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ection Mechanisms of Attraction Networks:A Trajectory Data Mining Approach Leveraging Geotagged Data
1
作者 JIANG Hongqiang WEI Ye +1 位作者 MEI Lin WANG Zhaob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533-547,共15页
Urban tourism is considered a complex system,and multiscale explo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of attraction networks has become a topical issue in urban tourism,so exploring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Urban tourism is considered a complex system,and multiscale explo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of attraction networks has become a topical issue in urban tourism,so exploring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ection mechanisms of attraction network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s between attractions and even the future destination planning.This paper uses geotagging data to compare the links between attractions in Beijing,China during four different periods:the pre-Olympic period(2004–2007),the Olympic Games and subsequent‘heat period’(2008–2013),the post-Olympic period(2014–2019),and the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pandemic period(2020–2021).The aim 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patterns of attraction networks at different scales in Beijing and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destin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meso-,and microscales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attraction networks hav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s that can explain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urism networks.The macroscale attraction network degree Matthew effect is significant in the four different periods and exhibits a morphological monocentric structure,suggesting that new entra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attractions that already have high value.The mesoscale links att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purpose of tourists,and the results of the community segmentation of the attraction networks in the four different periods suggest that the functional polycentric structure describes their clustering effect,and the weak links between clusters result from attractions bound by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distance,and the functional polycentric structure with a generally more efficient network of clusters.The pattern structure at the microscale reveals the 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on pattern,and the attraction network structure in the four different periods has a very similar importance profile structure suggesting that the attraction network has the same construction rule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which aids in understanding the attraction network pattern at both macro and micro scales.Important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raction network travel mobility polycentric structure network motif connectivity mechan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DMO) destination planning Beijing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tial Effect of Gender & Snapchat Filter Types on Attraction Perception
2
作者 Zuoming Wang 《Social Networking》 2024年第4期66-79,共14页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how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of the person on Snapchat and Snapchat filter types (no filter vs. pretty filter vs. frown filter vs. dog filter vs. sponsored filter) infl...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how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of the person on Snapchat and Snapchat filter types (no filter vs. pretty filter vs. frown filter vs. dog filter vs. sponsored filter) influence social and physical attraction perception of a person. An experiment manipulating both factors was conducted (N = 226). Results showed female on Snapchat was 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both social and physical attraction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Th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napchat filter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cial attraction, but not on physical attraction. Moreo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gender of the person on Snapchat and the types of Snapchat filter used on the social attraction r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pchat Filter Style att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Explained and Modelled Mathematically Using Classical Physics—A Detailed Mechanism Based on Particle Wave Functions
