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ce yield, nitrogen utilization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s influenced by modified rice cultivation at varying nitrogen rates 被引量:2
1
作者 Limei Zhao Lianghuan Wu +1 位作者 Cunjun Dong Yongshan L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6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modified rice cultivation systems on: grain yield, N uptak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rice soil and N use efficiency (ANUE, agronomic N use eff...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6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modified rice cultivation systems on: grain yield, N uptak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rice soil and N use efficiency (ANUE, agronomic N use efficiency;and PFP,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pplied N). The trials compared rice production using modified methods of irrigation, planting, weeding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with traditional flooding (T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rates (0, 80, 160, 240 kg ha-1) and of N rates interacting with cultivation methods were also evaluated. Grain yields ranged from 5.6 to 6.9 t ha-1 with SRI, and from 4.0 to 6.1 t ha-1 under TF management. On average, grain yields under SRI were 24% higher than that with T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SRI compared with TF and the average total amount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during the rice growth stage under SRI was 22% higher than TF. With increases in application rate, N uptake by rice increased, and the ratio of N in the seed to total N in the plant decreased. Furthermor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ANUE was achieved at a relatively low N fertilizer rate (80 kg ha-1 N) with SRI.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SRI increased rice yield and N uptake and improve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from rice soil compared with TF. Moreo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We conclude that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o adjust the amount of N application under SRI, such as reducing the amount of N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effects of N fertilizer on rice yield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SRI may be worth further study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VOLATILIZATION N Use Efficiency PADDY Soil RICE yield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2
作者 江晗 王磊 +3 位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王洛斌 徐鹏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素对苜蓿芽苗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裴宝路 刘伟 +3 位作者 谢龙 蔡梓轩 李宁 魏学军 《蔬菜》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为筛选适宜苜蓿芽苗菜生长的氮素种类,采用3种形态氮素(硝酸钾、尿素、蛋氨酸)对苜蓿芽苗进行根施处理,以处理后苜蓿芽苗菜的生长指标(产量和含水率)和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类黄酮、总酚、硝态氮和光合色素)为评价... 为筛选适宜苜蓿芽苗菜生长的氮素种类,采用3种形态氮素(硝酸钾、尿素、蛋氨酸)对苜蓿芽苗进行根施处理,以处理后苜蓿芽苗菜的生长指标(产量和含水率)和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类黄酮、总酚、硝态氮和光合色素)为评价依据,探究不同形态氮素对苜蓿芽苗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不同形态氮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苜蓿芽苗的产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态氮含量,且硝态氮含量在食用安全范围内,其中,喷施蛋氨酸处理的苜蓿芽苗菜产量(70.80 g/盘)、可溶性蛋白含量(38.86 mg/g)和可溶性糖含量(2.47 mg/g)提升最显著,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2.20%、7.43%和126.13%,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分别显著提高了33.98%和89.00%。应用蛋氨酸对苜蓿芽苗进行根施处理,可对苜蓿芽苗菜生产起到“提质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芽苗菜 硝态氮 氨态氮 氨基酸态氮 生长 产量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剂量下新型生物抑制剂环戊酮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研究
4
