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2
1
作者
曹旅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7,85,共5页
《文物》1992年第9期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公布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两枚竹简的照片,我们据此加以释文并根据发掘报告及整理者的叙述,初步探讨了《功令》的内容、制定背景,试图为了解汉初律令体制提供具体的...
《文物》1992年第9期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公布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两枚竹简的照片,我们据此加以释文并根据发掘报告及整理者的叙述,初步探讨了《功令》的内容、制定背景,试图为了解汉初律令体制提供具体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
336
号汉墓
功令
劳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家山M336汉律令年代问题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汪华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0,共11页
据张家山M336汉律盗铸钱条文及王国建置情况,其最后修订时间约在文帝即位初至二年二月间。M336《功令》很可能是按各令颁下年代编次,据最晚纪年及称“代郡”而非“代国”,其最后颁下时间应在文帝二年十一月至二月间。据《功令》“斗食...
据张家山M336汉律盗铸钱条文及王国建置情况,其最后修订时间约在文帝即位初至二年二月间。M336《功令》很可能是按各令颁下年代编次,据最晚纪年及称“代郡”而非“代国”,其最后颁下时间应在文帝二年十一月至二月间。据《功令》“斗食、学佴”“雁门、代郡”“北陵”“恒-常”“戊寅赦、丙申赦”等关键内容及削改痕迹,可初步厘清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所颁令的起止及年代结构。北陵或为吕后所置前少帝陵,至文帝时罢废。《功令》经过数次大幅增删修订,才形成目前面貌。《功令》第一或是高祖五六年预设立法的结果。《功令》之预设立法与《津关令》之整理编纂,或是生成事项令的两种主要模式。M336《功令》的年代与内容,亦显示文帝初年“高皇后纪年”历史叙述模式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
336
汉律令
年代问题
内容削改
原文传递
从张家山336号汉墓一枚法律残简谈汉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谈古代汉源地理思想史变迁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孟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
336
号汉墓竹简
汉水正源
氐道
漾水
嶓冢山
原文传递
论秦汉迁徙刑的继承与变化
4
作者
代思晴
《唐都学刊》
2024年第6期52-59,共8页
学界普遍认为秦代迁刑是正刑,而对汉代是否有迁刑以及迁刑成为正刑的时间存在争议。根据《张家山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来看,汉代存在迁刑,秦汉迁刑在迁徙地及疠病之迁的程序上具有继承性。汉初较少适用迁刑,“迁”的概念收缩为单一刑...
学界普遍认为秦代迁刑是正刑,而对汉代是否有迁刑以及迁刑成为正刑的时间存在争议。根据《张家山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来看,汉代存在迁刑,秦汉迁刑在迁徙地及疠病之迁的程序上具有继承性。汉初较少适用迁刑,“迁”的概念收缩为单一刑罚;随着汉文帝改革与社会背景的变化,迁刑进一步式微。汉中后期,迁刑称谓以“徙”为主,“徙”的概念重新具有“刑罚”与“徙民”两层含义;徙刑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减死一等的次死之刑。这一过程萌发于汉武帝经略西北,在历次刑法改革中逐渐形成制度,迁徙刑的变化反映了秦汉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刑
徙刑
《
张家山
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
《迁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2
1
作者
曹旅宁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7,85,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魏晋法律的演变与律令法系的形成"(07BZS009)
文摘
《文物》1992年第9期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公布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两枚竹简的照片,我们据此加以释文并根据发掘报告及整理者的叙述,初步探讨了《功令》的内容、制定背景,试图为了解汉初律令体制提供具体的例证。
关键词
张家山
336
号汉墓
功令
劳绩
Keywords
zhangjiashan(张家山)han tomb(no.336)
Gong Ling(《功令》)
merit
分类号
K87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家山M336汉律令年代问题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汪华龙
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0,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汉晋简牍石刻的古文书学研究”(21FZSB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据张家山M336汉律盗铸钱条文及王国建置情况,其最后修订时间约在文帝即位初至二年二月间。M336《功令》很可能是按各令颁下年代编次,据最晚纪年及称“代郡”而非“代国”,其最后颁下时间应在文帝二年十一月至二月间。据《功令》“斗食、学佴”“雁门、代郡”“北陵”“恒-常”“戊寅赦、丙申赦”等关键内容及削改痕迹,可初步厘清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所颁令的起止及年代结构。北陵或为吕后所置前少帝陵,至文帝时罢废。《功令》经过数次大幅增删修订,才形成目前面貌。《功令》第一或是高祖五六年预设立法的结果。《功令》之预设立法与《津关令》之整理编纂,或是生成事项令的两种主要模式。M336《功令》的年代与内容,亦显示文帝初年“高皇后纪年”历史叙述模式的确立。
关键词
M
336
汉律令
年代问题
内容削改
Keywords
han
Legal Manuscripts Found in
zhangjiashan
tomb
336
Problem of dating a manuscript
Revision of contents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张家山336号汉墓一枚法律残简谈汉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谈古代汉源地理思想史变迁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孟龙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基金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项目批准号:ZWH3154002A)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代历史地图集”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关键词
张家山
336
号汉墓竹简
汉水正源
氐道
漾水
嶓冢山
Keywords
zhangjiashan
tomb
number
336
han
bamboo slips
source of
han
shui River
Didao Road
Yangshui River
Bozhongs
han
Mountain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7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秦汉迁徙刑的继承与变化
4
作者
代思晴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唐都学刊》
2024年第6期52-59,共8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陕西师范大学自由探索项目:“出土文献与秦汉法律制度研究”(LHRCTS23049)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学界普遍认为秦代迁刑是正刑,而对汉代是否有迁刑以及迁刑成为正刑的时间存在争议。根据《张家山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来看,汉代存在迁刑,秦汉迁刑在迁徙地及疠病之迁的程序上具有继承性。汉初较少适用迁刑,“迁”的概念收缩为单一刑罚;随着汉文帝改革与社会背景的变化,迁刑进一步式微。汉中后期,迁刑称谓以“徙”为主,“徙”的概念重新具有“刑罚”与“徙民”两层含义;徙刑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减死一等的次死之刑。这一过程萌发于汉武帝经略西北,在历次刑法改革中逐渐形成制度,迁徙刑的变化反映了秦汉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
迁刑
徙刑
《
张家山
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
《迁律》
Keywords
exile penalty
relocation penalty
Bamboo Slips from the
zhangjiashan
han
tomb
(
tomb
no.336
)
laws of exile
分类号
K23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的几个问题
曹旅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张家山M336汉律令年代问题初探
汪华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3
原文传递
3
从张家山336号汉墓一枚法律残简谈汉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谈古代汉源地理思想史变迁
马孟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原文传递
4
论秦汉迁徙刑的继承与变化
代思晴
《唐都学刊》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