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drift limits for different seismic damage states of RC frame staging in elevated water tanks using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被引量:1
1
作者 Suraj O.Lakhade Ratnesh Kumar O.R.Jaisw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期161-177,共17页
Damage to elevated water tanks in past earthqu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ir supporting frame stag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elevated water tanks, it is crucial to cat... Damage to elevated water tanks in past earthqu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ir supporting frame stag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elevated water tanks, it is crucial to categorize the damage in quantifiable damage states. Among various parameters to quantify the damage states, the top drift of frame staging can be conveniently cor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In literature, drift limi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of the frame staging of the elevated water tank are not availa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drift limits for RC frame staging in elevated water tank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eismic damage states have been proposed. Various damage states of the elevated water tank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the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The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utilizes results of both pushover analysis and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Twelve models of elevated water tank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sidering variation in staging height and tank capacity.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suite of twelve actual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damage indexes and drift, limiting drift values for each damage state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ed water tank frame staging damage states drift limit 3D modelling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CLASSICAL LIMIT FOR BIPOLAR QUANTUM DRIFT-DIFFUSION MODEL 被引量:4
2
作者 琚强昌 陈丽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285-293,共9页
Semiclassical limit to the solution of transient bipolar quantum drift-diffusion model in semiconductor simulation is discuss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miclassical limit of this solution satisfies the classical bipol... Semiclassical limit to the solution of transient bipolar quantum drift-diffusion model in semiconductor simulation is discuss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miclassical limit of this solution satisfies the classical bipolar drift-diffusion model.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als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weak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um drift-diffusion weak solution semiclassical limit BIPO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能水平下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
3
作者 孙传智 缪长青 +3 位作者 董勃 李爱群 高立 庄美玲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2,共13页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比,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的形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试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将基于Kunnath损伤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与试验中测量的损伤指数范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unnath损伤模型可以准确计算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指标。根据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特点,以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作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控制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划分为5个性能水平,即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性能水平。结合参考文献中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对65个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各特征点的位移角进行了相对频率统计分析,得到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和接近倒塌3个性能水平下具有超过90%安全保证率的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150、1/80和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MPa级高强钢筋 抗震性能 损伤指数 性能水平 位移角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指标限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李维沈 李文婷 徐昊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191,共14页
当前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水准限值标定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完善,难以匹配地下结构发展的需求。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地铁车站-土体相互作用体系的非线性精细化有限元三维模型,利用正交试验考虑不同地震波、结构型式、埋深和场地分别在... 当前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水准限值标定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完善,难以匹配地下结构发展的需求。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地铁车站-土体相互作用体系的非线性精细化有限元三维模型,利用正交试验考虑不同地震波、结构型式、埋深和场地分别在4种不同水平作用下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参考现有规范和借鉴相关研究,给出了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的定义并对相应的功能状态进行了描述。最后通过极差分析剖析了不同因素及不同水平对于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结构损伤程度大于性能水准I时,两层两跨结构的承受变形能力最强;同一因素对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得到90%保证率下的性能水准I、II、III和IV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1195、1/505、1/209、1/158;不同抗震性能水准下各因素对限值的影响次序不同,影响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正交试验 抗震性能水准 极差分析 层间位移角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讨论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名鑫 周越洲 +1 位作者 陈志城 李加成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底盘平面大小对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建议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按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在保证上部剪力墙先于底部框支框架屈服的前提下,大幅度放松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限值及非两区八类建筑全框支剪力墙减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也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减隔震结构 屈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限状态认知不确定性对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珊 张郁山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5,共10页
极限状态是依据结构损伤水平和工程经验进行划分的,工程经验的差异会对结构地震损伤极限状态的认知产生不确定性。本文以6层多自由度体系(MDOF)为例,选用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DM),选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作为地震动强... 极限状态是依据结构损伤水平和工程经验进行划分的,工程经验的差异会对结构地震损伤极限状态的认知产生不确定性。本文以6层多自由度体系(MDOF)为例,选用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DM),选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IM),基于OpenSees平台,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对MDOF体系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极限状态,不同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会导致得到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差异较大,这种差异性随着结构破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倒塌”极限状态时,结构损伤超越概率的差异达到了相当大的水平。因此,对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合理取值是开展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损伤评估工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状态 易损性 层间位移角 多自由度体系 地震动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388m超高层建筑的侧移刚度与整体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侯悦琪 刘洺辰 段小廿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9,共10页
