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ilibrium Study for Reactive Extraction of Caproic Acid in Mibk and Xylene
1
作者 Kailas L. Wasewar Diwakar Z. Shende 《Engineering(科研)》 2011年第8期829-835,共7页
The recovery of caproic acid from the aqueous stream is of practical relevance due to its market value and the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he profound success of reactive extraction has been noted in the recov... The recovery of caproic acid from the aqueous stream is of practical relevance due to its market value and the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he profound success of reactive extraction has been noted in the recovery of carboxylic acids from dilute solutions. In present paper, equilibrium of caproic acid with aliquat-336, a quaternary amine compound, in xylene and Methyl Isobutyl Ketone (MIBK) has been studied. Equilibrium parameters such as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loading ratio, degree of extraction and equilibrium complexation constants have been presented. The data obtained is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equilibrium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ient design of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caproic acid by reactive ex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roic acid REACTIVE EXTRACTION Aliquat-336 XYLENE MIB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2
作者 Shuai-Jun Ren Jia-Ting Feng +3 位作者 Ting Xiang Cai-Lian Liao Yu-Ping Zhou Rong-Rong Xuan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4年第4期601-611,共11页
BACKGROUND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is a pregnancy-specific liver condition that typically aris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pregnancy.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prominent metabolites of the... BACKGROUND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is a pregnancy-specific liver condition that typically aris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pregnancy.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prominent metabolites of the gut microbiota,have significant connections with various pregnancy complications,and some SCFAs hold potential for treating such complications.However,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SCFAs in patients with ICP remains unclear.AIM To investigate the metabolic profiles and differences in SCFAs present in the maternal and cord blood of patients with ICP and determin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METHODS Maternal serum and cor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oth patients with ICP(ICP group)and normal pregnant women(NP group).Targeted metabolomic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CFA levels in these samples.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ternal SCFA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ICP and NP groups.Most SCFAs exhibited a consistent declining trend in cord blood samples from the ICP group,mirroring the pattern seen in maternal serum.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serum SCFAs and cord blood SCFAs[r(Pearson)=0.88,P=7.93e-95].In both maternal serum and cord blood,acetic and caproic acids were identified as key metabolites contribut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SCF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1).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multiple SCFAs in maternal blood have excellent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for ICP,with caproic acid exhibiting the highest diagnostic efficacy(area under the curve=0.97).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NP group,significant alte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SCFAs of maternal serum and cord blood in the ICP group,although they displayed distinct patterns of change.Furthermore,the SCFA levels in maternal serum and cord blood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Notably,certain maternal serum SCFAs,specifically caproic and acetic acids,demonstrated excellent diagnostic efficiency for I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Short-chain fatty acids Maternal serum Cord blood caproic ac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人工窖泥生产发酵的己酸菌液培养条件优化
