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nous adventitial cystic disease is a very rare disease that can cause deep vein thrombosis:A case report
1
作者 Miju Bae Up Huh +1 位作者 Chung Won Lee Jong Won Kim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34期8170-8175,共6页
BACKGROUND Venous adventitial cystic disease(VACD)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cysts,filled with a gelatinous mucous substance similar to joint fluid,in the adventitia of blood vessels adjacent to the joints.It ... BACKGROUND Venous adventitial cystic disease(VACD)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cysts,filled with a gelatinous mucous substance similar to joint fluid,in the adventitia of blood vessels adjacent to the joints.It is often misdiagnosed as deep vein thrombosis(DVT),femoral varices,venous tumors,or lymphadenopathy.CASE SUMMARY A 69-year-old woman visited our hospital with a complaint of swelling in the right lower extremity.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DVT and prescribed apixaban at an outpatient clinic.After 3 wk,the patient was hospitalized again because of sudden swelling in the right lower extremity.We diagnosed VACD and performed surgery for cyst removal as well as patch angioplasty and thrombectomy of the right common femoral vein.The patient received anticoagulants for 6 mo and has been doing well without recurrence for 1 year postoperatively.CONCLUSION Recurrent VACD requires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connections to the joint cavity to prevent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entitia CYSTS EDEMA Joints Venous thrombosis Case re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e Hard Plaque Recognition and Media-adventitia Border Detection
2
作者 XING Dong YANG Feng +3 位作者 GAO Jing QIU Xuan TU Sheng-xian Jouke Dijkstra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2年第3期110-116,共7页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is a new technology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for the support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IVUS image segmentation often encounters difficulties when plaque and aco...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is a new technology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for the support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IVUS image segmentation often encounters difficulties when plaque and acoustic shadow are present A novel approach for hard plaque recognition and media-adventitia border detection of IVUS image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IVUS images were first enhanced by a spatial-frequency domain filter that was constructed by the directional filter and histogram equalization. Then, the hard plaque was recognized based on the intensity variation within different regions that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k-means algorithm. In the next step, a cost matrix representing the probability of the media-adventitia border was generated by combining image gradient, plaque location and image intensity. A heuristic graph-searching was applied to find the media-adventitia border from the cost matrix.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hard plaque recognition and media-adventitia border detection was 89.94% and 95.57%,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using hard plaques recognition could improve media-adventitia border detection in IVUS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nhancement media adventitia border hard plaque heuristic graph-sear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yers of interstitial fluid flow along a“slit-shaped”vascular adventitia 被引量:6
3
作者 Hongyi LI You LYU +5 位作者 Xiaoliang CHEN Bei LI Qi HUA Fusui JI Yajun YIN Hua L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8期647-663,共17页
Interstitial fluid(ISF)flow through vascular adventitia has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However,its kinetic pattern was unclear.We used hist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to observe ISF flow along venous vesse... Interstitial fluid(ISF)flow through vascular adventitia has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However,its kinetic pattern was unclear.We used hist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to observe ISF flow along venous vessels in rabbits.