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terogeneities of grain boundary contact for simulation of laboratoryscal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granitic rocks
1
作者 Xiongyu Hu Marte Gutierrez Zhiwei Y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7期2629-2644,共16页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grain structure heterogeneities are key parameters that control the rock response and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to incorporate in a quantitative manner.One of the less discussed topics i...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grain structure heterogeneities are key parameters that control the rock response and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to incorporate in a quantitative manner.One of the less discussed top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ain-based model(GBM)in the particle flow code(PFC)is the contact heterogeneities and the appropriate contact model to mimic the grain boundary behavior.Generally,the smooth joint(SJ)model and linear parallel bond(LPB)model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grain boundary behavior.However,the literature does not document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models for specific problems.Another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GBM in PFC is that only a single bonding parameter is used at the grain boundaries.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a laboratory-scale specimen with SJ and LPB models,considering grain boundary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contact parameters.Uniaxial and b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re performed to calibrate the response of Creighton granite.The stressestrain curves,volumetric dilation,inter-crack(crack in the grain boundary),and intra-crack(crack within the grain)development,and failure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ontact models are examined.It was found that both the SJ and LPB models can reproduce the pre-peak behavior observed for a granitic rock type.However,the LPB model is unable to reproduce the post-peak behavior.Due to the large interlocking effect originating from the balls in contact and the ball size in the LPB model,local dilation is induced at the grain boundaries.This overestimates the volumetric dilation and residual shear strength.The LPB model tends to result in discontinuous inter-cracks and stress localization in the rock specimen,resulting in fine fragments at the rock surface during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boundary contact Smooth joint(SJ)model Linear parallel bond(LPB)model contact heterogeneities Particle flow code(PFC) Granitic r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增强相粒度对AgSnO_(2)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笑 李波 +4 位作者 吴小龙 周光华 王江 黄锡文 蒙柳方 《电工材料》 2025年第1期5-8,12,共5页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应用市场的需求,亟需电接触产品供应商不断开发新型电接触产品,满足高端领域用触点产品的国产化需求。本项目充分利用ITO导电陶瓷类似金属的导电导热性以及陶瓷的高强度优势,通过调控增强相颗粒形貌...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应用市场的需求,亟需电接触产品供应商不断开发新型电接触产品,满足高端领域用触点产品的国产化需求。本项目充分利用ITO导电陶瓷类似金属的导电导热性以及陶瓷的高强度优势,通过调控增强相颗粒形貌,研究不同粒径的ITO粉体对AgSnO_(2)(10)ITO(5)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00℃高温处理和球磨后,获得了粒径约为6μm,均匀且分散的ITO粉体。压坯抗弯强度试验和热挤压—冷拉拔试验表明,较大粒径的ITO增强相可以提高密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断后伸长率从9%提升到22%。模拟电寿命试验表明,大粒径的ITO增强相致使通断前期的熔焊力波动更小,试验期间最大熔焊力也更低,模拟电寿命次数提升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 电触头材料 导电陶瓷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Grain Refining of Structural Steel 被引量:2
3