作者 李景元 王帅 +8 位作者 李洁 王文宇 王炜 李雅群 刘凯 张坤 李东伟 连瑞源 李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调节能力、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增产效果在探究CCO作用机制及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综合评估CCO实际应用中的最优剂量。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1)单施尿素处理(Urea);2)添加施氮量的0.5%CCO处理(CCO1);3)添加施氮量的1%CCO处理(CCO_(2));4)添加施氮量的2%CCO处理(CCO_(3));5)添加施氮量的5%CCO处理(CCO_(4))。结果表明,CCO_(2)处理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效果更优。相较于Urea组,NH_(3)、N_(2)O减排率分别达32.5%、21.9%;土壤CH4累积吸收量提高5.59倍。结合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来看,此剂量处理下更能对温室效应产生显著影响(P<0.05);从植株性状、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CCO_(2)处理下更能调节土壤氮素平衡,优化作物氮素利用,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使得增收增产约20%,经济效益更佳。CCO作为新型抑制剂,作用效果良好且多样,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CCO时,应选用1%施氮量的CCO剂量进行配施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抑制剂 环戊酮 氨挥发 氧化亚氮 甲烷 温室效应 植株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rigation water salinity and N fertilization:Effects on ammonia oxidizer abundance, enzyme activity and cotton growth in a drip irrigated cotton field 被引量:5
5
作者 MIN Wei GUO Hui-juan +4 位作者 ZHANG Wen ZHOU Guang-wei MA Li-juan YE Jun HOU Zhen-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121-1131,共11页
Use of saline water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alleviating water scarc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field experiment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Use of saline water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alleviating water scarc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field experiment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water salinity and N fertilization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related to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 3×2 factorial design was used with three levels of irrigation water salinity(0.35, 4.61 and 8.04 d S m-1) and two N rates(0 and 360 kg N ha^(-1)).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rrigation water salinity and N fertiliza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many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water content, salinity, p H, NH_4-N concentration, and NO_3-N concentration. The abundance(i.e., gene copy number)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 in all treatments. Irrigation water salinit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AOA or AOB in unfertilized plots. However, saline irrigation water(i.e., the 4.61 and 8.04 d S m-1 treatments) reduced AOA abundance, AOB abundance and potential nitrification rate in N fertilized plots. Regardless of N application rate, saline irrigation water increased urease activity but reduced the activities of both nitrate reductase and nitrite reductase. Irrigation with saline irrigation water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tton biomass, N uptake and yield. Nitrogen application exacerbat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saline wat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rackish water and saline water irrig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both the abundance of ammonia oxidizers and potential nitrification rates. The AOA may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AOB in nitrification in desert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ne water nitrogen fertilizer 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enzyme activity cotton y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6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一次性基施 氨挥发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tive effects of anaerobically-digested and conventional liquid swine manure, and N fertilizer on crop yiel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7