通过某带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的边筒-周边框架体系超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实例,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计算结构侧移刚度时应考虑楼板面内有限刚度、地下室结构构件变形、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开裂... 通过某带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加强层的边筒-周边框架体系超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实例,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侧移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指出在计算结构侧移刚度时应考虑楼板面内有限刚度、地下室结构构件变形、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开裂刚度折减及二阶效应,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构侧移变形和最低阶整体屈曲荷载因子。提出了利用弯矩-曲率分析方法,并根据构件实际受力状态,迭代计算混凝土抗侧向力结构构件的开裂刚度折减系数。比较了中国、欧盟及美国规范关于整体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提出在进行整体稳定性分析时,应考虑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准确评估二阶效应。讨论了高层建筑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取值,并介绍了美国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计算方法和限值的建议。详细论述了当前中国规程中关于侧移刚度分析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侧移刚度 层间位移角限值 开裂刚度 弯矩-曲率分析方法 整体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 被引量:24
8
作者 肖从真 徐培福 +1 位作者 杜义欣 李建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2,共11页
由于缺乏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使得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取值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超高层结构的周期长,遭遇长周期成分突出的地震时,往往会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部分与国外反应谱的差别... 由于缺乏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使得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取值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超高层结构的周期长,遭遇长周期成分突出的地震时,往往会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部分与国外反应谱的差别和问题,基于震害实例,分析远场地震的特征和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提出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算例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 长周期地震波 最小剪重比 刚度控制 位移角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FRP加固混凝土柱抗震水平及指标选取 被引量:5
9
作者 盛国华 朱浮声 徐明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4-287,304,共5页
在研究FRP加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时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从适用性、经济可修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将FRP加固框架柱的抗震性能划分为5个等级:正常使用、暂时使用、可修使用、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对FRP加固框架柱的位移角限... 在研究FRP加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时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从适用性、经济可修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将FRP加固框架柱的抗震性能划分为5个等级:正常使用、暂时使用、可修使用、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对FRP加固框架柱的位移角限值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了位移角与纵筋率ρs、配箍特征值λv、剪跨比λ、轴压比n及FRP特征值λf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和λf对位移角有显著影响.选取位移角作为性能指标,并将n和λf引入到位移角的量化当中,给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指标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FRP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位移角限值 性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直流漂移的调偏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毛惠丰 陈增禄 +1 位作者 杨旭 王兆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29-34,共6页
逆变器中的隔离环节、各功率器件等存在漂移和特性不对称以及正弦脉宽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都会引起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的直流漂移。该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直流漂移的调偏控制方案,系统采用基于... 逆变器中的隔离环节、各功率器件等存在漂移和特性不对称以及正弦脉宽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都会引起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的直流漂移。该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直流漂移的调偏控制方案,系统采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全数字控制。给出了直流调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闭环控制系统。分析了模数转换器(analogue-to-digital converters,ADC)精度与数字脉宽调制(digital PWM,DPWM)精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抑制极限环振荡的必要条件。提出一种提高DPWM精度的新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直流调偏控制的精度。最后,在一台单相8重化9电平电压型逆变器的实验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直流漂移 极限环 数字脉宽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中美规范RC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小雷 张垒 +2 位作者 杨光 季静 李建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我国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将其与美国规范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对比。基于等位移原理推导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方法,提出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富裕度指标β。设计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我国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将其与美国规范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对比。基于等位移原理推导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方法,提出中美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富裕度指标β。设计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等80个典型RC结构模型,验证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处于弱非线性。分析结构体系、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对β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的β值均大于1,说明中国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比美国规范更为严格。以β作为修正系数,将四种结构体系的位移角限值统一调整为1/500,重新设计16个模型,采用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验证层间位移角限值调整后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性。建议:多遇地震作用下RC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可取1/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位移角限值 中美规范对比 等位移原理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秀全 陈国明 +3 位作者 畅元江 姬景奇 傅景杰 宋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1-646,668,共7页
建立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分别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井口-导管耦合系统分析模型及平台漂移动力学分析模型,开发了深水钻井平台漂... 建立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分别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井口-导管耦合系统分析模型及平台漂移动力学分析模型,开发了深水钻井平台漂移动力学求解器。结合实例开展了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动力学特性及耦合作用规律分析,阐述了漂移预警界限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平台漂移初始阶段隔水管载荷对平台漂移起促进作用,随着平台漂移位移的增大隔水管逐渐开始抑制平台漂移;平台漂移运动过程中隔水管系统顶部参数响应较快,底部参数响应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随着海流流速的增大或水深的减小,深水钻井平台-隔水管耦合系统漂移预警界限减小,应尽早准备和启动隔水管系统底部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钻井平台 隔水管 漂移动力学模型 漂移预警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与地上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晶波 兰兴欢 谭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1-277,共7页
