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torsional response of pre-strained end bearing pile embedded in pre-strained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 medium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文韬 夏唐代 张智卿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3年第12期1521-1534,共14页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strain state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n end bearing pile embedded in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linearized theory of small elastic perturbation superposed on large...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strain state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n end bearing pile embedded in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linearized theory of small elastic perturbation superposed on largely stressed bodie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soil, based on Blot's poroelasticity theory, are derived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and the pile is modeled by using the one-dimensional elastic theor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pile impedance, frequency response of both twist angle and time history of velocity response are obtained by using of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technique. Finally, a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strains on the torsional impedance, twist angle, and velocity response at the top of the pile is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tial deformation torsional dynamic response end bearing pile poroelastic saturated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土地层矩形顶管始发深井端头加固范围研究
2
作者 董航 马茂艳 +3 位作者 陶述平 曹广勇 吴晓 储津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本文研究了粉土地层中矩形顶管施工时,始发深井端头的合理加固范围,重点分析加固长度对地表沉降(包括因加固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不同纵向加固长度(2、4、6、8、10 m)对横向地表沉降的作用,以及顶管... 本文研究了粉土地层中矩形顶管施工时,始发深井端头的合理加固范围,重点分析加固长度对地表沉降(包括因加固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不同纵向加固长度(2、4、6、8、10 m)对横向地表沉降的作用,以及顶管破洞和顶进过程中隧道轴线方向地表竖向位移的变化。此外,还分析了不同加固长度对围护结构侧向变形的影响,特别是在破洞及连续顶进阶段的侧向位移特性。研究表明,4~6 m的加固长度可实现最佳效果,显著降低地表沉降和侧向位移,同时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当加固长度超过6 m时,其对地表竖向位移的控制效果趋于减弱,甚至可能加剧地表扰动。建议在类似粉土地层的顶管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4~6 m的纵向加固长度,以优化施工安全并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矩形顶管 粉土地层 始发深井 数值模拟 端头加固 加固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岩二元复合地层地铁深基坑设计与施工
3
作者 王雪云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地质条件是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因素,以某地铁车站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围护桩+内支撑、吊脚桩+锚索的支护方式在工期及造价上的优劣势,重点介绍吊脚桩支护方式的计算方法、施工控制以及监测要点... 地质条件是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因素,以某地铁车站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围护桩+内支撑、吊脚桩+锚索的支护方式在工期及造价上的优劣势,重点介绍吊脚桩支护方式的计算方法、施工控制以及监测要点。研究表明:在土岩复合地层基坑中,采用吊脚桩+锚索的基坑支护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造价并节省工期。吊脚桩计算可采用弹性地基梁模型,按照施工顺序和荷载工况进行相关验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复合地层 地铁 深基坑 吊脚桩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efficient of consolidation by end of arc method
4
