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Action and Potential of Fenlong Megascience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被引量:4
1
作者 韦本辉 申章佑 +6 位作者 周佳 周灵芝 李艳英 劳承英 甘秀芹 胡泊 韦元波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2期2303-2308,2311,共7页
The fourth new farming model Fenlong is identified as megascience for the first time. Fenlong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farming of farmland, remoulding of mortar black soil and saline alkali land and development of d... The fourth new farming model Fenlong is identified as megascience for the first time. Fenlong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farming of farmland, remoulding of mortar black soil and saline alkali land and development of degraded grassland. Deep loosening can create huge soil reservoirs, reduce fertilization, promote indi- rectly the improvement of river water fisheries and water sources and the upgrading of shaping and hydropower industry, thus making a new round of mobilization and pool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nature is able to produce good food needed by human,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land is increased, the natural pre- cipitation storage is increased,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re reduced, the eco-environment is improved,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are increased. Fenlong is not restricted to global application by ecological region and crop variety and is not subject to the time-space constraints for a hundred thousand years. On the basis of utilizing the heaven and earth resources, it brings about a huge effect of mega- science. Compare with traditional farming, the depth under the mode of Fenlong is increased by 2-3 times, the contents of nutrient, water, oxygen and microorganism in the soil are increased by 10%-200%, the content of pale salt is increased by 20%-40%, the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by 2-4 ~C, and the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crops is improved by 10%. Unde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Fenlong, the yield of crop applied with no fertilizers i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10%, crop yield is still in- creased by more than 5% when the application amou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s re- duced by 10%-20%. Under the farming mode of Fenlong combined with no in- crease in fertilization, the crop yield, crop quality, farming efficiency, natural precipi- tation storage and air humidity are increased by 10%-50%, 5%, 15%, 100% and 5%, respectively, and the emissions of methane and other gases are reduced by more than 5%. Even in mortar black soil, saline alkali 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e yield is still increased by 15%-50%. These improvement effects can last for many years, helping achieve the re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Megascience Autogeneration Yield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y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pistemology Development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丁锐华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6期82-87,94,共7页
This study aimed to alert people that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has already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All people are responsible for maintaining the harmony, which is the also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This study aimed to alert people that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has already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All people are responsible for maintaining the harmony, which is the also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eviewing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human k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from harmony to imbalance, from imbalance to a new harmony was analyzed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esent society is in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imbalance to a new harmony and also a phase that people are consciously coordinat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It was found through the study that a harmonious society relies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he latter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 real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people always forget such a principle. The im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has seriously influenced many aspects of social harmony, and become instable factors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even threatened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Thus, all people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in creating win-win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ensuring offspring a healthy and green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HUMAN beings nature harmonious society Ecological cris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Thought of the One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3
作者 田烨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期162-163,共2页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n Wal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登 中国 传统哲学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4
作者 Zhou Qingjie 《ChinAfrica》 2019年第8期63-63,共1页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in Chinese philosophy is pursu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is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human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with tlie supreme ideal of life being the conscious ...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in Chinese philosophy is pursu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is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human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with tlie supreme ideal of life being the conscious achievemen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FUNDAMENTAL CONCE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r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Logical Basis,Constraints,and Optimization Paths
5
作者 Qi Xiaoliang Lu Chunti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4期25-39,共15页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China,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gained extensiv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Explor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China,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gained extensiv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Explor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ology hold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green development.Firstly,this paper examines green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China,and deconstructed its underlying social logic.Secondly,it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restrict green development,encompassing social structures,social concepts,social systems,and social behaviors.Finally,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green”discipline system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restructuring social systems and transforming production modes,lifestyles,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Mrs. Morel in Sons and Lovers
6
作者 李海英 《新农村(黑龙江)》 2011年第5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英语学习 学习方法 阅读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Ambiguous Boundary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chitecture
7
作者 Perona Jiang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CAS 2022年第3期415-437,共23页
At present, na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people’s mind. It is a very popular way to combine nature and humanity in architecture. Japanese architects have deep research and attainments in this respect... At present, na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people’s mind. It is a very popular way to combine nature and humanity in architecture. Japanese architects have deep research and attainments in this respect, and combined with Japan’s unique humanistic care characteristics, can make the whole architectural style more lifelik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Japan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ese Architecture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绿色金融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8