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in live subjects,the inherent pathways of ISF flow from the ankle dermis through the legs,abdomen,and thorax were enhanced by paramagnetic contrast.By fluorescence stereomicroscopy and layer-by-layer dissection after the rabbits were sacrificed,the perivascular and adventitial connective tissues(PACTs)along the saphenous veins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found to be stained by sodium fluorescein from the ankle dermis,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findings by MRI.The direction of ISF transport in a venous PACT pathway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venous blood flow.By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histological analysis,the stained PACT pathways were verified to be the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s,consisting of longitudinally assembled fibers.Real-time observations by fluorescence stereomicroscopy revealed at least two types of spaces for ISF flow:one along adventitial fibers and another one between the vascular adventitia and its covering fascia.Using nanoparticles and surfactants,a PACT pathway was found to be accessible by a nanoparticle of<100 nm and contained two parts:a transport channel and an absorptive part.The calculated velocity of continuous ISF flow along fibers of the PACT pathway was 3.6-15.6 mm/s.These data revealed that a PACT pathway was a"slit-shaped"porous biomaterial,comprising a longitudinal transport channel and an absorptive part for imbibition.The use of surfactants suggested that interfacial tension might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layers of continuous ISF flow along vascular vessels.A hypothetical"gel pump"is proposed based on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interactions to regulate ISF flow.These experimental findings may inspire future studies to explore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vascular ISF or interfacial fluid flow among interstitial connective tissues throughout the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adventitia Interstitial fluid Connective tissue Interfacial zone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在直肠癌浆膜层侵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陶莎 钱振 汤永祥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0-122,14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在直肠癌浆膜层侵犯的应用。方法对53例直肠癌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切片标本将患者分为T2期与T3期2组。评估直肠肿瘤的信号强度比值(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直肠肿...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在直肠癌浆膜层侵犯的应用。方法对53例直肠癌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切片标本将患者分为T2期与T3期2组。评估直肠肿瘤的信号强度比值(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直肠肿瘤的边界模糊、边缘欠光整及表面扩散系数与直肠浆膜层受侵犯的相关性。结果T2期组33例,T3期组20例。两组患者的直肠肿瘤rSI、直肠肿瘤边缘欠光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SI、联合(rSI+边缘欠光整)诊断直肠癌浆膜层侵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57.6%、90%和66.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及0.903。结论rSI联合边缘欠光整与直肠癌浆膜层侵犯有相关性,对临床评估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直肠癌 直肠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5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马巍 王沛 张晓卫 侯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外膜剥离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增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活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爱军 高平进 +2 位作者 刘建军 姬开达 朱鼎良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参与形成新生内膜是一些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过程。研究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外膜成纤维细胞是否与对照组不同将有利于阐述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机制。本实验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参与形成新生内膜是一些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过程。研究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外膜成纤维细胞是否与对照组不同将有利于阐述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机制。本实验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与正常对照大鼠(Wistar-Kyoto rats,WKY)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迁移能力的差别,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采用大鼠胸主动脉的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用Transwell技术测定培养细胞的迁移能力。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表明,在血清和bFGF趋化作用下,SHR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活性显著强于WKY(每个视野平均迁移细胞数目,血清:35.20±5.26 vs 22.2±3.27,P<0.05;bFGF:30.23±4.54vs 19.20±4.47,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SHR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水平显著高于WKY(1863.23±43.91 vs 326.24±68.29,P<0.01)。反义OPN(100 μmol/L)对血清诱导的SHR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有抑制作用(每个视野平均迁移细胞数目 38.60±5.98 vs 26.61±3.84,P<0.05)。而正义及错配义OPN组均无此效应。反义OPN对SHR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上述结果证实SHR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强于WK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外膜 成纤维细胞 骨桥蛋白 高血压 细胞迁移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差异显示PCR法筛选与血管外膜细胞表型转化相关的基因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爱军 高平进 +2 位作者 刘建军 姬开达 朱鼎良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5-439,共5页