作者 Mohsen Abbaspout Reza Porhoseini +1 位作者 Kazem Barkhordari Ahmad Ghorban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32-337,共6页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s excess pore pressure caused by clay soil loading and consolidation. Regarding uncertainties and complexities, this issue has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at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s excess pore pressure caused by clay soil loading and consolidation. Regarding uncertainties and complexities, this issue has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In this work, a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apparatus was equipped in a way that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settlement could be continuously read and recorded during consolidation process under static loading. The end of primary consolidation was obtained using water pressure changes helping to present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end of primary consolidation and consolidation coefficient. This method was then compared with two classical theory methods of lg t and t. Using Terzaghi's theory, the way of pore pressure dissipation for lg t, t and the new method was foun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ew method has better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of soil excess pore pressure end primary consolidation consolidation coefficient static loa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地基中端承桩对SH波的水平地震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新军 杨紫健 吴文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为探讨非饱和土地基中SH波作用下端承桩的水平地震响应,先基于一维波动理论得出SH波引起的土层自由场水平振动解,然后考虑非饱和土体动剪切模量随其饱和度的变化特性,采用三维连续介质力学和Euler梁模型建立轴向静荷载下非饱和土-端承... 为探讨非饱和土地基中SH波作用下端承桩的水平地震响应,先基于一维波动理论得出SH波引起的土层自由场水平振动解,然后考虑非饱和土体动剪切模量随其饱和度的变化特性,采用三维连续介质力学和Euler梁模型建立轴向静荷载下非饱和土-端承桩水平耦合振动模型,进而通过引入势函数和分离变量法推导出桩顶水平位移相互作用因子、桩顶水平位移放大因子和桩身曲率比的表达式,经与已有成果对比验证后再经参数分析,获得土体饱和度、桩身长径比和土体黏滞阻尼对桩身水平抗震特性的影响规律:土体饱和度和桩身长径比仅在高频范围对相互作用因子和放大因子有显著影响;土体黏滞阻尼仅在共振频率使得相互作用因子和放大因子分别逐渐增大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承桩 非饱和土 SH波 水平振动 Euler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质黏性土中静压沉桩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土压室内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永洪 徐泽强 +4 位作者 张明义 张腾 银吉超 吴江斌 魏家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入土深度越大,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越大,闭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大于开口桩;桩身上部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小于桩身下部;同一入土深度,随着桩身h/L的增加,桩土界面土压力存在侧压力“退化”的现象;特定试验条件下,闭口和开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与上覆有效土体自重比值最大值分别是61.2%和52.1%,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是超孔压的3.76~5.46倍。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与桩身h/L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沉桩 开口管桩 闭口管桩 有效土压力 桩土界面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地基开口管桩承载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清明 侯伟 +2 位作者 刘俊伟 提衍征 杜相波 《工程勘察》 2024年第12期20-27,74,共9页
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管桩承载力特性的演化规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研制了新型双壁开口管桩,该新型桩基的特点是可以单独监测管桩内外侧的受力。利用双壁管桩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地基中开口管桩承载力特性的模... 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管桩承载力特性的演化规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研制了新型双壁开口管桩,该新型桩基的特点是可以单独监测管桩内外侧的受力。利用双壁管桩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地基中开口管桩承载力特性的模型试验,探究了竖向循环荷载的幅值和频率对开口管桩位移、沉降和管桩内外壁轴力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循环荷载加载初期,管桩产生明显的累积沉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沉降逐渐趋于稳定;当桩顶荷载幅值由10%极限承载力增大一倍时,开口管桩的累积沉降增大约65%;随着加载频率增加,开口管桩的累积沉降呈线性增长;土塞的约束会导致管桩内壁产生轴力,且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管桩内壁轴力逐渐增大,但内壁轴力的大小仅为外壁轴力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开口管桩 粉土地基 承载力特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非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土体振动响应研究
