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tabilities,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nanofluids in heat exchanger systems 被引量:3
1
作者 Cong Qi Maoni Liu +2 位作者 Guiqing Wang Yuhang Pan Lin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420-2430,共11页
Stable TiO_2–water nanofluids are prepared by a two-step method, stabilities of nanofluids are investigated by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ransmittance method respectivel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ies and viscosities ar... Stable TiO_2–water nanofluids are prepared by a two-step method, stabilities of nanofluids are investigated by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ransmittance method respectivel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ies and viscosities are also measured. An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nanofluids is established,and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iO_2–water nanofluids in heat exchanger systems with a triangular tube and circular tube a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effects of nanoparticle mass fractions(ω = 0.1 wt%–0.5 wt%) and Reynolds numbers(Re = 800–10000) on t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performances of nanofluids are analyzed. Fitting formulas for Nusselt number and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nanofluids in a triangular tube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of nanofluids in a triangular tube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nanofluids in a triangular tub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t the cost of a small increase in resistance coefficient compared with that in a circular tube, especially the resistance coefficients are almost the same between different nanoparticle mass fractions at turbulent flow.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η decreases with Reynolds number at laminar flow but a critical maximum value appears at turbulent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Nanoparticles TURBULENT flow TRIANGULAR tub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减层结构及其热防护性能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亚光 《产业用纺织品》 2024年第3期44-50,共7页
介绍了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减层结构的实现方式,运用国内外不同的热防护性能评价方法,对标准4层组合面料及3层、2层减层结构组合面料进行评价,并采用热人仪测试不同组合面料制成的灭火防护服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3层和2层减层结构组合面... 介绍了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减层结构的实现方式,运用国内外不同的热防护性能评价方法,对标准4层组合面料及3层、2层减层结构组合面料进行评价,并采用热人仪测试不同组合面料制成的灭火防护服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3层和2层减层结构组合面料能达到标准4层组合面料的性能,满足消防员灭火防护服要求,符合轻质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 减层结构 热防护性能值(TPP) 热防护性能评估(TPE) 热传递指数(hti) 热辐射传导指数(Rh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灌浆期耐热性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世平 昌小平 +1 位作者 王成社 景蕊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19-2129,共11页
【目的】以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为材料,鉴定其灌浆期耐热相关生理性状及千粒重耐热指数,并进行QTL定位,以期发掘具有显著效应以及不同环境中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为改良小麦耐热性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以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为材料,鉴定其灌浆期耐热相关生理性状及千粒重耐热指数,并进行QTL定位,以期发掘具有显著效应以及不同环境中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为改良小麦耐热性提供理论依据及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以耐热指数为耐热性指标,对DH群体在田间雨养和灌溉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耐热性进行QTL定位。【结果】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共检测到12个控制不同性状耐热指数的加性效应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2.64%—11.41%,其中,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对耐热指数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41%—4.66%;检测到17对上位性效应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2.45%—8.84%,其中,仅4对与环境有互作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62%—2.32%。控制耐热性的QTL来自双亲,DH群体中有耐热性超亲的株系存在。【结论】评价小麦灌浆期的耐热性,千粒重耐热指数是最直接的指标,生理性状指标为耐热性鉴定的间接辅助指标,其中,旱地条件下选用旗叶相对含水量耐热指数作为间接指标较好,而灌溉条件下选用气冠温差耐热指数较好。染色体1B、2D、5A、5B、6A、6B和7A对灌浆期耐热性贡献较大。千粒重耐热指数和旗叶叶绿素含量耐热指数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叶绿素荧光参数耐热指数和气冠温差耐热指数的遗传以上位性效应为主,而叶片相对含水量耐热指数的遗传加性效应与上位性效应都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热指数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基因与环境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国产化关键化学与化工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孔庆强 黄显虹 +5 位作者 王振兵 郭晓倩 谢莉婧 苏方远 孙国华 陈成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088-5096,共9页