3
作者 张敏丹 邓有辉 +7 位作者 申鹏森 刘小刚 廖苇 倪斌 李红梅 贾俊杰 敖灵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己酸产量能达到4.9 g/L,是优化前的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窖泥 己酸菌液 己酸产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内不同中高温大曲己酸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4
作者 王永军 卫春会 +4 位作者 李彦中 曾波 黄治国 黄书琴 任志强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为研究中高温大曲己酸菌群组成,以4种四川省内不同中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用富集培养基进行富集后对大曲和大曲富集液样本宏基因组DNA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析大曲中的己酸菌群组成。结果表明,经富集后,大曲潜在己酸菌群... 为研究中高温大曲己酸菌群组成,以4种四川省内不同中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用富集培养基进行富集后对大曲和大曲富集液样本宏基因组DNA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析大曲中的己酸菌群组成。结果表明,经富集后,大曲潜在己酸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增加,在大曲中潜在的优势己酸菌(相对丰度大于1%)包括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占2.19%~69.00%、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5占1.76%~7.65%以及少量的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0、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7和Caproiciproducens。其中,Q1大曲以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5;Q2大曲以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Caproiciproducens、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Q3大曲以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Caproiciproducens;Q4大曲以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为主要的潜在己酸菌群组成。研究表明四川省内不同中高温大曲的己酸菌群组成存在差异,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大曲中己酸菌的定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制备优质大曲促进浓香型白酒酒质的提升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中高温大曲 厌氧富集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种麸曲的优化及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5
作者 徐宗喜 晁进福 +6 位作者 徐广祥 辛跃强 柳邦向 陈燊君 丁海梅 马志超 于水见 《酿酒科技》 2025年第2期42-46,共5页
以紫红曲霉、葡萄牙棒孢酵母、己酸菌为实验对象复配一种复合菌种麸曲,利用正交试验,选出酯化力最高的配比方案为紫红曲霉65%、葡萄牙棒孢酵母15%、己酸菌20%,以此复合菌种麸曲与大曲按比例投入到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中,对实验窖池基酒的... 以紫红曲霉、葡萄牙棒孢酵母、己酸菌为实验对象复配一种复合菌种麸曲,利用正交试验,选出酯化力最高的配比方案为紫红曲霉65%、葡萄牙棒孢酵母15%、己酸菌20%,以此复合菌种麸曲与大曲按比例投入到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中,对实验窖池基酒的出酒率、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优的用曲配比为大曲占原料用量的23.0%、复合菌种麸曲占原料用量的1.5%。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复合菌种麸曲,相比纯种麸曲,其酯化力可提升1.4倍;复合菌种麸曲与大曲合理配比使用所生产的基酒与对照组基酒相比,出酒率提升不明显,但己酸乙酯含量可提高27%,能够有效改善基酒的己乳比,得到的浓香型白酒主体香突出、窖香浓郁、酒体醇厚丰满、协调柔顺、余味悠长、风格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曲霉 葡萄牙棒孢酵母 己酸菌 复合菌种麸曲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atalyst in th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for BI organic waste water to adipic acid
6
作者 ZHANG Xiao-juan TANG Li-hua JIA Chang-y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7年第1期78-80,81,共4页
The influences of kinds and level of catalyst, time of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ibasic acid and apparent yield of adipic acid were researched; the acidic washing waste water (BI waste water) pr... The influences of kinds and level of catalyst, time of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ibasic acid and apparent yield of adipic acid were researched; the acidic washing waste water (BI waste water) producing from the equipment of cyclohexane oxidation by air was as stuff, the component of products by decomposed and oxidat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analysed. It indicated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cobalt salt the apparent yield of adipic acid was upto 10%-12% for the total BI waste water after the concentrated BI waste water refluxed for two hours, and then oxidated by nitric a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 waste water adipic acid hydrogen peroxide caproic acid (HPOCaP) DECOMPOSITION 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酸菌发酵液酯化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
