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枢心学易思想探析
1
作者 牛磊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3期61-70,180-191,共22页
作为湛若水重要的受业弟子之一,唐枢的心学易思想上承湛若水、王阳明两家。唐氏在其著作、讲学语录中对易学领域的易象、卜筮、《图》《书》等问题做了大量的、深入的、心学式的阐发。在他看来,对易学、易道的理解应放置于人伦道德的五... 作为湛若水重要的受业弟子之一,唐枢的心学易思想上承湛若水、王阳明两家。唐氏在其著作、讲学语录中对易学领域的易象、卜筮、《图》《书》等问题做了大量的、深入的、心学式的阐发。在他看来,对易学、易道的理解应放置于人伦道德的五常五伦乃至宇宙生命力的创造性这一宏大视野中,而不能仅局限于“四营十八变”的占法、筮法。唐氏主张将天地万物融入此心此理之中,辞、变、占、象皆不外乎葆任此心一念灵明、惺惺不昧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易道的主体化、德性化诠释,唐枢对占筮如何作用于内心的义理抉择、作用于工夫的实地践履做出理论探索,从而对晚明心学易思潮作出了积极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枢 甘泉后学 心学易 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心学的心气关系与一元论哲学建构——以王阳明、湛若水、刘宗周为中心
2
作者 王梦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15,共9页
气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议题。在传统的唯物、唯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心、气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心学与气学亦被划分为对立的学派。事实上,“气”这一中国哲学传统概念,具有丰富的面向,不能仅将其理解为形而下的物质性存在。气为明... 气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议题。在传统的唯物、唯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心、气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心学与气学亦被划分为对立的学派。事实上,“气”这一中国哲学传统概念,具有丰富的面向,不能仅将其理解为形而下的物质性存在。气为明代心学建构一元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亦是抵挡佛教或王学末流玄虚之风的理论基石。王阳明虽认为气之“至灵至明而为心”,在其重视价值世界的视域下,气更多视为心之流行,为良知学提供实然性的基础。湛若水继承白沙重气的理论传统,以气为理论基点,建构一元论心学体系,主张“气之精灵中正处即心”,在万物统一于气的基础上强调心对气的主宰性。刘宗周师承许远孚,受甘泉一脉以气言心的影响,认为“心即气之聚于人者”,人心亦可由气参与天地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心学 气论 一元论 王阳明 湛若水 刘宗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心与复古之间: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3
作者 张公达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2,92,共6页
作为明代重要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受到其心学思想与仕宦经历的共同影响。湛若水以“心”作为文学的本源,将心学工夫论引入诗文创作,在文道观上强调“德业”与“举业”合一,在性情论上追求情感与道德的协调,是心学家论文的重... 作为明代重要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受到其心学思想与仕宦经历的共同影响。湛若水以“心”作为文学的本源,将心学工夫论引入诗文创作,在文道观上强调“德业”与“举业”合一,在性情论上追求情感与道德的协调,是心学家论文的重要一端。同时,受复古思潮的影响,以及湛若水供奉翰林、半生为官,与复古诸子交往的经历等,又使其部分诗文带有复古倾向和台阁遗风。湛若水的文学思想表现出由复古转向师心的趋势,成为沟通师心与复古众多文学思想中的重要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明代文学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书院教育精神的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熊文渊 王建军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年第6期1-8,共8页
中国古代书院的章程集中体现了书院创办者的教育理念。明代湛若水创办的大科书院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的"大学精神",而且更注重"大学精神"在书院管理中的养成,即从格物致知着手,在修身齐家中磨炼,促进学生在... 中国古代书院的章程集中体现了书院创办者的教育理念。明代湛若水创办的大科书院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的"大学精神",而且更注重"大学精神"在书院管理中的养成,即从格物致知着手,在修身齐家中磨炼,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显人性,完成人格,这就是湛若水"以精神养精神"的大学精神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书院 教育精神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道观的坚守与再造——从明代甘泉学派师道观的建构说起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明喜 闫雪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4,共5页