作者 Reynald L. Lemke Sukhdev S. Malhi +1 位作者 Fernando Selles Mark Stumbor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年第6期799-805,共7页
Anaerobic diges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hat could provide an option for managing animal waste with reduc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three-year (2006-2008)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Star City, Saskatc... Anaerobic diges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hat could provide an option for managing animal waste with reduc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three-year (2006-2008)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Star City, Saskatchewan, Canada,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land-applied anaerobically digested swine manure (ADSM), conventionally treated swine manure (CTSM) and N fertilizer on grain yield of barley, applied N use efficiency (ANUE, kg·grain·kg-1 of applied N·ha-1), ammonia (NH3) volatilization and nitrous oxide (N2O) emissions. Treatments included spring and autumn applications of CTSM and ADSM at a 1x rate (10,000 and 7150 L·ha-1, respectively) applied every year, a 3x rate (30,000 and 21,450 L·ha-1, respectively) applied o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plus a treatment receiving commercial fertilizer (UAN at 60 kg·N·ha-1·yr-1) and a zero-N contro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grain yield response of barley to applied N in all three years. The ANUE of ADSM or CTSM applied once at the 3x rate were lower than annual applications at the 1x rate (grain yield by 595 kg·ha-1 and NFUE by 6 kg·grain·kg-1 of applied N·ha-1). On average,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ADSM was similar to CTSM. The APNU of N fertilizer was greater than the 3x rate but lower than the 1x rate of ADSM or CTSM. Ammonia loss from ADSM was similar to CTSM, except for much higher loss of NH3-N from CTSM at the 3x rate applied in the autumn (8100 g·N·ha-1) compared to the other treatments (1100 - 2600 g·N·ha-1). The percentage of applied N lost as N2O gas was generally higher for treatments receiving CTSM (4.0%) compared to ADSM (1.4%).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DSM is equal or slightly better than CTSM in terms of agronomic performance, but has lower environmental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aerobic DIGESTION BARLEY yield Nitrogen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Nitrous Oxide Swine MAN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农田NH_(3)和N_(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娇 庞桂斌 +5 位作者 余静 张海峰 张立志 王昕 董文旭 徐征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3-1292,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山东省长清灌溉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2种测墒补灌水平:80%~90%田间持水量(θ_(f))(I_(1))、70%~80%θ_(f)(I_(2));3个施氮量:常规施氮240 kg... 为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山东省长清灌溉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2种测墒补灌水平:80%~90%田间持水量(θ_(f))(I_(1))、70%~80%θ_(f)(I_(2));3个施氮量:常规施氮240 kg·hm^(-2)(N_(1))、减氮12.5%(N_(2))和减氮25%(N_(3)),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或灌溉后2~4 d内均会出现氨挥发速率和氧化亚氮排放峰,追肥期的氨挥发速率明显高于基肥期。I_(2)N_(2)处理在追肥期的氨挥发平均速率较其他处理降低10.1%~51.6%,在全生育期内氧化亚氮平均排放速率较其他处理降低了15.4%~52.2%。氨挥发速率与表层土壤pH值、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氧化亚氮排放速率与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0.83~1.42 kg·hm^(-2),氧化亚氮排放累积量为0.11~0.33 kg·hm^(-2),适量减少灌水量和施氮量可以有效减少氨挥发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其中,I_(1)N_(3)、I_(2)N_(2)处理氨挥发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I_(2)N_(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为5615.6 kg·hm^(-2)。I_(2)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I_(1)处理,最大增幅达到45.2%,与N_(1)、N_(3)处理相比,N_(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大增幅分别达到15.2%、31.8%。综上,以70%~80%θ_(f)测墒补灌且施氮量为210 kg·hm^(-2)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并降低农田氮素气态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互作 氨挥发 氧化亚氮排放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改性生物炭对稻田氮素损失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衣本骥 刘畅 +4 位作者 韩宏伟 张丰 陈涛涛 孟军 迟道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22-5133,共12页
