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mouse model of grade Ⅱ corneal alkali burn 被引量:5
1
作者 Jun-Qiang Bai Hai-Feng Qin Shi-Hong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4期487-490,共4页
AIM: To choos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droxide(Na OH) solution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consistent corneal alkali burn mouse model in grade II.·METHODS: The mice(n =60) were randomly divided ... AIM: To choos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droxide(Na OH) solution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consistent corneal alkali burn mouse model in grade II.·METHODS: The mice(n =6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 15 mice each group. Corneal alkali burns were induced by placing circle filter paper soaked with Na OH solutions on the right central cornea for 30 s.The concentrations of Na OH solutions of groups A, B, C,and D were 0.1 mol/L, 0.15 mol/L, 0.2 mol/L, and 1.0 mol/L respectively. Then these corneas were irrigated with 20 m L physiological saline(0.9% Na Cl). On day 7 postburn, slit lamp microscope was used to observe corneal opacity,corneal epithelial sodium fluorescein staining positive rate, incidence of corneal ulcer an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meanwhile pictures of the anterior eyes were taken. Cirrus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as used to scan cornea to observe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 and corneal ulcer.·RESULTS: Corneal opacity scores( x ±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P =0.097). Incidence of corneal ulcer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P =0.035).Incidence of corneal ulcer and perforation rate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C. Groups C and D ha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incidence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group 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C(P =0.000).·CONCLUSION: Using 0.15 mol/L Na OH can establish grade II mouse model of corneal alkali bu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a alkali burn mouse model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左磊 许迅 +2 位作者 樊莹 王丰 顾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6-660,共5页
目的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 目的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结果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小鼠 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小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吴联群 卢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3,共9页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C57BL/6J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分为EGC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EGCG溶液或者等量PBS,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价...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C57BL/6J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分为EGC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EGCG溶液或者等量PBS,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价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新生血管生长以及炎症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定量测定评价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EGCG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率显著大于PBS组,碱烧伤后第1、3、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CG组和PBS组小鼠均见新生血管生长,在碱烧伤后第3、7、14天EGCG组新生血管评分和角膜切片中新生血管数量均显著低于PBS组, EGCG组的VEGF蛋白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3、7天显著低于PBS组,EGCG组VEGFmRNA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1、3、7天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第7、14天EGCG组的炎症指数低于PBS组,第3、7、14天EGCG组角膜组织切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值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注射EGCG可有效促进碱烧伤后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药理学 没食子酸/药理学 角膜/药物作用 烧伤 化学/病理 角膜新生血管化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密连接蛋白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高勤 赫雪飞 +3 位作者 陈志刚 徐静 陆培荣 张学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73-779,共7页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中的闭锁小带蛋白1(ZO-1)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生有调节作用,能通过紧密连接结构构成有效的生理屏障,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长,但ZO-1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中的闭锁小带蛋白1(ZO-1)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生有调节作用,能通过紧密连接结构构成有效的生理屏障,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长,但ZO-1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ZO-1在实验性CNV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7~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碱烧伤15s组和碱烧伤40 s组,用NaOH滤纸贴附小鼠左眼中央角膜的方法构建CNV模型,于碱烧伤后2周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两组小鼠CNV生长情况,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角膜组织中ZO-1 mRNA的表达.另取鼠龄和性别相匹配同种小鼠54只随机分为3个组,均用NaOH滤纸贴附小鼠左眼中央角膜40 s的方法构建CNV模型,造模后分别用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HA)配制的10 mg/L的ZO-1抗体和0.2% HA配制的5 mg/L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重组蛋白点眼1周,每日3次.于实验后2周摘除大鼠左眼角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在CNV中的表达,鉴定CNV的形成数目和面积;采用RT-PCR法检测3个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碱烧伤角膜中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F4/80、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y-6G的阳性细胞比例,评价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造模后2周小鼠CNV达高峰;碱烧伤15 s组小鼠轻度、中度、重度CNV的眼数分布明显少于碱烧伤4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32,P=O.049);碱烧伤15s组和碱烧伤40 s组小鼠角膜中Z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04和1.1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7,P=0.01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ZO-1抗体干预组和HIF-1α阳性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CD31阳性细胞数多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590、-226.820,均P=0.000),且染色面积明显大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0、-8.840,均P=0.000).ZO-1抗体干预组角膜组织内VEGFmRNA相对表达量为1.33±0.10,HIF-1α阳性对照组为1.46±0.11,均明显高于0.2% HA组的0.93±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20、-7.284,均P=0.000).ZO-1抗体干预组和HIF-1α阳性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F4/80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多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50、-17.480,均P=0.000);ZO-1抗体干预组和HIF-1α阳性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Ly-6G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多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50、-27.680,均P=0.000). 结论 碱烧伤诱导的CNV中ZO-1表达明显下降,用抗ZO-1蛋白干预后CNV组织中VEGF mRNA表达量升高,炎性细胞浸润更明显,提示ZO-1对CNV影响的作用机制与VEGF的表达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连接蛋白 新生血管 碱烧伤 角膜 动物模型 BALB 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烧伤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反义RNA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炼红 胡燕华 +1 位作者 徐惠民 汪道文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 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5反义RNA(rAAN_aVEGF165)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3 0只SD大鼠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5只。