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science landscape division and tourism zonation in the mid-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 Xing SHI Xian-l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894-917,共24页
The mid-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s a typical region of mountainous landscape in western China and is the core region of "Shangri-La", a world-famous ecotourism destination. The landscape c... The mid-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s a typical region of mountainous landscape in western China and is the core region of "Shangri-La", a world-famous ecotourism destination. The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By combining geology and geography and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s of "system tract" and "tectonic system" in geology,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grading standards for the geoscience landscape system of this reg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tectonic fault marks and geo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2 Grade Ⅰ geoscience landscape system tracts, 8 Grade Ⅱ geoscience landscape systems, 21 Grade Ⅲ geoscience landscape areas, and 165 representative Grade Ⅳ geoscience landscape att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mai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for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and tourism landscapes, the geoscience landscapes can be divided into 4 categories, 16 types and 19 subtypes. On this basis, 23 eco-tourism areas of the mid-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can be delimited. The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direction and method reference for the geoscience landscape division and tourism zonati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significance on the mountain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s of complex geo-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seience landscape Landscape system Tourism zonation high mountain canyon area Hengduan mounta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库深厚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及建基面选择
2
作者 王可为 《云南水力发电》 2025年第1期27-30,38,共5页
某水库位于高山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坝线选择余地不多,唯一理想段覆盖层厚度达60+m,通过试验结合工程经验查明覆盖层物理力学性质,以弱胶结卵石混合土为主,受地质条件及当地天然建筑材料制约,综合推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并对深... 某水库位于高山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坝线选择余地不多,唯一理想段覆盖层厚度达60+m,通过试验结合工程经验查明覆盖层物理力学性质,以弱胶结卵石混合土为主,受地质条件及当地天然建筑材料制约,综合推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并对深厚覆盖层上建坝进行案例分析评价及建基面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深厚覆盖层 面板堆石坝 渗漏 高山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峡谷区高陡危岩发育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松岩 李嘉雨 +2 位作者 张可 陈亮 罗文豪 《路基工程》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基于三维倾斜摄影采用数字地质调绘手段,研究西渝高铁明通隧道出口高陡危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基于无人机数字地质调绘成果对危岩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落石运动轨迹数值模拟,分析危岩体崩落后的弹跳高度、运动速度、运动动能、运动距离。... 基于三维倾斜摄影采用数字地质调绘手段,研究西渝高铁明通隧道出口高陡危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基于无人机数字地质调绘成果对危岩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落石运动轨迹数值模拟,分析危岩体崩落后的弹跳高度、运动速度、运动动能、运动距离。结果表明:WY01/02/04危岩带落石滚落到隧道洞口和#0桥台上的概率大,建议接长隧道明洞,设置桥墩防撞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 岩溶发育 危岩落石 倾斜摄影 非接触式勘察 地质调绘 轨迹研究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金沙江流域典型滑坡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杨芳 丁仁军 李勇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07,共6页
金沙江流域属于高山峡谷区,地质地貌复杂,峡谷众多、地势陡峭及大量的降雨导致滑坡灾害频发,对人类安全、生产和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常规测量方法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不足等缺陷,难以全面反映滑坡演化特征。因此... 金沙江流域属于高山峡谷区,地质地貌复杂,峡谷众多、地势陡峭及大量的降雨导致滑坡灾害频发,对人类安全、生产和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常规测量方法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不足等缺陷,难以全面反映滑坡演化特征。因此,本文利用SBAS-InSAR技术结合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金沙江流域阿海库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地表形变信息,并选取里故、白亚及罗子如3个典型滑坡进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能有效识别出高山峡谷区典型滑坡。在监测期间,里故滑坡最大形变速率为-68 mm/a,累计形变量为-148 mm,整体从形变中心向西朝金沙江呈条状扩散。白亚滑坡最大形变速率为-40 mm/a,累计形变量为-77 mm。罗子如滑坡最大形变速率为-90 mm/a,累计形变量达-2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技术 高山峡谷区 金沙江流域 典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山峡谷矿区碱性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5