7
作者 廖蓓 殷想想 +5 位作者 陈晖 张彦 李兆飞 李武阳 宋玺 方尚玲 《酿酒科技》 2024年第9期48-52,共5页
己酸乙酯是浓香白酒的特征香气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决定着浓香型白酒的品质。本研究对己酸菌发酵液酯化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条件进行探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酯化pH、不同酸调节pH以及乙醇、己酸浓度对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乙酯转化率的影响... 己酸乙酯是浓香白酒的特征香气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决定着浓香型白酒的品质。本研究对己酸菌发酵液酯化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条件进行探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酯化pH、不同酸调节pH以及乙醇、己酸浓度对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乙酯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在3~4时己酸乙酯转化率较高,用乳酸调节p H效果最优,增加酯化体系中乙醇、己酸浓度均有利于提高己酸乙酯的转化率;使用己酸含量为18.86 g/L的浓缩己酸菌液,加入30%的无水乙醇,0.15%的酯化酶,用乳酸调节pH至4,34℃酯化24 h,己酸乙酯含量达到8962.99 mg/L,转化率为4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乙酯 浓香型白酒 己酸菌发酵液 酯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浓香型白酒无窖泥酿造的复合己酸菌固定化工艺优化
8
作者 汪江波 荣光玉 +5 位作者 朱嘉璐 夏啸 何超 张瑞景 蔡凤娇 徐健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4期194-201,共8页
为代替窖泥生产浓香型白酒,选用天然载体材料将窖泥中的复合己酸菌进行吸附固定。该文通过对比稻壳、玉米芯、丝瓜络固定复合己酸菌的固载量,确定丝瓜络为固定化载体。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试验和神经网络分析结合遗传算法考察... 为代替窖泥生产浓香型白酒,选用天然载体材料将窖泥中的复合己酸菌进行吸附固定。该文通过对比稻壳、玉米芯、丝瓜络固定复合己酸菌的固载量,确定丝瓜络为固定化载体。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试验和神经网络分析结合遗传算法考察转速、载体装载量、固定化时间和固定化温度对丝瓜络固定复合己酸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复合己酸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转速160 r/min、载体装载量1.5 g/100 mL、固定化时间53 h、固定化温度35℃,此条件下丝瓜络固载量可达2.63×10^(9)个/g。将固定化的丝瓜络用于浓香型白酒无窖泥发酵,产生的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含量达到47.65 mg/100 mL,远高于未添加丝瓜络的空白组(0.20 mg/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复合己酸菌 丝瓜络 神经网络分析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会敏 邢新会 +6 位作者 王越 崔磊 王秀本 常强 孙伟 席鲜会 薛正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4-321,共8页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生成菌(以下简称“己酸菌”)的己酸合成代谢对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发酵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全面了解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菌的种类及其己酸合成代谢特征。本综述介绍了目前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已...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生成菌(以下简称“己酸菌”)的己酸合成代谢对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发酵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全面了解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菌的种类及其己酸合成代谢特征。本综述介绍了目前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已经分离的己酸菌株的种类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生理代谢特征、己酸合成代谢机制以及其与己酸菌、非己酸菌之间的协同代谢关系。本文可为理解己酸菌群在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的原位己酸合成代谢规律提供参考,为将来靶向提高己酸菌群在浓香型白酒发酵和生物质转化高附加值己酸工艺中进行己酸合成培养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 己酸菌株 代谢特征 己酸合成机制 己酸菌群 协同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己酸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晋湘宜 胡咏梅 +1 位作者 彭楠 赵述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类型之一,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该物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己酸主要依靠发酵过程中的己酸菌代谢生成。己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功能研究已成为白酒品质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窖泥...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类型之一,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该物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己酸主要依靠发酵过程中的己酸菌代谢生成。己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功能研究已成为白酒品质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窖泥中己酸菌的分离概况,介绍了浓香型白酒发酵系统中常见的3种己酸菌及己酸的合成途径,探讨了pH及底物组成对己酸产量的影响;此外,介绍了微生物群落中其他微生物对己酸菌的影响,以期通过探讨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微生物驱动己酸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浓香型白酒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己酸菌 己酸合成途径 泥窖固态发酵 菌株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己酸微生物筛选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窖泥养护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冯文聪 陈继威 +6 位作者 夏博宇 张维 毛文定 殷想想 陈茂彬 方尚玲 毛志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5,共5页