为进一步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炭增效、节肥和减排潜力,以无生物炭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生物炭(B)、酸化生物炭(B_(pH))、氮负载生物炭(B_(NH_(4)))、铁改性生物炭(B_(Fe))和钙改性生物炭(B_(Ca))6个处理,通过2a试验,对生物炭阳离子... 为进一步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炭增效、节肥和减排潜力,以无生物炭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生物炭(B)、酸化生物炭(B_(pH))、氮负载生物炭(B_(NH_(4)))、铁改性生物炭(B_(Fe))和钙改性生物炭(B_(Ca))6个处理,通过2a试验,对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EC)、含氧官能团以及其处理下水稻产量、氮素提取、氨挥发、氮素淋失和土壤氮残余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B相比,B_(pH)、B_(NH_(4))和B_(Fe)分别显著提升生物炭CEC(53.9%、29.6%和28.2%),且4种改性处理均可显著提升生物炭-COOH、-OH、C=O、O-H等含氧官能团浓度,增强生物炭吸氮能力.全生育期累积氨挥发在9.1~19.9kg/hm^(2)(2021)和8.5~13.7kg/hm^(2)(2022)之间,除B_(NH_(4))降氨效果明显(44.6%)外,其他处理第1年对氨挥发无显著影响;而B_(Ca)、B_(NH_(4))和B_(Fe)在第2a均显著降低氨挥发,较CK分别降低33.5%、37.5%和37.8%.4种改性生物炭连续2a,较CK降低氮素淋失19.0%和35.2%(B_(pH))、15.0%和21.0%(B_(Ca))、11.3%和28.7%(B_(NH_(4)))、12.6%和29.0%(B_(Fe)).B在第1年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但老化1年后增产显著(8.8%);B_(pH)和B_(NH_(4))连续2a分别增产19.7%和12.2%(2021年),11.5%和5.8%(2022年).B_(pH)、B_(Ca)和B_(NH_(4))在2a均显著降低了活性氮排放,降幅为23.4%、21.8%和42.3%(2021年)和23.5%、30.5%和35.5%(2022年).不同生物炭处理第1a土壤矿化氮残余无显著差异;但B_(Ca)、B_(NH_(4))和B_(Fe)第2a增效显著.同时考虑增产、活性氮减排和矿化氮可持续性,B_(NH_(4))综合效果最佳,同CK相比,2021和2022年分别可降低氨挥发42.3%和35.5%,铵态氮淋失10.6%和29.0%,硝态氮淋失14.7%和23.4%,氮素积累提高13.4%和4.3%以及矿化氮残余提高15.0%和17.9%,最终增产19.7%和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改性生物炭 田面水 氨挥发 淋溶 水稻产量 氮素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H3挥发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赵守强 刘源 +4 位作者 刘春成 孙玖明 宋纪斌 李晓彤 李中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为探究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H3挥发及蔬菜产量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进行了2季上海青栽培试验。第1季设置了猪粪(P_(30)、P_(15)、P_(9))分别为30、15、9 t/hm^(2);鸡粪(C_(5)、C_(3))分别为5、3 t/hm^(2);羊粪(S_(... 为探究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H3挥发及蔬菜产量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进行了2季上海青栽培试验。第1季设置了猪粪(P_(30)、P_(15)、P_(9))分别为30、15、9 t/hm^(2);鸡粪(C_(5)、C_(3))分别为5、3 t/hm^(2);羊粪(S_(11)、S_(6))分别为11、6 t/hm^(2);不施肥对照(CK)。在第1季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第2季试验,利用通气法采集NH_(3),粪肥添加处理均为等氮添加,猪粪、鸡粪、羊粪分别为31.9、25.4、31.3 t/hm^(2),设置了黄腐酸(H)、猪粪+黄腐酸(P_(31.9)H)、猪粪(P_(31.9))、鸡粪+黄腐酸(C_(25.4)H)、鸡粪(C_(25.4))、羊粪+黄腐酸(S_(31.3)H)、羊粪(S_(31.3)),不施肥对照(CK),2季试验的处理分别为猪粪30+黄腐酸(P_(30)-H)、猪粪15+猪粪31.9+黄腐酸(P_(15)-P_(31.9)H)、猪粪9+猪粪31.9(P_(9)-P_(31.9))、鸡粪5+鸡粪25.4+黄腐酸(C_(5)-C_(25.4)H)、鸡粪3+鸡粪25.4(C_(3)-C_(25.4)),羊粪11+羊粪31.3+黄腐酸(S_(11)-S_(31.3)H)、羊粪6+羊粪31.3(S_(6)-S_(31.3)),共计7个处理和不施肥对照(CK),监测了不同肥料施加下土壤NH3挥发速率、NH3累积挥发量、蔬菜产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高NH3挥发速率主要集中在施肥后的1~3 d,单施粪肥条件下,NH_(3)累积挥发量表现为P_(9)-P_(31.9)>(C_(3)-C_(25.4)≈S_(6)-S_(31.3)),粪肥配施黄腐酸条件下,NH3累积挥发量表现为C_(5)-C_(25.4)H>S_(11)-S_(31.3)H>P_(15)-P_(31.9)H;在产量方面,羊粪、猪粪的增产效果要优于鸡粪,羊粪配施黄腐酸的增产效果最好,为27.48 t/hm^(2);在环境因子方面,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与土壤NH_(3)挥发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5)。粪肥配施黄腐酸具有降低土壤NH_(3)挥发及增加蔬菜产量的趋势,综合考虑蔬菜产量及NH3累积挥发量,认为羊粪配施黄腐酸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粪肥种类 腐殖酸 氨挥发 产量 猪粪 羊粪 鸡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吕 吴玉红 +4 位作者 秦宇航 郝兴顺 李硕 淡亚彬 崔月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为研究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中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氨挥发的影响,连续两个轮作季(2019—2021年)在陕西汉中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冬闲稻秆不还田+常规施氮处理,即对照处理(CK);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常... 