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电磁弹射和激光武器等领域已广泛应用。然而,作为超级电容器的关键电极材料——活性炭,始终未实现国产化,一直依赖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极大地制约... 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电磁弹射和激光武器等领域已广泛应用。然而,作为超级电容器的关键电极材料——活性炭,始终未实现国产化,一直依赖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极大地制约了国内超级电容器及其下游产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理化性能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产业现状,指出了其生产过程中制约产品品质的典型传质和传热等化工问题。文章提出,应在现有活性炭基础上建立全面合理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指标体系,从而指导其国产化工艺开发。针对其生产工艺和装备开展仿真模拟研究,以解决国产炭材料批次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问题,保障超级电容器行业关键材料自主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活性炭 指标体系 传质 传热 纯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体出汗假人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俊 张渭源 +1 位作者 李学东 卫兵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65,共4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暖体出汗假人系统。从其系统构成、工作原理、本体构造、出汗模拟系统、技术实施效果等方面加以了介绍。
关键词 服装 暖体假人 出汗假人 透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扰流元件的强化传热原理与性能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胜中 高景山 +2 位作者 王阳峰 王海波 徐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41-46,共6页
扰流元件是一种简易、有效的强化传热方法。扰流元件主要应用于管壳式换热设备的换热管内,通过对管内流体的分流与旋流作用,使管内流体边界层变薄,污垢沉积始终处在较低水平,增大流体的管内对流传热系数,从而到达强化传热的效果。本文... 扰流元件是一种简易、有效的强化传热方法。扰流元件主要应用于管壳式换热设备的换热管内,通过对管内流体的分流与旋流作用,使管内流体边界层变薄,污垢沉积始终处在较低水平,增大流体的管内对流传热系数,从而到达强化传热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多种扰流元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它们产生强化传热的机理、结构特点及适用场合。应用综合考虑扰流元件的强化传热效果与引起压力降增加的方法,比较了各种扰流元件的优缺点。总结了扰流元件的性能指标参数及其计算方法。总结了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与冷模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应用场合。结合作者设计扰流元件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工程应用时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与冷模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以及扰流元件的选型设计方法与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流元件 强化传热 性能指标 计算流体力学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纹槽管结构优化的正交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维军 邓先和 黄德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45-1450,共6页
运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横纹槽管结构优化的试验,试验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采用标准K-ε方程湍流模型和速度分布两层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横纹槽管结构参数e/d,p/d,a/e和流动Reynolds数对热阻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 运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横纹槽管结构优化的试验,试验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采用标准K-ε方程湍流模型和速度分布两层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横纹槽管结构参数e/d,p/d,a/e和流动Reynolds数对热阻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影响横纹槽管综合传热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为肋节距p/d和肋形a/e,而肋高e/d影响较小,并且传热综合因子随流动Reynolds数增大而迅速降低.通过分析正交试验结果,提出了较佳横纹槽管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横纹槽管 传热综合因子 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b指标的管内强化对流换热热力性能的计算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慧英 程惠尔 周强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7-379,共3页
依据Webb指标,对管内强化对流换热方式下传热和流阻的综合热力性能进行了推导,得到了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强化方式换热量与光管换热量之比与管内对流换热努塞尔数Nu和管内阻力系数λ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同理得到了相同泵... 依据Webb指标,对管内强化对流换热方式下传热和流阻的综合热力性能进行了推导,得到了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强化方式换热量与光管换热量之比与管内对流换热努塞尔数Nu和管内阻力系数λ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同理得到了相同泵功和换热量条件下换热面积之比以及相同换热量和换热面积条件下泵功之比的计算式.在此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换热 Webb指标 热力性能 旋流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粒子浓度对纳米流体流动沸腾传热及压降影响综合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建阳 罗小平 +3 位作者 李海燕 郭峰 邓聪 谢鸣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0,共10页
