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plotype distribution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Asteraceae) and hydrothermal regions in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1
作者 WenDa Huang XueYong Zhao +2 位作者 YuLin Li YuQiang Li YaYong Lu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2期151-158,共8页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Asteraceae), a constructive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Horqin Sandy Land,was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different hydrothermal regions in Horqin ...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Asteraceae), a constructive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Horqin Sandy Land,was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different hydrothermal regions in Horqin Sandy Land. We sequenced chloroplast DNA(cp DNA) fragments(trn L–F) of 243 plants from 10 populations across the Horqin Sandy Land.The analyses of cp DNA variation identified seven haplotypes. A low level of haplotype diversity(H_d=0.706)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π=0.0013) was detected. Haplotypes clustered into two tentative clades. Low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regions was consistently indicated by hierarchical analyse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 Across the sampled populations, the haplotype distributions were differentiated with hydrothermal grad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halodendron population genetics CHLOROPLAST DNA TRNL-F Horqin SANDY L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 in different habitat gradients
2
作者 WenDa Huang XueYong Zhao +3 位作者 YuQiang Li XiaoAn Zuo Jing Feng Na S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3期347-352,共6页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from differ- ent habitat gradie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with Artemisia depauperata Krasch. selected 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from differ- ent habitat gradie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with Artemisia depauperata Krasch. selected as the outgroup.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A. halodendron ITS is 696 bp, the lengths of unaligned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varied from 253 to 256 bp and 264 to 269 bp, respectively, and GC content of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ranged from 54.02% to 54.77% and 56.75% to 58.64%,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a high difference of length and composition of sequences in ITS-1 than ITS-2. The genetic identity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 halodendron from nine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85.7% to 99.7% which indicates some genetic dif- ferentiation between sequences. In the maximum parsimony (MP) tree, most ITS sequences from A. halodendron show two major clades: Clade I and Clade II, with Clade II older than Clade I. The order is subp4→ subpl → subp2 → subp3→ subp8 → subp6 → subp7 → subp9 → subp5, and corresponding habitat order is: inter-dune lowlands → semi-mobile dune → mobile dune →semi-fixed dune -→fixed dune. This indicate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A. halodendron and deserti- fication forming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Horqin Sandy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qin Sandy Land Artemisia halodendron habitat gradients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zobacteria facilitat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rought tolerance of 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 (Pall.) Voss
3
作者 Mohammad Hossein TAGHIZADEH Mohammad FARZAM Jafar NABAT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05-217,共13页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GPB)have shown promising effects on serving plants against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uch as drought.Nevertheless,simultaneous effects of different GPB have less been considered for arid land...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GPB)have shown promising effects on serving plants against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uch as drought.Nevertheless,simultaneous effects of different GPB have less been considered for arid land plants and under field conditions.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ingle and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GPB,including free-living nitrogen-fixing bacteria(NFB),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PSB),potassium solubilizing bacteria(KSB),a combination of NFB,PSB,and KSB(NPK),and control,at three drought stress treatments.