8
作者 孟建文 严福 李文成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2期97-99,共3页
目的 研究层状非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土体振动响应。方法 分别制作一个层状非饱和土的模型箱与端承桩的模型桩,分析层状非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土体振动响应。结果 随着非饱和土饱和度的增加,端承桩桩顶的位移频响逐渐增大、动刚度频响逐... 目的 研究层状非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土体振动响应。方法 分别制作一个层状非饱和土的模型箱与端承桩的模型桩,分析层状非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土体振动响应。结果 随着非饱和土饱和度的增加,端承桩桩顶的位移频响逐渐增大、动刚度频响逐渐减小、动阻尼比频响逐渐增大;随着层状土上下土层厚度比的减小,端承桩桩顶的位移频响逐渐增大、动刚度频响逐渐减小、动阻尼比频响逐渐增大。结论 层状非饱和土的饱和度越小、上下土层厚度比越大,越有利于降低端承桩竖向土体振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非饱和土 端承桩 竖向振动 振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端土沉降变形计算参数研究
9
作者 徐刚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7-73,114,共8页
根据室内试验确定的桩端土层变形参数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深层软土,变形参数取值偏低,导致桩基沉降计算值相较实测数据明显偏大,从而影响设计师的判断和决策。本文以深层平板载荷试验为基础,建立变形模量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室内试验确定的桩端土层变形参数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深层软土,变形参数取值偏低,导致桩基沉降计算值相较实测数据明显偏大,从而影响设计师的判断和决策。本文以深层平板载荷试验为基础,建立变形模量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经深度修正)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一种依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来确定桩端土变形模量的方法,并利用2个典型的案例来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确定桩端土变形模量与相关经验公式及沉降观测结果基本相符,所提方法还能反映变形模量随土类及深度变化的规律,可为提高桩基沉降计算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沉降计算 桩端土层 地基承载力 土变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石层地基上开口PHC管桩的应用分析
10
作者 丁小伟 高军程 李胜利 《地基处理》 2024年第5期481-487,共7页
陕西石川河Ⅰ级阶地,地表以下约15 m深存在厚度10~13 m、工程力学性质较好的卵石层,如何有效利用该层良好的承载潜力是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某项目的地基设计中,参考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分析开口PHC管桩在卵石层中的端阻力承载... 陕西石川河Ⅰ级阶地,地表以下约15 m深存在厚度10~13 m、工程力学性质较好的卵石层,如何有效利用该层良好的承载潜力是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某项目的地基设计中,参考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分析开口PHC管桩在卵石层中的端阻力承载性状,通过原位静载试验验证,在相应的沉桩条件下,中短开口管桩沉入卵石层中可形成土塞效应,当桩端沉降量达到桩径的4.9%~6.9%时,卵石层的实际极限端阻力较规范值提高1.49~1.93倍,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提高27%~46%。建筑物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结果验证管桩方案可行,避免了素土桩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省了造价和工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土塞效应 卵石层端阻力 静载试验 沉降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周(端)土及桩休止期对基桩低应变检测研究
11
作者 高绍海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9期161-164,共4页
在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桩完整性检测过程中,桩周(端)土及桩休止期会对基桩低应变完整性测试信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检测结果误判。采用综合试验研究的方法对基桩在不同休止期,对桩周(端)土地质情况不同的基桩进行了低应变检测。以... 在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桩完整性检测过程中,桩周(端)土及桩休止期会对基桩低应变完整性测试信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检测结果误判。采用综合试验研究的方法对基桩在不同休止期,对桩周(端)土地质情况不同的基桩进行了低应变检测。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周(端)土 低应变 波阻抗 基桩完整性 休止期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细观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于艳 陈亚东 +2 位作者 李其融 刘旭 盛维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8-32,共5页
