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lution control of urban black-odor water bodies 被引量:4
1
作者 FAN Kai-qing JIA Jun +1 位作者 SUN Ping-li LIANG Hui-min 《Ecological Economy》 2017年第4期344-350,共7页
On the basis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causes of urban black-odor water bodi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eat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black-odor ... On the basis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causes of urban black-odor water bodi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eat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black-odor water bodies wer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treating from both the roots and the symptoms and combining multiple technologies; comprehensively managing and improve the monitoring systems; coordinating functions and implementing long-term management; opening information and innovating supervision platform; coordinating advance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diversified financing to form the market-oriented model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odor water bodies pollution control control techniqu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id Elimination of Black Odor in Rivers by Oxygen Aeration
2
作者 Song Qianwu Zhang Xihui Wen Zhiliang 《China Standardization》 2010年第6期26-32,共7页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oxygen aeration can rapid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water of severely polluted rivers. This method was capable of eliminating th...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oxygen aeration can rapid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water of severely polluted rivers. This method was capable of eliminating the odorous substances from black odorous water and reducing the color shade of water, but could not remove the NH3-N, COD, TP or other common pollutants. Therefore, oxygen aer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to rapidly eliminate black odorous from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but cannot be used as a permanent method for treating pollution of ri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ediation of water body oxygen aeration black odorous riv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文献计量分析
3
作者 袁冬海 白晓晨 +4 位作者 王晨 严陈玲 徐丽丽 何连生 寇莹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3,152,共7页
为探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与发展趋势,检索了近30年(1994—2024年)该领域的228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发文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是该领... 为探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与发展趋势,检索了近30年(1994—2024年)该领域的228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发文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研究机构主要是综合类大学和科研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机构。近30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和生态修复技术。同时,突现词检测表明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以及河道整治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城市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M荧光特征解析的农村黑臭水体理化性质研究:以岳阳市为例
4
作者 冯慧娟 马冀威 +3 位作者 王洪波 李傲 郭晓娅 白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解析农村黑臭水体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该研究以岳阳市污染源类型涵盖生活源与混合源的29条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借助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技术解析了水体DOM的荧光特征,分析了水体特性与DOM荧光...