该研究采用富集培养及己酸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浓香型白酒酒厂的窖泥中分离筛选高产己酸的己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其应用于窖泥养护中,检测养护前后窖泥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筛选并... 该研究采用富集培养及己酸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浓香型白酒酒厂的窖泥中分离筛选高产己酸的己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其应用于窖泥养护中,检测养护前后窖泥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筛选并鉴定得到一株可稳定高产己酸的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Rummeliibacillus suwonensis)DFN-1,其传代3次后,己酸产量为8.15 g/L。通过菌株DFN-1养护窖泥后,窖泥的品质明显得到改善,其水分含量提高10.62%,腐殖质含量提高47.10%,总氮含量提高30.55%,耐热芽孢杆菌数提高9.98%,铵态氮含量提高35.94%,特征风味物质己酸和己酸乙酯相对含量分别提高至31.73%和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己酸菌 筛选 鉴定 窖泥养护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己酸菌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光斌 夏尚超 +2 位作者 宗绪岩 林世刚 曾偲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1,共7页
该研究采用多种培养基富集方法和厌氧分离技术,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其基本的分类信息,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 该研究采用多种培养基富集方法和厌氧分离技术,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其基本的分类信息,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己酸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63株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可将全部菌株鉴定到属,分属于2纲3目8科15属,主要包括梭菌属(Clostridium)、植物乳植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Haloimpatiens、副梭菌属(Paraclostridium)、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属(Rummeliibacillus)、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等。其中,有9株菌与近似菌的序列相似度较低(96.17%~97.70%),可能为潜在的新物种。3株颤螺旋菌科己酸菌均能利用RCM培养基发酵产乙酸、丁酸、己酸;其中Caproicibacterium sp. 20-5D、Caproiciproducens sp. CPB-2和Caproiciproducens sp. YR-4的己酸产量分别为3.84 g/L、1.03 g/L和0.35 g/L,具有较强的产混合酸能力。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获得的功能菌对丰富窖泥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微生物的应用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分离 系统发育学分析 己酸菌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两步法厌氧发酵产己酸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星成 任志强 +4 位作者 曾波 卫春会 邓杰 谢军 黄治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研究以富含淀粉的高粱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厌氧发酵提高己酸生成效率,即第一步分别接种己酸复合菌液、接种嗜酸乳杆菌TYCA06、添加酿酒酵母制得丁酸发酵液、乳酸发酵液、乙醇发酵液,第二步将丁酸发酵液、乳酸发酵液、乙醇发酵液等3种发酵... 研究以富含淀粉的高粱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厌氧发酵提高己酸生成效率,即第一步分别接种己酸复合菌液、接种嗜酸乳杆菌TYCA06、添加酿酒酵母制得丁酸发酵液、乳酸发酵液、乙醇发酵液,第二步将丁酸发酵液、乳酸发酵液、乙醇发酵液等3种发酵液混合,并接种己酸复合菌液,厌氧发酵制得己酸。研究发现:通过优化丁酸发酵液、乳酸发酵液、乙醇发酵液的发酵工艺,丁酸发酵液中的丁酸、乙酸产量达到20.16 g/L和8.47 g/L,淀粉转化率达到76.02%;乳酸发酵液中的乳酸产量和乳酸产率分别达到11.41 g/L和42.48%;乙醇发酵液中的乙醇产率可达95.06%。继续优化己酸发酵工艺,发现当乙醇发酵液和乳酸发酵液同时作为电子供体时,己酸产量和产率均显著提升,分别达到4.15 g/L和75.2 mg/g,且当乙醇发酵液和乳酸发酵液中乙醇与乳酸添加的质量浓度比为2∶1时,己酸产量和产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65 g/L和99.78 mg/g。对己酸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己酸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酵过程中和己酸含量呈正相关的微生物有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Pseudoclavibacter。其中Caproiciproducens随着发酵进行不断富集,到发酵后期相对丰度达到37.81%,是己酸形成的主要贡献者。希望研究可为无外源电子供体添加条件下,实现高粱两步法厌氧发酵生产己酸提供理论基础,为拓展高粱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两步法厌氧发酵 己酸 微生物群落 产己酸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酸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江波 朱嘉璐 +5 位作者 荣光玉 金维君 何超 张瑞景 蔡凤娇 徐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目的探究己酸菌微胶囊化及其在无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己酸菌微胶囊,通过单因素筛选、Box-Behnkn实验设计和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得到最佳的己酸菌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结果制备己酸菌微胶囊... 