作者 Lü Bo ZHANG Fu-cheng +1 位作者 CAO Guo-hua ZHANG Ji-mi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9-53,共5页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contact heating (ECH) in austenitic grain refining of ultra-pure 42CrMoVNb steel was introduced. The ECH equipment was designed to reach uniform heating of uniform heat transfer in the ...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contact heating (ECH) in austenitic grain refining of ultra-pure 42CrMoVNb steel was introduced. The ECH equipment was designed to reach uniform heating of uniform heat transfer in the sample. The 42CrMoVNb steel treated possesses uniform microstructure with an average austenite grain size of 1.4 μm, higher strength (1 538 MPa) and impact toughness (81J/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contact heating medium carbon alloy steel ultrafine grain 42CrMoVN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球形颗粒体粒间接触力学特性及接触模型验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登 王子寒 肖成志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针对大理岩和花岗岩两种材料,分别进行了球颗粒法向、切向接触力学试验;以大理岩为例,总结了非线性接触模型及其参数,并进行了球颗粒集合体的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接触模型及其参数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大理岩和花岗岩两种材料,分别进行了球颗粒法向、切向接触力学试验;以大理岩为例,总结了非线性接触模型及其参数,并进行了球颗粒集合体的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接触模型及其参数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法向接触以脆性断裂为破坏形态,切向接触以摩擦侵蚀为破坏特征;法向、切向刚度曲线都可以利用幂函数进行拟合;利用非线性接触模型及其参数可以有效模拟颗粒集合体的力学性状,同时还能够反映散体模型细部的离散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接触 颗粒流 离散元 接触模型 粗粒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油企业厂区物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应用
5
作者 李冰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6-10,共5页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粮油企业厂区物流系统也急需更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物流管理应用方案在智能预约、道闸控制、地磅无人值守、一卡通节点卡控、无人化收发放等相关管理设备和系统方面,实现粮油企业物流智能化。该方案立足于现阶...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粮油企业厂区物流系统也急需更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物流管理应用方案在智能预约、道闸控制、地磅无人值守、一卡通节点卡控、无人化收发放等相关管理设备和系统方面,实现粮油企业物流智能化。该方案立足于现阶段粮油企业的物流和运营条件,面向未来企业管理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企业 智能化 物流 运营 无人值守 不落地 卡控 结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含量对冻土-桩界面剪切特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胡峻晖 崔宏环 +1 位作者 王跃庚 李续靖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2-854,共13页
针对华北北部地区桩土界面的稳定性开展研究,采用往复直剪仪,在不同法向压力下进行常规直剪试验和往复直剪试验,重点探究了在负温条件下6种细粒含量(0%、10%、20%、30%、40%、50%)对冻土-混凝土界面冻结强度和剪切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 针对华北北部地区桩土界面的稳定性开展研究,采用往复直剪仪,在不同法向压力下进行常规直剪试验和往复直剪试验,重点探究了在负温条件下6种细粒含量(0%、10%、20%、30%、40%、50%)对冻土-混凝土界面冻结强度和剪切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大,常规直剪条件下界面的峰值强度变大,冰胶结强度占比随之提高,且割线模量也不断变大;在往复剪切作用下,界面剪切刚度随剪切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衰减,30%细粒含量时界面的剪切刚度衰减幅度最大;虽然细粒的加入会增大界面的剪切刚度,提高界面抵抗变形的能力,但在往复剪切作用下细粒会使界面剪切刚度衰减幅度变大,不利于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往复剪切次数、细粒含量、环境负温对界面剪切刚度的影响权重分别为58.52%、25.40%、16.08%;该分析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结构接触面 往复剪切 剪切刚度 细粒含量 层次分析法
原文传递
高致密细晶W-25Cu触头材料的电接触性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万成 李继文 +4 位作者 王展 马窦琴 魏世忠 张国赏 徐流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4-513,共10页
由水热-共还原法制备出的原位共生W-25Cu复合粉末,经冷等静压、真空热压联合包套挤压工艺获得相对密度大于98%,导电率为42.7%IACS,硬度为246HB的高致密细晶W-25Cu电触头材料。材料显微组织中W相和Cu相分布均匀,颗粒细小(1~3μm)。在JF04... 由水热-共还原法制备出的原位共生W-25Cu复合粉末,经冷等静压、真空热压联合包套挤压工艺获得相对密度大于98%,导电率为42.7%IACS,硬度为246HB的高致密细晶W-25Cu电触头材料。材料显微组织中W相和Cu相分布均匀,颗粒细小(1~3μm)。在JF04C型电接触试验机上进行电接触实验,研究其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的电接触性能。结果表明:提高钨铜合金致密度、细化晶粒可以减小并稳定接触电阻;燃弧时间和燃弧能量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分断过程燃弧能量和燃弧时间均小于闭合过程燃弧时间和能量。W-25Cu电触头材料经电侵蚀后,材料表面主要由Cu、W和WO_3三相组成。电接触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转移以熔桥转移、电弧转移和喷溅蒸发等形式为主;随着电压的增大,发生材料转移方向的转变,即由阴极转移变为阳极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密 细晶 接触电阻 电弧侵蚀 材料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颗粒表面润湿程度的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哲 姚雨龙 肖伟丽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265-267,284,共4页