实验组前房注射rAAV_aVEGF165,对照组前房注射rAAV_Lacz。 3 0天后 ,碱烧伤... 目的 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5反义RNA(rAAN_aVEGF165)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3 0只SD大鼠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5只。实验组前房注射rAAV_aVEGF165,对照组前房注射rAAV_Lacz。 3 0天后 ,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 ,以形态学分析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 ,Westernblot评价角膜VEGF的表达。结果 形态学分析显示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得到抑制 ,Westernblot结果显示 ,碱烧伤后各个时期角膜VEGF165的表达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下调VEGF能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重组腺相关病毒是眼反义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烧伤 角膜 新生血管 实验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5反义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招娜 牟国营 +1 位作者 袁中芳 盛芳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PEG-endostatin)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碱烧伤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碱烧伤后1d,治疗1、2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球结膜下注射50μg/mL PEG化内皮抑素、50μ...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PEG-endostatin)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碱烧伤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碱烧伤后1d,治疗1、2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球结膜下注射50μg/mL PEG化内皮抑素、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生理盐水各0.2mL。以后隔日注射1次,共8次。动态观察CNV的生长状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治疗1、2组CNV的长度和面积、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而治疗1组的CNV的长度和面积、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治疗2组(P<0.05)。结论PEG化内皮抑素及重组内皮抑素都可有效抑制CNV的生长,但前者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 角膜碱烧伤 角膜新生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2、TIMP-2与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娟 张煦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0-651,666,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型抑制剂(TIMP-2)在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碱烧伤大鼠角膜建立CNV模型,摘除角膜作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PMN)记数;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T...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型抑制剂(TIMP-2)在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碱烧伤大鼠角膜建立CNV模型,摘除角膜作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PMN)记数;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TIMP-2的表达。结果:烧伤后1d角膜缘PMN开始增多,到CNV7d组PMN增加最明显,此后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显示:MMP-2在CNV中阳性表达逐渐增加,于7d表达最明显,此后随炎性细胞的减少而减弱,21d后几乎无表达;TIMP-2则于早期变化不明显,7d表达开始升高,14d达高峰。结论:烧伤后CNV形成早期,MMP-2活性增高,继而TIMP-2表达增加,使MMP-2活性受抑,基底膜降解受阻,新生血管延伸停滞;CNV形成中,MMP-2的表达增加,并与角膜的炎性反应程度一致,PMN浸润可能是CNV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P-2 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烧伤后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实验研究 免疫组化法检测 组织型抑制剂 多形核白细胞 PMN浸润 病理切片 阳性表达 炎性细胞 早期变化 活性增高 炎性反应 碱烧伤 CNV 角膜缘 V形 膜降解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新生血管转基因老鼠模型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方健文 袁晴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66-1869,共4页
角膜新生血管是由于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角膜所致,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视力,角膜新生血管转基因老鼠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的研究、抗血管药物的筛选和治疗方案的评估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潜力的动... 角膜新生血管是由于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角膜所致,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视力,角膜新生血管转基因老鼠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的研究、抗血管药物的筛选和治疗方案的评估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潜力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介绍转基因老鼠模型在角膜新生血管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角膜新生血管 转基因 老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宋东宇 高明宏 李冬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722,共6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分析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MNs)的浸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将75只健康日本白兔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5只,均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A组兔右眼...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分析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MNs)的浸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将75只健康日本白兔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5只,均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A组兔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角膜病灶区羊膜负载hUCMSCs覆盖术;B组兔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角膜病灶区羊膜覆盖术;C组兔右眼角膜碱烧伤后未进行处理。角膜碱烧伤后3、7、14、21、28d,裂隙灯下观察实验兔角膜恢复情况并照相,对角膜新生血管(CNV)生长情况进行评分,并分离角膜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PMNs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VEGF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4d时,A组CNV较B组生长明显缓慢,A组病灶区周围CNV生长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碱烧伤后3d时,角膜PMNs数量增加,浸润角膜基质层,7d时稍有下降,14d时达到峰值,后渐进性下降,碱烧伤后早期浸润在病灶区角膜基质内,后期浸润范围与溃疡面积相同,碱烧伤后各时间点A组和B组角膜PMNs密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且14、21d时,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碱烧伤后各组角膜VEGF表达水平均在7~14d时达到峰值,28d时明显降低,碱烧伤后各时间点A组和B组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且7、14、21d时,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羊膜负载hUCMSCs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可减少CNV形成,抑制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化,角膜病理损伤及血管化与PMNs和VEGF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角膜碱烧伤 多形核中性白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角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中β-catenin的表达
10
作者 张莹 张明昌 何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1256-1258,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变化。方法:使用碱烧伤诱导左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5组,使用碱烧伤诱导左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右眼作为对照组,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 目的:探讨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变化。方法:使用碱烧伤诱导左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5组,使用碱烧伤诱导左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右眼作为对照组,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分别检测碱烧伤1,4,7,14,21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β-caten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 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β-catenin不表达或弱表达,碱烧伤后1d时,β-catenin免疫活性开始增强,4d时表达最强,14d时下降,21d时仍有弱表达。RT-PCR显示碱烧伤后β-catenin表达增强,在伤后4d表达最明显,21d后呈极弱表达。VEGF与β-catenin表达分布相似,强度较弱,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855,P<0.05)。结论:角膜碱烧伤后,β-catenin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形成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角膜碱烧伤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卓 夏晓波 周金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44-348,共5页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化 缺氧诱导因子1Α 角膜 烧伤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