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传》史评略述 ——以鲁昭公三则“事语”为中心
1
作者 杨光皎 《新余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鲁昭公的出奔流亡是春秋后期重大事件,《左传》中三则“事语”类史评对昭公形象构建有关键作用。通过对这三则史评的考辨可以发现,《左传》在史评标准上有时不具备前后一贯性。这种矛盾可能来自原始史料的影响,也可能来自编纂者主观的改... 鲁昭公的出奔流亡是春秋后期重大事件,《左传》中三则“事语”类史评对昭公形象构建有关键作用。通过对这三则史评的考辨可以发现,《左传》在史评标准上有时不具备前后一贯性。这种矛盾可能来自原始史料的影响,也可能来自编纂者主观的改造,是早期史传的一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史评 鲁昭公 “事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易筮与《周易》经文的互动与阐释
2
作者 孙亚丽 《枣庄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左传》是最早记录对《周易》经文进行阐释并应用于实践的文献。在春秋时期卜筮发展的背景下,《左传》中记录了十四条明确使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实例,这些实例揭示了春秋时期的易学实践,展现了象意交织的思维模式和象意条件在决策中... 《左传》是最早记录对《周易》经文进行阐释并应用于实践的文献。在春秋时期卜筮发展的背景下,《左传》中记录了十四条明确使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实例,这些实例揭示了春秋时期的易学实践,展现了象意交织的思维模式和象意条件在决策中的应用。通过这些易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周易》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同时,《左传》对《周易》经文的引用和阐释,标志着从象数到义理的转变,这一转变对《周易》的经典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周易》 易筮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皆曰国士在”诸说平议
3
作者 李国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对《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一句中“皆曰”的主体和“国士”所指,历来主要有四种说法:服虔认为“皆曰”的主体是伯州犁和苗贲皇,“国士”指晋公卒和楚王卒;杜预认为“皆曰”的主体是晋侯左右,“国士”特指伯州犁;惠栋将... 对《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一句中“皆曰”的主体和“国士”所指,历来主要有四种说法:服虔认为“皆曰”的主体是伯州犁和苗贲皇,“国士”指晋公卒和楚王卒;杜预认为“皆曰”的主体是晋侯左右,“国士”特指伯州犁;惠栋将“皆曰”的主体解释为楚王和晋侯左右,“国士”指伯州犁和苗贲皇;竹添光鸿认为“皆曰”的主体是晋侯左右,“国士”指楚王卒。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发现,《左传》中“皆曰”的主体均处在同一时空,“国”字针对性极强,表示本国之意,“国士”就是本国之士,也就是由晋奔楚的伯州犁,杜预的解释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皆曰 国士 杜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遵古法”:《左传》历史书写转型与文学秩序的建立
4
作者 杨金波 《北方论丛》 2025年第2期40-54,共15页
《左传》处于历史书写的特定发展阶段,产生于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社会背景之下,具有私人著述性质。对既有历史书写之时间体系、“书法”及言事分记传统的增益与突破,使《左传》构建了宏大文本书写秩序、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及审美资源... 《左传》处于历史书写的特定发展阶段,产生于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社会背景之下,具有私人著述性质。对既有历史书写之时间体系、“书法”及言事分记传统的增益与突破,使《左传》构建了宏大文本书写秩序、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及审美资源、兼有了历史与文学的话语形式,从而引发文学感知、生成文学要素。在诗、史同为文学之源的文学发展史视野中,《左传》应被视为包括但不限于叙事之中国文学发展的节点与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文学生成 历史书写 文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左传》传例的发展及刘师培对其的发明
5
作者 郭院林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我国早期图书没有凡例,需要读者去总结它文字背后的意义,有时要超越文本本身,进而推导出作者言外之意。《春秋》经“例”成为经学义理阐释最为显著与重要的内容。杜预明确提出《春秋》《左传》都为史记,否定所谓的时月日例,批评一字褒贬... 我国早期图书没有凡例,需要读者去总结它文字背后的意义,有时要超越文本本身,进而推导出作者言外之意。《春秋》经“例”成为经学义理阐释最为显著与重要的内容。杜预明确提出《春秋》《左传》都为史记,否定所谓的时月日例,批评一字褒贬说,认为《左传》除日食、大夫卒而外别无他例,提出新凡旧凡说。在刘师培之前,对杜《注》的批评主要在训诂、章句与辑录汉说方面,而义例方面的成果很少,《左传》“例”学亟待突破。刘师培否定杜预的凡例说,同时将《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划分界限,系统地归纳总结《左传》传例。刘师培在解释《左传》与《春秋》关系和体例特色时体现出通变观念,但经学观念限制了他在古史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传例 今古文 杜预 刘师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转折复句构式的轶出预期类型及其激活机制
6
作者 郭燕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22,35,共10页
《左传》中的转折复句构式有无标记图式、句间标图式、从句标图式和框架匹配图式四种图式,表现为三种轶出预期类型:否定预设类、句内对比预设类、句外对比预设类。出现频率越高的图式,其轶出预期类型越丰富。激活发话者或受话者心中轶... 《左传》中的转折复句构式有无标记图式、句间标图式、从句标图式和框架匹配图式四种图式,表现为三种轶出预期类型:否定预设类、句内对比预设类、句外对比预设类。出现频率越高的图式,其轶出预期类型越丰富。激活发话者或受话者心中轶出预期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单一句法成分构件激活句法语义范畴产生轶出预期语义;二是通过成对句法成分构件激活主观倾向产生轶出预期语义;三是通过关联标记构件激活背景语境产生轶出预期语义。用概念整合的方法可以勾勒出激活句法语义范畴、主观倾向和背景语境产生轶出预期语义的概念整合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转折复句 构式 轶出预期 激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英文合译本的内副文本研究
7
作者 陈凤雏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9-105,共7页
