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5模式对江淮流域极端气候指数的模拟评估及预估
1
作者 吴晶璐 汤剑平 +4 位作者 吴建秋 黄文彦 雷正翠 姚丽娜 蒋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93-103,共11页
基于1976-2005年淮河流域260个区域站点观测资料及CMIP5中19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6个极端气候指数格点资料,利用空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方法对CMIP5各模式和多模式集合模拟的极端气候指数分别进行评估,并研究在RCP4.5情境下CMIP5优... 基于1976-2005年淮河流域260个区域站点观测资料及CMIP5中19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6个极端气候指数格点资料,利用空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方法对CMIP5各模式和多模式集合模拟的极端气候指数分别进行评估,并研究在RCP4.5情境下CMIP5优选模式的多模式集合预估2016-2045年和2071-2100年的江淮流域极端气候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CMIP5中有11个模式与站点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较高。其中,CCSM4、CMCC-CM模拟TXx的结果最好,ACCESS1-0、MPI-ESM-LR、MPI-ESM-MR和GFDL-ESM2M对于TNn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ACCESS1-0、CMCC-CM对Rx1day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2)CMIP5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能很好地再现1976-2005年R95p、R99p、CDD的空间分布特点,但是对GSL、CSDI及极端气候强度指数模拟的结果与站点资料偏差较大。(3)在RCP4.5情境下,CMIP5多模式集合模拟的江淮流域极端气候指数中,在2016-2045年的TXx普遍增加了1.0℃左右,TNn在安徽省北部和河南省东部增加了约1.8℃,Rx1day和Rx5day的高增长区集中在河南省北部;2071-2100年,TXx和TNn增长幅度大于2.1℃,Rx1day和Rx5day各站点增长幅度的差异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指数 cmip5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Southern Oc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Biases in CMIP5 and CMIP6 Models
2
作者 GAO Zhen ZHAO Shichang +2 位作者 LIU Qinyu LONG Shang-Min SUN Shant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35-1150,共16页
This work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s of climate models in simulating the Southern Ocean(SO)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by a large ensemble from phases 5 and 6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5 and CMI... This work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s of climate models in simulating the Southern Ocean(SO)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by a large ensemble from phases 5 and 6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5 and CMIP6).By combining models from the same community sharing highly similar SO SST biases and eliminating the effect of global-mean biases on local SST biase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nsemble-mean SO SST bias at 70°-30°S decreases from 0.38℃ in CMIP5 to 0.28℃ in CMIP6,together with increased intermodel consistency.The dominant mode of the intermodel variations in the zonal-mean SST biases is characterized as a meridional uniform warm bias pattern,explaining 79.1% of the intermodel variance and exhibiting positive principal values for most models.The ocean mixed layer heat budget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SST biases at 70°-50°S primarily result from the excessive summertime heating effect from surface net heat flux.The biases in surface net heat flux south of 50°S are largely impacted by surface shortwave radiation from cloud and clear sky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latitudes.North of 50°S,the underestimated westerlies reduce the northward Ekman transport and hence northward cold advection in models,leading to warm SST biases year-round.In addition,the westerly biases are primarily traced back to the atmosphere-alone model simulations forced by the observed SST and sea ice.These results disclose the thermal origin at the high latitude and dynamical origin at the low latitude of the SO SST biases and undersc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ficiencies of atmospheric models in producing the SO SST bi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Ocean cmip5 CMIP6 SST biases surface heat flux WESTERLIES atmospheric biases cloud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和CMIP6模式对1950~2014年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的模拟评估
3