3
作者 Declan Trail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4期1050-1062,共13页
The phenomenon of electrical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between charged particles is well known, and described mathematically by Coulomb’s Law, yet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explanation for why this occurs. There has... The phenomenon of electrical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between charged particles is well known, and described mathematically by Coulomb’s Law, yet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explanation for why this occurs. There has been no mechanistic explanation that reveals what causes the charged particles to accelerate, either towards or away from each other.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phenomena of electrical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based on my previous work that determined the exact wave-function solutions for both the Electron and the Positro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s are caused by wa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wave functions that result in Electromagnetic reflections of parts of the particle’s wave functions, causing a change in their momen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TATIC Electron POSITRON COULOMB Force attraction REPULSION Wave Function Electric Magnetic Radiation Pressure Shell THEOREM 3D Computer Model Quant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chanics of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a Speculative Conceptual Analysis
4
作者 Francois Zinserling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11期3873-3888,共16页
The mechanics of Coulomb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between charged particles are not currently understood but can be explained using a photon-pair aether. A spin-2 photon pair with no net E or B fields can freely penet... The mechanics of Coulomb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between charged particles are not currently understood but can be explained using a photon-pair aether. A spin-2 photon pair with no net E or B fields can freely penetrate deep into matter. It may collide with a charged particle and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into a spin-0 photon pair. This outflow of spin-0 photon pairs forms a homogeneous (+E) or (−E) electrostatic field around the particle, depending on its charge. Charged particles in the vicinity of each other experience an asymmetry in the incoming field, from which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arises. Repulsion or attraction is understood as the transfer of momentum from photons to particles, which results in the appearance of a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lomb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Primordial and Electrostatic Photon Pairs Electric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补水方式下鱼道进口诱鱼效果分析
5
作者 谭均军 王德辰 +7 位作者 王渊洋 孙钧键 成必新 朱冬舟 严鑫 柯森繁 李新宇 石小涛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5-565,I0010,共12页
设计合理的鱼道进口补水角度及补水流量,营造适宜目标鱼类的水流条件是提高鱼道进口诱鱼效果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为实验对象,在2021-2023年开展不同补水方式(补水角度、补水流量)下黑水河松新鱼... 设计合理的鱼道进口补水角度及补水流量,营造适宜目标鱼类的水流条件是提高鱼道进口诱鱼效果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为实验对象,在2021-2023年开展不同补水方式(补水角度、补水流量)下黑水河松新鱼道进口诱鱼效果评估。结果表明:(1)在所有运行工况下,平行补水时鱼道进口平均吸引效率为26.47%,鱼道进口效率达58.89%;垂直补水时,鱼道吸引效率和进口效率分别为13.11%和56.25%;平行补水的诱鱼效果要略优于垂直补水的效果。(2)两种补水方式下58.50%的实验鱼在夜间到达鱼道进口,高于白天鱼道进口诱鱼效果。(3)为识别影响鱼类吸引时间和鱼道进口效率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多因素(昼夜节律、竖缝式鱼道流量、补水流量、实验鱼全长、水温、补水角度)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补水流量、补水角度和昼夜节律是影响鱼道进口鱼类吸引时间的主要因素。(4)结合短须裂腹鱼上溯时流量情况,当竖缝式鱼道进水口流量范围为0.16~0.58 m^(3)/s、补水通道进水口流量为0.94~2.42 m^(3)/s时鱼道进口诱鱼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引水式水电站过鱼设施的修建以及补水设施设置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进口 补水方式 诱鱼效果 吸引效率 黑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类虚拟同步发电机和柔性负荷的直流微电网大信号稳定控制方法
6
作者 王慧 赵书强 +3 位作者 陈旭博 孟建辉 田艳军 高本锋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6,共12页
直流微电网稳态工作点切换、负荷变化较大时经常会出现暂态失稳现象,属于比较典型的“大信号失稳”工况,传统基于小信号的解决方法难以应对。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类虚拟同步发电机(AVSG)控制参数和柔性负荷灵活调节的稳定控制方法。... 直流微电网稳态工作点切换、负荷变化较大时经常会出现暂态失稳现象,属于比较典型的“大信号失稳”工况,传统基于小信号的解决方法难以应对。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类虚拟同步发电机(AVSG)控制参数和柔性负荷灵活调节的稳定控制方法。首先建立直流微电网的Takagi-Sugeno(TS)模糊模型。然后,借助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工具构建Lyapunov函数以估计目标稳态点的吸引域。若目标稳态点的最大估计吸引域(LEDA)包含初始稳态点,则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否则存在失稳的风险。此时,利用灵活可调的虚拟阻尼、虚拟惯量和柔性负荷等资源,让目标稳态点的LEDA直接或者间接包含初始稳态点,从而消除振荡失稳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吸引域理论改进虚拟阻尼和虚拟惯量等控制参数以及工作点运行轨迹,是一种实用且有效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方法。最后,通过硬件在环仿真(HIL)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大信号稳定 吸引域估计 类虚拟同步发电机 柔性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凭主义视角下如何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基于对日本问题与策略的分析