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解析农村黑臭水体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该研究以岳阳市污染源类型涵盖生活源与混合源的29条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借助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技术解析了水体DOM的荧光特征,分析了水体特性与DOM荧光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活源样本水体中溶解氧(DO)浓度为黑臭值(<2 mg·L^(-1))的比例为38.5%,高于混合源样本水体,样本水体氨氮(NH_(3)-N)浓度均为非黑臭值(<15 mg·L^(-1)),总有机碳(TOC)与总磷(TP)浓度分别为5~15与0~2 mg·L^(-1);样本水体DOM具有较强的自生源特征,自生源指数、荧光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0、2.26和4.39;水体DOM主要包含陆源类腐殖质、微生物活动相关的类腐殖质以及类蛋白质组分;类蛋白质组分C3的荧光强度和荧光总强度可分别对生活源样本水体中NH_(3)-N和TP浓度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水体特性 DOM荧光特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5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OAV对乌龙茶树品种制花香型红茶的香气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阳景阳 陈远权 +5 位作者 梁贤智 王明释 骆妍妃 覃潇敏 廖春文 巫虹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324,共10页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及感官审评对花香型红茶香气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从鉴定出的54种香气成分中筛选出22种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层次聚类将其分为五类;PCA模型(R^(2)_(X(cum))=0.892,Q^(2)_((cum))=0.645)和OPLS-DA模型(R^(2)_(X(cum))>0.7,Q^(2)_((cum))>0.9)解释率较高,传统品种红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花香型红茶差异香气成分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和2-甲基丁醛,花香型红茶与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成分为β-环柠檬醛、芳樟醇氧化物I、(E,E)-2,4-壬二烯醛、己醛、1-戊烯-3-酮、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和香叶醇;OAV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目标茶类香气特点的分析判断与感官评价基本契合。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花香型红茶呈香物质差异以及优化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树品种 花香型红茶 气味活度值 香气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污染河流底泥治理现状及原位修复研究
7
作者 张华俊 张文磊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183-186,共4页
为掌握原位修复在污染河流底泥治理中的作用,以污染河流为试验对象,现场采用微生物菌剂、氧化剂及曝气等原位修复手段综合研究其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处理后底泥由深黑色变成黑褐色最后转化成淡黄色,底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水体总磷(Tota... 为掌握原位修复在污染河流底泥治理中的作用,以污染河流为试验对象,现场采用微生物菌剂、氧化剂及曝气等原位修复手段综合研究其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处理后底泥由深黑色变成黑褐色最后转化成淡黄色,底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水体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Cr)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在间隔投加的情况下,NH_(3)-N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小于5 mg/L),TP浓度维持在(1.5±0.1)mg/L,COD_(Cr)浓度维持在(70±10)mg/L,表明氧化剂及微生物联用可有效降低污染河流底泥与水体中的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底泥 生物修复 微生物 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QC活动降低黑臭水体处理药剂成本
8
作者 李亚密 《广州化工》 2025年第5期145-148,168,共5页
提高黑臭水体的治理效率,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某黑臭水体治理的污水处理厂吨水药剂费用高的问题,成立专项质量控制(QC)小组。经过小组调查分析,发现吨水药剂费用高的主要原因是药剂选择不合理、药剂投加计量设备投加精... 提高黑臭水体的治理效率,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某黑臭水体治理的污水处理厂吨水药剂费用高的问题,成立专项质量控制(QC)小组。经过小组调查分析,发现吨水药剂费用高的主要原因是药剂选择不合理、药剂投加计量设备投加精度低等。根据实际情况就如何降低药剂成本开展了系列研究,确定治理对策,最终实现了将吨水药剂成本从2.9元降至1.6元以下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巩固活动成果,QC小组根据脱色剂和絮凝剂试验经验,不仅编制了污水处理厂运营操作技术指导书以规范工程运营,也编制了精准加药设施设计手册,为今后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活动 黑臭水体 药剂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电解强化黑臭水体生态修复过程的微生物演变
9
作者 刘岚昕 李娜 王赫 《环境保护科学》 2025年第1期139-144,共6页
采用内电解、沉水植物和微生物耦合的方法进行城市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研究,考察了耦合体系对城市黑臭水体的净化效能,并对苦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有自养反硝化和聚磷作用的微生物Pseudomonas是苦草... 采用内电解、沉水植物和微生物耦合的方法进行城市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研究,考察了耦合体系对城市黑臭水体的净化效能,并对苦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有自养反硝化和聚磷作用的微生物Pseudomonas是苦草根际的主要微生物,在苦草根际始终保持很高的丰度;具有自养反硝化作用的Hydrogenophaga随着试验的进行也逐渐在苦草根际富集;具有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Delftia、norank_f_Rhizobiales_Incertae_Sedis和unclassified_f_Comamonadaceae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在苦草根际富集并成为优势菌。Hyphomicrobium、unclassified_f_Xanthobacteraceae和SM1A02是具有机物降解与反硝化功能的菌属,其在苦草根际出现并逐渐富集。苦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表明耦合体系具有较强的自养反硝化能力,且具有脱氮除磷及有机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电解 黑臭水体 生态修复 微生物 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村黑臭水体现状及治理对策
10
作者 陈尧炜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年第1期122-123,126,共3页
