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lly coupled THM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lay rocks: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laboratory tests
1
作者 Fei Song Antonio Gens +2 位作者 Stefano Collico Dragan Grgic Huaning W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5年第4期1941-1960,共20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 fully coupled thermo-hydro-mechanical (THM)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lay rocks. The model is formulated within the elastic-viscoplasticity framework, which considers nonlinearity and softening aft... This study presents a fully coupled thermo-hydro-mechanical (THM)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lay rocks. The model is formulated within the elastic-viscoplasticity framework, which considers nonlinearity and softening after peak strength, anisotropy of stiffness and strength, as well as permeability variation due to damage. In addi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coupled with thermal phenomena and accumulated plastic strains. The adopted nonlocal and viscoplastic approaches enhance numerical efficiency and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to simulate localization phenomena. The model is valida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data from laboratory tests conducted on Callovo-Oxfordian (COx) claystone samples that are initially unsaturated and under suction. The tests include a thermal phase where the COx specimens a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creases.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is obtained. In addition, parametric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aulic boundary conditions (B.C.) and post-failure behavior models on the THM behavior evolution. It is shown that different drainage conditions affect the thermally induced pore pressures that, in turn, influence the onset of softening. The constitutive model presented constitute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simulating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THM behavior of clay rocks. It is a tool with a high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to several relevant case studies, such as thermal fracturing analysis of nuclear waste dispos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 soil Soft rocks Unsaturated/saturated conditions THM coupling processes Thermal pressurization Constitu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soils in Zhangjiajie World Geopark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强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7-170,共4页
The soil hardness,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bulk density along the trails of six scenic spots in the Zhangjiajie World Geopark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tourism trampling on soils we... The soil hardness,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bulk density along the trails of six scenic spots in the Zhangjiajie World Geopark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tourism trampling on soils were evaluated for each scenic spots by calculating its soil impact indexes (SII) in the park.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isitors' activities caused a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soil in the park, especially in the two most used scenic spots-- Yellowstone Village and Gold Whip Stream.