师道观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和书院教育运动最为重要的推手之一,甘泉学派会通诸家师道主张,别出心裁,侧重以师者形象、各立宗旨、递相出入三个维度建构师道学说,形成一种守中有变的师道观,是明代教育由... 师道观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和书院教育运动最为重要的推手之一,甘泉学派会通诸家师道主张,别出心裁,侧重以师者形象、各立宗旨、递相出入三个维度建构师道学说,形成一种守中有变的师道观,是明代教育由理学模式向心学思潮转换的关键一环。甘泉学派师道观的建构要义在于承前启后和破立兼备,强调"师"是"道"的适切传承者,"道"是"师"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对甘泉学派师道观的建构进行学理分析,可以从中揭示儒家师道观何以得以坚守,并因之再造出延绵不绝且与时偕行的师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师道精神 湛若水 甘泉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体用浑一”思想纲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剑 王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29-132,共4页
湛若水作为白沙高足,继起于岭南,在程朱学与陆学之外另辟蹊径,建立起以"体用浑一"为学术宗旨的新道学体系。他以"体用浑一"论来阐发"万物一体"的思想,提出了以"随处体认天理"论为核心观点的功... 湛若水作为白沙高足,继起于岭南,在程朱学与陆学之外另辟蹊径,建立起以"体用浑一"为学术宗旨的新道学体系。他以"体用浑一"论来阐发"万物一体"的思想,提出了以"随处体认天理"论为核心观点的功夫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解决了道学理论与实践、本体与功夫接洽融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体用 浑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学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29,共5页
从根本上说,王阳明的思想源自对儒家经典《孟子》、《大学》等的解读与发挥。就近处而言,王阳明的思想则来自朱熹思想的刺激,如果说朱熹思想的刺激属于反面的影响,那么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思想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而这正是... 从根本上说,王阳明的思想源自对儒家经典《孟子》、《大学》等的解读与发挥。就近处而言,王阳明的思想则来自朱熹思想的刺激,如果说朱熹思想的刺激属于反面的影响,那么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思想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而这正是本文的立脚点。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的影响,通过娄谅,主要通过湛若水与王阳明的交往与论学得以显现。厘清这一点,对进一步把握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之脉络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学脉 湛若水 王阳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的儒佛之辨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51-155,共5页
湛若水从"虚"、"静"概念的分析展开儒佛之辨,落实于对"随处体认天理"命题的论证,将"虚实同体"和"至静未尝无物,未尝有物"中对"虚"、"静"关系的辨析贯彻于对&qu... 湛若水从"虚"、"静"概念的分析展开儒佛之辨,落实于对"随处体认天理"命题的论证,将"虚实同体"和"至静未尝无物,未尝有物"中对"虚"、"静"关系的辨析贯彻于对"随处体认天理"这个核心命题的论证中。湛若水极力论证陈献章之学并非近禅,围绕对儒佛关系的认识与王阳明反复论辩,在划清儒佛思想界限的表象下,蕴涵他对明代心学援佛入儒及其思想发展趋向的深层思考。儒佛之辨承载湛若水忧虑儒学正统性的卫道意识和道德学说。"随处体认天理"与"主静"说之关系,天理良知是"现成"还是"人心的一念萌动",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论证,又体现他对儒佛之辨的自觉意识和深层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儒佛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的理学经世思想及其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郭翠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49,共5页
在明中后期儒释道三教融合日趋之时,湛若水区别于佛道的"空无",主张心气结合,提出心气二元说;在道德修养上,区别于佛道的"顿悟",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达到了对天理的客观内涵的把握;依循儒家理念的湛若水... 在明中后期儒释道三教融合日趋之时,湛若水区别于佛道的"空无",主张心气结合,提出心气二元说;在道德修养上,区别于佛道的"顿悟",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达到了对天理的客观内涵的把握;依循儒家理念的湛若水,力图与佛老划清界限,反对心学流向禅学,其思想并没有偏离圣人修身治事之旨、流入虚寂之境;体现在政治上,便是倡导儒家积极入世的经世精神,强调"内圣外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心学 禅学 经世思想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延平工夫论影响下的湛若水与王阳明之争 被引量:2
10
作者 鹿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2-17,共6页
就工夫论而言,湛若水"随处体认"之说实是对宋儒李延平"分殊体认"理念的发挥,而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宗旨则源于对李延平"默坐体认"工夫的选择性继承。从该视角来看王阳明、湛若水在"格物&... 就工夫论而言,湛若水"随处体认"之说实是对宋儒李延平"分殊体认"理念的发挥,而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宗旨则源于对李延平"默坐体认"工夫的选择性继承。从该视角来看王阳明、湛若水在"格物""致知"等问题上的争论,可知二人观点的分歧本不局限于"心""物"关系的理解,更涉及知识论与工夫论之间的冲突。但是,湛若水、王阳明之学最终回归儒学本体论层面达成和解,则共同凸显了明中晚期实践哲学对于知识论愈加鲜明的疏离和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延平 湛若水 王阳明 工夫论 分殊体认 默坐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垣师从湛若水始末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翠丽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12,18,共5页