为研究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中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氨挥发的影响,连续两个轮作季(2019—2021年)在陕西汉中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冬闲稻秆不还田+常规施氮处理,即对照处理(CK);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常规施氮处理(GRN_(100));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氮肥减量20%处理(GRN_(80));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氮肥减量30%处理(GRN_(70))。采用通气式氨挥发收集装置监测水稻生育期间氨挥发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各处理可提高“黄华占”籽粒产量,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GRN_(80)、GRN_(70)、GRN_(100),其中GRN_(80)和GRN_(70)处理相较于CK处理的年均增幅分别为7.66%和6.37%。冠层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水稻施肥30 d以后,其中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挥发速率较大。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水稻施肥后16 d内,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0.53 kg·hm^(-2)·d^(-1)和0.58 kg·hm^(-2)·d^(-1)。与CK相比,GRN_(80)处理显著降低水稻全生育期冠层氨挥发累积量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二者分别下降58.73%和57.14%。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较CK处理可显著降低水稻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其值由高到低依次顺序为GRN_(100)、GRN_(70)、GRN_(80)。就水稻全生育期氨挥发累积量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而言,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较CK处理可显著降低2.88%~8.32%和5.26%~13.88%,其中GRN_(80)处理降幅最大。相关分析表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与各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GRN_(80)和GRN_(70)处理冠层氨挥发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紫云英和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20%或30%配施,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是适宜汉中地区兼顾水稻高产和环境友好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水稻轮作 秸秆还田 氮肥减量 水稻产量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量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俊 王小昌 +3 位作者 崔晓路 李澳旗 赵璐 胡田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2,168,共11页
为探究水分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综合影响,通过设置40 mm(W1)和60 mm(W2)两个灌水水平下不施氮肥(N0)、施用氮肥(U)、氮肥+硝化抑制剂(U+DCD)、氮肥+脲酶抑制剂(U+NBPT)、氮肥+双效抑制剂(U+N+D)5种氮肥施用措施,开展... 为探究水分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综合影响,通过设置40 mm(W1)和60 mm(W2)两个灌水水平下不施氮肥(N0)、施用氮肥(U)、氮肥+硝化抑制剂(U+DCD)、氮肥+脲酶抑制剂(U+NBPT)、氮肥+双效抑制剂(U+N+D)5种氮肥施用措施,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施用氮肥处理,氮肥配施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5.92%~13.82%、5.85%~18.07%、11.12%~24.30%、12.35%~41.83%和5.93%~13.80%,其中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效果较优;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和双效抑制剂可以降低夏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前者效果最优。相比于W1,W2水平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处理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54%、15.51%、19.40%、20.31%和27.36%;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11.33%和48.46%。综合考虑夏玉米施肥灌水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植株生长,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得到最优处理为灌水量60 mm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氮肥增效剂 土壤氨挥发 土壤硝态氮残留 夏玉米产量 水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条件下施用固氮蓝细菌对黑土稻田水稻产量、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3
作者 张静如 王慧 +6 位作者 周蓉 靳鹏辉 蔺兴武 赵学强 马晶晶 贾仲君 谢祖彬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8-1205,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0N)、70%施氮量(0.315 g/盆,计105 kg/hm^(2);0.7N)、全量施氮(0.45 g/盆,计150 kg/hm^(2);1N)、70%施氮量配施高温灭活固氮蓝细菌(0.7NDB)、70%施氮量配施新鲜固氮蓝细菌(0.7NB),研究减氮条件下施...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0N)、70%施氮量(0.315 g/盆,计105 kg/hm^(2);0.7N)、全量施氮(0.45 g/盆,计150 kg/hm^(2);1N)、70%施氮量配施高温灭活固氮蓝细菌(0.7NDB)、70%施氮量配施新鲜固氮蓝细菌(0.7NB),研究减氮条件下施用固氮蓝细菌对黑土稻田水稻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7NB处理水稻籽粒重与1N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0.7N处理显著增加23.32%。