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soil mainly occurred within 3 m along the trails. The impact shape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type as single-sided node type, double-sided node type, cross node type, single-sided linkage type, double-sided linkage type and short-cut linkage type. Of six types of impact shapes, the single-sided node type and double-sided type were dominant. The average water contents of soil for six scenic spots at sample areas of 1 m, 2 m and 3 m from trial is 36.6%, 24.5% and 2.2%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area,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oil hardness for six scenic spots at 1m, 2 m, and 3m from the trails tramped increased 167.9%, and 122.2%, and 15.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rea.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d 26.5% at 1 m and 20.9% at 2 m from the trails.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the range and extent of tourism impact on soil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Zhangjiajie World Geopark Tourism impact Impact shapes soil impact indexes soil bulk density soil hard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双线施工土体变形规律研究
3
作者 杜金鹏 陈鹏飞 赵世森 《山西建筑》 2025年第8期159-163,169,共6页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作为盾构施工中的特殊地质,同时具有软岩地层稳定性差和硬岩地层强度高的特点。以济南地铁6号线某盾构区间为施工背景,采用FLAC3D基于土体特性建立盾构掘进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土体变形规律,研究了管片顶...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作为盾构施工中的特殊地质,同时具有软岩地层稳定性差和硬岩地层强度高的特点。以济南地铁6号线某盾构区间为施工背景,采用FLAC3D基于土体特性建立盾构掘进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土体变形规律,研究了管片顶部与底部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线隧道掘进后,地表最大沉降量位于各隧道上方地表,并沿两边逐渐减小,地表沉降曲线大致呈“W”形,总体呈对称分布;随着开挖面土岩比例的不断增加,地表变形值逐渐增大,两隧道中心线处地表沉降相比于左右两条总体略小;隧道拱顶处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随着土岩比的增大而不断减小,拱底处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随着土岩比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地层 土压盾构 数值模拟 土体变形规律 双线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第一硬土层理化特征及其地质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锦旗 龚绪龙 +4 位作者 苟富刚 张平 张岩 杨磊 刘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长江河口两翼广泛分布第一硬土层(FHSL),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调查资料(钻孔935个,累计进尺42128 m)和试验资料,首次精确确认了长江河口北翼第一硬土层分布界线,研究了第一硬土层的形成年... 在长江河口两翼广泛分布第一硬土层(FHSL),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调查资料(钻孔935个,累计进尺42128 m)和试验资料,首次精确确认了长江河口北翼第一硬土层分布界线,研究了第一硬土层的形成年代、粒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工程地质特性等。研究表明:第一硬土层形成年龄为20~11 ka B.P.(多个光释光和14C测年资料);硬土层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表明气候自下向上逐渐变凉和变干;第一硬土层的颗粒级配、粒度分布频率曲线、C-M沉积图等特征显示,第一硬土层主要由粉砂、极细砂和粘土粒级组成,样品的粒度频率曲线主要呈单峰分布,反映出物质沉积前所受搬运营力性质单一,土体颗粒沉积以均匀悬浮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低能环境。第一硬土层的发育受气候控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20~15 ka B.P.)为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且以沉积作用为主,硬土层剖面厚度主要受该阶段控制,至末次盛冰期结束;第2阶段(15~11 ka B.P.)为暴露成土期,这时洪水不能形成越岸沉积,加积作用基本停止,硬土层厚度不再明显增加,已形成的第一硬土区域受到频繁变迁的分合河网的侵蚀切割,形成多条不规则古河道和台地,硬土层逐渐脱水成陆,经历了风化成壤的过程;第3阶段(11 ka B.P.至今)为淹埋期,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硬土层被其上覆的海相沉积层掩埋,成岩作用开始直到现今。土体易溶盐含量较高,为典型氯盐渍土类型,自下而上具有从低变高的趋势,为海相层覆盖硬土层以后成岩过程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硬土层 硬质粘土层 粒度 沉积环境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重力流管道在硬土层采用定向钻设计探讨
5
作者 向飞 顾晓雪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7-60,共4页