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rought and GPB,we measured the morphological,biochemical,and physiological plant traits.The target plant was salt tree(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Pall.)Voss),a legume shrub native to arid lands of Central and West Asia.All biofertilizer treatments enhanced the growth,physiology,and biochemistry of salt tree seedlings,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KSB and PSB treatments increased photosynthetic pigments,but KSB treatment was more efficient in transpiration rate and stomatal regulation and increased the soluble carbohydrates.PSB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effect on root traits,such as taproot length,root volume,cumulative root length,and the ratio of root to shoot.NFB treatment enhanced root diameter and induced biomass translocation between root systems.However,only the application of mixed biofertilizer(i.e.,NPK treatment)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treatment to improve all plant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tree under drought stress.Therefore,our results provided improvement of some specific plant traits simultaneous with application of three biofertilizers to increase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of salt tree seedlings in the degraded arid 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physiological traits drought stress BIOFERTILIZER root traits 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Pall.)V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生长特征及地下生物量分布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永清 赵学勇 +3 位作者 周欣 朱阳春 岳祥飞 张腊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 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坡位间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差不嘎蒿活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各坡位不同,在坡中和坡顶,主要分布在0~20cm层,而在坡底和背风坡,垂直分布较均匀;总生物量和杂质生物量在各坡位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差不嘎蒿群落特征与植株生长特征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坡底盖度及物种数高于其他部位,坡底和背风坡差不嘎蒿植株密度减小,单株高度增加。差不嘎蒿活根生物量与自身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自身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差不嘎蒿根生长和分配是其在不同沙丘生境生长策略变化的重要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坡位 活根 杂质 垂直分布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沙丘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立群 刘廷玺 +3 位作者 王冠丽 段利民 韩春雪 何韬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6,共11页
沙丘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群落与裸地的土壤呼吸是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运用LI-6400土壤呼吸配套系统对科尔沁半流动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了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季变化... 沙丘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群落与裸地的土壤呼吸是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运用LI-6400土壤呼吸配套系统对科尔沁半流动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了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季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夜间显著高于昼间(P<0.01和P<0.05),且呈多峰型,与空气湿度呈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P<0.05)。(2)土壤呼吸的季变化,除重度干旱胁迫的7月7日、19日以外,其余观测日均为差巴嘎蒿群落显著高于裸地(P<0.01)。(3)土壤呼吸的季变化与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P>0.05),但在控制测试日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的偏相关显著(P<0.05),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与0.562;在控制测试日土壤温度的条件下,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和土壤含水量的偏相关显著(P<0.05),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与0.624。土壤表层(10 cm深处)细菌数量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P<0.01),可解释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变化的80.8%与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沙丘裸地 土壤呼吸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贺超 刘廷玺 +2 位作者 段利民 王冠丽 郝丽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深入剖析科尔沁沙地固沙植被水分利用特征,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和区域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测定了科尔沁沙地典型固沙植被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2020年生长季的植物水及其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土壤水与降水的δD值,采用多源... 深入剖析科尔沁沙地固沙植被水分利用特征,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和区域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测定了科尔沁沙地典型固沙植被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2020年生长季的植物水及其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土壤水与降水的δD值,采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分割了差巴嘎蒿的水分利用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气降水方程斜率小于全国大气降水方程,说明该区域大气降水蒸发强烈,方程截距较大,表明研究区水汽再循环强烈。土壤水同位素方程的斜率和截距都小于研究区大气降水方程线,表明土壤水受二次蒸发影响显著。(2)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植物生长期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受降雨影响,浅层(0—40 cm)土壤含水率波动幅度最大,且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稳定。