为表征矿物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应用表面化学理论分析了润湿接触角、润湿热与润湿程度的关系,探讨了润湿程度的表征方法。结果表明:矿物颗粒润湿是自发过程,润湿类型决定润湿程度;润湿热与润湿接触角成反比,两者均可表征矿物颗粒的润湿程... 为表征矿物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应用表面化学理论分析了润湿接触角、润湿热与润湿程度的关系,探讨了润湿程度的表征方法。结果表明:矿物颗粒润湿是自发过程,润湿类型决定润湿程度;润湿热与润湿接触角成反比,两者均可表征矿物颗粒的润湿程度。应用实例验证了润湿热表征矿物颗粒润湿程度和润湿过程的可行性,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提供了技术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颗粒表面 接触角 润湿热 润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CuCr材料的制备及电击穿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亚平 崔建国 +2 位作者 杨志懋 丁秉钧 周敬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6-80,91,共6页
根据真空断路器大功率、小型化发展趋势对触头材料的要求,探索用高能球磨制粉、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微晶CuCr触头材料.结果表明,高能球磨能够制备出超细晶Cu-Cr合金粉.750℃热压时材料仍保持合金粉形貌,颗粒内发生部分... 根据真空断路器大功率、小型化发展趋势对触头材料的要求,探索用高能球磨制粉、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微晶CuCr触头材料.结果表明,高能球磨能够制备出超细晶Cu-Cr合金粉.750℃热压时材料仍保持合金粉形貌,颗粒内发生部分过饱和固溶Cu与Cr的时效析出过程.920℃热压时Cu与Cr组元重新分布并发生了再结晶过程,晶粒尺寸为2~3μm,远远小于常规方法生产的CuCr材料.由于微晶CuCr材料中Cr相固溶度升高,使材料电击穿机制发生变化,首次击穿相从常规材料中的Cr相转移到Cu相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穿 真空断路器 铜合金 触头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菖蒲提取物对4种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延静 谢令德 +3 位作者 杨长举 薛东 姚英娟 喻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517,共3页
选用水菖蒲(Acorus calamusL.)根茎无水乙醇提取物测定了其对4种储粮害虫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长角扁谷盗(Cryptolestespusillus)的触杀和驱避作用。结... 选用水菖蒲(Acorus calamusL.)根茎无水乙醇提取物测定了其对4种储粮害虫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长角扁谷盗(Cryptolestespusillus)的触杀和驱避作用。结果表明,水菖蒲无水乙醇的提取物对长角扁谷盗和锯谷盗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尤其对长角扁谷盗,0.08 mg/cm2的剂量处理4 d后的校正死亡率仍达100%;其驱避作用亦很显著,0.63mg/cm2剂量处理60 h后平均驱避等级均达到V级,平均驱避率分别为99.77%、99.54%、93.62%和9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菖蒲 储粮害虫 触杀作用 驱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晶CuCr系触头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梁淑华 范志康 胡锐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研究了电弧熔炼法、激光表面重熔法和机械球磨粉末后热压烧结法制备的CuCr5 0触头材料。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获取的CuCr5 0材料中Cr颗粒均得到细化 ,远远小于原始尺寸 ,其中激光表面重熔法的Cr颗粒尺寸最小 ,为 3~ 5 μm ;从含氧量、硬... 研究了电弧熔炼法、激光表面重熔法和机械球磨粉末后热压烧结法制备的CuCr5 0触头材料。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获取的CuCr5 0材料中Cr颗粒均得到细化 ,远远小于原始尺寸 ,其中激光表面重熔法的Cr颗粒尺寸最小 ,为 3~ 5 μm ;从含氧量、硬度、电导率综合性能看 ,以激光表面重熔法最为适宜 ;在激光输出功率为 3 2kW时 ,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50晶粒细化 组织 性能 制备 触头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Gas Hydrate 被引量:13
12
作者 SUN Jianye LI Chengfeng +3 位作者 HAO Xiluo LIU Changling CHEN Qiang WANG Daig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31-338,共8页
Study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gas hydrat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ccurrence.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types(sI and sII)and occurrence... Study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gas hydrat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ccurrence.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types(sI and sII)and occurrences(pore-filling and fracture-filling)of gas hydrate,both lab-synthesized and drilled-gas hydrate samples were measured using cryo-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ryo-SEM).