目的探究己酸菌微胶囊化及其在无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己酸菌微胶囊,通过单因素筛选、Box-Behnkn实验设计和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得到最佳的己酸菌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结果制备己酸菌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71%、氯化钙浓度2.85%、固化时间37 min,此时活菌数达到最高,为2.17×10^(8)个/g。对制备好的己酸菌微胶囊进行浓香型白酒无窖泥发酵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组酒样中的己酸乙酯含量为4.20 mg/100 mL,比空白组酒样(0.20 mg/100 mL)提高了20倍。结论本研究酿造的白酒无色透明,酒体谐调,具有窖香风味,浓香风格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微胶囊 活菌数 工艺优化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发酵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对己酸巨球菌产酸性能的影响机制
15
作者 王泽宇 范红叶 +2 位作者 刘灵秀 柏萌薇 陈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6-1054,共9页
目前有机废弃物在厌氧发酵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发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它们对链延长微生物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尚鲜见报道.为了揭示无机氮污染对厌氧发酵过程可能产生... 目前有机废弃物在厌氧发酵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发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它们对链延长微生物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尚鲜见报道.为了揭示无机氮污染对厌氧发酵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机理,探究了1、3、5 g/L的NO_(3)^(-)-N和NO_(2)^(-)-N对Megasphaera hexanoica(己酸巨球菌)厌氧发酵过程中己酸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3、5 g/L的NO_(3)^(-)-N对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而同浓度的NO_(2)^(-)-N则严重抑制了菌株的生长代谢和己酸产生,其中5 g/L的NO_(2)^(-)-N导致菌株最大生长量仅为2.21 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3 g/L,同时菌株的乳酸消耗量和己酸产量也分别从5.9和3.8 g/L降至2.2和1.1 g/L.②进一步的代谢活性实验表明,5 g/L的NO_(2)^(-)-N抑制了碳源氧化〔还原型辅酶Ⅰ产量为6.2 nmol/(mg·protein)〕和能量运输〔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为0.04 mg/(g·protein·min)〕,且导致了菌株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乳酸脱氢酶释放量为92 mU/mL)以及胞外聚合物分泌增加(多糖含量为94 mg/L).③己酸巨球菌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NO_(2)^(-)-N显著降低了链延长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丰度.研究显示,NO_(2)^(-)-N作为厌氧发酵液中的常见污染物,通过抑制己酸巨球菌中链延长相关基因和酶的代谢活性,从而显示出对己酸合成的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 己酸巨球菌(Megasphaera hexanoica) 链延长 己酸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解析Rummeliibacillus suwonensis 3B-1生长及己酸代谢机制
16
作者 陈晓松 刘超杰 +3 位作者 郑佳 乔宗伟 罗惠波 邹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目的】从蛋白水平阐明水源拉梅尔芽孢杆菌(Rummeliibacillus suwonensis)的生长及己酸代谢机理,为水源拉梅尔芽孢杆菌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一定技术基础。【方法】以R.suwonensis 3B-1为研究对象,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 【目的】从蛋白水平阐明水源拉梅尔芽孢杆菌(Rummeliibacillus suwonensis)的生长及己酸代谢机理,为水源拉梅尔芽孢杆菌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一定技术基础。【方法】以R.suwonensis 3B-1为研究对象,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蛋白组学技术对该菌在好氧与厌氧条件下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进行挖掘,并对鉴定到的DEPs进行亚细胞定位、GO功能富集、KEGG信号通路注释、蛋白相互作用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比较组中共鉴定获得810个DEPs,其中上调蛋白423个,下调蛋白387个,亚细胞定位到6个条目上,主要涉及细胞质蛋白,细胞膜蛋白和细胞壁等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肽的生物合成、翻译和肽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核糖体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分子活性等分子功能;核糖体和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等细胞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810个DEPs注释到113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辅因子生物合成,双组分系统,磷酸戊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以及氧化磷酸化等信号通路。苯丙氨酸-tRNA连接酶β亚基和核黄素生物合成蛋白RibD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关联度最高。【结论】厌氧条件下,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表达下调,氨基酸代谢和生物素蛋白连接酶等辅因子相关蛋白表达均呈现下调,表明该菌适合在好氧环境中生长。己酸合成方面,酰基辅酶A硫酯酶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糖酵解/糖异生途径、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为己酸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前体物质和还原当量,共同促进了己酸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T蛋白质组学 Rummeliibacillus suwonensis 己酸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泥高产己酸菌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彭兵 祝熙 +7 位作者 李忠奎 张宝年 程伟 陈兴杰 谢国排 杨牢记 黄训端 张部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6,共4页