作者 杨永平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4期153-155,共3页
土壤速效钾、有效磷是衡量土壤钾素和磷素的重要指标,准确分析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对地球化学调查的生态修复、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保护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调查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以云南西北部高山峡谷矿区土壤为... 土壤速效钾、有效磷是衡量土壤钾素和磷素的重要指标,准确分析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对地球化学调查的生态修复、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保护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调查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以云南西北部高山峡谷矿区土壤为研究背景条件,对采集的123件送检土壤样品中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进行测定。采用pH为7.5的NH_(4)HCO_(3)浸提,离心机分离,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为速效钾0.015 mg/kg、有效磷0.006 mg/kg;所选标准物质的相对误差小于2%,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该方法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广、缩短前处理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结果准确稳定、绿色环保,可适用于实验室大批量生产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北部高山峡谷矿区土壤 速效钾 有效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河口水电站防洪安全与挖潜扩能的实践与思考
6
作者 刘雅萌 魏继中 《水电与新能源》 2024年第2期76-78,共3页
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大河口水电站防洪能力不足、水能资源未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增设泄洪洞和发电机组的改建扩容思路,既保障大河口电站的防洪安全,又充分利用了阿蓬江水能水资源,提高绿色电力在电力系统... 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大河口水电站防洪能力不足、水能资源未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增设泄洪洞和发电机组的改建扩容思路,既保障大河口电站的防洪安全,又充分利用了阿蓬江水能水资源,提高绿色电力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也是发展绿色电力的政策和落实“双碳”目标之举,实现了高山峡谷地区改建工程合理布置,为同类工程改扩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能力 改建扩能 高山峡谷 绿色电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泸水市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益敏 袁静 +2 位作者 蒋德明 王东驰 刘心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5-363,共9页
为了加深对泸水市滑坡灾害的认识和泸水市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以泸水市235个滑坡灾害点数据为基础,分析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结合相关性分析,选取坡度、高程、道路、水系、地层岩性、断层、土地利用类型以及降雨量共8个因子构建危... 为了加深对泸水市滑坡灾害的认识和泸水市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以泸水市235个滑坡灾害点数据为基础,分析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结合相关性分析,选取坡度、高程、道路、水系、地层岩性、断层、土地利用类型以及降雨量共8个因子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分析各评价指标与滑坡灾害点相对密度的关系,并对各指标进行分级,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研究区滑坡易发生在坡度30°~50°、高程小于1 900 m,区内软弱岩体或软硬相间的岩层较易引起滑坡灾害的发生,且距道路、断裂带和河流越近,发生滑坡灾害的可能性越大,降雨量对滑坡的发生也有影响,滑坡发生的概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极易发生滑坡灾害。(2)研究区滑坡灾害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为强烈的河流两岸和道路沿线。(3)极高、高、中、低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448.75 km^(2),848.51 km^(2),1 011.61 km^(2),779.54 km^(2),极高和高危险区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却包含86.81%的滑坡灾害点,滑坡密度高达0.157 3个/km^(2),说明该区域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高山峡谷区 GIS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模型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区快速评价找矿靶区的化探方法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马生明 朱立新 +1 位作者 周国华 张金炳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5-191,共7页
根据在滇西燕子洞矿段的化探方法技术试验研究结果 ,将水化学测量作为高山峡谷区靶区三级查证的方法 ,并对常规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调整。试点测量结果表明 ,找矿效果良好 。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靶区评价 水化学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 土壤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峡谷大跨度拱桥桥址区风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向旭 郑史雄 +2 位作者 唐煜 张龙奇 袁达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8-406,共9页