在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中,黑臭水体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黑臭水体不仅降低了生态环境质量,更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视力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农村黑臭水体的特征与污染物来源,然后对其治理中... 在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中,黑臭水体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黑臭水体不仅降低了生态环境质量,更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视力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农村黑臭水体的特征与污染物来源,然后对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最后结合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例对该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本次研究旨在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推动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治理问题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探讨
11
作者 郑小兰 郑小玉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年第1期127-128,131,共3页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黑臭水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策略、措施及成效,从而为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黑臭水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策略、措施及成效,从而为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治理目标 成因分析 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实践分析
12
作者 陈建军 伍惠郡 +3 位作者 谢沁颖 詹景怡 秦永生 陈洪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和种植业面源污染5类。黑臭水体水质净化技术种类较多,从治理原理划分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3类,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实践中应用广泛。F市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截污控源+沉、浮、挺水植物生态系统+生物滤墙”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修复技术体系对农村污水生态修复效果较好,显著提升了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塘 小微黑臭水体 污染特征 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级氧化技术的黑臭水体深度净化机制研究
13
作者 陈亮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2期1-3,共3页
黑臭水体是城市的重要污染源,需要进行深度净化。高级氧化技术利用强氧化剂来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用于处理黑臭水体。试验采集典型黑臭水体样品,然后分别采用臭氧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及组合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分析有机物和重金... 黑臭水体是城市的重要污染源,需要进行深度净化。高级氧化技术利用强氧化剂来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用于处理黑臭水体。试验采集典型黑臭水体样品,然后分别采用臭氧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及组合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分析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去除机制,评估水质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级氧化技术能显著降低黑臭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NH_(3)-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重金属离子(Pb和Cd)浓度,改善水质。其中,组合技术处理效果尤为显著,验证高级氧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 黑臭水体 深度净化 有机物 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龄黑藏羊肉品质及风味评价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冀黔 旦正杰 +4 位作者 韩丽娟 桂林生 侯生珍 王志有 杨葆春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5-111,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月龄对黑藏羊肌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黑藏羔羊1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3组黑藏羊以玉米、燕麦干草、燕麦青贮等作为主饲料,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分别饲养到...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月龄对黑藏羊肌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黑藏羔羊1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3组黑藏羊以玉米、燕麦干草、燕麦青贮等作为主饲料,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分别饲养到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结果显示,与12月龄和24月龄黑藏羊相比,6月龄黑藏羊肌肉的剪切力和滴水损失最低(P<0.05),水分含量最高(P<0.05),脂肪含量最低(P<0.05)。与24月龄黑藏羊相比,6月龄黑藏羊肌肉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6月龄和12月龄熟肉率显著上升(P<0.05)。与24月龄黑藏羊相比,12月龄黑藏羊肌肉的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熟肉率和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3组黑藏羊肌肉通过GC-IMS技术共检测到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含醇类、酮类、醛类、萜烯类和酯类。在6月龄黑藏羊肌肉中醇类、萜烯类和酯类含量最多,在12月龄和24月龄黑藏羊肌肉中酮类和醛类含量最多。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了2,3-丁二醇、庚醛、己醛、乙偶姻、正壬醛、3-甲硫基丙醛是3组不同月龄黑藏羊肌肉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研究表明,6月龄黑藏羊肌肉食用品质最佳,具有较多含量和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3-丁二醇、3-甲硫基丙醛、柠檬烯、γ-松油烯、乙酸乙酯和丁内酯为其关键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藏羊 不同月龄 肉品质 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涛 龚逸 +3 位作者 蔡浩瀚 刘才生 王宗平 谢鹏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1,31,共5页