为筛选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 (adventitialfibroblast,AF)与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MF)间表型转化有关的基因 ,实验建立了大鼠胸主动脉AF和MF两种细胞模型 ,用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 (DD PCR)技术获得表达差异片段 ,对差异片段进行... 为筛选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 (adventitialfibroblast,AF)与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MF)间表型转化有关的基因 ,实验建立了大鼠胸主动脉AF和MF两种细胞模型 ,用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 (DD PCR)技术获得表达差异片段 ,对差异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 ,并用定量PCR和Northernblot对差别显示结果进行验证。用反义核酸转染技术观察骨桥蛋白 (osteopontin ,OPN)对AF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表型细胞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 ,其中一个在MF下调的差异片段与GenBank中NADH脱氢酶亚单位 5 (NADHdehydrogenasesubunit 5 ,Nd5 )基因高度同源。另一个在MF上调的差异片段与OPN基因同源。上述差异表达结果被定量PCR及Northernblot证实。此外还有 4个表达序列标志 (expressedsequence tag,EST)在GenBank中未查到同源序列。反义OPN寡脱氧核苷酸可抑制AF的迁移活动。结果提示 ,AF转化为MF可能与ND5基因下调、OPN上调及其它未知基因的表达改变有关。应用反义技术适度抑制OPN表达在防治血管重塑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 反义技术 血管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成形术后外膜细胞表型转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永利 贺能树 +4 位作者 张家兴 司同国 范海伦 葛夕洪 徐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24-429,共6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的迁移。方法改良导丝法损伤24只大鼠颈总动脉(CCA),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5-溴,2尿苷嘧啶(BrDU)标记增殖和迁移的成纤维细胞,以免疫组化,BrDU单染结合α-...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的迁移。方法改良导丝法损伤24只大鼠颈总动脉(CCA),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5-溴,2尿苷嘧啶(BrDU)标记增殖和迁移的成纤维细胞,以免疫组化,BrDU单染结合α-肌动蛋白(α-actin)复染,光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观察和分析损伤后3、7、14和28d,血管外、中和内膜上与BrDU结合的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分布。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BrDU结合的外膜成纤维细胞在术后第3天外膜上分布较多,至第7天达到峰值并表达α-actin,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成为成肌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第14天,外膜上阳性细胞数下降,中膜和内膜上数量显著上升,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第28天,外膜、中膜和内膜阳性细胞数量回归到基线,但内膜ECM沉积较多,内膜仍增厚,管腔狭窄。不同时间点,血管三层结构内阳性细胞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2.电镜观察:血管成形术后,成纤维细胞胞质饱满,粗面内质网发达,表面分泌颗粒丰富,合成大量微丝束,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第7和14天,成肌纤维细胞形成宽大的伪足,分别伸向血管外弹力板窗孔和内弹力板窗孔,细胞呈腔内方向迁移趋势。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合成分泌α-actin;外膜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增殖,成为新生内膜的细胞成分;外膜细胞和血管再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血管外膜 成肌纤维细胞 表型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血管外膜对血管重构及收缩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5
9
作者 牟华明 祝之明 +1 位作者 王海燕 王利娟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0-295,共6页
本文研究血管外膜在血管重塑及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在体去除兔颈动脉外膜的方法 ,于术后即刻、1周及 2周取出动脉作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血管反应性测定。结果显示 :( 1)去除颈动脉局部外膜对内皮及中层平滑肌无明显损伤 ;... 本文研究血管外膜在血管重塑及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在体去除兔颈动脉外膜的方法 ,于术后即刻、1周及 2周取出动脉作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血管反应性测定。结果显示 :( 1)去除颈动脉局部外膜对内皮及中层平滑肌无明显损伤 ;( 2 )去除外膜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并有新生内膜形成 ;( 3 )与对照侧比较 ,去外膜侧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在术后即刻及 1周时减弱 (P <0 0 5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 :去除动脉外膜可导致血管内膜增殖及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去除 内膜增生 血管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对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莲娜 曾定尹 +3 位作者 张海山 孙丹萌 庞雪峰 关启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98-702,共5页
目的观察硅胶管包裹所致的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经血管外膜包裹大鼠颈动脉,分别于术后3 d、1周、2周测量大鼠双侧颈动脉血流量,观察血管对局部应用5-羟色胺(5-HT)的反应,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 目的观察硅胶管包裹所致的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经血管外膜包裹大鼠颈动脉,分别于术后3 d、1周、2周测量大鼠双侧颈动脉血流量,观察血管对局部应用5-羟色胺(5-HT)的反应,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侧比较,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的早期阶段,包管侧颈动脉呈血管慢性收缩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血管腔缩小[包管3 d缩小(12.15±2.29)%(P=0.003);包管1周缩小(45.17±3.84)%(P<0.001)]。内弹力板弯曲、中膜增厚[包管3 d增厚(23.04±5.96)%(P=0.009);包管1周增厚(61.65±10.32)%(P<0.001)],伴颈动脉血流量降低及血管对5-HT的收缩反应增强。硅胶管包裹2周,包管侧颈动脉管壁重塑,表现为中膜增厚[增厚(31.52±4.56)%(P=0.012)]及弥漫性血管内膜增生[新生内膜面积平均(0.19±0.05)mm2],伴血管腔面积缩小[减少(37.17±4.57)%(P<0.001)]及颈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对5-HT的收缩反应恢复至对照侧水平。结论血管外膜损伤能引起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及新生内膜形成,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出现在内膜增生性病变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膜 硅胶管 5-羟色胺 血管收缩 新生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芳 刘颖 +3 位作者 石磊 蔡虹静 王蔚琛 胡维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03-1508,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喂养2、4和10周后,在各个时点处死动物前24 h经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BrdU),后选取... 