《左传》英文合译本近年来在中国传统经典的海外传播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其原因不仅在于译文的流畅精准,还应归结于丰富多样且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内副文本。这些内副文本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原典以及源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左传》英文合译本近年来在中国传统经典的海外传播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其原因不仅在于译文的流畅精准,还应归结于丰富多样且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内副文本。这些内副文本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原典以及源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杰拉德·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本研究对《左传》合译本中的内副文本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要素在传达译者观点、展现学术思想、多维度阐释文化内涵以及构建叙事脉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中国典籍外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英文合译本 内副文本 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释义新解三则
8
作者 王超 《史志学刊》 2024年第4期26-29,共4页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参诸《史记·鲁世家》所载,“女公子”的“女”应属上读,全句当断读为“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讲”或通假为“觏”,意为公子偶遇梁氏之女,遂注目欣赏她。文公十四年“王叛王孙苏...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参诸《史记·鲁世家》所载,“女公子”的“女”应属上读,全句当断读为“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讲”或通假为“觏”,意为公子偶遇梁氏之女,遂注目欣赏她。文公十四年“王叛王孙苏”的“叛”似不应为“背叛”之义;或可假借为“反”,表返回之义,意为王使王孙苏返回成周。襄公三十年“视躁而足高”的“躁”或可通假作“傲”,意为儋括眼神傲慢、抬脚过高,此为人有异志之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梁氏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巫、瞽史口述与《左传》的诗性特征
9
作者 李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巫、瞽史一体的职官传统,使“史”与“诗”在三代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巫、瞽史口述的历史是《左传》的早期史料来源;巫、瞽史口述的方法为《左传》所继承,并发展成一种“史有诗笔”的表现方法;巫、瞽史独立的、批判性的话语权力... 巫、瞽史一体的职官传统,使“史”与“诗”在三代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巫、瞽史口述的历史是《左传》的早期史料来源;巫、瞽史口述的方法为《左传》所继承,并发展成一种“史有诗笔”的表现方法;巫、瞽史独立的、批判性的话语权力,构成了贯穿于《左传》中的史诗精神,具体表现为天命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统一。对巫、瞽史口述与《左传》诗性特征的关系研究,对我们进一步从诗学的角度解读周代经典文本,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瞽史 《左传》 史诗精神 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左传》中黄河的文化意蕴
10
作者 赵艺斐 李如冰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8-32,共5页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历史著作,不乏对黄河的笔墨书写,蕴含着先秦时代人们对黄河的态度和思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一,《左传》中记载了不少投玉祭河以求福佑的行为,展现了黄河祭祀文化。其二,黄河被赋予了见证...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历史著作,不乏对黄河的笔墨书写,蕴含着先秦时代人们对黄河的态度和思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一,《左传》中记载了不少投玉祭河以求福佑的行为,展现了黄河祭祀文化。其二,黄河被赋予了见证国家以及个人履行盟约的监察判官的职能。最后,黄河在战乱环境里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既是保卫国家的天险,也是问鼎中原的勋章。由此可见,黄河从自然事物变成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黄河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言不朽”与“以诗论政”:政治语言视角下的《左传》用诗述论
11
作者 王思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30-40,共11页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诗》 儒家 周代 政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杜林合注》成书考
12
作者 朱秋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6,共9页
明人所编《左传杜林合注》版本众多,流传广泛。经研究提出,《合注》刊刻时间最早且确为《春秋经传集解》《左传句读直解》两书合编者,当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吴兴闵梦得、闵光德五十卷本,而非《四库》所收王道焜、赵如源合编本。经考... 明人所编《左传杜林合注》版本众多,流传广泛。经研究提出,《合注》刊刻时间最早且确为《春秋经传集解》《左传句读直解》两书合编者,当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吴兴闵梦得、闵光德五十卷本,而非《四库》所收王道焜、赵如源合编本。经考查知见各版本,前人所举牌记为弘治十九年(1506)的宗文堂刻《春秋左传》三十卷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春秋左传》三十卷本、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抱青阁十乘楼刻《增补春秋左传杜林合注》二十卷本,均非后世所谓“杜林合注”本。此外,朝鲜世宗二十二年(1440)集贤殿编修《春秋经传集解》与闵氏刻本在辑注体例、内容上十分接近,或为国内杜、林合注类书籍成书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预 林尧叟 《左传杜林合注》 闵氏刻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云铭《古文析义》与清前期《左传》评点
13
作者 庄丹 郑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云铭 《古文析义》 《左传》 奠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与观念形塑下的人物书写——《韩非子》《左传》子产史事之比较
14
作者 马铁浩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50,60,共8页