地下结构由于受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其受力与变形特点与地上结构存在差异。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分别对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下结构和不考虑土体的地上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单层单跨和单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在有、... 地下结构由于受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其受力与变形特点与地上结构存在差异。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分别对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下结构和不考虑土体的地上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单层单跨和单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在有、无土体存在时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表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下结构变形能力与无土体时存在差异。在相同结构尺寸与初始轴压比的情况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下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变小,地下结构更早出现塑性铰;单跨地下结构变形能力比地上结构的差,周围土体的剪切变形约束作用使得地下结构的延性变差;双跨地下结构与地上结构中柱变形能力相差不多,但侧墙的变形能力比地上结构的略差。因此,即使相同尺寸和初始轴压比的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地上与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仍存在较大差异,地上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宜直接用于地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抗震性能 PUSHOVER分析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约束混凝土框架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国军 吕西林 刘建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根据收集的108根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在固定轴向荷载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首先讨论了试验柱的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极限位移角和延性与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及纵筋配筋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收集的108根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在固定轴向荷载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首先讨论了试验柱的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极限位移角和延性与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及纵筋配筋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回归出试验柱的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及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式;接着建立了配箍特征值与轴压比和极限位移角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配箍特征值的实用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给出了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并与现行规范(GB50010—2002)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进行了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高强混凝土 最小配箍特征值 极限位移角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度设防区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季静 林浩宇 +2 位作者 付豪 吴梓楠 韩小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9,共9页
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 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疆喀什地区(8.5度设防)128条强震地震动和当地实际工程,参照现行不同规范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以层间位移角和高度为控制参数,设计6个剪力墙结构模型,采用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6个剪力墙结构在8.5度大震作用下均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且在两倍大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屈服耗能机制。建议小震作用下新疆喀什地区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放松至1/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区 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构件变形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双极Euler-Maxwell方程组的松弛极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术 杨建伟 王卫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43-1549,共7页
研究等离子体双极Euler-Maxwell方程组的零松弛时间极限.对于好的初值,借助Maxwell迭代和能量方法,证明了当松弛时间趋向于零时,双极Euler-Maxwell方程组周期初值问题的解到漂流扩散方程组周期初值问题解的收敛性.
关键词 Euler—Maxwell方程组 松弛极限 漂流扩散方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基于性能的有害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莹辉 蒋欢军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7,共9页
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肢底部塑性发展区的高度并不一定等于结构层高,若以塑性发展区的转角限值作为剪力墙结构的层间有害位移角限值,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果.本文提出在计算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层间有害位移角限值时,应考虑层高与墙肢长... 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肢底部塑性发展区的高度并不一定等于结构层高,若以塑性发展区的转角限值作为剪力墙结构的层间有害位移角限值,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果.本文提出在计算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层间有害位移角限值时,应考虑层高与墙肢长度比值的影响.根据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损伤破坏特征及抗侧承载力下降程度,提出其抗震性能等级的划分方法.结合经过验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到不同性能等级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有害层间位移角的限值.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不同性能等级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位移角限值的影响,并拟合位移角限值的计算公式.得到了不同性能等级位移角限值的统计特征值,为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位移角限值 有害层间位移角 三维有限元 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路法回采顶柱其顶板安全厚度的数值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伟 周爱民 《矿业研究与开发》 EI CAS 2001年第2期14-17,共4页
采用极限分析和顶板初次来压计算的方法 ,推导出进路法回采顶柱时 ,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 ,该式简单直观 ,使用方便 ,并在某金矿的科研与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进路回采 顶板安全厚度 极限分析 初次来压步距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弱塑性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间变形能力简化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家广 吴斌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对增设消能支撑后钢筋混凝土主体框架进行快速抗震评估,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间变形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首先定义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层间变形极限状态;然后基于框架梁柱组合件的破坏型式,确定出层间最弱塑性铰;最终计算出框... 为了对增设消能支撑后钢筋混凝土主体框架进行快速抗震评估,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间变形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首先定义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层间变形极限状态;然后基于框架梁柱组合件的破坏型式,确定出层间最弱塑性铰;最终计算出框架相应的层间变形能力。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和已有的框架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框架层间变形能力简化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框架的层间塑性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层间最弱塑性铰的塑性转动能力;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能够有效预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层间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弱塑性铰 钢筋混凝土框架 层间变形能力 层间变形极限状态 快速抗震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性能极限状态平面不规则结构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小宁 杜永峰 李慧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0-566,共7页
针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在引入最不利输入角度的基础上,提出多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Matlab中小波变换系数法,判别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方向;然后,采用层间位移和层间扭转角作为性能量化指标并考虑量化指标间的相关... 针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在引入最不利输入角度的基础上,提出多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Matlab中小波变换系数法,判别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方向;然后,采用层间位移和层间扭转角作为性能量化指标并考虑量化指标间的相关性,计算超越概率,从而得到二维性能极限状态下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利用该方法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构在正常使用、可以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4个性能水平下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对于平面不规则结构,地震动输入角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平面不规则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时,应同时考虑层间位移和层间扭转角双指标的影响,防止高估这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多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平面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不规则结构 易损性分析 多维性能极限状态 层间位移 层间扭转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