探究纳米粒子浓度对纳米流体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和压降特性的综合影响,运用超声波振动法制备质量分数为0.05%、0.1%、0.2%、0.3%、0.4%均匀、稳定的Al_2O_3/R141b纳米流体制冷剂,在直接激光烧结(DMLS)微型换热器内,设计系统压力为... 探究纳米粒子浓度对纳米流体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和压降特性的综合影响,运用超声波振动法制备质量分数为0.05%、0.1%、0.2%、0.3%、0.4%均匀、稳定的Al_2O_3/R141b纳米流体制冷剂,在直接激光烧结(DMLS)微型换热器内,设计系统压力为176k Pa,纳米流体制冷剂入口温度为40℃、热流密度24~42k W/m^2和质量流率183.13~457.83kg/(m^2·s)工况下,进行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运用方差齐性检验法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研究粒子浓度对纳米流体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和压降特性的综合影响。研究得出:纳米粒子浓度对纳米流体沸腾传热有显著性影响,对总压降没有显著性影响;纳米流体流动沸腾总压降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传热性能随纳米颗粒浓度增加成非线性变化,质量分数为0.05%~0.1%之间,传热系数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质量分数大于0.1%时,传热系数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考虑纳米颗粒浓度对传热及压降的影响,运用熵值法得出纳米颗粒对传热及压降影响的权重分别为0.285、0.715,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得出纳米流体颗粒质量分数为0.2%时,纳米流体的传热系数最佳,总压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纳米粒子 浓度 传热 压降 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动力稳定性对传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翔 骆仲泱 +2 位作者 周劲松 倪明江 岑可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3-647,共5页
旋流动力稳定性是影响旋流传热和流动性能的重要因素, 今提出了基于旋流稳定性基本判据的瑞利判据和失稳指标b,分析旋流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传热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旋流强度、轴向分量速度和旋转流道的几何尺寸均会对旋流... 旋流动力稳定性是影响旋流传热和流动性能的重要因素, 今提出了基于旋流稳定性基本判据的瑞利判据和失稳指标b,分析旋流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传热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旋流强度、轴向分量速度和旋转流道的几何尺寸均会对旋流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旋流失稳指标b 的提高传热系数明显增加,对于Vz=2.14ms-1的旋流, b 由0增至500时传热系数提高100%以上。旋流动力稳定性的研究结果为旋流强化传热研究的深入提供重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动力稳定性 传热 失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简介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郎四维 林海燕 +1 位作者 付祥钊 涂逢祥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5,共4页
建设部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 34- 2 0 0 1已由建设部批准 ,于 2 0 0 1年 8月 1日实施。本文简要介绍该《标准》的编制原则 ,以及《标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 围护结构 传热系数 节能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层油温升的变压器过负载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周利军 唐浩龙 +3 位作者 王路伽 王健 蔡君懿 刘红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02-2508,共7页
为了准确求出油浸式变压器过负载运行下的温升变化规律及关键性热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顶层油温升的变压器过负载计算模型。该方法基于流体阻力特性建立全局油路动量模型,针对绕组、油流及散热器间的耦合传热问题,应用能量守恒建立描述... 为了准确求出油浸式变压器过负载运行下的温升变化规律及关键性热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顶层油温升的变压器过负载计算模型。该方法基于流体阻力特性建立全局油路动量模型,针对绕组、油流及散热器间的耦合传热问题,应用能量守恒建立描述场域温度分布的控制方程;同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与实验测试平台对比验证本文所述模型;最后,利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IEEE导则模型中的非线性热参数油指数进行校正。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论文所提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可根据其设计参数求出任意过负载运行时的顶层油温升上限及变化规律;论文模型计算结果与CFD软件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顶层油温升与底层油温升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61%和3.28%,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顶层油温升平均相对误差为3.43%,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对过负载下的油指数进行修正,其精度较IEEE参考值提升了2.627%。论文研究可为变压器过负载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浸式变压器 顶层油温 过负载 传热 自然油循换 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热油在使用中的化验检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建良 李秋萍 +1 位作者 李秋娟 杜秀玲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3-214,共2页
根据导热油在供热系统中的使用情况,给出了运动粘度、酸值、残碳、正戊烷不溶物、闪点和馏程等导热油的性能指标和判废原则,简述了导热油的检测周期和取、选样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导热油 化学检验 性能指标 报废 检测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换热评价指标的管壳式换热器折流板结构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平 王嘉迪 陈旭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了全面准确评价换热器换热效果,并保证换热器的安全稳定运行,采用了新型换热评价指标η,即对流传热系数与压降的三分之一次幂的比值,着重考虑压降影响,对换热器折流板进行CFD结构优化数值模拟.首先确定最佳折流板间距,然后确定最佳折... 为了全面准确评价换热器换热效果,并保证换热器的安全稳定运行,采用了新型换热评价指标η,即对流传热系数与压降的三分之一次幂的比值,着重考虑压降影响,对换热器折流板进行CFD结构优化数值模拟.首先确定最佳折流板间距,然后确定最佳折流板缺口高度.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折流板间距和缺口高度的增大,流体的流速减小,压降减小,对流传热系数减小,但换热评价指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仅取决于对流传热系数,而且与压降大小密切相关.对于文中长度1 632 mm的管壳式换热器,折流板间距为300 mm,缺口高度为0.375D时,换热效果最佳,这与某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装置实际运行换热器折流板结构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换热评价指标 压降 折流板 CFD模拟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负载下变压器绕组平均温度梯度建模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利军 唐浩龙 +4 位作者 王路伽 王健 蔡君懿 郭蕾 刘红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1-597,共7页