作者 王一然 韩洋 +1 位作者 张倩 曹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301,共21页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同对植被碳储量模拟结果的影响。1995~2004年多模式平均结果表明,CMIP5和CMIP6模式均高估了中国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8.0±6.0 Pg(C),25.3±7.7 Pg(C),两套参考数据分别为18.1 Pg(C)和18.7 Pg(C)。CMIP6模式对植被碳空间分布的模拟优于CMIP5模式,其各项泰勒评分(TSS)指标均显著提高,模式间不确定性有所减小。1950~1990年,CMIP5和CMIP6模拟的中国区植被为碳源,分别为-89.4 Tg(C)a^(-1)和-58.2 Tg(C)a^(-1),且于1980年代显著增强,分别为-256.6 Tg(C)a^(-1)和-171.0 Tg(C)a^(-1)。1990~2014年CMIP5模式中植被碳源减弱[-48.1 Tg(C)a^(-1)],而CMIP6模式中植被则转变为碳汇[42.8 Tg(C)a^(-1),P<0.05]。CMIP5与CMIP6模式对中国植被碳源汇模拟的差异和模式的土地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的土地变化数据(LUH2)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更吻合,1980年代后模式森林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清查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显示目前用于CMIP模拟的LUH1、LUH2数据与中国森林和农田在过去65年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采用更准确的土地变化数据对提高下一代CMIP模式植被碳模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6 植被碳储量 森林覆盖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年平均气温模拟及其与CMIP3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55
4
作者 郭彦 董文杰 +2 位作者 任福民 赵宗慈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1-186,共6页
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 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对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多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3 中国 年平均气温 历史模拟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绚 汤绪 +2 位作者 陈葆德 田展 赵思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3009-3024,共16页
【目的】利用最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30个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AOGCMs)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基于集合模拟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 【目的】利用最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30个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AOGCMs)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基于集合模拟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通常基于未来逐日的气象资料,然而AOGCMs模拟的逐日数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利用"虚拟气候变暖"(PGW)的方法,将CMIP5模式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的信号与当前气候的逐日站点观测资料相结合,得到未来气候预估的逐日数据集合。结合作物过程模型CERES-Wheat,利用集合模拟的方法,以概率的形式量化表述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不确定性。【结果】未来中国冬春小麦代表站在其小麦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均有升高。预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平均增温2.7—2.9℃,春小麦代表站平均增温3.0—3.3℃。RCP8.5情景比RCP2.6情景增温显著。预估未来冬、春小麦在其生育期内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并随着排放量的增长,降水量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在仅改变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冬、春小麦的灌溉小麦单产相对于1996—2005年普遍减产,并且随着气候变化,灌溉小麦的减产概率上升。春小麦代表站在灌溉条件下小麦减产的程度比冬小麦代表站更显著。预估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减产2%左右,在RCP4.5情景下减产6%左右,在RCP8.5情景下减产9%左右,减产概率超过85%。预估春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减产5%,在RCP4.5情景下减产8%以上,在RCP8.5情景下减产15%以上,减产概率超过90%。在雨养条件下,冬小麦代表站的小麦单产相较于1996—2005年显著增产。预估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增产21%以上,在RCP4.5情景下增产22%以上,在RCP8.5情景下增产25%以上,增产概率超过90%。【结论】利用PGW方法获得未来气候预估的逐日数据集合有效的保留了当前气候的天气信息,尤其是极端天气事件的信息。利用集合模拟的方法评估未来气候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中国小麦单产的影响,表明在灌溉条件下,随着排放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小麦单产减产的概率逐渐上升。雨养小麦单产集合的不确定性较灌溉条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小麦产量 集合模拟 概率评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CMIP5模式模拟评估和预估 被引量:78
6
作者 吴佳 周波涛 徐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48-3060,共13页
基于24个CMIP5全球耦合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和ETCCDI强降水量(R95p)、极端强降水量(R99p)对增暖的响应.定量分析结果显示,CMIP5集合模拟的当代中国区域平均降水对增温的响应较观测偏弱,而极端降水的响应则偏强.对各... 基于24个CMIP5全球耦合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和ETCCDI强降水量(R95p)、极端强降水量(R99p)对增暖的响应.定量分析结果显示,CMIP5集合模拟的当代中国区域平均降水对增温的响应较观测偏弱,而极端降水的响应则偏强.对各子区域气温与平均降水、极端降水的关系均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并且极端降水的模拟好于平均降水.RCP4.5和RCP8.5情景下,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区域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均呈现一致增加的趋势,中国区域平均气温每升高1℃,平均降水增加的百分率分别为3.5%和2.4%,R95p增加百分率为11.9%和11.0%,R99p更加敏感,分别增加21.6%和22.4%.就各分区来看,当代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未来则普遍增强,并且区域性差异减小,在持续增暖背景下,中国及各分区极端降水对增暖的响应比平均降水更强,并且越强的极端降水敏感性越大.未来北方地区平均降水对增暖的响应比南方地区的要大,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的R95p和R99p增加最显著,表明未来这些区域发生暴雨和洪涝的风险将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cmip5 降水 极端降水 区域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部分模式气温和降水模拟结果在北半球及青藏高原的检验 被引量:33