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of s I hydrate was relatively smooth,and spongy nano-pores(200–400 nm)gradually occurred at the surface during continuous observation.The surface of sII hydrate was more compact,showing a tier-like structure.Hydrate occurred in quartz sand and usually filled the pores of the sediments and both hydrate and sediments were cemented with each other.SEM observation of the gas hydrates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ontact relation with sediments varied with hydrate occurrence.For instance,hydrates dispersed in sediments mainly filled the pores of the sediments.The existence of microorganism shells,such as foraminifera,was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gas hydrate.When hydrate occurred as a massive or vein structure,it was easi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s.The surface of hydrate with massive or vein structure showed two distinct characters:one was dense and smooth,the other is porous(several to tens of micrometers in diameter).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hydrate morphologies wa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supplement rates of methane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hydrate surface morphology CRYO-SEM grain conta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带磨削静态接触理论建模与有限元仿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建勇 程继发 +1 位作者 樊文刚 吕洪宾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30,共6页
针对砂带表面磨粒与工件微观静态接触行为问题,提取了砂带表面形貌特征并重建,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包含打磨压力、压入深度、磨粒刃端曲率半径、攻角等参量的静态接触理论模型,研究了磨粒与工件表面接触区域和接触应力分布规律.通过... 针对砂带表面磨粒与工件微观静态接触行为问题,提取了砂带表面形貌特征并重建,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包含打磨压力、压入深度、磨粒刃端曲率半径、攻角等参量的静态接触理论模型,研究了磨粒与工件表面接触区域和接触应力分布规律.通过有限元仿真对不同打磨压力下的接触应力、接触面积和压入深度进行了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仿真值与理论值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磨粒与工件表面接触应力、接触面积和压入深度随打磨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于250N时趋于稳定,同样接触磨粒数目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带磨削 磨粒 微观接触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砂粒水泥胶结体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来贵 习彦会 +3 位作者 刘向峰 陈强 张阳 潘纪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研究颗粒大小对砂粒胶结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宏细观相结合的试验手段,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不同粒径砂粒松散体进行了细观观测,结合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与破碎体统计方法对不同粒径砂粒水泥胶结体单轴压缩下的力学性质及破... 为研究颗粒大小对砂粒胶结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宏细观相结合的试验手段,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不同粒径砂粒松散体进行了细观观测,结合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与破碎体统计方法对不同粒径砂粒水泥胶结体单轴压缩下的力学性质及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基于微观试验结果提出了多边形胶结颗粒接触模型。结果表明:当砂粒粒径≥30目时砂粒之间面接触与点接触共存,当砂粒粒径≤40目时砂粒之间以点接触为主;不同粒径砂粒水泥胶结体的峰值载荷及弹性模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砂粒粒径较大的胶结体碎块以板状与柱状为主,砂粒粒径较小的胶结体碎块以柱状和块状为主;提出的多边形胶结颗粒接触模型较好地解释试件力学参数随砂粒粒径的变化规律,为离散元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粒 粒径 接触形式 水泥胶结体 多边形胶结颗粒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采出水悬浮液微观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海英 李永明 郭继香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64-368,共5页
采用动态法测定了固体颗粒-液体的接触角及固体颗粒的润湿性,创新性地采用显微镜法观察了油-水-固体颗粒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固体颗粒的极性力为22.04 mN/m,稍强于非极性力;模拟水和原油模拟油在固体颗粒上的表观接触角分别为64.6... 采用动态法测定了固体颗粒-液体的接触角及固体颗粒的润湿性,创新性地采用显微镜法观察了油-水-固体颗粒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固体颗粒的极性力为22.04 mN/m,稍强于非极性力;模拟水和原油模拟油在固体颗粒上的表观接触角分别为64.65°和74.09°,固体颗粒对模拟水和模拟油均有一定的润湿性;油-水-固体颗粒体系中存在多种形态,即:固体颗粒粘附在油珠表面、油珠附着在固体颗粒表面、固体颗粒的聚集体以及单独的油珠,且原油中含有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采出水 固体颗粒 接触角 润湿性 微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R阻值的控制与调整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平 樊玉薇 +2 位作者 贾连娣 吴冲若 陈后胜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4-79,共6页
从晶粒电阻、晶界电阻以及陶瓷基体与金属电极接触电阻三方面详细讨论了材料配方及工艺对PTCR阻值的影响规律.烧结后样品阻值可通过后续处理调整到所需的数数.
