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rect scaling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s for bilinear and pinching oscillators
1
作者 Mohammad Saifullah Vinay K.Gupt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期129-149,共21页
The estimation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s in a structure due to an anticipated earthquake ev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cause controlling these displ... The estimation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s in a structure due to an anticipated earthquake ev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cause controlling these displacem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cost-feasible or cost-effective repairs in a damaged structure after the event.An attempt is made in this study to obtain statistical estimates of constant-ductility residual displacement spectra for bilinear and pinching oscillators with 5%initial damping,directly in terms of easily available seismological,site,and model parameters.None of the available models for the bilinear and pinching oscillators are useful when design spectra for a seismic hazard at a site are not available.The statistical estimates of a residual displacement spectrum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epicentral distance,site geology parameter,and three model parameters for a given set of ductility demand and a hysteretic energy capacity coefficient in the case of bilinear and pinching models,as well as for a given set of pinching parameters for displacement and strength at the breakpoint in the case of pinching model alone.The proposed scaling model is applicable to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in the western U.S.for earthquake magnitudes less than 7 or epicentral distances greater than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displacement spectrum bilinear hysteresis model pinching hysteresis model nonlinear analysis scaling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采空区边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岩 张洪达 +3 位作者 谢谟文 蒋宇静 张明 贾北凝 《工程科学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3,共9页
矿山边坡因采空区沉降引发的斜面岩土体崩塌破坏,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由于传统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未考虑采空区沉降造成的应力场变异,难以实现矿山边坡的动态稳定性评价,因而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防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基于此,本研... 矿山边坡因采空区沉降引发的斜面岩土体崩塌破坏,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由于传统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未考虑采空区沉降造成的应力场变异,难以实现矿山边坡的动态稳定性评价,因而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防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基于此,本研究针对矿山采空区滑坡的成因机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矿山边坡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构建采空区沉降分析模型,计算采空区上方岩体的沉降范围及其产生的冲击作用力,分析沉降对坡体应力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不平衡推力法进行修正.案例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方法未考虑采空区沉降作用和锁固段的破坏情况,导致稳定性系数计算偏大,为1.355.而改进方法通过考虑采空区沉降信息,计算得出锁固段稳定性系数为0.667,整体稳定性系数为0.979,与矿山采空区边坡实际破坏情况一致.当沉降位移比(SHDR)大于0.73时,采空区边坡稳定性会发生明显变异,因而会在相对安全的工况下发生失稳破坏.改进方法通过考虑采空区沉降作用和锁固段的破坏情况,可以更好地实现矿山边坡稳定性的评价,为矿区更好地应对类似地质灾害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边坡 动态稳定性评价 采空区沉降 锁固段 沉降位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土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峰值后区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王亮亮 田建胜 +4 位作者 朱前龙 杨默涵 马超智 柳志军 刘泽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剪切应力-位移关系峰值后区发展特性是复活型滑坡和季节性滑坡剪切带强度参数合理选择与坡体稳定处治的关键问题。以江苏新沂地区粉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初始密实、湿度状态的土体试样,通过大变形剪切试验研究初始压实系数、含水率、... 剪切应力-位移关系峰值后区发展特性是复活型滑坡和季节性滑坡剪切带强度参数合理选择与坡体稳定处治的关键问题。以江苏新沂地区粉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初始密实、湿度状态的土体试样,通过大变形剪切试验研究初始压实系数、含水率、法向约束荷载对粉土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峰值后区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法向约束荷载条件下(25、50 kPa),粉土剪切峰值后区存在“二次硬化”现象,且“二次硬化”趋势随压实系数增加而增强,随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减弱;“二次硬化”阶段内粉土摩擦角由残余强度阶段的3.4°增长至4.35°,黏聚力由残余强度阶段的2.643 kPa提升至8.135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剪切应力-位移关系 二次硬化现象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方向性研究