7
作者 李振朝 韦志刚 +5 位作者 吕世华 高艳红 韩博 李锁锁 奥银焕 陈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21-928,共8页
利用北半球和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量值比较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已提交历史模拟结果的8个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模式对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模拟的较好,一般7、8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不存在相位差问题。各模式模拟的... 利用北半球和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量值比较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已提交历史模拟结果的8个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模式对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模拟的较好,一般7、8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不存在相位差问题。各模式模拟的历史气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气温最大相差2.8℃以上;模拟的1850-2005年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值相差可达1.8℃左右;除1个模式外,其余模式都能较准确地模拟出至少有一次气温突变。对北半球降水的模拟,各模式都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但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4个模式模拟的降水为增大趋势,4个为减小趋势。对青藏高原的模拟,从变化趋势与观测气温的对比来看,8个模式中,除2个模式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外,其余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各模式都模拟出了青藏高原的降水中心,但对降水量值的模拟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mip5 北半球 模式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99
8
作者 陈晓晨 徐影 +1 位作者 许崇海 姚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225,共9页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的模式模拟结果类似,但华南地区降水模拟偏少,西部高原地区降水模拟偏多。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降水冬弱夏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但降水模拟系统性偏多。从EOF分析结果来看,多数CMIP5模式可以再现中国地区年平均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集合平均的表现优于CMIP3。多模式集合在月、季、年时间尺度下模拟的平均值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的结果。CMIP5中6个中国模式的模拟能力与其他模式相当,其中FGOALS-g2、BCC-CSM1-1-m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降水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CMIP5模式预估中亚地区未来50a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昊旻 黄安宁 +1 位作者 何清 赵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9-679,共11页
利用CRU月降水资料首先对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的10个CMIP5模式对1951-2005年中亚地区年降水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以及线性趋势等特征参数的模拟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选取具有较好模拟性能模式的未来预估试验结果作多模式... 利用CRU月降水资料首先对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的10个CMIP5模式对1951-2005年中亚地区年降水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以及线性趋势等特征参数的模拟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选取具有较好模拟性能模式的未来预估试验结果作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未来50 a(2011-2060年)中亚地区在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下降水量各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多数模式能够模拟出中亚地区年降水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以及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发现中亚地区年降水量在过去50 a整体以轻微增加为主,趋势不显著。根据定量评估结果,从10个模式中选取4个具有较好模拟性能的模式结果做集合平均,同时利用历史回报试验数据进行检验,发现集合平均的模拟结果无论在量级还是高、低值中心的位置和范围与CRU资料非常接近。未来预估结果表明4种排放情景下4模式集合平均的中亚年降水在未来50 a增加较为明显,尤其在中国新疆南部(由低值区转变为高值区)。总体来看,未来50 a中亚降水增加趋势随着RCPs的增加而增加,且降水增加显著的区域随着RCPs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降水 cmip5 模式评估 RC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多模式对中国及各分区气温和降水时空特征的预估 被引量:24
10
作者 程雪蓉 任立良 +3 位作者 杨肖丽 刘士军 童瑞 周萌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43,共7页