关键词 正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器 控制 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岩溶区镶嵌景观上覆土层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秀明 王世杰 +2 位作者 冯志刚 孙承兴 周德全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5-251,共7页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喀斯特镶嵌景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互接触部位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石上覆土层之间的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两种岩石类型的接触过渡带显示出一定混合特征,且与...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喀斯特镶嵌景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互接触部位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石上覆土层之间的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两种岩石类型的接触过渡带显示出一定混合特征,且与区域其它岩类上覆土层没有关联性;各土层粒度分布特征与下伏基岩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继承性。同时,进一步肯定了粒度分布特征在贵州岩溶区上覆土层的物源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镶嵌景观 粒度分布 贵州 碳酸盐岩 风化成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惰性粉杀虫剂对几种储粮害虫杀虫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雄 鲁玉杰 刘宪雄 《粮食储藏》 2009年第4期10-13,28,共5页
研究了一种以硼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惰性粉杀虫剂对米象、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锈赤扁谷盗和小眼书虱的触杀、胃毒、种群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该药剂对米象、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均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对小眼书虱触... 研究了一种以硼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惰性粉杀虫剂对米象、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锈赤扁谷盗和小眼书虱的触杀、胃毒、种群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该药剂对米象、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均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对小眼书虱触杀效果极为显著,当剂量为4 g/m2时,第3天小眼书虱就全部死亡。该药剂对米象的胃毒效果最强,在剂量为4 g/kg时死亡率达到100%;对谷蠹、锯谷盗和赤拟谷盗具有较好的胃毒杀虫效果。在剂量4 g/kg时对锯谷盗种群抑制率达到100%,对米象、谷蠹、赤拟谷盗、锈赤扁谷盗的种群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说明了该杀虫剂具有作为一种储粮保护剂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粉 储粮害虫 触杀作用 胃毒作用 种群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菖蒲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对储粮害虫的活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英娟 蔡万伦 +2 位作者 杨长举 张宏宇 华红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40-1643,共4页
研究了水菖蒲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对储粮害虫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角扁谷盗和锯谷盗的触杀、驱避和熏蒸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萃取物对长角扁谷盗触杀活性强,处理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对杂拟谷盗和赤拟谷盗的触杀... 研究了水菖蒲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对储粮害虫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角扁谷盗和锯谷盗的触杀、驱避和熏蒸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萃取物对长角扁谷盗触杀活性强,处理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对杂拟谷盗和赤拟谷盗的触杀活性最弱,处理96 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8.31%和24.44%;对谷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角扁谷盗和锯谷盗的驱避效果较好,驱避率均在90%以上;对玉米象的驱避效果较差,驱避率为76.09%;对谷蠹、长角扁谷盗、锯谷盗的熏蒸作用最明显,处理120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00%,显著高于其他试虫,对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熏蒸作用最差,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3.33%和32.22%。试验表明水菖蒲根茎萃取物对6种主要储粮害虫均具有较高的活性,有望开发成为储粮害虫的防护剂或熏蒸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菖蒲萃取物 储粮害虫 触杀活性 驱避活性 熏蒸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岩圆球颗粒切向接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健 欧阳国彬 +1 位作者 罗驰恒 王子寒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8,116,共9页
利用岩石双轴流变试验仪,对大理岩圆球颗粒进行粒间切向接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揭示大理岩颗粒之间的切向接触特性。结果表明:法向力对大理岩切向破坏力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小于该临界值时,随着法向力的增大切向破坏力的增速较快... 利用岩石双轴流变试验仪,对大理岩圆球颗粒进行粒间切向接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揭示大理岩颗粒之间的切向接触特性。结果表明:法向力对大理岩切向破坏力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小于该临界值时,随着法向力的增大切向破坏力的增速较快;大于该临界值时,随着法向力的增大切向破坏力的增速较慢。表面摩擦系数对大理岩切向破坏力的影响与法向力大小有很大关系。当法向力较小时,表面摩擦系数会显著提高大理岩的切向破坏力,随着法向力的增大,这种影响逐渐减弱,当法向力达到法向破坏力的45%后,这种影响基本没有。球形大理岩直径越大,其切向破坏力和切向破坏位移也越大,切向刚度越小。大直径的球形大理岩所得到的试验曲线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切向接触 大理岩 圆球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