4
作者 刘平 刘川 +5 位作者 陈兴周 王海 魏长刚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47,共11页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Newmark位移随方向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其最大值方向与最小值方向夹角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近似垂直的关系。(2)Dn max/Dn min随着临界加速度(a c)的增大而增大;a c较大时,Dn max/Dn min随断层距的增大逐渐增大;此外,场地类型对Dn max/Dn min也有一定影响。(3)θmax在断层两侧和同震位移方向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断层两端与同震位移方向相关性较弱;θmax与断层走向垂直方向(FN)的相关性不强;此外,θmax不随a c发生显著变化。(4)基于Arias烈度和考虑地震震级的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对考虑方向性的Newmark位移的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ewmark位移 方向性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内注浆对盾构隧道竖向沉降的影响
5
作者 魏纲 李航 +3 位作者 齐永洁 张治国 朱成伟 韩凯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3,共12页
为治理因下方新建隧道穿越或上方堆载等产生的隧道不均匀沉降,常采用隧道洞内注浆技术对沉降区域进行抬升。为研究洞内注浆对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轴线处附加应力的影响,首先,根据2个实际工况提出了隧道下方注浆圆柱模型;其次,考虑了注浆... 为治理因下方新建隧道穿越或上方堆载等产生的隧道不均匀沉降,常采用隧道洞内注浆技术对沉降区域进行抬升。为研究洞内注浆对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轴线处附加应力的影响,首先,根据2个实际工况提出了隧道下方注浆圆柱模型;其次,考虑了注浆土体的体积膨胀作用及浆液的空间流动性,提出了非均匀体积膨胀注浆圆柱力学计算模型;最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注浆引起的隧道竖向抬升位移及轴线处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研究了既有隧道沉降及轴线处附加应力在不同注浆参数(注浆量V、注浆体顶部与隧道底部距离H、注浆角度α)及不同纵向注浆方案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内注浆对隧道进行了有效抬升,计算所得抬升结果与工程实测结果较为吻合;随着注浆量V提高,既有隧道沉降变形逐渐减小,但当注浆量V过大时,将会导致既有隧道发生隆起变形;随着注浆圆柱顶部与隧道底部距离H增大,抬升量逐渐减小;随着注浆角度α增大,抬升量不断增大;沿隧道纵向采取非等量注浆方案并在沉降最大区域集中注浆能有效提高最大抬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不均匀沉降 洞内注浆 附加应力 竖向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场地效应的多点地震动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
6
作者 宋健 潘驭航 +3 位作者 陆朱汐 姬建 张飞 高玉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条赋予不同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时程,推导出一种考虑场地效应的圆弧和任意形状滑面的多点地震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方法。通过与有限差分软件FLAC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合理考虑地震动的场地效应。通过研究不同分布形式的多点地震动及竖向地震动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效应引起的水平地震动放大以及多点地震动不同分布模式会导致整个滑体平均地震惯性力作用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震作用下滑动体沿滑面的永久变形量,竖向地震动对边坡地震位移影响较小。将方法应用于Lexington土石坝震后变形案例分析,计算得到的坝坡地震永久位移与实际震后观测值相吻合,证明了考虑场地效应的重要性及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边坡稳定性 场地效应 永久位移 极限平衡条分法 多点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固体推进剂常压燃速与电能参数的响应关系研究
7
作者 黄印 彭圆坤 +6 位作者 张晢 贾宏福 翟隽杰 杨伯涵 李洪旭 张小平 庞爱民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燃速与电压之间的响应特性,不足以准确描述其与外部电能参数的响应关系。选用代表性的硝酸盐HAN基和高氯酸盐PP基推进剂,采用位移传感器法研究了常压下电压、电流和功率等电能参数对推进剂燃速... 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燃速与电压之间的响应特性,不足以准确描述其与外部电能参数的响应关系。选用代表性的硝酸盐HAN基和高氯酸盐PP基推进剂,采用位移传感器法研究了常压下电压、电流和功率等电能参数对推进剂燃速的影响以及不同填料配方的HAN基推进剂燃速与外部电能参数的响应关系,并对推进剂燃速与各电能参数的响应相关性分别进行数据拟合分析。结果表明,HAN基和PP基推进剂燃速与电压、电流和功率参数在多数情况下呈正相关关系,添加不同含量Al、AP或RDX的HAN基推进剂燃速与这些电能参数也呈现相同相关性;推进剂燃速与功率参数的响应相关性最佳,均高于同等条件下与电压或电流参数的响应相关性。功率是电能参数中影响电控固体推进剂燃速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固体推进剂 燃速 电能参数 位移传感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研究
8