利用7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在RCP4.5、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从年、季、月尺度上对中国以及中国的7个区域的气温和降水进行未来情景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0-2099年,两种情景下中国的... 利用7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在RCP4.5、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从年、季、月尺度上对中国以及中国的7个区域的气温和降水进行未来情景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0-2099年,两种情景下中国的气温增加明显,并呈现出春弱秋冬(尤其是一、八、九、十一、十二月)强的特征,北部(N)、西北东部(ENW)、西北西部(WNW)、西藏(Tibet)的升温趋势高于其他地区。RCP8.5情景下的气温线性趋势值大部分都高于RCP4.5情景下的值。在RCP4.5情景下,2060-2099年东北部(NE)呈现降温。两种情景下,全国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理分布,并表现出冬弱春夏强的季节变化特征。西北西部(WNW)在全年降水偏少,春夏季黄河以北降水趋势较小,降水大值中心在长江以南地区,尤其是在五、六、七、八月份。秋季,在RCP4.5、RCP8.5情景下SE降水线性趋势分别低于或等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部(NE)、北部(N)、西北东部(ENW)的降水线性趋势略高。在2010~2039年,在RCP8.5情景下西南(SW)的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估 RCPs cmip5 中国 7个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69
11
作者 姚遥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0-256,共7页
利用8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式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进行多模式集合,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极端气温进行预估。CMIP5模式对中国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2... 利用8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式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进行多模式集合,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极端气温进行预估。CMIP5模式对中国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20年一遇最高(低)气温有模拟能力,所有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和观测结果的时间相关均达到0.10显著性水平,20年一遇最高、最低气温模拟和观测结果空间相关系数均超过0.98。在中等排放RCP4.5情景下,未来中国极暖(冷)日数增多(减少),到21世纪中期热浪指数增加2.6倍,到21世纪末期寒潮指数减少71%,20年一遇最高(低)气温在中国地区均呈现升高趋势,局部升温幅度达到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极端气温 RCP4 5情景 重现期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武龙 张井勇 范广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9-570,共12页
利用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4个全球模式对1986~2005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34个CMIP5模式中分别有30和25个模式模拟的干季和湿季降水偏多.34个模式对我国西南地区干... 利用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4个全球模式对1986~2005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34个CMIP5模式中分别有30和25个模式模拟的干季和湿季降水偏多.34个模式对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差异较大,大约半数模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空间相关系数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且标准差之比小于2.利用两个技巧评分标准,分别挑选出了对干湿季降水模拟最优的9个模式.最优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要优于34个模式的集合平均,更要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进一步利用最优的9个模式的集合平均对RCP4.5和RCP8.5两种典型浓度路径下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相对于1986~2005年气候平均态,在21世纪初期(2016~2035年),我国西南地区干季降水变化表现为川西高原降水增多,而四川盆地及攀西地区、重庆、贵州和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湿季降水变化表现为川西高原、贵州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多,而四川盆地及攀西地区和云南降水减少.在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普遍增多.在RCP8.5情景下,降水的变化幅度要强于RCP4.5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西南地区 干湿季降水 评估和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模拟能力评价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吴晶 罗毅 +3 位作者 李佳 李春轩 袁良 杨鲤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气候模式结果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观测数据,对最新公布的CMIP5的39个模式在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05年平均气温、... 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气候模式结果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观测数据,对最新公布的CMIP5的39个模式在中国西北干旱区1960-2005年平均气温、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多个模式模拟年平均气温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39,夏、秋季节的相关系数好于春、冬季,年平均气温模拟大多偏低2℃以上,其中MIROC4h、CCSM4和CMCC-CM对年平均气温的模拟绝对误差较小。模拟的年、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很差,均不到0.1。年降水量模拟普遍偏高100 mm以上,其中CMCC-CM、CNRM-CM5和MRI-CGCM3对年降水量模拟绝对误差较小。年际变化趋势上,模拟的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和降水量增加趋势均比观测趋势要低,模拟的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偏低最明显,达-0.21℃/10 a,模拟夏季的降水量增加趋势偏低最明显,相对误差达-99%。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模拟效果整体上偏差较大,未来无论从物理过程还是模式算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气温 降水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的东亚地区降雪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柳媛普 李锁锁 +2 位作者 吕世华 高艳红 奥银焕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5-1352,共8页