(3)雨季,差巴嘎蒿主要利用0—40 cm和120—16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30.1%和25.2%,对其他深度的土壤水利用较少;旱季,主要利用0—80 cm和160—20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30.7%和21.1%,明显高于其他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氢氧稳定同位素 多元线性混合模型 水分来源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子萌发对土壤温度、水分和埋深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崔建垣 李玉霖 +2 位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张铜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1-154,共4页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关键种之一,它在沙地植被的恢复演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固沙活动中。为了了解差巴嘎蒿对风沙环境的适应特点,试验研究了其种子萌发对土壤温度、水分和埋藏深度...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关键种之一,它在沙地植被的恢复演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固沙活动中。为了了解差巴嘎蒿对风沙环境的适应特点,试验研究了其种子萌发对土壤温度、水分和埋藏深度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差巴嘎蒿种子在4月和5月的土壤温度条件下萌发良好,总萌发率可达到96%,在7月的土壤温度条件下萌发较差,总萌发率低于50%;若以试验前3天的总萌发率为准,则5月的萌发率远大于其它两个月。在0MPa、-0.1MPa、-0.2MPa、-0.4MPa、-0.8MPa和-1.6MPa水势下,差蒿种子的总萌发率分别为89%、83%、80%、46%、17%和0%。在0.5cm、1.0cm和2.0cm埋深下,最终出苗率分别为90%、32%和9%,当埋深大于4cm后,种子无法出苗。种子萌发对温度、水势和埋深的这种响应模式总体上不利于差巴嘎蒿实生苗在科尔沁沙丘生境中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 种子萌发 温度 水势 埋深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ITS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文达 赵学勇 +2 位作者 左小安 李玉强 连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4-559,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bp,ITS-1和ITS-2长度...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bp,ITS-1和ITS-2长度分别为253~256bp和264~269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4.02%~54.77%和56.75%~58.64%,这表明ITS-2在序列长度和序列组成方面均比ITS-1变异大。差不嘎蒿9个种群序列间的一致度为85.7%~99.7%,这表明序列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ITS最大简约树说明,CladeⅡ较CladeⅠ原始,顺序依次为subp4→subp1→subp2→subp3→subp8→subp6→subp7→subp9→subp5,与其相对应的生境次序大致为丘间低地→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这表明差不嘎蒿的进化过程与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过程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差不嘎蒿 生境梯度 ITS
原文传递
铃铛刺叶性状居群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9
作者 赵昌丽 周立威 +2 位作者 周可柔 游越棋 张志翔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居群表型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铃铛刺(Caragana halodendron)叶性状的环境适应机制,以期为铃铛刺优良品种选育、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绿化、水土保持的本土树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8个... 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居群表型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铃铛刺(Caragana halodendron)叶性状的环境适应机制,以期为铃铛刺优良品种选育、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绿化、水土保持的本土树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8个铃铛刺天然居群的108个个体为研究材料,收集11个叶相关性状和28个环境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铃铛刺叶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居群铃铛刺叶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居群间的变异系数为9.42%~83.12%,居群内变异系数为1.58%~59.07%。对比居群内和居群间的性状变异系数可知,所有性状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31.17%)高于居群内变异系数(21.86%)。(2)叶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铃铛刺叶形状相关性状(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含水量与叶形状显著正相关(P<0.05)。(3)性状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91.13%。(4)叶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形状、叶轴长度、托叶刺长度、小叶数量与干旱、降水、温度、土壤等多个环境因子极显著相关(P<0.01),比叶面积仅与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铃铛刺叶片性状变异反映了该物种对干旱和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表明铃铛刺通过调整叶片形状、叶轴长度、叶片含水量等性状适应环境压力的策略,为理解荒漠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铛刺 种内变异 叶性状变异 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蒿根际产ACC脱氨酶菌株的筛选及其促生效果研究
10
作者 黄欣 陈燕 +6 位作者 谷青青 徐秋霞 吴玲 王莹 郭聪 曹凡 李玉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229,共7页
为了获取植物促生菌资源,提高植物耐盐胁迫能力,从盐蒿根际筛选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耐盐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并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验证促生效果。从盐蒿根际筛选出两株产ACC脱氨酶耐盐菌株,其中菌株AhR1的... 为了获取植物促生菌资源,提高植物耐盐胁迫能力,从盐蒿根际筛选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耐盐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并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验证促生效果。从盐蒿根际筛选出两株产ACC脱氨酶耐盐菌株,其中菌株AhR1的ACC脱氨酶酶活为15.72μmol/(mg·h),菌株AhR5的ACC脱氨酶酶活为48.38μmol/(mg·h),除此之外两株菌还具有产生物被膜、产吲哚乙酸、解无机磷等功能。经鉴定,菌株AhR1和AhR5均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油菜种子发芽试验表明,两株菌的低浓度菌液(OD_(600)=0.1)均能够显著促进2‰~6‰盐含量下油菜根和芽的生长。油菜盆栽试验表明,菌株AhR1在4‰盐含量下对油菜干重的提升最大,达到22.07%;菌株AhR5在2‰盐含量下对油菜干重的提升最大,达到29.91%。菌株AhR1和AhR5均能够明显促进盐胁迫下油菜的生长,为盐碱地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土壤改良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蒿 根际促生菌 ACC脱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差不嘎蒿谱系地理与遗传结构研究
11
