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食育活动问题研究
1
作者 刘青 《安顺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回应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家园共育为视角对幼儿园食育活动问题展开研究,针对目前幼儿园开展食育活动所面临的诸如食育活动师资力量不足,幼儿园食育活动尚未构建园本课程体系,家园合作不力等问题,建议提高教师食育认知水... 回应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家园共育为视角对幼儿园食育活动问题展开研究,针对目前幼儿园开展食育活动所面临的诸如食育活动师资力量不足,幼儿园食育活动尚未构建园本课程体系,家园合作不力等问题,建议提高教师食育认知水平及实操技能,构建园本食育课程体系,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食育活动开展。旨在通过食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实现幼儿园保教水平高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共育 幼儿园食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2
作者 白艳维 陈佩琳 +2 位作者 吴淑芬 丁艳红 吴凡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厘清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影响因素,对于普及乡村数字化教育和提升乡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扎根理论,以宁波市乡村幼儿园为例,对乡村幼儿园美育及数字化教育等方面的文本资... 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厘清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影响因素,对于普及乡村数字化教育和提升乡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扎根理论,以宁波市乡村幼儿园为例,对乡村幼儿园美育及数字化教育等方面的文本资料及相关人员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受数字化美育制度、数字化美育资源及数字化美育素养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中,乡村数字化美育制度是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资源开发与乡村幼儿园师资数字化素养提升的前提,也是影响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主要因素;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资源是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实施的基础,乡村幼儿园师资数字化素养是影响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关键因素,两者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的实施。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建立指导规范、整合本土元素、家园社协同等乡村幼儿园数字化美育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乡村幼儿园 数字化美育 家园社共育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园矛盾分析的幼儿园亲师沟通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3
作者 秦旭芳 张雪 杨蕊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86-95,共10页
为提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质量,高效解决家园矛盾的困境,本研究基于家园矛盾分析构建亲师沟通质量评价指标,为幼儿园教师及管理者提供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全国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 为提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质量,高效解决家园矛盾的困境,本研究基于家园矛盾分析构建亲师沟通质量评价指标,为幼儿园教师及管理者提供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全国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总计1621名幼儿园教师及家长进行调研。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对基于家园矛盾分析的幼儿园亲师沟通质量评价指标结构进行探索与验证,最终构建包含主体共识、信息开放、情感表露、情境控制、效果反馈5个一级指标以及18个二级指标的亲师沟通质量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师沟通质量 家园矛盾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教师亲师关系定位偏差与调整:基于家园合作的分析
4
作者 冯婉桢 席晋阳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3期96-101,共6页
正确定位亲师关系是开展家园合作的前提。平等对话是亲师关系的基础,以幼儿为纽带的情感联结是亲师关系的内核。当前幼儿园亲师关系存在定位偏差,表现为服务关系、隶属关系、事务关系、个人关系四种类型,给家园合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 正确定位亲师关系是开展家园合作的前提。平等对话是亲师关系的基础,以幼儿为纽带的情感联结是亲师关系的内核。当前幼儿园亲师关系存在定位偏差,表现为服务关系、隶属关系、事务关系、个人关系四种类型,给家园合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园教师应从亲师互动入手调整亲师关系,促进家园合作。具体而言,教师要明确教育合作目的,增加与家长的教育互动;通过平等对话推进合作,减少合作风险;理解家长的合作表现,降低家长的合作成本;提供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增加家长的合作收益;致力建设积极型家长团队,改善双方的合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亲师关系 家园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探析幼小衔接路径
5
作者 马娥 田玉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7-23,共7页
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儿童核心经验展开。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各方主体衔接方式表浅,工作实效低;幼儿教师衔接素养欠佳以及家长在衔接过程中关注视角的断层均影响了幼... 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儿童核心经验展开。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各方主体衔接方式表浅,工作实效低;幼儿教师衔接素养欠佳以及家长在衔接过程中关注视角的断层均影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立足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发展,从小班开始着手长程幼小衔接,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多主体协同机制,做好幼小双向衔接;二是加强教师衔接素养,关注儿童连续性经验获得;三是完善家园共育机制,注重“协商”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的连续性 幼小衔接 多方协同 家园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教育模式探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梁红蕾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起点,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当前幼儿教育受关注度不断提升的现实情况,亟须更新幼儿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大众对幼儿教育的诉求。家园共育作为合作育人的新方式,有利于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作...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起点,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当前幼儿教育受关注度不断提升的现实情况,亟须更新幼儿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大众对幼儿教育的诉求。家园共育作为合作育人的新方式,有利于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作用,共同服务幼儿健康成长。针对当前家园共育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大力宣传家园共育重要价值,增强家园共育意识;组织多样式的家长教育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借助互联网创新家园共育形式,提升家园共育水平;定期举办多类型的家园共育会议,提升家园共育能力等措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共育 幼儿教育 意义 不足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社协同育人赋能农村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及运行机制
7