长距离重力流管道采用定向钻技术主要受地质情况、水文条件、现场施工环境、埋深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厦门市324国道提升改造工程污水管道定向钻穿越工程实例,全面介绍了管道采用定向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重力流管... 长距离重力流管道采用定向钻技术主要受地质情况、水文条件、现场施工环境、埋深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厦门市324国道提升改造工程污水管道定向钻穿越工程实例,全面介绍了管道采用定向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重力流管道在硬土层采用定向钻工艺的导向过程控制、回拖改进措施及钻进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为类似长距离重力流管道在硬土层施工采用定向钻技术提供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管道 硬土层 定向钻技术 导向过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覆CRSS快速固化淤泥硬壳层厚度对淤泥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明明 方祥位 +3 位作者 刘汉龙 王忍 申春妮 张熙晨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8,共9页
复合型早强土壤固化剂(CRSS)具有快凝高强特性,利用自主研发的CRSS固化剂对表层淤泥快速固化并作为上覆硬壳层,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上覆硬壳层厚度(3、6、9、12 cm)条件下硬壳层破坏形式、p-s曲线特性、弯沉盆形状以及土压力分布规律,... 复合型早强土壤固化剂(CRSS)具有快凝高强特性,利用自主研发的CRSS固化剂对表层淤泥快速固化并作为上覆硬壳层,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上覆硬壳层厚度(3、6、9、12 cm)条件下硬壳层破坏形式、p-s曲线特性、弯沉盆形状以及土压力分布规律,在现有弯沉盆变形理论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对弯沉盆变形形状函数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随硬壳层厚度增大,硬壳层破坏形式由对折破坏过渡到冲切破坏;硬壳层厚度越大,扩散作用越明显,极限承载力越高,沉降相应增大;与荷载板中心点不同距离的沉降位移可用弯沉盆形状描述,提出了修正的对数弯沉盆假设变形计算公式,比线性弯沉盆假设变形计算公式更合理;土压力从中心向外呈下降趋势,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随硬壳层厚度增大,土压力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地基 复合型早强土壤固化剂 快速固化 硬壳层 承载力 弯沉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穿越土岩复合地层引起的土体位移研究
7
作者 杨波 徐银锋 +1 位作者 齐永洁 魏纲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研究土岩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位移规律,基于Mindlin解和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计算公式,依托实际工程对地表及深层土体沉降规律进行了计算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计算曲线与实测数据相吻合。随硬岩比增大... 为研究土岩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位移规律,基于Mindlin解和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计算公式,依托实际工程对地表及深层土体沉降规律进行了计算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计算曲线与实测数据相吻合。随硬岩比增大,隧道施工引起的横纵向地表沉降值、横向沉降槽宽度均有所减小;硬岩层会减弱刀盘附加推力(p1)、盾壳侧摩阻力(p2)和土体损失对上部土体变形的影响,但附加注浆压力(p3)的影响将会增大。研究可为盾构穿越土岩复合地层引起的土体竖向位移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复合地层 盾构隧道 土体位移预测 硬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赵洪利 李军 +2 位作者 贾志宽 王学春 王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共5页
通过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深松、翻耕三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收获时,免耕与其它处理相比,增大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其土壤干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3%和5%,但较冬... 通过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深松、翻耕三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收获时,免耕与其它处理相比,增大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其土壤干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3%和5%,但较冬小麦耕作处理前每层平均下降5%;免耕条件下,湿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11%和32%,较冬小麦耕作处理前每层平均下降42%;免耕可增加土壤蓄水量,收获期土壤蓄水量为373.1 mm,较深松和翻耕提高17%和8%;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收获期水分入渗速率逐渐减少;且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入渗速率为免耕>深松>翻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硬度 团聚体 土壤蓄水量 入渗速率 冬小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耕作方法与土壤紧实度时空变异及其效应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焦彩强 王益权 +2 位作者 刘军 赵加瑞 宋晓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12,共6页
为了探明关中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揭示长期旋耕方法对于土壤紧实度的作用与影响,在关中头道塬设置了旋耕和深翻处理、休闲和种植小麦处理的定位观察试验,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分别监测了0-40 cm剖面范围内土壤紧实度变异情况,分析了... 为了探明关中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揭示长期旋耕方法对于土壤紧实度的作用与影响,在关中头道塬设置了旋耕和深翻处理、休闲和种植小麦处理的定位观察试验,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分别监测了0-40 cm剖面范围内土壤紧实度变异情况,分析了影响土壤紧实度的因子等。结果表明:播前施行旋耕土壤紧实度较高,尤其是在15-40 cm表现得较为明显,限制了作物根系伸长;深耕松土的效应在整个小麦生育期间都能得到明显的体现。实验证实了生产上现行的旋耕方法具有明显地导致土壤紧实化的问题。土壤紧实度与含水量明显相关,影响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的敏感反应意味着土壤干燥化会对作物生长带来干旱和机械双重胁迫;同时随着紧实度的增加土壤内部温度变化幅度也在增大。可见现行旋耕方法使得土壤不良环境缓冲性降低,对于降水或者灌溉的依赖性在增强,土壤已经处于明显疲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法 土壤紧实度 含水量 土壤温度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分析——以锡林浩特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素英 李晓兵 +3 位作者 符娜 朱孝林 张文杰 张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6-202,共7页