0.7NB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0.7N处理分别提高了1.2倍和1.78倍,同时比1N处理分别提高了48.00%和35.57%。与0.7N处理相比,0.7NB处理能够降低土壤氨挥发速率和累积氨挥发量,而0.7NDB处理则显著增加了累积氨挥发量。与1N处理相比,0.7NB、0.7NDB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和累积氨挥发量显著降低,总累积氨挥发量分别降低了66.80%和37.36%。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新鲜固氮蓝细菌可以代替30%氮肥,既能维持水稻产量,又能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蓝细菌 水稻产量 产量构成 氨挥发 农学利用率 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氨氧化细菌对旱地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作者 赵宏飞 王晓凌 +3 位作者 曹佳伟 于浩 周里桔 田诗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3-371,共9页
[目的]为探究接种异养氨氧化细菌(HAOB)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干旱易发地区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HAOB菌株S2_8_1为试验菌株,玉米为植物材料,设置接种HAOB菌株不灌溉(DI)、不灌溉对照(DCK)、接种HAOB菌株灌溉... [目的]为探究接种异养氨氧化细菌(HAOB)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干旱易发地区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HAOB菌株S2_8_1为试验菌株,玉米为植物材料,设置接种HAOB菌株不灌溉(DI)、不灌溉对照(DCK)、接种HAOB菌株灌溉(WI)、灌溉对照(WCK)4个处理。[结果]旱地玉米接种HAOB菌株后根际土壤硝化速率和光合速率增强,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及产量提高(p<0.05)。DI和WI 2个处理各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期的产量均显著高于DCK和WCK,特别是在DI处理中。在降雨不足的2022年和降雨充裕的2023年,DI的玉米产量均超过DCK和WCK 2个处理,与DCK的玉米产量相比提高24.98%以上,在2023年,DI的产量甚至与WI相当,超出WCK的产量11.29%以上。HAOB菌株提高水分利用效率,DI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DCK提高4.84%以上,WI相比WCK提高3.06%以上。DI和WI相比,根际土壤硝化速率接近,产量上也很接近,但DI不需要灌溉且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将HAOB菌株应用到旱地农业中提高玉米产量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为旱地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氨氧化细菌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根际土壤硝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耗分析的氨合成压力设计选择
15
作者 李峰 《大氮肥》 CAS 2024年第3期205-208,共4页
基于传统的热催化氨合成工艺,针对不同制氢路线,探究不同合成压力下的能耗水平,设计选择合适的合成压力,控制合成能耗水平最低,助力节能降碳。通过氨合成工艺的流程模拟计算,考察氨合成新鲜气入口压力、合成压力与压缩功耗、循环功耗以... 基于传统的热催化氨合成工艺,针对不同制氢路线,探究不同合成压力下的能耗水平,设计选择合适的合成压力,控制合成能耗水平最低,助力节能降碳。通过氨合成工艺的流程模拟计算,考察氨合成新鲜气入口压力、合成压力与压缩功耗、循环功耗以及总能耗的关系,发现在氨合成新鲜气入口压力一定时,合成压力越高,氨合成圈总能耗随合成压力升高先降低后升高,且在某一压力区间范围内存在最低值。通过合成圈总能耗与合成压力的关系研究,建议针对不同的氨合成新鲜气入口压力选择不同的氨合成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合成 新鲜气压力 合成压力 氨净值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冬季规模化奶牛场氨气防控和产奶量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杜宇 魏勇 +4 位作者 李智星 杨红卫 李宏健 刘友 刘让 《中国乳业》 2024年第12期55-61,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冬季规模化牧场牛舍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及奶牛产奶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最寒冷季节的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及奶牛产奶量的数据,用Prism、Excel、SPSS软件分析其显著性与相...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冬季规模化牧场牛舍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及奶牛产奶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最寒冷季节的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及奶牛产奶量的数据,用Prism、Excel、SPSS软件分析其显著性与相关性。[结果]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的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与氨气浓度值呈正比;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牛舍平均温度为1.32℃、0.13℃、-0.34℃,平均相对湿度为73%、73.84%、70.72%,符合《NY/T 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80%)。对比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每日产奶量与氨气浓度值,发现冬季牛舍氨气浓度值为0.15~5.17 mg/m^(3),符合《NY/T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20 mg/m^(3)),不影响奶牛产奶量。分析按照周为单位的氨气浓度值差异显著性,2023年12月的4周氨气浓度值为0.73~3.09 mg/m^(3),其中第4周与其余3周差异性显著(P<0.05);2024年1月的4周氨气浓度值为1.82~3.14 mg/m^(3),其中第1周与其余3周差异性显著(P<0.05);2024年2月的4周氨气浓度值0.94~1.51 mg/m^(3),第2周=第3周>第1周>第4周,差异性显著(P<0.05)。分析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温度、平均相对湿度与氨气浓度的相关性,发现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该牛场冬季牛舍氨气浓度对产奶量无影响;冬季牛舍温度、平均相对湿度与氨气浓度无显著相关性,说明该牛场牛舍环境舒适、管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氨气 产奶量 温度 平均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供应对富士苹果品质产量和果园氮排放的影响