7
作者 祝怀新 马欣舒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0,共8页
文凭主义源自优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遵循以文凭为标准认证个人能力、分配社会资源的运行逻辑。近代日本形成了文凭社会,使日本高职教育长期面临认同危机。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日本高职教育文凭危机升级,进一步降低高职教育吸引力。为打... 文凭主义源自优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遵循以文凭为标准认证个人能力、分配社会资源的运行逻辑。近代日本形成了文凭社会,使日本高职教育长期面临认同危机。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日本高职教育文凭危机升级,进一步降低高职教育吸引力。为打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文凭主义桎梏,日本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建设高职学位体系,提供专业能力认证;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教育优势;迎合社会前沿需求,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借鉴日本的经验,可以从减轻文凭额外价值、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三个方面应对文凭主义危机,探索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凭主义 优绩主义 高等职业教育 吸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老龄居民出行可达性分析——从居住区到公共空间
8
作者 杜春兰 李阳 李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中国,尤其是重庆市老龄化严重,为了提升公共空间公平性并缓解供需矛盾,需要为老年人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然而,已有研究忽略了公共空间吸引力、山地城市交通状况,以及劣势居住区中潜在可开发的公共空间对出行可达性的影响。为了分析山... 中国,尤其是重庆市老龄化严重,为了提升公共空间公平性并缓解供需矛盾,需要为老年人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然而,已有研究忽略了公共空间吸引力、山地城市交通状况,以及劣势居住区中潜在可开发的公共空间对出行可达性的影响。为了分析山地城市老龄居民出行可达性问题,重新解读并构建引力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挖掘出行可达性影响因子。渝中区存在公共空间不可达和出行可达性较低的问题,并呈现“中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权衡关系,出行可达性受到交通可步行性不足、缺少潜在可开发的公共空间和开发资金,以及公共空间景观吸引力较低问题的共同影响。提出劣势居住区潜在公共空间开发策略和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以期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可达性 公共空间 景观吸引力 劣势居住区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鱼类诱驱理论及其在过鱼设施中的应用
9
作者 谭均军 孙钧键 石小涛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7,共20页
过鱼设施作为恢复鱼类洄游通道的重要生态补偿措施,已广泛应用于水生态保护,然而其过鱼效果尚未达到预期。诱驱鱼技术是提升过鱼设施过鱼效果的关键手段之一。结合近十年的室内与野外实验研究,文章系统阐述了水流、声、光、电、气泡幕... 过鱼设施作为恢复鱼类洄游通道的重要生态补偿措施,已广泛应用于水生态保护,然而其过鱼效果尚未达到预期。诱驱鱼技术是提升过鱼设施过鱼效果的关键手段之一。结合近十年的室内与野外实验研究,文章系统阐述了水流、声、光、电、气泡幕及生物因子等对鱼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诱驱理论,总结了诱驱鱼技术在过鱼设施中的应用优势与不足,得出结论:(1)鱼类对诱驱鱼因素的行为响应研究逐渐深入,由二维平面发展到三维空间(如由流速到流场、由声强到声场等);(2)诱驱鱼因素对不同鱼类的诱驱效果呈现种属共性和特异性,且不同大小鱼类对诱驱鱼因素也存在行为响应差异;(3)诱驱鱼技术研究对象逐渐由海洋鱼类转向淡水经济鱼类和保护鱼种,研究方法趋向于考虑多因子交互作用对鱼类行为的影响;(4)诱驱鱼技术的效果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包括物种差异、工程布置适应性、运行管理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解析多因子交互作用下的鱼类行为响应机制,优化适应不同过鱼设施运行条件的诱驱鱼设计,推动水生态保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开发 鱼类行为 过鱼设施 诱驱鱼技术 渔业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型景区游憩景点老年游客可达性评价研究——以中山陵景区为例
10
作者 孙新旺 刘灿灿 +1 位作者 程南洋 申世广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城市型景区是老年人易到达的场所,适老化改造是其服务提升的重要内容。基于老年游客行为特征,考虑主客观影响因素,构建了由路网物理可达性与感知可达性2个维度相结合的景区游憩景点老年游客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句... 城市型景区是老年人易到达的场所,适老化改造是其服务提升的重要内容。基于老年游客行为特征,考虑主客观影响因素,构建了由路网物理可达性与感知可达性2个维度相结合的景区游憩景点老年游客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句法分析评价中山陵景区核心片区12处游憩景点老年游客的可达性现状。结果显示:主观感知在景区景点综合评价中对可达性的影响有较大的占比权重;路网物理可达性较好的景点占比60%,感知可达性较好的景点占比40%,有5个景点的可达性各项指标均较好;超半数的景点存在“有路”但“感知弱”的问题,说明路网条件虽好,但软环境存在不足。从道路人行系统完善、标识和指示系统的适老化提升,以及科学设置休憩设施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老年游客景点可达性 城市型景区 感知可达性 空间句法 网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1—2022年广西面板数据分析
11
作者 邓爱民 董金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全面和准确掌握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2001—2022年的广西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全面和准确掌握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2001—2022年的广西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广西A级旅游景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其空间形态发生了“由差异—无明显差异”变化、方向分布均为“东北—西南”趋势和空间分布方向性在逐渐减弱的特征;空间密度上呈现出散点向线状和带状演变的特征,构成了三地两带一中心旅游新格局的主要轮廓;资源本底、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和社会环境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能力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和上升趋势;自然旅游资源、植被指数、三产比重和常住人口影响能力呈现出动态变化和上升趋势;人文旅游资源和GDP影响能力也具有动态变化,但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形起伏、河流水系、通车里程和城市园林绿化影响能力相对稳定,但前两者表现出略有上升的趋势。