利用JMA的JRA-55降雪量及CMIP5的6个模式模拟的降雪量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降雪量年变化特征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降雪量在1958-2004年期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翌年的4月,这6个月中... 利用JMA的JRA-55降雪量及CMIP5的6个模式模拟的降雪量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降雪量年变化特征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降雪量在1958-2004年期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翌年的4月,这6个月中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的82%;年际变化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变化略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东亚地区降雪主要分布在东北亚、青藏高原及新疆等3个区域.CMIP5的6个模式对东亚区域及其子区域东北亚、青藏高原、新疆1850-2004年降雪量年际变化特征的模拟差异较大.多模式集合预报的结果表现为,在过去155 a(1850-2004年)东亚区域降雪量呈现明显减小趋势,东北亚和青藏高原降雪量为波动略有减小趋势,新疆降雪量为明显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降雪量 年变化与年际变化特征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减缓期陆地地表气温变化特征和CMIP5多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何金海 詹丰兴 +1 位作者 祁莉 王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5,共13页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试验多模式对全球变暖减缓的模拟及未来气温变化预估。结果表明,2000年后全球陆地平均地面气温的增温率大幅下降至0.14°C(10 a)-1,仅为1976~1999年加速期增温率的一半。全球陆地13个区域中有9个地区的增温率小于2000年前,4个地区甚至出现了降温。其中以欧亚中高纬地区最为特殊。加速期(1976~1999年)增温率达到0.50°C(10 a)-1,为全球陆地最大,2000年后陡降至-0.17°C(10 a)-1,为全球最强降温区,为全球变暖的减缓贡献了49.13%。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依赖,减缓期冬季增温率下降了-2.68°C(10a)-1,而秋季升高了0.86°C(10 a)-1,呈现反位相变化特征。CMIP5多模式计划中仅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和MRI-ESM1模式在RCP8.5下的模拟较好地预估了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地区在2000年后增温率的下降以及欧亚中高纬秋、冬温度的反位相变化特征。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预估欧亚中高纬地区2012年后温度距平保持在1.2°C左右,2020年后跃至2°C附近振荡。而MRI-ESM1在RCP8.5情景下预估的欧亚中高纬度温度在2030年前一直维持几乎为零的增温率,之后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减缓 欧亚中高纬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南海SST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传江 乔方利 +1 位作者 宋亚娟 李新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分析了32个CMIP5模式对南海历史海表温度(SST)的模拟能力和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SST变化的预估。通过检验各气候模式对南海历史SST增温趋势和均方差的模拟,发现大部分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南海20世纪历史SST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但也有... 分析了32个CMIP5模式对南海历史海表温度(SST)的模拟能力和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SST变化的预估。通过检验各气候模式对南海历史SST增温趋势和均方差的模拟,发现大部分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南海20世纪历史SST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但也有部分模式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尽管这些模拟偏差较大的模式对SST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影响不大,但会增加未来情景预估的不确定性。剔除15个模式后,分析了南海SST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的变化趋势,发现在未来百年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增温趋势分别为0.42、1.50和3.30℃/(100a)。这些增温趋势在空间上变化不大,但随时间并不是均匀变化的。在前两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前期的增温趋势明显强于后期,而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后期的增温趋势强于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南海 气候变化 预估 cmip5 多模式集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模拟及预估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春阳 张守文 +3 位作者 姜华 王辉 王大奎 黄勇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共11页
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利用多种指标和方法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1个模式对中国近海海温的月、季节和年际变化模拟能力。多模式集合能够再现气候平均意义下近海海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量值上存在一定的低估。在渤海和黄海... 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利用多种指标和方法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1个模式对中国近海海温的月、季节和年际变化模拟能力。多模式集合能够再现气候平均意义下近海海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量值上存在一定的低估。在渤海和黄海,集合平均与观测差别比较明显。在年际尺度上,与观测数据对比,模式模拟海温与Nino3指数相关性较小。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在1960-2002年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从2003年开始增温趋缓。评估结果表明,ACCESS1.0、BCC-CSM1.1、HadGEM2-ES、IPSL-CM5A-MR、CMCC-CM、FGOALS-g2、CNRM-CM5-2、INMCM4八个模式对中国近海海温的变化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利用ACCESS1.0、INMCM4、BCC-CSM1.1、IPSL-CM5A-MR、CMCC-CM这5个模式结果对中国近海海温未来的变化进行了预估。在RCP4.5、RCP8.5情景下,未来近100年中国近海海温有明显升高趋势,最优模式多模式集合平均增温分别可达到1.5℃、3.3℃,净热通量变化和平流变化共同促进了东海升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海温 cmip5 模式评估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地区气温模拟能力评估与预估 被引量:44