洪垣为甘泉学派重要传人之一,作为湛若水最得意的门生,被其视为衣钵传人。洪垣先从王学而归宗甘泉,师从湛若水共28年,期间虽有分离聚合,但从现存资料可知湛对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曰"(洪)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盖因他们皆为... 洪垣为甘泉学派重要传人之一,作为湛若水最得意的门生,被其视为衣钵传人。洪垣先从王学而归宗甘泉,师从湛若水共28年,期间虽有分离聚合,但从现存资料可知湛对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曰"(洪)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盖因他们皆为学仕兼优之士,知行并致之人。文章通过爬梳史料,力求对洪、湛二人交往始末进行全面系统的述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垣 湛若水 交往始末 衣钵传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王阳明“格物”之辩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4-28,33,共6页
湛若水、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硕儒,两人共同掀起明后期心学思潮。而此均离不开两人对《大学》"格物"进行重新诠释。由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格物"之辩不可避免在湛、王之间产生。湛、王"格物"之辩共发生三次:... 湛若水、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硕儒,两人共同掀起明后期心学思潮。而此均离不开两人对《大学》"格物"进行重新诠释。由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格物"之辩不可避免在湛、王之间产生。湛、王"格物"之辩共发生三次:第一次湛、王的"内外"之辩围绕"格物"展开;第二次"格物"之辩围绕知行而演绎;第三次"格物"之辩彰显湛、王两人对"心"的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王阳明 格物 内外 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岭南心学的思想旨趣及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景海峰 Wang Keyou 《孔学堂》 2020年第4期61-71,J0055-J0064,共21页
儒家之心学,始于孟子,成于南宋,而尤盛于明代。明初儒学经历了由朱子学向心学的转移,其风肇始于陈白沙,至湛若水、王阳明出,分主教事,有所谓粤宗与浙宗的分际。阳明之后,分枝散叶,流派繁盛,天下心学皆归于王门,而粤宗则渐渐地淡出。时... 儒家之心学,始于孟子,成于南宋,而尤盛于明代。明初儒学经历了由朱子学向心学的转移,其风肇始于陈白沙,至湛若水、王阳明出,分主教事,有所谓粤宗与浙宗的分际。阳明之后,分枝散叶,流派繁盛,天下心学皆归于王门,而粤宗则渐渐地淡出。时至今日,谈心学者也多半瞩目于阳明学而甚少他顾,对岭南心学的关注明显不够。实际上,由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的真正源头,岭南学术也得以在明中叶异峰突起、引领思潮,实现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史性转折。岭南心学独具特色,高扬学贵自得的旗帜,宗主崇尚自然的精神,以主静为修养之法,随时随地体证天理,以实现天人相合的终极目标。岭学宗旨,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只遵从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于伦常日用中磨炼心性、提斯精神,事无巨细,照实做去,平平常常,以成圣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心学 陈白沙 湛若水 自得 自然 主静 随时随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门与王门之间的“良知良能之辩”
14
作者 程潮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15,共8页
明代中后期的“良知良能之辩”,首先发生在王阳明与黄佐之间,王阳明去世后又在张文海与何廷仁之间继起,而以湛若水与欧阳德之间的论辩收场。辩论的内容涉及良知与良能、知与行、良知良能与知能、良知良能与知行诸关系。湛门主张良知良... 明代中后期的“良知良能之辩”,首先发生在王阳明与黄佐之间,王阳明去世后又在张文海与何廷仁之间继起,而以湛若水与欧阳德之间的论辩收场。辩论的内容涉及良知与良能、知与行、良知良能与知能、良知良能与知行诸关系。湛门主张良知良能并重,批评王门舍良能而言良知;王门主张良知内含良能,为圣不在才能。直至明末清初,仍有学者在指责王学“只言良知,不言良能”的过错。故湛门与王门的“良知良能之辩”,值得学界去探讨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张文海 何廷仁 欧阳德 良知良能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心学视域下的易学观
15
作者 牛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3-101,共9页
湛若水哲学体系的构建与易学密切相关。在阐释心学思想时,湛若水借鉴《周易》经传的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系辞》、乾卦、复卦,构建一套以“知几”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为湛氏易学思想的总纲,该理念高... 湛若水哲学体系的构建与易学密切相关。在阐释心学思想时,湛若水借鉴《周易》经传的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系辞》、乾卦、复卦,构建一套以“知几”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为湛氏易学思想的总纲,该理念高度概括了心与易通一不二的关系,积极推动了明代中晚期心学易思潮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心学 知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与“一气”--试论明儒蒋道林“万物一体”论的气之维度