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味物质是己酸乙酯,己酸菌是重要的功能菌种。该研究从优质窖泥中分离获得了高产己酸菌株,命名为JZZ,该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经形态学和16S r DNA序列鉴定,属于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通过培养条件考察,该己... 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味物质是己酸乙酯,己酸菌是重要的功能菌种。该研究从优质窖泥中分离获得了高产己酸菌株,命名为JZZ,该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经形态学和16S r DNA序列鉴定,属于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通过培养条件考察,该己酸菌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装样量90%,培养温度37℃,p H值为6.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菌株JZZ的己酸产量均可达到4.36 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己酸菌 分离 鉴定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基酒中己酸、乙酸的近红外快速检测 被引量:40
18
作者 刘建学 张卫卫 +6 位作者 韩四海 李璇 李佩艳 杨国迪 杨莹 徐宝成 罗登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1-185,共5页
建立白酒基酒中的己酸、乙酸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白酒基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对光谱数据进行不同处理。结果表明:白酒基酒中己酸、乙酸对近红外有特异吸收,最佳预处理方法与最优波段分别为: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一阶导数+矢量... 建立白酒基酒中的己酸、乙酸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白酒基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对光谱数据进行不同处理。结果表明:白酒基酒中己酸、乙酸对近红外有特异吸收,最佳预处理方法与最优波段分别为: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光谱;谱区选择6 101.7-5 446 cm^(-1)和11998.9-7 501.7 cm^(-1),6 101.7~5 449.8 cm^(-1)和11 998.9~7 497.9 cm^(-1)。利用偏最小二乘法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相结合,采用内部交叉验证法建立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己酸、乙酸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9.73%、97.00%;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差分别为0.90、0.63 mg/100 mL;进一步对己酸、乙酸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己酸和乙酸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9.47%、95.63%,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1.00、1.73 mg/100 mL。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效果很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能满足白酒生产中己酸和乙酸的快速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白酒基酒 己酸 乙酸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涛 姚韬 +4 位作者 李涛 游玲 周瑞平 王松 冯瑞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于空白对照,其最高的己酸乙酯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58倍和窖内对照的3倍。对8株促进糟醅己酸乙酯生成能力显著(高于窖内对照)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基于26S rDNA D1/D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Debaryomyces hansenii(4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Zygosaccharomyces bailii(1株)、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株)等4种。研究表明,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促进糟醅产己酸乙酯的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酵母菌 己酸乙酯 2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己酸和盐酸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席兴军 韩鲁佳 +1 位作者 原慎一郎 甘利雅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60,共7页
通过测定盐酸、己酸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 p H值、含水率、有机酸含量及组成、干物质消失率、NDF瘤胃降解率、干物质回收率和青贮饲料化学成分 ,研究了盐酸、己酸的处理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玉米秸秆青... 通过测定盐酸、己酸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 p H值、含水率、有机酸含量及组成、干物质消失率、NDF瘤胃降解率、干物质回收率和青贮饲料化学成分 ,研究了盐酸、己酸的处理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中添加盐酸 ,降低了青贮饲料中乳酸占总酸的比例和干物质回收率 ,并使青贮饲料的细胞壁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明显降低了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质量 ;己酸的添加对青贮饲料质量无显著影响 (P>0 .0 5 ) ;盐酸和己酸的共同处理除了明显改善青贮饲料的色泽、气味和质地外 ,还可明显降低青贮饲料中 OB,ADF和 ADL的含量 (P>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青贮饲料质量 盐酸添加剂 己酸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