17
作者 梁洁 张馨予 +5 位作者 于国康 赵先飞 赵紫嫣 刘宇 吕中一 张林森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3期8-17,共10页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灌水施肥利用率低、氮排放污染严重等现状,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富士苹果品质、产量的影响,以及果园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上的差异,为农业合理施加氮肥和用水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于2022年以短...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灌水施肥利用率低、氮排放污染严重等现状,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富士苹果品质、产量的影响,以及果园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上的差异,为农业合理施加氮肥和用水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于2022年以短枝富士苹果树为材料,以灌水和施氮量为变量,设置5个不同灌水处理:(W5)100%~-90%θ_(田)、(W4)90%~-80%θ_(田)、(W3)80%~-70%θ_(田)、(W2)70%~-60%θ_(田)、(W1)60%~-50%θ_(田),施氮量设置5个处理:N1(150 kg/ha)、N2(300 kg/ha)、N3(450 kg/ha)、N4(600 kg/ha)、N5(750 kg/ha),分析不同处理苹果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土壤氮素排放的变化。【结果】不同施肥灌水处理下苹果新梢生长长度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肥后发生了明显的气态氮排放,在施肥后1周内出现挥发速率峰值。氮素添加明显增加了NH_(3)挥发累积量,而灌水量的增加则呈现降低趋势。NH_(3)挥发最大量为W1N5,其整个生育观测收集阶段挥发总量达到了187.07 kg·hm^(-2);N_(2)O排放通量的峰值在施氮后立即出现,会在第3~4 d达到排放速率高峰,氮肥施入量越多,N_(2)O排放损失量越高,施氮量相同的水平下,灌水越少N_(2)O排放越高。W1N5的N_(2)O排放速率达到最高,整个生育观测收集阶段排放总量达到了578.92 g·hm^(-2);不同水氮供应的果实横纵径、单果质量、大果率、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与酸度、产量之间均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氮素利用率与横径、大果率、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水氮利用率与果实品质和产量之间关系密切。最高产量在N3水平获得,N5造成苹果小幅度减产,W4N3处理可以维持苹果产量、提高品质、获得更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建立灌溉量(W)、施氮量(N)与苹果产量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水氮效应方程为:Y=-0.1511N^(2)-1.2403W^(2)-0.0753WN+162.6075N+547.3469W-4.1108×10^(4),理论最高产量对应水氮用量为施氮486.78 kg·hm^(-2),灌水205.87 mm,最高产量54811.49 kg·hm^(-2)。【结论】综合考虑苹果增产、减少气态氮排放、提高水氮利用率的前提和回归方程的拟合情况,推荐灌水水平为(W4)90%~80%θ_(田)、施氮水平为450 kg·hm~2是黄土高原地区苹果最优的处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水氮供应 氨挥发 氧化亚氮释放 产量 水氮效应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缓释化处理对夏玉米田间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3
18
作者 周丽平 杨俐苹 +3 位作者 白由路 卢艳丽 王磊 倪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9-1457,共9页
【目的】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氮肥类型或尿素氮肥缓释处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吸收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氨挥发和氮素利用效率。通过不同缓释处理技术减低氨挥发和氮素降解释放速率来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对于提高... 【目的】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氮肥类型或尿素氮肥缓释处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吸收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氨挥发和氮素利用效率。通过不同缓释处理技术减低氨挥发和氮素降解释放速率来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对于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两年田间原位监测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硝酸钙(CN)、常规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脲甲醛(UF)7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缓释化处理对夏玉米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1)氨挥发主要集中于施肥后一周以内,常规尿素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氨挥发累计总量平均为81.6%,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脲甲醛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氨挥发累计总量的比例介于62.2%~82.2%之间。2)2014年夏玉米田间氨挥发监测期内,常规尿素的氨挥发累计总量为N 14.9 kg/hm^2,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脲甲醛处理与常规尿素相比下降幅度介于21.7%~64.6%。2015年,常规尿素的氨挥发累计总量为N 17.3 kg/hm^2,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脲甲醛处理与常规尿素相比下降幅度介于17.3%~57.2%。3)化肥氮在常规尿素、树脂包膜尿素以及控失尿素处理中的贡献率较高,两年均达60%以上,其中常规尿素中化肥氮的贡献率平均高达76.0%。而化肥氮在脲甲醛中的贡献率较低,平均仅为37.6%。4)与常规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控失尿素以及树脂包膜尿素的产量也有显著增加,两年平均产量增幅为6.3%~18.8%。5)不同氮肥的夏玉米氮肥利用率也有显著差异,其中脲甲醛为最高,平均高达57.9%,其次为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硝酸钙和常规尿素,分别为42.4%、38.3%、38.3%、23.5%和20.8%。【结论】氮肥中的氨挥发主要集中于施肥后一周以内。