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Cenozoic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ins
1
作者 Wu Tang Xiao-Jun Xie +3 位作者 Yi-Bo Wang Lian-Qiao Xiong Jia Guo Xin 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35-53,共19页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CSSCS) has a complex tectonic dynamic background and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which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attention.However, systematic ...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CSSCS) has a complex tectonic dynamic background and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which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attention.However, systematic analyses are still lacking regarding its sediment filling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mostly due to limited borehole penetration and poor quality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for deeply buried sequences.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yet on the sedimentary infilling processes, which imped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geography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oil-and-gas exploration undertakings. Here, we illustrate the Cenozo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CSSCS region by synthesizing relevant data from previous literature and our own observations and displaying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sequential reconstructions. Beside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referred sedimentary scenarios in the CSSCS incorporate the late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SCS) as well as the demise of the hypothetical Proto-South China Sea(PS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CSSCS(foreland,strike-slip, and rift basins) with different sedimentary filling structures. The foreland basins formed a depositional pattern of ‘transition from deep water to shallow water environments', dominated by deep-water depositional systems which were formed before the Early Oligocene with submarine fans developed. Later,the foreland basins were gradually dominated by shallow-water depositional systems with deltas and shallow marine facies. The strike-slip basins showed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ransition from lake to marine environments', i.e. the basins were dominated by lacustrine deposits during the Eocene and evolved into the ma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ince Oligocene with delta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of rift basins illust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tion from clastic to carbonate deposits', i.e., the rift basins were dominated by Eocene-Oligocene shallow marine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while carbonate platforms started to develop since the Early Oligocene from east to west. The above-mentioned differences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CSSC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cissor-style closure of the PSCS and the progressive-style expansion of the SCS. Specifically, the early-period deep-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CSSCS basins was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PSCS in the Eocene. As the scissor-style closure of PSCS progressed from west to east during th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the northwest of Borneo continued to rise, providing a great number of clastic materials to the basins and gradually developing large-scale deltas from west to east. The distribution of early-period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of strike-slip basins was affected by paleo uplift, and the basins transgressed from the northeast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ma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SCS. The expansion of SCS also controlled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evolution of the rift basins, which broke away from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drifted southward. Thus, the rift basins lacked the supply of terrigenous clastic sediments which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deltas and formed a clear water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platforms from east to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nd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ary filling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Proto-south china sea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to Mairne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Liu Zhunan Yu J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8年第5期311-317,320,共8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ethods] Based on monitoring data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 a) and Sea Surface Wind(SSW)] in winter(January to February) and summer(August to September)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and marine environment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 fishing ground gravity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suitable SST and Chl a of light falling-net fishing ground in winter were 17-23°C and 0.2-0.6 mg/m3, respectively. The suitable SST and Chl a in summer were approximately 28°C and 0.2-1.0 mg/m3. Standardized Catch Per Unit Effort(SCPUE) was higher in summer(2-4) and lower in winter(1-3). From winter to summer, the fishing ground gravity migrated to the east about 1 °E. [Conclusi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s related to eastern Hainan-western Guangdong upwelling and the coastal flow, caused by the monso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major catch species of light falling-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ing grou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Marine environment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的一次灯光罩网探捕调查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鹏 张俊 +6 位作者 李渊 张然 林龙山 晏磊 邱永松 孙典荣 陈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场分布 渔获组成 南海中南部海域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鹏 曾晓光 +6 位作者 杨吝 彭昌瀚 张旭丰 杨生 谭永光 杨炳忠 晏磊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79,共6页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区 灯光罩网 渔场渔期 渔获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新建钢质罩网渔船渔获组成及渔场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森 张鹏 +3 位作者 晏磊 李杰 杨炳忠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根据2012年8月-2014年6月"粤电渔42212"渔船的生产数据,分析了南海区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的渔获组成和渔场渔期。