近些年来,内蒙古草原及其变化已经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通过研究调查内蒙古草原区的几个典型植被类型,共49个样地的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硬度测量深度为0~20 cm,土壤水分测量深度为0~40 cm(10 cm取一个土样),并分析了两者的空间... 近些年来,内蒙古草原及其变化已经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通过研究调查内蒙古草原区的几个典型植被类型,共49个样地的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硬度测量深度为0~20 cm,土壤水分测量深度为0~40 cm(10 cm取一个土样),并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典型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硬度随其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就全部样地来说,土壤水分随其土壤深度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不强.通过49个样地的四层硬度进行PCA分析,显示出四层硬度对测量点第一主成分的作用差不多,这样,可以求取四层硬度的平均值作为该测量点的硬度,利用Arcinfo软件形成硬度分布图,看出本研究区的土壤硬度大致可以分成3区域:北部硬度较大,中部其次,南部沙地硬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芨芨草盐化草甸 沙地 土壤硬度与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对高产田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于博 于晓芳 +5 位作者 高聚林 胡树平 孙继颖 王志刚 高鑫 朱文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4-592,共9页
为达到玉米生产耕层最适深度(22 cm)和耕层最适土壤容重(1.1~1.3 g×cm^(-3)),解决内蒙古平原灌区耕层浅、犁底层坚硬且厚的农田土壤结构问题,分别选用连续1、2、3、4年秸秆深翻还田定位试验地,秋收后玉米秸秆全量粉碎深翻还田,秸... 为达到玉米生产耕层最适深度(22 cm)和耕层最适土壤容重(1.1~1.3 g×cm^(-3)),解决内蒙古平原灌区耕层浅、犁底层坚硬且厚的农田土壤结构问题,分别选用连续1、2、3、4年秸秆深翻还田定位试验地,秋收后玉米秸秆全量粉碎深翻还田,秸秆年均还田量为20 034.97 kg×hm-2,形成秸秆深翻还田1~4年的4个试验处理(SF1-SF4),以不深翻秸秆还田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土壤肥力及p H随不同年限秸秆深翻还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SF1-SF4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坚实度比CK显著减小。2)0~20 cm土层,SF4处理>0.25 mm团聚体比例(R0.25)、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比CK显著减小;SF1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比CK显著降低9.56%,不稳定指数(SWA)随深翻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团聚体分形维数SF4比CK显著增大7.30%。3)20~40 cm土层,SF1和SF2处理R0.25比CK分别显著增加13.69%和17.83%;SF2处理的MWD和GWD分别比CK显著增加23.92%和53.38%;SF1-SF4处理的PAD比CK显著降低,且SF2显著高于SF1和SF3;而SF1-SF4的SWA比CK显著增加,且随秸秆深翻年限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团聚体分形维数SF2比CK显著降低7.39%。4)土壤有机质含量SF1-SF4比CK显著增加,且SF2-SF4处理显著大于SF1;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SF1-SF4比CK显著增加,土壤p H SF3、SF4比CK显著降低。总之,深翻秸秆还田1~4年对0~40 cm土层土壤影响显著;深翻秸秆还田2年适合土壤犁底层结构的改良,深翻秸秆还田3年和4年适合土壤耕层结构的改良。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既能达到耕作土壤的目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不稳定系数,利于培肥耕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翻 秸秆还田 土壤容重 土壤坚实度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新建绿地系统的土壤剖面、养分特征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董惠英 蒋炳伸 +1 位作者 杨喜田 赵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9,共5页
研究了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新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土壤剖面、硬度等土壤特征,分析了不同绿化土壤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土壤由于受人为的强烈干扰,与自然土壤相比,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并且随程度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变得更加恶化.改... 研究了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新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土壤剖面、硬度等土壤特征,分析了不同绿化土壤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土壤由于受人为的强烈干扰,与自然土壤相比,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并且随程度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变得更加恶化.改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土壤质量,保障绿化成果,对其进行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植物生长 养分特征 土壤特征 自然土壤 土壤理化性状 养分含量 新建 郑东新区 增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土—软岩的厘定及其判别分类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永双 曲永新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7-80,共4页