18
作者 张艳武 张莉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9个气候模式的气温模拟结果,评估了各模式对中国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模拟能力,对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中国地区气温的可能变化给出了预估。结果表明: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过去100多年中国...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9个气候模式的气温模拟结果,评估了各模式对中国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模拟能力,对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中国地区气温的可能变化给出了预估。结果表明: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过去100多年中国地区增温趋势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从模式间标准差来看,各模式对中国中部、南部气温模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相对均方根误差分析了各模式的模拟能力,对于多时间尺度(月、年)气温的气候平均态,有7个模式表现良好,高于中等水平,5个模式的模拟能力低于中等水平,模式集合平均值的模拟效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根据29个模式的评估结果,使用模拟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分析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气温变化,21世纪前期,不同排放情景之间的预估结果差别较小,21世纪中期各情景之间的差别逐渐增大,到21世纪后期,3种排放情景的升温差别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cmip5 中国气温 RCPs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上海极端气温和降水的情景预估 被引量:19
19
作者 吴蔚 穆海振 +1 位作者 梁卓然 刘校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81,共13页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上海2021-2030年极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与观测值相比,模式对华东和上海年平均气温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方差偏低;对年总降水量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但方差以华东偏高、上海偏低为主;26个模式的气温变化趋势和12个模式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同。选出8个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与2001-2010年相比,2021-2030年上海冬天极端低温的出现日数(冷夜日数)呈减少趋势,不确定性最小;夏天暖夜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不确定性较小;其他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冷夜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强降水发生日数和强降水的强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不确定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模拟 极端事件 预估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30
20
作者 蒋帅 江志红 +1 位作者 李伟 沈雨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4,共14页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逐日气温资料和CMIP5中30个全球气候模式资料,计算了平均日最高气温(TXAV)、平均日最低气温(TNAV)、热浪指数(HWDI)、霜冻日数(FD)、和暖夜指数(TNF90)5个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各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气温的气候平均场和趋...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逐日气温资料和CMIP5中30个全球气候模式资料,计算了平均日最高气温(TXAV)、平均日最低气温(TNAV)、热浪指数(HWDI)、霜冻日数(FD)、和暖夜指数(TNF90)5个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各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气温的气候平均场和趋势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极端指数的气候平均场,其中对TNAV、TXAV和FD平均场模拟能力较强,大部分模式平均场与观测场的相关系数超过0.90,但对TNF90和HWDI的模拟能力相对较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70,且各模式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极端指数的趋势模拟来说,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平均各极端气温指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同,但大多数模式模拟趋势的强度偏弱。相比于气候平均场,模式对极端气温指数趋势空间场模拟较差,除TNAV有1/3的模式平均场与观测场的相关系数超过0.60外,模式模拟其余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60。模拟极端气温气候平均场的能力最优的5个模式为:IPSL-CM5A-MR、CMCC-CM、IPSL-CM5A-LR、MPI-ESM-MR和MPI-ESM-P。趋势空间场模拟最好的5个模式为:MPI-ESM-P、CANESM2、ACCESS1-3、BCC-CSM1-1和Nor ESM1-M。模式对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模拟能力一致性较差,但基于气候平均场或趋势空间场的优选模式,相比于所有集合模式平均,模拟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极端气温 趋势 优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