目的:探讨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喂养2、4和10周后,在各个时点处死动物前24 h经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BrdU),后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时点血管外膜及内膜BrdU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高脂喂养2周的apoE(-/-)小鼠和C57BL/6小鼠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通过BrdU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体内实验发现apoE(-/-)小鼠高脂喂养2周后,在无可见内膜病灶形成之前,首先在主动脉外膜发现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之后才在损伤内膜观察到BrdU标记细胞。而C57BL/6小鼠在任何时点都未检测到BrdU标记的细胞。体外实验观察到apoE(-/-)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BrdU标记的细胞数显著多于C57BL/6小鼠(P<0.01),apoE(-/-)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S期及G2/M期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可能参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外膜 细胞增殖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机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华 贺治青 +4 位作者 刘星 陈玮 周卫健 梁春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295,I0002,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 目的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和内、外膜损伤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内、外膜损伤对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周时,外膜损伤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R)为0.38±0.02,显著高于内膜损伤组(0.17±0.01,P<0.05);8周后,内膜损伤组的IMR为0.75±0.05,反而显著高于外膜损伤组(0.64±0.03,P<0.05)。血管损伤造膜8周后,内、外膜损伤组血管组织中P38、NF-κ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值均<0.05),仅内膜损伤组ERK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外膜损伤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除激活共同的P38以及NF-κB信号通路外,对ERK1/2表达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膜 内膜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兔局部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玮 梁春 +3 位作者 刘星 王华 周卫健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兔颈动脉外膜损伤后血管粥样硬化(AS)程度与动脉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交感神经密度的关系,并分析通心络对AS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局部损伤兔颈动脉外膜结合高脂喂养的方法 ,制备颈动脉外膜损伤致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兔颈动脉外膜损伤后血管粥样硬化(AS)程度与动脉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交感神经密度的关系,并分析通心络对AS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局部损伤兔颈动脉外膜结合高脂喂养的方法 ,制备颈动脉外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组:外膜损伤组、通心络治疗组;组内对左侧颈动脉行外膜损伤,右侧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术后1、3、7d、2、4、8周取血及双侧颈动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兔血清及动脉壁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外膜交感神经密度。结果外膜损伤组左侧颈动脉内膜增生面积明显大于右侧,内膜增生面积与神经染色强度及局部动脉壁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正相关(r=0.94,P<0.05;r=0.90,P<0.05);与外膜损伤组相比,通心络能够明显减轻外膜损伤后血管内粥样斑块面积[IMR(48±2)%vs(70±3)%,P<0.01],降低动脉壁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83.76±3.3)ng/gvs(74.25±2.1)ng/g,P<0.05]及血管的交感神经密度(P<0.05)。结论外膜损伤可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AS病变程度,部分可能与其促进局部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通心络能够拮抗外膜损伤诱导的AS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交感神经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 颈动脉 外膜损伤 通心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淑娴 王春淼 +7 位作者 李玉洁 杨庆 翁小刚 陈颖 蔡维艳 李琦 朱晓新 王娅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4-119,126,共7页
血管外膜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积极参与者,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AS病灶形成之前,血管外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滋养管增生等炎症反应,可能启动或加速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 血管外膜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积极参与者,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AS病灶形成之前,血管外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滋养管增生等炎症反应,可能启动或加速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年来,血管外膜组织、细胞成分在AS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AS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基于外膜炎症的A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膜 炎症 炎性细胞 外膜成纤维细胞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氧化应激与内膜病变 被引量:7
15