结合我国大量工程实践和作者的研究积累 ,证明在中国岩石和土两种工程类型之间 ,确实存在着难以“一刀切”的过渡类型 (即硬土—软岩 ) ,并根据其地质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类。
关键词 硬土 软岩 厘定 工程分类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果树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双重效应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孙蕾 王益权 +2 位作者 张育林 李建波 胡海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在渭北果区选择不同园龄(〈10年、10~20年、〉20年)果园,分层测定0~6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量以及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状,进一步分析了果园土壤物理性状随园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0~30cm土层随... 在渭北果区选择不同园龄(〈10年、10~20年、〉20年)果园,分层测定0~6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量以及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状,进一步分析了果园土壤物理性状随园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0~30cm土层随园龄增长而降低;在30cm以下土层随园龄增长而增加,超过了健康园艺土壤的质量标准1.30g·cm-3;与休闲农田相比,种植果树可降低10~30cm土层土壤容重;但30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急剧增大,接近或达到了限制根系延伸的土壤质量标准1000kPa;与休闲农田相比,种植果树对于降低17.5~27.5cm土层的坚实度具有明显作用。果园表层土壤团聚体状况整体较差,水稳性优势团聚体直径为0.5~0.25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园龄增加而增大,〉20年果园比〈10年果园高1倍。种植果树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却在深层发生着紧实化和坚硬化过程。果树对土壤物理状况的双重效应体现在对0~30cm土层土壤结构具有改善作用,对30cm以下土层土壤结构有破坏作用。果园土壤"深层的隐蔽性退化过程"影响着果树根系健康生长,应当给予极大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土壤容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坚实度 双重效应 土壤隐蔽性退化 种植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阳离子对地下水总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建平 邱岩 +1 位作者 吕相伟 张会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7-51,共5页
通过室内浸泡实验改变三种阳离子Na+、H+、NH+4浓度、浸泡时间,对其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土壤浸出液总硬度变化情况,以找出地下水总硬度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规律,探究地下水硬度变化机理,为减轻该区地下水硬度升高对人类健康、... 通过室内浸泡实验改变三种阳离子Na+、H+、NH+4浓度、浸泡时间,对其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土壤浸出液总硬度变化情况,以找出地下水总硬度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规律,探究地下水硬度变化机理,为减轻该区地下水硬度升高对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及深入研究地下水总硬度变化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三种阳离子对土壤浸出液总硬度影响不同,NH+4交换出的总硬度最大,H+次之,Na+最小;对同一土层土壤,加入外界浸泡液的浓度越大,交换总硬度的速率越大,交换量也越大;三种阳离子的浸泡液可在1h内将土壤中大部分钙镁交换出,遇有长达1h的强降雨或漫灌,Ca2+、Mg2+会逐步向下迁移,最终引起地下水总硬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硬度 土壤 浸泡实验 交换
原文传递
退化程度对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及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杨永胜 张莉 +2 位作者 未亚西 李红琴 李英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1,共8页
通过野外原位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及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草毡层的退化消失显著降低了土壤抗蚀能力。从原生植被至中度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硬度和抗剪强度逐渐增加... 通过野外原位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及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草毡层的退化消失显著降低了土壤抗蚀能力。从原生植被至中度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硬度和抗剪强度逐渐增加,至重度退化阶段二者急剧下降(P<0.05)。(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土壤呈现贫瘠化。同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退化程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作用逐步减弱。