采用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流数值仿真方法,利用考虑滚动阻抗的线性接触模型,建立考虑施工过程的静压桩数值分析模型,研究土体密实程度、多桩先后贯入以及贯入速度等因素对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压单桩贯入时地表位移影响... 采用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流数值仿真方法,利用考虑滚动阻抗的线性接触模型,建立考虑施工过程的静压桩数值分析模型,研究土体密实程度、多桩先后贯入以及贯入速度等因素对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压单桩贯入时地表位移影响范围最大(约为13D),桩身中部位移影响范围最小,土体密实度越高,静压单桩贯入阻力越大;相邻桩贯入后桩端位移影响范围由8D增加到11D,桩间和施工侧产生明显隆起变形;压桩过程中,桩端阻力先快速增长,然后开始降速并呈线性增加,后施工桩端阻力为先施工桩的1.6倍;随着压桩速度的增加,端阻力快速增加,但挤土效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桩 离散单元法 挤土效应 位移影响范围 桩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冻结始日和终日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35
13
作者 高荣 韦志刚 董文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54,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 1981— 1999年青海和西藏 5 8个气象站观测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 ,分析了冻结始日、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始日的分布基本一致 ,都是由北向南逐渐推迟的 ;最早、最晚和平均... 利用青藏高原 1981— 1999年青海和西藏 5 8个气象站观测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 ,分析了冻结始日、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始日的分布基本一致 ,都是由北向南逐渐推迟的 ;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也比较一致 ,呈现南北早、中部晚的特点 .在 2 0世纪 80年代高原土壤冻结多偏早 ,解冻多偏晚 ,冻结日数偏多 ;而 90年代正好相反 ,冻结多偏晚 ,解冻多偏早 ,冻结日数偏少 ;冻结始日有明显的 3~ 4a周期变化 ,冻结终日有明显的准 7a周期变化 ;1981年、1982年为冻结早、解冻晚年 ,1983年、1990年为冻结晚、解冻晚年 ,1993年、1999年为冻结晚、解冻早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冻结 冻结始日 冻结终日 年际变化 多年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吊脚桩变形分析及优化设计
14
作者 刘长帅 《上海建材》 2024年第5期99-102,共4页
以深圳地铁1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对土岩复合地层地区深基坑工程吊脚桩的结构变形进行研究,当桩底嵌入不同地层时,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岩肩厚度及高度的最经济尺寸。这将为深圳地铁后续工程设计提供有效指导,并为类似... 以深圳地铁1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对土岩复合地层地区深基坑工程吊脚桩的结构变形进行研究,当桩底嵌入不同地层时,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岩肩厚度及高度的最经济尺寸。这将为深圳地铁后续工程设计提供有效指导,并为类似土岩复合地层地区深基坑支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复合地层 深基坑 吊脚桩 结构变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开口管桩沉桩过程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詹永祥 姚海林 +1 位作者 董启朋 贺东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89,共7页
基于颗粒流理论,采用PFC2D程序,模拟再现不同型号开口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土塞的形成演化规律、土颗粒细观结构变化以及桩周土应力场分布情况,并通过分析土体细观变化模式揭示沉桩过程中宏观力学响应的内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管桩直径对... 基于颗粒流理论,采用PFC2D程序,模拟再现不同型号开口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土塞的形成演化规律、土颗粒细观结构变化以及桩周土应力场分布情况,并通过分析土体细观变化模式揭示沉桩过程中宏观力学响应的内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管桩直径对土塞效应影响很大,外径为30 mm的开口管桩,沉桩过程中土塞增量填充率(IFR)值较小,土塞效应明显,土塞高度小,类似闭口桩;随着管桩直径的增大,土塞效应迅速减小,大直径管桩在砂土中沉桩全部闭塞的可能性很小。细观因素(孔隙率和滑动比例)与土体宏观位移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应关系,并依此将桩周土划分3个区域。桩周土体水平应力、竖向应力和剪应力都在桩底附近形成"应力核",不同型号管桩桩周土应力场分布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开口管桩 土塞效应 颗粒流 细观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管桩循环打入过程及竖向承载特性大比尺模型试验研究
16
作者 朱怀龙 朱碧堂 +1 位作者 罗如平 徐长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3184,共12页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约为40%,通过采用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应变传感器和薄膜压力传感器等先进监测手段,研究循环打桩过程中土塞高度、桩身应变、轴力和侧摩阻力以及桩-土界面应力变化规律。打桩结束后,进行了休止时间分别为10d和30d竖向受压静载试验。随后,将基于静力触探试验CPT的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竖向承载力与静载试验测量的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口管桩在静压循环打入过程中土塞效应逐渐增强,贯入结束后土塞呈部分闭塞状态;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靠近桩尖的应变会出现“反点”,即由贯入最后阶段的压应变转为静止稳定阶段的拉应变,而桩尖处的应变在两个阶段均为拉应变;桩身径向应力在桩尖处最大,随着h/R(h为传感器距桩尖的高度,R为桩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h/R效应;休止时间为10 d和30 d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89 kN和323 kN,承载力提高约12%,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采用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尖附近的侧摩阻力被低估,而桩尖以上侧摩阻力与实测值吻合较好,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基承载力偏保守,UWA-05法更接近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静压循环打入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土塞效应 竖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头压力型锚索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国楠 温科伟 +1 位作者 李中国 胡荣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8期303-307,共5页