结果显示,主要渔获种类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鲭科(Scombrida)、枪乌贼(Lo... 根据2012年8月-2014年6月"粤电渔42212"渔船的生产数据,分析了南海区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的渔获组成和渔场渔期。结果显示,主要渔获种类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鲭科(Scombrida)、枪乌贼(Loliginidae)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分别占总渔获产量的69.8%、12.6%、7.3%、3.9%和3.5%。作业渔场可分为近海陆架区和外海深水区,其中陆架区渔获种类相对较多,包括科、枪乌贼、带鱼、鲭科等;而深水区渔获以鸢乌贼为主,其他种类相对较少。近海陆架区作业月份为8月至翌年2月,每月作业1-20 d,平均作业10 d,渔获率为370.5-3 670.0 kg·d^-1,平均渔获率1 152.0 kg·d^-1。深水区作业集中在2月-6月,每月作业1-30 d,平均作业13 d,渔获率为1 000-10 190 kg·d^-1,平均渔获率4 071.3 kg·d^-1。相对于近海陆架区,灯光罩网渔业在外海深水区渔获效率更高、产量更大,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应大力发展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积极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灯光罩网 渔获组成 渔场 渔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渔获组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晏磊 张鹏 +2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3,共7页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 值高达19418.013(IRI≥1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和黄鳍金枪鱼,IRI 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000﹥ 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南部 灯光罩网 渔获组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环境因子和不同权重系数的南海中沙西沙海域鸢乌贼渔场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范江涛 陈作志 +1 位作者 张俊 冯雪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3,共7页
根据2014年"南锋"号调查船在南海中沙西沙海域的声学走航调查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海面盐度(SSS)、海面高度(SSH)等海洋环境数据,按不同季节不同因子分别建立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对不同因... 根据2014年"南锋"号调查船在南海中沙西沙海域的声学走航调查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海面盐度(SSS)、海面高度(SSH)等海洋环境数据,按不同季节不同因子分别建立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权重系数,计算栖息地指数模型准确度,以此来确定不同季节各因子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各因子的最适值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SST的权重系数为0.7,其余因子权重系数为0.1时模型准确度最高;夏季CHL的权重系数为1,其余因子权重系数为0时模型准确度最高;秋季CHL权重系数为0.7,其余因子系数为0.1时模型准确度最高;冬季SST权重系数为1,其余因子系数为0时模型准确度最高。研究认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场不同季节对不同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系数可以有效提高模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场 环境因子 栖息地指数模型 南海中沙西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月霞 丘仲锋 +1 位作者 伍玉梅 苗振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1,共4页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子,进一步研究渔场渔情的分析预报。通过试验性预报实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预测精度达到7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渔场的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渔场 智能预报 案例推理 东海 鲐鱼(Pneumato phorus japoni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卵仔鱼数据的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仔鱼丰度与表层水温及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水温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开始产卵的亲体数量也大量增加,这从鱼卵仔鱼的数量大量增加得以体现;而盐度变化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日本鲭不同的产卵场,建议制定差异化的繁殖亲体和幼鱼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中南部 日本鲭 鱼卵仔鱼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南海中南部渔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时空分布 被引量:5
10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3 位作者 张鹏 李杰 王欢欢 黄佳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0,共10页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获物组成 渔获率 南海中南部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南海鸢乌贼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晏磊 李杰 +2 位作者 张鹏 杨炳忠 王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23,共7页
根据2013—2016年南海两艘灯光罩网渔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南海春季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根据2013—2016年南海两艘灯光罩网渔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南海春季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呈增长趋势,而2015—2016年CPUE明显下降。2013—2015年鸢乌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14°E—115°E,10°N—12°N区域,而2016年中心渔场向西偏移;GAM模型对CPUE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6.40%,其中经度、纬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4个因子与CPUE显著相关(P<0.05),影响因子按重要性排列,从大到小依次为:经度、纬度、叶绿素浓度和海表温度。而年份、月份和海表盐度对CPUE影响不显著(P>0.05)。鸢乌贼适宜海表温度为27℃~30℃,适宜叶绿素浓度为0.10~0.15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南海 GAM模型 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季东海中部和南部海域澳洲鲐渔汛和渔场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8-184,共7页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 澳洲鲐 渔汛 渔场 东海中部和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南海北部近海竹鱼渔场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江涛 冯雪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 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场位置与20~25 m水层水温梯度关联度最高,夏季航次渔场位置与表层和50 m水层关联度高,秋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0~15 m水层关系密切,冬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5~20 m水层温度梯度关联度最高。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竹鱼渔场对水温梯度变化很敏感,渔场春夏季主要位于北部湾海域,秋冬季主要位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等水温梯度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笑鱼 渔场分析 水温垂直结构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外海灯光罩网主要渔场分布及变动研究——基于广西渔船的生产监测统计 被引量:27
14
