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训练方法对半月板损伤术后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熊晓玲 冯娅妮 牟彩莹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第2期73-76,88,共5页
为了比较常规康复训练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法对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肌力的影响,以指导运动员合理进行康复训练,研究将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按照均衡原则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时测量并比... 为了比较常规康复训练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法对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肌力的影响,以指导运动员合理进行康复训练,研究将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按照均衡原则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时测量并比较患膝关节周围屈、伸肌群肌力。结果表明:经康复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伸肌群肌力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屈肌群肌力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伸肌群和屈肌群肌力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方面,常规康复训练组(24.28±6.35)远大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12.19±4.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所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促进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对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常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半月板损伤 屈伸肌群 肌力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子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特征及其与竞技表现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娜 王泽峰 +2 位作者 杨贤罡 何文捷 李建新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74-81,共8页
目的:揭示不同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力矩的特点及其与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名男子短跑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和7名二级运动员),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系统测试运动员髋、膝关节屈、伸肌的向心等速肌力。结果:①全体... 目的:揭示不同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力矩的特点及其与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名男子短跑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和7名二级运动员),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系统测试运动员髋、膝关节屈、伸肌的向心等速肌力。结果:①全体运动员右侧髋关节屈肌在60°/s时的相对峰力矩与个人最好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15,P<0.05);②一级运动员双侧髋关节屈肌在60°/s和180°/s时的相对峰力矩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P<0.05);③一级运动员左侧髋关节屈肌在60°/s和180°/s时的峰力矩对应角度显著小于二级运动员(P<0.05);④全体运动员髋关节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60°/s和180°/s时分别为0.50-0.52和0.48-0.51,低于膝关节相对应的0.60-0.61和0.67-0.70。结论:快速有力的屈髋前摆可能是区分短跑运动员水平的关键因素;相比膝关节,髋关节更应作为短跑运动员力量发展的重点;加强屈髋肌群的力量训练,可能是短跑运动员提高100米成绩和预防损伤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跑运动员 屈髋肌群 相对峰力矩 峰力矩对应角度 屈伸肌峰力矩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屈膝肌群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蔡民 王强 《中国康复》 2014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膝关节屈肌群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KOA患者97例,分为屈膝组33例、伸膝组33例和药物组31例。屈膝组、伸膝组均给予肌力训练、针刺、中频等综合康复治疗,屈膝组治疗以屈膝肌群部位为... 目的:探讨针对膝关节屈肌群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KOA患者97例,分为屈膝组33例、伸膝组33例和药物组31例。屈膝组、伸膝组均给予肌力训练、针刺、中频等综合康复治疗,屈膝组治疗以屈膝肌群部位为主,伸膝组治疗以伸膝肌群部位为主;药物组给予双氯酚钠缓释片口服及双氯酚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3组患者西部安大略湖与麦克马斯特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中3项评分、体征检查及综合评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屈膝组与伸膝组评分均更低于药物组(P<0.01,0.05),屈膝组WOMAC中的疼痛、身体功能评分较伸膝组降低更显著(P<0.05)。屈膝组、伸膝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复发率低于药物组(P<0.05),屈膝组与伸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屈肌群在膝关节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在治疗时可给予一定程度重视,加强膝关节功能的整体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屈肌群 肌力训练 中频电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六针辅助颈项屈伸肌群增强练习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功能康复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罗义玲 杨智 +3 位作者 陈志 许多 黄秀官 覃遵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3期538-542,共5页
目的 分析项六针辅助颈项屈伸肌群增强练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期间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60例。常... 目的 分析项六针辅助颈项屈伸肌群增强练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期间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60例。常规治疗干预基础上,对照组开展颈项屈伸肌群增强练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项六针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颈椎功能评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 JOA)、颈椎活动度(ROM Range Motion, ROM)]、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及生活质量[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o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CS)]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56/6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RO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JO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ROM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M、RI、PI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M参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RI、PI参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ASCS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六针辅助颈项屈伸肌群增强练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可能与改变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项屈伸肌群增强练习 项六针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联合颈椎牵引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夏丽芳 占桂平 陈广升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联合颈椎牵引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骨科门诊就诊的CSR患者86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 目的探讨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联合颈椎牵引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骨科门诊就诊的CSR患者86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颈椎牵引治疗基础上加用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肩疼痛程度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颈椎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81.40%)(χ^2=4.071,P<0.05)。结论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联合颈椎牵引用于CSR患者的效果确切,能明显降低颈肩疼痛,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根型 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 颈椎牵引 颈椎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下肢拇和趾伸肌和屈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薛黔 李名扬 李志义 《合肥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34-37,共4页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拇伸肌、趾伸肌和拇屈肌、趾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65.2%和63.9%,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55.6%和52.8%。拇和趾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然高于屈肌,在统计学上...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拇伸肌、趾伸肌和拇屈肌、趾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65.2%和63.9%,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55.6%和52.8%。拇和趾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然高于屈肌,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鉴于上述各肌的肌构筑特性和肌纤维型分布,作者推测,拇和趾伸肌在下肢运动中主要提供速度;拇和趾屈肌肌力大,有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维持足弓的形状,并在走和跑时作提跟和足外翻运动。第四趾趾短伸肌有大量同型聚集并伴有肌纤维萎缩。作者推测,趾短伸肌的同型聚集是肌退化,萎缩去神经再支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肌纤维型 屈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