为研究山区峡谷风参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建设在中国西部山区的一座大跨度拱桥进行桥址区风场分析。首先,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以圆曲线+余弦曲线的形式对桥位区域进行边界拓展,并在边界上施加指数律风速边界条件... 为研究山区峡谷风参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建设在中国西部山区的一座大跨度拱桥进行桥址区风场分析。首先,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以圆曲线+余弦曲线的形式对桥位区域进行边界拓展,并在边界上施加指数律风速边界条件;再利用FLUENT对流场进行求解。通过对各来流条件下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风速放大因子沿主梁及拱肋的分布规律,风偏角和风攻角受地形的影响以及风参数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讨论风场的峡谷效应以及折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工况下桥位处风速由于高陡山体的折减效应而减小,而在一定的来流条件下,桥位处风速因峡谷效应而放大;高陡山体以及深切峡谷会导致风偏角和风攻角的较大变化;风参数沿高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受到高陡山体影响而改变;拱肋处在同一来流条件下的峡谷效应与折减效应与主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峡谷 大跨度拱桥 高陡山体 数值模拟 边界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峡谷大跨度铁路桥梁方案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继 《交通科技》 2021年第1期56-61,共6页
瓮安至马场坪铁路北延伸线湘江特大桥为大跨度山区铁路桥梁。桥址处山高谷深,建桥条件复杂。综合考虑桥址地理环境、地质、施工便捷性和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研究并提出3种可行的桥式方案,通过对结构体系、结构尺寸、施工方法、计算指标、... 瓮安至马场坪铁路北延伸线湘江特大桥为大跨度山区铁路桥梁。桥址处山高谷深,建桥条件复杂。综合考虑桥址地理环境、地质、施工便捷性和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研究并提出3种可行的桥式方案,通过对结构体系、结构尺寸、施工方法、计算指标、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等方面进行研究,推荐120 m+2×235 m+120 m跨径组合的刚构斜拉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刚构斜拉桥 山区峡谷 超高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桥址处风场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严磊 李妍 +1 位作者 何旭辉 邹云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为研究高山峡谷桥址处的风场特性,采用大涡模拟对川藏线迫龙沟大桥桥址10 km范围内的风场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采用谐波合成法生成大气边界层来流,比较采用均匀来流和边界层来流作为入口边界时的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获得的桥址... 为研究高山峡谷桥址处的风场特性,采用大涡模拟对川藏线迫龙沟大桥桥址10 km范围内的风场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采用谐波合成法生成大气边界层来流,比较采用均匀来流和边界层来流作为入口边界时的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获得的桥址平均风速剖面和脉动风速标准差剖面均与相应的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大涡模拟的准确性以及其模拟脉动风特性的有效性;入口来流类型对桥址处平均风速剖面和脉动风速标准差剖面的形状影响较小,但边界层来流较均匀来流会降低桥址处平均风速并提高高空中脉动风速标准差;高山峡谷桥址梯度风高度大于规范推荐值,与高山峡谷周围的最大高差相近;与均匀来流相比,边界层来流下山体尾流区旋涡结构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高山峡谷 桥址 风场特性 谐波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海·沙·石——厦门国宾馆设计
12
作者 凌克戈 《城市建筑》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过去10年,经济发展使人们度假观念发生改变,相对于过去粗糙.奔波的旅游方式,新型度假区提供了新的度假模式和户外活动空间。目前,国内的礼宾接待以及高档度假由于经济及观念的原因缺乏持续性的发展, 现今全盘吸收国外度假模式而没有特... 过去10年,经济发展使人们度假观念发生改变,相对于过去粗糙.奔波的旅游方式,新型度假区提供了新的度假模式和户外活动空间。目前,国内的礼宾接待以及高档度假由于经济及观念的原因缺乏持续性的发展, 现今全盘吸收国外度假模式而没有特色。设计力求表达厦门独特的、历史丰富并且剧烈变化中的生活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高品质度假 海景山地景观 生态峡谷 国宾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大峡谷“瓦拉亚窟”溶洞景观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华 彭义荣 +4 位作者 赵莉 王宇 康晓波 王波 柴金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7-986,共10页
“瓦拉亚窟”洞穴系统地处怒江峡谷,岩溶发育动力条件优越,在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约4 km2的狭小范围发育了垂向分布超过五、六百米,洞系总长达27 km以上,洞体巨大,岩溶发育演化地史形迹丰富,是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规模巨大的... “瓦拉亚窟”洞穴系统地处怒江峡谷,岩溶发育动力条件优越,在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约4 km2的狭小范围发育了垂向分布超过五、六百米,洞系总长达27 km以上,洞体巨大,岩溶发育演化地史形迹丰富,是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规模巨大的迷宫式溶洞系统。具有空间上分层、分支及形变复杂多样,溶蚀、沉淀、侵蚀、搬运、沉积形态和物质丰富多彩的景源特征,对“三江并流”区喜山运动以来的地质演化、岩溶作用与水文地质研究等皆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根据前人探洞考察资料,结合新的区域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调查等资料,以及现状考察了解获得的信息,以地质学、自然资源学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对“瓦拉亚窟”洞穴系统的形成条件、结构体系和景观、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评价了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提出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高山峡谷 岩溶洞穴 旅游景观 云南 瓦拉亚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rge eddy simulation study of 3D wind field in a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 under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14
作者 Yan LI Lei YAN Xuhui H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541-556,共16页