作者 王莹莹 程秀兰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和社区的连接体发挥着乡村社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功能,要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就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探索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地区特色的农村教育。而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家长、教师和社区紧密相关,影响...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和社区的连接体发挥着乡村社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功能,要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就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探索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地区特色的农村教育。而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家长、教师和社区紧密相关,影响农村教育质量。以某农村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实践为抓手,通过对收集的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教育活动的相关记录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家、园、社人员对农村幼儿园的积极影响,结合家园社协同育人实践,总结可有效促进家园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效果,提出了一套协同策略和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 家园社协同育人优势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家园协作的意义、内容和路径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筱培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4,共4页
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家园协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经验的连续发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从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讨论和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小学的学... 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家园协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经验的连续发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从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讨论和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小学的学习要求,建构常态化的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幼小衔接家园协作工作目标,通过建设幼小衔接教育资源库来提升对家园协作工作的支持性,保障家园协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家园协作 入学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协同共育创新模式探索与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晓燕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1,共4页
幼儿园和家庭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双主体,双方通过主动的沟通、了解、合作,在双向互动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教育应加强幼儿园... 幼儿园和家庭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双主体,双方通过主动的沟通、了解、合作,在双向互动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教育应加强幼儿园和家长的协同合作,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让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育充分融合,创新家园协同共育机制和模式,保持家园共育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推进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共促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家园协同 共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家长参与家园共育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
10
作者 孟慧敏 康钊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45-150,共6页
家长自主参与家园共育,以此形成良好的内部工作动机,是推动家园深度合作的内驱力。结合对外界环境促进家长参与家园共育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的内化过程机制的分析,从自我决定理论视域探求外在干预影响家长参与动机的有效路径。教育实践... 家长自主参与家园共育,以此形成良好的内部工作动机,是推动家园深度合作的内驱力。结合对外界环境促进家长参与家园共育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的内化过程机制的分析,从自我决定理论视域探求外在干预影响家长参与动机的有效路径。教育实践中应当端正家长的合作态度,激发家长的参与兴趣,提升家长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家长参与的成就动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以此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有效实现家长参与家园共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决定理论 家园共育 家长参与 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网络沟通对家庭教育指导成效的影响--父亲卷入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金霞 张根健 +1 位作者 冯硕 王亚丽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基于21665份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家园网络沟通、父亲卷入与家庭教育指导成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符号在场”的家园网络沟通对家庭教育指导成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其中适用性影响力最大,而交互性... 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基于21665份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家园网络沟通、父亲卷入与家庭教育指导成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符号在场”的家园网络沟通对家庭教育指导成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其中适用性影响力最大,而交互性影响最小,丰富性和可视化则具有负向预测功能;父亲卷入在家园网络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成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家园网络沟通的“符号在场”与传统的“具身在场”应兼容并蓄,父亲卷入的“主体自觉”与“外在机制”应双向协同,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驱动”和“情知交融”应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网络沟通 家庭教育指导成效 父亲卷入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的内涵、困境及实施路径
12
作者 黎雪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第9期91-94,共4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强调要整合幼儿园、家庭、学校多方面的资源,协同共育,以促进幼小科学衔接,促进儿童的持续发展。文章在明确幼小衔接和家园校共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家园校共育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强调要整合幼儿园、家庭、学校多方面的资源,协同共育,以促进幼小科学衔接,促进儿童的持续发展。文章在明确幼小衔接和家园校共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家园校共育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家园校共育 困境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下幼儿园优化家园资源配置的适切性和路径
13