与常规尿素相比,脲甲醛、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均能明显减少氨挥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脲甲醛和凝胶尿素效果更显著,是高产、高效、低损失的肥料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缓释氮肥 氨挥发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春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谢勇 荣湘民 +3 位作者 张玉平 何欣 石敦杰 刘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3,共8页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密闭式静态箱法研究了控释氮肥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2(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T3~T6)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平稳,无明显的峰值;从累积排放量上看,...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密闭式静态箱法研究了控释氮肥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2(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T3~T6)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平稳,无明显的峰值;从累积排放量上看,与T2处理相比,T3(240 kg N·hm^(-2))、T4(216 kg N·hm^(-2))、T5(192 kg N·hm^(-2))、T6(168 kg N·hm^(-2))处理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27.80%、33.66%、45.85%、55.12%,但T2与T3、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T5、T6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控释氮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施肥量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T2处理氨挥发速率在施肥后的2~4 d内出现峰值,而各控释氮肥处理在基肥、苗肥、穗肥施用后,分别在第9、6、1~2 d出现峰值;与T2处理相比,T3、T4处理氨挥发量反而分别增加了8.02%和0.97%,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T5、T6处理氨挥发量分别减少了8.86%(P>0.05)和16.65%(P<0.05);各控释氮肥处理间,与T3相比,T4、T5、T6处理氨挥发量分别减少了6.53%(P>0.05)、15.62%(P<0.05)和22.84%(P<0.01),且氨挥发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1)。从产量上看,各施氮肥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但各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产量和N_2O排放、氨挥发考虑,控释氮肥的合理减氮施用能够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施氮量 N2O排放 氨挥发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42
20
作者 郑凤霞 董树亭 +2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目的】黄淮海地区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氮肥损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本研究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基础上,连续多年监测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田氮素挥发损失量及其规律,探讨减少黄淮海地... 【目的】黄淮海地区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氮肥损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本研究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基础上,连续多年监测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田氮素挥发损失量及其规律,探讨减少黄淮海地区麦田氨挥发的有效施肥方式,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5年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进行试验,以石麦15(SM15)为材料,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处理,在同等施氮量下设置单施尿素(U)、单施牛粪(M)和尿素牛粪1∶1配施(U+M)3种氮肥配比处理,随机区组设计。采用通气法连续4年原位监测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氨挥发损失量、小麦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2011~2015年氨挥发损失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大变幅可达19.69 kg/hm^2,年际间施肥后氨挥发速率变化规律趋势相似。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季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5 d内,拔节期追肥的氨挥发速率显著高于播种期施用基肥。四年间氨挥发损失量平均达7.26~42.40 kg/hm^2,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升高1.40~4.84倍,表明施用氮肥显著促进土壤氨挥发;施氮处理的氮肥损失率以U处理最高,达到19.5%,M处理最低,为5.7%,U+M处理为12.3%,介于两处理之间,U+M处理和M处理的氮肥损失率较U处理四年平均分别降低了37.0%和71.1%,表明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抑制氨挥发损失。2011~2015年各施肥处理冬小麦产量均以U+M处理最高,达9461.5 kg/hm^2,较U和M处理分别增产6.8%和9.1%。各处理的冬小麦籽粒吸氮量、地上部吸氮量同样以U+M处理最大,较U和M处理分别提高7.1%、12.6%和5.4%、12.9%。U+M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四年均最高,达41.96%,较U和M处理分别提高16.5%~19.6%和38.6%~58.7%。【结论】综合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化肥能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冬小麦高产与肥料高效的协同,可作为黄淮海区域小麦生产中的增产增效的优化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冬小麦 氨挥发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