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大儒黄道周的《诗经》观论析
1
作者 许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道周在诠释《诗经》上,汉宋交融、四家兼采,同时注重《诗经》的文学性,体现了晚明《诗经》学发展既综摄又创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诗经》 孔子删诗 郑声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教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8,F0002,共14页
乐教是中国官方熏陶官员的音乐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端正持中的正人君子,使之务除偏狭,养成公道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治国富民,无关治国的民间俗乐均被排除。五帝三代乐教与诗教书教礼教混在一起,周末春秋之交开始细分为诗、... 乐教是中国官方熏陶官员的音乐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端正持中的正人君子,使之务除偏狭,养成公道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治国富民,无关治国的民间俗乐均被排除。五帝三代乐教与诗教书教礼教混在一起,周末春秋之交开始细分为诗、书、礼、乐四教,春秋末期增加易、春秋为六教,延续至清朝,最近几十年诗书礼乐四教重新混合。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人神混杂,故九代“古乐”实行政教合一。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出现背弃“古乐”传统的“新乐”,与战国至今“新乐”相似,故春秋至今为后九代“新乐”阶段,春秋时代既属于九代,也属于后九代。九代乐教理论,《舜典》《大司乐》为乐教治国的“工具论”,孔子发展了“工具论”并创造了反对“郑声淫”的“风格论”,三者均只适合九代“古乐”,而与后九代“新乐”脱节。“新乐”虽缺乏经典理论,但总结其音乐实践,无非是官乐民乐交融、乐教愉情并重、抒情风格多样、剔除宗教色彩等,与九代乐教理论迥异。后九代经师学者不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以九代“古乐”的乐教理论反复证成孔子批评春秋“新乐”的“郑声淫说”,故均徒劳无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舜典》 《大司乐》 郑声淫 九代“古乐” 后九代“新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慈《秋颂》的郑敏译本评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利华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3-46,共4页
《秋颂》被认为是济慈抒情诗的代表作,中国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家与翻译家都对该诗进行过翻译。郑敏教授的译文力图保留原诗强烈的音乐感,传达原诗生动的意象;但译文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不合适的增译、省略... 《秋颂》被认为是济慈抒情诗的代表作,中国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家与翻译家都对该诗进行过翻译。郑敏教授的译文力图保留原诗强烈的音乐感,传达原诗生动的意象;但译文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不合适的增译、省略以及误译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秋颂 郑敏译本 音乐感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正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106,共7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分别以"不可不畏""其绝"肯定被宋儒列为"淫诗"的"郑风"《将仲子》和《褰裳》两诗,坐实了传世文献《论语》中孔子对全部《诗经》作品所作"思无邪"的肯定性评价,说... 上博简《孔子诗论》分别以"不可不畏""其绝"肯定被宋儒列为"淫诗"的"郑风"《将仲子》和《褰裳》两诗,坐实了传世文献《论语》中孔子对全部《诗经》作品所作"思无邪"的肯定性评价,说明其"放郑声"应该不包括郑国诗歌。《孔子诗论》中孔子提出"诗亡隐志(诗言志),乐亡隐情(乐抒情),文亡隐意(文表意)"系统文艺本质论,与传世文献《诗经》"作诗言志"观念、《左传》"(赋)诗以言志"说法相印证,说明《尚书·尧典》提出我国诗歌理论开山纲领"诗言志"说的时间,当在孔子六岁至孔子提出如上诗、乐、文系统文艺本质理论时间段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放郑声”不含郑诗 “诗言志”说产生于孔子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