作者 杨静 徐誉瑄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40-143,共4页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园社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合理配置,通力合作。结合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提出共生理念下优化家园资源配置的适切性,从家园共同进行课程设计、深化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搭建家园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拓宽家园合作场域等方...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园社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合理配置,通力合作。结合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提出共生理念下优化家园资源配置的适切性,从家园共同进行课程设计、深化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搭建家园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拓宽家园合作场域等方面着手,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以期推进共生理念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合作 共生理论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路径初探
14
作者 吴婷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文章首先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困境与原由,然后基于“儿童友好”理念提出了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路径:树立科学衔接观念,构建家、园、校三方沟通机制;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全面准备;激发儿童内生力量,精准开展大班幼儿衔接教育,... 文章首先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困境与原由,然后基于“儿童友好”理念提出了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路径:树立科学衔接观念,构建家、园、校三方沟通机制;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全面准备;激发儿童内生力量,精准开展大班幼儿衔接教育,以期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提供有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儿童友好 家园校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社共育结构指标国际比较研究
15
作者 张仁甫 孙蔷蔷 杜宝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健全家园社共育机制事关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建构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明晰家园社共育结构指标有利于促进家园社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按照理解与运用、样本与框架、并置与比较、启示与建议四个步骤,基于生态系... 健全家园社共育机制事关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建构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明晰家园社共育结构指标有利于促进家园社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按照理解与运用、样本与框架、并置与比较、启示与建议四个步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运用MAXQDA分析软件对五个国家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家园社共育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较多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指南中家园社共育在内容载体方面基于理解儿童和支持儿童,机制策略立足于共育机制和实施策略,价值取向方面提倡国家导向和文化认同。家园社共育应强调实现内容载体的共建性、构建机制策略的系统性、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构建凸显内容载体、重视机制策略和强调价值取向建构的中国学前教育家园社共育的实施指引和共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社共育 结构指标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模式在听障幼儿家园共育中的应用
16
作者 吴丽蓉 庄香香 +2 位作者 雷珊珊 陈淑莹 朱彬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模式在听障幼儿家园共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2名听障幼儿为被试,分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和普通模式家长培训各26人。采用问卷调查、家长访谈和评估调研法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培训前、培训6个月及12个...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模式在听障幼儿家园共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2名听障幼儿为被试,分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和普通模式家长培训各26人。采用问卷调查、家长访谈和评估调研法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培训前、培训6个月及12个月后的评估,评估内容为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模式和普通模式家长培训在听障幼儿家园共育中的综合成效。结果培训前,两组听障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培训半年(6个月)后,两组间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培训1年(12个月)后,两组间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模式组听障幼儿培训0~6个月、7~12个月、0~12个月的听觉能力成长和语言能力成长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培训模式组(P<0.05)。约90.2%的访谈对象对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模式表示认同。结论以问题为导向的家长培训模式的家园共育有利于提升家庭康复效果及听障幼儿的听觉言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导向 家园共育 家长培训 听障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前教育法(草案)》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立法衔接——以美国学前教育法律为借鉴
17
作者 叶强 《中华家教》 2024年第3期5-16,共12页
由于学前教育法与家庭教育法之间的紧密关系,加强二者的立法衔接甚为重要。虽然《学前教育法(草案)》第十条、第三十一条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六条有衔接规定,但是这种抽象的对应关系难以满足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 由于学前教育法与家庭教育法之间的紧密关系,加强二者的立法衔接甚为重要。虽然《学前教育法(草案)》第十条、第三十一条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六条有衔接规定,但是这种抽象的对应关系难以满足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要求。美国自从民权运动以来,在学前教育立法中对此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本研究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建议《学前教育法(草案)》规定父母参与权的具体权能,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程序,明确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具体机制,从而保障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法衔接 父母参与权 家庭教育指导 家园社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 被引量:38
18
作者 盖笑松 杨世君 孙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9,共5页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五大领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儿童间发展的不平衡;背景支持的不足。为了促进儿童入学准...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五大领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儿童间发展的不平衡;背景支持的不足。为了促进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提高,未来的教育中应该树立全面的入学准备教育观念,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小学对初入学儿童提供差异化教育服务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学准备 幼儿 小学 家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