在土质边坡进行了拉力型锚索、扩大头压力型锚索和分段扩大头压力型锚索的现场试验。对所试验锚索的极限抗拔力和变形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压力型锚索注浆体压应变的分布,扩大头前端土体承载力对抗拔力的贡献等进行了分析。取得的试验... 在土质边坡进行了拉力型锚索、扩大头压力型锚索和分段扩大头压力型锚索的现场试验。对所试验锚索的极限抗拔力和变形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压力型锚索注浆体压应变的分布,扩大头前端土体承载力对抗拔力的贡献等进行了分析。取得的试验结果和有关分析结论对扩大头压力型锚索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型锚索 扩大头 土体承载力 土质边坡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端岩土差异对超长桩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蒋建平 汪明武 高广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3190-3195,共6页
分析了3种类型桩端岩土有差异的8根超长灌注桩的对比试验资料,包括进入基岩和不入基岩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桩端有沉渣和无沉渣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桩端沉渣厚度不同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桩端有无高压注浆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分析结果表明,... 分析了3种类型桩端岩土有差异的8根超长灌注桩的对比试验资料,包括进入基岩和不入基岩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桩端有沉渣和无沉渣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桩端沉渣厚度不同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桩端有无高压注浆的对比试验桩各1根。分析结果表明,桩端岩土由软层转向硬层时,超长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会由陡直转向平缓,极限状态时的破坏由趋于刺入破坏转向趋于整体剪切破坏,桩型由纯摩擦桩转向端承摩擦桩,说明桩端岩土特性对超长桩的承载性状有大的影响;桩端岩土由软层转向硬层时,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极限端阻力的提高,极限端阻力的提高可用含端阻力增强系数的公式来表示;桩端高压注浆超长桩还可看成是超长扩底桩,它的极限端阻力除可用端阻力增强系数表达外,也可暂用一般扩底桩极限端阻力的形式来表达;入硬层超长桩(如长径比为82时)还可是端承摩擦桩,它具有很大的承载潜力,一般认为其端阻力小是因为取的桩顶沉降值过于保守造成的。对入硬层超长桩取较大桩顶沉降值时的桩承载力是可行的,此时只要把相邻桩基础的沉降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超长灌注桩 端阻力 荷载 对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中端承桩水平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章敏 王星华 冯国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9-422,共14页
针对非饱和土中桩的水平稳态振动问题,采用三相多孔介质波动方程,考虑固、液、气三相材料间的惯性和黏性耦合效应以及基质吸力的影响,通过Helmholtz矢量分解及分离变量法解耦波动方程,并将基桩等效为能描述其剪切变形和转动惯性效应的... 针对非饱和土中桩的水平稳态振动问题,采用三相多孔介质波动方程,考虑固、液、气三相材料间的惯性和黏性耦合效应以及基质吸力的影响,通过Helmholtz矢量分解及分离变量法解耦波动方程,并将基桩等效为能描述其剪切变形和转动惯性效应的铁摩辛柯(Timoshenko)梁模型,采用Novak三维连续介质模型对非饱和土中端承桩的稳态水平振动进行了理论推导,获得了桩顶水平频域响应解析解,讨论了饱和度对土层和桩顶阻抗的影响以及桩身位移、内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体饱和度的升高,土层复阻抗和桩顶动力阻抗增大,桩身位移和内力则相应地减小;饱和度,包括渗透系数在内的影响仅在土体接近准饱和时才得以发挥;频率较低时,短桩拥有较大的刚度因子。桩长越长,阻抗因子越大,而共振频率越低。当长径比超过10时,桩顶阻抗不再随长径比的增加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端承桩 铁摩辛柯模型 水平振动 阻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烟高端品牌植烟区根际土壤高效解钾菌的筛选 被引量:14
20
作者 罗华元 常寿荣 +3 位作者 王绍坤 徐洁 周晓罡 张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13-1817,共5页
从云南石林,建水采取烟草根部土样,按10-4、10-5梯度稀释并涂布平板,在28℃培养条件下,从硅酸盐固体培养基上初步筛选得到77株解钾菌株,具有透明圈的65株。采用液体培养法(火焰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解钾能力作进一步复筛,获得34株具有较... 从云南石林,建水采取烟草根部土样,按10-4、10-5梯度稀释并涂布平板,在28℃培养条件下,从硅酸盐固体培养基上初步筛选得到77株解钾菌株,具有透明圈的65株。采用液体培养法(火焰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解钾能力作进一步复筛,获得34株具有较高解钾能力的菌株,其有效钾活性为0.4~10.6 mg/L,同时采用高温筛选出一株耐70℃高温,且具有较好解钾能力的菌株K77,经初步鉴定为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aporus),该菌解钾活性达到10.6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烟高端品牌 根际土壤 解钾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