16
作者 牛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77-83,96,共8页
明儒蒋信在学术师承上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道林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受横渠与甘泉影响,"气"是他论证"万物一体"的核心因... 明儒蒋信在学术师承上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道林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受横渠与甘泉影响,"气"是他论证"万物一体"的核心因素。气构成了万物的存在,人与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故人与万物具有一体性。以此为基,"万物一体"便不仅一种单纯的心灵境界,而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实然。但蒋信的"万物一体"又不等同于王阳明良知学意义上由良知呈现之仁为理据的"一体",它所体现的更多是甘泉学派有无相生的气化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信 湛若水 万物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江门学派在贵州的传播
17
作者 王路平 石祥建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95-113,共19页
江门学派,源于程朱理学,开启阳明心学,却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有所不同。在阳明“龙场悟道”之前,陈白沙的弟子、友人已经将他的思想带到了贵州,对贵州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就连王阳明本人直接受到陈白沙思想的深刻影响,才有了震惊学界的... 江门学派,源于程朱理学,开启阳明心学,却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有所不同。在阳明“龙场悟道”之前,陈白沙的弟子、友人已经将他的思想带到了贵州,对贵州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就连王阳明本人直接受到陈白沙思想的深刻影响,才有了震惊学界的“龙场悟道”。江门学派对贵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富有王湛心学色彩的黔中王门学派,二是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对稳定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门学派 陈白沙 湛若水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功夫论探微
18
作者 马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4-28,共5页
湛若水功夫法门可简要概括为"立志"、"煎销习心"、"随处体认天理"。儒家之理想人格为圣贤,"立志"成圣成贤是湛若水功夫之起点与根基;在具体的功夫过程中,湛若水主张"煎销习心",以克... 湛若水功夫法门可简要概括为"立志"、"煎销习心"、"随处体认天理"。儒家之理想人格为圣贤,"立志"成圣成贤是湛若水功夫之起点与根基;在具体的功夫过程中,湛若水主张"煎销习心",以克服日常习心之染;儒家之为儒家,在于体认"天理",而湛若水体认"天理"的殊胜处在于"随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功夫论 立志 习心 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泉心学及其与阳明心学之关涉
19
作者 黄明同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6,共6页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岭南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在本体论方面,揭示宇宙的整体性,揭示体与用的统一性;其“随处体认天理”,完善与发展陈献章的“静养端倪...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岭南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在本体论方面,揭示宇宙的整体性,揭示体与用的统一性;其“随处体认天理”,完善与发展陈献章的“静养端倪”,揭示人的道德觉醒,是人的涵养与认知的关键,揭示人的涵养与认知不受时空、方式的限制,揭示人的涵养与认知的普世性;其系统的“合一”论,彰显明代心学对宋代理学支离观的检讨与决裂。湛若水在京结识王阳明。二人一见定交,立志“共兴圣学”,友情深厚,在学术上相互切磋、论辩。虽一主“随处体认”,一主“格物致知”,同为心学而学术有异,但异中有同,是“大同”“小异”。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乃明代星空的双子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王阳明 心学 仁者 一体 随处体认 格物致知 合一 支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述评
20
作者 黄明喜 王林 《教育史研究》 2022年第2期33-42,共10页
随着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家研究的持续展开,学术界对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学术成果。通过对82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和21部代表性学术著作的统计和分析可见,关于湛若水教育思想与活动的研究可大致被概... 随着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家研究的持续展开,学术界对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学术成果。通过对82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和21部代表性学术著作的统计和分析可见,关于湛若水教育思想与活动的研究可大致被概括为湛若水教育哲学思想、湛若水道统观及师道观、湛若水道德教育与教育心理、湛若水书院教育、湛若水讲学活动、湛若水家风家训、湛若水后学群体7个主题。梳理这些学术成果,不仅有助于把握湛若水教育思想与活动研究的概貌,而且有助于识其得失,进而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