结果可为明晰广西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也为当下广西文化旅游产业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A级旅游景区 时空分布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含外部摩擦力的碰撞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朱喜锋 郑冬 +1 位作者 付文斌 马硕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研究一类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受到外部摩擦力和双侧非线性约束的影响。通过使用四阶变步长龙格库塔数值算法,分析该系统在p/1周期下的动力学特性和相互转迁规律。揭示系统在p/1周期运动中的频率迟滞特性和共存吸引子的范围... 研究一类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受到外部摩擦力和双侧非线性约束的影响。通过使用四阶变步长龙格库塔数值算法,分析该系统在p/1周期下的动力学特性和相互转迁规律。揭示系统在p/1周期运动中的频率迟滞特性和共存吸引子的范围,并使用胞映射法研究多态共存区内不同吸引子和吸引域的分布情况以及转迁规律。最后研究阻尼系数变化对系统多态共存区的影响,发现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系统周期共存区的运动特性状态由复杂状态逐渐演化为单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颤振 非线性约束 分岔 共存吸引子 吸引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引鸟设计方法研究
13
作者 张宝平 李西乔 《城市建筑》 2025年第2期85-88,共4页
城市公园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其中,鸟类在城市公园生态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城市公园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鸟体验。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植物景观设计来吸引和保护城市公园中的鸟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 城市公园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其中,鸟类在城市公园生态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城市公园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鸟体验。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植物景观设计来吸引和保护城市公园中的鸟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从鸟类对园林景观的重要性视角出发,从鸟类与植物的联系、优秀案例分析、引鸟区域选址、植物景观、食物来源入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吸引和保护鸟类在城市公园中栖息的具体方法,从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给予市民亲近自然的机会,形成人与鸟类友好发展的城市植物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鸟 城市公园 植物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环境治理影响绿色投资者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基于投资者决策视角
14
作者 肖建忠 李卫伟 温阳 《资源与产业》 2025年第1期77-91,共15页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绿色投资市场的逐步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绿色投资者涌现,“漂绿”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探究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如何吸引绿色投资者,从投资者决策视角剖析绿色投资者是否真的“绿色”,以2008—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上...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绿色投资市场的逐步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绿色投资者涌现,“漂绿”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探究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如何吸引绿色投资者,从投资者决策视角剖析绿色投资者是否真的“绿色”,以2008—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对绿色投资者的影响,并选取未预期盈余和超额预期收益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运用二分类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分析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与绿色投资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践行环境治理的企业更可能存在绿色投资者参与,表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行为能够吸引绿色投资者的加入。类别变量中介效应模型表明,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主要通过短期交易收益发挥吸引效应,而非长期治理价值机制,绿色投资者多出于投机行为,以追求企业环境治理的短期收益为主要投资目的。2)污染性行业、非国有企业均能够通过环境治理投入产生的短期效益显著吸引绿色投资者,表明绿色投资者在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污染性行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环境治理投入行为更为敏感。3)绿色投资者的参与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且这种市场势力的增强效应对于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更为明显,表明绿色投资者对于短期收益的决策偏好会强化较高市场份额企业的垄断势力,阻碍行业整体绿色发展进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绿色投资者应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地方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应避免“择优战略”,支持中小型企业环境治理,推动企业在清洁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共赢。研究对揭示绿色投资者存在的“漂绿”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合理引导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投资者 企业环境治理 短期收益 吸引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15
作者 刘镇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不仅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还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当前,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深陷资金、人才、建设、保护等困境。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在分析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不仅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还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当前,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深陷资金、人才、建设、保护等困境。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在分析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做好整体规划、注重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乃至乡村全面振兴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 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深度挖掘的5A级旅游景区空间意象研究
16