作者 汤月霞 梁春 +1 位作者 刘永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相关的氧化应激在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胶原酶消化+钝性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血管外膜损伤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相关的氧化应激在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胶原酶消化+钝性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血管外膜损伤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抗氧化酶HO-1的mRNA表达,荧光探针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结果:外膜损伤可致内膜增生性病变;外膜损伤导致p22phox/HO-1 mRNA表达明显升高,血管组织ROS产量增加。结论:血管外膜参与了内膜病变形成的病理过程;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的氧化应激可能是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膜损伤 氧化应激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谱(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淑杰 吴凌云 +4 位作者 沈伟利 陈闻东 魏坚 高平进 朱鼎良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7-344,共8页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TGF-β1可以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dventitiai fibroblasts,AFs)向肌成纤维细胞(myo- fibroblasts,MFs)分化。为寻找可能涉及MF分化的基因,本实验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动态检测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TGF-β1可以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dventitiai fibroblasts,AFs)向肌成纤维细胞(myo- fibroblasts,MFs)分化。为寻找可能涉及MF分化的基因,本实验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动态检测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RT-PCR验证芯片结果。在芯片上的15866条总探针组中,2121个探针组在TGF-β1刺激后至少一个时间点的表达发生2倍以上变化,其中1318个基因表达上调,761个基因表达下调,还有少数基因(42个)在不同的时间点既有上调又有下调表达。在1231个已知功能基因中,分泌磷蛋白1(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APPI)、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forming kinase 2(ROCK2)的表达趋势与标志基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的表达趋势相同,TGF-β1诱导MF分化过程中上调了电压门控性钾通道Shal家族成员2(potassium voltage-gated channel,Shal-related family and mem- ber 2,KCND2)的表达,这些基因参与了MF的分化;此外,还发现内皮素1(endothelin 1,EDN1)、补体成分、NADPH氧化酶4(NADPH oxidase 4,NOX4)和NAD(P)H dehydrogenase,quinone 1(NQO1)可能参与了MF分化。本实验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验证了通过其它技术证实的同MF分化相关的基因,并发现了新的涉及该过程的基因,基因表达谱研究有利于鉴定参与细胞分化的基因和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芯片 外膜 成纤维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动脉外膜重塑和成纤维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聂如琼 王景峰 +2 位作者 伍卫 薛迎生 张旭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8-290,共3页
观察兔腹主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及外膜细胞增殖和表型特征的变化 ,采用病理形态学、计算机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兔腹主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和外膜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后 3天、7天、14天和 2 8天血管外膜... 观察兔腹主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及外膜细胞增殖和表型特征的变化 ,采用病理形态学、计算机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兔腹主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和外膜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后 3天、7天、14天和 2 8天血管外膜厚度均显著增加。外膜细胞密度在损伤后 3天开始增加 ,7天显著增加。外膜细胞增殖指数在损伤后 3天达到高峰 ,7天仍显著增高。外膜细胞的α actin染色反应在损伤后 3天由阴性转为弱阳性 ,7天和 14天呈强阳性。损伤后 7天和 14天外膜细胞大量微丝和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 ,呈现出肌成纤维细胞的特征。结果提示 ,动脉损伤后早期血管外膜显著增厚 ,外膜细胞增殖活跃 ,成纤维细胞逐渐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伴有收缩蛋白合成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 血管重塑 再狭窄 成纤维细胞 腹主动脉损伤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0
18
作者 王鹏 修春红 王岚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5-1178,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代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外膜等参数与心脑血管疾病呈正性相关,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外膜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肖 邓小军 +3 位作者 涂逸轩 刘一剑 张宏文 尹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8-1047,共10页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局部和全身效应的多功能脂肪组织,其解剖位置特殊,代谢和组织学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脂肪组织.在生理条件下,EAT具有产热和保护心脏的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EAT通过分泌多...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局部和全身效应的多功能脂肪组织,其解剖位置特殊,代谢和组织学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脂肪组织.在生理条件下,EAT具有产热和保护心脏的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EAT通过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脂肪因子,参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发展.EAT的厚度/体积及其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与CVD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运动、减轻体重和药物等均可恢复EAT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提示其有望成为CVD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的指标.本文通过对EAT的特征、功能、调节机制以及在血管损伤后重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CVD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CVD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血管外膜 炎症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剥离致内膜增生病变的动物模型 被引量:7
20
作者 汤月霞 刘永 +3 位作者 王华 梁春 陈金明 吴宗贵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 目的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结果酶化学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外膜剥离2周后可见相应内膜处出现增生性病变,病变成分为分泌型平滑肌细胞;而外膜保留侧正常。结论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的方法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血管外膜剥离 内膜 内膜增生病变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