(3)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作用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对表层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原生植被至中度退化阶段,0~10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呈增加趋势,至重度退化阶段,三者均显著降低。地表草毡层是保持高寒草甸土壤肥力、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程度 高寒草甸 土壤抗剪强度/硬度 土壤养分 土壤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坑机动态力学参数测试试验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茅也冰 王乃康 刘会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挖坑机动态力学参数 (扭矩和入土阻力 )与其影响因素 (钻头转速、钻头进给速度、土壤质地、土壤硬度、土壤湿度 )以及工作部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 .试验装置是进行研究的必备条件 ,为此作者自行研制了挖坑机... 挖坑机动态力学参数 (扭矩和入土阻力 )与其影响因素 (钻头转速、钻头进给速度、土壤质地、土壤硬度、土壤湿度 )以及工作部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 .试验装置是进行研究的必备条件 ,为此作者自行研制了挖坑机动态力学参数室内测试试验装置 .该试验装置能根据试验要求 ,改变各影响因素值 ,采用传感器电测方法 ,通过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在挖坑作业全过程中 ,实现对力学参数的动态实时记录 ,在营林机械有关挖坑机研究领域是一项创新 .已完成的试验证明 ,该试验装置性能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坑机 动态力学参数 测试 试验装置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层状土中地铁车站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东旭 陶连金 +2 位作者 刘璐 张波 王文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2-557,共6页
采用FLAC有限差分软件,通过简化模型和土层,在输入唐山地震-北京旅馆测点南北向地震动时程情况下,研究了层状土中地铁车站变形规律;同时,将变形计算结果输入到地下结构的SAP模型,计算了结构的内力。以北京地铁16号线某车站为例,进行了... 采用FLAC有限差分软件,通过简化模型和土层,在输入唐山地震-北京旅馆测点南北向地震动时程情况下,研究了层状土中地铁车站变形规律;同时,将变形计算结果输入到地下结构的SAP模型,计算了结构的内力。以北京地铁16号线某车站为例,进行了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均匀土层中结构侧墙变形大于双层(上软下硬)土中侧墙变形;且不同土层中结构侧墙变形曲线斜率明显不同;存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时,结构侧墙位移随交界面深度呈线性增加;软硬土层交界面位于结构底板以下,即当车站结构处于同一种地层时,结构侧墙位移随着距离软硬交界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数值模拟 地震响应 层状土 软硬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硬分层土-桩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培振 陈跃庆 +1 位作者 吕西林 宋和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7-313,共7页
进行了较硬分层土-桩基-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再现了上部结构和基础的震害现象.得出的主要规律有:体系频率小于不考虑相互作用的结构频率,而阻尼比则大于结构材料阻尼比;体系的振型曲线与刚性地基上结构的振型曲线不同,基... 进行了较硬分层土-桩基-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再现了上部结构和基础的震害现象.得出的主要规律有:体系频率小于不考虑相互作用的结构频率,而阻尼比则大于结构材料阻尼比;体系的振型曲线与刚性地基上结构的振型曲线不同,基础处存在平动和转动.土层传递振动的作用与土层性质、激励大小等因素有关.砂土层一般起放大作用,粘质粉土层一般起减震作用.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组成取决于基础转动刚度、平动刚度和上部结构刚度的相对大小.多向激励下的动力反应规律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较硬分层土 结构-地基 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卵石地层基坑开挖土体本构模型辨识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建伟 陈沅江 杜金龙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3-228,共6页
随着基坑工程分布的广泛性,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其中砂卵石就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特殊地层。为了解砂卵石地层中基坑开挖的变形特征,探究砂卵石土体的本构模型,该文首先详细介绍了Harding-Soil模型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均... 随着基坑工程分布的广泛性,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其中砂卵石就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特殊地层。为了解砂卵石地层中基坑开挖的变形特征,探究砂卵石土体的本构模型,该文首先详细介绍了Harding-Soil模型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均匀设计(UD)与有限元(FEM)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构模型的未知参数进行辨识,均匀设计可以减少计算量并保证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准确性,最后结合长沙地区某在建砂卵石地铁深基坑工程进行实例验证Harding-Soil模型描述砂卵石地层开挖行为的适用性。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Harding-Soil模型能较准确的描述砂卵石基坑的变形特征,且利用均匀设计(UD)与有限元(FEM)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构模型的未知参数进行辨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ing-soil模型 砂卵石地层 均匀设计(UD) 有限元(FEM)计算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