作者 刘梦瑶 王铁娟 +1 位作者 秀芳 唐思如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4-3042,共9页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到38和4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 d)分别为0.9474和0.9158,各种群均在0.8以上,反映出差不嘎蒿有着高的遗传多样性。2个基因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差不嘎蒿96.524%和96.985%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种群间和2个沙地间分化很小;种群遗传分化系数N st均大于G st,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差不嘎蒿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显示,2个核基因的Tajima’s D值均不显著,而Fu’s Fs值显著(P<0.05),结合歧点分布分析,该种在中性模式下经历有限的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的新巴尔虎左旗(DQ)和海拉尔(HLR)种群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肿止痛贴体外透皮吸收性能考察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2
作者 李春霞 李玮婕 +3 位作者 翟保嵘 王博 毛鹏 宋丽娟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85-3790,3801,共7页
目的:考察消肿止痛贴所含成分体外透皮渗透特性,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探。方法:首先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计算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及其建立透皮曲线。取昆明小... 目的:考察消肿止痛贴所含成分体外透皮渗透特性,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探。方法:首先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计算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及其建立透皮曲线。取昆明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涂抹溶剂组)、模型组、消肿止痛贴低剂量0.085 mg/g、中剂量组0.171 mg/g和高剂量组0.342 mg/g,阳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0.1 mg/g),每组6只,进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考察消肿止痛贴抗炎作用。结果:绿原酸、咖啡酸和1,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透过离体皮肤,24 h累计透过量分别为49.871、5.713、45.524μg/cm^(2),而滞留量较少分别为2.953、0.213和5.333μg/cm 2,表明这3个透皮成分较易到达病灶发挥药效。3个透皮成分的累积透过量-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表明消肿止痛贴具有缓释效果。耳肿胀实验显示消肿止痛贴低中高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5.78%,42.16%和39.76%,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结论:消肿止痛贴体外透皮吸收良好并具有缓释功效,且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为消肿止痛贴的开发研究和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肿止痛贴 Franz扩散池法 体外透皮吸收 沙蒿子 绿原酸 咖啡酸 1 5二咖啡酰奎宁酸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不嘎蒿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13
作者 鲍玉光 塔娜 +2 位作者 斯芹格日勒 苏敦 特布沁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建立了33个不同产地及采收期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2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圣草酚−7−甲醚和异樱花素2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这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为差不嘎蒿质量控制及评价提... 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建立了33个不同产地及采收期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2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圣草酚−7−甲醚和异樱花素2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这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为差不嘎蒿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差不嘎蒿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39~0.994;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得到了3个主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6个影响差不嘎蒿分组的成分,可作为潜在的标记物来区分差不嘎蒿的质量。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S12和S15两个批次圣草酚−7−甲醚的含量最高,而S14和S15两个批次异樱花素的含量最高,因而建议参考S15批次差不嘎蒿的产地和采收期(6月份采收于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作为差不嘎蒿药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指纹图谱 指标性成分 含量测定 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4种植物抗旱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李雪华 蒋德明 +2 位作者 阿拉木萨 范士香 骆永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385-1388,共4页
对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紫穗槐、差巴嘎蒿和胡枝子 4种植物的若干水分生理生态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小叶锦鸡儿具有低水势、高持水力和束缚水 /自由水比及水分利用效率 ,抗旱性强 ;紫穗槐的各项指标与小叶锦鸡儿相反 ,抗旱性最... 对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紫穗槐、差巴嘎蒿和胡枝子 4种植物的若干水分生理生态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小叶锦鸡儿具有低水势、高持水力和束缚水 /自由水比及水分利用效率 ,抗旱性强 ;紫穗槐的各项指标与小叶锦鸡儿相反 ,抗旱性最差 ;差巴嘎蒿虽然水势较高 ,但它的持水力高 ,束缚水 /自由水比和水分利用效率都较高 ,抗旱性也较强 ,但次于小叶锦鸡儿 ;胡枝子的水势和持水力较低 ,束缚水 /自由水比及水分利用效率一般 ,它的抗旱性强于紫穗槐 ,但比差巴嘎蒿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植物 抗旱性 比较研究 小叶锦鸡儿 紫穗槐 差巴嘎蒿 胡枝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Na_2SO_4胁迫下盐蒿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被引量:41
15
作者 史宝胜 刘冬云 +4 位作者 孟祥书 聂庆娟 吴京民 杜绍华 张彦广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8,共4页
为了明确盐蒿种子萌发过程中对NaCl、Na2SO4的抗盐能力,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时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Na2SO4胁迫可显著抑制种子发芽,且发芽指数、发芽势显著降低。2种盐胁迫均可增加可... 为了明确盐蒿种子萌发过程中对NaCl、Na2SO4的抗盐能力,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时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Na2SO4胁迫可显著抑制种子发芽,且发芽指数、发芽势显著降低。2种盐胁迫均可增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NaCl处理前期可降低SOD的酶活性,后期增加SOD的酶活性;而MDA的含量随盐处理的浓度增加而升高。研究认为盐蒿种子萌发时能忍受的2种盐的极限浓度在1.0%~2.0%,且NaCl的毒害作用大于Na2S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蒿 种子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不嘎蒿在科尔沁沙地草场植被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16
作者 常学礼 赵学勇 +1 位作者 李胜功 韩天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1,共5页