作者 金建敏 刘彦辉 +1 位作者 陈鹏 周惠蒙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针对基础隔震结构在超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问题,采用已有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和所研发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建立设置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不同地震设防水准地震作用下设置... 针对基础隔震结构在超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问题,采用已有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和所研发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建立设置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不同地震设防水准地震作用下设置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不同防护距离、不同力学性能参数的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对隔震层限位效果及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均可起到限制隔震层位移的作用;与仅能为隔震层附加刚度的弹性软碰撞装置相比较,能够为隔震层同时附加刚度和阻尼力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隔震层限位效果和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控制效果均较优。合理设置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在将隔震层位移限制在规范限值以内的同时,上部结构最大加速度可限制在地震波输入峰值50%以下,确保基础隔震结构发挥正常的隔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隔震层位移 软碰撞防护 限位效果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位移方法的河道植被区悬沙沉积分布计算模型
9
作者 李川 孙思晨 +2 位作者 单钰淇 刘永浩 刘超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天然河道中,水生植被影响水流特性与悬沙输移规律,使得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相比于无植被区更加复杂,模拟难度更高。为探究河道植被区悬沙沉积分布,本文将改进边界条件后的随机位移模型引入植被作用下的水沙输移研究,融合真实形态... 天然河道中,水生植被影响水流特性与悬沙输移规律,使得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相比于无植被区更加复杂,模拟难度更高。为探究河道植被区悬沙沉积分布,本文将改进边界条件后的随机位移模型引入植被作用下的水沙输移研究,融合真实形态植被对水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真实形态植被(以芦苇为例)下的悬沙沉积分布计算模型。为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用具有真实外形的仿真芦苇开展水槽试验,详细测量了不同泥沙粒径、水流条件和植被密度下的芦苇区悬沙沉积沿程分布。试验结果发现:泥沙粒径、上游平均流速和植被密度均影响河道芦苇区的悬沙沉积分布,其中,对植被区前端的悬沙沉积量影响尤为显著。植被区泥沙补给是否受限会导致悬沙沉积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布。本文提出的数值计算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泥沙补给不受限条件下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量级和变化趋势均吻合较好;但该模型不能捕捉泥沙补给受限条件下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综上,本文提出的基于随机位移方法的计算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沿程分布,但仅适用于植被区泥沙补给不受限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植被区 随机位移模型 仿真芦苇 悬沙沉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段位移激励函数的贯穿式故障建模及滚动轴承振动特性分析
10
作者 罗丫 葛可可 +1 位作者 袁晓文 涂文兵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在传统的滚动轴承故障建模中,大多采用半正弦函数来描述位移激励,忽略了故障边缘的刚度弱化效应,导致模型与实际存在偏差。以NU306局部故障轴承为研究对象,考虑故障前后滚道的弹性变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段位移激励函数。采用有限元分析... 在传统的滚动轴承故障建模中,大多采用半正弦函数来描述位移激励,忽略了故障边缘的刚度弱化效应,导致模型与实际存在偏差。以NU306局部故障轴承为研究对象,考虑故障前后滚道的弹性变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段位移激励函数。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了函数的系数,并将系数代入滚动轴承动力学模型中,对比分析了不同故障宽度下采用分段位移激励函数与传统半正弦位移激励函数时轴承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分段位移激励函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所得到的振动信号与实验结果更吻合;基于分段位移激励函数的轴承振动响应曲线比基于传统位移激励函数的平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局部故障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位移激励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非等温气-水两相驱替特征研究
11
作者 左伟芹 崔佩雯 +3 位作者 刘彦伟 韩红凯 李利文 罗予阳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下的非均质模型,实现了多孔介质内非等温热-流耦合下两相流动过程的精准表征.通过求解Cahn-Hilliard方程精准模拟相分离的演化特征,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完成对流体速度及压力的相关计算,结合传热方程获取各个时刻的温度分布;联合流动耦合和温度耦合的节点,实现质量、动量及能量方面的全耦合;算法使用自适应网格法,使网格点分布始终与物理解耦合,提高了解的高精度性.研究表明:大孔中流体压力变化态势平稳,孔喉狭窄处流体速度较大且波动剧烈;注气压力增加,气体突破时间缩短,温度的热传导速率加快,驱替效率在气体突破后呈下降趋势;注气压力较高会加剧水对气体流动能力的干扰,当注气压差满足气相可进入细小孔隙,同时受流动干扰相对较小时,驱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场法 非等温流动 驱替 多孔介质 渗流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12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参数全局敏感性影响分析
13