我国河湖黑臭水体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并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目前随着我国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截污系统逐渐完善,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及在厌氧环境下发酵产生的嗅味物质引发的内源污染成为了河湖黑臭的重要原因。因... 我国河湖黑臭水体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并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目前随着我国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截污系统逐渐完善,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及在厌氧环境下发酵产生的嗅味物质引发的内源污染成为了河湖黑臭的重要原因。因此,黑臭水体底泥治理成为了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目前针对黑臭水体底泥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两大类。本文针对黑臭水体底泥的成因、组成及危害做出分析,系统阐述了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的分类、原理及各处理技术的利弊,并对底泥修复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明确了原位修复技术的巨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底泥 异位处理技术 原位处理技术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典型农村黑臭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冀威 王洪波 +3 位作者 冯慧娟 李傲 郭晓娅 白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3,共10页
微生物深度参与了农村黑臭水体形成过程,充分了解其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对明确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及其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的坑塘型与沟渠型2种类型共29条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水体的水质特性... 微生物深度参与了农村黑臭水体形成过程,充分了解其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对明确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及其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的坑塘型与沟渠型2种类型共29条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水体的水质特性与黑臭程度,并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阐述水体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特性的响应关系,预测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坑塘型与沟渠型水体的氨氮(NH_(3)-N)、溶解氧(DO)、透明度平均值分别为17.4 mg/L、5.63 mg/L、13.9 cm及9.3 mg/L、6.25 mg/L、15.5 cm,黑臭程度前者高于后者;2种类型水体微生物均以化能异养菌为主,且坑塘型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大于沟渠型。作为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在坑塘型水体中平均相对丰度(32.10%)高于沟渠型水体(18.29%);而作为优势纲,γ-变形菌纲在坑塘型水体中平均相对丰度(27.86%)低于沟渠型水体(42.74%);嗜冷杆菌属、黄杆菌属等作为优势菌属在2种类型黑臭水体中的相对丰度差别不大。NH_(3)-N及DO浓度与2种类型水体中优势菌属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是水体中影响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关键因素。FAPROTAX预测结果表明,有机物有氧代谢与尿素分解发酵是研究区典型农村黑臭水体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且坑塘型水体具有更高的氮代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水体特性 微生物群落特征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成因及污染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思雨 李松 +4 位作者 宋广清 郭昊 屈凯静 杨钦羽 赵佐平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但黄河流域农村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及污染特征研究还鲜有报道。研究选取晋城市3个典型县(区)的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及相关性分析,探究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但黄河流域农村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及污染特征研究还鲜有报道。研究选取晋城市3个典型县(区)的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及相关性分析,探究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及来源,解析黑臭水体污染成因。结果表明:A、B、C县(区)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分别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及内源污染;基于荧光光谱分析发现,3种不同类型污染源的黑臭水体中DOM主要由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280/335,275/345,255/345)、低激发类酪氨酸类(220/310)及类色氨酸(225/340,245/380,225/340)组成;不同污染类型常规指标(DO、TN、NH_(3)-N)与荧光指数(FI、BIX、HIX)呈现良好相关性,其中,生活源DO与HIX呈现正相关,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994(p<0.01),内源污源TN与FI总体呈现负相关,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954(p<0.05),畜禽养殖源NH3-N与BIX呈现负相关,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998(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污染因子 光谱研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特征分析及识别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宝东 王彪 +4 位作者 吴艳兰 孟玉 徐升 钱贞兵 秦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7-1268,共12页