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草场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种。在草场退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占领退出植物种遗留下来的空间,生物量由81.6g/m2增加到285g/m2;但从半固定沙丘草场到半流动沙丘草场,其生物量减少到了190g/m... 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草场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种。在草场退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占领退出植物种遗留下来的空间,生物量由81.6g/m2增加到285g/m2;但从半固定沙丘草场到半流动沙丘草场,其生物量减少到了190g/m2,占总生物量的77.2%。差不嘎蒿在半流动沙丘草场中的繁殖力最高,当年生幼苗数和果实生物量分别为59株/m2和17.6g/m2。差不嘎蒿以无性繁殖为主,但是,在流动沙丘草场则以种子繁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嗄蒿 生物量 科尔沁 沙地 草场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沙蒿群丛的水平配置结构与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杨文斌 赵爱国 +4 位作者 王晶莹 姚建成 田永桢 胡小龙 杨红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针对覆盖度小于28%的沙蒿群丛,通过野外测试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行带式、等株行距和随机不均匀等3种水平配置格局的防风固沙效果及其流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行带式配置格局具有非常显著的阻碍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流场结构稳定规则;等株... 针对覆盖度小于28%的沙蒿群丛,通过野外测试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行带式、等株行距和随机不均匀等3种水平配置格局的防风固沙效果及其流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行带式配置格局具有非常显著的阻碍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流场结构稳定规则;等株行距次之;随机不均匀配置格局内局部有风速抬升现象流场结构复杂多变。②行带式配置格局带间形成“凹月”形稳定沙面并能出现结皮,流沙被完全固定,而随机不均匀分布的沙蒿群丛内有明显的风蚀现象。③行带式配置格局在带的背风侧和迎风侧分别形成4.0m和0.5m的一个风速显著降低区,成为提高防风固沙效果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灌丛 低覆盖度 风速流场 防风固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巴嘎蒿灌丛土壤和根系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玮 张铜会 +2 位作者 刘新平 王少昆 罗亚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和壕沟法研究了2006年生长季降雨后差巴嘎蒿周围土壤和根系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计算了该灌丛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该灌丛在降雨后对水...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和壕沟法研究了2006年生长季降雨后差巴嘎蒿周围土壤和根系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计算了该灌丛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该灌丛在降雨后对水分有暂时存储作用;降雨结束后,灌丛主干的茎流作用使得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灌丛丛幅垂直投影1/4和3/4处的土壤含水量;雨后6h灌丛根系含水量与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9,P<0.01);灌丛根系含水量在雨后126h内出现胁迫脉冲间歇反应。水量平衡计算表明,灌丛边缘外1m处土壤蒸散量高于灌丛覆盖区的蒸散量,灌丛覆盖可降低土壤水分蒸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差巴嘎蒿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 根系含水量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盐分和埋深对铃铛刺和疏叶骆驼刺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占江 徐海量 +1 位作者 石书兵 李吉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7-692,共6页
在塔里木河下游通过不同水分、盐分和埋深对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水分显著影响铃铛刺种子的萌发(P<0.00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种子的萌发... 在塔里木河下游通过不同水分、盐分和埋深对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水分显著影响铃铛刺种子的萌发(P<0.00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水分对疏叶骆驼刺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P>0.05)。(2)盐分极显著影响2种植物种子的萌发(P<0.05),铃铛刺种子萌发率随盐(NaCL)浓度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R^2=0.935 1);疏叶骆驼刺种子的萌发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R^2=0.845 8),即低盐浓度(0~0.2 mol/L)促进骆驼刺种子的萌发,盐浓度>0.3 mol/L,种子萌发开始受到抑制。(3)埋深明显影响豆科植物种子的萌发。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随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埋深为0和2 cm时均不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发特性 铃铛刺 疏叶骆驼刺 水分 盐分 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境条件下差不嘎蒿细根寿命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刚 赵学勇 +2 位作者 黄迎新 李玉霖 苏延桂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5-763,共9页
细根寿命对细根周转具有重要影响,是生态系统C分配格局和养分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利用微管法研究了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生长的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灌丛细根生长的动态过程,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计了细根存活率和中位... 细根寿命对细根周转具有重要影响,是生态系统C分配格局和养分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利用微管法研究了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生长的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灌丛细根生长的动态过程,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计了细根存活率和中位值寿命,并做存活曲线,用对数轶检验比较了不同生境、不同土壤层次和不同月出生细根寿命的差异程度,同时分析了不同样地细根寿命同土壤全氮、有机质、体积含水量和容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差不嘎蒿细根具有相似的存活曲线,但在各观测点,流动沙地的细根累积存活率均高于固定沙地,流动沙地细根中位值寿命(47d)显著高于固定沙地(35d)。细根寿命同各样地的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土壤水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水分是引起细根寿命变异的关键因素。土层深度对流动沙地细根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两生境深层30~50cm的细根寿命均显著高于上层(10~30cm)。不同出生月的细根寿命显著不同,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细根寿命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4、5月)细根的寿命最长(71d),秋季(8、9月)次之(61d),夏季(6、7月)最短(3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深度 生境 微管 根系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