题标签模型作用下,系统主机对于热点数据的挖掘准确率较高,可以在微博舆情信息高速转发时段内实现对热点数据的精准挖掘,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与基于机器阅读理解的挖掘系统、基于跨语言神经主题模型的挖掘系统相比,这种新型挖掘系统能够在微博舆情信息高速转发时段内,对热点数据进行精准挖掘,与设计初衷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标签模型 微博舆情 高速转发 热点挖掘 目标信息 论坛结构 散列表 排重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翼身组合模型气动特性研究
17
作者 马震宇 侯迎欢 何中义 《机械》 2018年第5期22-25,55,共5页
基于一种后掠翼翼身组合体刚性模型,为研究其低速升阻力和俯仰力矩变化特性,进行低速风洞纵向测力实验,迎角α为-4°^+36°。根据模型实际实验状态,数值模拟其低速粘性绕流流场和升阻力特性,特征雷诺数为4×10~5。实验结果... 基于一种后掠翼翼身组合体刚性模型,为研究其低速升阻力和俯仰力矩变化特性,进行低速风洞纵向测力实验,迎角α为-4°^+36°。根据模型实际实验状态,数值模拟其低速粘性绕流流场和升阻力特性,特征雷诺数为4×10~5。实验结果表明:在-4°^+15°迎角范围内,模型升力系数按明显线性关系增大;31°迎角时,升力系数获得最大值为1.15。36°迎角时,阻力系数值达最大为0.807。模型升阻力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值在计算攻角范围吻合良好,最大相对偏差11%,结合流场计算结果分析能够支持和综合分析风洞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掠翼模型 风洞实验 纵向气动力 低速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飞行器翼面结构热振动试验的TARMA模型方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浩 李晓东 +1 位作者 杨文岐 孙侠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25-2235,共11页
高速飞行器翼面结构的热振动试验研究对这类飞行器的设计和安全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时变自回归滑动平均(TARMA)模型方法建立了受热时变结构系统模态频率辨识的数学模型,并用一个数值算例进行了验证。将地面振动测试系统与瞬态热环... 高速飞行器翼面结构的热振动试验研究对这类飞行器的设计和安全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时变自回归滑动平均(TARMA)模型方法建立了受热时变结构系统模态频率辨识的数学模型,并用一个数值算例进行了验证。将地面振动测试系统与瞬态热环境模拟系统相结合,设计了翼面结构热振动试验系统并模拟结构的瞬态温度场,同时对纯随机激振力激励下受热时变结构系统的振动位移信号进行测量,并用TARMA模型对时变固有频率进行了辨识,获得了前4阶固有频率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将辨识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误差在5%以内。另外,在稳态均匀热环境下辨识得到的结构系统固有频率变化与数值计算结果也吻合得很好。通过将均匀温度场与瞬态温度场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瞬态热环境下时变结构的固有频率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趋势主要由结构材料属性的退化和结构内部不均匀热应力的影响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飞行器 气动加热 翼面结构 热模态试验 TARMA模型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