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的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其变形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中海 张旭东 +4 位作者 韩帅 史亚然 高扬 叶强 尼玛次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60-3783,共24页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证据和最新同震地表破裂等,对该区的活动断层几何图像及运动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的西羌塘块体内部在第四纪以发育近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由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为特征,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活动断层都呈现出了高密度、弥散分布的特点,并可归纳为3类基本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共轭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正断层作用、弥散式正断层作用和剪切裂谷式正断层作用,其中大部分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构造类型来共同调节区域内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这些特征指示藏北高原内部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式”而非“刚性块体挤出模式”。同时发现,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发育的最新地表破裂总长度仅约400 m,最大垂直位移约0.8 m,推测可能是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的结果。基于新的研究结果,推断阿鲁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相对频繁的历史强震活动,可能是孕育2016年阿鲁冰崩灾害的关键内动力条件,这警示需重视高原腹地活动断层作用与冰川失稳灾害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东西向伸展变形 共轭走滑断层 近南北向正断层 阿鲁错地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7
2
作者 宫江华 张建新 +2 位作者 王宗起 于胜尧 王东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1-798,共28页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晚奥陶世-石炭纪岩浆岩 构造变形 锆石U-PB定年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被引量:4
3
作者 Yang Xingke,Liu Chiyang,Sun Dongsheng,Wang Dingyi,Lu B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37-138,共2页
Qiangtang Massif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ch belong to the mid\|east section of Tethys Tectonic Domain.1 Features of the whole texture and struc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By synthetic a... Qiangtang Massif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ch belong to the mid\|east section of Tethys Tectonic Domain.1 Features of the whole texture and struc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By synthetic analysis of gravity,magnetic field,MT,seismic surveying,etc. Geophysical data, the massif, lied in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geodynamic setting mingled by the south,north tectonic belts, have the features of massif,basin and tectonic belt three forming an organic whole,multi\|degree coupling in plane and section with division of region in south\|north trend,division of block\|fault in east\|west trend,division of sphere\|layer in vertical direction. (1) Belting in south\|north trend: Qiangtang massif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that is north edge doming zone, west part doming area,Qiangtang Basin and south edge doming zone. Qiangtang Basin 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ectonic units—north Qiangtang down\|warping region, middle downing zone, south Qiangtang down\|warping and east part slope region. The near east\|west trend tectonic zon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re is aero\|magnetic anomaly distributed in belting with east\|west trend but also concentrated in section. Gravity anomaly is high in the south\|west part and low in the northeast part. Inter\|crust low resistance layer alternately distributed with high and low belting of sou th\|north trend in pl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anisotropism belting of south\|north trend block\\|faulting of east\\|west trend vertical sphere\|layering deep TEX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山火山盆地北缘近东西向断层分析
4
作者 杨治武 姜勇彪 +1 位作者 蒋振频 周万蓬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5年第1期75-78,102,共5页
相山北缘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性质类型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野外调查地质证据,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笔者在野外露头勘查、探槽揭露中获得的信息,近年来新获得的钻孔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其特... 相山北缘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性质类型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野外调查地质证据,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笔者在野外露头勘查、探槽揭露中获得的信息,近年来新获得的钻孔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其特征,认为该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一系列产状、性质相似的高角度南倾逆断层。这些断层的形成时间早于早白垩世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山火山盆地 近东西向断层 钻孔剖面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聂拉木-措勤裂谷南段第四纪正断层作用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扬 吴中海 +3 位作者 左嘉梦 王世锋 盖海龙 田婷婷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52-2569,共18页
全面认识藏南裂谷近南北向正断层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性是深入理解其成因机制的关键.通过遥感解译、构造地貌分析、地表调查和无人机测量等方法,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对藏南聂拉木-措勤裂谷南段主要近南北向地堑及其边界正断层的第... 全面认识藏南裂谷近南北向正断层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性是深入理解其成因机制的关键.通过遥感解译、构造地貌分析、地表调查和无人机测量等方法,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对藏南聂拉木-措勤裂谷南段主要近南北向地堑及其边界正断层的第四纪活动和时空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纪正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时间上,主要近南北向正断层的活动性存在前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和晚第四纪3个不同的期次.在空间上,近南北向地堑断陷范围自中新世晚期以来发生了明显萎缩,其活动范围自聂拉木一带逐渐萎缩至佩枯错和穆林错-错戳龙一带.另外,分析藏南裂谷的成因机制需考虑各裂谷近南北向正断层作用的时空差异性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南北向裂谷 活动断裂 近东西向伸展变形 佩枯错地堑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