先秦典籍中对同一人物或同一史事的书写,往往受到其学术文体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子产言行多载于《左传》,其中子产史事出自鲁国国史。韩非之韩国承自子产之郑国,《韩非子》中对子产的记述,或本自郑国国史。左氏与韩非所述子产史事略同,... 先秦典籍中对同一人物或同一史事的书写,往往受到其学术文体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子产言行多载于《左传》,其中子产史事出自鲁国国史。韩非之韩国承自子产之郑国,《韩非子》中对子产的记述,或本自郑国国史。左氏与韩非所述子产史事略同,但论赞、预言、辞令与经说、论辩、难的文体之别,呈现出儒法的观念差异,进而改变了史事的叙述走向,形塑了两个面貌不同的子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观念 《韩非子》 《左传》 子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左传》的地理空间叙事
15
作者 彭珍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左传》作为先秦叙事文学的典范,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生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左传》叙事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以时系年”的时间叙事上,在地理空间叙事方面亦极具特色。依据空间的性质,《左传》的空间叙事类型主要有自然地理空间和... 《左传》作为先秦叙事文学的典范,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生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左传》叙事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以时系年”的时间叙事上,在地理空间叙事方面亦极具特色。依据空间的性质,《左传》的空间叙事类型主要有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地理空间两类。恢宏的战争场景,分散的叙事地点和简略的空间记叙则构成了其地理空间叙事的主要特征。此外,通过空间塑造人物形象、助推情节发展和深化叙事主题,空间与时间双线并进,最终实现完整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地理空间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予取予求”结构及相关问题讨论
16
作者 李武伟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左传》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关于《左传·僖公七年》中“予取予求”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一种是“我取我所需求的”,即主谓结构。通过对“予取予求”所在的语境... 《左传》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关于《左传·僖公七年》中“予取予求”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一种是“我取我所需求的”,即主谓结构。通过对“予取予求”所在的语境、“予”在宾语前置结构中的使用、上古汉语中“予”作定语的情况、相类似的“代词+VP+代词+VP”的结构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后认为:“予取予求”应理解为“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对此结构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助于丰富汉语的词汇,还有助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予取予求 宾语前置 主谓结构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所见醴酒及其功用述论
17
作者 李健胜 苏建忠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左传》中保留了醴酒名物诸多相关信息,前贤时彦已有揭橥。“醴”为甜酒,是商周时期酒类专名,且有清浊之分,“浊醴”中混有渣滓,与今天的醪糟类似,由于制作工艺简单,经一宿而熟,多用于日常饮用场合;“清醴”经过滤渣滓后得到,因其制作... 《左传》中保留了醴酒名物诸多相关信息,前贤时彦已有揭橥。“醴”为甜酒,是商周时期酒类专名,且有清浊之分,“浊醴”中混有渣滓,与今天的醪糟类似,由于制作工艺简单,经一宿而熟,多用于日常饮用场合;“清醴”经过滤渣滓后得到,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而地位更高,常作祭祀降神之用。“醴”虽有清浊之分,但却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因此“醴”常在清浊之间,或训浊酒,或训清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清醴 浊醴 日常饮用 祭祀降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F的先秦汉语分词标注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74
18
作者 石民 李斌 陈小荷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5,共7页
该文探索了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文献的词切分及词性标注。首先对《左传》文本进行了词汇处理(分词和词性标注)和考察分析,然后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CRF),进行自动分词、词性标注、分词标注一体化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一体化分词比单独... 该文探索了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文献的词切分及词性标注。首先对《左传》文本进行了词汇处理(分词和词性标注)和考察分析,然后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CRF),进行自动分词、词性标注、分词标注一体化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一体化分词比单独分词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均有明显提高,开放测试的F值达到了94.60%;一体化词性标注的F值达到了89.65%,比传统的先分词后标注的"两步走"方法有明显提高。该项研究可以服务于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语料库建设,以弥补人工标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 先秦汉语 分词 词性标注 左传 条件随机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中的春秋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许超 陈小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179-184,共6页
在《左传》中提取的人物、事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建立起春秋时期社会网络,定性、定量的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社会网络做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 被引量:22
20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等 ,以补充前者的不足。“承告”记载于正式的“典策” ,而“传闻”则记录于“简牍”。后者成为史官个人的或内部的文献。“传闻”和“承告”的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古人有“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话 ,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史官 “传闻” 简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