Large eddy simulations generally are used to predict 3D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s.Certain simulation boundary conditions,such as the height and length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or the c... Large eddy simulations generally are used to predict 3D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s.Certain simulation boundary conditions,such as the height and length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low turbulence,can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quality of predictions.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se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around a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using a wind tunnel experiment.Various sizes of computational domains and turbulent incoming wind velocities were used in large eddy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height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s five times greater than the height of the terrain model,there is minimal influence from the top wall on th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Expanding the length of the wake region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has negligible effects on the wind fields.Turbulence in the inlet boundary reduces the length of the wake region on a leeward hill with a low slope,but has less impact on the mean wind velocity of steep hi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Spectral representation method Recycling method high mountainous canyon Wind characteristics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omputational domain
原文传递
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兴 覃建雄 +1 位作者 李晓琴 史先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3-148,共6页
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地处民族地区,景观多样性明显,但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性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在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实证研究,基于对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其发展山地旅游特殊性的分析,提... 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地处民族地区,景观多样性明显,但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性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在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实证研究,基于对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其发展山地旅游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及开发对策,并以此对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围绕生态保护、旅游体验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以"产品—品牌"为载体、"安全—环保"为保障、"文化保护—社区发展"为目标的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旅游 中国西部 横断山脉 高山峡谷区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旅游开发构想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兴 覃建雄 史先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189,共8页
结合地质学与地理学视角,参照"体系域"与"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级标准。基于区域地层区划、断裂构造痕迹及地貌分区等因素,将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划分为横断山中南段西缘、横断山... 结合地质学与地理学视角,参照"体系域"与"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级标准。基于区域地层区划、断裂构造痕迹及地貌分区等因素,将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划分为横断山中南段西缘、横断山三江2个地学景观体系域和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腾冲地热火山、怒江、他念他翁—怒山、澜沧江、芒康山—云岭、金沙江、沙鲁里山8个地学景观体系,以及21个地学景观区和165处代表性地学景观。并参照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梳理出4大类、16类、18亚类地学景观。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出横断山脉中南段23个生态旅游区,并提出高山峡谷观光、高山峡谷科考探险、高山峡谷生态体验三种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为西部山地地学景观区划与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景观 景观系统 景观空间 高山峡谷区 横断山脉
原文传递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总体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彬 袁伟民 +1 位作者 李涛 王永峰 《公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6,共6页
深山峡谷区建设的高等级公路,桥隧相连,弃渣量巨大。通过分析弃渣特点,加强总体设计,实现多途径减少弃渣数量的目标。对弃渣运输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弃土场选址原则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深山峡谷区 弃渣总体设计 弃渣运输 弃渣场选址原则 弃渣场设计原则
原文传递
山区高速公路超长越岭隧道轴线方案选择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学军 陈彬 +1 位作者 王涛 安冠宇 《公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4,共6页
深山峡谷区建设的高等级公路,往往在穿越山脉时设置特长乃至超特长隧道。以昭通至西昌高速公路四川段项目的金阳隧道区段总体设计为例,简述高速公路越岭段总体设计,分析超长越岭隧道轴线方案如何选择,提出分析比较思路和总体设计原则。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深山峡谷区 走廊方案选择 隧道轴线方案 敏感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