作者 马永政 郑义 +3 位作者 朱瑶宏 周汪 牛富生 黄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为研究机械法联络通道多种施工参数对隧道结构及周围地层环境的影响效应,采用基于Sobol理论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精细化表达隧道结构及施工辅助设施设计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全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试验及监测分析验证,开展施工... 为研究机械法联络通道多种施工参数对隧道结构及周围地层环境的影响效应,采用基于Sobol理论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精细化表达隧道结构及施工辅助设施设计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全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试验及监测分析验证,开展施工参数全局敏感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破洞施工使得主隧道最大变形位移相比施工前增加约34%,最大应力水平增加15.5%,接触界面膜应力增加5%~8%,内支撑体系应力水平为-12~40 MPa,施工完成后有一定程度的回弹或减少;2)被切削环开洞口附近应力变形变化较明显,管环横截面内外边缘主应力Ⅲ分布曲线呈纺锤形等几何特征;3)地表位移和隧道变形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监测值的平均值曲线及变化趋势接近,验证了数值模型结果的合理性;4)针对应力变形相关的不同施工响应目标指标,各施工参数如土舱压力、顶推力、刀盘转矩以及内支撑预应力等的敏感度大小排序各异,通过探讨敏感度最大的土舱压力参数对螺栓组轴力的影响规律特征,得出其影响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法 联络通道 数值模拟 位移监测 施工参数 全局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前-震后高精度地形点云数据提取三维地表同震位移场信息
14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1 位作者 邓亚婷 席茜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8,共22页
地震破裂带附近同震位移和变形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地震破裂过程、断层行为及活动断层与地形地貌关系等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一种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利用地震前后地形点云进行差分确定断层近场三维同震地表位移。在川西大凉山断裂带交际河... 地震破裂带附近同震位移和变形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地震破裂过程、断层行为及活动断层与地形地貌关系等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一种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利用地震前后地形点云进行差分确定断层近场三维同震地表位移。在川西大凉山断裂带交际河断层上选取2期SfM地形点云叠加同震位移场模拟震前-震后点云,测试ICP方法获取同震位移场的精度。该方法在网格边长>50m的条件下可准确恢复同震位移场的方向和幅度,水平和垂直精度分别为20~10cm,这与地形点云定位精度相当。随着点云密度和网格窗口尺寸减小,该方法恢复同震位移场等的精度将降低。通过分析树木生长、房屋建设、河流侵蚀等地形变化对恢复位移场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大网格尺寸可使震前-震后点云具有足够地形结构进行匹配,以减小局部地形变化对恢复位移场的影响,网格窗口尺寸是在具有足够地形结构的大尺度和具有更精细分辨率的小尺度之间的权衡。文中所述的ICP方法利用震前-震后高精度点云可获取地震破裂带附近精细的三维地表位移场,为浅层断层滑动和破裂带变形提供了新的约束,有助于研究地震破裂过程和断层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同震位移场 ICP算法 地形点云 地震破裂 活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污水对微球调驱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15
作者 王守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微球调驱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流动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核心驱替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浓度及pH值胜利油田污水中的分散性、驱油性能、长期稳定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田污水质量分数从... 微球调驱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流动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核心驱替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浓度及pH值胜利油田污水中的分散性、驱油性能、长期稳定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田污水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50%,微球的平均粒径从1.2µm增至2.0µm,分散性显著变差。在不同pH值条件下,微球在pH值为4的油田污水中的平均粒径为2.2µm,而在pH值为9时降至1.3µm,分散性较好。核心驱替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有机物成分的油田污水中,微球的驱油效率最高,达到50.3%。微球在质量分数为30%的油田污水中的长期稳定性较差,28 d后平均粒径增至2.1µm。流变实验结果表明,微球悬浮液具有剪切增稠特性,剪切速率为1000 s-1时剪切应力为9.1 Pa。机理分析表明,微球通过静电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与污水中的杂质和悬浮颗粒发生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其分散性和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油田污水 微球 驱替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边固支加筋板的振动特性求解方法
16
作者 吴剑国 詹俊杰 +2 位作者 邹路遥 曲雪 尹铭禄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103,共8页
针对船舶工程中常用的四边固支加筋板,进行了基于Rayleigh-Ritz法的振动特性求解方法研究。把加筋板分为板与扶强材2个部分考虑,利用板与扶强材的边界协调条件,采用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和欧拉梁理论推导了加筋板的横向振动的总能量方程,... 针对船舶工程中常用的四边固支加筋板,进行了基于Rayleigh-Ritz法的振动特性求解方法研究。把加筋板分为板与扶强材2个部分考虑,利用板与扶强材的边界协调条件,采用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和欧拉梁理论推导了加筋板的横向振动的总能量方程,应用Rayleigh-Ritz法建立单向加筋矩形板小挠度下的横向振动特征方程。编制了相关的计算程序,试算4种满足四边固支加筋板位移边界条件的位移函数基函数,通过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选择一种效率和精度都较高的基函数进行多块加筋板计算,分析基函数的种类和阶数,以及加筋板规模对计算精度与效率的影响。通过改变加筋板的各项参数,分析了四边固支加筋板的振动固有特性和其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板 横向振动 基函数 固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和弱反射光栅阵列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17