作者 沈坤荣 李敏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176,共12页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绿色金融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为逻辑导向,兼顾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然而,中国当前的绿色金融实践在激励约束、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等方面尚有完善空间。为打通现有堵点、优化实践路径,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首先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数字赋能,联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最后要强化内外联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中国化与中国规则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资源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测度及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9
作者 纪逗 白烨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011—2022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测算方式,实证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重点来自地区内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全国及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均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区域时空差异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10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医学新质高技术
11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当今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人工制造、再生、合成、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甚或再造生命体为主要特征的医学新质高技术的阶段;经验的医学、实验和循证的医学和新质技术的医学三者并存,可能是当今和以后医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与... 当今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人工制造、再生、合成、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甚或再造生命体为主要特征的医学新质高技术的阶段;经验的医学、实验和循证的医学和新质技术的医学三者并存,可能是当今和以后医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与原先的医学相比,医学新质高技术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构成基础也有不同,实践的后果和影响是复杂而且多维的;人造生命和人造人虽紧密相连但是不同质的;尽管人造人在未来也许在某些方面逼近真实,但自然人与人造人的界限仍是无法抹杀的;人造生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伦理学的辩护,但人造人类生命则是否定的;医学新质高技术只有在若干根本性伦理规约限度内纵横驰骋,方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新质高技术 合成生物学 人造生命 去自然化 人与自然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12
作者 宫长瑞 吴琳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显著... 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生态权益的契合呼应,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的同向发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相辅相成,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成果的融合创新,坚持国内治理与国际援助的共建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宝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与中国文化散论
13
作者 何中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0-158,共9页
中医不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重要部分。对待中医的态度,其实就折射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这不过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 中医不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重要部分。对待中医的态度,其实就折射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这不过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义传统的体现。中医与德性内在相关,德性被置于医术之前加以定位,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德性优先”的取向“。医者,意也”,中医更接近“意会知识”,从而异质于西方的逻辑认知。治“未病”而非治“已病”,作为中医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中国文化的德治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非理论性的,这种实践品格表征着中国文化重“践履”的鲜明特点。与自然科学分析的和还原的方法不同,中医方法是综合的和有机的。这可以被看作中国文化有机世界观的一种贯彻。“观物取象”的运思方式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与《易》学相会通。以上诸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医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剥离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 自然科学 《黄帝内经》 观物取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14
作者 申海涛 刘涵月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注重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生产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从生态人格、科技创新、绿色... 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注重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生产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从生态人格、科技创新、绿色生产模式3个方面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实现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重视人力资源、唤醒生态意识,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还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指导,对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意蕴
15
作者 尚卫红 张胜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蕴藏着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其孕育的生态伦理取向为“万物相系”的生态伦理认知、“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本意和“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两山理论”折射出“谦逊友好,善待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蕴藏着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其孕育的生态伦理取向为“万物相系”的生态伦理认知、“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本意和“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两山理论”折射出“谦逊友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诉求,“环境权益”明廓出“普惠民生,互利共赢”的生态伦理目标,“绿富同兴”揭示出“系统治理,职责共担”的生态伦理方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的生态伦理旨归是,在认知层面上展现出对“德性”的崇尚,在人格层面上表现出对“至善”的追求,在实践层面上呈现出对“公平”的探索。赋予生态伦理意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环境与民生等辩证统一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突破,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态伦理 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B82-058 D64 X321文献标志码: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运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究
16
作者 张建国 原颜东 《武术研究》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籍的归纳,介绍了太极拳与和谐共生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探究太极拳运动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析了太极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互动,理解自然规律...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籍的归纳,介绍了太极拳与和谐共生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探究太极拳运动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析了太极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互动,理解自然规律,培养对自然的情感与环保活动等方面,总结了太极拳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创新之思考
17
作者 吕忠梅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既达成了基本学术共识,也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哲学基础、“生态理性经济人”的人性标准,以及建构“人—自然—人”新型法律关系的理论支撑。下一步,生态环境法典编...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既达成了基本学术共识,也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哲学基础、“生态理性经济人”的人性标准,以及建构“人—自然—人”新型法律关系的理论支撑。下一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重点在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的法典转化为基础,推动法典编纂的范畴、原则、体制、体系、制度及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全面创新。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研究,须准确把握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目标及法典化表达方式,正确理解以法典立法方式固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认真对待环境司法实践经验法典化,妥善处理法典内外部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理论与实践创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
18
作者 汪金英 张明月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8,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在贡献上提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坚持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科学统筹,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在宏观规划、战略方向、具体行动以及回应全球性议题等方面共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影响下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研究
19
作者 韩子轩 陈金林 《资源与产业》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况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黄河上游各城市在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期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持续且显著的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2)近15年来,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2013年之前各城市的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之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攀升的态势;3)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过程可细化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为完全失调时期,2012—2017年为调和发展时期,2018—2022年为初级协调时期;4)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类型仍是初级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旅游 耦合协调度 演进趋势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特质的学理阐释
20
作者 孔德生 董冰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F0003,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从实践模式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对以发展主义和生态主义对立为表征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批判反思,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按照文明观念变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从价值指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环境民生的高度,而且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提出要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中走向历史纵深,为人类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结合 环境民生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