作者 周辉 《园林》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数据的获取渠道。以5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官方平台的名录及属性数据和ChatGPT深度合成的文本数据挖掘隐性知识,采用描述性及推断性数理统计方法识别旅游景区关键空间意象要素,分析先天条...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数据的获取渠道。以5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官方平台的名录及属性数据和ChatGPT深度合成的文本数据挖掘隐性知识,采用描述性及推断性数理统计方法识别旅游景区关键空间意象要素,分析先天条件及后天干预与空间意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标志物是游客印象中区别不同景区的主要依据,也是个体景区获得较高游客意象评价的关键;(2)标志物、区域和道路构成5A级景区整体空间意象的基础和主体;(3)后天设计对意象的影响至关重要,标志物打造和区域划分是后天设计环节中的重点。旨在可促进景区规划设计提升及高质量发展,推动精细化形象宣传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空间意象 提示词设计 人工智能 数理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引资产权的属性、结构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左冰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9,共16页
文章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关于财产属性的公/私二元分野,基于吸引资产的集合性、协同性和价值弱可分割性的特征,论证了吸引资产的“俱乐部”产品性质,阐明了吸引资产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共有产权属性。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在区分吸... 文章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关于财产属性的公/私二元分野,基于吸引资产的集合性、协同性和价值弱可分割性的特征,论证了吸引资产的“俱乐部”产品性质,阐明了吸引资产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共有产权属性。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在区分吸引资产系统和吸引资产单元的基础上,刻画出公权性与私权性吸引资产的结构性嵌套关系,并提出了管理跨边界、跨尺度吸引资产系统的原则性方法。文章建议基于中央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三权分置”精神,构建“吸引资产权(集体地权)+(成员)不动产股权+(个体)不动产经营收益”的权利结构体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这一方案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本质,妥善平衡公私关系,实现维护人民福祉与保障财产权利的有效结合,亦可为国家在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商业和经济领域创造出新的资本形式。文章丰富了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提供了对土地以及地上物的价值的新认识和对其权益属性的新理解,为基于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创新吸引资产权的实践形式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资产权 用益物权 俱乐部产品 集体土地所有制 嵌套产权 三权分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汉英双语介绍性文本为例
18
作者 王筱 郭祉祯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51-54,共4页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经济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红色旅游文化备受关注,红色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目的论视角,从目的论三大原则出发,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经济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红色旅游文化备受关注,红色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目的论视角,从目的论三大原则出发,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汉英双语介绍性文本为语料,探究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以期提高红色旅游文本外宣翻译质量,推进中国特色红色旅游文化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助力国家形象的重塑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红色旅游景点英译 国家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引诱剂对携带松材线虫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俊伟 吴晖 +3 位作者 张海宁 吴健 陈慧华 谢峥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研究不同引诱剂对携带致病量松材线虫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选取5种松墨天牛引诱剂APF-Ⅰ(A)、水光(B)、F2(C)、中捷四方(D)和F8(E)进行诱捕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松林中松材线虫病致死松木数量多,导致松林中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升高;松... 为研究不同引诱剂对携带致病量松材线虫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选取5种松墨天牛引诱剂APF-Ⅰ(A)、水光(B)、F2(C)、中捷四方(D)和F8(E)进行诱捕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松林中松材线虫病致死松木数量多,导致松林中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升高;松林中携带致病量松材线虫松墨天牛的密度与林中病死木数量呈正相关;在诱捕携带致病量松材线虫松墨天牛方面,引诱剂A在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高的松林诱捕效果好,引诱剂B、D在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低的松林效果好。在松材线虫病防控实践中,松材线虫病疫情严重的松林建议选用引诱剂A;在初发疫情的松林中,建议使用引诱剂B、D。针对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不同的松林精准挑选引诱剂,可高效降低松林内携带致病量松材线虫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对抑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与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诱剂 松材线虫 松墨天牛 诱捕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ourism Attraction Factors of Scenic Areas
20
作者 张科静 高阔 黄朝阳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4期25-29,共5页
Modeling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were conducted from 6 aspects,i.e.quality and scale of tourism resources,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policy environment,... Modeling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were conducted from 6 aspects,i.e.quality and scale of tourism resources,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policy environment,accessibility,income level of tourist source areas as well as distance between tourist source area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SCENIC area TOURIST source area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RESOUR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