目前,随着电力负荷的增长,变压器时常面临着过负载运行的情况。为了研究其过负载运行时绕组平均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该文提出了一种过负载下变压器稳态温升计算模型。该方法基于流体阻力特性建立全局油路动量模型。针对绕组、油流及散... 目前,随着电力负荷的增长,变压器时常面临着过负载运行的情况。为了研究其过负载运行时绕组平均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该文提出了一种过负载下变压器稳态温升计算模型。该方法基于流体阻力特性建立全局油路动量模型。针对绕组、油流及散热器间的耦合传热问题,应用能量守恒建立描述场域温度分布的控制方程。同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与实验测试平台对比验证该文所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文所提变压器温升计算方法可根据其设计参数求出任意过负载运行时的绕组平均温度梯度及其变化规律;该文模型计算结果与CFD软件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二者平均相对误差为3.35%,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5.37%,验证了该文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浸式变压器 绕组平均温度梯度 过负载运行 温升 传热 绕组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栗艳 杨泽亮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介绍了一种高效强化传热管,沿传热管内壁轴向均匀排布三列成对的纵向涡发生器,在常壁温条件下进行加热空气在管内流动的冷却实验,研究强化传热管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结果表明,在过渡流区管内置纵向涡发生器的强化传热大大增强,Nu增大为... 介绍了一种高效强化传热管,沿传热管内壁轴向均匀排布三列成对的纵向涡发生器,在常壁温条件下进行加热空气在管内流动的冷却实验,研究强化传热管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结果表明,在过渡流区管内置纵向涡发生器的强化传热大大增强,Nu增大为光管的2.02.3倍,阻力损失也相应有所增加,提出一种比较优化的发生器的形状设计,探讨了传热和阻力随设置间距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LVG 纵向涡 阻力系数 综合评判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折射率对半透明介质温度场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勇 梁新刚 +1 位作者 夏新林 谈和平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20,共4页
对梯度折射率半透明介质内辐射热平衡温度场进行了计算 ,考察了黑壁面及镜反射半透明界面时 ,线性和正弦两种不同折射率分布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当介质层边界为黑壁面 ,辐射能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递时发生全反射导致某个热源在换热中... 对梯度折射率半透明介质内辐射热平衡温度场进行了计算 ,考察了黑壁面及镜反射半透明界面时 ,线性和正弦两种不同折射率分布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当介质层边界为黑壁面 ,辐射能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递时发生全反射导致某个热源在换热中的作用增大 .当介质层具有镜反射半透明边界 ,除上述作用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折射率 辐射换热 半透明介质 热光学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改进区域尺度的显热通量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小宁 赵英时 冯晓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38,共3页
以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以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积指数计算各像元的动力传输粗糙度长度,以改进显热通量算法;并结合植被/土壤组分温度分别计算基于亚像元的植被/土壤的显热通量。由... 以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以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积指数计算各像元的动力传输粗糙度长度,以改进显热通量算法;并结合植被/土壤组分温度分别计算基于亚像元的植被/土壤的显热通量。由敏感性分析和模型验证表明,改进的显热通量算法能够提高区域尺度的能量平衡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热通量 叶面积指数 动力传输粗糙度长度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工程离心模型试验地基表面换热特性及热边界设置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晨 陈红永 +1 位作者 王羿 蔡正银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温度场的准确模拟是开展寒区工程离心模型试验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基于半导体换热装置的相关试验,忽视了热边界的参数设置,导致试验边界条件不清晰。为进一步提升试验的合理性和精确性,采用有限元CFD方法模拟了基于半导体制冷装置热交换... 温度场的准确模拟是开展寒区工程离心模型试验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基于半导体换热装置的相关试验,忽视了热边界的参数设置,导致试验边界条件不清晰。为进一步提升试验的合理性和精确性,采用有限元CFD方法模拟了基于半导体制冷装置热交换场景的、超重力场下密闭夹层空间的换热过程;通过变换模型率、冷端初始温度、间隙间距等主要热边界条件,明晰了该场景下的换热特征及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特点与原型实际,提出采用空气冻结指数作为匹配原型环境温度的指标,用于反映地基表面的“冻结程度”,并指导试验中热边界条件的具体参数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工程 离心模型试验 热交换 温度边界 冻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夹层多孔材料的主动散热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凯 邓子辰 +1 位作者 周加喜 胡伟鹏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37,共6页
通过推导不同边界条件的圆柱状夹层多孔材料散热指标,研究了一种特殊结构的圆柱状夹层多孔材料主动散热问题。这种圆柱夹层材料的每一层胞体个数相同,胞体尺寸随着外径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保持每一层胞体的相对密度相同。通过计算两种不... 通过推导不同边界条件的圆柱状夹层多孔材料散热指标,研究了一种特殊结构的圆柱状夹层多孔材料主动散热问题。这种圆柱夹层材料的每一层胞体个数相同,胞体尺寸随着外径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保持每一层胞体的相对密度相同。通过计算两种不同换热边界条件下圆柱夹层多孔材料的散热性能,比较并分析了与夹层材料层数相对应的最大散热效率和最优相对密度等指标,并最终得到这些工况下的最优质量。通过分析得到,无论哪种边界条件,正六边形胞体的夹层结构散热性能优于其他构型。同时当为达到某一限定散热效率值时,正六边形胞体结构的质量最小,正六边形构型的多孔材料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夹层多孔材料 主动散热 换热系数 最大散热效率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