作者 邹建伟 陈立峰 +2 位作者 林蒋进 陆植府 杨伯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4,共7页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是开发南海外海的主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广西渔船船位监控系统记录的2013年2月~5月广西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生产数据,计算各渔区捕捞努力量占同期外海总捕捞努力量的比例作为渔区生产集中程度的指标,据此将渔区...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是开发南海外海的主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广西渔船船位监控系统记录的2013年2月~5月广西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生产数据,计算各渔区捕捞努力量占同期外海总捕捞努力量的比例作为渔区生产集中程度的指标,据此将渔区按渔船生产集中程度归类为作业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和生产外围区等4类。结果表明,高密集区和密集区的捕捞努力量占总量的2/3以上,构成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主要渔场。主要渔场范围包括27个渔区,多分布于南沙海区北部海域,太平岛周围海域是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分析了灯光罩网主要渔场分布变动情况,讨论当前南海外海渔业开发的态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南海外海渔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场分布 季节变动 灯光罩网 南海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表温和水深的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江涛 黄梓荣 +3 位作者 许友伟 孙铭帅 晏然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3,共8页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200m等深线以浅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数据,首次将渔场水深(D)与SST的乘积(SSTD)引入作为新的变量,采用灰色关联度...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200m等深线以浅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数据,首次将渔场水深(D)与SST的乘积(SSTD)引入作为新的变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筛选与渔场关联度最高的变量,将关联度最高的变量与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ect, CPUE)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模型,对模型理论CPUE与实际CPUE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CPUE随SST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季节CPUE最高的海域水深不同,春季为160 m,夏季为140 m,秋季为60 m,冬季为140 m; CPUE与SST、D、SSTD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各季节CPUE与SSTD关联度最高且关联度均超过0.5;将SSTD作为变量, CPUE作为表征渔场好坏的指标值,建立环境因子与CPUE的关系模型,模型理论CPUE高值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实际CPUE高值区的分布与理论CPUE高值区分布一致,以上结果 P值均小于0.05,模型预测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短尾大眼鲷 渔场分析 海表温度 水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西部渔场上升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杰 王新星 +1 位作者 李永振 陈国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南海中西部海域是我国外海渔业开发的潜在渔场之一,摸清该海域的物理环境特征可为我国开发中西部渔场提供参考。本文以遥感风场和海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3~2012年西南季风期起止时间的年变化、上升流中心位置时空变动以及风场对上... 南海中西部海域是我国外海渔业开发的潜在渔场之一,摸清该海域的物理环境特征可为我国开发中西部渔场提供参考。本文以遥感风场和海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3~2012年西南季风期起止时间的年变化、上升流中心位置时空变动以及风场对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中西部海域,西南季风期通常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西南季风持续天数平均值为129.4d,其中,风向角呈51°~60°的天数最多,占总季风天数的21.98%,西南季风期持续时间有增加的现象。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范围为11°~15°N,109°~112°E。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近岸移动,在纬向上向高纬度移动;平均风速增加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离岸方向移动,在纬向上向低纬度移动;当西南季风期平均风向角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低纬度移动,平均风向角增大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高纬度移动。此外,发现厄尔尼诺年此上升流面积显著大于非厄尔尼诺年,而最低温度比2003~2012年平均最低温度低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西部渔场 上升流 风场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范围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艳波 谢恩阁 +1 位作者 吴洽儿 冯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8,共11页
为研究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范围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本文根据2013−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鸢乌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对鸢乌贼渔场范围的时空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和海表... 为研究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范围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本文根据2013−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鸢乌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对鸢乌贼渔场范围的时空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和海表面叶绿素a(Chl a)浓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20°N,108°~118°E海域内,SST、SSH、Chl a浓度3个环境因子对鸢乌贼渔场范围的时空分布影响较大。其适宜的SST、SSH、Chl a浓度分别为:25~31℃、46~80 cm、0.05~0.27 mg/m^(3),其渔场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此外,通过对2013−2018年1−12月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K-S检验,结果显示CPUE和海洋环境因子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即SST、SSH、Chl a浓度3个环境指标可以有效地表征鸢乌贼资源密度和中心渔场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外海 鸢乌贼 中心渔场 海洋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邱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151个样品中黏土矿物的测试数据,计算了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的平均值并编制分布图,据此分析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含量平均... 利用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151个样品中黏土矿物的测试数据,计算了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的平均值并编制分布图,据此分析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47%、19%、17%和16%。高岭石含量分布具有北部低、南部高的特点,与之对应的是蒙脱石矿物含量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分布规律不甚明显。前者呈现北部略高、南部稍低的分布趋势,含量变化起伏较大;后者的含量变化呈西北陆坡区稍偏低,其他部位含量分布均匀的趋势。伊利石/高岭石含量的比值变化与高岭石含量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黏土矿物含量的分布规律来看,控制本区黏土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的搬运和输送、水动力条件变化、海底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环境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表层沉积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南海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U形线内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现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金蓉 方银霞 朱瑛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英文版)》 2013年第1期28-58,共31页
南海南部油气资源丰富,多年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无视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在我国u形线附近和u形线内大肆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使得南海南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在分析研究南海中、南部主要沉积盆地构造特... 南海南部油气资源丰富,多年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无视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在我国u形线附近和u形线内大肆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使得南海南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在分析研究南海中、南部主要沉积盆地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南部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以及我国在复杂政治地理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 南部 油气资源 开发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拖网渔船捕捞努力量的分布及变化态势 被引量:13
20
作者 邹建伟 《中国渔业经济》 2012年第4期156-160,共5页
拖网是广西海洋捕捞最主要的作业类型,在广西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广西拖网渔船作业场所遍布南海各主要渔场,是南海渔业涉外敏感海域中方渔船的主要力量之一,为合理开发南海渔业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拖网是广西海洋捕捞最主要的作业类型,在广西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广西拖网渔船作业场所遍布南海各主要渔场,是南海渔业涉外敏感海域中方渔船的主要力量之一,为合理开发南海渔业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根据近年来采集的广西拖网渔船生产记录,统计分析广西拖网渔船捕捞努力量在南海主要渔场的分布及变化态势,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广西拖网渔船捕捞努力量的合理分布及结构调整、广西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及南海渔业维权提出建议和对策,供相关渔业科研、管理和决策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渔场 广西渔业 拖网渔船 捕捞努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