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准确识别农村黑臭水体是治理的重要前提。目前多采用建立光谱反射率阈值等方法来确定农村黑臭水体,但大量农村黑臭水体表面被浮萍覆盖,面临着范围广、识别难、任务重等难点问题。针对安徽省... 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准确识别农村黑臭水体是治理的重要前提。目前多采用建立光谱反射率阈值等方法来确定农村黑臭水体,但大量农村黑臭水体表面被浮萍覆盖,面临着范围广、识别难、任务重等难点问题。针对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自2023年1-10月对省内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淮南市、铜陵市、亳州市、宣城市、蚌埠市、滁州市和宿州市共10个市黑臭水体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整理18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301个实地采样水体,其中水质检测180个。通过遥感分析、实地调查、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探讨农村黑臭水体的水质、表征和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农村黑臭水体特征有大量浮萍覆盖、溶解氧浓度低、季节性黑臭,以及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周边。2)农村黑臭水体氨氮浓度、透明度受环境影响难以准确反映水体情况,溶解氧浓度低为浮萍型黑臭水体的明显特征。浮萍覆盖率对溶解氧浓度影响极大,其次是温度和水体流通性,3个因素均为负相关。3)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水体在4-8月水面浮萍覆盖率超过80.5%时,预测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阈值。将结果在安徽省3个地区共54个验证点进行水质验证,水质验证的总体准确率为81.5%。该研究可以通过遥感识别水体的表面特征,并结合周边环境来反映其水质情况,从而辅助识别黑臭水体,对于农村黑臭水体识别和监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农村黑臭水体 遥感特征 水质调查 环境因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江苏红茶香气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双明 艾仄宜 +2 位作者 穆兵 代祥 杨亦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71,共12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江苏主要产区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与不同产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方法]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江苏主要产区的代表性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电子...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江苏主要产区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与不同产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方法]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江苏主要产区的代表性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萜烯类、芳香环类物质是江苏红茶香气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宜兴产区红茶的醇类、酮类、醛类、硫化物、萜烯类含量显著高于句容和金坛产区。HS-SPME-GC-MS分析表明醇类物质是所有江苏红茶中比例最高的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62.06%~75.66%;以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大于1.00为标准,共筛选出12种关键呈香物质,其中芳樟醇、香叶醇、柠檬醛、反式-β-紫罗兰酮、癸醛、二甲基硫醚是江苏红茶中最关键的呈香物质(ROAV>10.00)。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不同产区的红茶香气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变量权重(VIP)值大于1.00为标准筛选出7种差异成分,其中果香型的2-甲基丁醛、苯乙醛与木质香型的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类)是区分金坛产区与宜兴、句容产区的关键香气成分,花香型的顺式茉莉酮是区分句容产区与金坛、宜兴产区的关键香气成分,这些物质是造成产区间香气差异的关键因素。推测香叶醇与芳樟醇约为1∶1的含量比是江苏红茶区别于其他名优红茶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本研究通过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明确了江苏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探明了不同产区的江苏红茶的差异香气组分,该结果为丰富我国红茶香气理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SPME-GC-MS 电子鼻(E-nose) 江苏红茶 香气特征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发酵工艺滇红工夫挥发性成分及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燕 刘志薇 +5 位作者 严慧婷 陆建伟 何亚梅 高峻 白冰 陆丽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9-167,共9页
以云南大叶种夏茶一芽二叶、三叶鲜叶为原料制作滇红工夫,通过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5种不同变温发酵工艺的滇... 以云南大叶种夏茶一芽二叶、三叶鲜叶为原料制作滇红工夫,通过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5种不同变温发酵工艺的滇红工夫茶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选变温发酵参数。感官结果表明,35℃/3 h+25℃/3 h加工制得的茶样在5种茶样中香气最鲜甜并带花香,评分最高。GC-MS检测结果表明,5种茶样中共鉴定出16类747种挥发性代谢物,香气挥发物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35℃/3 h+25℃/3 h(286.97μg/g)、35℃/5 h+25℃/1 h(261.14μg/g)、35℃/2 h+25℃/4 h(253.62μg/g)、35℃/1 h+25℃/5 h(238.79μg/g)和35℃/4 h+25℃/2 h(214.44μg/g);OAV结果表明,5种茶样共筛选出152种关键呈香化合物(OAV>1),35℃/3 h+25℃/3 h加工制得的茶样甜香花香更馥郁可能是与重要贡献化合物β-紫罗兰酮、芳樟醇、香叶醇赋予茶叶的香气特征有关。另(1S)-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α-蒎烯、胡椒醛、1,3,3-三甲基-二环[2.2.1]庚-2-酮、甲苯、β-苯乙酸乙酯是35℃/3 h+25℃/3 h区别于其他变温发酵工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综上所述,由变温发酵35℃/3 h+25℃/3 h加工制成的滇红工夫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较丰富,研究结果可为滇红工夫加工工艺的创新及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温发酵工艺 滇红工夫 气味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