作者 张晓飞 吕中虎 +1 位作者 孟庆佳 王晨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0,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雨量监测和形变监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长期运行以及在降雨期间的稳定运行尤为重要。文中基于STM32微控制器、LORA模块、4...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雨量监测和形变监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长期运行以及在降雨期间的稳定运行尤为重要。文中基于STM32微控制器、LORA模块、4G模块设计了一款物联网数据采集控制板,并结合压电式雨量传感器、拉绳位移传感器研制了雨量智能监测仪、裂缝位移智能监测仪;结合物联网数据采集控制板和弱反射光栅阵列传感技术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弱反射光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地质灾害体的定时监测和降雨期间的自动监测;最后将雨量智能监测仪、裂缝位移智能监测仪和弱反射光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应用于桐梓县大河镇新场火车站新场滑坡、崩塌的监测实验中。监测数据表明,弱反射光栅监测系统测得传感光缆41#弱反射光栅传感段的位移变化达5 mm,在其附近的位移监测仪也测到有位移变化,可有效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定时监测和降雨期间的自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反射光栅 地质灾害 物联网 雨量监测 位移监测 光纤传感 光栅传感器 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老区高含水油藏高通量水洗微观剩余油赋存机理
18
作者 罗波波 燕高飞 +6 位作者 谢敏 郭立强 蒲保彪 陈道远 齐桂雪 杨祖贵 张昀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含水阶段的驱替特征,揭示了高通量水洗中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储层在高通量水洗阶段(岩心尺度30~1000 PV)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7.50百分点以上,微观波及范围变化不大,主要通过水力冲刷、润湿剥离动用水驱流线控制孔喉内的膜状、滴状等剩余油类型;而对于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储层,受孔喉尺寸以及连通性的影响,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微观波及范围有限,高通量水洗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宜在主流线达30~50 PV时转变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水洗 岩心驱替实验 微流控实验 孔隙尺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觉图像位移估计算法研究
19
作者 吴剑锋 叶翔宇 +1 位作者 张升高 仇超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4,共4页
针对现有数字图像运动估计算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低分辨率触觉图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参考模板互相关(ARTC)的触觉图像位移估计算法,其流程包括模板自适应选取、最相似子区搜索和亚像素位移估计。该算法自适应选取模板以实现触觉图像... 针对现有数字图像运动估计算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低分辨率触觉图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参考模板互相关(ARTC)的触觉图像位移估计算法,其流程包括模板自适应选取、最相似子区搜索和亚像素位移估计。该算法自适应选取模板以实现触觉图像位移的快速、高精度估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RTC算法对低分辨率触觉图像进行位移估计的精度和耗时都优于相位相关算法、仿射法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辨率触觉图像 位移估计 互相关 自适应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制动行为的高速公路平均纵坡坡长研究
20
作者 张驰 国廷玉 +2 位作者 胡瑞来 高艳阳 周郁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6,共15页
货车制动毂温度过高是制动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提高货车在连续下坡路段行驶的安全性,对平均纵坡设计指标进行细化,研究驾驶人制动行为与货车制动毂温升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驾驶人制动行为提出纵坡坡长可靠度设计方法。首先,选取西部... 货车制动毂温度过高是制动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提高货车在连续下坡路段行驶的安全性,对平均纵坡设计指标进行细化,研究驾驶人制动行为与货车制动毂温升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驾驶人制动行为提出纵坡坡长可靠度设计方法。首先,选取西部山区某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进行实车试验,采集道路纵坡参数、驾驶人制动行为数据;其次,根据实测数据提出评价指标、位移强度系数和制动毂温度梯度,并基于回归分析探究了位移强度系数和道路平、纵线形的关系以及位移强度系数和制动毂温度梯度的关系;最后,根据驾驶人制动行为和临界温度构建可靠度模型,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法,给出了连续下坡路段不同平均纵坡所对应的临界坡长,并与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圆曲线半径与位移强度系数相关性不大,纵坡坡度与位移强度系数呈显著正相关,拟合优度r2达0.95;当纵坡坡度大于2%时,驾驶人采取的制动行为多为持续性刹车,与纵坡坡度小于2%时驾驶人多采取点刹的制动行为区别较大,位移强度系数与制动毂温度梯度呈显著正相关,拟合优度r2为0.845;当驾驶人制动比例为85%时,驾驶人制动行为与规范界定坡长的条件基本一致;取可靠度为0.95时,平均纵坡为2.1%~3.0%,连续坡长临界值为14.95~30.12 km。所给出相关参考值考虑了真实行车环境中的随机性,可为平均坡度小于2.5%的坡长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制动行为 位移强度系数 可靠度 临界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